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結題工作報告

《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結題工作報告

《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結題工作報告

研究者單位:

在《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這個課題研究工作中我們做了大量的調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現將我們的工作總結如下:

•          課題的選題背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學校工作要堅持“德育爲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的全過程。以中國小思想品德教育課程爲載體,開展國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課堂中滲透,在細節中體現,在活動中發展,在家校聯動中鞏固,切實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道德教育既是中國小思想品德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個人今後成長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部分教師沒有及時的轉變教學觀念,教學手段過於單一,學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現不夠積極,道德教育效果不盡理想。此外,家庭、社會也沒有爲中國小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都是制約現階段中國小生道德教育質量的因素。因此,必須要客觀看待道德中國小教育現狀,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質量的可行性措施。

•          課題的選題意義

1.是培養學生正確思想觀念的客觀要求

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發育的關鍵階段,由於缺乏生活經驗和社會閱歷,對外界事物的辨識能力較弱。如果教師能夠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課堂的興趣性,給予學生以正確的價值觀念指導,就可以使學生不斷的實現自我提升和發展;反之,如果學生不能接受到正確的道德教育和價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誘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價值觀念,嚴重情況下還會走向違法犯罪道路。通過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開展道德教育,使學生具備是非辨別能力和價值判斷意識,提高對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貫徹國中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的現實需要

思想品德課程中的理論知識是教育基礎,社會道德實踐是關鍵。因此,新課程改革後,要將教學重點放在學生道德教育的社會實踐方面,通過參加具體的社會活動,或是在具體的生活實際中,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踐行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例如,在學習完“彼此尊重才能贏得尊重”這一章節內容後,教師可以通過佈置課後作業的形式,要求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尊重他人,並在下節課讓同學們講一件自己在生活、學習中尊重他人的事。通過這種實踐性的課後作業,不僅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能夠讓學生將所學道德教育知識應用於實踐,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熱情。

希望通過本課題《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點又符合學生實際的方式,能夠行之有效地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思想品德學科相結合,使他們能夠儘快的適應社會的需求。

•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學生髮展觀理論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中提出的“堅持以人爲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引導下,研究教育科學,講究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把握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每一名學生個性發展,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開掘學生的潛能,促進所有學生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馬克思人的發展的學說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質的發展和完善就是一個人類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改造的過程。教育是人類文化發展的中介環節,通過這個中介,使人類個體從接受人類文化遺產發展到創造新文化,人的素質正是沿着這樣的歷史過程不斷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將中華傳統美德與中國小品德教育相結合就是通過教育促進人類傳承與弘揚的過程。

•          課題的研究目標

通過《國中語文新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的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的開展,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澱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的根基。

1.使學生初步感受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在祖國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養料,成爲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通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學生識真僞、分善惡、辨美醜的能力,剔除各種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成爲21世紀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開拓者和建設者。

2.通過研究使教師明確的重要性,通過培訓使教師在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與中華傳統美德結合的意識與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可以顯著提高教學效率,用多媒體突破時空限制,創設教學情境,豐富課堂的教學容量。

3.以“品德教學跟生活實踐相結合,實現課內外銜接”爲指導思想,初步形成“課內外結合、學用結合”的品德課程教學策略及“品德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課堂教學模式。

4.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使中國小校思想品德教師及時轉變觀念,更新知識,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和創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的能力。

•          課題研究內容

“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課標視野下”的一種研究,在整個研究的過程中,以新的課程標準理念作統帥,抓住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這一基本特點,從中國小生的特點出發,確定了研究的價值取向。

因此,我們立足教材,創造性地理解和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以如何宣揚中國小思想品德教材所蘊涵的傳統美德(諸如剛毅奮進、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天下爲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憂國憂民、獻身祖國的愛國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胸懷等等這些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以及如何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爲學生的思想內涵,昇華爲做人的行爲作爲研究重點,結合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設計好了相關的思想品德學習的活動方案,爲學生創造綜合學習的機會,從而制定了弘揚民族文化的途徑和策略。

課題研究的重點:

1.現代中國小生對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現狀調查分析;

2.中國小品德教材所蘊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與弘揚;

3.品味和積累祖國語言文字、解讀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鄉傳統文化的發掘與研究;

5.在新課標下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傳統文化內化爲學生的思想內涵,昇華爲做人的行爲。

•          課題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中、後期採用問卷、談話、比賽等方法進行調查,爲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閱有關文獻資料,爲課題研究提供科學的論證資料和研究方法,對新教材有關體現民族文化的內容進行挖掘、分析和歸類;

3.實踐法。針對課題研究不斷提出改革意見或方案,並付之於行動,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修正教學行爲充實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體目標,以提高研究的價值。通過一系列課內外品德課程的實踐活動(如勤學篇、勵志篇等以及課本劇表演、觀看有關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視錄象等)尋求新品德課程與弘揚民族文化之間聯繫的橋樑,研究一條適合新形勢下中國小品德教學的途徑。

4.經驗總結法。對在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提煉,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確定具有普遍意義和推廣價值的方法。

各個課題組的負責組織小組成員從收集整理資料、編寫教案、編寫教學設計、製作課件、撰寫教學反思、撰寫教學論文、開展觀察課並擇優拍成視頻、撰寫研究成效、撰寫研究子課題結題報告等方法研究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

•          課題研究的具體發展

設計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組織教師學習課題研究的相關理論,讓全校教師知道如何開展課題研究,然後針對學科特點開展問卷調查並分析結果,最後根據分析結果確定研究的主題,同時填報申請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個階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進行課題研究中期小結,整理彙總研究產生的效果、產生的資料、討論研究過程中的不足並討論相應的解決方案。

第三個階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進行第三階段的課題研究工作。

1.進行中期評估

2.佈置下階段工作

第四個階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進行課題研究全面總結,形成研究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並上報總課題領導小組辦公室進行結題。

八、課題研究成果

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發表了相關論文,對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意義、實施現狀、存在的問題、存在問題的原因、完善措施與思路等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錄製了課堂教學視頻音像、製作了微課課件以及教學課例,爲以後的品德課程教學提供了經驗借鑑。

從教育教學工作而言,開展本項目研究有力地促進教育教學改革向更深層次發展,爲學校可持續發展找到了一條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興校”工作體系,充分調動了廣大教師參加教研教改的積極性。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學成績更上一個臺階。

對教師而言,最大的收穫就是教學觀念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充分意識到:教師要堅持先進的課改理念,要掌握並能熟練運用網絡技術進行教學;教師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轉變,由傳授型向研究型轉變;教師要有強烈的資源開發意識;教師要敢於創設標新立異的課型;教師要確立以情感溝通與心智互動爲核心的教學交往。切切實實感受到教改帶了帶來的好處:課好上了,學生變聰明多了,成績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學視野也開闊了,不再是個“教書匠了。

九、分析“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研究成果的意義

1.讓全校教師初步認識到將傳統中華優秀文化引進品德教學課堂的真正意義,提高了教師的自身素質,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的理念。

2.豐富了我校教師的教學素材,讓全校教師能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提高了課堂效果和教學質量。

3.使我們學校的教學跟上了全國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課堂趣味,從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成績。

十、分析課題研究存在的不足與今後的打算

當然,在課題研究中,我們發現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本課題研究還沒有徹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師認爲這些試驗研究僅僅是“做秀”,無益於成績的提高,尤其是對中國小生沒有什麼幫助,甚至會影響會考,這種觀點也得到一些家長和學生的認同,因而一些老師對課題研究存在牴觸情緒;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存在誤解,有些老師花了很多力氣設計教學過程,只重視教學形式,而忽視了教學效果,把主體迴歸的課堂變成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過度弱化了教師的作用;在加強“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要求下,試驗研究中老師們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識到對學生的能力培養,但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卻重視不夠甚至認爲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後的教育教學改革中,我們將繼續秉承創新精神,自覺地將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努力克服課題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使教育教學改革結出累累碩果。

十一、“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的問題和思考

經過課題研究,也發現了很多問題:

1.有些申報小組不夠重視,到要求結題時間沒有完成預定的目標,或是完成極少,甚至有些申報成員並沒有收集到任何資料,更沒有自己製作課件和提交體會。

2.有些申報成員並有真正認識到這個課題的意義,而是出於應付,所以收集到的資料並沒有什麼價值,對教學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課件和課例和收集到的資料沒有體現這個課題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員在媒體選擇上比較隨意,出現完全使用下載材料,不考慮自己的學生特點,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5.部分成員在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引進中國小品德課堂中後,沒有及時反思課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說明太過簡單,失去說明和反思的意義。不能體現課題“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後的研究過程中要加大課題研究指導,讓所有申報成員理解這個課題的目的和意義。同時要加大課題研究的組織管理和驗收工作,讓這個課題研究在我校產生更大效果,從而帶動全市的課題工作的開展,推動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育與中國小品德學科教學相融的研究與實踐”下階段研究設想

在總結以往的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改進不足,進一步開展課題研究。設計了兩方面的設想:

1.初步確定2017年10月以後加強教師研究能力的培訓,在現在研究的基礎上拓展與中華傳統美德與品德課程教學有關的多個子課題。多方面提高教師的與教學相關能力。

2.加大學習研究性學習開展力度,確實落實學生研究性學習工作。

結論:

我們的這次研究只不過是在中國小品德教育教學的一個點上進行了探索和嘗試,我們深知思想品德教育任重而道遠,做這一點是不夠的,我們將乘課程改革的春風,充分發揮品德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的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文化傳統得以光大,從而加厚學生生命的底色。課題研究雖然結束了,但研究過程中還有許多未能達到的目標以及未能完成的任務,還有很多需要改善的研究方法。但這次的課題研究爲我們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成長的舞臺,也促進了我們師生的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