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讀後感

青山不老讀後感(精品多篇)

讀後感3.1W

青山不老讀後感(精品多篇)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一

讀了《青山不老》這篇課文,我頓時明白了許多道理:人要有一顆熱愛祖國領土、造福於他人的心!這樣的人是偉大的!

窗外是蒼天的。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這麼美麗的地方簡直不亞於人間仙境。但是,在這之前,這片土地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拄着柺杖的老人在大風常來肆虐、還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怪物盤踞之地,狂風大作時,能使牛馬往後倒退,甚至還可以把牛馬們吹到幾十米高的地方,然後重重地拋下來;或者把我們吹下懸崖!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這位年過花甲的老人擁有如此大的力量,讓他努力地來創造着一片片的綠洲呢?是老人熱愛祖國領土、時刻爲他人着想的心!

現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向老人這樣默默付出的:清潔工是一個很普通的崗位,在世界這個大機器上相當於一個渺小的螺絲釘,但一臺大機器就是需要螺絲釘,如果沒有螺絲釘就組不成一個機器,一個社會!清潔工的活雖然累,但是卻在爲人民服務!這種人是高尚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對象!這種精神,是真正的螺絲釘精神:讓別人快樂,時刻謹記爲人民服務!叔叔曾經說過: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爲人民服務當中去!

這句話,說的是多麼地鏗鏘有力、字字珠璣!我明白了青山不老這句話的真正含義:老人這種熱愛祖國領土、對人民着想的思想品質,在社會上已經少之又少,希望你會成爲下一個老人!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二

《青山不老》講的是一位老人所創造的奇蹟。圍繞這個中心,文章主要講了以下幾個方面內容:一,老人原先身邊的環境;二,老人住的地方;三,創造了一個奇蹟;四,陪主人公看樹。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老人創造的奇蹟,他在15年之內,竟然綠化了八條溝,千了七條防風林帶,3700畝的林網,還用林業收入的錢爲每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他還希望一直種樹,直到爬不起來爲止。我想起了一個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原來是當兵的,他在戰場上失去了一條腿,只好回家,在那段時間裏,他花了錢來買樹苗,在村裏種樹,每天拿一把鐵鍬,剛開始一天只能種上一棵樹,後來一天能種幾棵樹,別人問他累不累,他說,自己雖然不在部隊裏,但自己仍然軍魂在,希望自己能一直種樹。其實,他和那位老人差不多,我們都應該學習他們那樣堅持不懈的精神。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三

讀了《青山不老》我爲文中的老人而感動。

《青山不老》寫了:老人爲青山付出了許多年青春,把青山變成了美麗的綠洲。

老人不僅留下了青山,還與環境作鬥爭,綠化環境,保護環境。老人不容易才綠化了青山,造福人類。如果我們破壞環境就對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兒幾次讓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應。老人一定想,自己還活着這段時間,得多種樹,造福人類。讓人們過上好日子。不顧自己爲別人着想。

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我們的植樹英雄:馬永順。國家需要木材,馬永順伐樹36500棵。他爲了補回這些樹,每年春季都植樹。1982年馬永順還有8000棵樹沒栽上。有人勸他:“你種那麼多樹要享清福了。”但馬永順堅決不要。他堅持義務植樹40年,栽了五萬多棵樹。最後就成爲一名植樹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護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孫後代。這樣人類可以繼續住在這個星球上。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四

讀《青山不老》有感今天,我讀了作者樑衡寫的一文——《青山不老》,並深有感觸。

本文主要講了:在中國晉西北,西伯利亞大風常來這山溝裏任意破壞,也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風大的時候,能把牛馬等大牲畜吹得向後倒退,有時能把它們捲上七八米的高空再拋下來這麼厲害的風暴,使那坐在作者對面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讀完課文,我覺得老人很偉大,爲了讓這裏不再有自然災害,就組織了七位老漢治理這條溝,現在有五人離世了,他最可敬的老伴也同樣過世了,老人在這樣失去老伴而又孤獨的環境下,並沒有放其他植樹的選擇,他的女兒特意來接他去享清福,可他也沒有走,那清閒安適的生活他卻不要,15年,他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個奇蹟太了不起了,而且還用林業資助每戶村民都買了一臺電視機,是啊,老人爲了村民,什麼都能奉獻出去。

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創造了綠洲,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青山中得到了無限的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遠不老,青山也是不會老的!所以我們要學習。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五

今天語文早讀時,我讀了《青山不老》這篇文章,讓我感受深刻。

本文主要講的是,在我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過去這裏風吹沙起,但就有一位老人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我們被那小老頭給感動了,他種植樹木,之前原本有七個人來種植樹木,但又先後去世了,最後也只剩下老頭子一個人了,他沒有放棄,他還是堅定自己的看法,自己種植下去,就是爲了改變這個地方,爲了那下一個人住的更好。

小老頭,他無私奉獻,把他的一生都投入到種植樹木中去了,他只爲了能改變這個家園,不要在讓那沙塵暴來阻擋人們的生活。他女兒勸說下,他還是不走,他還是要把這裏改變,改變的更加美麗,最後他也一樣,一起融入到了這個片美麗的地方,到處是綠樹的地方,他也會變成一棵樹,一直保護着着這個地方。

最近我國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這都是因爲我國的森林已出現了大面積的消失,樹木已經在不斷減少,我們這裏就會因樹木的消失而出現沙塵暴,霧霾等自然災害,這會傷害到我們人類,我們人類也應該意識到這一現象,我們也應該像老人一樣去植樹。

其實爲了保護環境,我們不僅僅只有植樹這個方法,我們還可以用別的方法去保護環境,就比如可以種植花草等。

我們爲了我們的家園也一起行動起來,我們從小事做起,從不摘花,不摘葉做起,這樣就能爲我們的家園添加光彩。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六

《青山不老》這篇課文用清新的筆調向我們描述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蹟般創造了一片綠洲。

讀了這篇文章,我明白了:要保護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孫後代。

我們生活中還有這樣的事。植樹英雄:馬永順,義務植樹40年,栽了五萬多棵樹,將生命獻給青山。

這些人使我感動。老人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了這片綠洲,用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老人與青山親密無間,老人是青山的一部分,青山也是老人的一部分。青山不會老;老人也不會老——因爲他有着對生命的熱情追求和執着堅定的精神,還有,他實現了他的價值。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七

我的理想是做一位普通的到西部的志願者,我非常喜愛這種工作。

有人會說:“這種工作人人都想躲還來不及,你爲什麼呢?”其實這種工作並不是十分“可怕”。只不過這工作有一些累,所以會敢覺很“可怕。但是課文中《青山不老》的那位老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嗎?哪個人有這樣的精神?我們應該去學習那位81歲的孤單老人,他那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也與世長辭了。他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他創造了多麼大的奇蹟啊!而他卻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喊過一聲累。並且他所在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而他還不斷的向“惡魔”發起攻擊,他那一雙手像一把鋒利的尖刀,直刺“惡魔”的胸膛。他不僅戰勝了困難,而且還奇蹟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他幫助了許許多多人,而那些人也投入了這種行動中。他的唯一的一個女兒三番五次地從城裏回來接他去享清福,他也堅決不動。他認爲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這讓我懂得了:人類是屬於自然,而自然不屬於人類。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八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一位老人在乾旱、霜凍、沙塵和風暴,與生命對抗,怪物盤踞的地方,組織着七位老漢開始治理這條溝,這時候已經有五位老漢離開了人世。

這條是中國晉西北西伯利亞大風常常肆虐的地方,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意思就是風大的時候。能把牛馬等大牲畜吹得向後倒退,有時候能把它們捲上七、八米高的高空,再是墜落下來。這位年過花甲的老漢用自己的所能去創造這塊綠洲,這位老漢卻是一位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的老公公。

有一次,他去山上撿木頭回來時,發現與他風雨同舟一生老伴,已經靜悄悄的過世了,當時他已經81歲了,知道自己可能不久後就會離開人世,他唯一的女兒多次向他說去城裏住,他卻說栽樹是命,屋後就是我不久後生命的歸宿。

有一次,他幫助了村裏人的每個人買了一臺電視機。後來還說:一定還要繼續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爲止。”樑衡和老漢去看了屋後死去的親人,老漢說:“這些樹下的淤泥有兩束厚都是好土啊,保住了這塊土地,我們纔有綠樹,有了這一棵棵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塊美麗的土地。

看完了這一棵棵綠油油的樹,他們就在村口道別老人。走進院子,有可能老人再也不會走出來了,他就這樣來表現出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爲另外一種東西。他就是正與山川共存,與明同輝。

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了,世界都需要有這樣的老人,還會有青山不老的老人。生活中這樣的事有很多,比如清潔工,他們爲城市添加了色彩。比如……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九

《青山不老》寫了:老人爲青山付出了許多年青春,把青山變成了美麗的綠洲。

老人不僅留下了青山,還與環境作鬥爭,綠化環境,保護環境。老人不容易才綠化了青山,造福人類。如果我們破壞環境就對不起老人了。老人的女兒幾次讓老人享清福,但老人都不答應。老人一定想,自己還活着這段時間,得多種樹,造福人類。讓人們過上好日子。不顧自己爲別人着想。

我們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事。我們的植樹英雄:馬永順。國家需要木材,馬永順伐樹36500棵。他爲了補回這些樹,每年春季都植樹。1982年馬永順還有8000棵樹沒栽上。有人勸他:“你種那麼多樹要享清福了。”但馬永順堅決不要。他堅持義務植樹40年,栽了五萬多棵樹。最後就成爲一名植樹英雄。

我明白了要保護地球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才能造福自己的子孫後代。這樣人類可以繼續住在這個星球上。

《青山不老》讀後感 篇十

十七年前,國中一年級,我第一次在課本里讀到陸定一同志寫的《老山界》這篇文章,當時並沒有人告訴我老山界在什麼地方,只是對文中描寫夜晚景色的段落印象頗深。十一年前師範畢業後,我成爲一名國中語文教師,教國中一年級,做老師的我在備課時第二次讀《老山界》,此時爲了上課查閱了一些資料才瞭解到老山界原來就在我所在的廣西北部與湖南交界之處,但具體在什麼位置還是不得而知。二年後我調至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工作。才真正知道一直這麼熟悉的老山界原來就在身邊,老山界就在貓兒山自然保護區內,從此我便經常宣讀這篇文章,每讀一遍就有一種新的感觸。今晚又翻出原來發黃的課本,找到曾經背過、默過、考過的既熟悉又略感陌生的《老山界》,細細品味,再次閱讀它時心中的感觸,無法用言語和文字表達。

陸定一同志在文中所描述的貧窮的瑤民連飯都無法吃飽,苛捐雜稅繁重,被漢人趕得到處跑的現象已不復存在,解放後在黨中央的富民政策指導和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現如今華江瑤族鄉的瑤族同胞在廣西四十八個少數民族鄉中經濟實力和生活水平已名列前茅,成爲遠近聞名的富裕之鄉,竹海密林出金銀,瑤族同胞安居樂業,幸福安康,這一點也許陸定一等老一輩革命家翻越老山界時也未曾想到。瑤鄉處處在變,陸老也未曾想到老山界現如今已成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唯一沒有變的是地名雷公巖這個千古不易的地方,巡山時我曾親身體味過它的陡峭,“幾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寬,旁邊是懸崖”與陸老文中描述的一模一樣,非常難爬,兩腿發軟,好象前面有一根草攔一下就要拌倒,氣也接不上,心臟似乎要跳出來,渾身汗水浸透,汗水流到眼中,辣得眼睛也難以睜開,這時真想放棄不幹了。站在石梯上休息,我耳畔似乎聽到當年摔下山崖的馬匹悽慘的尖叫,眼前似乎浮現出當年紅軍長征翻越雷公巖、老山界的情景,當年紅軍連飯都沒得吃,照樣攀過了,現在我們的條件比他們好多了,想到這些咬緊牙關,鼓足勇氣終於戰勝自己。從此以後工作中每每遇到困難,我都不由自主地想起陸老寫的《老山界》,想起老山界精神。每次登上華南之巔,雄峙綿綿老山界時,當年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劉少奇等無產階級革命家曾經翻越過的老山界依舊那麼巍峨,紅軍不畏艱險的精神依然在老山界上空蕩氣迴腸。我常想,紅軍那麼困難都挺過去了,和平年代難道連一個貓兒山自然保護區我們都保護不好,建設不好嗎?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我們弘揚老山界精神,什麼困難都會迎刃而解,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定會建設成爲廣西的領頭雁,成爲全國一流的保護區。

再讀《老山界》我心潮澎湃,思緒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