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國小品德與社會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論文精品多篇

國小品德與社會論文 篇一

目前,在國小教學中,《品德與社會》學科不被學校、家長重視,有些老師也是佔用,拿來上語文或數學,根本沒有注重學生的思想品德的建設。因此,我們的國家,不難發現少年犯罪率不斷上升,作爲這門學科的老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教師要反思自己是否教學到位,研究如何上好這門學科,使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麼,如何提高國小《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質量呢?以我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喜歡《品德與社會》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們如果喜歡《品德與社會》課,那麼我們的教學質量就會有所提高。激發學生興趣要從備課開始,在備課的時候應該查閱大量的美德故事資料,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配上畫面、文字、解說、評論等,把一節節容易流於形式的空洞說教的品德課以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生動呈現出來,並引導他們積極參加討論評價,“弘揚真善美,鞭撻假醜惡”,以主流價值觀正能量去感染薰陶學生,讓他們樂於學習,主動學習,積極討論,認真踐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點不錯,當孩子們真正以上思想品德課爲莫大樂趣,那麼我們的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實處。

二、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只要《品德與社會》的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那麼,真實的現實生活就會成爲學生最好的學習內容。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兒童自身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經驗,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就要讓課本中的內容與實際生活相聯繫,爲學生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使每個國小生真正參與其中,並通過自己的認知、判斷、評價建立良好的是非觀念,知道什麼是能夠做的事,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事,形成良好的行爲習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看一些視頻或講一些真實的故事,讓學生講出這些事情是否正確,換做是自己應該怎麼做等。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優秀的品質和惡劣的品質有什麼不同。同時還要讓學生接觸真實生活的鮮活事例,體驗社會生活和將要經歷的人生。之所以要重視《品德與社會》課程教育,是因爲這門課對學生的一生有很大影響。我們必須做的事情是,通過研究找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給學生更好、更實際的品德教育,爲學生一生的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組織討論、學會交流。

討論是最常用的學生學習、交流活動形式,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鍊表達能力等。在《品德與社會》課上的討論,教師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組織,防止形式上的討論。

《品德與社會》課上能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討論,是提高該門學科教學質量的方法之一,在教學時,要合理的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品德與社會》與 “思想品德”課和“社會”課相比較,有一些突出的特點:

一是以育人爲本,重在學生文明行爲習慣、良好道德品質和健康的社會性發展的培養,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爲熱愛生活、樂於探究、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性發展的好學生。二是以學生的生活爲基礎,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社會實際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和要求,努力克服成人化傾向。三是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通過學生的體驗、參與和實踐,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培養道德情感,逐步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避免簡單說教。四是突出綜合性,強調活動性。在該課程的具體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了“三活”。即師生關係平等鮮活,教育內容貼近生活,教學途徑多樣靈活。

四、注重實踐,發展學生能力。

“活動性、開放性和生活性”是《品德與社會》課的三個特點。所以,在國小《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教師應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學生的個性發展,也不能依靠知識的灌輸和道德的說教來實現,因爲,教師再精彩的講授,也不能直接轉化爲學生個性發展的結果,而必須通過學生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建構。在兒童與各種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過程中,他們豐富了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獲得了新知,提高了能力,在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爲習慣。

五、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國小品德與社會論文 篇二

>>國小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建議 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村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國小生學習思想品德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村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問題及對策 淺析農村國中思想品德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新課程實施中國中思想品德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村思想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述思想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設計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 中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國中思想品德課生活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農村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存在的誤區及對策 淺議國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淺談思想品德課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新時期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面臨的新問題及對策 淺析農村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 國中思想品德課自主學習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4]馬光焱。“兩課”教學過程中對教師的要求[J].才智,2004,(11):11-13.

[5]胡靜潔。從“封閉”走向“開放”――國小思想品德教學改革的基本路徑[J].新課程(教師版),2006,(5):13-14.

[6]鄭洪清。談思想品德課的啓蒙教學[J].達縣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1,(1):121-122.

[7]趙東陽。國小作文教學低效原因及對策[D].(碩士學位論文)河北:河北師範大學,200(本站☆)7.

[8]張愛霞。國小數學反思能力的培養[D].(碩士學位論文)內蒙古:內蒙古師範大學,2009.

[9]張芬秀。素質教育與班主任工作[J].河池師專學報,2003,23,(S1):15-17.

德育的基本問題 篇三

關鍵詞:德育原理;教學模式;實踐取向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1-0038-04

現代課程與教學理論認爲,教學的本質是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追求有效性學習的活動,這種有效的學習活動是以教師指導下的學生主動學習爲基礎,以實踐應用爲取向,以新型師生關係爲紐帶,通過教師、學生與課程教學目標及教學資源的交互作用,從而幫助和促進學生有效掌握課程內容,全面實現課程目標的活動。在現代課程與教學理論看來,課程與教學的目標是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的協調發展,追求的是學生實踐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全面成長。現代課程與教學理論的這種理念要求我們在課程活動中,必須把教師指導作用與學生主動學習有機結合起來,以教帶學,以學促教,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最終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就是現代課程與教學理論在當代高等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中的具體表現。

一、指導思想

“德育原理”是國小教育、學前教育、學校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也是其他教師教育專業的一門選修課程,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重要的分支學科。該課程旨在研究德育問題及現象,在研究德育問題及現象的基礎上總結德育的基本特點,探索德育的基本規律,爲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動提供理論指導。

作爲教師教育專業課程體系中一門重要的專業課程,在已往的課程內容中,傳統的學科理論內容佔據了大量篇幅,而學科領域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以及對德育實踐具有很強指導性的內容很少被反映到課程中來,大量活的德育事實不能進入到學生的課程活動中。因此,學生對課程學習的興趣不濃厚,不能主動認真去思考未來所面對的德育實踐問題,不能構建起一名德育工作者應有的良好素質。同時,已往的課程教學是就學科而教學,不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專業成長需要。這種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既不符合現代課程與教學理論的主流思想,又不利於學生的專業發展,更不符合當代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所以,改革“德育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從現代課程與教學理論的主流思想及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趨勢分析,改革“德育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必須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精選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的選擇,一要以“德育原理”的基本範疇爲基礎,形成學生正確的符合時代精神的德育思想和德育觀念,使學生能構建起新的符合時代要求和未來德育實踐的德育觀念體系。二是課程內容的選擇應注意提升理論的深刻性和實用性。使學生所學理論能真正起到指導德育實踐的作用,而不是作爲束縛學生思想和教育實踐的學科教條。三是課程內容要有前沿性。要將當代先進的德育理論充實和更新到課程內容中來,使學生既能夠掌握學科的前沿知識,又能夠運用學科最新成果來思考現實的德育問題,增強德育理論的說服力和針對性。

第二,突出實踐參與。“德育原理”課程教學的目的是爲了形成學生的基本德育能力。因此,課程教學除了對學生進行學科理論知識教育以外,應該按照德育實踐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德育實踐能力的有效培養,應該運用德育問題的情景、事例以及學生有關的德育經驗,通過調查與觀察、見習與實習、設計與參與等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到德育實踐中去思考和探究現實的德育問題,使學生在與實踐的接觸中學習德育知識、掌握德育理論、深化對德育基本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第三,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德育原理”課程教學要體現現代教學的基本理念,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必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爲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要通過問題反思、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研究性學習、課外閱讀、情景觀摩等方法讓學生主動進入課程學習之中,願學、樂學。

第四,實行開放教學。“德育原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無論是學科理論學習,還是學科技能的培養,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記”的教學模式都已經明顯不適合課程目標達成的需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走出傳統的課程“講授者”角色,打破課堂對學生課程學習的限制,努力開拓教學空間,延伸課程活動,促進課程教學向個性化、操作化與實踐化方向發展,變接受性學習爲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式學習,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真正實現有效教學。

二、理論依據

(一) “基於實踐”的教師專業發展理論

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發表的《關於教師地位的建議》中明確提出,教師職業的特殊性要求教師必須要經過嚴格的、持續的學習,不斷獲得並保持專門的知識和特別的技術。1986,卡內基小組和霍姆斯小組分別發表的《國家爲21世紀準備教師》和《明天的教師》兩份報告也提出,教師的專業化是教師教育改革和教師專業發展的目標。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認爲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導者,思想的啓迪者,心靈世界的開拓者,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者,作爲未來的教師必須要有綜合的知識、多方面的能力和全面的素質。而教師形成這些“全面素質”的基礎就是“基於實踐”。“基於實踐”的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認爲,“教師專業發展應當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它不但關注教師專業發展所應具備的專業素質結構,而且更關注這一專業素質結構在實踐中的行動體現過程,以及在行動體現中專業素質結構的進一步完善”[1]。按照“基於實踐”的教師專業發展理論,教師教育的課程教學必須基於實踐,爲了實踐,在實踐中求得全面素質的形成。

(二)“經驗生成”的課程理論

“經驗生成”的課程理論認爲,學生專業經驗的獲得既不是來源於既定的課程內容,也不是取決於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教了什麼,而是取決於學生是否在課程學習通過與實踐對象的交互中對課程內容的重新理解與建構,取決於學生是否與課程內容、教師、同伴及課程實踐情景的互動。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只有學生與學科實踐之間的充分交往與互動、與社會實踐者的對話與交流,纔有“學習經驗”的生成,纔有“學科經驗”的生成,纔有課程經驗的創造與重構。“經驗生成”的課程理論要求教師在課程設計時,要重視學生與學科實踐的交往、與同伴的交往,重視學生課程經驗的生成與建構。

(三)“生命發展”的教學理論

“生命發展”的教學理論改變了傳統教學理論奉行的以知識傳遞爲價值取向的教學觀,直面教學的主體――學生的生命成長。它認爲,教學的本質就是學生自我生命成長和發展的過程,教學應該促進學生認知、情感、價值和個性等方面的真實體驗和全面發展,使學生的精神世界不斷提升,人格不斷成熟,思想不斷完善。“生命發展”的教學理論秉持生態觀念,把課堂看成爲學生生命發展的搖籃和良性生態。“生命發展”的教學理論要求課堂要“建立起以實踐生命發展爲價值追求,以理解、交往實現動態生成爲教學路徑,以民主、效率爲管理前提的適宜生命發展的生態課堂”[2]。

三、目標設想

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課堂交給了學生,真正實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教師主導性的有機結合。作爲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其主要目標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使學生掌握“德育原理“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形成關於德育本質、德育價值、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過程、德育環境、德育主體及德育評價的基本觀念,形成比較完整的和先進的學科知識結構。

二是使學生能夠運用德育的基本原理和先進的德育理念開展德育活動,對受教育者的品德問題進行個案分析和研究,對受教育者的不良品德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干預和教育,形成學生良好的德育能力。

三是建立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愉快地學習,有效地學習,形成積極的課程學習態度,提高課程教學的效率。

四是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樹立起科學的德育思想和觀點,樹立具有時代精神的德育理念,發展學生的道德智力,培養起學生對德育問題的研究意識和對德育問題的探究能力,形成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奠定學生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能力基礎。

五是提高學生對德育工作的認識,產生一種愉悅的課程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專業情感,培養他們熱愛教育事業的思想感情,並瞭解作爲一名德育工作者的基本素質,自覺的加強自我道德修養,努力成爲一名優秀的德育工作者。

六是努力探索教師教育專業課程教學的有效教學模式,使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教學更加符合現代教育的理念和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時也爲大學文科教學總結出一個有效的教學模式。

四、教學程序

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包括四個基本的教學環節。即:課前學校見習──教師“精講”知識原理──學生課堂“思考”吸收──學生小組“議論”深化──課後調查與研究提高。

(一)課前“見習”德育情景

“見習”是指教師帶領學生到中國小校深入到教育教學第一線去親身體驗學校德育的實際,使學生通過所見、所聞、所思去了解中國小德育的途徑、方法和組織,熟悉中國小德育的實際,形成對學習課程初步的感性認識,獲得學科學習的經驗基礎,奠定學生思考和分析德育問題和解決德育問題能力的經驗基礎,使學科知識學習和實際有機聯繫起來。課前見習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一是見習學校的“晨會”組織和內容。晨會是中國小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形式。對晨會的見習主要集中在看看晨會的內容、形式以及觀摩優秀晨會案例。

二是見習學校的共青團、少先隊組織的活動和內容。見習共青團、少先隊活動課程以及主題活動的安排與開展,觀摩特色主題活動。

三是見習學校的班會和主題班會組織。見習班會和主題班會的準備、組織和總結,觀摩特色班會和主題班會。

四是見習學校的課外活動。見習學校的文藝活動、體育活動、科技活動以及社會公益性活動。

(二)教師“精講”知識原理

“精講”是指教師精講學科知識,是學生課程學習的基礎。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獨有的學科領域和知識體系。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常識是學生學科學習和課程學習的基本任務,也是教學的基本目標。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學科知識和理論。在精講這一環節,教師採取講述、講解的方式對學科的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基本原理進行重點分析、講解,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形成基本的學科知識結構。精講包括四個方面。

1.講學科基礎。講學科基礎主要是講學科基本術語的規範表達,分析學科的基礎概念及內涵,介紹學科的實踐特點及要求。講學科基礎是爲了幫助學生掌握學科的基礎知識,澄清學生有關學科概念和內涵的觀點,奠定學科學習的知識基礎。

2.講學科原理。學科原理是學科具有普遍意義的基本規律,是學科在發展過程中沉澱下來的基本理論。“德育原理”的每一章都有這些基本的規律和基礎理論。講學科原理就是爲了構建學生的學科知識結構,使學生掌握這些原理的基本點,爲學生未來的德育實踐奠定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

3.講學科價值。學科價值是學科的生命線,也是課程設置的意義所在,追求價值也是學科教學活動的內驅力。講學科價值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講學科內容的理論價值,使學生能夠正確地取捨學科理論;二是講學科內容的實踐價值,使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4.講學科進展。學科進展包括學科發展的最新態

勢、學科建設的最新進展、學科領域的最新方向、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講學科進展就是讓學生能夠了解學科的前沿。

(三)課堂“思考”吸收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考”是學生學科學習的重要環節。沒有課堂思考吸收,學生就不能理解學科內容,鞏固所學知識。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非常重視課堂教學中的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思考。在每學時教學內容中,教師都根據課程內容學習的需要提出學生當堂思考的問題,由學生自己根據所掌握的學科知識和自己已有的德育經驗做出分析、判斷和解釋,提出自己的觀點。在學生思考後,教師對學生反思中形成的比較典型的觀點和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點評和完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思考的問題。學生課堂思考的主要內容有。

1.思考現實。思考我國社會的現實、教育的現實、德育的現實以及中國小德育的現狀和問題。通過思考現實來尋找德育理論解決德育問題的切入點。

2.思考自我。思考自我包括啓發學生思考自己所記憶的教育科學知識、心理學知識與“德育原理”之間的關聯,引導學生思考自己對有關德育問題的觀點和態度,對比檢查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行爲。通過學生主動思考把所學的”德育原理“學科知識系統化,對自己不正確的教育理論和德育觀念予以修正。

3.思考方法。思考方法是指思考“德育原理”的科學基礎和實踐運用的方法,找到德育理論運用德育於實踐的有效路徑。

4.思考經驗。思考經驗是教師引導現實的與自己相關的或通過見習所獲得的德育經驗,並把自己的這些德育經驗用“德育原理”有關理論進行梳理,在經驗的比較和理論的梳理過程中完善自己的德育思想和觀念。

(四)小組“議論”深化

“議論”深化是指在課程學習中,根據內容特點,設計出一個或幾個專題,讓學生6―7人組成一個學習小組或由學生按照座位自然組成一個學習小組進行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完成課程教學任務。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補充,在討論中形成比較一致的觀點和共識,它既活躍了學生的思維,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又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還鍛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能夠充分喚起學生學習的主體意識。學生小組議論的重點是。

1.議現象。讓學生議論在生活中經歷過的、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社會交往中聽到的德育現象,把活的事實引入德育課程中。

2.議問題。問題就是矛盾,議問題就是議矛盾。在小組議論中,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各種德育的矛盾和要素之間的關係,以及解決這些矛盾的策略,使學生在議問題之中自然而然地去聯繫所學的學科理論,提高學生學習學科理論的自覺性。

3.議心得。讓學生在討論中發表自己對德育問題的真實看法,談論自己的學習收穫、自己的感想、自己的價值觀,把課程學習和自己的思想實際和真實情感表達聯繫在一起。

4.議聯繫。引導學生在討論中把德育現象和德育問題聯繫在一起,把德育理論和德育實踐聯繫在一起,把課程學習和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提高和價值觀變化聯繫在一起。

(五)課後“鑽研”提高

課後“鑽研”提高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活動。一是教師列出調查研究問題讓學生深入實際進行考察,以瞭解有關德育現象,分析有關德育問題,探求德育活動的特點;二是在課程學習之後給學生布置與課程內容有關的課外閱讀資料,指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加深理解有關學科內容;三是教師提供研究方向和問題,要求學生利用學校的相關資源進行專門的德育科研或小論文寫作,培養學生基本的科學研究素質,初步形成學生德育研究的能力和加深對德育理論的理解。課後調查研究主要有。

1.研事例。調查研究身邊的德育事例、中國小的德育事例、社會中的德育事例,分析德育事例產生的背景、環境、條件、表現、原因、發展過程,提出問題解決的對策。

2.研典型。調查研究身邊典型的人和事,通過研究典型使學生思考德育的普遍規律。

3.研發展。引導學生通過課外閱讀,思考和探討有關德育學科內容的發展趨勢和實踐發展變化的特點。

4.研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德育科研或小論文,獨立地推演或論證有關德育論點,加深對德育理論的認識和理解,形成自己個性化的德育觀念。

“習”、“講”、“思”、“議”、“研”五個環節體現了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的實踐取向和應用取向,使學生的課程學習做到了活學活用,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能夠接觸實際,接近社會現實,學會獨立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良好的德育素質。

四、教學效果

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運用爲出發點,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進行不斷的調整和改革,使課程教學效果大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斷增強,課程的價值不斷地在學生專業學習和發展中得到體現。課程學習結束後,大多數學生在學習中能夠用自己的語言來轉述德育理論,能夠分析和解決基本的德育問題,能夠對德育個案進行科學觀察和提出較爲合理的教育措施,能夠形成自己的符合時代精神要求的德育觀念,形成了良好的德育素質。許多學生對這一模式給予了很好的評價,如學生在評教記錄上寫道:“德育原理,我原來以爲是一門以說教爲主的政治課,其實是一門科學性和藝術性都很強的學科”;“德育原理課堂很自由,每人有自己的觀點,又能學些東西,大學課程教學更要這樣”;“德育原理課堂沒有古板的理論說教,老師教學方法靈活,學生學習輕鬆,既掌握了基本的知識,又活躍了我們的思維”;“我們原以爲德育原理課程枯燥無味,可是到實際的教學中,課程涉及的知識面寬,學習方法靈活,每個問題既有理論學習,又有實踐要求,課程相對也簡單多了,我們還能夠學到多方面的知識”。

以實踐應用爲取向的“德育原理”教學模式也受到了有關課程與教學論專家的好評,如有專家認爲“德育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符合學校辦學定位的要求和專業培養目標,構建的以實踐爲核心的教學模式具有獨創性;“德育原理”重視課程的教學改革,抓住了課程活動的關鍵環節,效果很好,具有很好的推廣價值。

五、推廣價值

以實踐應用爲取向“德育原理”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的以“知識中心”、“課堂中心”和“教師中心”爲主的課堂教學模式,堅持知識學習、能力培養和實踐運用相結合的原則,突出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習和研究相結合,強調了課程教學的基礎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符合當代課程理論的基本理念。在如何建立符合大學教學規律的教學模式改革方面和大學課堂教學改革方面,具有獨創性的經驗。特別是該模式在大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性的有機結合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爲大學文科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具有較高的實踐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胡惠閔。從實踐的角度重新解讀教師專業發展[J].上海

教育科研,2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