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德育論文

教學德育案例《黃繼光》

課題《黃繼光》執教黃孝燕

教學德育案例《黃繼光》

教材統編教材四年級第二學期第七單元課時1課時

一、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黃繼光》記敘了抗美援朝時期的戰鬥英雄黃繼光,在上甘嶺戰役中爲了消滅敵人的一個火力點,爲了戰鬥的勝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最後壯烈犧牲的事蹟,讚揚了黃繼光爲人民利益英勇獻身的偉大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課文以“上級命令——請求任務——英勇獻身——佔領高地”爲線索,字裏行間流露出黃繼光爲革命利益,英勇頑強、奮不顧身的偉大精神,具有很強的文字感染力,同時對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

學情分析本單元以“人物品質”爲主題,從不同方面展現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從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中感受人物的品質”,旨在引導學生仔細研讀文本,發現人物的品質是如何通過人物的言行表現出來的,並能夠受到人物品格的感染。《黃繼光》一文展現了抗美援朝特級英雄黃繼光的英雄氣概。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應滲透在語言文字教學過程之中的。國小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愛國、愛民的英雄人物形象、許多革命先烈、革命領袖人物前赴後繼、視死如歸的動人故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曲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詩篇,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們。學習這些課文,讓學生細心品詞賞句,用心靈感悟英雄人物的愛國激情和高尚的愛國情操,在故事情節中昇華他們的愛國情感。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認識“役、屢”6個字,讀準多音字“暈”。

2.抓住文中描寫語言、動作的語句,通過學習,認識黃繼光壯烈犧牲的偉大意義,體會英雄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精神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德育目標:

1.從描寫人物動作、語言的語句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閱讀黃繼光頑強戰鬥、壯烈犧牲的段落,學習黃繼光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

案例描述【具體描述教學過程】

三、學習第5——11自然段。

師:請大家默讀第5——11自然段,你從哪些句子、詞語中體會到黃繼光的英勇頑強,不怕犧牲?

生1:黃繼光肩上腿上都負了傷。

生2:他用盡全身的力氣,更加頑強地向前爬,還有二十米,十米……近了,更近了。

生3:黃繼光突然站起來了!在暴風雨一樣的子彈中站起來了!

生4:黃繼光張開雙臂……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生說理由

補充:黃繼光這樣做意味着什麼?他將怎麼樣?

師:請大家再用心讀讀這些句子,你覺得是什麼力量使黃繼光用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師:是呀!正是這種濃濃的感情和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才驅使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

師:黃繼光在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槍眼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樣做?

生1:爲了祖國人民,我的犧牲算得了什麼!

生2:如果我不這麼做,戰鬥就勝利不了,戰士們所有的努力就會白白付出。

……

案例反思【可按兩級或三級提綱的格式具體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 教學過程、 教學行爲】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我國著名語文教育家葉聖陶先生給我們留下的至理名言。《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應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學的思想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漸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作爲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呢?

一、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永恆主題。語文學科蘊含着生動、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因素,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滲透,使愛國主義教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地統一起來。如在教授《黃繼光》一文時,先讓學生充分體會志願軍戰士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感動氛圍的基礎上,再啓發引導學生:黃繼光在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槍眼的時候,他會想些什麼?如果你遇到了這種情況,你會怎樣做?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從而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

二、寓愛國主義教育於英雄人物的歌頌中

中華民族是英雄輩出的民族,教學歌頌英雄人物的文章時,教師可以藉助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淺析,激發起學生的愛國熱情。英雄人物之所以成爲英雄,除了有超凡的能力外,首先是在精神和品格上的超凡脫俗,這樣的文章教材中比比皆是。如《黃繼光》一文,作者以英雄形象的角度,讚揚黃繼光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金星獎章、一級國旗勳章。。課堂上,通過學生的朗讀,找出課文中描寫語言、動作的語句,從中體會黃繼光的英雄氣概。讓學生在學習中對照今天的幸福生活,激發起學英雄、做英雄的熱情,培養學生學好文化,掌握本領,報效祖國的遠大志向。

在國小語文教學這塊陣地上,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起愛國主義的情感呢?

1、從感受形象出發。

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是“愛”。這種“愛”是強烈而深沉的。而一個人的情感又是與認識緊密聯繫着的,是在認識過程的基礎上發生的。學生也不例外。世界是通過形象進入人的意識的,學生更是如此。國小生的年齡越小,鮮明的形象對於他們的思想影響就越強烈。從別林斯基說的“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詩人則用形象和圖畫來說話”的名言裏,我們可以得到很好的啓示,語文教師也應該學習詩人的做法,基本上用形象和圖畫來說話。換句話說,我們對學生應該是通過顯示形象來闡述觀點。因此,運用情境教學法,把學生帶入根據教材創設的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從整體上加深對教材內容的認識,從而激發情感,顯然,這是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如《黃繼光》和抗美援朝的故事一樣可歌可泣,是對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教材。文中的紅軍戰士黃繼光是熱愛祖國的典型人物。

2、抓重點詞、句,深化愛國。

每一篇文章都有重點詞、句,如果能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反覆的閱讀思考,學生不但對課文內容能深入理解,同時還能受到思想教育。《黃繼光》一文中,我認爲有一些句子是值得重點理解的。如“他張開雙臂,向噴射着火舌的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這句話講的是黃繼光捨身堵槍口的英雄壯舉。聯繫上下文,讓學生感受黃繼光在身負重傷、隨時都會犧牲的情況下站起來堅持完成任務的英雄氣概。學生們通過反覆地朗讀,從而也受到了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當然,理解重點句,還必須與課文整體有機地聯繫,如果離開整體,抓隻言片語,學生就不容易感受到重點詞句所蘊含的美,也領悟不到真正的含義,更談不上受到什麼思想教育。所以,我在理解這句話的時候,學生除了反覆地朗讀這句話以外,始終把當時當地的情況聯繫起來,從而使黃繼光這種偉大的形象,深深地印入了學生的心裏。學生再通過朗讀,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對英雄的讚美。

3、從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確觀念的形成。

學生的情感是容易被激發起來的,但是語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還不能僅僅停留在情感的產生上。因爲孩子的情感不是永恆的,它在認識過程中產生,它也會隨着認識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有必要在產生情感的基礎上,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觀念。即在“情感”的教育中,包含“理念”的因素。“情”和“理”是互相聯繫、互相滲透的。針對學生的特點,在語文教學的愛國主義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爲是學生,情感發展不穩定,又必須重視從“動情”到“曉理”的過渡。這樣,學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覺性。這種從“情”到“理”的概括,自然離不開語文的特點,它必須是始終伴隨着形象的,而且必須在激發情感的過程中,爲形成正確的觀念而層層鋪墊,這樣就會瓜熟蒂落。

我們展望着豐收的明天,更應立足於今天的耕耘,播種。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爲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爲了祖國的繁榮昌盛,讓我們在學生掌握語文工具的同時,切實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精耕細作,我們必定會收穫愛國主義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