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坐井觀天的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一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說說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說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說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爲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衛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爲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抓住重點詞語重讀。 篇二

如在知道讀小鳥飛了一百多裏時,怎樣才能讀出路程的長呢?抓住“一百多裏“這個次重讀它,路程遠的意思也就在朗讀中體現出來了。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三

《坐井觀天》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這一單元的課文均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專題,選編了一些能給人以啓迪的成語和故事。《坐井觀天》這則寓言,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還自以爲是。這一寓意,對於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爲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

本課計劃用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學習生字和初讀課文,第二課時理解課文,第三課時朗讀背誦,練習鞏固。理解課文時,我這樣安排:激趣導入——整體感知——研讀感悟——演讀入境——拓展延伸。

首先,我讓學生觀看課文視頻,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知道青蛙和小鳥所在的位置,讓學生對課文有個整體印象,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其次,在學習課文中,我主要抓住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讓學生理解青蛙和小鳥對天有多大這個問題爲什麼會有不同的看法。還讓學生體會青蛙的自以爲是。抓住句子: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小鳥飛呀飛,飛過了哪裏。讓學生仿照句式說句子。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後,用“因爲……所以……”說說自己的理解。最後進行對話表演。

最後,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說一說青蛙聽了小鳥的話,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麼?說了什麼?

不足之處:

1、給學生思考的空間不夠。在提出問題後沒有給學生思考回答,自己就先給答案了,以後要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

2、訓練說句子時不敢放手。如:在說_____無邊無際,打得很哪!這個句子時,我出示大海、森林、沙漠、草原這張圖片讓學生看圖說句子,應讓學生想想說說還有什麼是無邊無際的。

3、沒有關注到每位學生。在課堂上我沒有關注到每一位學生,這是一個老師不該犯的錯誤,在以後的課堂中都要把每個學生當做主角。

總而言之,在以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改進,不斷地創新,認真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願意去學、在快樂中學。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四

在我校本次教研月活動中,我選擇的是新教材西師版第三冊教中的一篇課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對話,很適合於讓學生朗讀。根據教材特點及學生實際在本堂課的設計、教學中,我努力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以讀爲本,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體會、感受。但是,在真正走進課堂上完課之後才發現實踐和理論的差距。在聽了教導主任和老師的評課後,更讓我有如勝讀十年書的感覺,爲我今後的教學提出了新的奮鬥目標:

1.要注意老師的導與學生的自主有機結合

老師應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但同時得注意如何體現老師的導。由於在分角色朗讀訓練的時候,我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沒有進行適當的引導。所以,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夠做出不一樣的小鳥飛的動作,能讀出小鳥和青蛙的不同角色的語氣特點。但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我們是否可以在孩子們自學練讀前,老師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老師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怎樣讀纔讀得更好?這樣,既可以給面上孩子們模範的作用,也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2.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

我組織孩子們三人一組進行練習,但我發現,孩子們練習時,往往就練喜歡的角色,所接受的訓練是單一的;還有的孩子,因爲怕讀不好角色,就單挑旁白來讀。積極的孩子,朗讀水平較好的孩子就走進角色,朗讀水平較弱的就永遠旁白,這樣會造成惡性循環,不利於孩子的發展。老師可創設情景,讓孩子有平等的訓練機會。要求孩子再研究時進行多次的練習,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複,要輪換角色。這樣才利於孩子們整體綜合發展。

3.讀書的行爲習慣的培養。

我們班上的孩子思維活躍,發言積極。但是,一旦同學讀錯的時候,他們便會情不自禁的爭先恐後的指出。這樣就使的讀的同學沒有勇氣讀完,課堂秩序也會因此很亂。所以,我們要在平時閱讀的時候多加訓練:讓生學會傾聽,讓生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大膽的發言從而讓生明白這也是在尊重其他同學。,最後,讓生在平時的訓練中養成聽,說的好的行爲習慣,。

4.提出正確的價值體驗。

比如說:本節課就是要讓孩子在小鳥和青蛙的對話中明白一個道理:不要做目光短淺,狹隘的人。教學時,我擔心以形象思維爲主的二年級的孩子,要將故事所蘊涵的道理抽象出來,並且在以後的生活中引以爲戒是很困難的。即使把抽象的道理告訴他們又能讓他們知道什麼呢?所以,本節課中,我主要讓孩子們通過自讀,自評,自悟。從而感悟其中的道理。但是,沒有考慮到孩子們的差異性,導致這節課沒有形成統一的,正確的價值觀。

5.在學習中促進自身的專業化成長,尤其是課堂應變能力。這非一日之功。

本課中,我在教學生字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們覺得哪個字最難寫?但是孩子們的回答是:都很簡單,我們都會。其實,這個時候就是考驗老師的課堂應變能力。我們完全可以叫說簡單的同學到黑板上寫寫。當然,我也深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時刻留意,反思。以期有大的進步。一堂課下來雖然發現了許多問題,但努力的過程卻讓我受益非淺。相信語文的教學不在於一時,而在於日積月累,努力把握每一節課,讓學生真正學會感悟、學習,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認爲,失敗也美麗。我將以失敗爲起點,奮起直追,讓自己在新課改中成長起來!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五

《坐井觀天》這是一篇通裕易懂的寓言,作者用生動有趣的筆觸寫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用生動有趣語言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來體會文本內涵,感受誰對誰錯的心情來理解課文內容。文章語言簡潔,意境雋美,朗讀起來琅琅上口,也讓孩子們感受了寓言的快樂。

《坐井觀天》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學起來容易理解,這樣看來學生對讀生字詞和理解課文內涵都較好,學生的續編故事還較好,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由於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理解的時候朗讀少了一些,背誦的時候不夠熟練,有待今後注意儘量多想辦法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和禮貌教育。

語文教學教無定法,只要是適合學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一如既往,努力鑽研和探索,讓語文課成爲學生最喜歡學的課。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六

今天,我執教的是人教版第三冊第三單元13課《坐井觀天》,本課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給孩子們講述了一個寓意深刻的故事。課文通過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爭論,闡明瞭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爲是。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由謎語導入新課,引入課題,通過讓學生初讀課文,藉助拼音認識生字,以及各種方式幫助識字,摘蘋果、開火車的遊戲來鞏固識字,重點指導書寫容易寫錯筆順的“還”字,同時提醒學生注意寫字姿勢,再讓字詞進入文本,自讀課文,理解課文主要內容。

再讀課文,學生用自由讀、同桌讀、小組讀、分角色讀、表演讀等不同形式的讀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我抓住本課教學重點,讓學生從青蛙和小鳥的三次對話中,實現寓意的理解。多種方式的朗讀,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語感,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爲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還自制了青蛙和小鳥的頭飾,既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又增加了形象性。

在拓展時,我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自由地發揮想象,很多孩子能暢所欲言,接着很自然地上升到道理的總結,感悟。

在本課教學中,學生能積極地配合和思考,教學目標得以實現,但也有一些美中不足的地方,如:本來設計在理解“無邊無際”一詞後,進行一個拓展的說話練習,以“無邊無際的”練習擴展詞彙,再用“無邊無際”說一句話。但由於緊張給忘了,顯然效果沒有預設的好了。以後我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這些細小的環節。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七

部編版的教材增添了很多新課文,但是像《坐井觀天》這樣的老課文依然保留,在教學完這一課後,我有了這樣一些想法:

學生閱讀的。心理活動規律包括:複雜的思維活動,複雜的情感活動,複雜的語言實踐活動。一般來說,這三種活動總是有機結合、難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動的趨向性(如好奇、興趣、動機等)又往往對思維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產生制約和影響,因而情感活動呈現不穩定性,具有調控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要讓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纔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之中,豐富的情感被激發纔會有表達的強烈慾望,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教師要以文本爲依託,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準確捕捉學生的閱讀情感活動並予以適時引導。

我通過引導,讓學生潛心會文,通過直覺思維,感性體驗,吸收精妙語言,逐步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蘊。學生們再次分角色朗讀時,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入情入境。練習5分鐘以後,當我讓小組上臺表演時,有幾個小組的學生鬥爭着要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不但能夠大膽地分角色朗讀,有的還邊讀邊做動作!真是有聲有色,情境再現課堂之上。

但是後來我想,雖然我注重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同時也注意到如何體現老師的“導”。分角色朗讀的訓練,我先完全放手讓孩子自主學習,但從學習的效果看,優秀的學生,有較強自學能力的孩子,自主學習的效果明顯,能讀出不同角色的特點,可是對於一些後進的學生,效果就有待提高,他們讀得並非是聲請並貌,甚至有些疙疙瘩瘩。我們是否可以在引導之後,孩子們自學練讀之前,我先和個別學生分角色朗讀,全班評價後再讓孩子深入研讀。是否可設計這樣的導語:你們能讀得比他們更好嗎?想想哪些地方怎樣讀纔會讀得更好?這樣設計,既可以不挫傷後進生自信心,又可以這些孩子一個模範學習的作用,同時還可以激發全體學生探究文本的興趣,再一次跟文本深入對話,改進先前的不足,注意把握住重點詞句的朗讀。

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八

1.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培養學生語感。《試用修訂版大綱》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實踐活動,使其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取知識、陶冶情感、形成能力。教師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頓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學生在閱讀實踐中,學會了獨立思考,學會了讀書。

2.小組合作,強化了主動參與、相互交流。這一片斷,教師多次設計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拓寬了學生之間交流的信息空間,調動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了主動參與。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啓發,情感和認識水乳交融,這就有利於培養學生羣體的主體性和合作意識。

3.精心設計練習,激發學生創設想象。《試用修訂版大綱》指出:“要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教師藉助多媒體,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畫面,圍繞“青蛙跳出井口會怎麼樣呢”等問題,採用小組內合作、小組間競賽的方式,讓學生充分發揮豐富的想象,讓每組學生在一個共同認知的基礎上創造出個性化的。語言,促使學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一次體現其個性魅力,將課堂上的知識內化,並通過自己的再創造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個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過程。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九

針對二年級學生學習語文的特點,在教學中個性注意加強朗讀和發展思維,培養有條理說話的潛力,引導學生透過認識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動形象理解課文資料,領會成語的意思。

一、教給學生讀書方法

給學生有較多的讀書時間,培養學生讀書的習慣。安排學生讀書,每次都有明確要求。讀書時思考什麼問題,解決什麼問題,都向學生交代清楚,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反覆讀課文,大部分資料在讀的過程中去理解。對暫時不懂的問題,既不急於解答也不輕易放過,而是適時地要求學生再讀課文解決。個性強調邊讀邊思考,使朗讀、提問緊密結合。學生提出不明白青蛙和小鳥爲什麼要爭論天的大小這個問題,我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要求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透過看插圖、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在此基礎上,教師又組織學生討論、釋疑。

二、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用心性

令我滿意的是本堂課的教學過程始終洋溢着師生雙邊活動的熱烈氣氛,既不是學生圍繞教師轉,也不是學生配合教師活動,而是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爲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其目的是爲使學生今後自己會學。我讓學生充分質疑,再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適當梳理,採用“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幾個步驟讓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十分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和鼓勵學生。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討論青蛙錯在哪裏,爲什麼錯,經過反覆研讀課文,仔細觀察插圖,深入思考,作出決定,說出根據,不僅僅活躍了思維,而且培養了思維潛力。

三、重視語言文字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要抓住語言因素,突出語言文字訓練,透過適當的練習,鞏固並綜合運用已學過的語言文字。在朗讀和說話的訓練中,透過充分討論,落實對重點詞句的理解,進而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理解。如學生讀了青蛙認爲小鳥說“大話”那段文字後,我先讓學生弄懂什麼是“大話”。同學們逐一解釋爲“吹牛”“做不到,也要把它說出來”“沒有根據的話”“假的”“太誇張了”,經過不斷點撥,學生對這個詞的理解逐步向課文中所表達的意思靠攏。而且透過語言文字的運用,使學生把知識轉化爲潛力。

坐井觀天教學反思 篇十

《石榴》一文文筆優美,以季節的變化,按照抽枝、長葉、開花和結果的順序描寫了石榴的成熟過程,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說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閱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着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展訓練。

作者描寫熟透了的石榴的形態,這一段話寫得特別精彩,既形象又生動,因爲作者採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熟透了的石榴看作了一羣石榴娃娃,成熟的石榴裂開了皮,寫成了石榴娃娃笑得咧開了嘴,笑破了肚皮。讓學生帶者快樂的心情反覆朗讀,讀出豐收的喜悅,讀出石榴娃娃的調皮與歡樂,並讓學生結合觀察書上的插圖,在朗讀中瞭解石榴果實的外形特點,體會作者寫法的精彩。

然後引導學生學習第四節,瞭解石榴子兒的形、色、味的特點。在理解“瑪瑙般的子兒”時,我向學生介紹了瑪瑙,對照圖片讓學生體會石榴子兒的形狀特點。在理解“一顆顆緊偎在一起”時,通過觀察圖片、舉例子理解“緊偎”,通過這段學習,理清段落順序,先寫作者看到的形狀、顏色,再寫品嚐到的味道,爲課後習題品嚐一種水果奠定了寫作基礎。

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就考慮過課的類型,最後決定採用教師主講,學生聽、學的方法爲主,考慮三年級語文基礎知識比較貧乏,所以教師講授的內容較多,我過於主導,讓學生髮揮的機會比較少,一篇課文可以有許多種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一個人的思維有限,一堂課上下來也發現了設計上有一些缺陷,而且學生不太敢回答問題,希望日後能更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