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畢業論文

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新版多篇

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新版多篇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 篇一

摘要:

目前,龍潭鎮的旅遊仍然是一個比較薄弱,有待開發的領域。旅遊開發只停留在規劃和設計上,基本沒有特別吸引人的旅遊項目。但龍潭鎮資源比較齊全,其開發潛力很大,筆者希望通過以少數民族村鎮和當地特有資源爲突破口,進行產品設計,並對岫巖縣龍潭鎮旅遊現狀進行說明,問題進行闡述,最終進一步探討龍潭鎮民俗旅遊開發的對策。

關鍵詞:

民族村鎮;旅遊;滿族文化

旅遊集鎮,是以旅遊業發展爲特徵的集鎮,它具有以區域爲單位的小型化、集中化優勢,往往比大區域的旅遊業建設與事業化發展更具具體性與操作性。[1] 岫巖龍潭鎮屬於貧困村鎮,其經濟發展狀況不良,因此該地區完全可以依賴自身少數民族文化和地方特色資源的優勢,進行旅遊開發。

一、龍潭鎮的旅遊現狀

(一)龍潭鎮的資源開發現狀

龍潭鎮境內轄國家AA級景區龍潭灣自然保護區,該區總面積4626公頃。中心區龍潭灣山林面積1 591.8公頃,是遼寧南部森林種類、森林植被、森林環境保持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景區內有許多自然景觀和文物古蹟。目前龍潭灣是龍潭鎮主要建設和發展的旅遊景點,具有很強的旅遊價值和觀賞價值。另外,還有關門溝風景區,該處位於岫巖、莊河、蓋州交界處,距岫巖縣城50公里。關門溝內溪水潺潺,水流緩緩,兩側峭壁林立,植被繁茂,風光旖旎,是一個極具觀賞、遊覽、科考的旅遊地。

(二)自然條件

龍潭鎮位於岫巖縣城的西南部,南與大連市相互連接,西與蓋州市相鄰,西南相鄰莊河市,屬於遼南丘陵地帶,地形西高東低,境內屬於北溫帶季風氣候,與岫巖縣城相距24公里,全鎮面積192平方公里。

(三)歷史沿革

龍潭鎮下轄八個村,其中包含鹿圈村、梨灑村、相信村、龍潭村、相榮村、蜜蜂村、大房子村、張家堡村,有99個村民組。全鎮成東西狹長型,有村民18 000人。半數以上是滿族,全鎮“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與莊園。”

(四)社會經濟基礎

岫巖龍潭鎮是一個以農業爲主的村鎮,主要種植大宗農作物,最近幾年在政府執政興鎮的指導方針下,政府落實民生政策,大力發展肉雞養殖業,其中大房子村的養殖規模逐年攀升,養殖種類涵蓋,肉雞、蛋雞、莊河大骨雞等。目前全鎮已有超過百戶人家養殖,年收入超過千萬元,此外,鎮上還有滑子菇、香菇種植小區,政府通過政策鼓勵,村民積極參與種植,年產量達到2萬噸,獲利過億元。龍潭鎮還有一批中小企業,其中有龍達繭絲製品有限公司,龍鄉酒業有限公司,繅絲廠等,鎮上初步形成了以柞蠶繭深加工、木器加工、釀酒爲主的產業。

(五)交通區位

龍潭鎮轄區內共有縣、鄉、村道路共23條,境內主要有岫莊鐵路、岫莊公路通過。另外鄉道大童線東西橫穿整個龍潭鎮,成爲龍潭鎮各下轄村寨的主要連接路線,縣道岫梨線和大童線交會於龍潭鎮,其餘村道多成南北走向,交通便利。

二、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旅遊開發缺乏合理規劃和資源整合

雖然有一定的旅遊資源優勢,但最終不能夠將資源優勢轉化爲經濟優勢,導致旅遊的綜合經濟效益低,不能很好地爲地區經濟貢獻力量。

(二)旅遊發展的規模小,分佈不均,知名度低

目前龍潭鎮的旅遊發展屬於淺層次的開發,沒能夠進行深度和廣度的開發,人文旅遊資源產品尚屬空白區域,與岫巖其他許多知名景區相比,除了龍潭灣具有知名度以外,外界對其具有很少的認知。

(三)旅遊配套設施匱乏

主要體現在旅遊景區的道路、停車場、衛生廁所等基礎設施不足,滿足不了遊客的需求。另外,缺少能夠容納遊客的食宿和娛樂設施,到龍潭鎮的相關景區旅遊只能夠在鎮上進行補給,設施條件難以讓遊客接受。

(四)資金缺乏

龍潭鎮經濟基礎薄弱,政府的財政投入有限,旅遊開發需要資金來支撐。而龍潭鎮的旅遊優勢又不是十分的突出,不具備吸引核心外資的能力和條件。

三、旅遊開發對策

(一)政府主導,村民參與模式

實行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的旅遊開發模式。實現旅遊重構。對於龍潭鎮的旅遊開發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龍潭鎮的經濟基礎差,景區的公共設施不健全。實行政府主導,村民參與的方式,不失爲一個良策,首先,政府是區別於企業和其他事業單位的機構。政府對資金的籌集,政策的制定,資源的分配,具有不可多得的先天優勢,這是其它任何組織和機構都無法比擬的。另外,讓村民參與到旅遊開發的過程中,可以激發大家致富的熱情,帶動當地的就業,提高村民的收入。

(二)資金的籌集

第一,要藉助旅遊發展的政策,爭取各級主管部門和旅遊局的支持,申請旅遊開發的專項資金和貧困扶持資金。第二,實行開放性的資金運行機制,龍潭鎮可以進行招商引資,利用良好的政策優勢,吸引省內外民間的資金投入。雖然龍潭鎮的經濟基礎和設施條件差,對於任何以盈利爲目的投資企業,都會盡力避免不利條件,但是依靠外來資金髮展,這是旅遊開發當中不能避免的趨勢。 第三,向海內外的民族同胞發出號召,爭取海內外有志之士的幫助, 以此來發展當地的民族旅遊。第四,由政府主導,村民自行籌集資金開發,成立專門的旅遊合作社,進行自主經營。

(三)開發創新的旅遊產品

旅遊產品的開發與設計必須與旅遊市場相適應,以旅遊者需求爲中心,以此來滿足旅遊產品競爭的需要和實現旅遊產品的價值。以資源爲依託,積極挖掘滿族文化的深刻內涵,對此,龍潭鎮可以開發系列旅遊產品,豐富旅遊活動,具體可以從如下幾個方面展開。

(四)豐富的民俗活動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遊資源的源泉,若無民族文化,民族旅遊資源將會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地旅遊業就不可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民族文化是民族旅遊開發的優勢資源,熟話說:“三裏不同俗,十里不同天。” 民俗旅遊產品的開發要兼顧地方特色,讓人容易識別。同時在市場環境中,民俗旅遊能夠滿足遊客“求新、求異、求樂”的心理需求,激發不少人的旅遊動機。因此,在龍潭鎮的旅遊開發中,既要適度又要深度,可以充分利用滿族的文化優勢,如可以舉辦蟲王節、頒金節等。對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婚喪嫁娶、習俗、藝術等進行開發。

以自然村爲單位,實行農家樂。岫巖龍潭鎮極具鄉野氣息,物產豐富,民風淳樸,這裏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空氣、樹木、農田、河流,草地等自然元素爲遊客提供了多樣的選擇,與城市的混凝土形成對比,這種鄉鎮氣息成爲遊客觀賞和旅遊的關鍵因素。針對龍潭鎮經濟基礎差,設施不完善等主要制約因素,龍潭鎮可以採取以點帶面的開發方式,實行農家樂,在本鎮先開發基礎條件好的村鎮作爲自己的門戶村鎮,爲遊客提供愜意的場地,作爲試點地區,吸引遊客前來旅遊,並做好資金積累和科學規劃。同時做好已有遊客的維護,在開發時樹立全局的旅遊觀念,將欣賞自然風光和參與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生產活動等結合,並在景區當中輔以垂釣、採摘、品嚐、栽培、畜牧等互動娛樂性產品。增加旅遊產品的多樣性,靈活性。讓遊客能夠深刻的體驗到農家的樂趣。

四、文化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民族地區的旅遊發展縱然能使人們擺脫貧困,但是一些文化十分的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不可能進行恢復。開發滿族文化旅遊資源的目的是促進地區的繁榮和對滿族文化的保護。因此,對於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必須繼承和發展,面對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我們需要擯棄。一個國家的事物需要政策來引導,民族旅遊的發展很受國家政策的影響,對此,政府部門應該作爲文化保護主體,從政策方面加以領導和扶持。從上至下學習保護文化的重要性,達到思想與行動的相互統一。另外,旅遊企業作爲一些民族旅遊的開發者,也是保護的重要主體,企業必須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誠然企業是以盈利爲目的社會組織,但企業主體不能只圖經濟利益,而丟棄社會責任。旅遊企業想要謀得長期的發展,兼顧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纔是其發展之路。最後,個人也應該尊重和保護自己的民族文化,每個人都應該敬畏自己祖先留下來的輝煌遺產,並努力用新時代的意義去詮釋民族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纔有希望。

參考文獻:

[1] 蔡紅燕。保山市少數民族旅遊村鎮建設研究――以施甸縣布朗族民俗旅遊景觀開發爲例[J]。保山學院學報,2013(3):53-58.

[2] 李樂京,陳志永。民族村鎮旅遊地農民組織化的特徵及實現機制――以貴州、雲南典型民族村鎮旅遊地的考察爲基礎[J]。

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範文 篇二

淺議鄉村旅遊地居民對當地旅遊發展的影響與作用

鄉村旅遊最早始於歐洲,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在我國出現。我國自古便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仍佔全國人口的2/3以上,農村經濟的發展一直是影響我國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的關鍵因素。鄉村旅遊的出現對於優化鄉村產業結構、縮小城鄉收入差距、促進鄉村居民就業等意義重大。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相繼推出了“華夏城鄉遊”(1998)、“中國鄉村旅遊年”(2006),以及明確指出積極發展鄉村旅遊的中央一號文件(2010)等一系列發展舉措,鄉村旅遊呈現出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鄉村旅遊地蓬勃發展的同時,當地居民弱勢地位日益突出、參與程度低甚至被邊緣化、本土文化受外來文化嚴重侵蝕導致鄉村地方性逐漸消失等問題漸漸引起了關注。一直以來,目的地居民對旅遊影響的感知都是國內外旅遊研究領域的重要課題,__飛(2006)、王忠福(2009)、盧鬆(2008)、杜宗斌(2011)、胡林(2013)都對目的地居民的旅遊影響感知作了研究。只有部分文獻進一步探討了目的地居民的關鍵地位、居民地方感對當地旅遊發展的影響以及社區居民的營銷作用。

鄉村旅遊地居民作爲當地的主人,不僅是當地旅遊發展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同時也是當地旅遊產品硬件與軟件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係到當地旅遊資源的質量和品質,影響旅遊者的價值感知。鄉村居民對當地旅遊發展的貢獻與影響不容忽視。本文結合地方理論以及精英理論的核心,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探討鄉村旅遊地居民對當地旅遊發展的影響與作用,試圖促進各級政府部門以及相關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充分發揮旅遊地居民的積極作用,共同促進鄉村旅遊地的可持續發展。

1、理論基礎

1.1地方理論

地方理論最早出現在西方人文地理學界,20世紀80年代末被引入旅遊研究。地方理論是從人的感覺、心理、社會文化、倫理和道德的角度來認識人與地方關係的理論,強調空間發展的地理依存性、地方價值性、消費符號性以及感知意象性等文化特徵。對於地方理論中的“地方”理解,國內外學者衆說紛紜。

AgnewJ.(1987)認爲“地方”應包含三種主要元素,即社會關係被建構的場所、位置以及地方感。Eyles(1989)提出,“地方”是一種被感知的價值中心,並非抽象的地點或場所,而是由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結合的有意義的整體,超越了單純物質性的充滿意義且不斷變化的社會與文化實體。地方感是地方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是指人們對特定地方的信仰、情感和行爲忠誠,包括兩個涵義:地方本身固有的特性即地方性以及人對於地方的依附感即地方依附,體現了人與地方相互作用產生的特殊情感聯結關係。

地方性作爲地方擁有的特質,是旅遊目的地最核心的競爭力,也是旅遊者出遊的主要動力。地方性越強,遊客感知到的差異性越大,對遊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強。鄉村旅遊地無疑是一個充滿意義的“地方”,與城市形成鮮明對比的正是鄉村旅遊地的地方性。旅遊人類學研究則一再強調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把“地方性”放在首要位置,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和保留文化多元性、文化獨特性和文化原生性。而鄉村旅遊地居民正是地方感最具活力的表現,也是地方性最鮮活的元素,作爲地方性文化的載體以及地方性得以表達的形象符號,其地方感直接影響到當地地方性的顯現。居民地方感越強,對當地文化傳統等地方性元素的保護與傳承意識就越濃厚,形成的旅遊吸引物越具吸引力,當地的地方性呈現也就越強。

1.2精英理論

19世紀末20世紀初,“精英”一詞開始在社會科學領域出現,並通過意大利着名社會學家帕累託的社會精英理論被廣泛運用,精英就是在小羣體的交往實踐中,那些比其他成員能調動更多社會資源、獲得更多權威性價值分配的人。針對鄉村旅遊地而言,將這樣一部分精英統稱爲鄉村精英、鄉土人才或鄉土精英。郭正林(2003)將其定義爲那些基於智力、經歷、分工和心理等方面上的優勢,具有強烈自我意識、較高的個人能力、比其他成員掌握更多的權威性資源分配的村民。鄉村精英在我國鄉村發展中起着關鍵性的作用。王廣強(2010)將其概括爲鄉村精英能夠利用自身影響力整合資源並將其投入使用以及實現資源效用的最大化。王中標(2007)認爲鄉村精英能促進鄉村經濟的發展和政局的穩定,同時也是建設新農村的主要依靠力量,在鄉鎮政府與村民之間充當橋樑紐帶作用。朱璇(2012)將鄉村精英定位成鄉村社區的“守門員”角色,影響鄉村社會意見的表達、政策的執行與評估以及各種信息的反饋等多個方面。

鄉村精英作爲當地居民的一部分,往往擁有特殊的旅遊資源,對鄉村有着強烈的地方感,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帶動效應,能夠極大地促進當地旅遊的發展。鄉村旅遊要形成規模,完成輸血式扶貧到造血式扶貧的跨越,必然需要發揮鄉村精英的引領作用,通過鄉村精英來引導當地居民地方感的正確表達,藉助社區旅遊的發展來壯大鄉村旅遊的規模,提高鄉村旅遊的核心競爭力。

2、鄉村居民對當地旅遊發展的影響分析

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當地的建築、景觀、風俗習慣、民俗節慶、民間藝術等都是鄉村地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地居民正是地方性文化的載體,是鄉村旅遊產品硬件與軟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來表達和演繹鄉村地方性的符號。居民的地方感越強,越樂於表達當地的特色文化,繼而鄉村的地方性顯現越強,對遊客的吸引力也就越大。

2.1鄉村地方性文化的載體

楊二車娜姆,來自瀘沽摩梭族,是一個從原始社會直接進入到西方現代文明的女人。1988年,她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選爲新一代中國年輕藝術家;1993年,出版個人傳記《走出女兒國》;1997年,參加李嘉誠投資拍攝的《知識改變命運》;2001年,出版《女人遊———鳳眼看世界》、《當中國紅遇到挪威藍———我的外交官夫人生涯》。此外,楊二車娜姆在距離她家不遠的女神山的“咽喉”上建了60間客房,在瀘沽湖上蓋了間博物館,那裏主要是展示她的書和她與外交官夫人一起到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圖片個人展廳。楊二車娜姆還成功地將挪威國王和王后帶到了她的家鄉雲南,雲南民族學院因此獲得了每年15萬美元的獎學金。她要讓外面的人走進“女兒國”去“品”她們摩梭族的特有文化,僅僅因爲她的書就帶動了瀘沽湖80%的旅遊業。

地方性是特定地域的一種身份識別和認定標準,是當地居民在其長期的歷史發展、文化變遷中積澱並傳承下來的獨特而深厚的本土文化,處於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它集中反映了時空轉換下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映射了不同時代居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必須藉助於當地居民纔可以被完整地體現。楊二車娜姆作爲瀘沽湖的摩梭族人,出色的個人才藝讓她一舉成名,但是她不忘家鄉、不忘民族,強烈的地方感促使她爲家鄉建客房、蓋博物館以及撰寫個人傳記來向世界弘揚家鄉的民族文化。正是因爲她對瀘沽湖地方性文化的強有力表達,瀘沽湖之外的人們開始認識並愛上這個地方,當地旅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2鄉村地方性符號的象徵

吳老師,江西婺源的一名中學教師。1999年開始通過網絡回覆網友關於當地鄉村旅遊的諮詢信息;後專門開辦網站來宣傳婺源,個人出資聘請專業人士來拍攝婺源圖片,專業的攝影技術加上個人對家鄉的深厚情結拍攝出了極具個性化並且充滿文化氣息的婺源美景,全面地展現了婺源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此外,爲了接待到當地旅遊的遊客,自己還開起了客棧。

大量遊客慕名前來,甚至很多都是被吳老師吸引而來。吳老師儼然已經變成了婺源旅遊的形象大使,強烈的地方感促使吳老師以家鄉的美爲榮,但是這種美不能獨享,需要傳承與弘揚,繼而開始了努力的傳播過程。吳老師可以說是當地地方性符號的象徵,當地的語言、建築、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等地方性元素通過吳老師的演繹變得更加生動,地方性得到了有力的表達與詮釋,極大程度地提高了當地的認知度,促進了當地鄉村旅遊的發展。

杭州西湖邊經常會有一位鬚髮灰白的老者興致勃勃地爲遊客講解西湖的美麗傳說、歷史故事以及風土人情。這位老者原是當地文化館的一名工作人員,現在退休了,家就住在西湖邊上,平常沒事就在湖邊轉轉,遇到遊客諮詢就耐心給他們解答和指引,精彩的講解、親切的態度給遊客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吸引了更多的旅遊者慕名前往。這位老者作爲當地地方性符號的象徵,與旅遊者積極的主客交往過程提高了旅遊者的旅遊感知價值,幫助吸引到更多的客源。

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一旦這種地方性的符號象徵被扭曲則會給當地帶來極大的負面效應。2011年,某個重慶旅遊團到湖南湘西鳳凰古城旅遊,結果該旅遊團與當地村民的一個小糾紛演變成了大暴力事件,許多重慶遊客被當地人打得頭破血流,最後還是重慶警方趕來救援才脫險。該事件通過網絡傳播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極大地損害了鳳凰旅遊在大家心中的形象,甚至認爲鳳凰的匪氣太重。居民作爲當地地方性的符號象徵,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公共場合下的言談舉止都是當地社會文化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影響旅遊者對當地文化形象感知的關鍵要素。該事件中的個別鳳凰居民因爲個人行爲不當,最終嚴重損害了當地的旅遊形象。

2.3鄉村旅遊產品硬件的前提保證

夏山泉,滇西北的一名旅店老闆。歐洲一家旅遊雜誌報道說,“他的善良和勤奮在惡劣的條件下創造了奇蹟”;麗江旅遊界人士對他評價道,“夏山泉使虎跳峽的旅遊開發至少提前了5年”,正是這個其貌不揚的殘疾人啓動了虎跳峽的旅遊開發。

1986年以前,除了地質勘探人員,幾乎沒有過什麼外人到過虎跳峽,那裏雄奇的風光一直只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加上虎跳峽周邊的幾個縣經濟落後,交通很不便利。1987年春,夏山泉鼓足勇氣從當地殘聯借了一筆錢,拆掉小店後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個石頭砌的、很簡陋的小旅店,這個小旅店當時只有15張牀位,最多能擠進去25個人。到了1992年,到山泉旅店的徒步旅遊者超過了3000人,旺季時牀位爆滿,一些外國遊客只好躺在院子裏過夜。1993年,“山泉旅社”建成,容納有36張牀位。蜂擁而至的國內外旅遊者給中甸縣和麗江縣每年帶來數百萬美元的旅遊收入。

夏山泉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改造家鄉,不畏艱險發展旅遊,強烈的地方感希望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虎跳峽。他通過修建旅店完善了當地旅遊產品的硬件內容,爲虎跳峽的旅遊發展奠定了基礎,解決了遊客的基本需求問題,促進了當地旅遊的快速發展。

2.4鄉村旅遊產品軟件的內涵體現

李祖燦,潛江市積玉口鎮古城村八組的一名村民。他不僅精通當地戲劇、花鼓,甚至書畫、攝影等也有涉獵,集表演與藝術傳承於一身。另外,他也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旅遊開發者,爲了當地的旅遊事業,不斷謀出路、找關係發掘當地的旅遊資源。

1993年,他率先成立了湖北借糧湖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全力開發借糧湖及其周邊的旅遊資源,但終因個人力量有限及各方關係複雜而宣告失敗。但是他並未從此放棄,繼續潛心鑽研當地人文資源,發掘並搶救了瀕臨失傳的文化資源,自出資金修建了借糧湖人文館,展示着以實物或者照片形式保存的古楚特色文化,供遊客觀賞學習。2010年12月21日下午,由李祖燦發起,並由潛江市文化旅遊局、市文聯、積玉口鎮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借糧湖農民藝術節在借糧湖隆重舉行。爲期三天的農民藝術節通過表演了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舞龍、舞獅、採蓮船、蚌殼精等衆多文藝節目,吸引了省內外不少遊客。

李祖燦作爲古城村的村民,強烈的地方感讓他不忍心看着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慢慢消逝,於是兢兢業業幾十年致力於挖掘當地的文化資源、弘揚當地的特色文化。通過借糧湖人文館的建立以及湖農民藝術節的舉辦爲當地鄉村旅遊的發展開闢了市場,豐富了當地旅遊產品的文化內涵,提升了旅遊產品形象。

鄉村旅遊的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當地居民,一旦居民的地方感不強或者根本沒有地方感,當地的地方性便會逐漸消失,鄉村旅遊地便再無吸引力可言。完全沒有環保意識,肆意破壞鄉村的自然環境;一味嚮往城市的現代化,大規模拆舊建新;思想閉塞,排斥旅遊開發或者純粹以個人利益爲中心進行旅遊開發等現象都是當地居民地方感不強的具體表現,嚴重製約着鄉村地方性的顯現。以上的正面案例都是鄉村精英發揮積極作用的表現,他們作爲當地脫貧致富的典範,具有強大的引領作用和號召力,爲當地的旅遊發展注入了鮮豔的文化色彩和新鮮的活力,強烈的地方感促進了當地鄉村旅遊的發展。

3、發揮鄉村居民在當地旅遊發展中作用的對策

在全球化的環境下,隨着經濟、信息、技術以及勞動力等資本要素的不斷流動,鄉村旅遊地在旅遊發展的過程中,地方性的文化內涵對外傳播的同時必然會受到衝擊。當地居民,應當責無旁貸地承擔起保護鄉村地方性文化的重任,尤其是鄉村精英應該更好地起到模範引導作用,幫助當地居民在個人的衣食住行中詮釋鄉村旅遊地的東道主形象,顯現鄉村的地方性。本文從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出發,認爲應建立以社區爲基礎的鄉村旅遊,從確保話語權、發揮自主能動性以及增強決策力等方面真正使當地居民成爲鄉村旅遊的東道主。其中加強地方感是關鍵,只有強地方感的正確表達纔可以有效地顯現地方性,充分發揮鄉村居民的積極影響。

3.1珍視地方感,提高當地居民的自主能動性

鄉村要實現可持續性的旅遊發展,應時刻以當地居民爲利益主體,提高自主能動性,充分調動地方感來演繹和傳承地方性文化,建立起以保護地方性爲目標、以社區爲基礎的鄉村旅遊。讚賞性參與式規劃和行動是美國高山研究所(TMI)最早開發,並應用於尼泊爾、錫金、印度、中國西藏的喜馬拉雅地區以及平武縣以社區爲基礎的生態旅遊過程的發展框架,核心爲“4D”,即發現(Discover)、夢想(Dream)、設計(Design)和實施(Delivery)。可以將這種規劃和行動模式應用於鄉村的社區旅遊建設之中,激發和引導當地居民的整體地方感,實現鄉村地方性的完美表達。在讚賞性參與式模式的指導下,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居民的鄉土知識和技能有效組織當地的潛在資源,發現機遇和優勢;將當地居民的心聲匯聚成社區旅遊的夢想,凝鍊社區發展目標;充分重視和調動當地居民的積極創造力,設計能夠滿足旅遊者現代化需求的地方特色產品;通過社區監測和評估鄉村資源、調整鄉村旅遊產品、組織鄉村旅遊線路等一系列決策、規劃以及實施過程,真正實現鄉村居民的東道主地位,提高其自主能動性,體現其在旅遊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3.2歸還權利,確保當地居民在旅遊中的話語權

鄉村旅遊的發展給鄉村帶來了欣欣向榮的發展,旅遊開發商、外來投資者等都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而同樣作爲重要利益相關者的當地居民卻收益甚微,相反還必須爲負面的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文化影響“買單”,根本原因是其弱勢地位導致在旅遊發展過程中無權利可言。因此,應當歸還當地居民應有的權利,保證其參與到旅遊發展的決策、規劃、管理以及監督等各個層面:培育發展社區旅遊協會、社區歷史保護促進會、社區民間藝術團等多種類型的社區社會組織;賦予當地居民以選擇權和自主權,強調居民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加大社區教育投入,培養提高當地居民的“硬技能”與“軟素質”等。切實從當地居民的主體利益出發,從物質和精神上提供支持和保障,確保其在旅遊發展中的話語權,增強當地居民的地方感,使其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東道主。

3.3制定有效的機制,激勵當地居民弘揚傳統文化

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科技的不斷進步,現代化城市與傳統化鄉村的差距越來越明顯,鄉村旅遊地居民越來越排斥當地的傳統生活方式,嚮往城市的現代化生活。

而鄉村旅遊地的傳統生活方式正是鄉村的地方性體現,是吸引旅遊者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可以通過制定有效的激勵機制,例如建立“最佳形象鄉村建築”、“最佳形象鄉村服飾”、“最佳形象鄉村田地”、“最佳形象鄉村美食”、“最佳形象鄉村藝術”等多個專項資金來資助那些在顯現鄉村地方性文化方面表現出色的當地居民,在保證與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的同時,激勵更多的居民對當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弘揚。

3.4發揮鄉村精英影響力,號召全民參與形成社區旅遊

鄉村精英是鄉村居民當中表現突出的一小部分羣體,在村民整體中的地位較高,擁有更多的權力性資本,掌握較強的個人能力。鄉村旅遊發展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鄉村精英的影響作用,通過他們的領導力與號召力來調動居民參與鄉村旅遊的積極性。教師、醫生、司機等非旅遊行業從業人員也是重要的鄉村旅遊營銷人員,在鄉村精英的影響下,培養當地所有居民共同參與鄉村旅遊發展的熱情氛圍,形成社區旅遊,增強地方歸屬感與地方認同感,強化社區的地方感,從而使鄉村地方性的顯現更爲集中與突出,爭取“人人都是鄉村代言人,處處都是鄉村好風景”。

參考文獻:

[1]唐曉雲,吳忠軍。農村社區生態旅遊開發的居民滿意度及其影響—以廣西桂林龍脊平安寨爲例[J]。經濟地理,2006(5):879-883.

[2]許振曉,張婕,GeoffreyWall等。居民地方感對區域旅遊發展支持度影響—以九寨溝旅遊核心社區爲例[J]。地理學報,2009(6):736-744.

[3]熊元斌,李海娥。居民營銷:旅遊目的地公共營銷中社區居民的行爲表現及其影響[J]。管理學家(學術版),2012(6):27-40.

[4]張中華,張沛。地方理論:城市空間發展的再生理論[J]。城市規劃,2012(1):52-57.

[5]owerofPlace:BringingTogetherGeographicalandSociologicalImaginations[M]。Boston:UnwinHyman.1987:124-139.

[6]nisticgeography[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1976(66):266-276.

[7]郭正林。捲入民主化的農村精英:案例研究[J]。中國農村觀察,2003(1):66-74.

[8]王廣強。基於鄉村性的鄉村旅遊精英治理模式[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8):22-24.

[9]王中標。“鄉村精英”發揮作用的制約因素及對策[J]。特區經濟,2007(10):136-138.

[10]朱璇。新鄉村經濟精英在鄉村旅遊中的形成和作用機制研究[J]。旅遊學刊,2012(6):73-78.

[11]郭清霞。湖北貧困地區旅遊可持續發展戰略(ST-EP)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130-132.

猜你喜歡: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 篇三

論文摘要:

本文指出我國對外旅遊信息傳播失誤是導致境外遊客在中國的遊覽行爲具有跨度大、目的地停留時間短、參觀名勝數量少,旅遊購物花費少、重複觀光少等特點的主要原因。認爲推行以旅遊區劃爲基礎的信息傳播系統可以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主張改變將少數重點城市作爲中國象徵的傳統思路,分區域成系統地推介我國各地的旅遊資源集羣,特別是吸引力強的世界遺產集羣;同時建議挖掘旅遊資源與旅遊商品的文化內涵,建立遊客激勵系統,拓寬整合傳播途徑。

論文關鍵詞:

旅遊信息傳播;旅遊區劃;世界遺產;遊客激勵系統

目前,我國旅遊信息系統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很不平衡。孫春華提到的7個研究方向畸罩“,旅遊電子商務和旅遊網站受關注程度最高,相關研究成果也最多(約佔總量的40%)。而面向遊客的目的地旅遊信息系統的研究只佔19%,而且相關研究往往還只是探討技術手段的應用途徑。

馬耀峯等的研究表明:由於境外觀光客進行的是大尺度的空間旅遊,因而他們在中國的遊覽行爲具有區域跨度大、參觀名勝數量少,但級別高、旅遊花費少、重複觀光少等特點。馬耀峯等將這些特點歸結爲跨國旅遊者的固有特徵。但我們認爲,這是由於我國面向境外旅遊信息傳播的失誤所致。

一、中國旅遊信息傳播存在的問題

(1)需要改變原有以管理爲主的信息化建設模式。徐馬陵提出必

須圍繞爲遊客提供服務建立一套新的企業運營模式,以更好地爲信息化服務作支持。國家旅遊局信息中心董培南主任指出:截至到目前,金旅工程的“三網一庫”建設已經基本完成,但面向遊客的信息服務還遠未完善。近年來,自助跨國旅遊成爲歐美日等經濟發達地區最方便最流行的旅遊方式,旅遊者紛紛涌向自然和文化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與地區。選擇自助遊的遊客由於沒有導遊帶團,對於有效地進行信息傳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我國旅遊網站提供的內容和服務等不夠系統化,未能與旅遊目的地信息傳播系統有機地結合。

(2)中國旅行社進行國際旅遊信息推介時,大都選擇開價高、路程長的旅遊路線,相對於其他亞洲周邊國家,中國旅遊市場的競爭力較低…。例如根據1999日本人海外旅行的總體統計,日本人到中國的旅遊費用平均數爲19.2萬日元,與到東南亞的20.9萬日元相比較,總數的差距雖然不大,但其中到中國的旅遊參加費平均爲12.9萬日元,比到東南亞爲12.1萬日元要高;而相對購物費用則比該地區都要低(中國爲4.1萬日元,東南亞爲55萬日元)。也就是說,到中國旅遊的入境遊客必須付出相當大比例的費用(67%)用於旅遊必須費用上,缺少多餘經費去做其他消費。

(3)未能重視旅遊商品的信息傳播,旅遊購物所佔旅遊外匯收入僅爲20%左右,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0%。這種現象不僅與我國旅行社向外推薦的線路長,參加費用大,購物費用減少有關,同時也受到我國對旅遊商品信息傳播不夠的負面影響。入境旅遊者對當地文化通常不熟悉、不瞭解,因此,旅遊商品的開發、設計與銷售,都必須伴隨着信息傳播與文化教育的過程而展開。

(4)未將旅遊營銷與文化傳播有機地結合起來。無論古今中外,旅遊觀光都是瞭解和傳播目的地文化的重要途徑。隨着國際旅遊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注意到旅遊的這種功效,並將其作爲國家文化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據調查,英、美、日、德、等國的旅遊者均把“與當地人交往、瞭解當地文化和生活方式”當作出境旅遊的三大動機之一…,旨在通過自身文化品牌和國家形象的再塑造。而我國對旅遊業的重視還只是僅僅從它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促進着眼,尚未能將其提高到增強“國家魅力”的戰略高度,未能把接待每個外國遊客的機會看作傳播中華文化的寶貴機會。

二、改善人境旅遊信息傳播的建議

1、旅遊區域規劃的信息傳播

入境遊客到中國旅遊,區域跨度大是導致停留時間短,參觀名勝少,旅遊參加費用所佔比率高,購物費用比率低,重複觀光少的終極原因。馬耀峯等在旅華遊客流動模式的研究中指出目:京。滬。穗、京。滬。深、京西。滬等三角結構構成了我國旅遊流網絡中的一級網絡的總框架。這三個金三角中,無論哪一個三角結構都具有極大的跨度。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入境旅遊者在途中花費的時間與金錢。而韓國、新加坡、泰國等其他亞洲旅遊業發達的國家的路線安排就更加符合跨國遊客“安、近、短”(便宜、近距離、短時間)的旅遊希望。相比之下我國的疆域遼闊反倒似乎成了旅遊市場上的競爭“劣勢”。其實疆域遼闊,旅遊資源~般就十分豐富。我們認爲:進行區域規劃,發展區域旅遊是將“劣勢”轉變爲優勢,進一步提高我國作爲旅遊目的地吸引力所必需實行的戰略。迄今爲止,我國尚未進行正式的旅遊區劃,研究者只是爲了各自教學或研究的需要作了分區嘗試,各自又有不同的分區標準。我們基本認同德村志成以世界遺產集羣爲基礎併發揮其牽引力量,將中國旅遊資源劃分爲八大區域(見表1)的看法因爲“世界遺產”有世界性知名度,容易引起境外遊客的興趣,可成爲國內各旅遊區域的主打旅遊產品。

2、加強旅遊信息的應用型傳播

儘管同爲世界遺產,不同目的地對於國內外遊客的號召力還是有差別。有的目的地(北京故宮、九寨溝、黃山等)在被列入遺產地之前就已經聲名遠揚;而有的(承德避暑山莊、麗江古城等)卻是加入遺產地以後才被大多數人們所認知;還有些目的地(大足石刻,皖南古村落等)在遊客心目中的感知並未隨遺產地的確立而顯著提高。可見成

爲世界遺產地並非意味絕對的旅遊吸引力。應該認識到我國30餘個“世界遺產”在遊客認知度上的差異化,將中國境內的“世界遺產”旅遊資源成系統、分區域地向國內外遊客,特別是海外遊客進行介紹。建議結合互聯網與旅行社的宣傳渠道,將我國所有已經認定爲“世界遺產”和正在申報的“世界遺產”以及相關的旅遊資源按區域製成畫冊、系統的網頁、甚至光盤,向海內外遊客系統推廣。首先以知名“世界遺產”帶動、提高不大知名的“遺產”和正在申報的“遺產的感知度;然後以點帶面,促進區域內的其他旅遊活動。

3、挖掘旅遊信息的文化內涵

在旅遊信息的開發要要進行多方面的價值挖掘,特別是挖掘旅遊資源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內涵。樑學成指出:開發世界遺產的無形價值將有助於提高遺產的旅遊價值和旅遊者的滿意度。滕蘭花等提到方誌、遊記以及神話傳說、碑刻、遺址、藝術繪畫作品等史料中都蘊含着豐富的人文旅遊信息。

滕蘭花等和楊保軍指出跨文化傳播必須要依賴“親近性”文本,這裏所說的“親近性”,是指文本在符號表達、思維方式、心理、時空特別是利益上要與解讀者相接近。因此,中國世界遺產的宣傳資料除了漢語外,至少應有包括英、日、韓、法俄等主要客源國語言的版本。同時還應有針對性地研究境外遊客對我國文化了解的詳細程度和興趣所在。我國四大名著中的《西遊記》、《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在世界上以多種語言流傳特別是日本文藝創作者以它們爲藍本,開發了衆多的動漫、遊戲等文藝作品,使日本遊客無論老少都對唐僧師徒、三國名將等情有獨鍾。德村志成舉了一個例子:1999年底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一個“絲路之旅。西遊記。玄奘法師”爲名的展覽會,內容主要是唐僧取經的文物,一個多月的展覽會吸引了衆多的西遊記愛好者前往觀賞。但遺憾的是展覽居然是印度大使館而非中國大使館舉辦的,而且完全不讓參觀者清楚玄奘法師是中國洛陽人。對此應吸取教訓,在今後對日旅遊宣傳中要充份利用兩國文化的相近之處。總之,尋找中國文化與他國文化間的契合點,藉以創造親近性的跨文化旅遊信息傳播文本,是我國旅遊工作者必須時刻注意的。

4、建立遊客激勵系統

遊客激勵系統的宗旨是希望遊客在當地儘量訪問更多的景點,花費更長的時間。在日本旅遊實踐中,遊客每到一地,都能找到特殊的官方蓋章場所,在旅遊紀念本或景點提供的官方信箋上蓋上有當地特色的旅遊紀念印章,比如東京巨蛋(棒球比賽場)附近的地鐵站就使用棒球標誌作爲紀念印章。這樣,遊客即便離開了旅遊地,也可以不時拿出來玩賞回味。這種旅遊紀念章系統不僅消除了遊客私自塗畫“到此一遊”的衝動,也提供了訪問更多有紀念印章的旅遊景點的動力。將此係統化地推廣,就可以成爲一種有效的遊客激勵系統,增加遊客在一地的訪問景點和停留時間。

我國進行“世界遺產”等旅遊資源的系統營銷時可建立借鑑這種紀念印章形式的遊客激勵系統。爲每個“世界遺產”設計特色旅遊紀念圖章,並向遊客免費發放包含空紀念印位的介紹圖冊。並根據景點多寡設計科學的獎勵計劃。以上組合方式是在空間上開展遊客激勵,還可在時間上對旅遊資源進行組合,比如就某一“世界遺產”推出四種季節紀念章,吸引回頭客來收集同一景點不同季節的紀念章。我國還有許多鮮爲人知的旅遊信息,只要挖掘出來就會顯示無窮魅力。

5、拓寬旅遊信息傳播途徑

面向境外遊客的旅遊信息傳播途徑可以拓寬爲以下五類:

(1)互聯網多語言網絡傳播;

(2)旅行社宣傳畫冊及光盤;

(3)各大區域省市派駐主要入境口岸的公衆旅遊信息服務中心;

(4)旅館酒店、圖書、期刊出版等輔助宣傳途徑;(5)各大學、圖書館等非營利的、有跨國紐帶的機構。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 篇四

摘要:旅遊經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爲其微觀主體的旅遊企業對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有效利用承擔重要責任,實施生態管理是旅遊企業的必然選擇。本文從旅遊企業的生態屬性入手,分析了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構成及特點,並指出了旅遊企業實施生態管理的相應策略。

關鍵詞:旅遊企業 生態管理 生態經濟系統

旅遊業的發展因其對自然資源高度的依賴性,對生態環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旅遊活動對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越來越被重視。作爲旅遊經濟的微觀主體的旅遊企業在旅遊發展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承擔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責任。當今社會經濟結構正發生着深刻的變化,外向型的旅遊企業將首先面臨這一挑戰,實施生態管理不僅會給旅遊業帶來新的活力,也是實現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旅遊企業生態管理是指旅遊企業運用經濟、技術、法律等手段,通過對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調節、控制,以提高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產能力,從而進一步增強整個生態經濟系統的競爭力和生命力,實現旅遊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活動。旅遊企業生態管理的本質,是要使旅遊企業的整個生態經濟系統達到充分的開發利用,以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卻不超過系統平衡所允許的閾值,核心是使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協調發展。旅遊企業的生態管理不同與一般的企業管理方法,它是一種管理理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管理系統工程。

旅遊企業的生態屬性

(一)流:資源利用開發配置的生態問題

旅遊業具有高度的行業關聯性,它是通過與同業競爭者、供應商、顧客、政府、社區、學校、社會公衆、其他行業和企業等利益相關者之間連續進行的商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流等來維持其新陳代謝的。佔用大量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能源和排放大量的廢棄物併產生污染是旅遊企業的基本屬性,生態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就在於短淺的資源開發行爲和低的資源利用效率。旅遊企業對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不僅要考慮各種“經濟流”,更應關注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生態流”,正確處理好各種“流”的關係和影響,必須通過資源的有效開發配置來實現。

(二)網:生態系統的成員與關係結構問題

旅遊活動和旅遊業所依存的自然生態環境之間的互相依賴、相互聯繫、相互作用形成一種網絡結構。而企業環境是一個通過各種複雜的物理網絡、管理網絡、文化網絡和關係網絡交織而成的超維人文空間,在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中企業的關係是互動網絡式,保持網絡的暢通和各網點的協作,正確處理生態系統成員的關係與結構是旅遊企業實行生態管理的本質要求。

(三)序:生態系統的功能問題

一個和諧的生態經濟系統必須具備良好的配置、價值和還原緩衝功能,具備自組織、自催化的競爭序主導生態經濟系統的發生與發展,以及自調節、自抑制的共生序保證生態經濟系統的持續與穩定,而這一切的關鍵取決於組織和人的經營、管理、控制行爲。旅遊生態經濟系統是在自然生態系統基礎上,通過人類的旅遊活動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與改造而建立起來的自然與人類的複合體系,在此體系中,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樣遵循“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生態法則。旅遊企業通過實施生態管理,更好地認識競爭與共生的矛盾關係,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競爭序和共生序。

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構成及特點

(一)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構成

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是由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構成的複合系統,系統中各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自然生態系統與環境是維持和發展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基礎和前提,是旅遊者旅遊的主要對象物,也是當今旅遊業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構成了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主導因素。經濟系統是維持和發展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物質保證,是旅遊企業經營目的所在,也是現代旅遊活動的本質。社會系統是實現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和諧發展的保證,是旅遊者、旅遊企業社會價值的體現,是旅遊這種生活方式之所以流行的原因。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是一個多級多要素系統,其各級各類子系統都包含了衆多的構成要素,各要素間產生物質與能量的交流和轉換。

(二)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特點

1。對生態資源的高度依賴性。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基礎,旅遊業對自然資源有高度的依賴性,神奇的自然景觀、優美的環境、豐富的歷史遺存,無不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作爲經濟單元的旅遊企業需要消耗大量的生態資源,而資源的有限性要求我們要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作爲其發展的宗旨。生態資源既是旅遊業產品的重要組成,也是旅遊企業發展的動力基礎。

2。旅遊容量的有限性。旅遊業並非無污染的產業,由於旅遊業發展帶來的旅遊區生態環境退化乃至失去旅遊吸引力的事例屢見不鮮。我國一些自然保護區出於單純的經濟目的,熱衷於旅遊、餐館、遊樂等設施的投入,大興土木,旅遊地生態環境的退化對旅遊規劃與管理提出了挑戰,如何將旅遊的發展建立在生態安全、經濟合理的基礎上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一般認爲旅遊容量由自然環境容量、人工環境容量、社會環境容量三項組成。無論哪一種容量,均是數量有限的,即存在不能超越的閾值。

3。生態經濟系統的脆弱性。旅遊企業生態功能、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實現,需要嚴格的科學規劃和管理。因爲旅遊經濟活動使系統的抗干擾和自恢復能力相對較弱。而從旅遊產業的自身特點來看,旅遊需求與供給受到來自於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等多種因素的制約,特別是旅遊需求的年際變化和季節變化給旅遊經濟和社會系統的健康運行帶來困難,也給旅遊業嚴重依賴的生態環境帶來週期性破壞。旅遊業發展的自身高彈性與其生態系統結構的不穩定性共同決定了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的脆弱性特點。

4。系統功能的多重性。旅遊企業生態經濟系統是由自然要素與人文要素構成的複合系統,該系統具有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的多重性特點。旅遊企業通過提供服務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產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良好的旅遊生態系統又能使其具有生產生態產品、淨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持地域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平衡、減緩甚至消除環境污染、減少自然災害、保持人類生存環境穩定、健康等生態功能。生態功能的維持和發展是實現旅遊經濟功能的前提和保障,旅遊經濟功能的完善爲生態功能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也是優化旅遊社會功能的重要途徑。

旅遊企業實施生態管理的相應策略

(一)培育生態理念

旅遊企業生態管理理念應包括生態戰略理念、綠色營銷理念、“清潔生產”理念、生態財務理念、生態文化理念等。旅行社是聯繫旅遊者與旅遊企業的紐帶,在瞭解需求及指導供給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樹立和營建綠色營銷觀念是旅行社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生態理念;飯店屬高消費場所,必然佔用消耗大量資源,轉變經營觀念、創建綠色飯店是旅遊飯店的持續經營之道;旅遊景區作爲旅遊者的目的地,按照生態產業園的設計思路對景區進行規劃設計及管理,是景區實現生態管理的首選策略。

(二)構建旅遊企業生態管理運行機制

1。健全企業生態管理組織。合理的組織結構是管理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生態化的組織結構應以提高生態效率爲目標,在企業內部強調生產過程的循環,在外部建立生態鏈的網絡關係,設法改變傳統的金字塔組織結構模式,推行扁平化組織結構模式,實現信息交流的多元化。通過建立生態運行經理制,把生態理念貫穿於管理組織網絡之中,使管理更趨靈活有效。在質檢部原有功能的基礎上,設立生態管理監督機構,使之成爲生態管理的重要部門,保證生態管理的嚴肅性和有效性。

2。強化企業生態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實施生態管理的有力支持。企業制定的經營管理方針之主要內容應爲企業對污染防止和各種資源合理利用的原則及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承諾,建立評審生態指標的基本框架。在此基礎上制定符合生態要求的操作規程,並將其滲透到各項業務活動之中。積極加入國際標準化組織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將ISO14000作爲旅遊企業實施生態管理的一個基本框架。

3。完善企業生態管理激勵機制。良好的激勵機制是生態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通過各種激勵方法使全體員工參與整個企業的生態管理活動。如建立生態管理經濟責任制,將生態管理指標與管理者經濟利益直接掛鉤;通過設立生態管理獎勵基金鼓勵員工,成立生態技術革新小組,獎勵創新成果;制定生態目標,實行全員考覈制度,實現由全體員工參加的、全過程的全面生態管理。

(三)對生態資源進行數字化管理

信息化技術已推動生態系統管理進入了數字化管理的時代。將記錄資源生態系統要素的信息轉化爲按一定準則且規範排列的數字信息,就形成數字資源生態系統。其意義在於:建立了不同資源層面的空間相關,構造了反映同一資源層面動態變化模式,有利於我們儘量用服務來替代能源和物質的消耗,做到既按顧客之需調節能源的供應,又確保能源的合理配置和節約對有限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生態資源的數字化管理促使旅遊資源的生態特徵可視化,給管理人員提供了對生態經濟進行定量分析的科學手段。

(四)激勵供應商並教育引導消費者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需求也由低層次向高層次遞進,一方面人們將更關注對自身有益的環境,另一方面社會將負擔過度消費引起的負效應,因此旅遊企業不但要適應這種變化,同時也有責任激勵供應商、引導消費者向有利於生態經濟平衡的方向發展。通過把新的環境準則納入採購行爲,要求供應商提供環認證證書,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爲了向公衆展示他們的環境承諾,對供應企業起到宣傳廣告作用;旅遊企業對消費者的引導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向消費者提供有關生態產品、服務和企業生態經營的信息,引導消費者的購買方向。二是向消費者宣傳、灌輸、滲透企業生態產品、服務及企業生態理念,刺激和創造消費者生態需求。旅遊企業可根據污染者付費、環境有償使用、資源節省使用等原則制定產品和服務的生態價格來引導顧客的生態消費。

(五)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生態資源

旅遊企業的生態管理要從生產要素配置和利用轉化爲生態資源配置和利用,這將有利於企業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第一,企業設計建造要充分考慮環境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第二,推進高科技在企業中的應用。通過企業管理信息系統開發,旅遊產品銷售網絡化、設備功能的深度開發、能源系統的技術革新等措施,達到市場的充分擴大、管理效率的提高、能源的充分利用,實現資本內涵擴大再生產。第三,變人力資源爲人才資源。必須加強人力資源再開發,通過有系統、有步驟的實施企業人員的招募、選擇、培訓及合理流動等,達到人盡其能、各得其所,使人力資源向人才資源轉變,進而實現人力資源合理、有效和節約利用,形成與其它資源的良性循環。

小結:

生態管理作爲一種新型的現代管理形式,它的產生和發展是時代發展的要求,是對傳統管理思想的變革,協調好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關係是企業生態管理的核心所在,唯有實行生態管理,旅遊企業纔會擁有強勁的競爭力和長久的生命力。

旅遊管理畢業論文 篇五

[提要]目前在中國互助旅遊發展纔剛剛起步,大多數互助旅遊者在網絡上建立聯繫,從而實現互助旅遊。這種旅遊方式除了更加的自由、自主外,而且非常的經濟,同時能夠充分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去。本文以互助旅遊網站發展爲線索,重點研究分析互助旅遊網站現狀及面臨的發展障礙,並提出建議,以期促進互助旅遊網站健康發展。

互助旅遊網站的產生及發展

當今世界,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完善的今天,人們在滿足生存基本需求之外,更加註重精神需求的滿足。旅遊者的這種需求的變化同時會導致旅遊活動方式及其發展的變化,互助旅遊應運而生。互助旅遊就是將本來互相不認識的一些人通過互聯網來進行互相瞭解、熟悉,並且協商交換各自的家庭居住空間和必要的配備設備,或者約定相互提供旅遊服務,從而達到節省旅遊費用,提高旅遊質量等目的。

互助旅遊的出現吸引了目前衆多年輕人以及愛好旅遊的人羣,互助旅遊網站更多成爲一個不同城市旅遊者的交際圈子。國外互助旅遊的平臺出現的較早,例如 Couch surfing,雖然它也吸引了不少國內的旅遊者,可是國外沙發客互助旅遊網站畢竟是全英文交流,受語言的限制,沙發客網站在中國還只是小衆享受。

年國內終於有了一家自己的互助旅遊網站。創始人是蘇州的一個網民叫做仲一,2015年仲一在互聯網上看到一條改變他人生的信息 國外盛行一種城市或居家互換旅行,居民可以給旅遊者提供住宿和早餐,而旅行者則與他們分享旅行快樂。 這種新穎實惠的旅行方式讓仲一產生了靈感,2015年4月,仲一的個人網站 遊學中國 出現在了網友的眼前。仲一把自己欲尋求互助旅遊的想法發佈出去,也邀請全國各地的網友都來參與互換旅行,並且坦誠的公開了自己的個人信息。仲一的100天互助旅行,周遊了全國16個省的31個城鎮村寨,結識網友上百人下至16歲,上至66歲旅遊管理畢業論文範文精選3篇旅遊管理畢業論文範文精選3篇。所到之處全部由當地網友接待,除去交通費和景點門票,整個旅遊總計花費才3,000多元,成了一次在當時看來難以想象的周遊。信息的真實性吸引了網友的注意,一將這種旅行方式稱之爲 互助遊 ,意思是互相幫助、互相接待來進行的旅遊活動。隨後,又創建了一個與網友以交換方式進行旅遊的網絡平臺 仲一互助旅遊論壇,提出 每個人都是一道風景的口號 鼓勵更多的旅遊愛好者嘗試互助旅遊,於是這種新鮮的出遊方式逐漸被大家所知。2015年6月,仲一創辦仲一互助旅遊網絡技術公司,開始對互助旅遊進行專業化宣傳推廣。互助旅遊網站在運作模式上大致相同,如仲一互助旅遊網、中國互助旅遊網、U客旅遊互助網等都主要是以論壇發帖的方式來運作。

互助旅遊網站發展面臨的障礙

隨着各種互助旅遊網站層出不窮,已經有少量的互助旅遊網站發展較爲成熟,但由於互助旅遊在我國發展仍然屬於起步階段,規模都不是很大,真正參與的人數相對來說比較少,在其探索發展和運營過程中都還存在着一些問題。

安全問題。根據網上在線問卷調查顯示,61%的互助旅遊者認爲目前互助旅遊網站在安全性方面還做得不夠完善,33.5%的互助旅遊者認爲目前的互助旅遊網站缺乏具體的信譽等級,還有5%的旅遊者認爲還存在一些其他的問題。

信任問題。通常旅遊者們在網絡平臺上發佈的信息,但是難以全面或正確地進行認證,雖然現在許多網站都要求旅遊者們將自己平時真實的生活信息拿來和網友分享交流,從而產生信任,但是網絡本身畢竟是虛幻的,對於互助旅遊,目前的網絡平臺沒有具體的信用度和經驗值,導致一些旅遊者對互助旅遊望而卻步。

各方的權利和義務問題。在活動的組織上,很多都是網友自發組織的,網站的管理人員只是對帖子管理,沒有深入到旅遊者的活動當中,因此在旅遊活動中,許多事項沒有明確的規定,如接待費用是否AA制;接待的網友是全程陪同旅遊還是隻是部分陪同;接待方的 地主 不是與你進行互助的網友等,諸如此類的矛盾導致雙方主體產生違背互助旅遊初衷的不愉快經歷。

提供的附加服務還不夠完善。互助旅遊的配套服務體系的`缺失導致互助旅遊的質量大打折扣,如發生糾紛沒有具體的反饋投訴機制;旅遊者景點、地主接待狀況等級不明確;網絡社區安全無法保證等。

缺少專業旅遊服務機構。互助旅遊包括網絡、旅遊兩個方面的內容,所以在網絡運營的同時需要專業的旅遊服務機構提供一些專業化的服務,例如可以爲旅遊者提供導遊、線路設計等從而讓旅遊者的旅途無憂,同時,還可以提供保證金制度,讓招待您的沙發客交保證金給第三方機構讓其代爲保管,在旅遊體驗結束後返還,如果一方違約則將違約方交納的保證金交給受害方等等一些類似的措施。目前的一些互助旅遊網站提供這些專業服務的項目相對來說還比較少。

網絡社區的活躍人羣比較固定。在互助旅遊網站上,人們通過在論壇、BBS上發帖相互交流,而在這些論壇上比較躍,發帖較多的都是一些固定的人羣,其他一些會員僅僅發過一次就再沒有活動過,很多用戶都只是隨便看看帖子等,而沒有什麼能夠刺激他們加入、融入進去。目前網站還缺少吸引新的註冊用戶來網站交流發帖,在擴大活躍人羣方面還沒有一定的措施。

互助旅遊網站發展對策

建立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旅遊管理畢業論文範文精選3篇論文。一是與旅遊政府部門合作,上傳身份證明時,該信息只能由公安部門才能查詢到並且由公安部門覈准和認可,從而提供更加規範化的安全保障措施;二是完善相關的法律保障措施

許多互助旅遊網站的開設目的各不相同,有的是爲了盈利,有的是個人興趣,網絡市場相對來說比較的混亂,因此需要相關法律保障部門的關注,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範,規範網絡社區、正確引導互助旅遊者進行旅遊活動;三是引入保險機制爲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預防事故的發生,減少消費者的損失,可以採取保險機制,與保險公司和中介服務機構合作,提供誠信保險、旅途保險等等,從而保障互助旅遊者的利益。

明確和規範雙方的權利和義務

與互助對象確認互助細節。如果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旅行目的地,那麼可以通過網站選擇感興趣的互助對象進行交流。在達成互助意向之後,來訪者需要向 地主 說明自己的行程安排及幫助需求, 地主 需要告知來訪者自己所能提供的幫助。到達時間、是否需要接機、住宿安排、旅行線路等環節應在出發前得到確定,從而減少旅途中產生的爭議和矛盾。

旅遊管理專業畢業論文的範文 篇六

淺談國內外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

1、引言

旅遊景區是自然或者社會資源被旅遊企業所利用以後的一種特殊企業,員工管理是旅遊景區快速發展的根本,旅遊景區企業本身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而處於現代經濟活動中的人力資源,其作用遠比物資資源重要得多,經營成本中人工費用佔有極大的比重,人力資本是推動景區經濟的核心因素。一直以來,旅遊景區宣稱:員工是企業最寶貴的資源,但是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和重視卻遠遠不夠。由於景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在景區工作的員工分佈廣,地處偏遠山區,因此景區員工的生活條件艱苦,工作環境差,員工流動頻繁,使得景區的服務質量波動性很大,直接影響到景區的效益。爲了提高服務質量,擴大效益,景區在員工培訓方面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但是這種資金的投入是重複性的,重複性的投入直接導致了景區經營成本的上升而使景區年終總利潤的下降。所以如何激發員工的創造性、挖掘員工潛力,留住員工從而提高組織效率、控制景區員工管理成本、做好人力資源管理是很多旅遊景區都在研究的問題。

一直以來,衆多學者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或者是企業整體人力資源管理效果的研究一直不少。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人力資源系統與組織績效的關係問題、人力資源系統與組織戰略的關係問題、人力資源系統與組織文化的關係問題、人力資源系統與外部環境的關係問題、人力資源系統政策子系統與實踐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問題、人力資源實踐活動內部諸要素之間的關係問題等,一直是學者研究的熱點。但是,查閱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的文獻發現,針對旅遊景區人力資源進行研究的文獻較少。

2、研究綜述

2.1國外研究

筆者查找了衆多國外關於旅遊景區的研究,發現專門針對旅遊景區進行人力資源研究的文獻寥寥無幾,大部分的研究都是針對旅遊行業整體情況的研究,部分的學者在其旅遊行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中提到了一些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的管理內容,如Michael Riley在1991年在其《旅遊住宿業與旅遊業的人力資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industry》)一書中對旅遊業人力資源的總體闡述。書中其系統地闡述了住宿業與旅遊業的人力資源市場情況;工作中的員工、技能及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與質量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論述[1]。此類的研究都只是籠統的旅遊企業或是旅遊住宿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針對性不強,且對景區人力資源管理來說缺乏一定得可操作性。

從目前查閱的文獻看,只有英國的約翰?斯沃布魯克專門針對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的管理進行了研究,約翰?斯沃布魯克(2000)指出了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問題,他將旅遊景區分爲國營和私營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針對不同的旅遊景區性質進行人力資源管理的闡述。他認爲私營景區存在這些問題:員工流失率高;需求的季節性強導致景區大多數工作是臨時性的,景區員工工作的社會地位低;大多數景區的職業結構不合理;缺乏 “漸進階梯”;企業工作要求苛刻;缺乏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專門知識;缺乏對景區員工公正的資格認證和培訓方案;高層次複合人才、多種類的管理及技術等實用人才缺乏。

國營景區存在的問題:低流失率,景區很難吸收“新鮮血液”;僵化的工作慣例;固定工資制。他認爲人力資源管理是景區經營者應該從戰略角度考慮的問題[2]。他的研究主要是從英國的景點的實際問題出發進行討論的,可能會有些與我國景區情況不相符合的地方,不過,他所討論的問題卻不是英國獨有的。另一方面,他對景區人力資源的研究也只是在景區總體研究中的一部分,論述相對有限。

2.2國內研究

在我國文獻不是很多,總結有限的文獻發現我國針對旅遊景區的研究主要是在人力資源管理理論基礎上的發展性研究和應用性研究,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對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及理論的研究;二是對旅遊景區某一具體類型人力資源的管理研究;三是旅遊景區人力資源教育研究;四是對旅遊景區與周邊社區結合方面的人力資源管理研究;五是對旅遊景區人力成本的研究。

2.2.1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體系研究

一直以來,衆多學者對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或者是企業整體人力資源管理效果的研究一直不少。在人力資源管理基礎理論基礎上,許多學者對旅遊景區的服務與管理進行研究,這些研究對沒有脫離開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理論,大部分是對景區人力資源各個環節的統一論述,實際上,可以這麼說,這些研究都只是用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理論解釋景區中的人力資源管理情況,突破較少。這一類型的研究最大的優點就是在研究基礎理論的同時結合了旅遊景區的具體情況,還有一些研究爲景區提出了具體的人力資源管理的操作規範,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趙黎明、黃安民和張立明等(2002)在他們的研究中有涉及對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進行的研究,研究對旅遊景區組織與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進行論述。應用了人力資源基礎理論說明了景區人力資源管理的組織結構的設置與景區人力資源預測開發等方面的理論,並對旅遊景區員工手冊的制定等提出了詳細的操作規範[3]。此研究使我們對景區人力資源的管理有了更具體的操作模版,但研究的突破性不足,景區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不夠突出是這些理論研究的侷限性所在,同時對景區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系統性還較差。

與上述針對所有景區的人力資源系統研究不同,隨着我國旅遊景區開始重視開發,同時重視盈利,這與以前我國的旅遊景區主要是在於保護資源所不同,同時由於一些人造景觀爲主的景區的出現,景區開始了商業化的發展道路,學者們在提出經營上的兩權分離的同時,還針對具體的旅遊景區對其人力資源管理系統進行具體的研究。

3、結語

國外對旅遊景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研究不多,國內理論界、學術界對於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的開發與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晚,理論上缺乏系統、深入、全面的研究,遠不如飯店業和旅行社業的人力資源管理成熟。就僅有的相關研究也只是介紹旅遊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知識,或在旅遊景區開發與管理中作爲一個章節介紹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問題或是翻譯國外的著作,並沒有專門的著作研究旅遊景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在爲數不多的一些對旅遊業人力資源研究裏,也只是從宏觀的角度泛泛而談,對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針對性不強,指導不足。同時,這些理論研究缺乏我國景區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證研究,我國景區的人力資源管理還比較落後,飯店業、旅行社在一開始就注重引進國外成功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和管理人才,與中國實際相結合,人力資源管理已發展得較成熟,而國內旅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運作不甚規範。但實質上景區人力資源管理問題已經比較突出,在我國逐漸開放景區的情況下,旅遊景區的經營管理和成本控制需要探討出更多更科學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