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教師是擔當教育變革的主力軍讀後感

讀後感3.19W

第一篇:《教師是擔當教育變革的主力軍》讀後感

教師是擔當教育變革的主力軍讀後感

《教師是擔當教育變革的主力軍》讀後感

現在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可以說就是引領時代不斷髮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於一名教師而言,在這樣一個信息化的時代,更應緊追時代步伐,掌握現代化教學技能,熟練使用現代化教學工具,而不能墨守陳規,如果這樣只會誤人子弟,違背作爲一名教師適應有的職業道德,是會被社會淘汰。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1、及時掌握時代信息,緊隨時代潮流並能正確把握時代主流,積極有益的引導學生。信息時代各種各樣的信息通過各種各樣的傳播工具及傳播方式遍佈我們的日常生活。作爲學生很容易被各種各樣的信息衝擊和左右,所以更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只有這樣纔不會被一些錯誤的、有害的、不良的信息傷害。這就要求教師運用熟練的計算機及其他途徑能夠迅速瞭解各種各樣的信息,並能正確引導他們。

2、學習、掌握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技能,使用現代化的教學工具。作爲一名教師應掌握並熟練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技能,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力求在授課過程中形象、生動、精彩。

3、在信息化的時代要與時俱進,不斷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教師只有不斷充實自己才能在教學的過程中游刃有餘。

4、注重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教師應注重學生信息能力的培養,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引導和指點學生學會蒐集和處理信息,並轉化爲自己的一種能力;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絡、書刊、電視等渠道來開展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索能力、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信息化是當今時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爲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必須樹立教育新理念強化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再不斷的運用過程中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第二篇:教師是擔當教育變革的主力軍讀後感

讀完《教師是擔當教育變革的主力軍》,我的心深深地被觸動了!作爲一名教師、一名教育變革的主力軍們我們具體要怎麼做?如何從知識的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轉型呢?

作爲教師的我們,需要培養學生21世紀的創新能力,需要讓我們的學生有豐富的情感和與衆不同的思維,做電腦和機器無法做的事情,學會解決現在根本還不存在的問題,學會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培養學生創造思維和能力終身學習的能力,把學生培養成具有主體性的、發展性的、競爭力、創新思維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要創新,就需要教師精湛的教學業務作保障,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精通教育教學理論,及時更新教育觀念,自覺拓寬知識領域,具備紮實的基本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素養和技能技巧,才能適應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才能做好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在教育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隨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開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的教育改革,作爲教師不僅要掌握豐富的專業知識、技能,更要積極學習信息技術,通過多媒體來創設情景,通過多媒體輔助學生完成知識體系建構,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潛能,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讓學生獲得最爲直觀和真實的感受,培養興趣,增長技藝、陶冶情操。而除了加強自身的學習還得改變教學模式,就是改變傳統教學中粉筆加黑板、機械化記憶、背標準答案的教學方式,以激發學生創造思維爲出發點,採取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注重引導學生體驗,打造智慧的課堂、創造的課堂、拓展的課堂,幫助學生破除思維定勢,培養學生對事物的解構和重構能力,激發學生的天性,使他們充滿創造的慾望和靈感。

第三篇: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讀後感

《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讀後感

《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是加拿大多倫多安大略教育學院,一位多年從事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的教育工作者——學院院長邁克爾?富蘭所著,書中對教育變革的動力、變革過程的複雜性以及變革的內在機制等問題作了系統的闡述。

該書從實踐、管理角度研究教育的變革,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對新的教育改革進行了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探索。“有成效的教育變革意味着培養出那些並不完全信任他們周圍機構的有成效的個人”

一、理解變革過程

“變革”是一個艱辛過程,需要勇氣與毅力,需要長期努力、堅持不懈。在複雜的體制下變革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它充滿着意外。只有新的思維方式能夠幫助我們“對待不可知的事物”。不能過多期望會有最終的成功,成長和發展的奧祕就是學習怎樣與變革的力量作鬥爭——在消弱它的消極力量的同時,把積極力量轉變爲對我們有利。世界的未來是學習的未來。

教育變革的進程常常是非線性的,未來難以預測,過程會極其複雜的,即使有好的計劃也可能有壞的結果;成功無法保障,各種內、外部的因素(哪怕是很小的)都會極大地影響教育改革的進程。需要一如既往的勇氣,需要勇往直前的毅力。改革也許會不如意,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但不改革則永遠不會有好的結果。

落實到我們的教學改革,傳統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均已無法適

應現今科學與經濟的發展。教材需要改,教法更需要改。儘管一時難以適應,但也不可回頭,我國教育改革是歷史趨勢,不可逆轉。對於新課程改革,它與老課程有所不同,是因爲它強調了新的技能、新的行爲和新的認知。但是,作爲教育的管理者,你不能強制決定或迫使教師來改變,這需要解釋,需要適應,更需要時間。

教師是教育變革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在富蘭的教育理念中,教師個體在教育變革中佔據了首要的位置,個人在教學中的目標是一個變革的主題。“制度本身不會改變,人改變制度”。變革能力的構成,需要作爲生成基礎的四項核心能力:個人願景的形成、探索能力、控制能力和協作能力。每項都有它制度上的對應部分:共同見解的形成、組織結構、探索的標準和實際操作,專注於組織結構的發展和知識,協同工作的修養。我們需要一種雙重的方法同時對待個人和機構的發展,使它們在特定的環境下協調地工作。

二、確立變革行爲

鑑於變革的複雜與不可預知,我深深理解作者從新的動態變化的範例中總結出幾項基本啓示:

你不能強制決定什麼是重要的。(變革越複雜,你能迫使它做的越少。)對於變革的複雜目標來說真正重要的是技巧、創造性思維和投入行動。強制是遠遠不夠的,把重要的事項描述的越詳細,目標和手段就變得越狹窄。學校教育的主要問題並不是抗拒變革,而是出現太多的強制實施變革項目,或是推行流於表面形式上的所謂革新項目。

變革是一項旅程,而不是一張藍圖。(變革是非直線的,充滿着不確定性,有時還違反常理。)實施一系列困難的多種革新項目,不能揹負太多包袱,不以成敗能英雄。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就像有成效的生活自身那樣,是一次旅行,只要我們朝着目的地前行。

正視問題、面對問題。只有深入到問題之中,才能提出創造性的解決方法。迴避問題是變革的敵人。提出問題,增添混亂,找出困難的根源並對問題採取行動。

願景和戰略規劃稍後形成。願景來自於行動而不是先於行動,並且總是暫時的。對願景的信賴導致依賴和遵循的做法長期存在。而共同的願景必須通過機構的成員和領導人動態的互相作用才能形成。願景稍後形成是因爲個人的願景和共同的願景溶合在一起需要時間。共同願景不能是強制的而是團體中成員都真心追求的,它反映出個人的願景。達到是暫時的,最有力的共同願景是那些包含有爲進一步擴展的學習基礎。

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具有同等的力量。個人主義也有好的一面,不同的觀點往往容易發現新的問題。“任何系統爲適應其外界的環境,其內部控制必須體現多樣性。”有成效的教育變革儘管不屈從於小集團的思想,也是一個克服孤獨的過程。教師的孤獨一直被認爲限制了他們吸收新的思想和獲得較好的解決辦法;允許保守性和抵制教學革新現象。然而,一種被推向極端的協作變成了“小團體思想”。合作可能做正確的事,也可能是錯誤的。如果協作過於緊密,就可能忽略了危險的信號和學習的機會。

建立廣泛的環境相聯繫十分必要。(最好的組織機構既向外部學習也向內部學習。)教師要使道德目標與社會利益聯繫起來就必須與學生及家長共同努力。而機構爲了成功也必須深入它們的環境,既然變革是如此複雜的事,就不應期望學校能獨當重任。學習型組織知道對它們的期望和環境中的緊張氣氛包含着未來發展的因素。

三、投身變革浪潮

每個人都是變革的動力。(變革太重要了,不能把變革只交給專家,個人的思維模式和熟練掌握是最後的保障。)學校變革不能由校長一人主宰,需要每一位教師將他落實到課堂,落實到師生的每一次接觸與交往中。大家都是變革機構中的一員,責任與義務同等重要。

新課程教學實施也是一種變革,這種變革擺在我們面前,是我們的幸運,我們應該加倍珍惜,大膽嘗試,力求有所突破。無論在教學中將遇到什麼問題,只要我們用創造性思維去做過,就不必後悔,無需彷徨。

我想從現在開始,首先從以下方面採取行動。

1.敢於夢想、敢於想象你的未來

未來不可預計,要給學生留出想象的空間,以免束縛學生的發展。

2.設立特定的目標並規定期限

給學生設立目標,對學生在行爲過程中有所約束,通過鞭策與鼓勵促使學生更快成長。

3.加強動手能力

學習不能靠死記硬背,要藉助各種手段進行強化,增強感性認識,

加深印象,提高效果。

4.重視複習和回憶

獲得知識的過程中,你得保證經常性複習。當你學完後就及時複習要點。每天思考一次,一個星期以後再回憶一次,一個月以後再整理一遍。這將對你大有裨益 。

5.好爲人師

總結學習內容的精華最好的方法就是將知道的知識教給別人。實際上通過傳授知識不僅能加深印象,更能深入理解知識的內涵。

6.營造充滿樂趣的教學方法

“安靜坐着,面對老師”的教育方法只能製造出失敗的學生。面對學生,更要注重科學,情感與價值感。營造合適的氣氛,在每個班級裏要“創造一種輕鬆的氣氛”。教育改革應在這方面進行突破。

改革不需要經驗,但需要積累。 擺在我們面前的改革任務十分艱鉅,需要爲之不懈努力。改革有阻力,有失敗,但改革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是教育發展的唯一出路。通過本書的學習,我明確了改革教學的方向,下定了改革的決心,我將與我們課題小組爲此努力,力爭在教改方面開創出一遍新天地。

第四篇:教育變革中的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教育變革中的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研究

陽利平

【摘要】:社會發展要求教育以變革來應對社會需求,而教育變革在實踐一線開展就不能不涉及到教師作爲教育者的變化與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歸根結底在於提高教師專業素質,教師的專業素質又決定了教師專業發展的能力。這種能力完全取決於教師專業素質結構內部諸要素之間的協同與整體效應的發揮。我國新課程改革在具體實施或教師角色適應與發展的過程中之所以收效甚微,根本原因在於教師的專業素質與新課程的要求相去甚遠,教師的專業素質已經成爲影響教育質量和制約教育發展的障礙。教師要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只有在自身具有所需的專業素質的情況下,才能滿足人們對他們的期望,也才能真正踐行新課程的理想。基於此,本文試圖將國內外最新教育教學理論運用於語文學科教育領域,構建一個語文教師專業素質基本框架,並將其置於具體的學校教育情境進行實際觀照,強調語文教師的專業素質在課堂教學與專業發展進程中的關鍵作用。 本文首先闡述國內外關於教師專業素質研究的各種觀點,陳述研究範圍與方法、基本框架和主要內容;描述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的需求背景,闡明教育變革中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研究的重要性與必要性;調查與分析當前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現狀並提出對策。然後從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3個維度討論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構成。基於廣義知識分類理論和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將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區分爲語文學科知識、語文教育理論知識和語文實踐性知識3個要素:語文學科知識是除普通文化知識以外的語文本體性知識,是語文教師勝任語文教學工作所必須具有的語文學科方面的專業知識;語文教育理論知識是除一般教育學、教學法知識以外的語文條件性知識,是教師將語文學科知識轉化爲學生可接受、可理解和可掌握知識的工具與橋樑;語文實踐性知識語文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語文學科領域主題或問題的理解與運用時所表現出來的知識,是能相對自動化的運用於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顯性與隱性知識的總和。根據教師專業發展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和成功智力理論,從能力的範圍與層級將語文教師的專業能力分爲語文教育能力、語文教學能力、語文教研能力和語文創新能力4個方面並展開論述:語文教育能力是最基礎的層級能力,貫穿於整個專業活動過程;語文教學能力寓於語文教育能力之中,是語文教研能力的基礎;語文教研能力又寓於在語文教學能力之中,是語文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語文創新能力必須以語文教研能力爲基礎,是語文教師專業能力的最高層級水平。同時,以動機作用理論和道德的認知發展階段理論爲依據,從教師的專業理想信念、專業動機態度、專業性格氣質和專業自我意識4個方面探討語文教師的專業情意素質,指出理解語文教師的專業情意是語文教育變革的關鍵所在。在具體論述過程中,筆者克服以往對語文教師素質研究理論基礎薄弱和較爲零散、缺乏學科針對性和專業特點的研究缺陷,設計了具有動態特點和可操作性的素質結構,爲語文教師評價、資格認定以及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有價值的參考框架。最後,將構建的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結構置於具體的學校語文教育情境中進行實際觀照,提出培養和完善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的具體策略:改革教師教育,實現語文教師職前職後一體化,以及立足於課堂教學,開展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發展的行動研究;展望語文教師專業化的必然走向在於促進語文教師專業知識積累、專業能力提高和專業情意豐富的同時,實現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的動態平衡與協調發展。文章力圖促使理論體系的構建與教師教學實踐融爲一體,這就使得行動研究這一教師素質發展策略具備了兩方面的根本屬性:以語文教師個體的實踐經驗爲素質探究的基本出發點和以語文教師共同體作爲素質研究的基本組織,從而使語文教師專業素質發展與課堂教學改革乃至和學校的專業文化建設緊密聯繫起來。

第五篇:《教育變革中的教師專業化》學習感受

《教育變革中的教師專業化》學習感受

從2014年9月21日登錄奧鵬網開始,我已經參加了爲期三週的國培學習。在所有的五個專題都通通學完後,讓我這個有十幾年教齡的老師也倍感壓力,很有緊迫感。要與時俱進了,新時期對咱們現代教師的要求真的是越來越高了。這期間,我重點學習了楊春茂老師的《教育變革中的教師專業化》,本課程介紹了《教師專業標準》制訂的背景和過程,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及教育專業化的要求;重點講解了《教師專業標準》的理念、內容及特點。課程緊密圍繞當前教改的主導思想,對《教師專業標準》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性進行了系統闡述,旨在幫助我們一線老師樹立正確的師德觀念,依據《教師專業標準》踐行爲人師表的職責。通過對《教師專業標準》的學習,我感受頗深:

一、講義提出了教師專業化的重要意義

一是爲了提高教育質量。因爲:教育是有規律的,兒童的成長是有規律的,只有掌握了這些規律,纔有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科學文化知識在發展,教師只有掌握了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才能培養適應時代的人才。畢竟教育教學質量是老師的靈魂。

二是有利教師的社會地位的提高。社會職業有一條鐵的規律,即只有專業化纔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一種職業是人人可以擔任的,則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教師如果沒有社會地位,教師的職業就不會被社會尊重,那麼這個社會的教育大廈就會倒塌,這個社會也不會進步。因此,對教師的教育專業化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1) 要有較高的專門(所教學科)知識和技能體系;

(2)經過較長時期的專門職業訓練,掌握教育學科知識和技能,並經過“臨牀實習”;(3)有較高的職業道德,敬業愛生;(4)教師職業的自主權。包括在職業生活中,對於專業事宜的判斷和行動的獨立性,自主地規定適合本職業的資格條件。這個《教師專業標準》是對一個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它由基本理念、基本內容、實施建議三部分組成。即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學生爲本 師德爲先 能力爲重 終身學習。當然,基本理念是精神,是指導思想;而基本內容是核心,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教師專業標準》的基本內容由三級指標體系構成:第一級指標體系分爲三個維度,即:專業理念與師德 、專業知識、 專業能力;第二級指標爲領域;第三級指標爲基本要求。而且針對幼兒園、國小、中學在二級、三級指標中基本要求又各有不同。

二、講義指出了教師專業標準的特點:

第一,強調對教師專業的理解和認識。教師對教育工作要有正確的認識,要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學生。各級教師要認識各學齡段兒童的特點。懂得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的規律,並尊重這些規律給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教育是愛的共鳴,是心和心的呼應。教師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育好學生,才能使教育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說,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根本。對學生冷漠,缺乏熱情,決不是一個有良好師德的好教師。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保護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既是敬業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師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現,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師教書這個職業的具體表現。

第二,教師要了解有關教育法律、政策,瞭解黨的教育方針,明確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的重大問題。教師的責任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更承擔着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維護學生會法權利的責任,把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

人才。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個學校能否爲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

第三,強調師德,把師德放在專業標準的首位,列入第一級指標的標題中。強調老師要愛崗勤業,“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真正的愛表現在:(1)相信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願意學習,都能成才;(2)瞭解學生的需要,理解他們的想法;

(3)善於和學生溝通。

第四,突出生命教育。要求教師“將保護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平等對待每個學生,“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主動了解和滿足有益於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需求,讓學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新疆佳木斯市十九中張麗莉老師爲救學生而自己傷殘的英勇事蹟,被我們教師隊伍所感動,被社會所感動,張麗莉老師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去保護學生,將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體現了教師愛護學生生命的天職。每次看到她的事蹟,看見她父親推着輪椅,父女倆相依爲命的情景,我都會感動的熱淚盈眶。第五,教師要具有全面性、專業性、通識性的知識結構。全面性是指既要掌握所教的學科知識,又要掌握教育專業知識。專業性也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學科專業和教育專業。這裏主要指學科專業。要求教師深入掌握所教學科的學科基本理論、基本體系、學科發展歷史、學科發展趨勢和前景。通識性指要求教師具有相關學科的知識。當前科學文化知識日新月異,而且知識的創新點都在交叉學科中。通識性還有利於教師的自我文化修養。

第六,強調教師自我發展、終身學習,成爲建設學習型社會的典範。咱們中國有句老話叫“活到老,學到老”,教師要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教師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鑽研,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不斷改進,不斷提高,使成爲一名成熟的、優秀的教師。教師還要把讀書作爲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通過讀書增進知識,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

總之,上述這些內容是國家、政府及社會從各個方面對教師提出來的要求,楊春茂老師的闡述非常細緻,解釋得也挺清楚明白。身爲教師,我們不能把教書育人單純到只傳授知識的層面上,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通過學習不斷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實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從教素質。以無私奉獻的精神去感染學生,以淵博的知識去培育學生,以科學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以真誠的愛心去溫暖學生,以高尚的師德去影響學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學生的美好心靈,並影響一屆又一屆的學生,使自己真正成爲一名好教師。

貴陽花溪黔陶民族中學唐汝碧2014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