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心得【精品多篇】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一

由於時間因素匆忙的讀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對於後三個習慣:知彼解己、統合綜效、不斷更新簡直就是囫圇吞棗。雖如此,仍感覺這是我讀過的對於調整自己思維和工作的最好的一本書。只要我還有夢想、我還追求進步,在以後的時間我會好好的研讀,相信此書的精髓會伴我開創事業的左右。特別是書中闡述的以始爲終、和要事第一兩個習慣對我感觸尤深。原來一直有種感覺,感覺我們所參觀交流的新華路國小的領導參加過"領袖素質培訓"或類似這樣的培訓,讀過這本書之後相信那是真的。現就我對"以終爲始"和"要事第一"的感悟闡述如下,希望對我們的工作思路的調整有所啓發。

"以終爲始"的定義按我的理解,就是先給我們的工作確定一個目標、一個富有挑戰情的目標、然後考慮我們當下就當是我們已經完成了這個目標、已經站在了這個高度,那麼在這樣一個高度上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工作、怎樣度過我們的每一天。有了這樣一種信念、一種追求,無形中我們就會以未來的高度規範我們的行爲,換句話說也就是讓未來決定現在吧。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所以碌碌無爲很大程度上是因爲我們沒了目標沒了追求沒了方向,所以我們就沒了動力。要養成這樣習慣本書的作者就強調我們要撰寫個人使命宣言,宣言我們想成爲怎樣的人、成就怎樣的事業及爲此奠定的價值和原則。而在我們所有的生活中心中強調以原則爲中心,這樣我們纔不會偏離我們達到目的的軌道。另外它還強調個人的成功不是成功,只有團隊的成功纔是成功,而團隊的成功就要制定這個團隊這個組織的使命宣言,團隊的使命宣言又是要求團隊所有的成員共同制定併爲之努力奮鬥的,回看自己的工作思路,我們的一些要求一些目標卻都是自己或是班子成員參與制定的,沒有形成我們團隊共同的目標和理想,所以在執行過程中大家的積極性不高或是草率馬虎也就不難理解了。這也就印證了我經常反思的一句話——不是我們的老師不配合,而是我們的方法不得當。

再者是"要事第一的原則",以前我在上班坐在辦公桌前的第一件事是把今天所要完成事情寫在工作日記中,第二天或是下午下班前查看任務完成的情況,自以爲自己對工作很負責、工作很條理,可看了這本書才發現以前的行爲還僅僅停留在時間管理的第一個層面,也就是最低的層面。在到新華路國小參觀交流之前,我曾查看並打印了他們的一週工作安排,當時感覺做到很難,看了此書才發現不僅不難而且是做好工作完成目標所必須的。過去總感覺我的團隊成員不夠優秀、缺乏責任,連一個簡單的治理學生隨手扔垃圾的習慣都做不好,害的我要每天的去彎腰撿拾、去給學生做榜樣、做表率,看了此書才知道我的過去是不懂得授權、不懂得責任情授權,不懂得作爲領導要知道只要求結果的授權、而不是傳授方法的授權。

總之這是一本給我很多反思給我很多啓迪的好書。只要還有夢想、只要還有追求我就希望你把此書好好的讀一下,它一定能幫助我們實行我們的夢想和追求。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二

投身於高速公路事業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是這龐大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我們每個人都安排了特定的使命和責任。只要我們身在這個崗位上,就必須力求圓滿的完成每一項任務,這樣纔不失爲一個稱職的工作者。

可是,人的狀態是會波動的,人的能力也是高低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做事就必須講究方法,要始終保持高效能,用有限的時間、有限的精力去做出最大的成績。在這方面,光靠堅強的毅力或者緊迫的自我施壓是不行的。讀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我深受啓發。下面我就結合監控員的工作來談談,如何去提升個人的工作效能。

要事第一:每個崗位的工作都有輕重緩急,我們要學會辨識各項事務的優先級,不要雜亂無章的做工作。監控員要負責外線電話的接聽、導航和解答;要負責收費崗亭的監控;要負責視頻窗口的監控;這顯然就需要我們學會合理分派注意力和時間。譬如眼下河北地區暴雨天氣較多,在車流量大的時候多關注一下監控視頻顯然更重要一些;再比如有外線電話諮詢路況信息或需要導航,我們顯然要優先處理電話事務,及時爲車主解答疑難,避免司乘人員因爲道路不熟、撥打電話分散精力而出現安全事故。

有預見性:常做一項工作,大家肯定都會有一定的經驗,這個經驗在實際工作中就可以提供預見性。簡單地說就是根據面臨的事務預先設想可能會出現的情況,做好應對,避免處理事務的時候茫然無措。比如正常通行的高速路突降暴雨,結果就會導致較多路段出現擁堵甚至交通事故。這個就是我們要預先設想到的情況,對監控屏幕中容易發生事故的路段,有彎度或者其他安全隱患的路段進行嚴密監視。

工作有預見性,其實就是對工作經驗的良性總結和利用。就像我們等紅燈的時候,不要綠燈亮起來纔開始掛檔位、鬆手剎,那樣就會耽誤時間。好的駕駛習慣是在紅燈結束之前做好相應的準備,綠燈亮起馬上就走,這樣才能在有限時間裏達到更高的通行效率。

做高效能的人士,這對於監控人員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爲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馬虎,我們必須將有限的精力和時間合理的分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工作質量和效率提高。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三

首先非常感謝公司能有這樣的讀書活動,促使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抽出時間去讀書,看到很多點不論於生活還是工作都覺得受益匪淺。

最簡單明瞭詮釋書本7個習慣的是一張圓形圖,意思爲:從第一階段依賴期,達到1.積極主動,2.以終爲始,3.要事第一;達到這三點可進入第二階段獨立期,再通過4.雙贏思維,5.知彼解己,6.統合綜效;達成以上六點即進入互賴期,最後還要7.不斷更新,纔算是完成的七個習慣。

如何擁有習慣,此書的定義爲:知識、技巧、意願相互交織的結果。因爲知識可以讓我們知道做什麼,爲何做;技巧可以告訴我們怎麼做;最後意願是想要做。只有這三個交集才能完成做什麼,怎麼做,去做,整個完整鏈。

然後如何激發團隊產能,有三句話最爲影響深刻。第一句:“像這種只重金蛋的態度和思維定式,實在難以激發員工的熱情和潛能”,第二句:“你可以買到員工的時間,卻買不到他的心,而心纔是忠誠與熱忱的根源”,第三句:“唯有在金蛋(產出)與鵝的健康和幸福(產能)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真正的效能”。

“積極主動”模式爲: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這裏感受最深的一句爲“真正有效的策略是從自身能控制的方面着手,也就是先改進自己的缺失,努力成爲模範妻子或丈夫,給予對方無條件的愛和支持”。

“以終爲始”讓我認識到——“從現在開始,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爲衡量一切的標準,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論發生在何時都必須遵循這一規則。”;第二“確定角色和目標——人生在世,扮演者各種各樣的角色”第三“唯有參與,才能認同”。

“要事第一”——“別讓瑣事牽着鼻子走”、“勇於說不”。

“雙贏思維”中我看到有六個交往模式:利人利己(雙贏)、損人利己(贏/輸)、捨己爲人(輸/贏)、兩敗俱傷(輸/輸)、獨善其身(贏)、好聚好散(無交易)。其中好聚好散是我之前沒有考慮到的,在工作的往來、生意的交集中,我盡力想考慮雙贏模式去互推結果,但是有時候不想對方受傷,也不想自殘的情況非常矛盾,此書中一句話,點明我“不能雙贏就好聚好散”。

知彼解己”中“表達也要講技巧,如何獲得理解,這也是雙贏之道不可缺少的”。

“統合綜效”的溝通層次,劃分合作層次爲橫座標,信任度爲縱座標,總共分爲三個階段:互相提防(贏輸模式)、互相尊重(妥協)、統合綜效(雙贏)。此種“尊重差異——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是我停留在妥協的重要原因。

“不斷更新”需要從四個方面磨練自己——1.身體:鍛鍊、營養和壓力調節;2.社會/情感:服務、移情、統合綜效、內在安全感;3.精神:實現價值、忠誠、學習、冥想;4.智力:閱讀、想象、規劃和寫作。除此外,就是通過學習、堅持、實踐來螺旋式上升。

以上爲我本次也是第一次讀此書的觸動點,也是留給之後的我來反省生活及工作中是否遵循以上的習慣來做人做事。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四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是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寫的一本教育類型的書。我認爲這本書可以有它這樣的成功是因爲它徹底的改變了讀者對自己思維的理解。它讓讀者們認真思考:爲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思想,有這樣的行動?

這本書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品德的重要性。在現在的社會中,很多人都爲了成功而改變自己的外表。比如說,很多課程就教那些領導者如何微笑、如何着裝、如何讓別人喜歡自己等等。這樣的個人魅力卻也是表面的,因爲他依靠欺騙和玩弄。柯維告訴我們這樣的表面的行爲並不能達到真正的成功。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內心品德的強大,就像發自內心的、真誠的友好要比一個機械化的微笑和優美的着裝更能說服別人。這也就體現出了現在社會的一個問題:重點從對內心的培養轉移到了對外表的注重。這樣的轉移會讓人們更難獲得成功。

這本書告訴我的第二點就是人必須以原則爲中心纔可以高效和成功。原則是指引我們行動的價值觀。原則指引着我們的思想,而思想引導着行動。有些原則無法否認地給人們帶來成功和幸福,比如公正、安全、勤勞等等。如果我們所有的行動都是以這些原則作爲標準,那我們就更可能獲得成功和幸福。但是如果我們忽略這些原則,那麼效率也許就會變低。用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了付出纔有收穫是無法否認的事實,正如沒有耕地就沒有收穫似的。如果我們把它作爲一個價值觀,一個原則,並讓它來指引我們的行動,那麼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們就不會因爲去嘗試各種各樣的捷徑而浪費時間,而是踏踏實實地解決這個問題。這時我們就會更成功、更高效。因此我自己創建了一些我認爲可以幫助我成功的原則,比如勤勞和誠實。如果我要做的事情與這些原則互相矛盾,那我就會立即放棄做那件事來避免走彎路。

“七個習慣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作者相信的是一個人環境對他的影響是有限的。不同的人在同樣的環境中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柯維提倡的就是不能讓環境對我們造成太大的影響,而是鼓勵我們去積極的改變,這個環境和調整自己來得到最大的成功和效能。比如在我們學校,我們經常會聽到“我現在的成績就是全是因爲我的老師太差了”之類的抱怨,但是其實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很有限的,所以同樣的老師會有不同成績的學生。我們都會下意識的去怪我們的環境,並以此把指責從自己轉換到了環境,卻沒有意識到我們自己纔是我們成功或失敗的主要原因。這讓我更清楚和正確地看待環境與成功的關係,並讓我更容易地總結我失敗的原因。

雖然我對這些複雜地概念的理解仍然是很初步的,但是這本書對我的正面影響已經 是是十分巨大的,因爲它讓我更容易地做出正確的行動。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讀書筆記 篇五

時間過的真快,一晃兩年過去了,這兩年,馬不停蹄的畢業、工作、戀愛、生活。從一個職場小白變成一位都市白領,從不懂生活到現在開始學着去平衡工作和生活。期間,有過挫折和無奈,有過驚喜和歡快,經過生活的洗禮,身上的書卷氣少了很多,迭代成對生活的堅毅和熱愛。這兩年,一切的經歷和閱讀都內化爲一個詞——閱歷,這些閱歷讓我突然懂得:

比成功更重要的是塑造性格。

提到成功這個詞,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名利和物質,諸如腰纏萬貫,揚名立萬,拜將封侯,卻極少有人會提到身體的健康、人格的完善、個人的成長、家庭的和睦,畢業兩年混跡職場,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工作究竟是爲什麼,難道僅僅是找一份養家餬口的事情做,還是有其他?直到有一天聽到一句話看到一本書,讓我瞬間頓悟,我渴望成功,但是年輕人要追求的更多應該是:持久成長的能力。

這一句話是我的直屬主管告訴我的:你還小,只要不斷成長,學到了本事,賺錢,賺大錢那是遲早的事情。

而那本書告訴我,想要擁有持久成長的能力,我必須重塑我的性格,這本書便是史蒂芬·柯維的大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那麼七個重要的習慣究竟有哪些。這七個習慣又是怎麼樣幫助我們對重塑性格的呢。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心得體會 篇六

開杭州前,終於把斯蒂芬_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看完了,說實話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第一感覺是排斥的,因爲這種書名充斥着濃濃的成功學雞湯味。養成幾個習慣就能成爲高效能人士了?那我苦學30天是不是能成爲下一個馬雲?但是看到劉潤及其他大神都推薦了這本書,我想這本書應該還是有乾貨的。

七個習慣的基礎:產出/產能

在介紹具體的七個習慣前,作者介紹了一個重要的概念:產出/產能。作者通過一個寓言故事讓讀者很容易地理解了其意思。從前有一個農夫,得到了一隻鵝,某天早上,發現這隻鵝會下金蛋,第二天,又下了一個。農夫固然很開心,但卻嫌每天一個的速度太慢了,於是殺了鵝,認爲鵝的肚子裏應該有很多金蛋。但是殺了之後,才發現裏面什麼也沒有,農夫又回到了一貧如洗的時候。在這個寓言中,金蛋就是產出,而鵝就是產能。農夫因爲只重產出,而忽略了產能,最終導致產出不增反減。既然產能很重要,那是不是應該只重產能不重產出呢?也不行,如果你對這隻鵝特別好,每天給它最好的食物、最舒適的小窩,但是它十年才下一個蛋,這肯定也不符合你對期望。所以重要的是在產出和產能之間找到平衡,要在維持產能的條件下讓產出最大化。套用到人身上,產出是我們的工作成果、時間,產能是我們的身體、進步的空間,我們當然要努力工作,但是不能因爲工作而透支了自己的未來,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

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

積極主動應該是七個習慣中最爲人熟知的一個習慣了,我記得當時研究生畢業時,導師給我的建議也是“主動一點”。關於這個習慣,以前自己一直不當回事,什麼事都抱着“順其自然”的態度,自己不去爭取。現在漸漸意識到,這個社會不像家裏或國小、中學,你是中心,即使你不積極、不主動,父母、老師還是會關注你。在社會中,比你優秀的人太多,如果你不積極主動,別人憑什麼要特別關注你、給你機會?書中把人的圈子分爲關注圈和影響圈,我們應該多做影響圈內的是,因爲這些事通過我們的積極主動是會有所改變的。消極被動的人喜歡說“如果。.。.。.就好了”,而積極主動的人則喜歡說“雖然缺少。.。.。.但是我可以。.。.。.”。積極主動這個習慣貫穿整個七個習慣體系當中,無處不在,缺其不可。

第二個習慣:以終爲始

關於第二個習慣,作者讓讀者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參加自己的葬禮,我們希望別人給我們什麼樣的評價或者說我們想在自己的墓誌銘上寫些什麼?這就是以終爲始的思維,什麼東西對你而言是最重要的?找到這個東西后,以他爲終點,好好想想自己現在應該怎麼做才能實現。作者認爲任何事都由兩步構成:一是規劃構思的智力創造;二是具體行動的體力創造。以終爲始就是第一步的智力創造。作者建議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確立自己的使命宣言,使命宣言的地位和作用類似於憲法,是我們爲人處事和價值觀的基礎。在我們扮演的各個社會角色中,我們分別想成爲什麼樣的人?

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

第二個習慣屬於自我領導,而第三個習慣屬於自我管理。領導和管理的區別在於領導屬於“做正確的事”,而管理屬於“把事做正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四象限時間管理法,即把事情分成緊急且重要、緊急不重要、重要不緊急和不重要不緊急。大多數人都勸我們應該優先做緊急的事,但是作者認爲我們應該把重心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上。只有我們提前處理了這些重要的事,這些事纔不會變成重要又緊急的事,因爲一旦事情變得緊急了,我們難免手忙腳亂、考慮不周。

爲了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我們需要將一些不重要的事情授權給他人。授權分爲指令型授權和責任型授權。指令型授權是授權者把具體該怎麼做交代的一清二楚,被授權者沒有自己的思考和自由,完全只是起到了代工和跑腿的作用。在這種授權模式下,如果事情沒有做好,被授權者往往會將責任歸於授權者,“__讓我這麼做的,不怪我哦”。而責任型授權則是將目標告訴被授權者,並告之已經嘗試過的失敗方法、可以利用那些資源,至於具體怎麼做完全由被授權者自主選擇和決定。在這種授權模式下,被授權者往往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把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做。關於只說不能怎麼做而不說要怎麼做的方式突然想起以前看到過的一個觀點:研究生導師的作用就是隻告訴你什麼是行不通的,至於具體要怎麼做,則應該由學生自己去摸索。

第四個習慣:雙贏思維

前面三個習慣都是爲了實現個人領域的成功,而第四到第六個習慣則是爲了實現公衆領域的成功。前面三個習慣是爲了從依賴走向獨立,而第四到第六個習慣則是爲了從獨立走向互賴。我們應該認識到人與人之間並不是你死我活的關係,我們應該抱有充足的心態,相信雙贏是有可能的。類似於時間管理中的四象限,在這邊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橫座標爲“敢作敢爲”,縱座標爲“善解人意”。既敢作敢爲又善解人意,可以實現雙贏;敢作敢爲但是不善解人意,則是我贏你輸;善解人意但不敢作敢爲,則是你贏我輸;既不敢作敢爲又不善解人意則是雙輸。

第五個習慣:知彼解己

爲了讓別人理解自己,我們應該首先知道、理解別人,要想影響別人,我們必須首先被影響。當我們在聽別人說話時,我們想的不應該是如何用自己的經歷和觀點去回答對方,而是應該利用移情方法,真正站在說話者的角度去傾聽。很多人在與人交談時的狀態要不正在說話要不準備說話。

第六個習慣: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就是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也就是要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右腦主管直覺、創造和印象,左腦主管分析、邏輯和語言,只有左右貫通,大腦才能發揮作用,也就是大腦也需要統合綜效。大腦的這種構造非常適合我們的生活,因爲我們的生活不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就像書中舉得例子,一幅畫,從不同的角度看,既可以是少女也可是是老婦,其實雙方都對,但是很多人卻抱着自己是真理,別人不可理喻的態度。

第七個習慣:不斷更新

擁有財富,並不代表經濟獨立,擁有創造財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習慣七就是個人產能,它保護並優化你所擁有的最重要的資產——你自己。它從四個方面更新你的天性,那就是身體、智力、精神、社會/情感。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後感 篇七

第一次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時候,我先看了一下目錄,大致瞭解一下是哪七個習慣,然後再決定先看哪一章,畢竟我習慣先看自己感興趣的地方。

然後我發現最吸引我的還是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因爲我並不是一個積極主動的人。很多時候我都習慣處於被動的地位,不去主動做,因爲當我處於被動狀態時,萬一事情的結果不是我想要的,我就能在事後給自己找一個讓自己心安的理由——“這又不是我選擇的”。

而書上說積極主動不僅是主動。更重要的是代表人必須爲自己負責。這很對,人只有對自己負責了,纔會變得更好,對待事物也會積極。因爲如果你對自己都不負責,那你還會對什麼事情有責任感?如果你沒有責任感,又怎麼可能會把事情做好,如果做不好事情,就不會對事有積極的態度。

第二讓我有收穫的是第六章——人際關係。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善於處理人際關係的人,既不會主動去與人交往,更不懂得如何經營好人際關係。開始一段友誼比維持一份友誼簡單,感情是需要去的,如果你不去理會你的朋友,那麼感情總是會變淡的,而如果你不會維持感情,那更慘,你和你朋友的友誼將不會是被時間沖淡的,而是被你毀掉的。

維持一份友誼,你需要投入真摯的感情,同時也需要你表達出你的感情,而不是總是將對朋友的關心藏在冷嘲熱諷後邊,沒人能受得了一個總是在嘲諷別人的人。適當的表達出你的關心,感情,這是很重要的,所有人都希望別人真心對待自己。當然了,維持一份感情,感情很重要,正直誠信的品德也非常重要。因爲正直誠信可以產生信任,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是誰都知道的。而且按書上的話來說,信任也是“其他感情投資的基礎”。

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很好的書,它可以讓人有所收穫,而且還不是其他的心靈雞湯類的書能帶來的收穫。我覺得看完這本書,比看幾本心靈雞湯類的書都有用。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讀書筆記 篇八

“統合綜效的基本心態是:如果一位具有相當聰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見不同,那麼對方的主張必定有我尚未體會的奧妙,值得加以瞭解。與人合作最重要的是,重視不同個體的不同心理、情緒與智能,以及個人眼中所見到的不同世界。與所見略同的人溝通,益處不大,要有分歧纔有收穫。”昨天中午休息的時候,我又看了一遍習慣六,同事問我,這書好麼,看幾遍了?我當時回答,書寫的很深,每一個習慣,看一遍有可能看不懂吃不透。每看一遍都有不同的。理解,比如說這段話,就寫的特別好,給你們讀讀,然後我就念了一遍。

平時大家聚在一起都是工作上的事情,很少有這種時候,所以我就多說了幾句。我說第二個習慣,以終爲始,最開始我就沒看懂,迷迷糊糊的。直到第二遍我打算寫讀書筆記的時候,仔細的來回翻看,才理解什麼是終,什麼是始。什麼是以終爲始。就是你先想好你要在你的墓誌銘上留下什麼字,在別人眼裏,你要什麼樣的評論。你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想清楚這個,就是人生的終點大致什麼樣子的。然後按照這個去開始走你的人生之路。這就是以終爲始。我就這麼解釋的。

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我中午和同事聊起來別的事情,後來聊到做飯,我說我不會做飯,很少做飯,也沒那個心情。我有一段時間,迷上了做慕斯,每天就想着要做什麼樣的,怎麼做,需要買什麼材料,要做什麼口味的,硬一點還是軟軟的。我當時的那個感覺就是,有那個心情就想用做點什麼來表達一下,而那時的我,心裏甜美,就選擇了做慕斯來表達我這種心情,柔軟,香濃,美好而甜蜜。也是失敗過好幾次,做了幾次後,纔有了起先心裏勾勒的樣子,滿足感油然而生。說到這裏,得到了同事的共鳴,然後她滔滔不絕的講起她做飯的感覺,其實做完吃不了多少,也不見得有多好吃,就是滿足於先有個想法,想做什麼,然後自己去買,動手去做,最後的結果一點點接近原先自己在頭腦中勾勒的樣子。這個過程,是自己完成的,所以特別滿足而開心,很享受。

幾乎是那一瞬間我豁然開朗,這個過程就是以終爲始的最接地氣的詮釋。我說出來,同事也覺得這個例子更好理解。終就是一頓飯做完的樣子,始就是想好後,開始按照這個終去行動。人生亦如此。我忽然覺得每個人喜歡做的事情不一樣,但是之所以喜歡,應該或多或少有一些原因是他們在這個喜歡的事情上找到了這種以終爲始的感覺。

這個中午的談話,讓我有所得,我選擇及時的記下來。收穫的不止是更深刻的理解了以終爲始。還讓我覺得這是一次統合綜效的典範。

先談一下什麼是統合綜效。我的理解:就好像是一盤象棋,一方共16個子,每個子代表一個有生力量,16個加在一起,就是16個有生力量,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你若能讓他們開誠佈公的去交流理解創造,就會產生20,甚至2000的力量。而現實中,能否下好棋,下贏棋,是看掌控棋子的人,是否瞭解每個棋的用法及相關走法上的配合,還有是否有足夠的下棋經驗和次數,來進行試驗與熟練。每個棋子都有自己的優點缺點,關鍵在於如何調配。若把每個棋子比作人,每個人也是都有自己的優缺點,關鍵在於要尊重差異,取長樸短,這樣就能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也就是說各個部分之間的關係是最重要的。而能做到整體大於部分之和,就是統合綜效。

而統合綜效的前提,是尊重,溝通,互信,合作,進而才能創造出額外的價值。大部分人在一起共事時,都能做到起碼的尊重,但是不會敞開胸懷的溝通,沒有氛圍。而不能敞開心的溝通,那就談不上互信,合作也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更談不上創造。以前的我一直想不通,爲什麼大家要一起出去吃飯,我不是一個善於交際的人,但是我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困擾我很久,近期我終於想明白了。重要的不是吃飯,是大家在一個相對不緊張的環境中一起做些放鬆和快樂的事,進而能夠營造出一種氛圍,增加彼此的瞭解,擴大彼此的信息,增進情感,加深彼此的敞開程度。這樣建立了更多的情感賬戶,相處更加融洽,彼此能夠更加坦誠,相互尊重,即使意見不一,也會真心實意去努力理解對方。

領導者是通過營造氛圍來提升績效的人。這句話是《可複製的領導力》一書中的話,我覺得感觸很深,很多概念由模糊變清晰。有時間會把這本書也寫一個讀書筆記。

回過頭來總結一下,昨天中午的談話,讓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氛圍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了氛圍帶給大家的不是嚴肅不是壓抑,而是圍繞話題,自由表達自己的意願,想讓別人知道在這個話題上我的感受是什麼樣的,這種感覺和在會議上不想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沒想法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感覺。讓人熱血沸騰,坦誠交流的效果就在於此,我們完成了創造。一個不經意間的談話,昇華了對人生的感悟。激起了所有參與者的談話的慾望,這就是統合綜效中說的放心大膽的表達情感或者顧慮,你會看見你的收穫與進步。雖然坦誠往往與風險相伴。作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