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論文精選

高中化學論文新版多篇

高中化學論文新版多篇

高中化學論文發表 篇一

淺談高中化學有效課堂

摘 要:課程改革活躍了我們的課堂,新的理念、新的課標、新的教材、新的教法,使教師充滿激情,學生充滿活力,課堂教學變得更爲精彩。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裏讓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當前課程改革中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關鍵詞:高中化學;高效課堂

新課程必須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使課堂教學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學是一重要途徑。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下,以儘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儘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而組織實施的活動。它要求教師擁有有效的教學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的有效學習。教師的教學活動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學教學的”有效”,更強調高中化學的學習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發展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

一、有效教學的理念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於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英語教育文獻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國同仁的關注。有效教學的提出也是教學是藝術還是科學之爭的產物。教學是藝術,這是20世紀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論中占主導地位的教學觀。它倡導教學是一種教師個性化的、沒有公共的方法的行爲,一種憑良心行事的、約定俗成的行爲,主張影響教學過程的因素是複雜的,教學結果是豐富的,難以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但是,隨着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爲科學的發展,人們才明確地提出,教學也是科學。也就是說,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於是,人們開始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理論基礎,以及如何用觀察、實驗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問題。

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麼樣的教學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還是無效?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是:

1、教學有效性要以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爲宗旨。教學有效與否,要通過學生來表現。有效的教學應該關注學生的發展,教師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具有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的思想,在教學活動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和個性發展。

2、教學有效性要關注教學效益,它要求教師有時間和效益的觀念。教師在課程和教學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教學效益的問題,不能爲追求形式拋棄對教學效益的追求。

3、教學有效性的實現要以教師自身的發展爲基礎。教師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條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教學觀念的變革,教師採取的教學策略,教師對教學批判反思的能力,這些與教學有效性相關的因素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發展。

二、傳統教學中影響有效教學的因素分析

1、教學目標單純關注學生的認知,忽視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往我們的教學也將教學目標分爲知識、技能和情感三個領域,但是受傳統行爲主義心理學的影響,始終把反覆練習、訓練的方式作爲培養學生的重要手段。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單純重視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培養,忽視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漸演變成“熟能生厭”的現實,其結果就是學生厭學,教師厭教,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學生的積極性很難被調動,課堂教學死氣沉沉,教學效率低下。教師的教學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由此形成惡性循環,教師和家長不得不靠佔用學生的課外時間來彌補課堂教學沒有完成的任務,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2、不能以學生的發展爲中心,教學的基本着眼點是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教師組織教學的核心觀念。傳統的課堂教學以教師、書本和課堂爲中心,學生不是自主發展,往往是教師“強制”下的一種發展,學生始終處於一種被動發展狀態。這種發展壓抑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被動發展的結果是:⑴造成學生髮展的兩極分化,一些適應被動發展的學生受到教師的關注,一些不適應的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發展;⑵學生的個性發展受到壓制,缺少學習的主動性;⑶以學生的片面發展代替學生的全面發展;⑷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經歷和體驗。不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的直接後果是導致學生學習效率的低下,進而影響教學的有效性。

三、新課程理念下有效教學的合理性建構

1、師生交流互動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屬性,交流互動是主體間的相互聯繫與能動的反映,是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啓發,相互補充,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形成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彼此間分享思維、經驗和知識,彼此交流情感、體驗,既豐富了教學內容,又求得了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以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的目標。

(1)“互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的“交流”互動。“交流”不是形式上的交流,而是師生間相互理解與交流的“主體間性”的打造,是師與生,師生與教材間的雙向理解、問題解決的活動,是形成共識的共創共生活動。教學中的有效交流要體現“三個有效”,即尊重客觀事物的真理性,社會規律的正當性和“捧一顆心來”的真誠性,課堂教學強調時空共有,內容共創,意義共生,成功共享。

(2)互動的多元性與教育性。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是多元的,是多情況、多內容、多難度、多形成的互動體。在情境上既有直觀生動的教學情境,還有融洽和諧的人文環境,發人深省的問題背景;內容上不僅是課本知識的學習,還有生活經驗的積澱,生命意義的領悟;師生關係上,既有師與生,還有學生與學生,小組與小組,個體與羣體,師生與教材之間的對話與溝通。

2、學生是發展的、具有獨特和獨立意義的人。學生是發展的人。學生自身發展是有規律的。爲強化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熟悉並掌握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發展的特點,並根據學生自身發展的階段性和規律性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另外,學生的發展有巨大的潛能,教師應相信每個學生的確都潛藏着巨大的發展能量,堅信每個學生都可以積極成長,有培養前途,可以獲得成功。同時,還要承認,處在發展中的學生,有個性差異性,肯定有許多不足之處,可能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這些問題均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得到解決。

3、“以學論教”,全面改進教師角色和教學行爲。創設有效教學情境,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拓展學生髮展空間,引導學生挖掘自身潛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納,民主、平等、協調的師生關係。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參與者,一方面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消極、被動、機械地接受知識的狀態,把教學視爲學生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主活動,主動建構學習的過程;另一方面,“以活動促發展,以效益促效果”“以學論教”,創設一個良好的有利於師生和諧共處的氛圍。

高中化學論文 篇二

摘要:爲了不斷提高高中化學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更好地解決教學相關問題,對高中化學青年教師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對高中化學青年教師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更好地認識到高中化學青年教師教學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滿足當前高中化學教育教學發展的要求。

關鍵詞:化學教師;存在的問題;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3.8文獻標誌碼:B文章編號:1674-8646(20xx)12-0095-02

1高中化學青年教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教學整體設計不足

根據當前高中化學實際教學狀況來看,部分青年教師對於高中化學教學內容缺乏一定的認識和了解,不能很好的掌握教學內容的要點和真正含義,教學整體設計不足,教學問題設計廣度和深度不夠,缺乏科學有效的規劃,層次不清。如必修二介紹有機化合物乙酸乙酯的製備時,大部分青年教師並沒有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化學基礎認知,只強調操作順序,在教學中沒有讓學生參與實驗過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極不牢固。

1.2青年教師的思維和知識有限

目前,雖然很多青年教師的專業知識能力是可以肯定的,但也受限於其思維和知識的侷限性,很難幫助學生養成發散性思維。如鈉在常溫下會生成氧化鈉,點燃或加熱條件下會生成過氧化鈉,有的學生會認爲鹼金屬元素會如鈉一樣都會生成相應氧化物和過氧化物,這明顯是教師在授課時只突出了物質共性,而忽略個性造成的。又如學生在回答運動員手上擦的鎂粉其成分時,就回答是鎂粉或氧化鎂,甚至有人回答是硫酸鈣或熟石灰,其實鎂粉是碳酸鎂的粉末,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回答都反映出了高中化學青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思維和知識有限所導致的求同思維方式。這些現象與我們一直提倡的創新教育理念相違背,造成了學生在化學領域學習和實踐的侷限性。

1.3實驗操作和設計不規範

由於青年教師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不能很好的掌握高中生學習特點,致使某些高中化學實驗教學超出了學生的能力範圍,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屢受挫折,手法生疏,很難體會到實驗的關鍵點和要點,難以領略其中的含義。高中化學實驗中常常出現一些學生實驗操作不連貫、次序顛倒、裝置安裝不協調等問題,往往要開始實驗了,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這樣,很容易讓學生產生消極情緒。實驗過程中各種狀況頻發,實驗臺上往往是一片狼藉,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這與青年教師日常實驗教學的隨意性有直接的關係。

1.4現代化媒體設施應用能力不強

青年教師之前並沒有從事過教育工作,缺乏教學問題設計經驗,教學課堂規劃能力不足,無法獨立完成課件製作。雖然大多數青年教師都會多媒體操作,但僅僅是利用其將課本上的概念和習題照搬照抄,很難發揮先進教學軟件在化學教學當中的作用,無法突出教學重點、難點,反倒被某些色彩斑斕的動畫搶奪學生的注意力。並不能利用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優勢挖掘學生的思維潛力,只是走馬觀花的進行幻燈片的切換,對於他們來說只是教學工具的逐漸豐富;有部分青年教師對課件和板書之間的關係仍協調不好。

2高中化學青年教師教學問題產生的原因

2.1滿足現狀,缺乏專業追求

目前,高中化學青年教師多是80後,他們有着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生活工作的舒適要求很高,很多人都滿足於現狀,認爲已有知識貯備已經能夠應付當前教學要求,受限於高中教學內容,慢慢的他們就將曾經學過的知識遺棄到記憶的角落裏。當然學習源有限,高中閱覽室、培訓體系等也沒有給教師提供很好的自學條件。高中青年教師很少訂閱專業理論圖書,加之缺乏適當的專業交流和溝通機會,很難形成科學系統的教學認識。

2.2缺乏深入的教學研究

大多數高中化學青年教師對教學內容不求甚解,沒有針對當前的高中化學教材展開深入的研究。青年化學教師認爲高中化學知識過於淺顯,認爲對其內容早已爛熟於心,而且還在不斷的重新講解,完全不需要再費心思去研究其教學設計意圖,沒有領悟其真正的教育意義。有的青年教師甚至對教研活動反感,認爲是形式主義,滿足於集體備課,化學教學活動設計和組織一直沿用傳統模式。

2.3缺乏基礎實驗機會和規範多媒體的使用

部分青年教師並未考慮到高中生的實際需求,反倒是從自己的角度認爲基礎實驗太過簡單,認爲所有的學生都能夠掌握,無須浪費時間和精力去做基礎實驗,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出現或多或少的基礎操作問題。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備課時準備不充分,安於多媒體課件使用,而沒有考慮到如何才能夠發揮課件的輔助教學、挖掘學生思維的作用。

3高中化學青年教師教學問題的解決對策

首先,重視對青年教師教學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建立健全教師訓練、考覈制度,細化教師責任,貫徹落實各項教學教育措施,幫助青年教師樹立明確的發展目標,訂立崗位責任制。其次,培養青年教師專業研究興趣,使其深入研讀高中化學教材,認真比較新舊教材的差異,瞭解高中化學知識結構,形成科學系統的化學教學理念。再次,重視實驗操作和研究,組織青年教師開展化學基礎實驗,提高其實驗操作技能,增加青年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幫助青年教師瞭解這一階段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於幸汝。論高中化學實驗中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J]。學苑教育,20xx,(4):67-68.

[2]張贊源。化學實驗教學中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J]。廣東化工,20xx,(11):33-35.

高中化學論文 篇三

摘要:自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提出後,模型認知作爲高中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高中化學課堂引領學生模型認知的過程中,以學生爲主體,激發學生的模型意識;靈活導入概念模型,便於學生直觀認知和掌握化學概念;重視模型檢驗,強化學生模型認知能力的應用效果。多措並舉,不斷提高學生的化學學科核心素養,優化高中化學教學方法。

關鍵詞:高中化學;模型認知;引領方法

近年來,我國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基於模型認知的高中化學教學研究工作逐漸深入,有效提升了學生在高中化學學習中的模型認知能力。但是,大部分高中生的模型意識、模型認知能力、模型應用水平仍然有待提升,亟待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高中化學中對學生模型認知的科學引領。由此可見,思考高中化學教學中對學生模型認知的引領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以學生爲主體,激發模型意識

高中化學教師要想培養學生的模型認知能力,端正學生的模型認知態度,要先激發學生的模型意識,讓學生能以意識爲內部驅動力,對模型產生好奇心和探索欲,自主認知模型,思考模型的構建與應用,參與到模型教學中,夯實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符合《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要求,建設以學生爲主體的模型認知教學模式。爲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創新、優化課前準備,讓學生參與到課前預習中,將模型思想和模型建構融入預習過程中,便於學生課前思考教學內容中的各種模型,聯繫新、舊化學知識,強化模型意識,提出建模假設,在課上與教師和其他學生交流建模假設問題,進一步促進自己的模型認知能力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必修》(以下統稱“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這節課前,教師給學生提出了研究問題“海水中的元素以哪些形式存在”,讓學生圍繞這一問題進行課前預習,爲學生在問題研究過程中形成模型意識創造便利條件,提供充足空間,鼓勵學生調用學習過的化學知識進行建模假設。有的學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有的學生提出了海水中的元素以單質的形式存在。學生提出建模假設的過程中,模型意識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給模型認知帶來了多種思路,避免了學生思維單一受限或者過於分散,強化了學生預習過程中模型思維的專注度,給學生形成與提升模型認知能力做好了基礎鋪墊。

二、導入概念模型,促進直觀認知

分析高中化學教學內容可以發現,其中的抽象化、複雜化概念知識很多,一旦教師沒有增加概念教學的直觀性,很容易出現學生理解困難、學習受阻、掌握不到位等問題,影響教學質量,不利於學生模型認知素養的落實。因此,在設計化學概念教學活動時,教師要靈活導入概念模型,以其直觀化的教學優勢,利用符號、文字、圖像等直觀展示事物規律,突出事物特徵,簡化學生對化學物質形成及其應用的體會過程,便於學生學會解決問題和探究問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化學思維品質。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概念圖呈現不同化學概念之間的聯繫,促進學生梳理化學知識結構,深入分析和掌握化學條件、化學元素具有的密切關聯。例如,在教學必修1“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這節課中的“物質的量”時,物質的量的單位是摩爾,簡稱摩,符號爲mol,在高中化學教育理論知識體系中佔據重要地位,是貫穿學生化學學習全過程的基本物理量之一。學生學會並掌握物質的量的概念,能夠爲許衛鋒(甘肅省環縣第四中學)教學思考物質的量的濃度、氣體摩爾體積、摩爾質量的概念導出提供支撐,而且現代科學研究、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中物質的量應用也非常廣泛,進一步體現了本節課教學的現實意義。爲了讓學生輕鬆理解物質的量的概念,對此形成相應的模型認知,教師將數量多且抽象性較強的“物質的量”知識以概念圖的形式直觀呈現在學生眼前。學生在觀看後理清了各種變量存在的聯繫,在自己的大腦思維中構建清晰、系統的概念,掌握了物質的量和氣體體積、質量之間的關係,提升了模型認知能力和應用能力,營造了輕鬆的化學概念教學氛圍。

三、重視模型檢驗,強化模型認知

在引導學生構建與應用模型後,教師要及時組織開展模型檢驗活動,將其作爲保證並最大限度地提升模型科學性的方法,讓學生經過觀察模型、驗算模型後,及時糾正模型錯誤問題,強化對學生模型認知能力的培養。例如,教師可以採取自評與互評相結合的檢驗策略。一方面,促進學生自我反思模型的建構與應用;另一方面,促進學生模型認知中的合作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模型檢驗效果。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培養學生的模型認知能力是現階段高中化學教學中的重要任務,對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與落實具有重要影響。在課堂上,教師要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設計並採取切實可行的策略,不斷提升學生模型認知方面的綜合能力,讓模型認知爲學生的化學學習和全面發展貢獻更多助力。

參考文獻:

[1]許文捆。“模型認知”思維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培養[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誌(教師版),2020(25)。

[2]陳花。基於模型認知素養能力培養的高中化學教學實踐研究[J]。考試周刊,2020(25)。

[3]李鵬鴿,龔文慧,秦蕊,等。模型認知素養及其在化學概念教學中的落實[J]。教學與管理,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