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新版多篇】

《小石潭記》閱讀答案【新版多篇】

《小石潭記》《遊青溪記》閱讀原文 篇一

【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節選自柳宗元《小石潭記》)

【乙】青溪之跳珠濺雪,亦無以異於諸泉,獨其水色最奇。蓋世間之色,其爲正也間也①,吾知之,獨於碧不甚瞭然。今見此水,乃悟世間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曉嵐②;比之舍煙新柳則較濃,比之脫籜③初篁則較淡;溫於玉,滑於紈④;至寒至腴,可拊⑤可。

(節選自袁中道《遊青溪記》)

【注】①其爲正也間也:多爲正色(青、黃、赤、白、黑)或間色(綠、紅、紫)。

②嵐:林中霧氣。③籜(tuò):竹筍皮,筍殼。④紈:白色的絲絹。

⑤拊(fǔ):撫摩。

《小石潭記》閱讀練習及答案 篇二

[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務所依,日光下澈[注],俟然不動,傲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注]澈,又作徹。

[乙]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五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節選自《與朱元思書》)

小題1:解釋下面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以其境過清 (2)乃記之而去(3)窺谷忘反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2)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小題3:甲文和乙文中畫線的句子都描寫了水,分別突出了水的什麼特點?各從什麼角度描寫的?(4分)

小題4:下面的句子分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1)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2)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參考答案:

小題1:(1)因爲。(2)離開。(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小題1:(4分)(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

(2)(水中)遊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

小題1:(4分)水的特點:[甲]清澈(或:清); [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寫角度:[甲]間接描寫(或:側面描寫);[乙]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相結合(或: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小題1:(1)流露出作者內心孤寂、淒涼、憂傷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於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祿的思想感情。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文言實詞的詞義,平時應多積累、牢記,那麼回答此題就很容易。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解釋時結合所在句子進行。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句子翻譯,一般以直譯爲主,注意不要用現在的意思解釋,省略的成分應補充上。如:(溪水)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先理解畫線句子的意思,再按要求比較分析即可得出。

小題1:此題考查的是對句子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先理解句子的意思,再結合寫作背景分析即可得出。

古今異義 篇三

1、小生:古義:年輕人。(崔氏二小生)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今義:前往,到某處。

3、聞:古義:聽到、聽聞。(聞水聲)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古義:停留。(不可久居)今義:住。

5、布:古義:映,顯現。(影布石上)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6、許:古義: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數目不確定,等同於現今口語中常說的:“左右”“上下”。(潭中魚可百許頭)今義:允許、准許。

7、佁(yǐ)然:古義:呆呆的樣子。(佁然不動)今義:靜止的樣子。

8、以爲:古義:把……當作(全石以爲底)今義:認爲等。

《小石潭記》原文: 篇四

柳宗元〔唐代〕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爲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爲坻,爲嶼,爲嵁,爲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遊者:吳武陵,龔古,餘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