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親子關係心得:架設橋樑 有效溝通

摘要

親子關係心得:架設橋樑  有效溝通

親子關係是人生中重要的關係,但是,親子關係的問題困擾着許多的父母。他們經常感到無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從而影響到親子的和諧。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父母如何與孩子架設橋樑,進行有效的溝通。

當我們有了孩子之後,總在說着要把孩子教育好,讓他們健康快樂的成長。可是後來,我們做父母的發現,隨着孩子的成長,他們越來越不願與我們說話了,溝通交流也越來越難了,那麼,作爲父母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架設起有效溝通的橋樑呢?

一、尊重孩子,學習傾聽孩子的心聲

每個孩子,從牙牙學語到長大成人,都是一個個獨立而特別的個體。他們對生活、對世界有着自己的眼光和見解。有着自己看世界的角度。常常會說出一些讓父母大吃一驚,甚至匪夷所思的話語。而父母遇到這樣的一些情況,總是以孩子還小,他們的想法“不靠譜”、“不成熟”、“太天真”、“太幼稚”這樣的言論來否定孩子,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甚至嘲笑、指責孩子的行爲。久而久之,孩子發現自己生活沒有選擇權、發言權,他就會認爲自己的觀點不重要,覺得父母也不理解自己,尊重自己、認同自己,“自己怎麼做都不對”,漸漸的,孩子就會建立起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再也不願意表達自己的觀點,拒絕與自己的父母溝通,有什麼話也不願意和父母說。

曾經遇到一個案例,在期會考試的時候,一個六年級的孩子不願意來參加考試,原因是考試前一天,數學老師打電話告訴孩子的媽媽,期會考前一天摸底測試,孩子數學沒考及格,孩子回到家,媽媽就問“是不是考試不及格”,孩子說:“是的”,孩子話沒說完,一聽到孩子真的沒及格,媽媽就說:“我起早貪黑的帶你,你怎麼沒考及格,你最近是不是上課不聽講?”說着按捺不住劈頭蓋臉的打了孩子一頓,而且臉也被打出血。於是,第二天,孩子怎麼都不起牀參加期會考試。後來,才瞭解到,摸底考試那天孩子拉肚子,試卷沒做完,所以沒有考及格。這個孩子的媽媽沒有尊重孩子,聽到孩子考試不及格,也不調查清楚背後的原因,就主觀武斷的認爲“他考試不及格就是學習不用心造成的”,粗暴地打斷孩子的話,沒有尊重孩子,更沒有認真傾聽孩子,所以纔有了孩子不願意參加期會考試這一幕。

這樣相類似的場景常常發生在父母與孩子溝通之間,有的時候父母沒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用臆想和推測來判定孩子的行爲,或是空洞的說教,上綱上線的小題大做……這些往往會造成親子溝通的障礙,漸漸的孩子會對父母關上“心門”,“不理不睬,”甚至心懷埋怨。

因此,我們在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時,首先,要做到尊重,尊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用心來傾聽孩子的心聲,鼓勵孩子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和感受,與孩子站在一起分析問題,商量解決問題的對策,而不是與問題站在一起打敗孩子。這樣的溝通,纔會讓愛流動,讓孩子感受來自父母的力量,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和關愛,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

親子溝通中父母要究竟要如何傾聽孩子的心聲呢?首先,我們要耐心、用心地傾聽孩子,不隨意打斷孩子的話,無論孩子說什麼,不給予道德評判,尊重孩子的感受和想法。我們的語言要避免評判、比較、命令、和指責這些被異化的溝通方式。這些方式容易導致孩子覺得自己的意見和想法被否定,從而不願意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例如,上面的事例,如果孩子的媽媽聽到孩子考試不及格,不做評判,繼續讓孩子把話說完,就不會導致溝通中斷。其次,可以用肢體語言、眼神交流等與孩子溝通。例如,對幼小的孩子可以蹲下來,看着他們的眼睛說話,這樣,肢體語言的改變,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最後,父母在傾聽的過程中,要積極迴應孩子的說話內容。例如,孩子說完考試的情況之後,可以迴應,“原來是這樣呀,考試中的意外情況誰也無法避免,但是,你已經盡力了,媽媽理解你的” 。

二、積極共情,理解孩子的需要

心理學的共情指的是一種能深入他人主觀世界,瞭解其感受的能力。共情是指在與他人交流時,能進入到對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對方的內心世界,能體會對方的感受,理解對方的意圖,並對對方的感情作出恰當的反應。對他人情緒、情感具備感受力和理解力。就是我們常說的“將心比心”。

共情也有利於信任關係的建立,在共情中父母降低了自己的年齡,走進了孩子的世界,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關注到了孩子的心理感受,滿足了孩子的心理需求,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給孩子足夠的信賴感。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關注、被認同、被相信、被心賞,讓孩子內心接收你,願意告訴你所有的話。關係好了,什麼話都好說,在共情的基礎上,再和孩子討論錯在哪裏,犯錯的原因,怎麼改正,就容易解決問題了。共情,就是在踐行人比事重要,關係比問題重要。

用否定、拒絕、建議、提問、過分同情、邏輯分析等態度來否定孩子的感受,是不可取的。主動傾聽並接納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產生共情,站在孩子的立場,理解他們,纔是溝通的良好開端。

長久以來,我們做家長的太善於“說教”了,太着急“說教”了。當孩子有情緒時,父母們往往過於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孩子的感受。總想着溝通,其實是執着於問題的解決,執着於結果,是說服,是控制,是包辦,只關注於自己的感受,急着表達自己的感受,沒有傾聽、理解、尊重孩子的感受。我們一起來看下面兩段對話:

孩子:“媽媽,我不想穿這件紅色的衣服。”

媽媽:“不會吧,這件衣服多好看啊!”

孩子:“我就是不喜歡這件衣服!”

媽媽:“我很喜歡這件衣服,你穿紅色的衣服多有精神!”

孩子:“我就是不喜歡這件衣服,我不喜歡紅色。你爲什麼要買給我?”

媽媽:“你真沒良心,我花錢買衣服給你,你還挑三揀四的,我以後再也不買衣服給你了?”

當孩子說他不喜歡這件衣服並沒有去了解孩子的感受是什麼,爲什麼產生這樣的感受?而是急於表達媽媽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溝通開端自然不會取得好的溝通效果。很多家長都期望與孩子取得良好的溝通,其實溝通不是技巧,不是方法,而是能力,愛的能力。

多去接納孩子少問爲什麼。當孩子表達他的想法或者感受時,父母要多去接納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總是問爲什麼會這樣?爲什麼會那樣?因爲對於孩子來說,他的感受有時不能用語言來敘述。父母可以用語言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情緒感受,比如可以用:喜悅、開心、高興……表達自己滿足的情緒。用:害怕、擔心、沮喪……表達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心情。

共情的主要目的是能感受和了解孩子的想法,尤其要讓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願意認真傾聽他,而不是事事都要贊同孩子的想法。

細緻表達您的迴應和態度。父母不要簡單地說“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而要將問題細化,告訴孩子您知道他“今天寫了很多作業一定很累”,他“被老師批評覺得很難過”,等等。

父母在與孩子共情時反應不能過於強烈或是冷淡,當孩子向我們敘述一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或是感受時,我們的迴應要有度,反應過度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和負擔;過於輕描淡寫,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重視自己。只有在與孩子具體的溝通中慢慢實踐,慢慢磨合,才能讓溝通越來越順暢。

三、接納孩子,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

父母的接納,會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孩子是父母的精神的延伸,一個簡單的動作、眼神,一句簡單的話語都可以讓孩子的心理成長起來。我們在不斷的完善自己,摒棄自己不好的一面,只爲在孩子面前展示一個好的榜樣,我們在接受自己不足的時候,更要接受孩子,因爲他在學習當中,我們的鼓勵與讚揚是澆灌他成長的最佳營養物質。

接納孩子就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父母愛孩子是愛孩子的全部,而不是隻是某個部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不論他優秀還是不足,不論他是閃亮還是暗淡,成功還是失敗……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永遠愛他的,這就是“無條件的愛”。

很多孩子到了青春期,或者是大一點了,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就是因爲在平時的溝通中,只有當孩子表現得讓父母滿意,才能得到父母的肯定與讚美;而自己表現不好,就沒臉見父母,害怕父母對自己的嘲笑打擊和否定。“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漸漸的,父母這樣的表現讓孩子有種感覺,似乎父母不是真的愛他們,而是愛他們的“榮譽”、“成績”“鮮花掌聲”等外在的東西。因此,父母要學會對孩子表達自己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僅僅因爲他是我們的孩子,不是因爲“他考試得了第一名”“他是學霸”“他是三好學生”等原因。讓孩子感受到,無論發生什麼,他都是父母的孩子,父母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我自己就曾親身經歷過這樣的事情。讀幼兒園大班的兒子參加幼兒園的“六一節”表演節目《皇帝的新衣》,被老師選中扮演“皇帝”,可是,他自己不願意扮演“皇帝”,他要求扮演“士兵”。老師希望我能說服孩子扮演主角,畢竟這是一個難得表現自己、鍛鍊自己的好機會。我來到幼兒園,蹲下身,摟着兒子的肩膀說:“寶貝,這次表演活動是你自己的事,,你願意扮演皇帝還是士兵呢?”兒子說:“我想扮演士兵,我不願意扮演皇帝,可以嗎?”雖然,我內心也很希望兒子能扮演皇帝,可還是忍住了說服他,讓他按我的意志選擇。無條件的接納這個不願意當“皇帝的士兵”。最後,我接納了孩子的選擇,並通過肢體動作和語言讓孩子知道媽媽媽媽尊重他的選擇,而且媽媽永遠愛他,不會因爲他“不扮演主角”這個選擇就不再愛他,他也願意什麼事都跟媽媽溝通。

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當孩子遇到難題時,首先,要尊重孩子,給孩子充分的開口表達,而不是急着下結論、貼“標籤”,說對錯;其次,情緒沒有好壞對錯之分,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讓孩子宣泄自己的負面情緒,而不是用“不許哭”“男兒有淚不輕彈”來壓抑孩子的情緒。最後,與孩子的交流和互動,肢體語言和溫柔的話語能讓愛流動,溫暖的擁抱、甜蜜的親吻都能傳遞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

父母是一個神聖的身份,當一個孩子哇哇墜地時,我們也開始當父母的神聖的使命。爲人父母是一種學習,孩子們一天天的長大,我們也在不斷地成長,在與孩子的交流溝通中,我們要學會學習尊重孩子、與孩子共情,無條件接納孩子,這樣纔能有效的語孩子進行親子之間的溝通,幫助我們走進孩子的心靈世界,建立和諧美好的親子關係。親子教育,其實跟他們一起成長一起學習也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