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新版多篇)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新版多篇)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法;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4-0169-02

一、前言

國內高校在上世紀90年代便引入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2003年之後心理健康課程更是逐漸成爲多數高校的必修課。然而受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等軟硬件條件制約以及不少高校教學雙方對該課程實際重視程度的影響,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往往比較單一,多以集中講座爲主,無法實現針對性的因材施教,想要滿足“90後”大學生羣體個性需要非常困難。作爲目前高校綜合環境中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載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形式改革和教學效果提升問題都是迫在眉睫的緊要課題。

體驗式教學(Experiential Teaching)是近年教育學界的熱點話題。這種方法通過教師在教學中創設特定的情境,以各種有效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自我歷、親自感知、體驗所要學習的知識,使學生在親身體驗過程中理解並建構知識、發展能力、運用知識的一種多向傳遞互動教學模式[1]。體驗式教學能夠改變國內課堂佔絕對比例的傳統講授範式。它通過案例分析、話劇表演、遊戲演練、頭腦風暴等方法和手段,利用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和深入的情感交流,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在增強學生的團隊意識的同時又能考察出學生的個性特徵。學生在交流與分享中獲取新知,也能使教學效果的實現事半功倍。本文在梳理國內外學者關於體驗式教學的文獻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實驗將體驗式教學融入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考察其是否能提高課程教學實效。

二、設計與應用

以2015年成都中醫藥大學心理學教研室開設的《大學生心理衛生》課程爲例,詳細介紹體驗式教學模式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具體實施方法。

1.對象選擇。爲了使研究結論滿足統計學意義,採取整羣隨機抽樣方法,從我校開設了本課程的大一醫學類與非醫學類專業各抽取兩個班,將其中的一個醫學班、一個非醫學班作爲實驗組,其餘兩個班作爲對照組。實驗組138人,對照組139人,每組男女人數比例大致均等。

2.課程設計。採取“創設教學情境―交流分享體驗―體驗內化應用”三階段模式,通過遊戲、心理短劇、角色扮演、情景模擬、討論溝通、行爲訓練、心理測試、電影音樂等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心理知識。實驗組以班爲單位開展體驗式教學,圍繞“適應與發展、自我的發展與認同、就業與學習、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兩性心理、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等7個專題進行(見表1);對照組也採用班級教學,主題、課時安排、授課教師均相同,但以傳統專題講座的方式進行。對比教學前後的學生症狀自評量表(SCL-90)統計測評數據,對教學效果進行測評。

症狀自評量表(SCL-90)採用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專業委員會組織修訂的症狀自評量表SCL-90,該問卷由90個項目組成,分爲9個因子,分別是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敏感、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每個因子評分爲五級(0―4),採用因子分析法進行分析,得分越高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教學實驗前後測試結果見表2。

3.效果分析。根據表2數據分析可以看到。教學前實驗組與對照組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組學生心理健康狀態處在相似水平,實驗樣本滿足統計學要求。

經過一學期的心理健康教學,無論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9項因子均發生了良性變化。但實驗後,兩個組的SCL-90變化差異在軀體化、敵對這兩項上達到顯著水平(P

三、結語

經過教學實踐驗證,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運用體驗式教學模式是可行的。相比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體驗式教學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而運用三階段模式的體驗式教學設計,讓學生在蘊含豐富體驗和感悟的環境中獲得心理健康知識,也有效提升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質量,改善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教學效果較爲顯著。

參考文獻:

[1]鄭金洲。體驗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4.

[2]全德。論二戰前國外的教學研究[J].湛江師範學院學報,2004,(8):119-123.

[3]張金華,葉磊。體驗式教學研究綜述[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4]辛繼湘。試論體驗性教學模式的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4-68.

[5]曹勝利。創新創業教育呼喚模擬教學與體驗式課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8):1-4.

[6]艾軍。體驗式教學在心理學課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5):251-252.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二

(一)課程目標的設計研究課程目標是教育目的在教育過程中的具體化,是課程編制、實施和評價的準則。吳嫺蘭、高霞認爲在確定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時不能僅僅從認知的角度去考慮,只讓學生掌握知識點,而應當在認知的基礎上增設情緒領域的教學目標。曾驪認爲課程目標應該以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爲重點,着力心理健康知識教育、個性心理品質教育、心理調適能力和適應社會能力的培養,協調各種心理因素的發展,促進學生全面、協調而健康的發展。當前學者們雖然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論述不同,但是觀點比較一致,都將目標定位爲以發展性目標爲主,預防性目標爲輔,使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爲“自助助人”的課程。

(二)課程體系的建構研究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理解。狹義的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指“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廣義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指以“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爲核心的課程羣、課程體系。黃金來根據在部分高職院校開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證調查,認爲以《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爲主體、以相關心理學分枝爲拓展和以系列專題講座爲補充的課程體系,是一種較爲完善合理的課程體系。邢靜南認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應該顯現出“三大模塊”的特點,即主幹課程模塊———以心理健康教育主幹課程爲主導;支撐課程模塊———以應用心理學課程爲支撐;活動課程模塊———以專題活動類課程爲補充。可以看出,當前大多學者認爲不能侷限於課堂教學,應該是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爲主,以專題講座、心理訓練實踐等爲必要補充,多維度構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體系內各部分相互配合、互爲補充。

(三)課程內容的選擇研究當代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尊重學習者的主體意識,呼喚學習者的個性發展,在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以學習者的需要爲主導,整合學科課程的內容。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內容涉及到心理健康標準、環境適應、自我認知、情緒管理、學習心理、人際交往、戀愛心理、生涯輔導、挫折教育、網絡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內容。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採用的多是本科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通用教材或是任課教師自編的講義,理論知識過多,缺乏趣味性、可讀性,大多都針對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講授,不利於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和積極情緒。因此,在選擇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時要充分考慮到高職院校學生的因素,構建多層次的滿足不同學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體系。邱開金、周曉玲通過對浙江、江蘇、雲南、河南、廣東、湖北等六省42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信函調查,認爲課程內容的設置應該以學制爲紐帶,不同年級教授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知識,整個課程內容可以劃分爲通識類課程、職技類課程、心理健康類課程三大類課程。吳嫺蘭、高霞認爲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很多,但側重點不同、針對性不強。因此,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學時應當以多種教材作爲基礎,同時針對院校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相關教學內容進行整合,整合時應考慮以下三點:一是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性知識,二是針對學校、學生的特點選擇教學內容,三是結合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

(四)課程實施的過程研究課程與教學實施過程的基本要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主體性要素,二是條件性要素,三是過程性要素。教學活動的主體性要素主要是教師和學生。教師在教授活動中是主體,他們具有一定的認識和實踐能力,併發揮着自覺能動性。但是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隊伍建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師總量匱乏,二是教學參與態度不積極,三是專業化水平不高。黎鳳環基於教師勝任力開展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勝任特徵爲參照標準進行培訓需求調查,制定個性化的培訓方案,選擇有利於提高勝任力的培訓方式和方法,加強培訓的組織實施,開展促進教育教學行爲轉化的培訓效果的評估,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勝任力水平,提高工作績效。應金萍等人借鑑歐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趨勢,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養和資格准入。課程實施的條件性要素主要是由物質和精神兩方面構成的教學環境。教學的物質條件作爲一種有形環境,主要指教室及其配套設施等課堂教學環境。教學的精神條件是一種無形環境,包括師生關係、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教師之間的人際關係、校風、班風、課堂教學的狀態與氣氛等。王慧秋認爲高職心理健康教學環境應該生活化,和諧的互動式心理環境創設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特色,它通常能引發學生的認同感、缺失感,激感共鳴,誘發行動願望。同時,她強調了對話教學的重要性,認爲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課堂氛圍中,通過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在師生經驗共享中創生知識和教學意義,從而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教學形態。陳麗華通過實踐教學總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三大要求:不應是單純的理論知識課,而應是聯繫實際的應用課;不應是教師的理論“說教”課,而應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課;同時,師生之間要具有心理相容性。研究者們在教學活動的過程性要素中集中探討了教學方法與手段。由於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學生自我教育的特點,因此,該課程的教法就不能像其他課程那樣採用講授式、自學式等教學方式,而只能另闢蹊徑。教師通常運用自我述評法、角色扮演法、討論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爲訓練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同時運用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開放平臺來完成相關的教學任務,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目的。也有研究者探討了其他教學組織形式,如心理社團、團體諮詢在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五)課程效果的評價研究課程評價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徑對課程與教學的計劃、活動以及結果等有關問題的價值或特點作出判斷的過程。基於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學者們圍繞兩種方式,探討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一是傳統意義上對學生課堂學習效果的考察,二是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測試。針對學生成績考覈,應該擴大考覈範圍,降低期末考查成績的比重,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把期末考查成績與上課出勤守紀情況、課堂討論、作業質量、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參與調查研究等平時成績和表現結合起來綜合評定。溫娟娟採用自然教學實驗法將隨機抽取的4個教學班分爲實驗班和對照班進行爲期半年的心理課程“整體教學”干預實驗,探討心理課堂教學對提高高職生自我和諧發展的實際作用。實驗結果表明,高職生總體自我和諧發展水平處於中等偏上的水平。實驗班學生的總體自我和諧發展(t=-2.101,P<0.05)較對照班有了顯著提高。這個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心理健康教育的課堂教學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干預措施,心理健康知識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自我和諧發展至關重要。

(六)課程管理的機制研究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需要有完善的課程建設保障體系。首先,管理層面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的健全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學校工作諸多方面,要加大財政投入。其次,教師層面要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知識的傳授,也不是譁衆取寵的遊戲課,同時也要加強師資水平培訓。再次,學生層面也要更新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看法,不是應付性的學習,而是爲自我發展的學習。另外,發揮由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系部心理工作站、學生心理自助組織與班級心理委員組成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級網絡的監、管、辦的職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順利進行的重要保障。(本文來自於《河南科技學院學報》雜誌。《河南科技學院學報》雜誌簡介詳見)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的反思

從上述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文獻的內容分析發現,儘管我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研究時間較爲短暫,但還是涉及了許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構建了具有高職院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對此應予以肯定。但是,研究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有必要對其進行反思。(一)研究內容方面首先,已有研究大都從研究者所在學校從事的教學實踐出發,對課程實施進行探索或者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某些側面展開研究,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系統性和綜合性研究較少。其次,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儘管已積累了相當豐富的教學經驗,研究也多爲自下而上的經驗總結,但深層次、系統性的理論提升尚顯薄弱。

(二)研究視角方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應該是健康心理學和課程與教學論的交叉研究。但是,目前研究者多從健康心理學的視角出發,探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普遍缺乏從課程與教學論的專業視角,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科學而深入的開發與設計。其次,雖然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大學生心理特點的共性爲基礎,但是也要看到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特點與普通大學生的差異性。針對高職院校學生“準職業人”特殊心理的健康教育課程研究較少。

(三)研究方法方面目前,學者們的研究方法還侷限於文獻研究法、經驗總結法和調查法。總體上講,定性研究多,實證研究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各個方面都存在着特殊性,應該採用相對合適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在研究中缺乏對文獻法、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實驗法、比較法等多種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

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研究的走向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三

【關鍵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必修課 課程設置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2-0009-01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課程建設的必要性

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的要求。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5年全球的抑鬱症患者已經達到了3.4億,抑鬱症已成爲世界第四大疾病。到2020年時,抑鬱症很有可能成爲僅次於心臟病的人類第二大疾患。而當前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並不樂觀,有過心理問題的大學生佔90%以上,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羣體中是個普遍問題,這就要求高校必須有所作爲。

2.已有心理健康課程作用甚微。2016年,中國高校傳媒聯盟隨機抽取全國381名大學生,發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調查問卷。86.35%的受訪者表示所在高校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但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人認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的作用不大。

3.健康心理是大學生求學就業的必備條件。青年大學生是現代化建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人力資源,其擁有健康心理是關鍵。現代心理學和成功學的研究逐漸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人一生的成功至關重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用科學的方法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展開心理健康指導,能夠從實際操作中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爲大學生求學就業提供健康心理保障。

4.國家政策要求做好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教育部下發的《普通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要求》明確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對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具有指導作用。各地區各高校要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心理測評結果,設定好自己的心理健康校本課程,有效針對本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建設。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存在的問題

1.開課形式選修課多於必修課。絕大部分高校都設有心理健康課程,但是多爲選修課形式,與絕大多數學生的需要相比,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普遍性程度較低,對於非專業學生的開放廣度不夠。

2.課程內容及模式不適合高校學生。大部分心理健康課程目標是培養專業型人才,以傳授傳統的學科知識爲內容,沒有把發展完美人格作爲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

3.心理健康必修課程師資隊伍不穩定,以輔導員爲主,包括思想政治教師、心理學相關專業教師、以及心理健康專任教師、外聘兼職教師等形式。師資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專職性不夠。

4.授課模式以傳統型課堂講授爲主,課堂學生容量較大,教師主體性多與學生主體性,多以灌輸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點,對學生的現實指導意義不大。

三、構建“療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課程的設想

所謂“療效型”心理健康必修課程即:在全體高校學生中開設的,通過集中授課和實踐課程、實驗課程等多種形式開展的,針對每個學生不同心理問題而進行的知識傳授與心理疏導相結合的必修課程,以達到解決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良好效果。具體課程設置如下:

1.課程性質必須是必修課,在所有學生中開展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把握所有學生的心理狀態,不但有助於幫助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解決其心理問題,更有助於高校學生管理,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

2.課程開展的時間,從大學一年級開始,貫穿四個學年。一年級開設課程,以把握新生入學後的心理變化,以便幫助其儘快適應大學生活。二、三年級把握學生的心理成長,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四年級有針對性對考研和就業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四個學年課程要有效銜接,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心理健康需要。

3.課程目標設置要圍繞心理健康知識、自我心理探索技能以及自我調解三者統一進行設置。教授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知識,區分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達到通過案例判斷心理異常的學習目的;幫助學生掌握自我心理探索的技能,包括自我認知的技能、情緒管理技能及人際交往技能等;最終目標則是幫助學生自我調節,明確認識自我、接納自我,適應學校和社會生活。

4.授課形式應採用集中串講、實踐課程與實驗課程相結合的形式。集中傳授學生理論知識,配合實踐與心理測驗,讓學生全面感知自我心理動態,收集學生心理信息並針對每個學生心理課程做出計劃。

5.課程內容以心理學理論爲支撐,以實際學習和生活經驗作爲案例及分析內容。讓學生多接觸心理學研究成果,以積極人生觀的樹立、積極社會組織的構建、幸福感的形成等正面向上的內容爲主,增強內容的針對性和感染力。

6.評價體系要改變原有的一紙試卷爲主的考試方法。評價體系分爲兩部分,一部分是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掌握程度,可以通過案例分析來測評;一部分是自我心理健康程度,可以通過心理測試來測評,針對每個學生的測評結果,教師要有反饋教學,即幫助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7.師資力量是高校心理健康課程的主導,擔任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師,本身要具備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及素質,必須是專業的心理教育工作從事者,必須取得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及諮詢資格,熱愛心理健康教育,能夠用自己積極的人格品質和樂觀的生活態度感染學生。學校要組織好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8.心理檔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課程要給每個學生建設心理檔案,定期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測試,歸檔進行分析,把握學生整個大學生活的心理狀態及變化,並通過有針對性的幫助,使每個學生都達到良好的心理狀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高校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

參考文獻:

[1]黃月勝,曹資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現實思考[J].企業家天地・理論前沿,2006(3):121-123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四

心理健康教育近三十年發展以來,教育部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從總體規劃要有具體細緻化要求,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具體全面指導,在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等系列重要文件中作出了明確強調:“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重在建設,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爲主要渠道與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諮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由此可見,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途徑與形式就是面向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課程教育,這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渠道。從課程觀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包含顯性課程(必修課與選修課),也包含隱性課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一)顯性課程。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要作用。顯性課程就是學校在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的進入到課表中的課程,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的教育,包含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目前,大多數高職都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課,少數高職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課。高職院校應將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課程與發展性課程納入必修課程,而選修課程也不可忽視,應將面對特殊羣體的矯正性課程與延伸性課程納入選修課中。在顯性課程進度安排時也應根據不同年級來進行開設,例如大一新生普遍面臨的人際關係問題,大二學生普遍面臨的學習心理問題,大三學生普遍面臨的擇業心理問題。同時,針對特殊羣體的選修課可針對不同專業、不同角色的學生進行開設,針對學生幹部心理素質、貧困生自信心、情緒壓力調節等方面的內容進行開設,主要的開設目的是學生迫切需要的心理選修課程。(二)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相對應的是隱性課程,狹義的隱性課程指的是學生在學校的環境下取得的全部經驗,主要通過學校有組織有計劃的進行校園生活、校園文化建設來讓學生間接的內隱的方式獲得良好的心理體驗,潛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心理能力與品質。在高職院校中,隱性課程顯得尤爲重要。廣義的隱性課程不僅包含學校情境下的經驗知識的獲得,還應包含家庭教育與社會大環境中社會事件的影響。隱性課程中的社會環境中正面的或者負面的信息都會給大學生帶來強烈的心理衝擊,而家庭教育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更是起着非常關鍵的作用,因此,在隱性課程這方面學校、社會與家庭要三位一體來進行建構和努力,學校要注重校園環境、管理制度建設、校園精神文化引領建設;政府與社區社會團體要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懲惡揚善的社會風氣;家庭中要構建充滿關愛、和諧健康的家庭氛圍[1]。

二、納入“積極實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

(一)積極的預防思想。一些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內容安排方面,通常是把心理問題、因果分析、調適措施作爲課堂教學的主體內容,以案例導入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成因及探討解決方式,採取的是“關注問題”式的教育方式,這種課程內容安排從某種角度上往往將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消極的受教育對象,讓學生過多的反思關注甚至懷疑自身存在的心理問題,這樣往往取得的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還容易讓學生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進行對號入座,反而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2]。高職院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將積極心理學納入課程內容中。積極心理學主要倡導以主觀幸福感爲核心的積極情緒體驗,認爲應更注重人性的優點,而不是弱點,認爲個體自身具有積極的抵禦精神疾病的能力,更注重探究如何幫助個體培養激發自身的這些優秀品質,以此便能積極的起到有效預防,如果僅僅關注個體自身的弱點與缺點,其實並不能取得有效的預防效果。因此,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中納入“積極心理學”的預防思想,則可以更好的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積極的心理潛能,從而提高學生的樂觀、自信、幸福感等方面的情緒體驗,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3]。(二)兼顧社會層面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方面應避免過分偏重個體層面的缺陷與弱點,更多的幫助學生關注羣體與社會心理的探討,因爲人的內在積極力量的激發與羣體、社會文化等外部環境的影響密切相關。因此在課堂之外的隱性課程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如利用大學生心理社團,在多數高職院校中,都有各種形態各異的心理社團,如“心理健康協會”“心理小組”“心理服務社”等,這樣的社團羣體能夠很好的利用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爲隱性課程的形式來彌補顯性課程的內容。除了社團羣體的影響之外,學校應開展心理健康宣傳活動,通過如心理健康報紙,櫥窗、宣傳冊、心理圖片展覽、心理電影賞析等傳統媒體方式來進行,還應利用新媒體如微信公衆號、網上論壇,網絡直播等形式來進行教育。

三、“以發展爲核心”優化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

(一)構建三大模塊的課程羣體系。在課程體系方面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爲主幹課程模塊,以積極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延伸課程、熱點課程作爲支撐課程模塊,以專題講座及專題活動等課程作爲補充課程模塊,形成科學全面的課程羣體系。三大課程模塊體系相輔相成,各具特色。主幹課程模塊應結合高職大學生羣體的心理特點來進行課程設計,充分考慮必選課程的實用性;同時,圍繞積極心理學、應用心理學等方面開展延伸課程與熱點課程作爲選修課程進行課程體系的支撐;開展多種學生有興趣的專題講座與專題活動,如心理情景劇表演、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活動作爲補充課程模塊,全方位、多角度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培養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二)建立多元化的教學體系。在課程的實施中,注重理論到實踐的延伸,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課堂講授爲主,結合案例教學、任務驅動,還可以進行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測試、心理角色扮演、心理視頻等多元化的輔助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解心理學理論與生活實踐中的相關性,提升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興趣。師生在教學環節中應作爲獨立的精神主體,相互尊重,彼此信任,老師能夠去引導學生覺察、感受、發現自我,在討論、爭辯中提高對心理健康調適的能力,調動學生改善自我的動機與強烈的願望,從而優化自身的行爲習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本就是以促進學生心理成長爲目的,如何幫助學生髮展成爲更好的人,需要從外在的教育轉化程學生個體自覺、自省的動力,因此在教學過程的組織上,應從教導式教學轉變成自主式、探索式、對話式的過程,課堂教學過程也應看成是師生共享智慧、經驗、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氛圍與組織過程中實現潛移默化的心理成長與昇華。

作者:趙思思 單位:武昌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89.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五

2001年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課堂教學、課外教育指導爲主要渠道和基本環節,形成課內與課外、教育與指導、諮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高職院校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列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陣地,本文從課程管理、課程目標及內容、課程設計與實施、課程考覈四個方面闡述了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的對策,力求爲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進一步建設提供有益的參考。

一、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管理混亂

1、課程形同虛設

許多高職院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當作“擺設”,以應付各種檢查,以一兩堂全校性質的講座就將該課程敷衍過去,課時常常得不到保障;有的學校雖然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院人才培養計劃之中,但是在具體開設課程時往往忽略了它,甚至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時用以開設其他課程;部分高職院校教務部門甚至以“2+1”人才培養模式課程安排緊張爲由,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式納入教學管理體系,這是制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又一瓶頸。

2、課程歸屬混亂

部分高職院校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劃入通識類課程由基礎教學部門管理,由基礎教學部門邀請相關教師上課,課程偏重於傳授知識,課程實施偏離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而另一些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劃入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管理,但是由於心理諮詢中心是行政機構,不屬於教學部門,在管理中缺乏系統的教學管理。

(二)課程目標理想化

目前,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計中,理想化傾向比較普遍。從課程目標設計上看,有些目標設置過於理想,而有些目標過於原則、空泛,不太符合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實際需要。如“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質,對少數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諮詢和輔導,使他們儘快擺脫障礙、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自我教育能力”等提法,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目標無可厚非,但沒有體現出目標的行爲化、具體化和操作化。

(三)課程實施過程不合理

目前,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還基本停留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重理論,輕實踐,把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作爲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把心理健康教育變成了傳授心理學知識爲主的專業教學,學生大量背誦這些專業術語,對於解決自身心理問題,提高自身心理素質毫無益處。

(四)課程考覈過程中的問題

當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覈缺乏理論指導,課程考覈在實際操作中比較混亂。部分高校認爲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一個活動體驗課程,這個體驗的過程很重要,而對於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覈過程認爲並不重要,而部分高校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但卻缺乏有效的考覈手段,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考覈體系,而僅採用書面考試的定量方法來考覈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程度,這一手段很難反映出學生心理健康的實際水平。書面考試只能看出學生掌握心理學知識的程度,而學生了解到心理髮展與變化的規律,並不能等同於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提高了。所以單靠考試這種定量的考覈方法並不足以評價心理健康課程實施的效果。

二、提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質量的對策

針對上述問題,爲提高高職院校心理健康課程教學的質量,筆者建議可以採取如下措施:

(一)明確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屬性

德國哲學家狄爾泰認爲,“體驗是對經驗帶有感情色彩的回味、反芻、體味”。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是促進學生心靈成長,教師在課堂活動中只有讓學生充分地體驗、感受才能獲得心靈的成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屬性應當是體驗性的課程,是教師通過給學生創設情境或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反覆觀察、實踐、練習,最終掌握調節健康心態的知識技能,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二)遴選適合高職大學生的心理教材

近年來,由於社會的急劇變遷、時代的快速發展,學生接受到多元的文化、多元的生活方式,在這一融合與衝突的過程中,高職大學生在思想觀念、態度行爲與需要上產生了顯著的變化。筆者認爲應當從大學生心理的實際需要出發,選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內容,所選擇的教材內容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擾,爲他們在生活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提供書面的指導。

(三)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堂活動

把學生作爲課堂的主體,教師通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利用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創設特定的情境,讓學生選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實現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正如達克沃斯描述的教學觀:“我爲學生提供情境,促使他們思考,並觀察他們如何做。他們告訴我如何思考,而不是我告訴他們如何思考。”根據建構主義理論,筆者在教學活動中採用七環節教學法,這七個環節是:引起動機――創設情境――展開討論―樹立榜樣行爲――聯繫自我――反饋矯正――總結深化。引導同學們在提出問題、聯繫自我、深入討論和相互爭辯中獲得對一些問題的親身感受或體驗,在深刻的體驗中澄清對一些問題的錯誤認識,獲得正確認識。當然,該教學法對任課教師的課堂組織能力要求較高,尤其在大班教學的情況下難度更大,所以應該與其他方法相互輔助,如:角色扮演、心理測驗等。

(四)構建科學地課程考覈方法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六

>>淺談中職生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略 對中職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體會 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體會 淺談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淺議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淺論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論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談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重視中職生的職業心理健康教育 淺析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研究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點滴嘗試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現狀的思考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淺析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淺談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 >教育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略 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方略 雜誌之家、寫作服務和雜誌訂閱支持對公帳戶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肖冬梅")

申明:本網站內容僅用於學術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告知我們,本站將立即刪除有關內容。 【摘 要】相較於同齡人,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加突出,學校要對其進行正確的心理健康引導,幫助其培養興趣、端正態度,很好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心態,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此外,社會方面要給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切實提高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健康教育 思路 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5-0151-02

現代健康理論強調,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共同構成了人的健康,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指能夠最有效地發揮人體潛能,科學合理地解決人與社會環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簡單來說,心理健康主要包括擁有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以及無重大心理疾病兩方面的內容。而心理健康的首要和基本條件就是無心理疾病,積極的心理狀態有利於舒緩壓力、調整心態,積極順應環境的變化,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使心理始終保持一種最佳的運行狀態。

一 端正思想認識,搭建合理機構,貫徹落實教育責任

1.端正態度,善於發現學生身上的優勢和閃光點

教育工作者要始終牢固樹立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對待學生要平等、尊重,從生活中的細微之處着手,努力發現學生的優勢和閃光點,及時予以鼓勵和讚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學生更好地約束和完善自我;要深入學生,走進學生,瞭解學生最真實的想法和感受,挖掘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從而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緩解壓抑、焦慮的情緒;正確看待學生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誤,爲學生提供耐心的引導,不能單純地予以批評或者指責,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爲了將學生教育工作落到實處,可以定期向學生髮放心理健康教育讀本,請心理健康教育專家親臨學校進行專題講座或者舉辦學術論壇,對全體教職工和學生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培訓,不定期的交流學習心得,從而制定出卓有成效的教育舉措。

2.制定長遠發展目標,落實責任制度

除了要定期舉辦專題研討會以外,還要制定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校長負責管理,將具體責任落實到學生組織和管理部門,由各科室分別承擔責任,各部門要具體協調和溝通,從而形成合力,共同抓好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 積極調整教學計劃,切實改進教學方法,實施有效教育

1.積極調整教學計劃,堅持因材施教

大多數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差,對於純理論性的學習缺乏興趣,更青睞於有挑戰性、易操作且前衛的技能和知識。學校要從實際情況出發,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計劃,儘可能開設實踐性強且特色鮮明的課程,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動手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多開設社會實踐類課程,讓學生充分掌握知識,並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對社會的認識,讓學生更加全面地瞭解和認識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發掘自身價值,幫助其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增強其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從而更加積極地適應社會需求;大力開設專業實踐類課程,鼓勵學生努力學習,大膽專研,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讓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妥善解決實際問題;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幫助學生正視自己、面對現實,有效克服焦慮和自卑情緒,切實樹立競爭意識;要儘可能開設學生感興趣的新課程,實時反映最新的學術動態,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感興趣的選修課,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及時更新教學方法,增強教學效果

首先,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普遍較弱,要保證文化課教學效果,最關鍵的就是消除學生的牴觸和畏懼心理。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可採用以學生行動導向爲中心的新型教學方法,適當增設調查課、實踐課、活動課以及討論課等。例如在語文課中採用分組討論、角色扮演以及成語沙龍等形式,數學課適當引用生活數學以及趣味數學等,英語課則增添遊戲和對話環節,讓學生在活潑生動的課堂氛圍中掌握知識,感受文化課的魅力,從而主動投身到課堂學習中。其次,在專業課教學中可採用任務驅動、案例分析等新型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專業學習熱情,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再次,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狀態,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積極引入角色扮演、演講答辯以及課堂討論等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充分感受學習樂趣,真正做到學有所用,學會自我剖析和解讀,從而樹立學習自信心,養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推動自身的全面綜合發展。最後,要改變傳統的德育課教學方法,在注重理論學習的基礎上有計劃地引入實踐教學模式,做到理論聯繫實際,讓學生在企業實際鍛鍊的過程中增加實踐經驗,最大限度地發揮德育課程作用。

三 培養專業興趣,加強專業技能培訓,形成自信心理

當前,中職學生對社會、對職業普遍缺乏系統全面的認識,對前途也抱着迷茫的狀態。學校要針對入學新生開展專題講座或者專業教育,邀請行業專家、專業教師或者優秀畢業生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在學生頭腦中形成職業教育理念,充分認清職業的發展前景和優勢,運用適合的方法學習自己感興趣或者喜歡的專業,從而明確今後的擇業方向和奮鬥目標。

現代教育理論指出,人的能力主要分爲兩類,包括動手實踐能力和理論學習能力。相較於普通學生而言,中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爲薄弱,理論學習能力普遍較差,對學習缺乏熱情,但是他們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明顯優於普通高中學生。由此,學校可以以此爲着眼點,在教學中滲透專業發展趨勢以及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內容,有效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有效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水平。學校要堅持專業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的協調發展,堅持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教學,不定期開展專業技能競賽和訓練,並對錶現優異者給予表揚和獎勵,並選拔優秀學生,將其推送至更高級別的專業技能競賽,有效培養學生競爭意識,鼓勵學生學有所用,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和進步。

四 搭建暢通的交流平臺,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

中職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育都不成熟,正處於叛逆期,對人生有着諸多的糾結和困惑;有着較強的個人主義,不願對外表露心跡,溝通能力欠佳,長此以往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學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積極構建微博、QQ聊天羣、心理健康社團、心理諮詢電話、悄悄話信箱以及好朋友聊天室等溝通渠道,對學生進行疏導,讓學生大膽講出自己的困惑和感受。爲團體或學生個體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幫助學生更好地釋放心情。成立專門的心理健康研究團隊,研究和分析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爲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爲入學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檔案,第一時間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並制定出有效的解決策略。鼓勵學生正視自身缺陷和不足,並積極進行調節,始終保持豁達、樂觀的心態,塑造健康的品質和高尚的人格。

五 構建心理教育網絡

將心理教育分佈在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構建專門渠道與非專門渠道有機結合的學校、家庭、班團、社會教育相結合的教育網絡。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專門渠道就是要開展心理教育專業課,實施心理輔導、開展心理諮詢、實施心理治療;非專門渠道就是在學科教學中、在德育活動中、在課外活動中、在技能課中、在學校的各項管理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是課堂教學,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於各科教學之中,教師通過不同的教學途徑,變換多種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六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業餘生活,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大學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七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課堂教學 高校

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意義

現在社會上對80後的大學生有一種流行的說法:草莓一族。具體而言,就是說外表光鮮,還疙疙瘩瘩的挺有個性,而內部卻蒼白綿軟,缺乏內涵,不堪壓力,稍有挫折,就會成爲一團稀泥。這種狀態就對高校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要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一邊面面對的是被冠之以“草莓族”稱號的大學生,另一邊面對的是巨大的學習壓力、人際壓力和就業形勢。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覆蓋面廣,受衆學生人數多。因此,探討心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課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育的原則

(一)要立足於滿足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立足於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調查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面臨巨大的壓力從而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擾,如人際關係、學業問題、自我意識、情緒調控、親密關係、職業規劃等。因此,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計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內容,緩解他們在成長和成才過程中出現的困擾,提高自我認同感,曾強課程的實際效果。

(二)要立足於心理學理論

從廣義上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不能夠脫離心理學基礎、心理學理論的。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要貫穿心理學理論,讓學生在認知和理解層面上將知識系統化。通過學習心理學理論,掌握瞭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的基本方法,從而能夠把握自己的情緒,有效解決自己的問題。

(三)要立足於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要始終貫穿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的原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運用視頻、案例、討論等多種方法,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內化成自己的觀念,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

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一)案例教學法

從廣義上講,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是通過對一個案例(具體情景)的描述,引導學生對這些案例(特殊情景)進行討論以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具有以下特點:1.現實性。案例是現實生活中具體問題的真實再現,貼近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2.替代性。案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但不是發生在學生中間,能夠通過討論案例來學生自身帶來啓示,是一種間接的、非創傷性的學習,具有良好的指導意義。

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選擇案例時,一定要選擇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以利於學生對相關問題的思考和討論。2.案例要貼近大學生實際。選擇的案例,要和大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關,能夠引發大學生強烈的興趣,從而開展深入的思考和探討。3.案例教學要注重引導。學生的觀念是發散式的,靈活的,存在一些非主流的思想觀念。因此要及時對學生的觀念加以辨別和引導,避免案例帶給學生負面影響。

(二)心理測量教學

心理測量(psychometrics)是指依據一定的心理學理論,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給人的能力、人格及心理健康等心理特性和行爲確定出一種數量化的價值。廣義的心理測量不僅包括以心理測驗爲工具的測量,也包括用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實驗法、心理物理法等方法進行的測量。在教學中常用的是心理量表和問卷,通過心理問卷和量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徵等方面。這種方法的優點在於。專業的心理測驗或問卷的科學性強,具有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夠客觀真實的幫助學生深入的瞭解自己。同時,心理測量也不能在教學中過多的使用,要配合課堂教學的內容使用,它是一個輔助教學的手段,因爲測量內容一般是由題目組成的,過量的使用會導致課堂教學氣氛冷淡,教學效果下降,指導性不足。

(三)視頻教學

教學資源中,有很多的視頻資料。視頻通常的解釋爲“連續的圖像變化每秒超過24楨(frame)畫面以上時,根據視覺暫留原理,人眼無法辨別單幅的靜態畫面,看上去是平滑連續的視覺效果,這樣連續的畫面叫做視頻。”比如,現在的電視節目中有《心理訪談》、《社會廣角》等心理類節目,有《心靈捕手》、《雨人》等心理影片。這些視頻材料的內容豐富,表達信息全面,能夠和學生進行良好的互動等特點。

選擇視頻材料要依據以下幾個原則:1.典型性原則。選擇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材料,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2.現實性原則。在選擇視頻材料時,要圍繞課程主旨和教學內容來選擇,使視頻材料爲教學目的服務。3.引導性原則。視頻材料的使用一定要配合講解、討論等活動進行,要在課堂上充分挖掘材料的內涵以及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現實指導意義。

(四)課堂討論教學

課堂討論式教學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以小組或全班爲單位,通過討論或辯論,發現問題、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課堂形式。課堂討論式具有學生參與性強、互動性強等特點,易於爲學生接受。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開展課堂討論,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能動性、獨立性,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

在課堂討論式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問題:1.討論問題要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師選擇的討論內容應該是學生共同關注的問題,具有普遍性,只有這樣才能夠引起每一位同學的思考,才能夠調動學生的思維。2.教師要在討論中及時把握學生的討論導向。在討論中,既要讓大多數同學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意見,同時又要化解因爲觀點不同而導致的感情上的傷害,使討論存在觀點層面,能夠達成“求同存異”的共識,把課堂討論作爲一個瞭解自己、瞭解他人的窗口,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宋健梅。“草莓族”耐挫力培養三部曲。教育科學論壇,2008,8.

[2]覃幹超。加強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建設的探索與實踐。高教論壇,2008,4:95-96.

[3]李靜。心理學教學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及作用。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4:19-24.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論文 篇八

【關鍵詞】肥胖大學生 體育 心理課程

一、肥胖大學生體育與心理課程建設意義

隨着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嚴重危害了人類健康,肥胖已成爲全球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如今,肥胖已向低齡化迅速發展,繼而產生了各種繼發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糖尿病等許多疾病。可見,我國青少年學生的肥胖檢出率呈上升趨勢。並且不少肥胖學生在心理上也容易出現抑鬱、焦慮、人際敏感等症狀。因此,高校應加強對肥胖大學生的體育與心理課程建設,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應利用多種渠道對特別肥胖學生羣體進行體育與心理教育,體育課應有特殊教學手段,其鍛鍊目的應以減肥和改善體質爲主要目的,並以此作爲體育課成績是否合格的依據之一。保證他們在良好的身心狀態下接受知識,真正做到全面的素質發展和提高。

二、肥胖大學生體育與心理理論建設的必要性

(一)體育課程目標的要求

2002 年新《綱要》頒佈實施後,明確規定了五個基本目標和五個領域目標,這個目標體系當然也適用於身體練習障礙學生。由於身體的特殊性,在普適的目標基礎上還應該有適當的調整和針對性。但目前各校的大綱上並沒有比較具體、明確的特殊體育課程目標,對應於新《綱要》的5個基本目標和5個領域目標,都是比較側重於身體健康目標,對於心理、社會適應等目標的要求偏弱。對於肥胖大學生來說,不但注重身體健康目標,更應注重心理健康目標。(1)通過特殊體育課程教學落實“健康第一”的思想,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在原來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提高,身體得以康復或好轉,身體部分器官與肢體功能不斷提高。

(二)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建設需要

建設和諧社會是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任務。同志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和諧社會呼喚和諧的大學體育教育,和諧的基礎是處於不利地位的人羣的基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大學體育要想均衡穩定地發展,必須關注身體練習障礙學生的特殊體育的健康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以人爲本,而堅持以人爲本,則更多地是體現人文關懷。這裏所說的人,固然是指人的總和,但體現人文關懷,更應向弱者和弱勢羣體傾斜。理想的學校體育,應該實現所有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和諧地發展。目前,學校人們對肥胖大學生的體育教學重要性認識不足,使得肥胖大學生不敢與參加體育鍛煉,不可避免會顯露出一些不和諧的地方。

(三)遵守高等教育與體育等的政策法規需要

我國《體育法》、《高等教育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2001-2010年體育改革與發展綱要》等政策法規的相繼出臺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保障了特殊羣體學生受教育權利,這也使得教育公平、機會均等和人文關懷理念順利的滲入教育環境。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響應政策的號召。新《綱要》第四部分第十條明確指出“對部分身體異常和病、殘、弱及個別高齡等特殊羣體的學生,開設以康復、保健爲主的體育課程。”,而肥胖大學生則屬於身體異常範疇。也是校園裏的特殊羣體,特殊體形往往會給身心健康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如活動遲緩、笨拙,心血管系統負擔較重等,一般通過不了正常的體育課程考試,常有自卑感。更令人擔優的是,一些原本在中老年人身上纔出現的如高血壓、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與肥胖相關的病症,近年來在青少年學生身上也在不斷的發生,且患病年齡提前10~20年。可見,我國青少年學生肥胖檢出率呈成倍上升趨勢[1]。

比較新舊《綱要》的提法,我們不難看出,無論從接受特殊體育教育的對象,還是課程結構本身,都較以往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體現了現代大學的教育目標,應指向每一個個體的身心全面發展。在建設和諧社會,呼籲教育公平的大環境下,新《綱要》的出臺,使近年來高校特殊體育教育研究明顯邁上一個新臺階。

三、肥胖大學生體育與心理理論建設基礎

(一)健康教育理論基礎

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健康新概念,健康是指在身體、心理和社會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我們通常稱之爲“健康三維觀” ,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給健康重新下了定義:“健康不僅僅是軀體沒有疾病,而且還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只有具備上述四個方面的良好狀態,纔是一個完全健康的人。健康教育就是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條件和規範,通過學校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和有評價的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獲得必要的衛生知識,激發其增進健康的願望,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養成健康行爲和良好的生活方式,並學會在必要時求得適當的幫助,從而實現保護和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爲終身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礎。

健康的概念將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更加的科學、全面、完整、系統。健康教育力度不夠嚴重影響着我國21世紀人才的素質。要在大學四年使肥胖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有較大的改善,就必須進一步加強和開展學校健康教育,切實普及健康教育,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肥胖大學生在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與正常人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他們堅強的背後心理壓力更大,也愈更加的脆弱,身心障礙造成其不能很好的參與社會活動,在社會適應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影響,他們更需要掌握一定的健康教育理論知識。而健康教育的健康自我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營養與健康、人際交往,體育運動與健康促進等內容是特殊體育理論教育不可或缺的素材。

(二)體育與健康課程理論基礎

目前體育與健康課程樹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對於肥胖大學生的體育教學中更需要注重“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而此“健康”需更加全面,更具該羣體特徵所需的健康水平。此外,體育學科諸多課程,諸如學校體育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營養學、體育心理學以及體育保健學等將爲構建肥胖大學生的體育心理基礎提供最爲專業的理論基礎。肥胖大學生體育心理理論與其他學生體育理論的關係是特殊與一般、個性與共性的關係。它的形成與發展,一方面有賴於直接引用、借鑑體育理論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最新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又可促進體育理論的進一步豐富、完善和發展。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將心理健康定義爲: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範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被諸多高校列爲必修課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具有重要意義,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理論基礎應借鑑大學生心理健康理論的一些成果作爲理論基礎應用於肥胖大學生體育與心理課程體系建設。

四、小結

目前,肥胖已成爲我國乃至全球關注的公共健康問題,隨着高校肥胖大學生比例的不斷增加,肥胖大學生體育與心理健康課程理論體系建設顯得尤爲重要。不斷完善肥胖大學生體育與心理課程體系,充分利用學校資源,應利用多種渠道對特別肥胖學生羣體進行體育與心理教育,保證他們在良好的身心狀態下接受體育鍛煉,實現德智體全面發展。

注:本文爲2013年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2400410945)

參考文獻:

[1] 傅蘭英,盛偉,王小引。青少年女學生綜合減肥方法研究[J]. 中國學校衛生,2005,26(5).

[2] 王攏德。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一[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6.

[3]馬維平。特殊體育論探析[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0, 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