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大學聯考語文:文言文的翻譯(通用多篇)

大學聯考語文:文言文的翻譯(通用多篇)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一

晉書

原文

羅含,字君章,桂陽耒陽人也。曾祖彥,臨海太守。父綏,滎陽太守。含幼孤,爲叔母朱氏所養。少有志尚嘗晝臥夢一鳥文彩異常飛入口中因驚起說之朱氏曰鳥有文彩汝後必有文章。自此後藻思日新。弱冠,州三辟,不就。含父嘗宰新淦,新淦人楊羨後爲含州將,引含爲主簿,含傲然不顧,羨招致不已,辭不獲而就焉。及羨去職,含送之到縣。新淦人以含舊宰之子,鹹致賂遺,含難違而受之。及歸,悉封置而去,由是遠近推服焉。後爲郡功曹,刺史庾亮以爲部江夏從事。太守謝尚與含爲方外之好,乃稱曰:“羅君章可謂湘中之琳琅。”尋轉州主簿。後桓溫臨州,又補徵西參軍。溫嘗使含詣尚,有所檢劾。含至,不問郡事,與尚累日酣飲而還。溫問所劾事,含曰:“公謂尚何如人?”溫曰:“勝我也。”含曰:“豈有勝公而行非邪!故一無所問。”溫奇其意而不責焉。轉州別駕。以廨舍喧擾,於城西池小洲上立茅屋,伐木爲材,織葦爲席而居,布衣蔬食,晏如也。溫嘗與僚屬宴會,含後至。溫問衆坐曰:“此何如人?”或曰:“可謂荊楚之材。”溫曰:“此自江左之秀,豈惟荊楚而已。”徵爲尚書郎。溫雅重其才,又錶轉徵西戶曹參軍,俄遷宜都太守。及溫封南郡公,引爲郎中令。尋徵正員郎,累遷散騎常侍、侍中,仍轉廷尉、長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門施行馬。初,含在官舍,有一白雀棲集堂宇,及致仕還家,階庭忽蘭菊叢生,以爲德行之感焉。年七十七卒,所著文章行於世。

譯文

羅含,字君章,是桂陽耒陽人。曾祖羅彥是臨海太守,父親羅綏是滎陽太守。羅含幼年成了孤兒,是叔母朱氏養大。羅含少年時有大志向,曾經白天睡覺時,夢見一隻鳥毛色異常豔麗錯雜,飛進自己口中,於是驚醒起來說起這事。叔母朱氏說:“鳥毛色豔麗錯雜,預示你以後一定能寫出好文章。”從此以後,羅含做文章的才思一天比一天進步。20歲時,州官多次徵召他,沒有去就任。羅含的父親曾在新淦縣做官,新淦人楊羨後來擔任羅含家鄉的州將,引薦羅含任主簿,羅含高傲地不予理睬,楊羨不停地聘請他,羅含多次推辭不獲批准只好勉強就任。到楊羨離職,羅含送楊羨到他任職的新淦縣。新淦人因爲羅含是原任主官之子,都用財物來送他,羅含感到盛情難卻就接受了。到離開新淦縣時,他把禮品全部封裝放好,離職而去,並未帶走。於是,遠近百姓都非常推崇佩服羅含的品德。羅含後來擔任郡裏的功曹,刺史庾亮讓他做江夏郡從事。太守謝尚與羅含十分友好,就稱讚羅含說:“羅君章可說是湘中之琳琅。”不久轉任州主簿。後來桓溫到州里,又補任徵西參軍。桓溫曾派羅含到謝尚那裏去,爲的是蒐集發現謝尚的問題以便彈劾他。羅含到了謝尚那裏,不過問郡裏的事,與謝尚一起痛飲了幾天酒就回去了。桓溫問羅含檢舉揭發謝尚的事,羅含說:“您覺得謝尚這人怎麼樣?”桓溫說:“比我強。”羅含於是說:“豈有超過你卻要做壞事的人呢?所以,我一句也沒有問他。”桓溫對他的話感到驚奇,但也沒有責備他。羅含轉任州別駕。因爲官衙內太吵鬧,就在城西郊的小洲上蓋了一所茅屋,伐木做牀,編葦爲席居住在那裏,穿平常的衣服,吃自己種的蔬菜,生活得安然自若。桓溫曾與同僚下屬一起宴飲,羅含遲到了。桓溫問在座的衆人說:“這是個怎樣的人才?”有人說:“可說是荊楚之才呀。”桓溫說:“這是國家優異突出的人才,豈止荊楚一地而已。”於是徵召爲尚書郎。桓溫特別器重羅含的才幹,又上表讓羅含轉任徵西戶曹參軍,不久遷任宜都太守。到桓溫封任南郡公,又引薦擔任郎中令,不久徵召爲正員郎,多次遷升爲散騎常侍、侍中,接着轉任廷尉、長沙相。年老退休,加官中散大夫,允許在家門口前放上行馬。當初,羅含在官衙,有一隻白雀棲息殿堂上,到退休回家,臺階前的庭院突然蘭菊叢生,人們認爲這是他美好德行的感應。七十七歲時去世,所著文章流行於世。

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二

原文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也。始舉進士,除大理評事,出知建昌縣。以父母皆老,辭不就。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後數年,親繼亡,拯廬墓終喪,猶徘徊不忍去,裏中父老數來勸勉。久之,赴調,知天長縣。有盜割人牛舌者,主來訴。拯曰:“第歸,殺而鬻之。”尋復有來告私殺牛者,拯曰:“何爲割牛舌而又告之?”盜驚服。

徙知端州,遷殿中丞。端土產硯,前守緣貢率取數十倍以遺權貴。拯命制者才足貢數,歲滿不持一硯歸。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謂拯曰:“雄州新開便門,乃欲誘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嘗開門矣,刺疆事何必開便門哉?”其人遂無以對。

召權知開封府,遷右司郎中。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爲之斂手,聞者皆憚之。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師爲之語曰:“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舊制,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甚嫉惡,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僞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嘗曰:“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譯文

包拯,字希仁,廬州合肥人。最初考中進土,被授爲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的知縣。因爲父母親年紀都大了,包拯辭官不去赴任。得到監和州稅的官職,父母又不想讓他離開,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老人。幾年以後,他的父母親相繼去世,包拯在雙親的墓旁築起草廬,直到守喪期滿,還是徘徊猶豫,不忍離去,同鄉父老多次前來勸慰勉勵。過了很長時間,包拯纔去接受調遣,擔任了天長縣的知縣。有盜賊將人家牛的舌頭割掉了,牛的主人前來上訴。包拯說:“你只管回去,把牛殺掉賣了。”不久又有人來控告,說有人私自殺掉耕牛,包拯道:“你爲什麼割了人家的牛舌還要來控告別人呢?”這個盜賊聽罷又是吃驚又是佩服。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爲殿中丞。端州出產硯臺,此前的知府趁着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臺,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臺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一年沒拿一方硯臺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對包拯說:“(你們國家的)雄州城最近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國家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爲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爲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爲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爲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裏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係(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包拯性情嚴峻剛直,憎惡辦事小吏苛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也斷絕往來。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三

晉書

原文

閻鼎,字臺臣,天水人也。初爲太傅東海王越參軍,轉卷令,行豫州刺史事,屯許昌。遭母喪,乃於密縣間鳩聚西州流人數千,欲還鄉里。值京師失守,秦王司馬鄴出奔密中,司空荀藩、藩弟司隸校尉組,及中領軍華恆、河南尹華薈,在密縣建立行臺,以密近賊,南趣許潁。司徒左長史劉疇在密爲塢主,中書令李𣈶、太傅參軍騶捷劉蔚、鎮軍長史周顗、司馬李述皆來赴疇。僉以鼎有才用,且手握強兵,勸藩假鼎冠軍將軍、豫州刺史,蔚等爲參佐。鼎少有大志,因西土人思歸,欲立功鄉里,乃與撫軍長史王毗、司馬傅遜懷翼戴秦王之計,謂疇、捷等曰:“山東非霸王處,不如關中。”河陽令傅暢遺鼎書,勸奉秦王過洛陽,謁拜山陵,徑據長安,綏合夷晉,興起義衆,克復宗廟,雪社稷之恥。鼎得書,便欲詣洛,流人謂北道近河,懼有抄截,欲南自武關向長安。疇等皆山東人,鹹不願西入,荀藩及疇、捷等並逃散。鼎追藩不及,𣈶等見殺,唯顗、述走得免。遂奉秦王行,止上洛,爲山賊所襲,殺百餘人,率餘衆西至藍田。時劉聰向長安,爲雍州刺史賈疋所逐,走還平陽。疋遣人奉迎秦王,遂至長安,而與大司馬南陽王保、衛將軍樑芬、京兆尹樑綜等並同心推戴,立王爲皇太子,登壇告天,立社稷宗廟,以鼎爲太子詹事,總攝百揆。樑綜與鼎爭權,鼎殺綜,以王毗爲京兆尹。鼎首建大謀,立功天下。始平太守麴允、撫夷護軍索綝並害其功,且欲專權。馮翊太守樑緯北地太守樑肅並綜母弟綝之姻也謀欲除鼎乃證其有無君之心專戮大臣請討之遂攻鼎。鼎出奔雍,爲氐竇首所殺,傳首長安。

譯文

閻鼎字臺臣,天水人。起初擔任太傅東海王司馬越的參軍,改任卷令,暫代豫州刺史,屯兵許昌。母親去世,就在密縣一帶糾集起西部州郡的數千名流亡百姓,想要歸還故里。京城失守時,秦王出逃密縣中,司空荀藩、荀藩之弟司隸校尉荀組,以及中領軍華恆、河南尹華薈,在密縣建立行臺,因爲密縣距離叛賊太近,又南奔許穎。司徒左長史劉疇在密縣是一地之主,中書令李𣈶、太傅參軍騶捷、劉蔚、鎮軍長史周顗、司馬李述都來投奔劉疇。衆人認爲閻鼎有才幹,而且掌握強兵,勸荀藩暫封閻鼎爲冠軍將軍、豫州刺史,劉蔚等人爲參佐。閻鼎少年時便有大志,趁着西部百姓想歸返故里之機,想要在本鄉本土建立功勳,就與撫軍長史王毗、司馬傅遜想擁戴秦王,對劉疇、騶捷等人說:“山東並非稱霸的地方,不如到關中。”河陽令傅暢給閻鼎寫信,勸他送秦王路經洛陽,拜謁山陵,直取長安,振興大晉,帶領義兵恢復晉朝宗廟,爲國家雪恥。閻鼎收到這封信,便想到洛陽去,流民們說北路靠近黃河,恐怕會遭遇截擊,閻鼎就打算南從武關到長安去。劉疇等都是山東人,都不願意西入長安,荀藩和劉疇、騶捷等全部逃散。閻鼎追趕荀藩沒有追上,李𣈶等人被殺,只有周顗、李述得以逃脫。閻鼎便護送秦王前行,停留在上洛,遭到山賊的襲擊,殺了一百多人,閻鼎帶領其餘人馬西行到藍田。當時劉聰正向長安進軍,被雍州刺史賈疋趕跑,跑回平陽。賈疋派人奉迎秦王,到了長安。閻鼎與大司馬南陽王司馬保、衛將軍樑芬、京兆尹樑綜等同心協力擁戴秦王,立他爲皇太子,登上祭壇奏告上天,建立社稷宗廟,任閻鼎爲太子詹事,總領百事。樑綜與閻鼎爭權,閻鼎殺了他,任王毗爲京兆尹。閻鼎首倡復國,立功於天下。始平太守麴允、撫夷護軍索綝都嫉恨他的功勞,而且都想奪權。馮翊太守樑緯、北地太守樑肅,都是樑綜的同母兄弟,是索綝的姻親,謀劃殺掉閻鼎的計策,便陳詞證實閻鼎有無視君主之心,枉殺大臣,請求征討他,便進攻閻鼎。閻鼎出逃到雍,被氐人竇首所殺,首級傳至長安。

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四

左傳:

初,鄭武公娶於申[1],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2],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爲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3]。佗邑惟命”。請京[4],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5],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6],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爲之所[7],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8]:“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爲己邑,至於廩延[9]。子封曰:“可矣,厚將得衆”。公曰:“不義,不暱[10]。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11],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12]”。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13],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14]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

潁考叔爲潁谷[15]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16]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爲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譯文:

當初,鄭國的武公從申國娶妻,稱爲武姜,武姜生了鄭莊公和共叔段。鄭莊公出生時逆生,姜氏難產而害怕,所以就給他取名爲寤生,因此而討厭他。姜氏喜愛共叔段,想要把他立爲太子,屢次向鄭武公請求,鄭武公沒有答應。等到鄭莊公繼承了君位,姜氏又請求把制這個地方分封給共叔段。鄭莊公對她說:”制,那是個危險的地方,東虢國的國君就死在那裏。別的地方你可任意選擇,我唯命是聽“。姜氏又爲共叔段請求以京地作封邑,讓共叔段居住到那裏,稱爲京城太叔。祭仲對鄭莊公說:”都會的城牆超過百雉,那將是國家的禍害。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過侯、伯,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現在京城封邑不合法度,違背先王制度,君王你會承受不了的“。鄭莊公說:”這是姜氏想要的,我怎麼能躲避禍害呢“?祭仲對鄭莊公說:”姜氏的要求哪裏能夠滿足得了,不如趁早爲共叔段安排個地方,不要讓他發展。如果發展起來,就難以對付了。蔓延的野草都不能除掉,何況是君王你寵貴的弟弟呢!”莊公說:“多行不義,必定自取滅亡,你就等待着他的滅亡吧!”

不久,共叔段又命令鄭國西部和北部的邊地接受他與鄭莊公的共同管轄。公子呂對鄭莊公說:”一個國家不能接受兩個人的管屬,君王你將如何處理呢?如果想把君位讓給共叔段,那我就請求服侍他;如果不讓給他君位,那就請你除掉他,以免讓老百姓產生二心“。鄭莊公說:”用不着去管,他會自己遇到禍害“。共叔段又將西部和北部由他和鄭莊公共同管轄的邊地收歸己有,延伸到廩延這個地方。公子呂又對鄭莊公說:”這下可好了,共叔段勢力雄厚,能夠得到衆多人的支持了“。鄭莊公說:”他不行道義,不團結人,勢力雄厚只能促進他的崩潰“。

共叔段加固了京地的城防,聚集糧草,整修鎧甲和兵器,裝備起步兵和戰車,準備襲取鄭國國都。姜氏將爲他打開城門。鄭莊公打探到共叔段進襲國都的日期,說:”現在可以向共叔段進攻了“。於是,命令公子呂爲統帥,率領戰車二百輛(每輛戰車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向京地展開討伐。京地的人民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鄭莊公又派兵到鄢地討伐他。五月辛丑(二十三日)這天,共叔段逃奔到共國。

《春秋》寫道:”鄭伯克段於鄢“。共叔段的所作所爲?不像弟弟,所以不說他是鄭莊公的弟弟,只寫他的名字;鄭莊公和共叔段之間的戰爭好像兩國國君相戰,所以用”克”;稱鄭莊公爲鄭伯,是譏刺他對弟弟不加教誨,養成他的罪惡,也說明鄭莊公本來的動機;不寫共叔段出奔共國,是嫌單單歸罪於共叔段,難以下筆。

於是,鄭莊公把他母親安置到城潁這個地方,併發誓說:“我不到黃泉之下的時候,是不會再見你了”。不久,他就感到後悔了。

潁考叔是潁谷這個邊邑的地方官吏,聽到鄭莊公這樣做,就以向鄭莊公進獻爲名,見到了鄭莊公。鄭莊公賜予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都留下來不吃。鄭莊公便問他爲何不吃肉。潁考叔說:“小人我有老母,嚐遍了我給她的食物,從未吃過君王這帶汁的肉,請你讓我把這肉送給她”。鄭莊公說:“你有母親,能饋贈她飯食,只是我沒有母親,不能向她饋贈了”。潁考叔說:“冒昧地問一下,你說的是什麼意思”?鄭莊公就告訴了他事情的原委,並告訴潁考叔他感到很後悔。潁考叔說:“你有什麼爲難的呢?如果挖地挖出泉水來,再順着穿個隧道,你與你母親在隧道里相見,有誰會說你的不對呢”?鄭莊公按照潁考叔的建議去做,在隧道與母親相見。鄭莊公進入隧道,見到他的母親賦詩說:“大隧道內與母親相見,這樣的樂融融啊!”姜氏走出隧道,也賦詩說:”大隧道外,這樣的樂呵呵啊”!於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評論說:“潁考叔,是一位真正的孝子,愛他的母親,還把孝道延及鄭莊公。《詩經》說:孝子是不會讓孝道匱竭的,將永遠把孝道給予他的同類人。這正說的是潁考叔這樣的人”。

文言文翻譯方法 篇五

文言文翻譯“九字訣”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文言文翻譯的要求和方法,從而便於準確地翻譯文言文。文言文翻譯“九字訣”是指“信、達、雅、留、換、調、引、增、刪”九個字。

“信、達、雅”是翻譯文言文的要求。“信”就是要忠於原文,不歪曲原意。不隨意增多減少,添枝去葉,望文生義,牽強附會,更不能隨心所欲,甩開原文,憑空編造。“達”就是要通順流暢,既要使句子完美無缺,保留原文的語氣;又要避免語句的呆板、帶文言氣。而“雅”就是要符合現代漢語的規範,文字語句要生動優美、簡練流暢。總之,文言文翻譯要求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準確、通順地表達原文的內容。

“留、換、調、引、增、刪”則是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因爲古今詞義和語法有所不同,所以翻譯文言文要根據句子和組成句子的虛詞、實詞的不同用法採取不同的方法。

一、留保留原文中的詞語。凡有古今意義相同的字、詞及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國名、官職、年號、諡號、度量衡單位等古代專用名詞,翻譯時不宜改動,都要保留原詞。

例如: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岳陽樓記》)

一~慶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慶曆”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郡名,翻譯時把它們保留下來,照搬到譯文中就行了。

另外,文言文裏有不少成語在現代漢語中經常使用,如“披荊斬棘”“氣象萬千”“千鈞一髮”等,一般都能理解,不需再譯,否則反而顯得不通順。

二、換替換詞語。文言文裏的不少詞語所表示的意思現在仍在用,但現代漢語不再用原文的詞表示,麗是用了另外的詞。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意思與之相當的詞進行替換。例如:

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列論戰》)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

此句中的“師”“伐”要用“軍隊…‘攻打”來替換。

另外,有的詞在文言文和現代漢語中都常用,但表示的內容有區別,翻譯時不能用今義去推敲古義,而要用現代漢語中與文言文詞語的意思相當的詞去替換,以免造成誤解。

例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桃花源記》)

——率領妻子兒女和同鄉的人來到這與世膈絕的地方。

“妻子”和“絕境”的古今意義差別很大,不能套用今義去理解。、

三、調調整語序。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在翻譯時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來調整語序。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謂倒裝)

——你太不聰明瞭!

何以戰?(《曹劌論戰》)(賓語前置)

~您憑藉什麼應戰呢7

還自揚州。(《傷仲永》)(狀語後置)

——從揚州回家。

四、引引申詞義。文言文裏一詞多義的現象比較普遍,往往一個詞可以有兩三個或更多的意思,這些意思不是憑空產生出來的,而是由一個本義派生、擴展、引申出來的,奇蹟用切合原文語境的表示引申義的詞來翻譯。例如:

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岳陽樓記》)

——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了它原來的規模。

“增”本義是增加,引申爲擴大;“制”本義是製作、製造,引申爲規章、制度,再引申爲規模。翻譯時選取它們的引審義。

五、增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翻譯文言文時,下列幾種情形需要增補詞語或句子成分。

1、文言詞語單音節詞居多,翻譯時應將文言單音節詞補充爲現代漢語中相應的雙音節訶。例如: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劌論戰》)

~一大國的虛實是難以推測的,我懼怕他們有埋伏。

“測”“懼”“伏”都是單音節詞,應譯爲雙音節詞“推測”

(或“猜測”r懼怕”“埋伏”。

2、文言文裏將數詞直接放在名詞或動詞的前面,而不用量詞,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量詞增補上。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那個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裏,帷幕中只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一把紙扇、一塊醒木罷了。

3、省略是文言文裏常見的現象,翻譯時應忠實於原文,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要求和表達需要,作必要的補充,力求明白確切地表達原意。例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桃花源記》)

~—村裏的人看見漁人,很是驚奇,問漁人從哪裏來。漁人詳細地回答了他們。

原文中省略了兩處主語、~處賓語,翻譯時將其補充出來,意思才明白。

4、有些句子,不好確定它省略了什麼詞語或甸子成分,只是爲了上下文連貫。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要增補一些詞語,讀起來才覺得順口,表意也。通順明白。例如: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爲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桃花源記》)

——晉朝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把捕魚當做職業。(一天),他沿着小河(划船)行進,忘記了路程的遠近……

六、刪刪去不譯。文言文裏的一些虛詞,只在句中起某種語法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現代漢語裏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對應,就可以刪去不譯。例如:

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陳勝是陽城人。

原文中“……者……也”是文言文常見的判斷句式的標誌。“者”起停頓作用,“也”表示判斷語氣。翻譯時,“者”“也”都可刪去不譯。

有時爲了使譯文簡潔通暢,對句中重複多次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例如:

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爲箬篷,爲楫,爲爐,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核舟記》)

——總計一條船上,刻有五個人;(刻有)窗戶八扇;著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書畫橫幅,念珠各一件。

此外,有些表敬稱和謙稱的詞語,也可刪去不譯。

“留、換、調、引、增、刪”是會考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在具體運用時不是孤立的,而常常是幾種方法結合在一起,我們要根據表達需要靈活運用。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六

晉書

吾彥,字士則,吳郡吳人也。出自寒微,有文武才幹。身長八尺,手格猛獸,旅力絕羣。仕吳爲通江吏。時將軍薛珝杖節南征,軍容甚盛,彥觀之,慨然而嘆。有善相者劉札謂之曰:“以君之相,後當至此,不足慕也。”初爲小將,給吳大司馬陸抗。抗奇其勇略,將拔用之,患衆情不允,乃會諸將,密使人陽狂拔刀跳躍而來,坐上諸將皆懼而走,唯彥不動,舉幾御之,衆服其勇,乃擢用焉。

稍遷建平太守。時王濬將伐吳,造船於蜀,彥覺之,請增兵爲備,皓不從彥乃輒爲鐵鎖橫斷江路及師臨境緣江諸城皆望風降附或見攻而拔唯彥堅守大衆攻之不能克乃退舍禮之。

武帝吳亡,彥始歸降,武帝以爲金城太守。帝嘗從容問:“孫皓所以亡國者何也?”曰:“吳主英俊,宰輔賢明。”帝笑曰:“君明臣賢,何爲亡國?”彥曰:“天祿永終,歷數有屬,所以爲陛下擒。此蓋天時,豈人事也!”張華時在坐,謂彥曰:“君爲吳將,積有歲年,蔑爾無聞,竊所惑矣。”彥厲聲曰:“陛下知我,而卿不聞乎?”帝甚嘉之。

遷雁門太守,時順陽王暢驕縱,前後內史皆誣之以罪。乃彥爲順陽內史,彥清身率下,威刑嚴肅,衆皆畏懼。暢不能誣,乃更薦之,冀其去職。遷員外散騎常侍。帝嘗問彥:“陸喜、陸抗二人誰多也?”彥對曰:“道德名望,抗不及喜;立功立事,喜不及抗。”

中都會交州刺史陶璜卒,以彥爲南中都督、交州刺史。重餉陸機兄弟,機將受之,雲曰:“彥本微賤,爲先公所拔,而答詔不善,安可受之!”機乃止。因此每毀之。長沙孝廉尹虞謂機等曰:“自古由賤而興者,乃有帝王,何但公卿。若何元幹、侯孝明、唐儒宗、張義允等,並起自寒役,皆內侍外鎮,人無譏者。卿以士則答詔小有不善,毀之無已,吾恐南人皆將去卿,卿便獨坐也。”於是機等意始解,毀言漸息矣。

初,陶璜之死也,九真戍兵作亂,逐其太守,九真賊帥趙祉圍郡城,彥悉討平之。在鎮二十餘年,威恩宣著,南州寧靖。自表求代,徵爲大長秋。卒於官。

翻譯

吾彥,字士則,是吳郡吳縣人。出身貧寒家庭,兼有文武之才。身高八尺,徒手能殺死兇猛的野獸,體力無人能比。出仕吳國擔任通江吏。當時將軍薛珝執持旄節南征,軍隊隊伍非常壯觀,吾彥看了之後感慨而嘆。有個擅長看相的人劉札對他說:“憑你的相貌,以後應當到達這個官職,不足以羨慕他。”開始時只做了一個小的頭目,受吳國大司馬陸抗差遣。陸抗對他勇敢和謀略感到驚奇,準備提拔重用他,又擔心大家不贊同,於是召集各位將領,暗中派人假裝瘋狂拿着刀跳竄過來,在座的各位將領都害怕得逃走了,只有吾彥坐着不動,舉起几案來抵擋刺客。大家都佩服吾彥的勇敢,於是陸抗提拔重用了他。

不久吾彥升遷做了建平郡的太守。當時王濬準備攻打吳國,在蜀地建造戰船,吾彥覺察到了這件事,請求增派兵力加強防備,孫皓沒有采納他的建議。吾彥於是鑄造鐵鏈阻斷江面。等到王濬的軍隊逼近邊境時,沿江的許多城鎮都紛紛投降歸順,或都被攻佔淪陷,只有吾彥仍堅守建平。王濬的大軍攻不下建平,只好後退三十里,以禮相待。

吳國滅亡後,吾彥才歸降。晉武帝讓他做金城太守。武帝曾經隨意問:“孫皓亡國的原因是什麼?”吾彥回答說:“吳主孫皓英明雄俊,才能傑出,宰相大臣們才德出衆,明達事理。”武帝笑着說 uaw :“如果國君明達,大臣賢德,爲什麼會亡國呢?”吾彥說:“上天賜給吳主的祿位總有終了的時候,吳國的命運也有期限,所以吳主被陛下您所擒獲。這大概是天命吧,怎能是人爲之事呢!”張華當時也在坐,對吾彥說:“你做吳國大將,加起來的時間也有幾年了,人們蔑視你的無聞,這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吾彥大聲而嚴厲地說:“陛下了解我,你沒有聽說嗎?”武帝很讚許他。

調到雁門擔任太守,順陽王孫暢驕橫放縱,以前的內史皆被他誣陷因而獲罪。到了吾彥擔任順陽內史時,清廉自律,充當屬下的榜樣,依法辦事,嚴厲肅穆,大家都很敬畏恐懼。孫暢不能夠誣陷他,就改變推薦他,希望吾彥除去順陽內史的官職。後來吾彥升爲員外散騎常侍。武帝曾經問吾彥說:“陸喜、陸抗兩個人哪一個更優秀?”吾彥回答說:“道德名望方面,陸抗比不上陸喜;建立功勳做事方面,陸喜比不上陸抗。”

恰逢交州刺史陶璜死了,武帝委派吾彥擔任南中都督、交州刺史,吾彥贈送陸機兄弟很多財物,陸機準備接受,陸雲說:“吾彥本來貧寒,受我們父親的提拔,可是回答皇上問話時有貶毀我們的父親之意,怎麼能接受他的東西呢!”陸機於是沒有接受。因爲這個原因陸氏兄弟經常詆譭吾彥。長沙孝廉尹虞對陸機兄弟說:“從古到今由卑賤而發達的人尚且有帝王,何況是公卿?像何元幹、侯孝明、唐儒宗、張義允等人,都出身貧寒,被人役使的人,但都擔任內侍外鎮的官職,沒人譏諷他們。你們因爲吾彥回答皇帝的問話稍有點不妥,就不停地詆譭他。我擔心南方的士人都將會遠離你們,那時你們便孤單了。”於是陸機兄弟對吾彥的。恨意才稍減一點,造謠的話逐漸停息。

當初,陶璜死的時候,戍守九真的士兵作亂,把當地的太守驅逐走了,九真賊帥趙祉圍攻郡城,吾彥全力平息了這次叛亂。在九真二十多年,恩惠威嚴顯著,南方州縣平靜。他親自上表請求委派別人接替自己的職務,但朝廷徵召他爲大長秋。最終死於官職上。

文言文翻譯方法 篇七

學習文言文,就要會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對於大學聯考,文言文的翻譯既是重要的語言綜合訓練,又是考查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文言文知識的重要標誌。文言文的翻譯雖說較難,但仍然有章可循,在複習中,我把文言文的翻譯整理爲“增補、調換、留借、刪減、互聯”五種方法。

增補法

文言文言簡意賅,故省略成分現象較突出。文言文翻譯的增補法,就是要把語句中省略的重要成分補全,使句子意思完整。文言文中大量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兼語和介詞、中心詞等,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中就省略了主語“異蛇”,翻譯時如果不增補齊全,意義就不太明確。特別是一些句子成分省略較多的文言文句子,如“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一句就省略了主語和兼語,不增補全句子成分就譯成“叫進來,讓拜見夫人”,直接譯出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可是增補後的句子應該是“(左光斗)召(史可法)入(家),使(史可法)拜夫人”,翻譯成“左光斗叫史可法來自己家裏,讓他拜見自己的夫人”,大家一看就明白。

調換法

文言文中許多句子結構和現代漢語語序不同,經常出現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介詞結構後置等句式(在文言文中統稱倒裝句),如果原封不動地按照原句順序翻譯出來,意思就含糊不清。如“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琵琶行並序》)譯成了“曾經學習彈琵琶向穆、曹兩位樂師”,讓人不知所云,調換成正確的語序“嘗於穆、曹二善才學琵琶”後就譯爲“曾經向穆、曹兩位樂師學習彈琵琶”。

留借法

“留”即保留原文不用翻譯。翻譯文言文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朝代國號、帝號年號、典章制度和度、量、衡等專有名稱直接留用,不用翻譯。如“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岳陽樓記》)一句中,“慶曆”是年號,“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毋須翻譯照用即可。 “借”即借用相關的詞語代替現有的詞語,這主要是針對文言文中的“通假”而言。文言文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新的物象,而沒有現成的字詞,只得借用相關的字詞來寄託所要表達的意義(即許慎在《說文》中稱之爲“本無其字,依聲託事”)。在文言文翻譯中,如果不懂通假借用,有的句子是無法翻譯的。如“操吳戈兮被犀甲”(《國殤》)和 “顏淵蚤死”(《論衡》)兩句,“被”通“披”,“蚤”同“早”,如果不會“借”,你將無法翻譯通這些句子,不信試試?

刪減法

文言文雖以言簡意賅見長,但有時爲了表情達意,會增加一些字詞,刪減法就是把多餘的文言詞語刪除。有兩種情況較常見:一是偏義複詞或同義連用中,要刪除這些詞中陪襯的詞素。像“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出師表》)中的“異同”就是偏義複詞,意義偏重在“異”字上,翻譯時要把“同”字刪去,譯爲“不應當有所不同”。類似的有“死生,晝夜事也! ”(《〈指南錄〉後序》)、“我有親父兄”(《孔雀東南飛》)等,都偏重在加點的詞上。二是有些文言文中有無實義的句首發語詞或句中助詞,在翻譯的過程中也可刪去不譯。如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說》)中加點的“蓋”字就不用翻譯。

互聯法

文言文中有時把幾件事情(或幾條線索)中相關的詞語並列在一起,或相互呼應、相互補充,或起強調作用,這是古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叫互文並提修辭手法,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並不是說“秦朝的明月漢朝的邊關”,而是說“秦漢時期的明月啊秦漢時期的邊關”。翻譯這類文言文句子,要先找出相互呼應、補充或並列的部分——即“互”,再一層意思一層意思進行翻譯——即“聯”。像“主人下馬客在船”(《琵琶行並序》)、“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到影。 ”(《三峽》)之類的句子翻譯都要注意到這一點。

需要引起同學們注意的是:文言文的學習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學習過程,文言文的翻譯又是文言文知識和現代漢語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只有在夯實文言基礎知識之後,掌握方法才能更快更好地翻譯文言文。

晉書文言文原文及翻譯 篇八

原文:

何琦,字萬倫,司空充之從兄也。祖父龕,後將軍。父阜,淮南內史。

琦年十四喪父,哀毀過禮。性沈敏有識度,好古博學,居於宣城陽谷縣,事母孜孜,朝夕色養。常患甘鮮不贍,乃爲郡主簿,察孝廉,除郎中,以選補宣城涇縣令。司徒王導引爲參軍,不就。及丁母憂,居喪泣血,杖而後起,停柩在殯,爲鄰火所逼,煙焰已交,家乏僮使,計無從出,乃匍匐撫棺號哭。俄而風止火息,堂屋一間免燒,其精誠所感如此。

服闋,乃慨然嘆曰:“所以出身仕者,非謂有尺寸之能以效智力,實利微祿,私展供養。一旦煢然,無復恃怙,豈可復以朽鈍之質塵默清朝哉!”於是養志衡門,不交人事,耽玩典籍,以琴書自娛。不營產業,節儉寡慾,豐約與鄉鄰共之。鄉里遭亂,姊沒人家,琦惟有一婢,便爲購贖。然不爲小謙,凡有贈遺,亦不苟讓,但於己有餘,輒復隨而散之。任心而行,率意而動,不占卜,無所事。

司空陸玩、太尉桓溫並辟命,皆不就。詔徵博士,又不起。簡文帝時爲撫軍,欽其名行,召爲參軍,固辭以疾。公車再徵通直散騎侍郎、散騎常侍,不行。由是君子仰德,莫能屈也。桓溫嘗登琦縣界山,喟然嘆曰:“此山南有人焉,何公真止足者也!”

琦善養性,老而不衰,布褐蔬食,恆以述作爲事,著《三國評論》,凡所撰錄百許篇,皆行於世。年八十二卒。(選自《晉書·列傳第五十八》,有刪節)

【注】①默,通“墨”。

譯文:

何琦,字王倫,司空充之的堂兄。祖父何龕,身爲後將軍父親何阜,身爲淮南內史。

何琦,十四歲喪父,悲傷哀痛,超過了應有的禮節。性情沉穩敏捷,有見識,喜歡古學,學識淵博,居住在宣城陽谷縣,侍奉母親十分勤勉,整天都是和顏悅色。常常擔心食物匱乏,於是出任州郡主簿,舉薦孝廉,授予郎中,後來選補爲宣城涇縣縣令。司徒王導舉薦他作參軍,他沒有上任。等到遭遇母親去世,傷心地爲母守孝,以致泣而吐血,拄着柺杖起身,棺材停放在靈堂裏,鄰居遭遇火災,煙火蔓延過來,家中無人可使,實在沒有辦法,就只要匍匐在棺材上嚎啕大哭。一會兒,風停火息,只有堂屋一間,免於火災,這是被他的誠心所打動的結果。

服喪完畢,感慨嘆息說:我出去做官的原因,不是想用自己的智慧來博得點滴功勞,實在是爲了獲得俸祿,來供養家人。如果我一旦孑然一身,成了孤獨的人,沒有可以依靠,怎麼還可用愚鈍之身來玷污這個清明的朝代呢。於是,修養身心,不與外人交往,沉溺於玩弄古籍,彈琴讀書,自娛自樂。不謀求產業,節儉寡慾,富有貧苦,與鄉鄰一起共度。鄉里遭遇**,姐姐被嫁他人,何琦只有一個婢女在身邊,於是替她贖身,還她自由。這樣做,不是爲了小的謙讓,凡有所饋贈,也不苟且推讓,只有自己有多餘的,就會拿來派發給他人。任心做事,憑着心意去行動,不去占卜,也沒有任何渴求。

司空陸完、太尉桓溫同時徵召他,都不就認。徵召他做博士,也沒有去。簡文帝時擔任撫軍,敬佩他的名聲,又召爲參軍,最後借病堅決請辭。公車再徵召他做通直散騎侍郎、散騎侍郎,沒有上任。由此,君子都仰慕他的德行,沒有不誠服於他的。桓溫曾經攀登琦縣界山,長嘆說:這山南有人嗎,爲何你到此止步了。

何琦善於修養性情,年長而臉色不衰,穿粗布衣服,吃粗糙雜糧,一直以著述立說爲事,著有《三國評論》,一共撰寫收錄了一百多篇文章,都流傳於世。死年八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