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毛概論文(精品多篇)

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毛概論文(精品多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活動實施方案 篇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活動實施方案

爲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根據市文明辦《關於進一步深化道德講堂活動的通知》(成文明辦〔〕75號)要求,根據市局統一安排,公管中心擬於5月29日開展一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主題的“道德講堂”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活動時間

5月 29 日(星期四)15:40開始簽到,16:00 正式開講,

二、活動地點

市局“道德講堂”(房地產大廈一期五樓多功能廳)

三、活動主持人

劉元一

四、參加人員

局機關、局屬單位、公管中心職工

五、活動流程(全程約40分鐘)

(一)主持人介紹本期活動主題:

(二)圍繞“唱一首歌曲”、“誦一段經典”、“講一個故事”、“看一部短片”、“作一番點評”、“發一份善心”、“送一份吉祥”的“七個一”流程,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原則,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立體詮釋道德內涵。具體內容如下:

1. 唱一首歌曲(約5分鐘)

全體起立,齊唱《我的`中國心》,

2. 誦一段經典

領誦人:馮磊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

譯文:人生大學問的宗旨,就在於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於更新民風,在於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

“權利不能傾也,羣衆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荀子》

譯文:權力和利益不能打動他,衆人不能改變他,天下之大也不足以動搖他的心志。

3. 看一部短片

《遲到的榮譽 不悔的信念 不變的價值——方俊明》

4. 講一個故事

宣講人:益多之家公益組織志願者

5. 作一番點評

隨機抽取現場2-4名參會人員講述心中感受、評議身邊好人故事,品悟道德力量。

6. 發一份善心

邀請全場觀衆起立,領誦人帶領全場觀衆做出道德承諾。

7. 送一份吉祥

贈送道德書籤

(三)主持人宣佈活動結束

六、活動要求

(一)全體人員準時出席,規範簽到。

(二)請全體到會人員抓緊熟練《我的中國心》,做好合唱準備。

(三)請宣講人及現場發言人員做好相關準備。

(四)公管中心負責活動的整體安排及現場統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心得體會 篇二

最近,根據學院黨委的部署,我認真學習了黨的十八大精神,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了重新認識與瞭解,自己的收穫很大,下面結合學習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由四方面構成。即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其中,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決定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性質和方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靈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強大精神動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以“愛國主義”爲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成爲我國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的強大力量,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以“八榮八恥”爲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全社會應奉行的價值準則和道德要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可見四方面內容相互聯繫、貫通,是集黨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求有機整合的多元的價值體系,體現社會的多元訴求,貼近百姓易爲全社會所接受和認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個人工作中踐行的途徑。1、育人先要育己,教人先要強己。教師的學習和踐行要先行一步。首先要深入學習領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實質。樹立或糾正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做到符合黨中央的具體要求。通過學習身邊優秀教師的先進事蹟和典型,培育自己的業務能力和人格魅力。做到學爲人師,行爲世範。其次充分利用學院的育人環境,在工作中時刻以誠心、衷心和愛心爲學生排憂解難、答疑解惑。從而以正確的思想引導人,以正確的行爲影響人。2、每位教師牢牢樹立育人責任,自覺主動承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校園建設,在校園踐行的任務,做忠實的實踐者和代言人,自覺把黨的育人事業貫穿於教育教學的工作當中,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點滴思想潛移默化的幫助學生從心靈深處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目標,學榜樣,重落實。3、積極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利用各種方式讓學生全面瞭解我國社會生活中的熱點、難點、社會矛盾的變化、發展和國際形勢,讓學生在錯綜複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作用。4、在日常工作中,注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與實踐。加強服務意識,學生既是我們的教育對象也是我們的服務對象。立足本職工作做好自己的事,積極主動、任勞任怨。通過實際行動、行爲習慣來影響周圍的人。勇於創新,做時代精神的踐行者。

三、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有利於我們更清醒、更堅定的把握和堅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有利於我們更清醒、更堅定的把握和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這麼大的一個國家,要團結起來、組織起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否則建設就不能成功。江澤民同志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於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

四、只有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 “三個代表 ”重要思想爲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個人發展同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緊密聯繫在一起,我們民族的振興、國家的富強、人民的幸福纔有希望。

雷鋒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 篇三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和基本道德規範,始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圍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必須抓好以下工作:

用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

圍繞形成統一指導思想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就需要做到:一是要發揚雷鋒的“釘子”精神,像雷鋒那樣,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把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轉化爲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認同和追求;二是要像雷鋒學習毛澤東思想那樣,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掌握貫穿其中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自覺用這一理論體系指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改造;三是要像雷鋒那樣,樹立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自覺抵禦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和侵蝕,防止在紛繁複雜的社會變化面前迷失方向。

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信念。

圍繞樹立共同理想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就需要做到:一是要大力弘揚雷鋒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引導人們自覺把個人理想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之中;二是要像雷鋒那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關係,把個人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結合起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之中;三是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腳踏實地,發奮學習,增長才幹,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使命感,不斷增強爲祖國和人民服務的本領;四是要有實現理想的堅定信念和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始終能經受住困難和挑戰的考驗,爲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懈奮鬥。

着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形成強大精神力量。

雷鋒精神既是時代精神的體現,又是民族精神的彰顯,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結晶。圍繞形成強大精神動力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就需要做到:一是學習雷鋒甘當“螺絲釘”的敬業精神,像雷鋒那樣“對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樣的火熱”,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立足本職、忠於職守,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不平凡的業績;二是學習雷鋒的創新精神,像雷鋒那樣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不斷地充實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不斷創造工作新業績。三是要像雷鋒那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把對祖國、對人民深沉的愛,化作勵志圖強、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實際行動。

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鮮明的道德標尺,形成基本道德規範。

圍繞着形成基本道德規範開展學習雷鋒活動,就需要做到:一是學習弘揚雷鋒服務人民、助人爲樂的奉獻精神,以服務人民爲最大幸福,以幫助他人爲最大快樂,用實際行動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二是以雷鋒爲道德楷模,着眼於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使雷鋒精神更深刻地融入民族血脈;三是學習弘揚雷鋒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自<>覺到艱苦環境中磨鍊意志、砥礪品行,自覺到基層崗位上接受鍛鍊、成長成才;四是要像雷鋒那樣大力弘揚文明新風,用實際行動促進團結友愛、誠實守信、助人爲樂、見義勇爲的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五是廣大黨員尤其是領導幹部,要自覺以雷鋒爲榜樣,不斷加強黨性修養和作風建設,踐行黨的宗旨,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毛概論文:《法治社會建設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 篇四

中共報告明確提出“三個倡導”,即“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24字核心價值觀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則首次以全會的形式專題研究部署全面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治國方略。在此法治社會的大背景下,大學生作爲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社會發展的生力軍,應堅定不移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投身於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建設中去,勇於承擔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一、法治社會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的重要性

(一)法治的內涵

法治,顧名思義,即根據法律來治理國家。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個概念,人治是根據統治者個人的意志來管理政權實行政治統治,在此治理模式下一個國家之治亂,完全取決於統治者賢能與否,這種體制由於缺乏對權力必要的限制與制約,極易導致專制與獨裁。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卻與之相反,法治要求以法律作爲處理國家事務的最高權威,任何組織與個人都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法治包含形式意義和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前者要求國家建立公正的法律制度和良好的法律運行機制,後者則更加註重製度本身所體現出的“法律之上”、“權力制約”的精神和原則,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中國作爲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要想實現經濟的迅速騰飛,提高自身的國際地位,增強自身的國家影響力,就必須要有一個穩定有序的社會環境、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健全的人才培養機制,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隨着法治建設的日益發展與完善,我國必將走上一個新臺階,早日實現億萬人民所期待的“中國夢”。

(二)法治處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核心地位

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內涵,涉及面相當廣泛,但是如果從社會意識形態層面分析,無非體現了道德、政治和法律三個方面的內容,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際上就是進行道德建設、政治建設和法治建設。在這三者中,法治建設處於核心地位。英國著名法學家、新分析法學派的代表人物哈特曾經說過:“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本身就與道德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儘管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道德調整的範圍遠遠比法律所調整的範圍要廣,但是道德是通過人的良知、內心信仰或者社會輿論活動等來制約人的行爲,其最終只能訴諸於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缺乏法律所擁有的以國家暴力爲後盾的外在強制力,因此許多道德問題要以硬性的法律規則作爲支撐才能更爲順利的得到解決。其次,法律與政治的關係更是異常密切,法律本身就是統治階級進行政治鬥爭的有力手段之一,法律和統治階級的政治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一方面,法律使政治權力獲得並維持足夠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爲防止政治權力的肆意擴張,也需要把政治活動納入法制軌道,將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基於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知法治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內容,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指導下,在高校大力推行法治文化建設,不斷加強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武裝大學生的頭腦,對於加快我國法治建設進程,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法治社會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所面臨的挑戰

十年“”將新中國所建立起來的法治成果破壞殆盡,改革開放後,鄧小平同志開始着手恢復我國的法治建設工作,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與此同時,我也應當看到當前我國法治建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缺陷與不足。一些西方的錯誤思潮以及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給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一)西方錯誤思潮帶來的挑戰

不可否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價值觀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對推動我國法治化進程,加速我國社會發展,提升百姓生活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也爲我們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理論借鑑和實踐參考。但是,從根本上來說,西方的這套價值觀並非完美的契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許多西方敵對勢力通過在我國高校強行灌輸西方的價值觀念,大力宣傳資產階級意識形態,試圖誘惑和拉攏中國當代青年,以期實現對社會主義中國進行和平演變的圖謀。近年來,在我國法治建設領域出現了一些唯西方馬首是瞻的傾向,一部分專家學者受到西方主流價值觀念的影響。例如,有一項針對教師羣體的調查表明,首先,對於“西方自由、平等、博愛、人權就是人類的普世價值”這一觀點,贊同或比較贊同的高校教師有31%,而不太贊同或不贊同的爲40%;其次,對“中國改革就是向西方價值觀靠攏”這一觀點持贊同或比較贊同的教師爲10.7%。持不太贊同或不贊同的爲64.6%;最後,贊同或比較贊同“只要老百姓日子過得好,姓‘資’姓‘社’的問題不重要”的教師爲43.2%,不贊同或不太贊同的爲33.5% 。這些情況表明某些教授專家主張全盤移植西方的法律制度,不光要學習西方的“自由”、“平等”等法治理念,還要照搬美國的多黨制和三權分立制度,他們並未充分考慮中國的特殊國情,模糊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界限,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給大學生樹立了一個不好的榜樣。

與此同時,西方的新自由主義大力宣揚個人自由至上,導致很多青年人在社會生活中極力“張揚”個性,追求標新立異、獨樹一幟,將個人自由、個人利益永遠放在第一位,至他人、集體的利益於不顧,嚴重喪失了應有的社會責任感。久而久之,社會矛盾將日益激化,違法犯罪現象也將隨之增多,我國的法治建設也將受到嚴重破壞;另一方面,新自由主義者大力推崇西方的私有化觀念,嚴重誤導了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公正觀、平等觀,使其一味的追求自身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弱化其對社會弱勢羣體的道德義務感,不利於我國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實現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理想。 (二)傳統文化中的糟粕帶來的挑戰

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給我們留下了異常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是,我們在充分發掘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發現許多傳統觀念與現代法治格格不入,甚至嚴重阻礙了現代法治建設的發展。具體到高校,傳統文化中的消極因素――“官本位”思想、特權思想、關係本位觀念等,都對大學生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公正觀、法制觀、民主觀等帶來一些影響。

一方面,中國曆朝歷代都以小農經濟爲主體,重農抑商一直是基本國策,老百姓一輩子就守着一片土地過活着,再加上中國地大物博,一切生活資料和物質財富都可以自給自足,這就難免會產生一種自滿、保守的氛圍,人們也就慢慢失去了自主創新能力,這不僅使得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遠遠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而且在法治建設領域也缺乏中國的本土特色,更多的是單純的借鑑西方先進的法律制度。因此,當中國的鄉風民情與西洋的法律規範發生衝突時,出現一些違法亂紀現象也就不足爲奇了。

另一方面,儒家文化中的“尊尊”、“親親”是傳統社會道德的主流觀念,“三綱五常”確立了君、父、夫的主導地位,每個人一生下來就被教導要服從長輩,不得以下犯上,這就抹殺了個人人格的獨立性,這種長期以來建立的封建等級制度從根本上杜絕了平等、民主等法治觀念成長的土壤,無論如何也發展不了人們的民主意識;其次,傳統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費孝通先生曾經說過:“‘我們大家都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着說麼?’――這類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在如此的熟人社會只憑一些約定俗成的鄉約民規就能良好的運轉下去,並不需要真正意義上的法律。

最後,“官本位”的思想日益嚴重,“有權就有錢”似乎成了人們的一種思維定勢,各種濫用職權現象層出不窮,託人情、走後門更是司空見慣。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調查更好地認識這一點:樊浩等人以“您認爲當前社會?”爲題向大學生提問,以此瞭解他們對當前社會的評價情況,結果,大學生們把“關係社會,沒有關係辦不成事”作爲第三重要的選擇;而在對“您認爲當前社會一個人的成功主要靠?”的回答中,約有43.0%的人選擇“家庭關係”,這在所有選項中排名第二。這說明“拉關係”這一封建餘毒在當今社會還有相當一部分的影響力,這無疑會阻礙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主義公正觀,成爲我國法治建設道路上的絆腳石。

三、法治社會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存在的問題及其歸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在法治建設領域卻面臨着更多的挑戰。大學生作爲接受高等教育的主體,絕大部分關心祖國的繁榮昌盛,注重提高自身的個人修養,嚮往自由、追求全面發展,但是仍有少部分大學生在法治觀上,仍然存在着認知衝突和知行脫節的問題,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

(一)當代大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存在的問題

傳統的儒家文化一直教育人們要秉持“隱忍”的品行,“少訟無訟”早已成爲一種傳統美德深深地烙印在人們的記憶深處。中國自古就有“和氣生財”的說法,遇事都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遇到法律爭議也總喜歡謀求私了,到法院打官司反而成爲了一種爲人所不齒的行爲。而在西方,遇到爭議事件,人們首先想起的就是訴諸法律手段,也難怪西方人老是說我們中國人法制觀念淡薄。如何化解這種傳統與現代的認知衝突成了大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實際生活中,認知與實踐並非一回事,隨着法學教育的不斷深入,大學生們已經開始慢慢認識到法治在個人成長生活中的重要性,也開始慢慢具備了正確的法治觀念,可是一遇到具體情形時,許多大學生的態度卻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我們可以從以下的調查中得到比較具體的認識,這個調查的問題是“當買到假冒商品時,是自認倒黴,還是到消協投訴?”,其中,有52.54%的大學生回答“自認倒黴”,只有32.6%的人回答“到消協投訴”。可見有相當一大部分大學生在真正面臨侵權時,並沒有堅決的拿起法律武器去捍衛自己的利益,在法治觀上還存在着很嚴重的知行脫節的問題。

(二)當代大學生在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上存在的問題歸因

爲了方便大學生更好的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探究這些問題的成因,基本上可以歸結爲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少數黨員沒有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的法治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對權力缺乏必要的監督與制約,導致當時黨內腐敗成風,許多黨員領導幹部利用職權大肆侵吞國家財產,充實個人腰包。隨着法治建設的不斷完善,貪腐情況有了很大的好轉,不過依然有不少黨員同志藐視黨紀國法,頂風作案。這些黨員幹部的行爲和表現對衆多大學生的價值取向造成了惡劣影響;其次,隨着近幾年就業壓力的不斷擴大,許多大學生面臨着“畢業即失業”的窘境,隨之而來的住房以及發展的巨大壓力更是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如果連最基本的溫飽都解決不了,又怎麼能奢望他們去追求更高層次的價值理想呢?國家必須要多加關注大學生的利益訴求,爲他們的就業、生活提供製度保障,避免社會貧富差距過分拉大,以免動搖大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堅定信念;第三,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今社會上一些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不光養成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生活習慣,更使得孩子法治意識淡薄,李天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如果孩子從小就過着這種自私自利、目無法紀的生活,長大後又怎麼會成爲一個遵紀守法、愛國敬業的好公民呢?第四,中國的家長爲了讓孩子能在大學聯考中脫穎而出,總給孩子灌輸一個觀念:“上了大學之後隨便你怎麼玩。”當今的許多大學生似乎真把大學當成了學習的“終點”,由於厭倦了初高中填鴨式的學習,因此大學便成了他們玩樂的天堂,再加上中國的這種教育模式使得大學生在接受初高中教育時,只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對社會事務知之甚少,缺乏一定的生活閱歷,心理和思維發展還未完全成熟,這就極易導致大學生受一些錯誤的社會思潮以及不良的社會風氣的影響,加之與其父輩相比從小就生活在一個相對安穩舒適的環境中,普遍缺乏艱苦奮鬥的精神,這必然會減弱部分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情。 四、法治社會視域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途徑探析

基於上文分析,可以得知法治處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中心地位,因此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首先要樹立法治信仰,鍛鍊和培養自己的法治思維,進而內化到實踐行動中去,積極投身於法治國家、法治社會、法治政府的建設中,爲我國全面建成法治國家奉獻出一份力量。

(一)培植大學生法律信仰,增強對法治價值的認同感

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在《法律與宗教》中認爲法律如果沒有被信仰,就是形同虛設。然而在當今中國社會,沒有法律信仰的大學生卻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可以歸結爲以下幾點:第一,中國幾千年的傳統社會一直都是一種人治社會,皇帝的聖諭往往比制定的法律更管用,法律有時候因爲受到權力的干預而不能給民衆帶來所預期的利益,這就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法律的權威性,長此以往,就慢慢形成了一種權大於法的局面,人們相信權力勝過法律。長期受到這種權力本位思想的影響,大學生很難培養出堅定的法律信仰;第二,自古以來,法律就被當作一種治理國家、維護社會穩定的工具來對待,統治者只知道制定出法律政策並保證其得以實施,普通民衆則只需要按照法律規則來辦事,二者都缺乏對法律自身價值的深刻認識,許多民衆並不瞭解自己究竟享有哪些權利應當承擔哪些義務,這種對法律內在價值的忽視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人們法律信仰的建立;第三,現行立法技術還不完善,部分法律之間存在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導致人們在指導自身行爲時感到無所適從,這從某種程度上破壞了法律自身的權威,使得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大打折扣;第四,中國的許多大學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生活閱歷相對缺乏,在法律虛無主義等一些消極因素的衝擊下,容易受到誤導,產生對法律的牴觸情緒,不利於法律信仰的樹立。

要想使法律信仰在大學生的心目中紮根,就必須首先培養起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和守法精神。第一,要建立良好的法律制度並堅決的貫徹實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不斷加強對權力的監督與制約,徹底根除大學生腦海中的權力本位思想;第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讓大學生們清晰地知道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瞭解法律規則背後所體現的法治精神,摒除一些錯誤的法律思想,從而發自內心的認同法律,遵守法律;第三,加強立法工作,建立相對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使不同部門法律之間能夠完美配合,增強法律的權威,增進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二)落實各項法律規章制度,營造良好的法治氛圍

在一個健全的法治國家中,法律應當具有至上的權威,這不僅意味着平民百姓要遵紀守法,還意味着執政者行使公權力也必須要在法律規定的範圍內,而不能恣意妄爲。

首先,共產黨作爲我國的執政黨,自身要起先鋒模範帶頭作用,許多黨內領導掌握着政治、經濟、文化的話語權和社會資源,其一舉一動都備受社會大衆的關注。今天的大學生從小就被教導要跟着黨走,多學習黨員同志優良的道德品質,可是如今在少部分黨政領導中出現了嚴重的倫理道德和政治道德滑坡,他們目無法紀,到處以權謀私、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周永康、令計劃等人就是很好的明例。這些黨員幹部的行爲在社會上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極大地損害了共產黨的光輝形象,倘若大學生們以這些“黨員”作爲自身的榜樣,我國未來的法治建設勢必會一敗塗地。因此,爲了貫徹依法執政的治國理念,廣大黨員同志要從自身做起,堅決不能觸碰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爲大學生們樹立起勤政敬業、廉潔奉公、遵紀守法的榜樣。

其次,在制定出完善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同時,要將我國的各項法律規章制度落到實處,將這種人人守法的法治理念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目前,出於種種原因,民衆在遇到日常糾紛時,往往選擇規避法律,或者根本就不訴諸於法律,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自己利益受到侵犯時,並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往往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價值。爲了避免這種法律形同虛設的尷尬局面,相關執法部門必須全面推廣法律實施的範圍,加大執法的力度,在社會上營造出一種“遇事找法律”的良好的法治氛圍。

最後,在網絡和媒體日益發達的年代,大學生可以足不出戶就蒐羅到社會上的方方面面的事物,很大程度上增長了自身的見識,但與此同時,網絡上的一些負面消息以及媒體的一些負面的宣傳報道也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法治觀念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每天打開網絡頁面或者翻開報紙的一隅,我們似乎總是可以看到各種違法犯罪的事件,殺人搶劫、暴力執法的字眼幾乎隨處可見,而且這其中許多報道都是經過了媒體的後期處理,夾雜着一些媒體人員的偏見。爲了減少這些違法犯罪事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衝擊,政府應當靜化輿論環境,多宣傳報道一些積極向上的先進事蹟,爲當代大學生營造一種良好的法治輿論氛圍。

(三)加強高校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大力開展法治文化建設活動

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高校作爲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必須擔負起向全校師生宣傳法治教育知識和營造法治建設良好氛圍的重擔。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着手:第一,在中國各大高校裏,許多非法學專業的大學生主要是通過法治課堂教育即“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來獲取相關的法律知識,這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深刻領會法治精神的要求。因此,可以單列一門法治教育課,並在課堂教學中增加一些案例內容,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法律的興趣,還可以加深學生對法律在具體實踐中如何操作的認識;第二,校園可以利用媒體和自媒體多渠道的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比如通過校園廣播臺及時向學生解讀一些中央的法律文件精神,利用微信公衆號推送一些法治小故事,告別以往的單純說教模式,儘量從一些師生感興趣的法律熱點問題作爲切入點,提高其對法治問題的關注度,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薰陶和感染;第三,學校可以邀請一些法律專家學者來學校開展法治講座,讓大學生在法律專家的引領下加深對法治的理解與認識。同時可以舉辦一些法治辯論賽,讓同學們在相互辯論中分享各自對法治精神的一些獨到見解,在彼此智慧碰撞的過程中共同領會法治理念和精神。

五、結語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興國之魂,強國之基。法治作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核心思想,其實質就是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治國方略下,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進程,在全社會樹立起法律的至高權威,讓一切社會活動在法治的規範下有條不紊的開展下去。青年大學生作爲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必須要樹立起堅定的法治信仰,不斷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識,培養遵紀守法的法治理念,處處維護法律的尊嚴與權威。只有這樣,我國的法治建設才能取得不斷進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得到高效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