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推薦

讀後感1.96W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推薦

《道德情操論》的讀後感作文

抱着沉甸甸的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在圖書館啃時,真爲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歡與學術有關的書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話都生澀難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奧。但不能否認我確實受益匪淺!

亞當·斯密是這樣解釋“同情”的: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着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當成是自己的事情……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正如書中他所舉的例子,年輕的詩歌初學者幾乎不能確定自己的詩歌是否優秀,常因別人同情後的評論而“喜氣洋洋”……似乎同情是與生俱來的特性,與人性的善惡無關。

亞當·斯密是一個慎行慎獨的人。這在他的文字中表現的一覽無餘。在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絕不會輕易這樣做。因此,當《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中的某些論點相牴觸時,他毅然推遲其出版時間。事情不是一層不變的,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當人類共有經驗或感情轉變時,也會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標準和“公正的旁旁觀者”。

從“同情”發展到“公正的旁觀者”是《道德情操論》最重要的邏輯轉換。讀到這裏時,雖然亞當·斯密在不斷論證,我還是模糊了,或許是我見解不到位,敬請諒解!作者從互利原則中總結出:同情的產生帶來被認同的愉悅感,不認同則產生排斥感。累積原則認爲由個人經驗累積成爲人類經驗,因爲人的天賦保證,使得經驗成爲理性。認爲同情不同情已經不僅僅是人際關係中的和諧或衝突,而是社會仲裁性質的獎勵和懲罰了。很顯然,這與上文所說的本性偏離了。

也許是我頭腦中的墨水尚淺,還不足以理解。亞當·斯密認爲美德“它是理性、道義、良心,心中的那個居民、內心的那個人,判斷我們行爲的仲裁,強迫着人們儘管在自利的狀況下還能維持公利的要求。”對該論點,他依次運用了互動原則、累積原則,以及公正的旁觀者的理論,最後指出公平的旁觀者保證了社會的價值觀,並預言在公正的旁觀者的監督下,人類社會的理性標準與道德底線將長期保持穩定,即使發生偏差,也不會完全扭曲。

讀完《道德情操論》已經是距離借書的第四天。在花園裏翻完最後一頁時。看見墜落的樹葉都產生同情心。我有了變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樣。推薦你也一起欣賞,你絕不會後悔!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推薦

《道德情操論》這本書,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本書指出,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人的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有直接影響。個人的品質,我們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一是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二是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看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着大家的日常行爲,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們部門,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看了這本,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啓發,讓我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天工作,面對每天的生活。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爲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爲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爲文,思之至深。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三國諸葛亮文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昇華。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爲。黨員幹部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

世界經濟學泰斗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被譽爲西方經濟學的“聖經”,是世界上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經濟著作。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論》實際價值和地位不下於《國富論》,但長期以來一直湮沒無聞,並沒有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直到溫家寶總理多次在公開場合推薦“《國富論》與《道德情操論》在我心中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後,這本書纔開始漸入國人視野。拜讀此書,掩卷長嘆、不吐不快。

《道德情操論》中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社會的經濟發展成果不能真正的分流到民衆手中,那麼它在道義上是不得人心的,也是存在風險的,最終將會威脅到社會的穩定!”這段話,對我們今天的發展很有警示意義。

如果說,把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巨大成就看成是一份民意答卷的話,那麼惠及億萬百姓的經濟發展成績無疑可打優秀。道德建設呢?也許只是及格而已。姑且不說我們在經濟發展中凸顯出的諸如貧富差距拉大、生態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等一系列大問題,就說隨地吐痰這一小事情,據我所知,只要是有國人不文明行爲的評選,那隨地吐痰肯定排名第一。由此觀之,國家雖然是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手抓,但精神文明建設顯然已落後太多,國人的文明素質和道德水平亟需改善和提高。可能是亞當·斯密預見到了這樣的結果,所以耗費畢生心血寫成了這本可以說是至今惟一的一本全面、系統分析人類情感的《道德情操論》,他想告訴我們的是:人在追求物質利益的同時,要受道德觀念的約束,不要去傷害別人,而是要幫助別人,這種“利他”的道德情操要永遠地種植在人的心靈裏。

我們的國家領導人也看到了道德情操的力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自覺弘揚,現已成爲道德建設的新標杆和新風尚。現在,我們正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上,道德的作用和力量至關重要。用道德立身,用文明塑魂,用發展說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會比翼齊飛、並駕齊驅。我們優秀的中華民族,我們古老的中華國度,會真正煥發出耀眼的勃勃生機和活力,將向世人展現我們禮儀之邦和文明之邦的輝煌魅力。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範文

《道德情操論》全書分爲七卷,前六卷分別從不同方面層層深入地論述了人類的情感和倫理道德產生的原因和基礎,第七卷"論道德哲學的體系"是在前六卷基礎上對此前的各種倫理學體系所作的述評。斯密從人類的情感和同情心出發,討論了善惡、美醜、正義、責任等一系列概念,進而揭示出人類社會賴以維繫、保持和諧的奧祕。在他看來,人天生是社會的動物,時刻生活在他人的評價之中:爲了顧及他人的感受,人不得不對自己原始的激情加以節制和改造,從而產生羞恥心和榮譽感,這就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他用生動優美的語言,從日常瑣事和人情世故之中引發出深刻的哲理,如同一位深明事理的老人在絮叨家常,不知不覺之間令人深受感染。這種貼近凡人生活的智慧,跨越了時代和國界的侷限,打破了學術的高牆,讓每一個普通讀者都能受益匪淺。

溫家寶總理多次推薦《道德情操論》,其用心之良苦,應能夠促使人們對爲何要構建和諧社會進行深刻思考,從對亞當斯密的片面、庸俗的理解中解放出來,科學全面地理解真正的亞當斯密,進而深入全面地從理論發源處理解和諧社會理念。《道德情操論》告訴我們和諧社會應該是一個講道德的社會。沒有誠信、同情心這些最基本的道德觀念,和諧社會就無從談起。構建和諧社會時,應當按照《道德情操論》的要求,構建社會主義道德的和諧社會。我們要特別重視社會公平與正義,把社會的發展成果真正分流到大衆手中,在道義上贏得人心,促進社會持續穩定和諧發展。

《道德情操論》這本書,對人類豐富多彩的道德情操世界作了簡明扼要的理路說明。本書指出,情感互動構成社會生活天然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相互同情的愉快,同情既能增加快樂也能減輕痛苦。人的習慣和風氣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有直接影響。個人的品質,我們要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考察它:一是它對那個人自己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二是它對其他人的幸福所能產生的影響。看了這本書給我的感觸很深,大家都知道道德和法律一樣規範着大家的日常行爲,而且弘揚道德美德是中國的優良傳統。在我們部門,一樣處處都能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社會與人之間、社會與社會之間的情感。看了這本,能夠讓我們的心靈得到啓發,讓我們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讓我們學會互相幫助、互相體諒,讓我們學會面帶微笑的去對待每天工作,面對每天的生活。

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崇尚道德。無論是以孔子爲代表的儒家思想,還是以老子爲代表的道家思想,無不都以高尚的道德作爲他們的至高境界。宋代文人蘇轍就曾寫道:“轍生好爲文,思之至深。以爲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至。”這就說明,道德是做人的基本準則。怎樣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三國諸葛亮文曰:“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這句話講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嚴於律己,做好每做一件事情,我們的道德水平就會得到一次昇華。我們要善於由大及小,從大處着眼,從小處着手,決不要以微小而不足道,細小而不足爲。黨員幹部要有"先人後己,先公後私"的思想覺悟,始終把黨的利益、集體利益、他人利益置於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羣衆,不搞近水樓臺先得月。要做到艱鉅任務搶在先,危難之際衝在先,改革創新闖在先。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範文1500字

被世人稱爲“經濟學之父”的英國作家亞當斯密在其所著的《道德情操論》中說:貪心過度高估貧窮與富裕之間的差別;野心過度高估私人職位與公共職位之間的差別;虛榮過度高估無聞與聲名遠播之間的差別。在當今我國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的千變萬化市場經濟大潮中,每一個普通人都面臨着貧富的差距、地位的差距和榮譽的差距,人們又常常感到被自私、虛榮、妒嫉、仇恨、貪婪和背信棄義等不道德的情感所包圍,因而更加嚮往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的美德。

如何在當今社會幸福地生活、如何爲和諧中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我以爲要有一個完全平靜的心態對待世間的各種差別,要把自己幸福感滿足感的標準放低,要滿懷感恩之心和愛心去回報社會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要把自己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標準提高。

我們要有被家人、朋友、社會所愛,得到物質或精神享受的幸福和滿足;更要有施愛於人、助人爲樂、奉獻社會的富足和心靈滌盪,要把自己溶入整個社會,充分享受做人的快樂,要寬容待人,富有愛心,克服虛榮、妒嫉、貪婪心理,把貧富、貴賤、榮辱的“距離”縮短,崇尚博愛、正直、勤奮的美德,從身邊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真誠地對待所接觸的每個人,踏實幹好每一件事,要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不要怨天尤人、心浮氣躁、好高鶩遠,更不要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索取回報,從做事的過程中去享受快樂,從讚美中去尋找自己的不足,從值得讚美中去感受心靈的寧靜。人只能在社會中才能生存,人的天性使他能夠適應身處的環境。人類社會的所有成員都需要相互幫助,也隨時可能互相傷害。在人們能夠互諒互讓、互敬互愛、互相幫助的地方,社會就會繁榮興盛、充滿溫馨。溫情和愛將大家聯繫在一起,彷彿生活在一個溫暖的大家庭中。

情感和內心的感受是各種行爲的產生根源,也是評判行爲善惡的基礎,人性的盡善盡美就在於多爲他人着想而少爲自己着想,在於剋制自私心而放縱寬容和仁慈之心。只有道德高尚、心情安寧、充滿愛心的人的行爲,對社會、對他人才是有益的,而且能夠經受時間的長期考驗,他們的行爲不計個人得失,不圖他人回報,在德行的過程中感受快樂,在施愛的行爲中體味人生的幸福。但是我們的社會有一部分人的有些行爲卻不是這樣,這些行爲或是自私自利,或是短期看對社會、對他人“有益”,但暗藏私利或個人目的,更有甚者不息損人利己或者損社會和他人的大利而獲取自己的蠅頭小利,這些行爲談不上道德高尚、這些人無愛心可言,他們終究必然被人們所認識,而自身也終日倍受正義、道德的折磨和良心的譴責。

作爲一名國家公務人員和統計幹部,我們不僅是社會的普通一員,更是一名執法者,我們的工作行爲代表國家,這樣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有感恩、大度、慷慨、正直、勤儉、自我剋制等人性美德,也要有公平正義、忠於職守、真抓實幹、嚴格執法、銳意進取、敢於負責、清正廉潔、情趣健康的工作作風。意大利詩人但丁說過:“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我們暫且不去討論道德和知識誰更重要,但我堅信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我們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最需要的是具有道德高尚的知識者。因此我們要不斷加強自身在政治理論、思想道德和作風的修養,真正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後,要甘於寂寞,富有愛心,要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增強爲人民服務的本領。嚴格要求自己,愛崗敬業,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努力提高工作質量,把每項工作幹好幹實,樹立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思想,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端正服務態度,真心實意地爲人民服務,堅持以人爲本,讓和諧充斥我們的每一個工作環節,讓愛心在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中釋放,讓我們以高尚的工作行爲和一流的工作業績感恩回報社會。

《道德情操論》讀後感600字

亞當·斯密是英國著名的經濟學家,憑藉《國富論》一書享譽全球,被尊爲“微觀經濟學之父”。除此之外,亞當·斯密還有一部影響力巨大的名著,即《道德情操論》。在《道德情操論》這本著作中,亞當·斯密對同情心、善惡、正義、仁愛、剋制等情感因素進行了剖析,並對評價道德的性質與原則做了精闢的論述,目的是引導芸芸衆生懲惡揚善、伸張正義,養浩然之正氣,修厚德以載物。

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得到了高速的發展,同時也滋生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不良行爲,浮躁的氣息與投機氛圍濃厚,多少人想着不勞而獲或者一夜致富,又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沉下心來修習自身的道德情操,感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大部分人工作八小時以外的時間會用於打遊戲、刷朋友圈、看電視等行爲,事後會莫名產生一種無盡的空虛感。但是,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些時間,閱讀一些有助於提升我們修養的好書、參與志願服務和公益活動等,那麼,我們內心將會得到充實和滿足。而做到這些,要求我們既有計劃,又有恆心。我們必須目標明確,堅持不懈,攻堅克難,久久爲功。

作爲金融從業人員,對待客戶要誠信,對待誘惑要剋制,切不可在權力面前亂了方寸,在金錢面前失了原則,一定要守住底線,守住做人的底線,守住制度的底線,守住道德的底線,在各種考驗下錘鍊道德品行,提升自我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