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黨建論文

古代反腐對當今社會的啓示

一、封建社會反腐機構

古代反腐對當今社會的啓示

(1)古代監察制度特點

學界一般將我國古代監察制度分爲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六個發展階段。我國監察制度在長期的自我發展中不斷完善,在維護王朝穩定、維持社會秩序方面發揮着巨大的作用,具有以下兩個特點。

1、具有完整性、系統性的優點

古代監察制度自萌芽之始一直不斷髮展,從未因王朝的更替而中斷。先秦時期是我國監察制度的起源階段,商君曰:“使吏非法無以守,則雖巧不得爲奸。”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實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主要負責監察百官,地方上實行郡縣制也有相應的監察和考覈制度。此後千年我國古代的監察制度一直在秦制的基礎上不斷繼承與發展,中央與地方各成體系,相互配合,具有一整套系統完備的監察制度。

2、具有全面性、綜合性的優點

監察制度在法律的保證下實行,也促進了法律體系的完善。而且,律法之詳盡前所未有,如雲夢睡虎地秦簡中就官員的出行飯食問題做如下規定:“御史卒人使者,食粺米半鬥,醬駟分升一,採羹,給之韭。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使者之從者,食米半鬥;僕,少半鬥。”從中央到地方龐大的監察機構按照自己的職能高效地運轉,保證中國古代的官吏廉潔,維持社會的穩定和王朝的統治。

(2)監察制度的缺點

但是我國古代監察制度的本質是爲專制主義皇權服務,與官僚體制相伴而生,並伴隨着專制集權的起伏而變化,主要是監督官員爲封建王朝“鞠躬盡瘁”。因此,中國古代的監察、諫議制度並不能從根本上約束皇帝的無上權力,也不能杜絕官僚隊伍中的腐敗和低效現象。

歷代中國治國者,並沒有對腐敗聽之任之,有些皇帝還推行過強勢“反腐敗運動”,但奇怪的是總是好一陣子,過不多久腐敗就會捲土重來。例如,南北朝東魏高歡反腐,由於反腐的目的和動機是權爭,結果是越反越腐。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官吏腐敗懲處之嚴,在歷代皇帝中極爲少見,儘管也打着爲民除害的口號,由於反腐是目的和動機只是保衛皇室的安全,並不是真心爲民除,所以明朝也不能扼制腐敗,越反越腐。清朝的雍正皇帝,懲處腐敗也不遺餘力,但反腐的目的也是保衛皇室和皇權,反腐也只是因人而異,有選擇性的反腐,最終也逃不出越反越腐的命運。其表現形式都一樣:強力反腐時,敢於貪污腐敗貪污的官員大大減少。但過不多久,腐敗就捲土重來,甚至愈演愈烈。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分析古代反覆失敗的原因。

二、古代反覆失敗的原因

雖然古代反腐方面是有建樹的,有機構有措施。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嚴刑酷法,二是用刑謹慎,儘量避免冤假錯案。殘酷的刑罰,雖然可以極大的震懾那些貪官污吏,儘管有失人道,但表明一反腐的盡心和警示力。我們認真分析一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你就會發現,有些舉措應該是合理的有效的,但爲什麼仍是越反越腐呢?

(1)至高無上的皇室權力,是導致絕對的腐敗根源

絕大多數皇帝都把皇室權力看作是國家權力,所以皇室權力不受約束。雖然中國曆代王朝爲了約束權力也進行了一些制度設計,但是約束皇室宗親以外的權力,所以這些制度實際上只能約束國家權力很小一部分。(請注意,我這裏講的是皇室權力,而不是皇帝的權力。皇帝如果沒有權力,出現權臣那是必然的。)

中國傳統的權力制約機制是封閉的,它排除皇室以外外來力量的參與,所以,古代大多數時候只能“打打蒼蠅”。萬曆年間,左副都御史丘舜曾經說:“(官場)貪墨成風,生民塗炭,而所劾罷者大都單寒軟弱之流”。

就連懲貪最嚴厲的朱元璋,曾如是坦白自己的困惑:“我欲除貪贓官吏,奈何朝殺而暮犯?”這其中原因,一個封建帝王當然無法理解。

(2)靠官員自我約束

即在儒學價值觀的影響下,堅持操守,從思想上“不想腐”。然而這一條靠不住。因爲傳統財政制度中可鑽的漏洞太多,對於官員來說,貪污並不存在技術上的難度。這就要靠自覺了。但是人性中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面對觸手可及的誘惑,拒絕一次容易,拒絕一輩子則很難。有幾個人能像海瑞一樣,堅守原則達到偏執的程度,永遠過苦行僧般的生活;又有幾個人能像曾國藩一樣,時時克己、日日自省做道德上的完人?

這就難怪歷史上有名的清官屈指可數,但貪官卻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了。儒家要求讀書人“追比聖賢”,道德標準定得太高,官員們難以踐行,於是言行不一者有之,陽奉陰違者有之,欺世盜名者有之,嘴上說着“仁義道德”,背地裏卻照貪不誤。

(3)古代反腐的力量,大多用於官員的權力爭鬥。

在歷史上很多時期,反腐機構和反腐敗執行者很容易“貓鼠一窩”,在竊取利益時結成同盟。歷代王朝後期,隨着官僚體系的腐敗,反腐系統也會高度腐敗。各個朝代開始的反腐機構都是反腐非常有力的,但到最後都成爲權力爭鬥和濫殺無辜的機構。明代言官的權力非常巨大,並沒有導致明朝官場風紀特別嚴明,反而導致了明代後期言官系統的腐敗特別嚴重。

至此,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曆代執政者並未放任腐敗橫行,儘管他們對腐敗的打擊力度前所未有,無任制度設計多麼巧妙,但由於反腐的目的和動機不純,所以,始終擺脫不了“越反越腐”的歷史窘境,最終仍是腐敗橫行,直至徹底拖垮一個又一個的王朝。

三、古代的反腐倡廉建設

對於我國曆史上的腐敗現象,可以歸納爲四種表現形式:權錢交易、用人不公、貪婪奢靡和正氣不張。“我國曆史上從夏商周以後,王朝的週期性興衰是一個常見的現象。有的驟興驟亡,有的盛極而衰。這樣一個週期性興衰當中有一條基本線索貫穿其中,就是所有的改朝換代都與腐敗相伴隨,腐敗與衰亡不離不棄。”卜憲羣說,這就迫使歷代有爲的政治家、思想家,思考如何避免人亡政息局面的出現。

(1)廉政文化的出現有三個原因

我國廉政文化的出現有三個原因:一個是官僚隊伍管理的需要;第二個是腐敗現象的嚴重存在;第三是統治者總結歷史經驗的教訓需要。

廉政文化不是從有了人類就有了,原始社會生產能力低下,沒有國家也沒有公共權力,所以那個時候廉政思想、廉政行爲和廉政文化都沒有。而當中國曆史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中國的國家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也就是出現了區域性的中央集權,這個時候推行的是郡縣制、官僚制、俸祿制,官僚從中央領取俸祿,因此也出現瞭如何選拔官僚,如何管理官僚,如何進行考覈官僚的問題。儘管這個時期,這一系列制度還不是十分完善,但這是我國曆史上廉政文化發展的一個快速時期。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百家爭鳴,各種思想家的思想當中,有着十分豐富的廉政文化思想,因此,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廉政思想文化的蓬勃發展時期。

(2)廉政文化內容是什麼

中華傳統廉政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面。

到底什麼是廉政文化,時下有多種說法,筆者在其中選擇了一個較爲準確的定義:中國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人民大衆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關於反腐倡廉的思想、制度、實踐積累的經驗。廉政文化的創造不僅僅是政治家、思想家也有人民大衆,人民羣衆也是廉政文化的創造者。在老百姓中口耳相傳的清官就是廉潔文化的一種反應。從某種意義上說,一部中華政治文明史,也是一部反腐倡廉的文化發展史。

中國歷史上的廉政思想文化的內涵很豐富,比如說“民本”、“德”、“孝”、“禮”、“仁”、“正”、“儉”、“廉”。對“廉”最深刻的闡釋是在戰國時期,《周禮·天冠·小宰》中提出了治理官吏的六個標準,也叫“六廉說”,指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六廉說”是我國廉政文化史上一大貢獻,它代表了我國曆史上對於廉的完整素質要求。我國曆史上廉政思想文化主要有七個方面的內容:民本思想、尚賢思想、德先才後、公私分明、正身律己、家國同構、循名責實。

四、古代廉政文化對現代社會的啓示

一要加強自律自強廉潔,始終把修身放在第一位。翻開史冊,不難看出修身是爲官者自律的前提,沒有紮實的修身就很難達到自律的高度。所以說,築牢廉政底線首先需要嚴以修身。南宋文學家周紫芝在《竹坡詩話》中曾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李氏家族有一人爲官廉潔,公私分明。一天,他正在燭光下辦理公務,有人送來一封家書。他當即滅掉公家的蠟燭,點燃自家的蠟燭。在他看來,公與私之間不能越“雷池”一步。這種公私分明、公入肌理的修身境界,正是今天廣大黨員幹部所需要學習、所需要擁有的。

二要加大懲貪治腐的法治力度。只有管住權力人及其手中的權,纔能有效抑制貪腐。朱元璋嚴刑治貪,揚言“今後犯贓的,不分輕重都殺”,官員貪污六十兩就要剝皮實草,但還是未能改變明王朝貪污愈演愈烈的局面,其根源就是懲貪治腐的制度未跟上。在中國歷史上,法律是懲貪治腐的有力武器,每一個政治清明的盛世出現,背後必有一整套嚴明的法令作保障。

三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古往今來,言傳身教的範例還有很多。比如,歐陽修的母親告誡他“汝父爲吏,廉而好施與”。被稱爲“包青天”的包拯留下著名家訓“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這些都是在告誡爲官者要注重家風建設。從近年來查處的腐敗案件看,家風敗壞往往是領導幹部走向嚴重違紀違法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