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烏合之衆》讀後感【精彩多篇】

讀後感1.71W

《烏合之衆》讀後感【精彩多篇】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一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的著作《烏合之衆》是研究羣體心理的開山之作,細緻解讀了大衆心態,讓讀者得以對羣體心理有進一步的認識,是值得多次閱讀、思考的作品。

書中寫到:集體中暗示的傳染性會瞬間形成這個羣體感情的一致傾向,因此羣體便在毫無目的的狀態下聽從於所有外界的暗示,缺乏自己的主見與判斷、沒有批判精神。這樣想來,歷史上不論成功與否的農民起義、羣衆遊行等革命羣體的行爲,也不一定是事先就有高瞻遠矚的計劃的,也許他們是更傾向於本能的行爲。按照作者的話來說,正因這些特徵,羣體容易成爲願意爲別人浴血奮戰的人。衝動與激憤狀態也許會使社會發生巨大的變革,正如作者認爲,羣體是一股不可阻擋的力量因而是世界潮流的引領者。總之,在作者的觀點裏,羣體與野蠻人無異,而同時他也認爲羣體的力量與作用在社會中舉足輕重。

作者在他那個時代所預言的:“我們即將進入的時代,無疑將會是一個羣體的時代。”如今的信息時代,也分佈着各種羣體。伴隨網絡發展而來的除了驚人的信息量與便捷,還有網絡上的“鍵盤俠”,他們在網絡上毫無顧忌談笑風生,語出驚人,幽默的段子會博得網友一笑,但在層出不窮的網絡暴力事件中,他們也是“伸張正義”的主力軍。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吸引眼球本身沒有毛病,但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形成極端觀點,就易形成羣體性網絡暴力事件,進而對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我想正是因爲羣體對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對羣體的研究才成爲不會過時的課題。

“個人一旦融入羣體,他的個性便會被湮沒,羣體的思想便會佔據絕對的統治地位。”一個人不能沒有獨立的思想,更不能被他人的思想掌控,那是很可怕的一件事。但這也不代表個人要脫離羣體,畢竟純粹的個人實踐活動是不存在的。適應所處的環境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單純成爲一個被羣體驅動的機器,而是要努力提升自己爲一個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個體。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針對研究學術說的,但我想這種價值取向也同樣適用於將自己與野蠻羣體區分的個人追求,不要成爲烏合之衆的一員。

《烏合之衆》讀後感1300字 篇二

ZX 一一和了了

《烏合之衆》的作者古斯塔夫 勒芒是19世紀法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本書是他的成名作,描述了他從心理學方面對羣衆行爲的解讀。

初讀此書,被其中的觀點所震撼,比如"羣體沒有負罪意識,羣體天然合理,他們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是合乎正義的,因爲他們的數量決定了這一點"、"他們會因人多勢衆而產生出一種強烈的力量感,這會使得羣體表現出一些孤立的個人不可能有的情緒和行動",這是那個時代、那個地域的"法不責衆","這個詞說的不是法律的管轄權,而是指羣體的自我心理暗示。"

羣體的自我心理暗示威力有多大,想起身邊一個真實的例子。一個朋友,典型的理工男,戴副眼鏡,不愛說話,性格靦腆沉靜,長相也白淨斯文,只是個子較高,身材較壯。一天晚上,他們小區停電,他在外面吃完飯回來時,看到有人羣聚集,便鬼使神差的去看熱鬧,原來是有人因爲小區長期停電,便帶頭聚衆攔了公路,因聲勢越來越大,影響了交通,又恰逢重要會議召開期間,便有防暴警察來維持秩序,在對峙過程中,不知爲何人羣與警察突然發生衝突,而那位朋友竟隨着人羣一起大聲抗議推搡警察,因爲他個子高塊頭大,很快便成爲警察重點控制對象,被送到了派出所,直到第二天調查完畢才釋放回家,讓家人擔心了一天一夜。事後,我問他,你平時都不愛說話的,怎麼會去和警察發生衝突?他說他當時也不知道怎麼回事,只是看到大家都在嚷,都在推,而且停電也確實惱火,頭腦一熱,便跟着人羣一起嚷鬧起來。

我想這就是羣體心理暗示的作用,人在那種環境下,如果沒有受到過專門訓練,很容易就被其他人的情緒、語言、動作所感染,從而模仿他人,失去自我。

正如書中所說,"每個人都有模仿的天性,因爲學別人是天底下最容易不過的事情。"

人總是喜歡自作聰明,而"聰明人"最喜歡走捷徑,最快的捷徑,無非就是模仿別人,"別人做得,我爲什麼做不得"的心理常使人輕而易舉的放棄理性思考和權衡利弊,而位於羣體環境中,就更容易使人輕率行動,人云亦云。

比如股市,牛市時全民炒股,無論賣菜的小販還是跳廣場舞的大媽,談起股票都是眉飛色舞,哪還有人記得"樂極生悲,月盈則虧"。熊市時,股市又無人問津,哪個人在熊市炒股,常會受到"背後所指,冷嘲熱諷",又哪還有人想起"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麼?"所以股市的贏家永遠是逆向思維,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這是人心和人性在人羣中的逆襲,故能在股市成功之人,十者存一。

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中"黎庶"也可算作人羣,事物總是可以多方面看待的,道理也總是相通的。《烏合之衆》中,也並非全然是對人羣的消極認識,勒芒也認爲"羣體纔會體現出大義無畏、一往無前的`凜然氣概。""羣體纔會在慨然赴死的進程中帶給人一種激昂的情緒與榮譽感。"雖然羣體的平均智力絕對無法與一些偉大的個人相提並論,然而再偉大的個人終究力量有限,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歷史的進步,終究是依靠羣體這個龐然大物在緩慢而又不容阻擋的向前推進。

讀罷此書,合卷沉思。

作爲社會中的一員,我們必然身在羣體之中,無處逃離也不必逃離。無論是否是烏合之衆,我們都將面臨選擇。只是到底該選擇人云亦云而麻木但輕鬆的快樂和安逸,還是該選擇上下求索而清醒但勞累的思索和拼搏?但凡有過一定社會閱歷的人,就會明白,這個選擇,真的很難。

-END-

關於看《烏合之衆》讀後感悟心得體會 篇三

不厚的一本書卻因爲可能是因爲是外文翻譯過來的原因,讀起來生澀難懂,論述的道理性很強,說教的成分很大。而我本人,更喜歡看故事類情節的書。

一旦把一本書定義爲生澀難懂,讀起來的效果,心情那是可想而知的。但好在自己最近用kindle讀書的最大好處便是,讀的速度很快,難懂的,晦澀的一概而略。哈哈,這不得不說,這是我閱讀上的一大進步。

不得不說,電子書和紙質書是有絕對差別的,電子書給了我們更快的閱讀速度,然而,更多的時候更像渾淪吞棗,時而不知味,更多的只是增加了自己對一本書淺入的瞭解和增加自己談資。但我不後悔自己花了接近一千大洋買下了kindle,不得不說,自從買了kindle,更愛看書了,尤其是火車上,等車的時候,比一遍遍無聊的刷手機要好上上千倍。

烏合之衆,本書的中心思想,沒有比這個詞更適合了。一羣人湊在一起,拉低了整體智商,猶如一羣烏合之衆。雖然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持保留態度。但書中過激的言辭還是有點道理的。尤其是講到信仰那裏,一個人的信仰,一羣人的信仰,一個領導如何能夠領導一羣人,和信仰是絕對密不可分的。羣體,可以讓個人意識淡化,作出忘我(更高大,或更卑鄙)的事。思想是個很可怕的東西,它可以超脫一切而存在。在羣體中的大多數人是沒有思想的,或者說,少數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大多數人的思想。不同思想的人做出不同的事情。任何一件在我們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在當事人那裏都可以找到思想的源頭。做與不做,如何做,是完全由思想決定的。領導,之所以能成爲領導想必必有過人之處。偏執,堅持,忘我,讓他們成爲領導的可能性大大提高了。一羣烏合之衆也的確需要一個領導。

呵呵,這是本人這學期的最後一本中文小說。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四

《烏合之衆》是一本研究大衆心理學的著作,在書中,作者勒龐闡述了羣體及羣體心理的特徵,分析了人們在羣聚狀態下的道德和行爲特徵。

羣體無意識,羣體不需要真理,是《烏合之衆》中的最基本觀點。我們常常以爲感情都是源於內心,一舉一動都極其有道理,其實不然。一個人的絕大多數行動,都是跟着感覺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慾望這些“無意識因素”的支配。

正如“網絡暴力”在這個信息龐雜的時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風掃落葉之勢,無情席捲過你我的生活,壓出一片碎紙廢墟。

猶記當初,一當紅流量藝人受邀成爲某籃球運動的賀歲形象大使,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網絡上的每個角落幾乎都充斥着這個藝人的“黑粉”,躲到哪裏都逃不開關於他演唱歌曲的惡意調侃,逃不開以他爲主角的惡意視頻。

這場浩浩蕩蕩的網暴狂歡,最初或許只是熱愛籃球的人羣對於一個技術不受認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後,那些言論化作亂劍,亂劍迷作煙塵,煙塵矇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覺地隨波逐流。

別說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開被網絡暴力的命運。

日光本該明亮,我卻看見被無良家長污衊說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國小女老師遭人肉到不敢出門;河水本該清澈,我卻看見被服裝店主造謠是小偷的女孩絕望跳樓自殺;發聲的權利人人本該都有,我卻看見因爲發表了不同觀點的普通網友收到成千上萬條的私信辱罵。

網民們怕被時代洶涌的浪潮遠遠甩至後面,便爭先恐後把“異類”踩進塵埃,卻不知以這般方式進入羣體,就是一羣理性喪失、智力全無的“烏合之衆”。

而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無意識做了“烏合之衆”。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們設想的真理,否則,便拂袖而去。假如謬論更有誘惑力,我們就會無意識地再從那些流言蜚語中挑選我們願意相信的,同時不忘倒上五彩斑斕的染料,暈染假象,釀成謠言,滿天亂飛。

所以你看,有時重要的從來都不是事實,而是人們想象中的事實。

書有瑕疵,但瑕不掩瑜,讀這本書,至少能讓你在這每個人都被羣情洶涌的洪流裹挾着向前的時代撥雲見月,更能窺清多數世事的本質,更加提醒你應該時刻清醒,保持冷靜,理性思考,堅守自我,不盲從外界聲音,與隨波逐流揮手告別,永做自己的擺渡人。

保持獨立思考吧,少年!當全國人民都說某當紅影片好看時,你還要記得去思考它是否真的好看,即使得出結果還是與全國人民一樣,你也已經是不一樣的了。

羣情洶涌時,更應存理智!希望大家都能掌握好自己的那一葉小小扁舟,攥緊手中那支木槳,縱使滔天浪潮席捲,也不輕易做烏合之衆。

《烏合之衆》讀後感心得 篇五

在不知不覺中支配着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

——《烏合之衆》

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人的命運是否真的可以被演算出來?否之,歷史上胸有成竹的預言家、路旁拿着《周易》信誓旦旦的算命先生們是否都是信口雌黃的江湖騙子?

在看勒龐的《烏合之衆》之前,我一直在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在研究無意識的領域下,想必勒龐和弗洛伊德是一道同行的,至少他們都關注了無意識、潛意識對個人羣體以甚至於歷史、文明的影響。在我閱讀《烏合之衆》的過程裏,我似乎能看到歷史的車輪在羣體一雙雙手的推動下滾動。在短時間內,這個圓形的車輪似乎是原地循環;而勒龐則預料了這個車輪即將在時間的作用下爲我們留下的車轍。文明與歷史的發展軌跡尚況且可以被社會學家在一定程度上預測,由此推之,我們個人的命運又爲何不可呢?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和勒龐的《烏合之衆》先後幫我徹底摧毀了我關於“人是理性的動物”的看法。在生活裏,我們的小小過失,無意說錯的一句話都是我們潛意識跳躍進意識層面的反映,哪怕是熄燈上牀睡覺的夢境都是本我與超我鬥爭權衡的產物。在勒龐的學說中,個體的無意識造就了集體的無意識,他在《烏合之衆》中說:“可見的社會現象可能是某種巨大的無意識機制的結果,而這一機制通常超過了我們的分析範圍。能夠感覺到的現象可以喻爲波浪,它不過是海洋深處我們一無所知的湍流的表象。”換句話來說,無論是個人還是羣體他們都是非理性的集合,用理性的思維來推測他們的命運很明顯是行不通的。勒龐在第二卷中用了五大間接因素(即種族、傳統、時間、政治和社會制度以及教育)和四種直接因素(形象、詞語和套話、幻覺、經驗以及理性)爲我們粗略的推演了一個可以套用在幾乎所有民族性格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發現,在羣體具有衝動、易受暗示、誇張、專橫的共性特點之外,不同民族的羣體仍然具有不同於共性外的特性。這些特性的作用之大,甚至決定了這個民族的命運,決定了在當今世界的實力排序。勒龐在書中一再強調“種族”的概念,說:“民族主要受其種族的稟性支配,也就是說,是受着某些品質的遺傳殘餘的支配,而所謂稟性,正是這些稟性的總和。種族和我們日常之需的枷鎖,是決定我們命運的神祕主因”。總之,每個民族的特性正是決定他們走向的定海神針,無論他們在最初的選擇是多麼的荒謬多麼的離經叛道,最後的選擇都會歸於他們民族的稟性,或許這些正是那些預言家鑿鑿讖語的奧祕所在。

勒龐所生活的法國和當時的中國一樣,都試圖在擺脫幾百上千年的封建制的歷史慣性。然而,俗話說:“船大難掉頭”,二者的結果都不樂觀。即使在有着啓蒙運動對人們思想改造的前提下,法國大革命以摧枯拉朽的姿態出現在1789年,歷經發表《人權宣言》,確立君主立憲制,之後拿破崙、路易十八又反反覆覆掌握權力恢復君主專制,共和制與帝制之間的交鋒終於結束在1878年,此時距革命開始已經接過過去百年了。勒龐說,“這些觀念的出現並不是像擲骰子一樣全憑運氣,它們都深深植根於漫長的過去。當它們開花結果時,是時間爲它們做好了準備。如想了解它們的起源,就必須回顧既往。它們既是歷史的兒女,又是未來的母親,然而也永遠是時間的奴隸。”除了歐洲的法國,處於東亞的中國仍以實際的歷史過往驗證了這個觀點。處於“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中國在擺脫帝制的過程顯得那般的不易,從君主專制到君主立憲的失敗,在嘗試了資本主義後最終選擇了社會主義。封建制的種族和封建思想的傳統觀點再加上並不長的時間,便註定了法國大革命的反覆與舊民族主義革命的失敗。封建制是我們羣體的過往,它是歷史的兒女,也是我們的未來的母親,更是我們思維的毒瘤,唯一能解決它的,便是時間,“時間是唯一的真正創造者,也是唯一的偉大毀滅者”。正像口述史學家唐德剛所論述1840年以來的革命一樣,“這次驚濤駭浪的大轉型,筆者試名之曰‘歷史三峽’。我們要通過這個可怕的三峽,大致也也要歷時兩百年。”形成維持一種思想上千年,同樣需要上百年才能將其根除。

另外,在推算一個民族的命運時,不僅要看它的過往,還需要看它的思想。勒龐在書中用中國做了反面例子,“如果一個民族使自己的習俗變得過於牢固,它便不會發生變化,於是就像中國一樣,變得沒有改進能力”。但我卻不認同勒龐的這個觀點。即使中華民族因歷史過於悠長的原因而趨於保守,但它仍然是一個開放的羣體——我不認同你,但我並不排斥你,這樣多少都可以在一點一滴中改進。在全球化的今天,真正趨於保守的國度除了阿拉伯地區已經少之又少。日本、韓國等歷史包袱較小的國家在思想上缺少最少的限制,所以他們在學習西方上卓有成效。中國雖然有着較重的歷史包袱,但作爲思想極其燦爛的國度,“窮則變,變則通”的思想自古有之,從最後一個封建帝國內部開始的改革直到今天,中國一直沒有放棄過改變,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中國思想的多源性與包容性。

我們是誰?我們那麼複雜,不是我所能想通的。除此之外,我更關心我是誰,影響構成我的因素是哪些,我的命運也是否可算的呢?

按照勒龐的觀點,我們首先是一個種族人,在共同的感情和特徵下,伴隨着遺傳對此的日益穩固,以此基礎上建立我們的文明、制度、藝術和信念,形成種族給我們的稟性,這些就是構成我的共同因素,是民族與歷史打下的印記。除此之外,根據弗洛伊德的觀點,早年的創傷經歷以及力比多在不同時間的發展歷程等諸多因素形成了我們的個性。無論是共性還是個性,他們都很大程度的隱藏在意識之下。民族共同幻想中的神話、個人睡夢中的種種意象都是本我的體現,它被文明,被超我壓制,但它更接近我們自己。要推算個人的命運,不能再分析那個平日“僞裝”的自己,同樣要深入本我、深入潛意識中去發現規律,探尋我們的稟性。

勒龐恐懼革命,擔心革命只是“換湯不換藥”,然而今天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仍然是延續在當年共和制的道路向下不停的前進的,革命帶來的新思想的碰撞爲法國帶來源源不斷的活水,我認爲這恰好是推算個人命運那把無比重要的鑰匙。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勒龐也說,“在不知不覺中支配人們頭腦的暴政,是唯一真正的暴政”,因爲“我們無法同他們作戰”。開放性的人格,敢於擺脫傳統對自己影響的人,他的命運是不可算的。反之,如果是一個具有內向型人格的人,他同羣體一樣,“有着堅不可摧的保守本能,他們對一切傳統的迷戀與崇敬是絕對的,他們對一切有可能改變自身生活基本狀態的新事物,有着根深蒂固的無意識恐懼”,很明顯,這種人甚至這種民族的命運在很大程度是可以推算它的命運軌跡的。

翻來覆去讀《烏合之衆》,此點是最讓我浮想聯翩的。種族、傳統對我們的影響具有如此巨大的影響,給予以我們每個民族以個性,同時也會給我們帶來思維的侷限性。作爲個人,避免在自我的安全區裏沉淪,不讓侷限的思想在我們頭腦裏形成“暴政”,這讓我有點驚慌。南宋大學問家朱熹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如果思維有一個源頭,不停的接受新思想、新觀點,即使我們被種族、被傳統的稟性賦予一身,面對複雜多面的形勢我們仍然能在自己的思維海洋裏尋找出合適的理論去指導自己的行動,就如同二千多年封建制的中國輪番上演王朝更替仍然能找出“變則通,通則久”的口號來說服自己改革一般。“非暴政”的思維可以不停的矯正自己的人生態度與方向,我相信,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的命運是不可計算的,能夠計算的人生都是一沉不變的思想——他就在那裏,哪怕過十年之後回來看依然如此。勒龐說:“真正的歷史大動盪,並不是那些以其宏大而暴烈的場面而讓我們吃驚的事情。造成文明洗心革面的唯一重要的變化,是影響到思想、觀念和信仰的變化”。所以思維的開放性同樣深切地影響着國運,最近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繼高鐵醜聞後再次曝出造假醜聞,“日本工匠精神”受到人們的質疑。二戰後本欣欣向榮充滿朝氣的日本在不斷的老齡化的趨勢下創新乏力,年輕人在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以及日本的企業文化下不思進取,國運就此走下坡路也是可以預想得到的了。

那麼,作爲學生的我們,去哪裏尋找多樣的思維,不停的更新自己頭腦裏的數據庫呢?我想,給我們的選擇並不多,而且論調“陳舊”——唯有讀書。書籍是思維的活水,不停的衝擊着我們的頭層,說不定哪天又打通了我們頭腦裏哪根不爲人知的經脈呢!其實除了書籍以外,良性利用網絡同樣可以豐富自己的見識,然而現實是我們難以徹底掌控網絡在生活中的度,弊大於利,索性不談。

最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勒龐既然在全書如此強調有組織的羣體擁有着如此強大的力量,爲何不與力量與友,何至於本能的站在這股力量的對面,喋喋不休。但正如序言中羅伯特·墨頓所說的那樣:“一流的頭腦即使犯下錯誤,也會給人帶來收穫”,在勒龐自身的斷言、重複、傳染中我也真切地感受到了羣體具有的種種特性,即使很大部分與我們平時的看法衝突,但讀後會心一笑不得感嘆似乎的確如此。從被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的布魯諾開始,再到人人見罵的“猴子”達爾文,歷史欣欣然走到勒龐面前,他再次撕下我們的常識,爲我們揭示了羣體生活的狀態。“日心說”並沒有因爲那場大火而銷聲匿跡,勒龐也沒有因爲武斷的定論而消失在歷史,不談論對錯,每一場追尋真理的行動都是一場思維革命,指出我們內心潛意識的“大實話”必然不會“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縱然當世人不接受,其後人都會以一種默認的態度讚揚。而我們,是否還能在隨波的羣體之中堅持自我,發出屬於我們自己不一樣的聲音呢?

烏合之衆讀後感 篇六

勒龐這本充滿偏見的《烏合之衆》無疑是學以致用的典範,其中諸多偏見性的詞句看得我這個旁觀者頗不理智,再深思一層,這廝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詡爲獨立的精神個體的麪皮撕下,使人露出烏合之衆中一員的嘴臉,其手段不可謂不狠。正是這個原因,這本有着諸多猜想的羣體心理學叩門之作,讓我不得不審慎對待,仔細閱讀。

勒龐認爲,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組成了一個羣體,其智力水平立刻會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導事物的發展趨勢遠遠沒有由情感趨勢來得快捷迅速。而對於羣體來說,往往只能夠接受簡單而極端的情感,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一夜之間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則立刻被千夫所指,遭萬人唾棄而不得翻身。雖然勒龐只舉了些簡單的例子,但不得不說,能夠佐證他觀點的例子跨越了時間和空間,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讓我們回憶一下45年前出現的神奇歷史事件,不,這對於那時還沒出生的我們來說還是顯得太遙遠,勒龐對於歷史即是想象虛構毫不容疑。還是緊跟時代步伐,讓我們來聊聊因爲微博一夜成名的紅十字會——或者,與火車有關的某機構(聽說這機構快成敏感詞了,也不知真假)?這兩個機構危機公關的能力顯然低於各個體的平均水平。而在這兩個事件中相關謠言各種PS照片得到廣泛傳播,非持續圍觀事件的羣衆們說不定就將那些需要考證的東西當做現實,拿一生去相信。

GroupThinking(1)的這套理論似乎能解釋勒龐羣體智力水平遠低於個體平均水平的觀點。試圖挑戰GroupThinking的人往往死得很慘,如果他們沒有極佳的辯才和與對手相當水平的專橫。精神貴族似乎不缺辯才——起碼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有別於羣體,不過得遺憾的指出,這些精神貴族往往對於專橫也持有相當程度的鄙夷。所以,他們對於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開頭碰壁之際便收手佔了絕大部分。少數能堅定不移於不要臉的自我吹捧與蠱惑人心者,打破其他羣體的Groupthinking倒是有相當機率,但這也意味着,會被供上神壇,成爲另一個羣體的領袖(3)。不消說,當一個精神貴族得承擔相當一部分的壓力,從無人理解到違心言行,甚至還有犧牲部分智力水平的風險,從冷靜客觀到無法避免的GroupPolarization(4)。

勒龐同時認爲,作爲個體的人要受意識的約束,而在羣體中,意識退回軀體深處,整個人由無意識統治(弗洛伊德至少在這點上對勒龐表示了高度的讚賞,而老弗對勒龐態度的漂移不定似乎也有分居不同羣體的影子)。而無意識是簡單粗暴,狹隘又自私的低等意識(5)。爲何在羣體中,人羣更不受約束?勒龐的解釋再次華麗麗地讓我想到兩個心理學中所說的名詞——破窗效應(6)and責任分散效應(7)。破窗效應主要針對不良行爲的示範性作用,而責任分散效應讓更多的人在公衆場合助人爲樂這件事兒上選擇了袖手旁觀。此二者的共同點是心裏承受的道德壓力會因爲“也有人和我一樣”小很多,從而一次次衝破個人設定的底線。

我不得不承認,這本《烏合之衆》所帶給我的樂趣遠非複習一遍腦子裏的各種名詞。最吸引人的,無疑是貫穿這本書的,看似大逆不道的核心內容——所謂民意,大抵可相當於另一種程度的暴力,而這種暴力,比所謂專制,來得更隱蔽,影響也更加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