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心得體會 > 觀後感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多篇

觀後感1.87W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多篇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一

一部十分有張力,看後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較”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屍遍野殘壁斷桓的比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後面負職責有擔當的比較;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後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比較;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後面英勇抗敵捨生取義的比較;孟先生帶着漢奸的袖套,之後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人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職責,爲了養父的囑託保護女孩子們,最終爲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後短髮藍袍的清純味道的比較,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比較,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後面的相知相愛的比較。

電影裏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麼感人,那麼豐滿。關於墨玉關於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今日只說說配角。

軍人以人體盾牌衝向坦克,那個鏡頭異常有衝擊力,最終的班長用智慧殺敵,與敵人同歸於盡,班長在教堂外關注着這些孩子,關鍵時候開槍救了孩子們,班長將瀕死的浦生送進教堂,讓他“在溫暖一點的地方死去”。軍人的英勇,智慧,俠骨柔情,在這一組組鏡頭間展現無遺。整部戲戰爭場面不多,可是表達得很充分,悲壯的情緒基調裏,有着軍人們與日本兵鬥智鬥勇消滅兩幫敵人的淡淡的喜悅。

教堂裏的小男子漢話不多,可是異常有男子漢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釵翻牆進來,之後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爲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我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爲了完成神父的囑託。多麼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爲教堂裏唯一的成年男人,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爲什麼墨玉能提出捨生保護女學生?因爲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我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後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爲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爲後面姐妹們爲她所動同意一齊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爲影片最終蕩氣迴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衆們的溫暖和期望。

這是一部難得的好電影,也許奧斯卡因爲歷史背景以及對中國的固有的偏見,不會給我們頒獎。可是,在我心中,這是足以勝過任何奧斯卡電影的好作品。當然,如果音樂方面能更精緻一點就更好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二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很難不被這十三釵觸動,我甚至會忘記了她們的職業——妓女。她們第一次來到教堂的時候,眉目豔麗,穿着旗袍披着貂皮,嬉笑怒罵,走起路來腰肢一扭一扭,滿是風塵女子的味道。一來就佔領了地下室,在裏面肆無忌憚地打牌,換衣服,衣衫不整地和外國人調情。

“她們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帶進了教堂。”

一羣讓人生厭的女人。

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會爲了一根琴絃而用生命犯險,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羣女人,願意用命去護着一羣抗拒她們的孩子。人性——這是我在她們身上最爲觸動的一點,也是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一點。我不想談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糾結這種宏大的主題,我只想說一說電影裏的這羣人體現出來的人性和感情。

張藝謀在電影裏,用了很多反轉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將這份人性和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表現得那麼動人。

電影裏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們都有缺點。那個來教堂收殮教父的外國人約翰,貪財,好色,怕事兒,應對男孩的免費修車請求不爲所動。這樣的一個人,在日軍闖進教堂時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來,把那羣無力的女學生丟在外面。但就是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用還在顫抖的手撐起了教堂的紅十字旗,大聲控訴日軍的罪過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將那羣女學生護在身後。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同伴告知自我僅有唯一一個機會離開南京時說“我不能拋下那羣學生”。當然還有那羣女人,我還記得她們因爲怕死把全身是傷的軍人趕出教堂時的氣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們代替女學生赴死時的難過。

這樣先抑後揚的手法,讓這份人性更加動人。電影中的每一個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個特徵,都有着一份生命的鮮活。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電影背景便免不了戰爭的血腥和慘痛。電影的開場就是女學生在戰爭的狼藉中逃命,身後是猙獰的日軍。導演在電影開頭就不遺餘力地渲染了戰爭的殘酷和日軍的殘忍。其中中國軍人排成隊,用身體擋住坦克,讓爆破手盡力接近坦克的畫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後的祖國啊,付出那麼多條生命才炸掉了一輛坦克,而敵人後面還有很多輛坦克。張藝謀是細節處理的高手,他讓緊接補上的那輛坦克只在鏡頭裏出現一小部分,但已經足夠刺痛人心。

那十幾個女人的出現讓我們短暫地忘了這份殘酷,將歡笑和生機帶進了教堂。敵人是野蠻的,軍人是冷酷的,女學生是驚恐而蒼白的,僅有這十幾個女人是鮮活的,笑嘻嘻的。她們來的時候是笑的,包括最終決定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時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點潑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來“婊子無情”“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罵名。她們在笑,約翰教父在強裝地笑,女學生因爲逃過一劫在笑,她們都在笑,笑得讓我們差一點就相信了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還有機會回來,直到小蚊子上車前突然爆發的哭喊,我們才突然醒悟。

導演一向沒把主角刻畫成完美無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個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訴觀衆,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會怕死,但即使這樣她們仍然選擇赴死。最終她們離開教堂時,鏡頭從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釵們穿過地上大大的紅十字架一個個走出去,紅十字架是救贖、生命的體現,這樣的鏡頭讓這一次離別充滿杯具和諷刺色彩。

電影結束了,人們的思考卻沒有結束。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三

最初嚴歌苓的《金陵十三釵》吸引到我是因爲它的名字,讓我聯想到了曹雪芹先生筆下的“金陵十二釵”,十二個鮮活的如花女子。而相隔數百年之後,同在金陵,這個六朝古都,又孕育出十三位可歌可泣的人物——金陵十三釵。

《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以後,日軍進行血腥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此時南京的一個教堂臨時成爲了避難之所,一個美國殮葬師、一羣教會女學生、幾個軍人和傷兵還有14個淪落風塵的秦淮女子都來到了那裏,共同應對一場生死浩劫。最終日軍還是闖入了那裏,發現了女學生,中國軍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然而日軍再一次要求強徵女學生前往慶功會表演節目。女大學生們不堪受日軍凌辱,決定團體自殺。卻被以玉墨爲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這12個平風塵女子,身披唱詩袍,懷揣利剪,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生死之約。

想想國軍戰士們如何用身體來抵擋坦克,我就心驚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慘景,真的很揪心。那種慘,好像不是能夠想象的,不敢想象那些畫面,那種仇日情緒一下子就在我心裏翻騰。很多讀者看到那裏,大聲嘲笑她們的傻,竟然會爲了琵琶弦、耳環和貓而跑出去冒險,而對於沒有多少寄託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託,無關世間安穩和**,畢竟她們是遭人嘲笑戲弄的邊緣人啊。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爲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裏求生存。

同是13歲的豆蔻年華,教堂裏的女學生們依然過着天真浪漫的生活,而玉墨就被迫從一個好女孩變成一個“壞女人”,一朵含苞待放的花兒在春天到來之前就遭受了殘忍的摧殘,她本該天真無邪的生活徹底被那些逼良爲娼的人們所改變了。在這些歲月裏,她們的天真浪漫早已消耗殆盡,受過摧殘的她們更懂得保護年幼的女孩,所以她們挺身而出了。恰恰是這樣一些邊緣女性,她們在關鍵時刻,用生命包容了這個世界的醜陋。她們的英勇可歌可泣、可嘆可悲。她們的偉大更顯得日軍的卑鄙,對她們的敬佩更激發我們隊日軍的憎恨。

那曲《秦淮景》,她們是第一次穿着學生服唱的,而在書娟的回憶裏,卻是穿着豔麗旗袍的十三釵。歌聲彷彿把我們帶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地窖裏留下了她們最終的光彩,很悽美,很蒼涼。吳語總柔軟,卻唱了一曲的剛烈。

在古詩《泊秦淮》裏有一句“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其實不然,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四

觀後對片中多個鏡頭歷歷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戰爭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戰爭是殘酷的,在我們抱怨當年日軍暴行的時候,事實上在之前的納粹二戰中,早已上演過。不管是在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杯具,還是在亞洲大陸上中國的隕落,歷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類的貪婪與野心,慾望與自私。片中的細節不管是不是真實的,我們都相信在戰亂的年代,國人是團結的,中華兒女是齊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復存在,“國”在當時必須是凝聚衆人的基礎,信念的所在!大到現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話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滅——落後就要捱打!

對於沒有多少寄託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託,無關世間安穩和**。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爲妓女起,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裏求生存。

電影比小說更充實飽滿,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張藝謀獨特的美學,教堂彩色的玻璃在電影中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視覺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電影情節很緊湊,一環扣一環,不像小說天馬行空。

作爲電影來說,無論是情節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爭場面,小到地窖裏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

全片幾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話,注意了一下,貝爾的英文對話都儘量簡潔,句式簡單,玉墨的英語則用了許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詞彙,顯得她很有教養,畢竟是在教會學校呆過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從這一點上說,十三釵具備了國際大片的基本素養。

學會尊重下層人民,這是禮貌人的基本素養。因爲每一天裝扮得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未必背地裏做的勾當就比妓女檯面上的錢色交易更正當。“妓女是婦女最古老的職業。”和那些被包養的女人相比,起碼她們是靠自我謀生。這些人之所以比我們過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爲她們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會放逐了。

搞藝術的,請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態來揣度他們。不是所有導演都衝着金錢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個電影就是爲了拿奧斯卡。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拍一個好電影。一個首先是自我喜歡的電影,然後是能贏得觀衆喜歡的電影,最終纔是評委喜歡的電影。

真正的藝術家,不爲別人而創作。他的創作,是內心的需要,是藝術的呼喚。好片不怕被潑髒水,好導演根本就不在乎無道德的詆譭。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五

無法忘卻的記憶

——讀《金陵十三釵》有感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滿天,槍炮轟鳴,血流成河。

三十萬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遠定格。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着歷史的風雲,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這一幕,《南京南京》讓所有觀衆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着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着悲痛將殘酷的戰爭濃縮爲文字,字裏行間流淌着回憶的苦痛……而小說《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爲電影,一次次震撼着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餘存的人性善意的溫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裏逃生的戰士,爲了保護教堂裏的人不受連累,甘願挺身受死;……異常是文章最終,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爲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爲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着血的溫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齊,爲我們的民族、爲我們的國家、爲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髒的東西玷污……可是,戰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完美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他不僅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並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願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爲希特勒發動的一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於納粹集中營。《安妮日記》中的“我期望我死後,仍能繼續活着”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聖誕之夜要求去爲他們唱讚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於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牆,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僅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纔是有期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着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麼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爲了祖國完美的明天,我們該啓程了……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六

故事發生在1937年,南京淪陷被日軍侵佔,僅有一座教堂暫時未被佔領,十三個女學生冒着戰火,衝進了這座教堂。還有一隊受創嚴重的軍人,十四個逃亡的秦淮河妓女(其中有兩個妓女在逃亡過程中被日軍姦淫致死,死狀極其悲慘),一個美國人約翰,他們先後進入了這最終未被發現的教堂。

就在日本人即將發現幾名女學生時,已是自身難保的中國軍人開槍打死了騷擾女學生的日本軍官,吸引了日本人的注意,成功救下幾名學生,自我卻陷入了危險的境地,最終一名軍人亦在殺敵幾個小分隊後與敵人一輛裝甲車同歸於盡。捨身取義,成就大業,這就是我們的軍人!可敬可親的親人!

“金陵”是南京的別稱,它不僅僅代表着一座城池被破壞得只剩殘垣斷壁,還代表着當年南京被屠殺的三十萬同胞的生命!國恥不可忘!而如今,雖然那段歷史已漸漸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將永遠銘記這一段歷史,中國今日之富強是從昔日被彈丸之國的打壓磨練出來的,中國明日之輝煌必定由我們來成就!

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裏,對妓女的看法從來就不是友善的,她們是貪戀錢財而又無情無義的代名詞,但她們也是迫不得已纔會選擇這種賴以爲生的並不光鮮的職業,在教堂裏的那十二個秦淮河妓女與十幾名女學生構成了強烈的比較,一邊是經歷社會百態、庸俗、人性醜惡的妓女;一邊是未經人事、純潔無暇的女學生。可是戲劇性的是在應對日本人要求的“表演”時,女學生卻表現得六神無主、甚至膽小退縮,而那羣所謂的秦淮河妓女們,卻在女學生們將要跳樓自殺的時候把她們勸了下來,並承諾代替她們去演出生命最終一章。妓女們的機智、善良、勇敢的形象隨即凸顯出來。這又從另一個方面引起我們的思考,到底人的善惡是由什麼來評定的呢?

同時,男扮女裝與妓女們一同去充當替身的還有教堂裏的男孩喬治,他的年紀跟女學生們一般大,同樣的勇敢善良,爲了營救女學生們而獻出了自我年輕的生命。片中不乏出現一些中國同胞被日軍凌辱的場面,每觀及此,身爲中國人,卻只能握緊拳頭在心裏暗下決心,必須要讓國家富強起來,不讓祖國再受外侮之辱!

愛國從來就是一個不會過時的主題,不論是過去還是將來,看到那一幕幕悲壯的畫面,時常被感動得一塌糊塗。此刻我們的安居樂業離不開前人爲我們所付出的代價,他們的身影已經遠去,但在他們身上那種不屈不撓奮勇拼搏的精神將永存我心!

整個影片始終貫穿着大愛、救贖、救國的主題。我感動於女學生們的純真善良;我感動于軍人們奮不顧身捨生取義的表現;我感動於喬治捨己救人的精神;我感動於蒲生的可憐身世;我感動於漢奸父親對女兒的愛;我感動於妓女們的美麗、善良、勇敢!

古人云:商女不知亡國恨。

吾道: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七

熱播的金陵十三釵博得了影迷們的不少熱情,在觀看之後,有了一些不一樣的感受,整理一些金陵十三釵觀後感,以供參考:

故事類似於回憶錄,是由書娟回憶作爲旁白,我以爲當貝爾飾演的“神父”開車將女學生們送走後,會描述一段這些秦淮河女生如何反抗小日本的劇情,很遺憾,電影在貝爾驅車護送女學生們離開後便結束了,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這部電影和國產的其他影片不一樣在於貝爾,正因他的出現使這部影片多了些國際化色彩,影片全程85%以上都是英文,就連渡邊篤郎飾演的日本軍官也都是用英語交談。能夠這麼說吧,我之所以去看這部影片也是由於貝爾,他詮釋的蝙蝠俠深入人心,第一次在中國拍戲,很想去看一下他的精彩表現,真的沒有令人失望,不愧是好萊塢一線巨星,他能夠瞬間變成一個放蕩不羈的playboy令人捧腹,也能夠瞬間變成莊重的神父,義正言辭令人崇敬。

金陵十三釵,聽到這名字肯定是講女生的。十三個“女生”(電影其實是十四個),僅有看過電影的才明白內涵。可是一部戲只能有一個女主角,故焦點落在了玉墨身上,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玉墨轉身走路的妖嬈姿勢,這絕對是這個主角的招牌動作。每個人都有精彩,可是相比之下玉墨更出彩,倪妮演繹的入木三分,我都懷疑她平時就是這個樣貌。

雖說是青樓女子,這些女生身上良知的一面或許就是影片的亮點。豆蔻爲了給浦生談好聽的琵琶曲,回到滿目瘡痍的妓院遇到日本鬼子,不甘凌辱咬破日本鬼子的耳朵,被殘忍的刺死了;香蘭僅僅爲了漂亮的玉耳環回到妓院無疑說明這個女生貪財愛慕虛榮的,而在她只剩最終一口氣的時候拽着日本鬼子的腿幫忙豆蔻逃脫時,她的善良倔強令人生敬。這些女生們替學生們去赴日本人的“生死宴”,更是人性光環的最大亮筆。

在這一座破舊的教堂裏,真正的神父死了,當女學生們把貝爾作爲唯一的依靠時,他做的只能是朝着日本人怒哄或用人道主義去感化求情,用善意的謊言去安撫孩子們受傷的心靈,手無寸鐵他做得已經夠多了。貝爾驅車送女學生們離開時的熱淚盈眶令人回味,那時的腦海裏他想的是什麼。是玉墨的安危,是戰爭殘酷的無奈,還是自我身臨其境的淒涼這部電影總體氣氛是很凝重的,尤其是佟大爲領導的軍隊和鬼子負隅反抗的時候確實是情緒的最低點,可是沒有淚眼朦朧。反正看了這部戲更加痛恨日本人了,這些狗日的上輩子必須沒見過女生。

個人感覺這部電影是導演心血的結晶,比三槍拍案好幾千倍甚至幾萬倍,能夠當做導演最有代表的作品,衝奧的機率那就看專業人士的評定了。

其實一部好的電影作品不必須票房高就是佳作,口碑更加重要吧。周星馳的電影作品在當年不必須就是票房冠軍吧,可是時隔多年你在電視或是網上再看到它的時候,還是願意去回味一下,百看不厭;而有的電影你花錢看過一遍,等有機會免費看的時候卻不想看第二遍。好的作品是能夠經得住時刻的推敲。

俗語說得好,蘿蔔白菜各有所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以上純屬個人觀點,牢騷這麼多主要是爲了對得起偶的60元大鈔。

70多年前,我們輸了,輸給了千年前還是我們學生的的倭國,但爲什麼呢!

先來報道一下觀影現場的體驗。

離我好幾排的最終一排坐着一對中年人,帶着個5、6歲的小P孩,P孩不停地在電影關鍵場景時刻大聲地問些弱智問題,或時不時地哭鬧,爸媽則要麼旁若無人地、愚蠢無比地試圖給P孩講解10歲小孩都明白不了的複雜的劇情,要麼只是像在自我家裏似的嘻嘻哈哈地由着P孩哭鬧,引得衆人側目,但都默然而無人制止。我擦,您不明白這是有關國恥的片子,以爲這是在看玩具總動員嗎!你難道不明白帶着P孩看這種電影,就算您自我不怕觀影受影響,但會影響別人觀影嗎!這是怎樣的素質!---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國爲何輸!

坐在我後排的是一幫男女,一男的在開始放映後,仍不斷洋洋自得地、像在課堂演講一樣地說自我以前在南京上過幾年學、聽着南京話多親切之類,碰到殘忍電影場景,竟也眉飛色舞地拿殘酷開玩笑,以刻意顯擺自我對南京的熟知和自我的超現實的“幽默”,一幫狗男女也迎合嬉笑。我擦,您不明白這是有關國恥的片子,以爲這是在參加歡樂PARTY嗎是在相親獻媚嗎!您難道不明白在觀衆應對國之傷痛而抹眼淚時,您竟旁若無人地插科打諢,這不是幽默而是無恥嗎!這是怎樣的素質!----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國爲何輸!

突然地起了魯迅的文章,記起中國人像被拎着脖子的鴨子似地歡呼踊躍在中國土地觀賞處決日俄戰爭中被俘的中國同胞……

那是怎樣的素質,那是怎樣的悲哀,那是怎樣的絕望!

國家的競爭是國力的競爭,更是人的素質的競爭。

70年前,日本已經實現工業化,全民普及教育,中國仍是落後農業國,文盲遍地,素質之別,戰事未開,勝負已定!

70年後,當你看到日本孩子都能羣衆自覺將個人垃圾從公共場所帶走,都能自覺地將盤中餐吃盡,而中國孩子,凡是玩過的地方都是垃圾一片,都不當回事地把自助餐中吃不完的美食倒掉時,更當你突然意識到這一切發生在日本人均收入遠高於中國的背景下時,你不禁得汗毛倒豎----我明白,我們輸了,我們又輸了,我們必然會輸了,正因我們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

我很想扇那對中年人,很想給那個以在南京上過學而自居的SB一記響亮的耳光!真想把他們都送回到37年的南京遭倭寇蹂躪----呵呵,倭寇呀,拜託了,把他們殺了吧,他們本來就不配做人,更不配做中國人!那一刻,我明白了中國爲何輸!這一刻,我不想輸!

看了這麼多遍電影最終明白了這部電影的中心——人性最完美的東西犧牲。

第一次去看這部電影是模模糊糊看完的,更多的感覺是震撼和憤慨是不忍心。而看第二遍時眼睛變得清晰了,我看到了李教官看到玉墨看到約翰看到書娟看到所有學生和秦淮河女生。他們是被描述得如此清晰,一個個人物彷彿就在我面前他們是那麼的生動那麼的真實!

當我第三次走進電影院時可能沒意識到我能認識到犧牲這個人性最完美的東西!

約翰從開始的‘二流子'爲什麼突然變成了保護孩子們的神父。玉墨一個風塵女子秦淮河的頭牌一個在人性醜惡中生活的女生,爲什麼會成爲一個用自我去代替學生應對殘酷的姐姐!李教官一個帶着同生共死的兄弟即將逃出那好像永遠不會消散的迷霧時,卻會做出可能讓自我和兄弟們永眠於此的決定。喬治一個貌似跟顧廚師一樣身份的人卻做出一個讓大家笑着哭的決定。書娟的父親一個漢奸身份的人,從一個自私的父親轉變成爲一個捨生去爲孩子們鋪路的人。豆蔻一個爲了讓弟弟聽到秦淮曲冒死去拿琴絃的風塵女子,香蘭一箇中彈後抱着日軍大腿不放,只是爲了讓自我姐妹能跑遠一點的秦淮河女生。和片中所有讓大家感動的主角一樣,他們身上都擁有最完美的東西——犧牲。在生命最無助的時候在環境最苛刻的時候,是犧牲帶來了生機是犧牲帶來了期望!不管他們之前是什麼樣的人但那一刻他們都很偉大!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八

《金陵十三釵》是部極好的小說,而張藝謀的電影改編的要比原著小說更好。電影多了更多的愛恨,多了更多的矛盾,雖說整部劇的節奏依然是緊湊而趨於平緩,最終的結尾似乎水到渠成,沒有什麼突如其來、跌宕起伏和戛然而止,但在145分鐘裏,依然讓我淚流滿面。

電影開始不久是一場小規模的槍戰,士兵們掩護着女學生的逃亡,放棄了自我出城的機會,敵可是坦克,就以自我的身軀前赴後繼,掩護同伴前進,最終的一個帶着炸彈衝向坦克。最終一個個犧牲。然後是第一個讓我記憶深刻的鏡頭,消滅了緊跟着的一羣日軍之後,女學生們一個接一個向前繼續逃,士兵們躲在殘垣斷壁之後靜默地目送她們遠去。這樣的一刻,沒有言語,來不及道謝,學生們只是邊跑邊轉過頭看着滿身硝煙的士兵,僅有那麼短暫的一剎那,除卻踩在瓦礫上凌亂的腳步聲,僅有眼神的交流,卻包含了太多太多。

第二個鏡頭當屬秦淮河女人們的登場,美麗的旗袍,精緻的妝容,實在是驚豔無比。雖說是在逃難,她們那樣款款走來,一顰一笑,風韻十足。從《色·戒》開始,我就一向很迷戀烈焰紅脣的旗袍女子,女主角上挑的眼線恰到好處。她放下提箱,用帶着手套的手輕觸紅脣,向樓上的美國殯葬師送去一個飛吻,霎時迷倒萬千。好似她雖出於風塵,卻依然高貴優雅。

我以爲李教官會同小說裏一樣,躲入教堂,然而電影中卻沒有。他悄悄地將之前女學生拉下的鞋子放在門口,他一個人獨自睡在教堂對面紙店的廢墟里,他在傍晚布好手榴彈,他及時地救下了書娟,他槍法極準,他一個人消滅了一堆的鬼子,他在自我的身上綁上引線,臨死時從樓上墜落,消滅了最終一小批鬼子。我想最終擊斃他的那個日本兵在動手前猶豫了,他沒有料到之前的襲擊都是由這一個中國兵完成的,他看到那人臨死前的笑容時恐懼了,然後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扣動扳機之後,迎接他的,也是死亡。

對於流裏流氣滿眼僅有錢的美國殯葬師米勒是如何變成神父約翰的,我覺得貝爾將這個過程詮釋的十分好。影帝總是有影帝的實力的。他醉酒、愛錢、愛美女、不祈禱,卻在危難的時刻穿着屬於神父的袍服,用自我掩護着身後的女學生們,大叫着“ThisisthehouseoftheLord!”他衝出去尋找失蹤的香蘭和豆蔻,他撒了善意的謊言,告訴其他人豆蔻和香蘭只是被流彈所傷,沒有受苦,他放棄了和同胞一同乘船離開的機會,他義正言辭地告訴日軍:“Childrencannotgo!”他最終帶着女學生們逃出南京。我忘不了他電影最終的那個眼神,髒兮兮的車窗後面,他開着車,眼睛裏有如釋重負也有無盡的悲哀,然後漸漸地紅了,漸漸地涌上了眼淚。不知他在想誰,是死去的孟先生,前途未卜的喬治,死去的香蘭和豆蔻,還是,日軍車上的女人們,和玉墨呢?

我其實很喜歡豆蔻這個主角,從看小說的時候就喜歡。她其實很單純,她喜歡王浦生,又或者她其實只是想要個平平淡淡安安定定的生活。她說,浦生,你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種地。可浦生沒有田。她說,那我彈琵琶,你拿個棍,我們要飯給你媽吃,可浦生沒有媽。她想在浦生彌留的時候彈琵琶給他聽,可琵琶只剩一根弦,她必須要回去拿琴絃,甚至冒着生命危險去而復返,最終被禽獸不如的日軍抓住,凌辱致死。只留下一卷染血的琴絃。同樣的還有香蘭,她只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回去找耳墜,還不忘在破碎的鏡子前照照,看着自我依舊姣好的容顏,她在中槍倒地之後還抱住日軍的腿,想阻止他們去害豆蔻,然而只是螳臂當車,日軍在她死後也沒有放過她。花一樣的生命啊,就這樣流逝了。其實小說裏說的是豆蔻被折磨得瘋了,而口裏卻一向念着浦生的名字。

玉墨是個太完美的主角。她是秦淮河的頭牌,她姿容出色,她氣質出塵,她擅長琴曲,她講着一口流利的英語,她聰明機智,她處變不驚,她深明大義,她是個有故事的女人。我想,要不是這亂世,她也是秦淮八豔似的人物,驚才絕豔,會有無數風流才俊爲她一擲千金卻依然難以一親芳澤。然而她不幸生於戰火紛飛國破家亡的年代,她有不幸的童年,她淪落風塵。可她能在危急時刻爲女學生們打開地窖的門,她對書娟說,我替你去。她也有脆弱的時候,她在踏上生死未卜的前途之前對約翰說,別在戰後找我,明天之後,我的身體就不是我的了,你此刻就帶我走吧。她想回到自我的十三歲,她說她十三歲之前都是個好姑娘,她在臨去之前拿起琵琶,帶着姐妹們爲女學生唱一首《秦淮景》。她義無反顧地登上日軍的車,卻紅着眼眶回頭看着約翰微笑。

其實小說裏寫書娟不喜歡玉墨,是因爲玉墨是介入了她的家庭的第三者,直接導致她的父母去了美國把她一個人丟在南京,因而她恨玉墨。而電影裏並沒有這樣的橋段,書娟她們只是單純地將自我和所謂的釣魚巷女人劃分開來,不喜歡她們,卻一點點地瞭解了她們。書娟其實是個很不一樣的小女孩,她不一樣於其他的同學,她很冷靜,她也很大膽。她躲在管道里大着膽子同約翰說話,她看到日軍衝過來,爲了掩護地窖中的女人們,果斷地作出決定帶着同學們跑到樓上,她機智地跟日軍說小蚊子是她們丟了校服的同學,她跟夥伴們說,不能讓日軍糟蹋我們,於是排好隊爬上教堂最高處準備自盡,自我站在第一個。她以平緩悲痛的語調敘述這個故事總是帶着一雙純澈的眼睛觀察四周,看着周圍的人來了,又走了,再也不出現。

喬治是個好孩子,我確定。他必須要完成英格曼神父的遺志,好好照顧女孩們。他請求約翰留下來,請求他修好卡車帶他們逃出南京。他決然地成爲了第十三釵,他不願意中途跳車,爲的是給約翰和女學生以充足的逃跑時間。他帶上滑稽的假髮辦成女孩子,那一剎那我卻笑不出來,只能流出眼淚。那個帶着瓜皮帽小眼鏡操着一口不太流利的英語的稚嫩男孩,那個帶着假髮穿着旗袍深深地低着頭青澀的假女學生,我不願意去想他的結局。

孟先生是個漢奸,他爲日本人做事,他不是普通人眼中的好人,然而他是個好父親。他拼了自我的命,也要保住女兒的安全,於是冒着風險給約翰送來修卡車的工具。他緊緊跟隨着日本軍官,懇求他救出自我的女兒,卻發現上了日本人的車的其實不是那些女學生,他驚訝地愣住,卻什麼都沒有說。日本軍官忽然轉身朝他開槍的時候,隨着那砰的一聲,我的心一顫。於是這位父親就那麼曝屍街頭,約翰來不及將他埋葬,只能用帽子蓋住他的面容,他臨死,也沒能見到女兒一面。

電影裏,玉墨說,別人總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一位姐妹之後說,隔江猶唱後庭花。別人罵我們的話,我當然要記住。於是這羣女子作出了這樣一番轟轟烈烈的事來。其實小說裏還有一句話,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難道我們不唱,國就不亡了嗎?最終的那曲絕唱,那曲《秦淮景》,吳儂軟語,煞是好聽。女子們旗袍豔麗,款款走來,依舊是衣香鬢影。曲子裏唱的是江南錦繡,金陵風雅情,彷彿外面的廢墟瓦礫,殘垣斷壁都是假的,走出這個教堂,外面還是堂闊宇深,世外桃源……然後她們走了,她們穿上女學生的衣服,她們也能夠嬌俏清純,她們再也杳無音訊。約翰說,她們的工作是有關愛與恨,只是她們的愛和恨,比平常人要多一點。

我覺得,這是我看過的張藝謀的片子裏最好的一部。因爲唯一一部我在看預告片的時候就能找出中心思想的電影,而不似《英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劇情畫面華麗無比,卻看了幾遍都不明白到底想表達什麼。雖說還是南京大屠殺的老題材,那裏卻沒有《南京,南京》那樣大規模的戰爭衝突場面,也沒有《拉貝日記》裏面那樣的救世主。大部分的劇情只是發生在這個小教堂裏面,每個人都是最底層的普通人。獨特的視角決定了這個故事的不一樣。應對戰爭普通人的無能爲力和進取反抗相互交織,纏繞出的是人性的魅力。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九

看《金陵十三釵》時,不僅僅心境沉重,而神經高度緊張,爲那些弱女子含恨斃命流淚之餘,胸中充滿了仇恨,咬牙切齒的恨!

看到了屍橫遍地,血流成河的南京;看到同胞們慘死在日寇屠刀下;看到無辜的婦女被糟蹋;看到無家可歸的孤兒,心如刀絞。

可想,那個年代慘遭不幸的又何止南京一座城市

影片中戰爭殘酷鏡頭和鮮活的生命歷歷在目·······

英勇無畏的李教官,用血肉之軀譜寫着對祖國人民的大愛。搶救奄奄一息的蒲生,用智慧狙擊日寇,給女學生逃生贏得了機會,戰鬥到最終,獻出寶貴的生命。

會英語的墨玉與十二個淪落風塵的秦淮河妓女,從人性缺失的見死不救,到毅然收養照顧蒲生,最終替代女學生赴慶功宴的幾個情節,讓人性光輝得以展現。

以書娟爲首,未經歷過苦難的女學生,單純可愛憎分明。當得知赴日軍慶功宴的後果時,大家團體跳樓,這種不可辱的精神讓人感動。

業餘神父約翰,原本是唯利是圖的美國人,在日本鬼子的獸性面前喚起良知。爲了愛,奮不顧身的去找香蘭和豆蔻,途中遇友有機會逃離,但他選擇留在教堂。爲了解救女學生,千方百計的修卡車,把生死置之度外,讓人性光輝得以昇華。

當漢奸的父親,爲了救出女兒和學生們,盡一份有人性的父愛之心,最終還是被自我主子槍斃了。告誡人們,這就是當漢奸賣國賊的應得下場。

傷痕累累的小蒲生,激起豆蔻像親弟弟一樣的精心照顧,臨死時還掛念着家裏的麥子,被痛苦折磨的情景令人心酸,看到豆蔻臨死時流淌在發間不知是血是淚時,含淚的恨在心中燃燒。

男扮女裝的小男孩喬治,代替女學生赴會,深知此去無回,可毫不畏懼。可想結果,無辜的孩子成爲戰爭的犧牲品。

最終日寇的車開走了,帶走的,不是一羣淪落風塵的女子和一個女扮男裝的男孩,而是人性昇華的靈魂。

看完後,心裏想的最多的就是:要和平,不要戰爭!我們的祖國要強盛,我們的民族要團結!

《金陵十三釵》是一部警醒民心,激勵長志,不忘歷史傷痛的好電影!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十

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鬆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衆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

據1946年2月中國南京軍事法庭查證:日軍團體大屠殺28案,19萬人,零散屠殺858案,15萬人。日軍在南京進行了長達6個星期的大屠殺,中國軍民被槍殺和活埋者達30多萬人。

日軍侵佔南京期間強姦了成千上萬的婦女,他們不分晝夜並在受害婦女的家人面前施行強暴。有些婦女被日軍強姦了好幾次,往往有婦女受不住日軍的折磨而死。除此之外,日軍還強迫亂倫行爲。估計當時發生的強暴案可能超過20,000宗。

……屠殺、強暴、爆炸、屍體……歷史很多時候都比文學更加重口味,而電影作爲文學的一種直白表述方式,無法將歷史的真實美化或者塗改,1937年12月13日,當日本佔領軍進入南京那一刻起,就註定這段歷史畫面必定是“血腥”、“殘忍”、和“少兒不宜”的,聯想到最近東南亞諸國以此起彼伏、你追我趕的精神爭相以凌辱中國爲樂,我們就明白重現這段歷史到底有着多麼深重的現實意義,弱國,不僅僅無外交,甚至也沒有起碼的爲人的權利,在戰爭面前,很多時候,女性無論是從事特種行業的還是從事衣衫光鮮行業的,對於征服者而言,都是待宰的羔羊,她們的命運無疑將沒有任何差別……

其實初看這部電影時,我很容易想到的同類型影片是《南京大屠殺》或《辛德勒名單》可是看完這部電影之後,我卻很願意將這部《金陵十三釵》與《蘇菲的選擇》進行比較,在很多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很多時候人們都被迫做出某些非人道的選擇“兩個只能活一個,選哪個???”從普世主義價值觀出發,其實哪種選擇都是“錯誤”,妓女和女學生,其實就如同《唐山大地震》中內疚的母親的選擇一樣,哪一個都不應當犧牲,可是很多時候,總是要做出一個看似“損失相對較輕”的選擇……最終,那十二位風塵女子和那個名字性格都十分模糊卻在生死關頭深明大義的教會收養孤兒的獻身就已經具備了十分崇高的意義,可是電影真的提高了,我們沒有看到整齊劃一的八女投江,我們看到的是人性的懦弱和糾結,那位在最終一刻想退出的女人,我們也無權去指責她的不夠高尚和善始善終,畢竟,生命對於每一個人都僅有一次……那些忽悠別人“爲神聖事業獻身”的所謂價值觀本身就很齷齪和自私,所以,很高興,中國電影的一點點細微的提高就意味着世界電影的一次飛躍,畢竟,這是影響十四億人的生動文學……

最好的電影總是來源於歷史而將歷史昇華,可是忠實於歷史本身還是至關重要的,從這點上來看,《金陵十三釵》比起《南京!南京!!》之流高出何止一個段位,保衛南京的是當時國民革命軍中央軍的主力,所以基本上都是德式裝備和服裝,此外,對於日軍強悍的戰鬥力在影片的開始也做了比較真實的渲染,步兵與坦克裝甲部隊的無縫配合,精準的射擊技術,最爲難得的是“鬼子”最終明白手榴彈並不是“特供”國軍或者八路的,訓練有素的戰術反應和精準的瞄準射擊和投彈操作,都是《步兵操典》所必須掌握的帝國軍隊士兵本事,而佟大爲扮演的國軍軍官從反擊到最終殉國都表現的真實殘酷和可歌可泣……“一寸山河一寸血”當年的中國軍隊就是憑藉“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意”的決絕走上淞滬、走上棗宜、走上沂口、走上臺兒莊、走向長沙、走向崑崙關的……所以,這個片段的表現十分可圈可點,值得大書特書……

方言、日語、英語的準確使用,使得影片具有強烈的真實感染力,我以往看過美國人拍攝的紀錄片《南京》,裏面有很多對倖存者的採訪口述,其中很多爲南京話,還有部分蘇北話……

電影沒有如以往主旋律抗戰電影強調“中日世代友好”而刻意編造日本軍人做活雷鋒或者日本女人與中國男人的亂世情緣,電影中唯一相對有教養的日本軍官長谷川,也並未違揹他軍人服從的天職,而其他士兵動輒殺人、打人、強暴婦女更是描述的真實殘酷和血腥……去年的《拉貝日記》裏虛構的張靜初弟弟拿日軍軍官的手槍殺敵救姐的案例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且不說日軍的警覺性是否如此之差,且一個十幾歲的未經過軍事化訓練的毛孩子明白怎樣打開手槍保險這點就基本判定情節的弱智可笑,在一個正在被屠城的地方,一個弱女子被流彈打死將是最體面的一種結局,《金陵十三釵》劇情十分壓抑,卻讓我們感同身受的瞭解了那個不堪回首的歷史片段……

每一個主角都有血有肉,可歌可泣,在這部幾乎除了男主演沒有明星的“大製作”中,能夠看到演員們的努力,電影中的每一個龍套都十分敬業和入戲的完成了所有表演,每一個妓女都活靈活現,躍然畫面……包括那個奄奄一息的國軍童子軍,好的電影就是你不必須記住了演員,可是必須記住了主角,最終所有的主角組成了一個完整震撼感人至深的故事,而講好了這個故事,這個電影就成功了……

最終,我默哀一分鐘爲那些死於1937年的同胞們,期望,你們的死能夠喚醒這個麻木的民族,並且在未來的某一天真正覺醒……

最終,我期望身邊的朋友都去看這部電影,因爲,我們必須真實的感受這段國恥,我們才能明白我們每一個人的職責和影響……

最終,我想說,感激張藝謀教師,感激嚴歌苓教師,感激《金陵十三釵》劇組的每一個人,經典由你們之中產生……

歷史無數次教育我們,對邪惡的縱容就是對正義的背叛,中日友好這個童話,僅有等到中國真正強大,日本真正爲其罪惡贖罪的那一天,纔會開始……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十一

《金陵十三釵》真的是一部很震撼人心的電影。

銀幕上的場景觸動着我的視覺神經,自我彷彿也處在那個**的年代,那個極度的煉獄中。

沉淪的南京依舊充斥着熱血,因有勇士與他存在繼續與日本軍做着殊死搏鬥,我因哪怕只剩一人也要與敵人同歸於盡、不惜衝在死亡的前線保護教堂的女學生的中國士兵而感動,因他們的痛而痛;爲日本軍隊在南京到處搜抓女學生,對女性如牲畜般的蹂躪、殘殺而而激憤;爲那些逃命的淪落風塵的女子在最終關頭挺身而出代替女學生的去參加日本軍隊所謂的慶功宴而對他們激賞,同時又爲自我的無能爲力感到徹骨的辛酸和深深的無奈。

電影院中的我只能靜靜地坐着,默默強忍着想哭的衝動,整顆心都是那麼的沉重和苦澀。

回家的路上心久久不能平復,想哭卻不知爲了什麼,可能是爲了那些慘烈犧牲的戰士而哭,可能是爲了那些慘遭日本軍隊殺害和蹂躪的女性而哭,也可能是爲了中國大陸上曾有過這麼深深地煉獄,同時也爲中國的統治腐敗而哭,爲統治者的無知而哭,爲日本侵略軍的愚忠而哭,他們似乎已經喪失了“人之初,性本善”這種人性的基礎,那是何等的悲哀啊!

最終電影並沒有交代那些那些代替女學生去日本軍營的女人結果如何,只是交代了女學生最終是如何在外國人的幫忙下順利逃離了南京,些女人或許是活着出來了,或許是被那些日本軍給殘殺了,相比前者而言後者的可能性更大,但作爲一箇中國人我寧願相信前者。

偉大的祖國孕育了我們,可是一場炮火轟擊了我們的國門,偉大的土地印上了印上了侵略者的足跡。中國人民拿起了我們的武器,和他們進行了戰鬥,可是,那些自以爲是勤勞、勇敢的官僚們卻一味的退縮,才造成南京的杯具!如果當時每個中國人民都敢於拿起自我的武器去對抗我們的敵人,那麼中國也就不會被摧殘到如此境地。

在如今這個和平的年代,作爲中國人,我們不能忘記屈辱的歷史,要時常堅持警惕,關心國家大事,關注世界上的發展趨勢,尤其是對於帝國主義國家更是不能失去了戒心。古人說得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此刻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居安思危。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十二

《金陵十三釵》故事的背景是南京大屠殺,可能與小說不一樣的是整個電影發生的時刻是從1937年12月13日日軍進南京城開始,一向到17日日軍舉行盛大入城式。與其它同類電影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關注的只是幾個小人物,天主教堂的女學生和青樓女子。作爲觀衆的我會很關心每一個人物,正因坐在電影院裏有跟她們是同呼吸共命運的感覺。那不再只是死亡的數字,而是活生生的完美生命被殘酷戕害繼而隕落的故事。在教堂之內,妓女們還是會調情,說笑話,喝紅酒,講自我的身世,我會覺得跟她們很接近的感覺,所以當鏡頭拍到教堂以外的場景,我會有想逃走的衝動,如果是在家裏看,估計我要停下來休息一下,讓自我的情緒稍微平復一下再之後看吧。無論如何,在電影院裏跟着電影緊湊的節奏,更能好好地欣賞它,每一個畫面,每一個音效都是傑作。

有一個個性讓我感動的地方:佟大爲扮演的李教官把傷得奄奄一息的娃娃兵送到教堂裏,拜託妓女們照顧讓他在溫暖中走過最終的時刻,臨走,他看到那些女學生在一個房間裏唱聖歌,當音樂聲響起,李教官留下的眼淚,讓人想到戰火硝煙瀰漫的世間,也許想要獲得心靈的平靜是一種奢求。那些如花朵一般的完美生命是李教官他們整隊弟兄的性命換來的,就更顯得珍重無比。

女主角的旗袍和化妝都是藝術,這部電影的製作團隊是多國部隊,都是行業精英。我最喜愛女主角的鏡頭是她最終上卡車時候那莞爾一笑,有鉛華洗淨,真我畢現的感覺,太美了!

還是很感激導演,沒有把暴行拍得太嚇人。豆蔻被輪姦那場戲只拍了背影跟臉部特寫,這場戲很重要,讓人聯想到那些淪落風塵的女性最終的悲慘命運,也正因如此,她們捨己救人的行爲也就更加可貴。所以個人覺得整部電影顯示的是在人類最醜陋暴行的背景下,生命依然是如此完美。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十三

一部十分有張力,看後久久回味的影片。

整部片子由很多比較組成。教堂里人性的溫暖關懷與教堂外橫屍遍野殘壁斷桓的比較;

假神父前面地痞流氓嘴臉與後面負職責有擔當的比較;十三釵開始自私地搶地窖與後面代替學生送死俠義柔情的比較;士兵開始有退縮情緒,到後面英勇抗敵捨生取義的比較;孟先生帶着漢奸的袖套,之後卻冒死帶來修車的工具,貢獻出通行證;教堂小男子漢小小柔弱的年紀個頭卻充滿了大男生的大義凌然有擔當負職責,爲了養父的囑託保護女孩子們,最終爲了湊數走進送死的隊伍;還有十三釵風塵味十足的打扮和之後短髮藍袍的清純味道的比較,墨玉沉穩大氣有擔當與他的姐妹們的比較,墨玉對假神父開始的不屑厭惡與後面的相知相愛的比較。想你的句子

電影裏每一部分人都是主角,情節的設計,演員的演繹,使得每一部分人都那麼感人,那麼豐滿。關於墨玉關於假神父,評價的人太多,我這天只說說配角。

教堂裏的小男子漢話不多,可是個性有男子漢的味道。拿着竹篙阻止十三釵翻牆進來,之後卻主動要求和假神父去找那兩個溜出去拿東西的姐姐。請求假神父留下來作爲教堂的擋箭牌,女孩子的名額少了一個,他強烈要求自我冒名頂替走進送死的隊伍。這一切都是爲了完成神父的囑託。多麼讓人敬佩的男子漢啊!那個沒有現面的逃跑的廚子老陳,作爲教堂裏唯一的成年男生,很好的襯托了小男子漢的高大形象。

爲什麼墨玉能提出捨生保護女學生正因她13歲前也是教會學校的學生,保護學生就是保護以前的自我。假神父的女兒如果在世,也是13歲,他是在保護自我的女兒。影片的這些細節,起到了很好的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浦生送進教堂,不僅僅表現了軍人的柔情,更造成了之後拿琵琶玄的女孩子送命,姐妹的悲慘遭遇激起了墨玉的仇恨,也讓墨玉爲素昧平生的女學生送命準備了感情基礎。女孩子關鍵時候從地窖邊跑開,避免了十三釵被日本人發現這讓開始還不準學生進去的十三釵們自責,感動。墨玉大姐大氣場的渲染,爲後面姐妹們爲她所動同意一齊代替孩子們送死做了鋪墊。一個個小細節,爲影片最終蕩氣迴腸的高潮情節打好了基礎,讓人覺得十三釵們的決定自然,不會太突兀,不做作。公司寄語

在橫屍遍野的南京,這些社會下層的不夠光鮮體面讓人鄙夷的社會底層人們,以人性的光輝帶來觀衆們的溫暖和期望。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十四

初看影片的名字,我們就不難發現這部電影主要與南京秦淮河畔的十三個妓女有關。其實電影中一共出現了14位風塵女子,其中兩個中途被日本軍人凌辱致死,場面異常悽慘。《金陵十三釵》主要講述的是1937年南京淪陷以後,日軍進行血腥屠城,所到之處血流成河,哀鴻遍野。而此時南京的一個教堂臨時成爲了避難之所,一個美國殮葬師、一羣金陵教會女學生、幾個殊死抵抗的軍人和傷兵還有14個淪落風塵的秦淮女子都來到了那裏,他們在這個相對封閉的空間裏,共同應對一場生死浩劫。然而這個教堂並不是永遠安全的,鐵蹄之下,他們都是俎上之肉,亡國之奴。最終日軍還是闖入了那裏,並且發現了女學生,在這千鈞一髮之際佟大爲飾演的中國軍人殊死抵抗,以生命的代價救下了這些女學生。這一段電影情節也是相當慘烈,在日軍對那些女學生實施獸行時,佟大爲飾演的中國軍人以精準的槍法先後射殺了幾個日本兵,最終和日本人同歸於盡,在場的人無不震驚和感動。然而日軍不可能就此善罷甘休,他們再一次要求強徵女學生前往慶功會爲日軍表演節目。這當然是一條不歸路。女大學生們不堪受日軍凌辱,決定團體自殺。可最終卻被以玉墨爲首的妓女們和假扮神父的約翰救下。這12個平日裏被視爲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

前,卻激發了俠義血性,她們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代替教堂裏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生死之約。

《金陵十三釵》裏的故事地點就在南京的一個天主教堂裏。在那裏,女學生們的單純、善良、純潔與妓女們的世俗、妖豔、放蕩構成了鮮明的比較,在兩極化的主人公的拌嘴與吵架中教堂成了人性集中的舞臺。以趙玉墨爲頭的妓女們在教堂裏抽菸、喝酒,說淫蕩的話,以孟書娟爲首的唱詩班的女生們對她們嗤之以鼻,總以爲自我代表了女性性格中最完美、最讓人嚮往的一面,妓女們在她們眼中則代表了女性最爲醜陋、恥於示人的一面。學養、身份與境遇完全不一樣的兩撥人增加了電影的戲劇性,一羣女人的貧嘴吵架成了矛盾衝突的一個小高潮,其中以女學生們阻止妓女使用她們的茅廁爲代表。可是這並不代表她們永遠水火不容,她們在關鍵時刻還是表現出了人性善良完美的一面。比如在日軍第一次闖入教堂發現女學生時,妓女們爲了救女學生一向把地窖的小門敞開,而女學生們爲了不把日軍引到地窖,寧願跑到樓上引開日軍,自我受苦。這些都鑑證了人性的閃光點。

《金陵十三釵》的另一個看點就是人性的轉化。妓女和女學生雖然皆爲女性,卻是女性的兩極代表。張藝謀在電影中充分運用這一矛盾之後又來了一次人性的轉化:日本人闖入教堂要求讓女學生去參加日軍宴會的唱歌活動(實則當“慰安婦”)之後,代表女性完美一面的唱詩班女生在大難面前表現得唯唯諾諾,而妓女們則表現出了平時少有的英勇,在最短的時間內化妝成12位女學生,加上陳喬治男扮女裝,一共扮作13個女學生登上了對她們而言無異於地獄之門的軍車。佔據《金陵十三釵》九成的矛盾在電影剩下還不到一成時突然轉化爲生死友誼和無言的大愛,電影所表現的情感也所以大步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這是一部“用人類之善向人類之惡宣戰”的電影,整個影片都貫穿着善良、救贖和愛的主題。雖然這部影片時長145分鐘,但我還是感覺意猶未盡,並且個人感覺影片中演員的表現都很不俗,尤其是戰爭場景極爲震撼。我覺得《金陵十三釵》能夠說是近年來最感人的國產電影之一,也是具有藝術氣質的商業電影,各項技術指標亦在此片中得到了全面提升。不得不說影片故事敘述的獨特性,情節環環相扣,塑造的人物反差極具感染力,戰爭場面逼真,還有視覺畫面的美感,堪稱佳作。這部電影詮釋了電影藝術和電影美學,再加上嚴歌苓的好劇情。這部影片的幾乎每一個畫面,每必須格都拍出了美感,幾個主要的畫面場景就更是美得一塌糊塗。

看完整部電影,我爲很多場景、很多人物而感動。我感動於國軍士兵的英勇就義,我感動於浦生的可憐身世,我感動於豆蔻的天真可愛,我感動於約翰的惻隱之心,我感動於漢奸父親的愛女之心,我感動於陳喬治最終的男扮女裝,捨命救人···我更加爲那秦淮十二釵捨命代替學生勇赴日軍慶功宴而感動。異常是電影的最終一幕,那12個女子齊唱《秦淮景》的時候,嫵媚而旖旎,悲哀而決絕,慷慨赴死,不減一分顏色,於是,再回過頭去看她們一開始的潑皮無賴,醉生夢死,和女學生之間的針對打鬧,更是唏噓,更是喟嘆,很多人都潸然淚下。她們,12個別樣女子,12個所謂卑賤的“窯姐”,用自我生命的最終輓歌,唱響天地間的最強音!不覺讓我想起杜甫的詩句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十三釵的命運無疑是悲哀的。這是一羣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人,真正的社會底層,走到街上被鄙視被唾棄的一羣女人,她們出賣自我的身體,每日醉生夢死,在有些人眼裏她們甚至是連垃圾都不如的存在。可是,她們出賣的只是身體,被唾罵被遺棄,人生不到萬不得已誰願意走到那樣的一條路上去。他們自甘墮落、麻木自欺,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可是這也是她們命運的愚弄。如果她們的“命好”,她們本來是能夠同唱詩班的孩子一樣,享受正常的教育,擡眼可見青天。正如玉墨,一個不一樣的女子。她端莊、雅靜、溫柔,說話上得了檯面,理性而通透。一個舉手投足間就能讓男人陶醉的女子,但偏偏,她是一個妓女,一個人儘可夫的妓女,只能淪落爲下賤女人行列。想到這樣美麗的一個女子,卻只能以這種方式存活在人世間,確實是種悲哀。以趙玉墨爲首的女子,深陷泥淖,心裏其實是悲哀的,同樣身爲女人,那些女學生都能夠在那樣安靜的聖潔的聖堂裏,安心的做着自我的事情,可是她們卻一雙玉臂千人枕,卻還要被迫在戰火之下顛沛流離。然而正是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賤女子,卻在生死關頭上演了令人感動地一幕。她們選擇了代替女大學生們前往日軍的慶功宴,她們選擇了一條不歸路,一種可能連死都不如的結局。她們,只是簡單的

中國女流之輩卻用血的洗禮使這羣“特殊女人”完成了由醜陋恥辱到聖潔善良人性的蛻變。

其實,人人生而平等。即便那12個風塵女子是以出賣肉體爲生,可是她們的人格和女學生的人格是平等的。她們和女學生相比沒有貴賤之分,僅有身份之別,所以他們在道德範疇內沒有義務去代替女學生英勇赴義的。可是她們做到了!她們也是俠肝義膽的人,她們也是有情有義的人!!

誰說商女無情。在那裏,商女亦知亡國恨。

金陵十三釵觀後感 篇十五

看完金陵十三釵,我的心被震撼到了。我感覺自我就生活在那個硝煙瀰漫的南京。我爲眼前的人的痛而痛;我爲日本軍卑鄙、下流的行爲而憤怒;我爲放棄離開已淪陷的南京的勇敢戰士們而感動。我爲秦淮河的女人的品質而流淚。此刻,電影裏的畫面還在我腦海裏輪迴。

故事發生在1937的南京。那時的南京已經成爲了所有人的噩夢,那裏被日本軍害的滿目蒼夷,已經是一片黑暗,統統籠罩在戰火之中。血肉模糊的屍體縱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上,尖叫聲、槍聲隨處可聞。在這戰火之中有十二個女學生和一個孤兒陳喬治在匆忙的向教堂奔去,她們的臉上有着常人無法體會到的痛苦,有着難以傾訴的苦楚。她們失去了美麗的家園,失去了最親最親的家人。與此同時,一羣秦淮河的妓女也到教堂去避難。那些日本軍到處搜捕女學生,對女學生如牲畜般的蹂躪。更可惡的是,日本人竟然還要這些女學生在他們的慶功大典上唱歌,爲他們助興。就在這火燒眉毛之時。那些妓女挺身而出,代替了那十三個女學生。在南京的教堂,那個爲了送葬教父的送葬者,爲了肩上的一份職責,爲了保護那些教堂的女孩子們,能安全離開那個可怕的南京,不惜自我冒着生命危險,修好了卡車,把她們帶出了南京!

影片的最終沒有交代那些女人最終如何。但我相信大家猜也猜得出她們如何,僅有死。

妓女的身份很低,大家都說他們無情,但她們做的的事情卻有情有義。可又有幾個人有這種情義呢?在南京危在旦夕之時,正是這種身份卑微的人,獻出了力量。

在看影片時,我一次又一次的流淚,我真想嚎啕大哭,我的心是那麼的沉重,脆弱。一個個場景像一把尖刀一痕一痕刮在我的心上。望着那日本軍殘害中國人的場面,想起那三十萬觸目驚心的數字,想起那一堆堆的屍體,我就想哭。我真爲那些日本軍隊的軍官和士兵一向受的思想教育而感到深深地悲哀。我還爲中國的腐敗而哭,如果那時的中國強大,日本人敢來欺負我們嗎?只要強大了,我們誰也不怕。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立足,只能取決於自我的國家,看你堅不堅強,強不強大。此刻我們的國家強大了,可是我們不能忘記中國歷史上的屈辱。

我們今日的幸福是勇敢的戰士們用鮮血換來的,在我們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時,千萬不要忘記,那些爲革命流過鮮血的革命烈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