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多媒體論文範例精品多篇

多媒體論文範例精品多篇

多媒體技術論文 篇一

1.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豐富了服裝表演教學的手段

教師可應用多媒體技術將各種教學數據、文字、圖像、圖形、聲音等各種信息有效結合,並在服裝表演教學中展示出來。其中,教師通過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製作豐富的課件,並採用動畫、聲音、視頻等動態的形式展現服裝表演教學的內容。在現代服裝表演教學中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實現以往教學模式無法實現的教學功能,豐富服裝表演教學的手段。同時,能夠較好地引導學生獲取信息,有效提升服裝表演專業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

2.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解決教學的重難點

在服裝表演教學過程中,教學主要是以服裝表演技巧、服裝表演注意事項爲基礎內容。在學生掌握了服裝表演基礎教學內容之後,再教會學生掌握服裝表演的變化原理和變化方法,這樣有利於學生靈活應用所學到的知識點,以順應社會對服裝表演提出的高要求。針對服裝表演風、掩膝提胯等教學的重難點知識,採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能夠讓整個教學層次更加豐富,加深學生的印象,有效突破服裝表演教學的重難點。同時,對於一些服裝表演過程中可見度較小的操作動作,可以使用多媒體技術將其放大,從而防止學生對其產生錯誤的認識,這樣不僅能夠節省時間,而且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細化服裝表演課堂教學內容

在服裝表演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生剛剛接觸到服裝表演領域,對具體的表演行爲、操作技巧、颱風注意事項都不太瞭解,如果教師直接進行講解,學生難以完全理解。因此,通過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師可以將一些較細的服裝表演知識用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瞭解非常細微的操作流程和操作技巧,並且能夠使學生的操作動作更加標準化、規範化。同時,對於一些難度較大的表演動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反覆觀看、全面分析,並在觀看的過程中提醒學生應該看什麼、怎麼看、重點注意什麼,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氛圍中快速掌握服裝表演必須掌握的相關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服裝表演教學效率。如,教師在教授學生服裝表演的發展歷史和現代服裝文化背景下模特表演的主要內容、風格、動作以及編排相關內容時,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讓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從而有效增強學生的視覺、聽覺和綜合感知能力。其中,針對服裝表演動態、形體訓練和舞蹈訓練的相關基礎知識,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解決傳統教學過程中無法解決的問題,將一些抽象的事物轉變成具體形象的事物,讓圖像和聲音有效結合起來,這樣能夠細化服裝表演教學的內容,豐富服裝課堂教學的容量。

二、多媒體技術在服裝表演教學中應用的具體體現

1.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激情導入課堂教學

在服裝表演教學過程中,情境導入的主要目的就是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採用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在臺上講,學生被動接受,這樣便導致了服裝表演教學枯燥生硬,學術知識面狹窄,無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通過應用多媒體設備,教師便可以將服裝模特表演的知識點採用視頻的形式展現出來,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如,在學習旗袍在舞臺上的表現方法時,教師可以在上課之前播放一個相關短片讓學生欣賞,指導學生了解我國旗袍製作的發展歷史、旗袍的種類、旗袍的風格特點,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

2.整體演示教學內容,提升課堂教學形象

在服裝表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用多媒體設備,能夠將相關的教學內容整體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其中,教師通過製作多媒體課件,能夠將實際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全面、系統地表現出來。如,在教授服裝表演者的臺步、掩膝提胯的表現方式的課堂多媒體技術在服裝表演教學中的應用分析關潔摘要: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多媒體技術逐漸成爲現有教學模式重要的輔助教學手段。以往的教學媒介已經無中,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完全理解表演者的肢體動作行爲,很難形成完整的動作意識,從而直接導致學生容易對這方面的知識產生錯誤的認識。而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教師能夠清楚地將一些教學難點展示在學生的面前,並採用課件影像將表演者的臺步動作放慢或重放等,從而幫助學生清楚地掌握每個表演動作的細節;同時,能夠幫助學生準確、快速地建立動作系統,更好地掌握服裝表演的重難點知識,從而有效提高服裝表演教學效率。通過應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展示,學生除了感受動作之外,還能夠自覺地體會各種表演動作,這樣能夠提升服裝表演專業學生的感受能力。

3.利用多媒體設備反饋練習,促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在服裝造型組合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用攝像機將學生的表演動作拍攝下來,然後對錶演學生的表情、動作和造型進行綜合分析,這有利於教師清楚地瞭解學生在訓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學生也可以通過反覆觀看自己練習過程的視頻,反思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上表演編導課時,教師也可以使用攝像機將學生或者教師的編導過程拍攝下來,讓學生髮現其中的閃光點,這樣不但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而且有利於讓整個服裝造型設計課的課堂氛圍更加活躍。

4.實現網絡資料共享,課內課外教學有效結合

隨着現代網絡技術快速發展,網絡各項優勢資源共享程度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大部分教學資料都能夠在網絡上搜索到。如,田園風格的服裝表演方法、達達主義風格的服裝表演方法等,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網絡資源和多媒體設備開展豐富的課外教學活動。再如,對於米蘭時裝會的分析討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觀看其視頻,讓學生欣賞高水平模特的表演,然後再對其表演的藝術特點進行分析討論,從而實現課內課外教學的有效結合。

三、結語

多媒體信息技術論文 篇二

課題的提出:隨着我國基礎教育與課程改革的啓動與深入,對課程設置、課程目標體系等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變革,給課程的內涵和外延都賦予了新的內容。強調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去詮釋課程的教育功能和目標。 並以信息技術作爲基礎平臺和結構成分來支持這場深刻的教育變革。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鑑於此,我把“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國中生物教學的整合”作爲研究的課題。

研究對象:八年級學段學生

研究內容:

1. 通過調查研究,來確定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的關鍵因素。

2. 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生物課堂創設有利於學生探究學習的情境。

3. 如何恰當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造高效、優質課堂。

4. 通過開展信息技術媒體組合實驗教學實現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

5. 通過實踐設計出合理的教學方案。

6. 在教學論理論視野下探索以適應新課程和現行教育的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教學整合 的實踐方案。

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以國中生心理學爲理論依據:本着一切爲了學生全面發展的研究理念,借鑑先進的 課題研究成果。

2.新課程改革的理論指導:新課程強調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建立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科學探究的學習方式,可有效的改善學習態度、促進技能和在新情境下概念的應用與創造性能力。

3.利用成功教育的理論作爲研究的理論指導:多媒體信息技術爲學生提供了加深概念理解學習,再建認知結構的新途徑;能夠減少學生學習生物學科中的挫折和困難,體會到學習的成功和喜悅感,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生物學,今後選擇生物學作爲職業。

4.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背景下的拋錨式教學作爲理論指導:重視有效地設計學習情境和 學習途徑來促進概念的學習與轉化。藉助多媒體手段開展有效的實驗教學,促進了學生的觀察、實踐和分析能力。

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 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課程整合應該在教學論思想的指導下,對學科 教學特徵、探究學習所需的情境與過程進行理論與文獻分析。

2.案例研究法 通過對教學中一些濫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現象或不能正確有效使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手段的課堂個案進行整理和分析,由現象得出結論,爲實驗操作提供參照。

3.調查法 在教學中選擇不同的班級就同一課題進行不同方式的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學科整合,調查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分析事實情況,得出結論,證實某種問題,以便改進工作(包括改進研究方法)。

4.經驗總結法 組織生物教研組的教師對自己平時在生物教學中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方面的經驗與教訓進行座談、討論。即在課題研究中,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在研究中反思、總結、提升。

課題研究的過程:

(一)準備階段: (2014-3——4 ) 1.查閱資料並進行相關文獻分析 2. 調查目前學生對多媒體信息技術在生物教學中應用的意見和建議

(二)具體實施階段: (2014-5——2014-11)

第一階段:2014-5——6 1.針對現狀策劃出干預措施 2.設計出 3 個符合整合措施的教學案例 第二階段: 2014-9——10 1. 再次調查經過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生物教學整合後學生的學習狀況 2. 收集相關數據第三階段: 2014-11 1.對數據整理、分析 2.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

(三)課題總結階段2013-11第一階段:2013-4——11 1.準備結題材料,完成實驗工作報告、研究報告 2.編匯《多媒體信息技術與國中生物教學的整合》課題研究材料 第二階段:2014-12 整理檔案資料和研究成果,上傳教科所,準備結題。

(四)申請課題結題(2014-7——9)

預期研究成果:

多媒體信息技術論文 篇三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特點

現代科學技木的飛速發展,使人類社會進入了信息時代。多媒體技術在今天學習領域中的應用,是學習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誌,並因而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學習革命,這必將對學習者的學習產生深遠的影響。

1多媒體技術及其特點

多媒體技術,簡單地說就是利用計算機技術綜合地處理文字、語言、圖像等多種媒體信息的系統技術。它以計算機爲中心,把語言、圖像處理技術和視聽技術集結在一起,並通過對音頻、視頻信號的模數轉換和數據壓縮、解壓等過程,實現計算機對不同媒體信息的存儲、傳遞、加工、變換和檢索。將多媒體技術應用於學習可表現出如下特點:

(1)集成性。多媒體技術將多種媒體對信息的呈現形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了信息呈現形式的多樣化。

(2)交互性。多媒體技術具有便捷的人機交互特點,利用多媒體網絡可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機器之間適時快捷地交流。

(3)信息組織的大容量和非線性。多媒體技術是一種大容量的知識庫,可容納非常豐富的教學信息資源,其信息組織形式也具有非線性網絡化特點。

隨着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既可用於一般課堂教學,又可用於個別化學習,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實現遠程教育,在學習領域得到廣泛地應用。

2多媒體技術對學習的支持

傳統的學習觀念認爲,學習是通過教師的直接傳授來進行的,教師的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是否深請教學方法中的技巧藝術,是評判教師水平的唯一依據。“教育藝術”是教師們所醉心研究和嚮往的學問。但是,現代遠距離多媒體技術的產生,改變了人們傳統的學習思想,單調乏味的學習活動,逐漸被充滿色彩美、構圖美、立體美等聲形並茂的視聽教材所替代,人們所向往的“一切學習帶有樂趣”的學習願望正在變成現實。靈活多樣的多媒體技術使學習效果實現最優化成爲可能。利用多媒體學習,能突破時間、空間、宏觀、微觀的限制,直觀、形象地再現客觀事物,使學習者獲得豐富的感性材料,簡化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中間環節。另外,它也有助於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濃厚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便於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詳細說來,我們認爲多媒體技術對學習的支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豐富充實了學習資源,使學習不受時間、地域等的限制。傳統的學習模式是以教師、課堂和課本爲中心的“三中心”模式,學習者主要從老師的課堂教學和課本中獲取知識。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知識產生和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人類知識總量不斷擴大,知識體系結構也發生更大變化,知識的有效性將會變得短暫、要想從書本上、從傳統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中掌握這些知識將越米越困難。而多媒體與先進的通訊技術的結合,特別是建立在網絡基礎上的多媒體系統,即多媒體網絡系統,不僅具有多種媒體信息處理和人機交互功能,而且實現了網上多媒體信息傳遞和多媒體信息資源共享,可充分利用大學、圖書館等學習資源,各種社會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使適應於各類學習者的學習資源豐富而充實,網絡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學習資源遠遠大於任何教師、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圖書館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利用網絡進行學習,在空間上,在講課教師面前學習的學習者與距教師千里之外的學習者是沒有本質區別的,正規的學校教育和大量的非正規教育、非正式教育並存,並相互補充;在時間上,人們隨時都可以進行學習,學習貫穿人的一生,教育終身化的目標會因爲多媒體網絡的發展而得以實現;網絡具有使用上的極大自由度,使用者不受文化水準、專業知識、年齡大小的限制,打破了國度和區域的限制。

(2)多媒體技術具有強化學習者記憶的功能。學習者在學習知識過程中,有許多不同類別的材料需要記憶。有的是圖像,有的是文字,有的是數字,有的也可能是聲音等等。心理學家實驗證明,學習者對不同類別的材料的記憶容量是各不相同的。對於圖像的記憶明顯超過對於表明物品名稱的詞語如“橘子”、“鋼筆”的記憶。短時記憶主要以聽覺編碼爲主,長時記憶以視覺編碼爲主。同是一種材料採用不同表現形式對學生的視覺感受力與注意力的影響是不同的。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圖像、文本、動畫爲一體,爲學習者營造出形象逼真的學習環境,可以使不同的感官在同一時間內接受到同一信息源的信息,這都有利於加強對知識的記憶,以達到提高學習質量的目的。據國內外有關專家調查統計,同樣的內容,只憑聽能記住約10%,單憑看能記住25%,而視聽結合可記住65%,而多媒體技術恰是視聽結合的有效手段。

(3)應用多媒體技術能夠增強學習者的感官效應,提高學習效率。人類的感知行爲主要包括視覺、聽覺和觸覺三種不同形態。傳統知識的傳授基本上都是用語言描述的,雖然能描述客觀世界,但很抽象。然而有了多媒體技術就可直接把現實世界表現出來。例如,宏觀的宇宙世界、微觀的物質世界,如果用語言描述,要得到形象的概念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在今天的多媒體時代,可以使用模擬、仿真,使內容變得非常直觀,容易理解。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方便地適應不同個體在認識形態上的種種差異,從而激發起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

(4)應用多媒體技術有利於實現創造性的學習目標將現代化的多媒體技術引入學習中,將多維的教學媒體信息用於多媒體結構,有效地組織、運用多媒體技術的靈活多樣、生動逼真、便於控制的特點,使全方位的主體教學空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運用,由此來引發學習者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多媒體技術

和學習內容的完美結合,可以促進人類感官與想象力的相互融合,以全方位的立體空間產生出前所未有的思維空間和創造靈感。

(5)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實現學習信息交流的雙向化。將多媒體技術引入學習過程,由於多媒體技術的人機交互特性,學習者利用計算機的鍵盤和鼠標,可方便地選擇學習內容和探索路徑。這樣就可以很方便地實現學習過程中的信息反饋與交流。這種交流包括教師與學習者、教師與教師、學習者與學習者、教師與計算機、學習者與計算機等多向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習者的具體情況隨時調整學習過程,而學習者也可隨時向教師反饋自己的學習情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所有學習者都能取得滿意的學習效果。

(6)應用多媒體技術,能促進學習觀念的轉變。現代學習的思想、理論、觀點都是爲了適應時代的發展,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這就在教育改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的“工匠型”人才已經不能適應知識快速更新的信息社會的發展需要,而素質全面、接受繼續教育能力強、智能型、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則更適應時代的激烈競爭。所以,教育家提出要促使傳統的以教師爲中心、以課堂爲中心、以書本爲中心的教育方式轉變爲以學習者爲中心、以強化全體實踐爲中心、以信息交流爲中心的教育方式,變被動教育爲主動教育,變應試教育爲素質教育,變知識教育爲智能教育。先進的技術則可以促進先進思想的實現,有了現代學習技術的支持,許多新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便可以應運而生,所以教師掌握多媒體應用技術,便可以使這些教育觀點、教育方法能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實現。

(7)多媒體技術可以爲學習者提供豐富多樣的參考信息。學習者爲了能得出所要探索的問題的結論,必須在大量有關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某些高級思維活動,大量的感性材料的獲取,若採用傳統的方式是較困難和費時的,而利用多媒體技術則可非常容易地做到。多媒體技術可容納非常豐富的與學習內容有關的信息資源,學習者能非常方便、快捷地檢索到所需要的信息,這樣就極大地促進了學習者學習過程的順利進行。

3在運用多媒體技術學習時應當注意處理好的關係

儘管多媒體技術在學習中有如上所述諸多支持,但並非是使用了現代化手段就能保證學習的成功和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這需要我們根據學習內容的特點合理選擇多媒體技術,所以在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關係:

(1)處理好多媒體技術與教育理論學習的關係。多媒體技術在學習中有其無可比擬的優勢,但它畢竟只是一種學習手段,是一種與傳統教學互補的實踐活動,因此必須與教育理論緊密聯繫,理論可以指導一切實踐活動,反過來理論又爲學習實踐提供更有效的幫助。因此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於學習的過程中,也必須充分考慮教育理論的學習和運用。只有充分掌握了包括學習理論、教學理論和傳播理論在內的衆多教育理論知識,才能在學習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做到有的放矢、遊刃有餘而不致陷入只流於形式而與學習內容脫鉤的地步。

(2)處理多媒體技術與學習者掌握信息技術的關係。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於不斷的學習,我們的教育事業不會因爲有了新的教育手段便會現代化,更需要的是具有現代觀念的人和掌握多媒體技術的人。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傳播媒體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習者要把自己作爲一個開放系統,

不斷地接受、消化、使用新知識,新技術,以適應時展的要求。

(3)處理好多媒體技術與學習內容的關係。在學習系統中,包含了教師、學習者、學習內容和學習手段四個要素。作爲整體的各個部分,它們各司其職,又相互聯繫。要保證學習手段的應用取得最佳效果,必須研究系統中各個要素及其組合,不能將現代化學習手段遊離於學習內容之外。多媒體技術作爲學習系統整體的一部分,僅僅注意到自身的因素是不夠的,必須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根據內容的需要,選擇手段與媒體,才能使學習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何克抗.現代教育技術[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

2黃華明.應用現代教育技術研究[M1.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2

3張士平.多媒體技術與學習[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

4黃守學.電子時代[J].信陽師院學報,2003(12)

5張君.現代信息技術對教育的影響[J].河南教育,2002(5)

6王中國.多媒體技術對教育的影響[J].工科數學,2002(9)

多媒體信息技術論文 篇四

【關鍵詞】媒體理論;變遷;教育媒體;發展;分析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2)03-0057-04

在傳播歷史上,任何一種媒體都有過自己的輝煌時代,都曾創造過當時的社會文明。人們現代的生活、社會更是離不開媒體,當代的教育教學也是與教育媒體密切相關。媒體問題是傳播學關注的核心問題。教育媒體,尤其是“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爲核心是我國電化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建立整體電化教育理論體系的邏輯起點”然而媒體到底是什麼?媒體鮮明的功利性使得對其效力和傳播效果的研究一直居於核心地位,而對媒介本身的研究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高度的重視。媒體不僅僅是信息的物質載體,也不僅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和手段,還涉及技術、社會變革與人的關係等諸多方面,這就要求人們應該上升到理論層次,從多個層面來分析探討媒體的本質。媒體理論就是爲探討媒體的本質與特性而提出的,它爲人們科學研究媒體提供了理論層面的支持。本文試圖通過對媒體特性發展變化的梳理及媒體理論變遷的角度,分析探討教育媒體的演進與發展。

一、媒體理論在技術、社會與人的制衡關係中變遷

新媒體技術對媒體的影響是巨大的,它分化了受衆羣體,改變了受衆的媒體參與方式與消費方式,使受衆的主體性增強。新媒體技術的出現,顛覆了受衆對特定媒體的固有印象,補充和完善了特定媒體的功能。新媒體技術的變遷,拓展並延伸了人類駕馭失控的能力,顛覆了人類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然而,媒體技術並非媒體理論的全部,僅僅這樣理解媒體並不能把握媒體的本質,人類在媒體消費時,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媒體背後的社會制度、政治意圖、經濟利益等,更是需要人類去關注。從社會的大背景會考察媒體的應用與發展,是媒體理論研究的宏觀層面。畢竟技術是人類發明的,技術是由人類控制的,如何讓媒體更具人性化、更好地服務於人類也是人類應用媒體的願景,這是媒體理論研究的微觀層面。因此,媒體與媒體理論問題與技術、社會、人的關係密切相關,在與技術、社會、人的制衡關係中發展變化。

媒體的發展變化遵循怎樣的規律?在媒介歷史中媒介理論的作用何在?是傳播領域普遍關注和廣泛爭議的話題。舊媒介曾經也是新的。而且每一個新媒介在它存在的某一時刻都將變成舊的。但是,新媒介的出現仍然是一個模糊的過程。一些人說這個過程由技術驅動;一些人則假設存在一種經濟的推動力;另有些人認爲由觀衆的需求推動。

提及媒體理論,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麥克盧漢。綜觀西方媒體理論,麥克盧漢的媒體理論也的確是星光熠熠。然而,好多人並不知道,麥克盧漢媒體理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良師”英尼斯媒體理論的很大影響,在麥克盧漢的星光照耀下,人們纔看到了英尼斯,還有後來的梅羅維茨、萊文森等關於媒體特性及媒體理論的論述。

1.媒體的時空偏倚認識

英尼斯是加拿大多倫多學派的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人物,一般都認爲是最早研究傳播技術對人類造成影響的人,他的媒體理論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初期,主要觀點集中在《帝國與傳播》、《傳播的偏倚》著作中,他將傳播媒體分爲偏倚時間的媒體和偏倚空間的媒體,把帝國也分爲偏倚時間的帝國和偏倚空間的帝國,即宗教帝國和政治帝國。英尼斯認爲,人類文明都有賴於對空間領域和時間跨度的控制,相對於偏倚時間的媒體和偏倚空間的媒體,因此人類文明的興衰與傳播媒體也是密切相關的。偏倚時間的媒體,具有長久保存但卻難於運輸的傾向性,便於對時間跨度的控制,如羊皮紙、黏土和石頭等,有利於宗教的傳承、維持宗教帝國的統治權威,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體制,即宗教帝國;偏倚空間的媒體,具有易於運輸卻難以保存的傾向性,如莎草紙、電報和廣播等,有利於政治帝國的空間擴張和遠距離控制,形成中央集權但等級制度不強的社會體制。英尼斯的媒體理論認爲,強調時間偏倚的傳播手段會形成知識的壟斷,它是宗教的、道德的;強調空間偏倚的傳播手段會形成權利的壟斷,它是國家政府的、科技的。它們都是帝國與文明興衰的主要動力。

他的媒體理論把時間偏倚和空間偏倚看做是辨證統一的,只有維護時間傾向和空間傾向間平衡地機制,社會才能穩定,一味地向時間傾斜或向空間傾斜,社會就會不穩定。英尼斯在肯定媒體技術對文明發展史上重要作用時,又對“帝國”從紙張、印刷壟斷到知識、文化、信息壟斷擔心和恐懼。他的媒體理論觀點在本質上還是屬於“技術決定論”。

英尼斯借分析媒介本身的時空偏向性來考察媒介之於政權存續的影響一樣,麥克盧漢通過分析媒介本身的感官偏向性,來探究媒介之於人類心理認知和社會結構的影響。[4]

2.媒體的感官偏向認識

麥克盧漢是加拿大多倫多學派的第二代領軍人物,他的媒體理論主要形成於20世紀60年代後,主要觀點集中在《谷登堡羣星:印刷文人的誕生》、《人的延伸:媒體通論》、《媒體即訊息》等著作中,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媒體理論觀點。

(1)媒體即訊息。麥克盧漢認爲,媒體本身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訊息。也就是說,人類有了某種媒體,纔有可能從事與之相適應的傳播和其他社會活動。因此,從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看,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訊息”不是各個時代的傳播內容,而是這個時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質、它所開創在可能性以及帶來的社會變革。

(2)媒體是人體的延伸。麥克盧漢認爲,媒體幾乎無所不包,任何媒體則是人的感覺和感官的擴展或延伸:穴居人的石斧是手的延伸,書是眼的延伸,廣播是耳的延伸,車輪是腿腳的延伸,衣服是皮膚的延伸,電話成爲耳朵與聲音(嘴巴)的延伸,電視成爲觸覺與知覺的交織感的延伸等。在麥克盧漢這裏,可以認爲計算機主要是大腦中樞系統的延伸。

(3)“熱媒體”與“冷媒體”。麥克盧漢認爲,“熱媒體”傳遞的信息比較清晰明確,接受者不需要動員更多的感官和聯想活動就能理解,它本身是“熱”的,如書籍、報刊、廣播、無聲電影、照片等。“冷媒體”則傳達的信息量少而模糊,在理解時需要動員多種感官的配合和豐富的想象力,如漫畫、有聲電影、電視等。

何道寬認爲“媒介即文化”是麥克盧漢想說而沒有點破的命題,並認爲媒介是文明的精髓,媒介史即是文明史,並以媒介作文明分期。麥克盧漢在媒體理論方面的貢獻是引人矚目的。然而,他的觀點同英尼斯“技術決定論”一樣,甚至將技術對社會影響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認爲新媒體技術可以帶來社會形態的更替,是一個十足的“技術主義者”。

3.媒體的情境偏向認識

梅羅維茨以戈夫曼和麥克盧漢的理論爲基礎,通過對電視這種媒介的分析,提出了媒介可以影響人們生活的環境,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爲,他的思路可以概括爲新媒介一新場景,

新行爲。梅羅維茨於1985年出版了《空間感的失落》一書,提出了他的媒體理論。他聲稱,他的媒體情境論是英尼斯、麥克魯漢的媒體理論同戈夫曼的情境理論(又叫“擬劇論”或“編劇論”)的有機融合。梅羅維茨媒體理論的主要觀點:(1)應把情境視爲信息系統;(2)每種獨特的行爲需要一種獨特的情境;(3)電子媒體促成了許多舊情境的合併。梅羅維茨的媒體理論有了新的高度,他把媒體研究與社會研究有機結合,以動態的和可變的眼光分析情境與行爲的關係,將受衆的概念也納入媒體情境的分析中。

梅羅維茨把媒介看成是環境的一部分,更好地處理了媒介和受衆的關係。但是他忽略了社會制度對媒介制度的管理,社會意圖對媒介內容控制,誇大了新媒介的控制力。他雖然沒有直接把媒體說成是訊息,但他的媒體理論明顯地把媒體與訊息,甚至連同情境混淆在一起,也經常自相矛盾。

4.媒體的演化補償認識

加拿大學派第三代旗手保羅・萊文森在媒介形態演化理論上做出了新的貢獻,他在《數字麥克盧漢》中提出,任何一種後繼的媒體都是對過去的某一種媒體或某一種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補救和補償,但新媒體又會帶來新的問題;媒體的進化是人的選擇的結果,更好地滿足人的需要的媒體被保留了下來。在此基礎上,萊文森又指出,人可以對技術進行理性選擇,能夠主動去選擇和改進媒介,媒介的發展將越來越人性化。他在媒體形態演化上做出了新的貢獻,認爲人類決定着媒體的進化方向,人類可以控制媒體技術,保存和開發我們喜歡的媒體環境。

這種強調技術作用的進化論思想,貫穿於萊文森整個媒介理論,形成了其非媒介決定論與技術樂觀主義的傾向,認爲媒介的發展有着補償原有媒介缺陷與人性化的趨勢,並進一步指出,技術(媒介)在知識與世界的關係中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萊文森是一個明顯的技術樂觀主義者,他的行文到處洋溢着人類駕馭技術的信心,而關於媒體對人類的重要影響幾乎沒有受到重視。

5.媒體失控的擔憂認識

布熱津斯基是美國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他其實並非未對傳播理論進行過深入系統的研究,由於他關於媒體的系列觀點代表了當今美國政壇和許多傳播學者的觀點,因此他的媒體觀點也成爲美國政府制訂外交傳播政策的參考,從而也間接地影響了其他國家的傳播政策,其主要媒體觀點集中在《失去控制: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著作中。

布熱津斯基是站在一個政治家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的,而且他的出發點是維護美國利益,考察的是如何使美國在全球繼續起一種“催化作用”。他認爲,美國和西歐電視雖不是所有的內容都令人生厭,但其內容“逐步地越來越成爲感官的、性的和轟動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卻是不爭之事實。在他看來,電視是萬惡之源、罪魁禍首,電視刺激了全球羣衆在物質上的攀比慾望,電視引發了全球範圍內的精神危機。

考慮到布熱津斯基的理論出發點,我們完全可以說他的理論屬於“文化帝國主義”的正向版本,即要求美國媒體在加強自身控制的前提下,在全球市場上扮演更爲積極的角色,以推進和維護美國的戰略意義。他始終把美國的利益放在人類利益之上,對美國成爲全球傳播的樞紐充滿了自信。布熱津斯基一直最擔心的是,由於電視的教唆作用,美國是否會在全球大失控、大混亂中會失去超級大國的地位。

二、教育媒體在重疊而非更替中演進

關於教育媒體形態的演進理論,英尼斯更多的是從政治經濟學視角探討媒介與政治、經濟和知識權力的變化之間的關係;麥克盧漢主要是用文學、心理學的思維和表達方式,考察媒介捲入感官的程度、方式、數量及其導致的心理認知和社會結構的變化;梅羅維茨則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媒介環境的變化所導致的人們的行爲方式和社會角色的變化。麥克盧漢“媒體即人體的延伸”的論點表明,任何媒體是人體的延伸,是人類體外化信息系統功能的更加強大,而任何新媒體是既有舊媒體的補足性延伸。但麥氏的理論有明顯的技術導致媒體形態更替,從而導致社會更替的痕跡,他的理論似乎只注意了媒體發展中的技術因素,這顯然是不夠的。

但是,無論是新媒介還是舊媒介,都要做到“媒介生態平衡”,這是媒介環境學派研究的共同目的。美國學者傑克・富勒認爲,每一種媒介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它也會將這些強加在所攜帶的訊息上。新媒介通常並不會消滅舊媒介,他們只是將舊媒介推到它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應該說,傑克・富勒的觀點似乎比麥氏的觀點更合邏輯,但他的理論也具有明顯學術視野狹隘的侷限,關注的重點僅僅是媒體之間的競爭,而忽略了其他重要因素,如環境的制約等。羅傑・菲德勒則認爲,傳播媒介的形態變化,通常是由於可感知的需要、競爭和政治壓力,以及社會和技術革新的複雜相互作用引起的。他的論點既考慮了媒體發展的環境因素,也兼顧了媒體發展的宏觀和微觀層次,理論觀點具有一定的完備性。

教育媒體的發展歷史,是教育媒體類型不斷豐富、功能不斷完善的過程,也是社會教育信息系統日趨發達的過程。從教育媒體的發展歷史分析,教育傳播可分爲以下幾個階段:(1)口語媒體階段。是教育傳播活動的第一個發展階段,從教育的角度分析,這一階段使人類與動物相區別、使人類逐步社會化的過程;(2)文字媒體階段。文字媒體大大加速了人類體外化媒體的發展,克服了口語媒體受傳輸距離限制、單純依賴記憶力的不足,文字媒體大大突破了教育傳播的時空限制,大大加速了人類體外化教育傳播媒體的進程;(3)印刷媒體階段。文字出現後,人類經歷了很長的手抄階段。如果說手抄傳播階段手工式、作坊式的信息生產,那麼印刷則使信息的生產實現了規模化、市場化、工業化,人類的教育傳播能力大大增強;(4)電子媒體階段。電子媒體使教育傳播發生了質的飛躍,它帶來的變革不僅僅是時間和速度上的突破,它的里程碑意義主要是形成了人類體外化的聲音信息系統和體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統。電子媒體階段發生了三級跳,即又經歷了廣播媒體階段、電視媒體階段和網絡媒體階段。任何一種教育媒體登上教育傳播舞臺後,都沒有退出過教育傳播的舞臺,即便是在網絡媒體階段,口語也依然是人類最基本、最常用、最靈活的傳播手段。新教育媒體往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在內容和形式上借鑑並沿襲舊的教育媒體,而新的教育媒體相對獨立後,又以某種方式對舊的教育媒體產生巨大的衝擊。教育媒體是在相互重疊而非更替中不斷演進的。

三、教育媒體在新問題與新規則中發展

結合媒體發展變化及在媒介歷史中媒介理論作用的分析,可以看出,教育媒體的發展問題,微觀上主要涉及教育教學的問題,宏觀上又與人類文化的傳承密切相關。與人類傳播媒體相比較,教育媒體的發展,則面臨的是新問題,需要遵循的是新規則。

1.教育媒體的時空偏倚特性

(1)教育媒體從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教育媒體的發展演進,是由質地較重向質地較輕、由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的。口語媒體的教育教學應用,人們主要學習方式還是口耳相傳,這是人類教育的遠古時代特徵:文字媒體出現

後,手抄方式在教育教學普遍應用,使人類的教育出現了讀寫訓練;教學中使用教科書、粉筆、黑板等媒體,彰顯了人類傳統教育的巨大魅力;19世紀末以來介入教育領域的電子媒體,如廣播、錄音、幻燈、投影、電影、電視、計算機、網絡等,具有從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的明顯趨勢,爲教育的更廣範圍、更深領域的擴展提供了可能。

(2)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使教育更具大衆化。在教育媒體的發展中,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有着獨特的跨越空間能力,不同時期出現了紙質教育媒體、廣播教育媒體、電視教育媒體、網絡教育媒體四大教育媒體形式,她們分別開啓了人類教育某種獨特形態,即遠程教育的方式。偏倚空間的四大教育媒體形式也區分了遠程教育發展的四個階段,即函授教育、廣播教育、電視教育、網絡教育。尤其是網絡教育,主要是網絡遠程教育(也可叫做現代遠程教育),它變革了傳統的教育方式與手段,變革了教育系統的各個要素關係,使人類產生了新的教育教學方式,人們可以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應用信息化教育教學資源、構建新型的學習模式,使數字化學習已經成爲了可能。

(3)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應與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優勢互補。教育媒體有明顯的從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向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發展的趨勢。各種教育媒體都有其自身的優勢,也有其自身的不足,一種媒體的優勢往往彌補了另外一種媒體的缺陷,萬能的教育媒體是不存在的。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記錄的信息更具持久化、直觀化,學習者不需要具備專業的信息技術能力,可以方便獲取信息,非常適合直觀形象化的教育教學。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有更好的時空表達能力,可以彌補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在時空信息表達能力上的不足,可以使抽象的、傳統手段難以實現的教育教學更加形象化。因此,教育媒體雖然有從偏倚時間向偏倚空間發展變化的趨勢,但教育教學中應選擇適合教育內容、有利於實現教學目標的教育媒體,組合使用多種媒體,往往比使用單一媒體效果好,教學中應使偏倚時間的教育媒體與偏倚空間的教育媒體恰當結合。

2.教育媒體的延伸擴張特性

教育媒體是教育內容的延伸,教育傳播則是教育思想的擴張。從麥氏的著作中能夠看出,他的學術觀點受到了英尼斯的深刻影響。英尼斯認爲,媒體是人類思維的延伸,而傳播就是思想的擴張。很顯然,麥氏“媒體是人體延伸”的論斷,其理論觀點來源是英尼斯關於“媒體是人類思維延伸”的論斷。教育媒體承載了教育內容,而教育傳播是必須要藉助教育媒體來實現,教育媒體延伸了教育教學內容,結合麥氏“媒體即訊息”的觀點,可以認爲,教育媒體就是教育內容的延伸,而教育傳播恰恰就是教育思想的擴展與延伸。

3.教育媒體的情境偏倚特性

(1)獨特的教育情境形成了獨特的教育信息系統。教育傳播是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實現的,在獨特的教育情境中,教育傳播則形成了獨特的教育信息系統。某種特定形式的教學傳播會形成一定的教學信息系統,系統中的各素都承擔有一定的任務、扮演一定的角色,以適應特定教學情境中的信息系統對角色功能的期待,從而保證教育傳播系統整體功能的更好發揮。不同的教學傳播會形成不同的教學信息系統,特定的教學情境保證了其教學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可以認爲,獨特的教育情境會形成了獨特的教育信息系統。

(2)現代教育媒體可以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在特定情境中的教學傳播,會形成特定的教學信息系統。電子媒體具有明顯的跨時空控制能力,可以形成跨越時空的教學信息系統,彌補教學傳播信息系統單一性的缺陷,從而促成不同教育情境的融合。電子媒體可以使教育情境得到擴展與延伸,組合不同的教育情境,發揮不同教育情境的長處,爲學習者提供跨越時空的多種學習方式,以更好地服務於學習者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