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多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多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一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77個字裏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爲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後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住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爲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瞭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引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麼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範讀,甚至領讀。最後讓學生模仿讀,學着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如在教學片斷2中的導入部分,由黃鶴樓引入龜山電視塔再引入古琴臺,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着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鍾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鬨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鍾子期確實是姓鍾,那麼,你們是否知道,伯牙姓什麼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我們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二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的文言文。全文僅有77 個字,而這77 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可見這77 個字的背後有着多麼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 課的設計和教學我有很多收穫,審視自己的這堂課,還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才能提高,反思自我才能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覆覆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於鼓琴,鍾子期善於悟琴,伯牙以子期爲知音。後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於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瞭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本文是文言文,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雖然有了一點淺顯的認識,但對於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藉助註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感受朋友間互相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經過反覆斟酌,我緊緊抓住“知音”這個情感線索,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

1、從圖引入,讓學生看圖介紹俞伯牙和鍾子期,瞭解他們身份地位的不同,向學生滲透真正的知音是沒有身份地位之分的。

2 、於永正老師說:“書不讀熟不開講。”在這節課的 教學中,我指導學生首先將文言文讀通,再通過範讀引導學生將文言文讀出節奏和韻律,個別讀、男女生讀、全班讀,直至學生讀到爛熟於心我纔開講。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用遷移法,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引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雄偉磅礴的氣勢和江河的一瀉千里,指導學生讀出知音間的默契;文章的後半部分,引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3 、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製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啓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在想像時播放的優美畫面,給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彷彿使學生置身於大自然中。教學中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昇華爲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拓展探究,引導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鍾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後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着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1 、由於我指導的不到位,學生對文中人物的情感把握不夠,對知音相聚時的激動,分別時的感傷沒有深刻理解,因此也就造成了課堂上學生情緒調動不起來的情況。

2 、課前指導學生預習不夠,因此學生課堂上對文章的大概)本站●(意思不夠了解,有的甚至連下面註釋中有的內容都找不到。

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語文課,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三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課文。文言文初次被編入國小教材,對於國小生來說,“文言文”是一個新的名詞,這張陌生的“臉”會讓孩子欣賞和熱愛嗎?我有點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難覓。伯牙和鍾子期,一個善鼓,一個善聽,而且善聽者深得奧妙,能從琴聲中知其表達的志趣與內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爲解人、解心,這就十分難得了。怎樣引領學生在這篇千古絕唱中去徜徉,去讀知音,品知音,悟知音,從而領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難覓”呢?

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知音

語文課首先要有語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絕弦》充滿着濃濃的語文味,教學時我紮紮實實地進行朗讀指導。不論是從詞語生髮還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難覓,也不論是自由讀、指名讀、接讀、範讀還是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一次朗讀都步步落實,毫不含糊。學生在朗讀中理解語言、品嚐語言、運用語言,在紮實的語文實踐中習得語感,積澱語感,領悟語言規律。

二、“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品知音

語文離不開字詞句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文章。葉聖陶在《語文教學十二韻》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與津。”整堂課,我引領着學生如同暢飲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裏行間,去品讀,去感悟。

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麼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麼。這一品,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對伯牙琴聲的喜愛,以及他們之間的情誼。

讓學生用文中語言的規律來讚美伯牙的琴聲,學生自然而然運用課前積累的語言來說話,看似不經意的課前伏筆卻在這裏熠熠發光,令人折服。通過這樣的師生對話,學生入情入境,領會了“知音”心有靈犀的難能可貴。

讓學生想象:伯牙在斷絕弦的時候,還斷了什麼?通過想象說話,再一次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刻骨銘心的痛。

讓寫一寫安慰伯牙的話,這一品味,讓學生的情感得到了昇華: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難覓”,珍惜擁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總見情—悟知音

人文關懷是語文的終極目標。在這節課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與學生隨着作者的情緒時起時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訴,努力實現師生“共鳴”。使得學生的個性和認識,得到最大化的讚揚和釋放,人文情懷得到滋潤和滋養,人生境界得以提升,這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無爲”境界。

最後,我播放了樂曲《高山流水》,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孩子們的心靈,令人感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絕弦謝知音令人感傷,令人欽佩,這堂課上,努力營造的強烈的文化氛圍,引導學生多向感受,讓學生把心放進課文裏,設身處地去讀,去想。讓學生的靈魂沉浮於字裏行間,讓心靈浸染書香,同文本真切地暢談,與老師真情互動,孩子們不僅理解了“知音難覓”,還收穫了對生命的感悟。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四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這次學校教學能手評選,我第一次在這樣的比賽中指教文言文,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

這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短短的5句話,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77個字裏邊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

爲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我發現網上關於這課的資料並不多,大概別人也都在嘗試吧。我在收集了大量的資料後,自己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製作了一個課件。在其中我插入了“高山流水”和“伯牙悼子期”的音樂,在實際的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在學生初步理解課文時,我首先要求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爲了學生在朗讀文言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文言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課堂上學生們聽得仔細,學得認真,讀得有感情。同時被故事的內容所打動,激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並且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學習的方法,如:藉助課文中的註釋和自己手中的工具書等學習方法,我覺得這對同學們學習文言文已經足夠了。

課前我和同學們一起做了一個“文字遊戲”,我先說出一個詞語:楊柳依依,隨後讓同學們先說出這事描寫什麼的詞語,然後自己嘗試着說出一些類似的詞語,同時說出自己會想象到什麼樣的畫面,這爲我後面想象的環節埋下了伏筆。結合同學們說的詞語,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些詞語:明月皎皎,芳草萋萋,春雨綿綿,清風徐徐,炊煙裊裊……

教學過程中,教師即是一位高明的指揮,又是一名出色的導演,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的演繹着文本豐富的信息。

師:伯牙作爲楚國一個著名的樂師,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

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還會表現什麼?

生:鳥語花香

師:此時,子期必得什麼?

生:鳥語花香

出示填空:伯牙所念(),子期必得()。

生:伯牙所念夕陽西下,鳥兒歸巢的場景,子期必得夕陽西下,鳥兒歸巢的場景。

生:伯牙所念潺潺流水,子期必得潺潺流水……

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師生在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境界。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空白點,營造傾訴的情懷,讓課堂充滿想象的張力:

師:當伯牙的琴聲得不到別人的理解,心情會怎樣?

生:寂寞無奈傷心

師:此時他渴望什麼?

生:理解他的人懂他的人知音……

師:現在,這個人出現了,他就是鍾子期。請你想象俞伯牙會緊緊地握住子期的手說什麼?

有同學很自然地說出:“知我者,子期也!”

讓學生在思考中積蓄情感,在交流中傾吐情感。伯牙此時恰逢知音那激動不已的心境與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感染力,它將他鄉遇故知的激動深深地烙在每個孩子的心頭,沁入了每個孩子的肺腑,讓孩子們身臨其境,沉浸其中,課堂,因爲這樣的留白與補白,充滿了情感的張力。

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隨後我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此時《伯牙悼子期》的音樂響起,屏幕上出現了鍾子期的墓碑。

此時伯牙心情沮喪,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誦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鍾子期。同學們也一同隨老師一起讀出: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ō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爲君死!

吟誦完這首短歌,伯牙起身把瑤琴摔碎。

同來的老者驚問:“先生爲何摔此琴?”

伯牙道:“摔破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在《伯牙悼子期》的音樂聲中,學生爲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於結果,而在於追求。

在《伯牙悼子期》的音樂聲中,我再次讓學生誦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從同學們悲傷的語音中,我知道同學們理解了世上知音難覓。

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隨後我播放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着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田。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麼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於時間的關係,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係,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完美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五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裏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儘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藉註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於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一、以“絕弦”爲線索,體味“知音”情深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爲何絕弦?他爲誰絕弦?然後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爲何爲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着這個疑問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

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琴絃?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絃”!”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覆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爲重要,首先要讀通、讀順,然後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朗讀——再理解——再朗讀” 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教學中,我也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要注意停頓恰當。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後半部分,指導學生帶着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昇華主題

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但就文本而言,讓學生體會到那種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爲,或許學生很難理解。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爲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

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爲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當然,在教學中我也存在着很多問題,比如在講求師生合作的同時,是否也該重視生生間的合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的環節?生生互動合作,可以爲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爲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啓迪,有利於學習的廣泛遷移。 第二,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儘管我給了學生停頓符號學生也注意到了停頓。但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延長、停頓一下,頗有音樂美。如果我能及時地給學生以範讀,相信學生能更好地體會這種美,表現這種音樂美。有助於培養學生對積累、誦讀文言文的興趣。

第三,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緻、到位,影響了課的精彩。

當然,在教學文言文字詞上,是否考慮到了面向全體?對於虛詞、實詞的理解是否到位?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篇六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嚮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接着,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爲何絕弦?他爲誰絕弦?然後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補充關於子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爲何爲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後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着這個疑問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

在理解完課文後再向學生提問:“在這裏,伯牙‘絕’的僅僅是‘琴絃’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絃”!”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爲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感情朗讀——感悟——個性朗讀” 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前半部分,讀出稱讚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對文章的後半部分,要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爲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着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爲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瞭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爲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