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關於我市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我市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關於我市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情況的調研與思考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做出的重大決策。2021年10月,市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以建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示範區作爲戰略抓手,全面建設人民滿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典範城市。爲高質量推進示範區建設,會議同時明確了我市5年內要實現“五個做示範”的具體目標,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在創新驅動、產業轉型上做示範”。針對“創新驅動、產業轉型”,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等重要論述。創新鏈是產業鏈發展的動力源,促進產業鏈形成、擴展和升級;產業鏈是創新鏈落地的載體,帶動創新成果落地應用,並不斷催生新的創新鏈。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有利於我市加快實現“在創新驅動、產業轉型上做示範”的發展目標,爲高質量建設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示範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典範城市奠定基礎。

一、我市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基礎

科技創新資源優勢顯著,爲示範區建設提供重要的智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我市科教綜合實力僅居全省第三位,56所高等院校中13所大學共計43個學科入選“雙一流”,擁有的國家重點學科、“雙一流”建設高校數量均位居全省第三位。全市每10萬人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達3.53萬人,居全省第二,人才競爭力優勢突出。此外,我市聚力打造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紫金山實驗室成爲科技創新高峯的新標誌,麒麟科技城成爲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集聚的創新高地。豐富的科創資源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奠定了基礎,爲我市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撐。

特色產業集羣不斷壯大,爲示範區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支撐。新發展格局以現代化產業體系爲基礎,我市聚焦萬億級產業地標和千億級產業集羣培育,加快打造“2+2+2+X”創新型產業發展體系。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智能電網產業分別位列全省第一和全國前列。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兩大先導產業發展迅速,集成電路產業涵蓋設計、晶圓製造、封測等產業鏈上中下游各個環節;生物醫藥產業在抗腫瘤藥物、心腦血管藥物、基因技術等領域優勢顯著。智能製造、新能源汽車等潛力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同時積極佈局未來網絡與通信、基因技術、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產業新賽道。

創新生態體系日益完善,爲示範區建設提供持續的內生動力。近年來,我市以新型研發機構建設爲突破口,深化科技體制綜合改革,通過科技成果確權、人才評價、市場化運作、科創基金等改革舉措營造一流創新生態,有機融合了“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產業化應用—企業孵化”於一體的科技創新鏈條,爲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了重要依託。根據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分別發佈的《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監測報告2022》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2》,我市排名由第4位躍升至第2位,是全國重要的科創核心城市。

二、我市推動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不足

創新鏈對產業鏈的支撐作用仍需鞏固。我市高校與科研院所數量衆多,且創新要素集中,在項目申請、資源獲取、政策支持上具有天然優勢,但對於區域外市場化創新型企業的進入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擠出效應”。其次,我市科技成果就地轉化和承接技術轉移的能力未充分發揮。截至2020年底,我市有效發明專利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佔比達52%,但兩者科研成果應用轉化率普遍只有10%左右。此外,智能汽車、高端智能裝備、金融和科技服務等領域內產業缺乏一流優勢學科支持,創新鏈支撐不足制約科創優勢轉化爲產業競爭優勢。

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引領作用仍需強化。企業是對接科技創新與市場應用的重要紐帶,天然具備聯結創新鏈與產業鏈的內生動力。目前我市領軍型企業缺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間尚未建立技術研發和成果轉化密切結合的有效機制,企業創新活力不足阻礙創新鏈、產業鏈高效銜接,導致產業發展缺乏先進適用技術,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難以轉化。以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爲例,作爲國家級先進製造業集羣,我市目前缺乏知名且有影響力的本土軟件企業,產業“有高原無高峯”的狀況仍亟待解決。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業性強、創新動力足、機制靈活,但目前我市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與全省第一的蘇州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爲創新重要發源地和產業鏈供應鏈重要節點的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產業鏈創新鏈互融互促機制有待完善。目前,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等創新主體之間的協同合作轉化機制尚不完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前沿性和差異化創新水平不高,阻礙科技創新成果直接轉化爲產業發展成果。同時,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機制不成熟,在人財物管理方面難以突破公益事業單位的體制機制束縛,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多數新型研發機構對研發技術和產品的市場預測、營銷、競爭能力及企業管理能力仍然不足,對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和支撐作用有待提升。

三、推進我市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的對策與建議

充分發揮科教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集羣的示範引領作用,強化基礎研究策源能力,提升產業技術攻關能力,提升應用技術賦能能力,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相互匹配、相互支撐,樹立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標杆。

打通“創新—產業”傳導,暢通創新向生產力轉化通道。推動定向研發合作。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技術需求,定期編制發佈產業技術需求目錄和可供轉化的科技成果目錄,建立高校、科研院所資源與企業科技需求對接機制。支持研發能力強的高校、科研機構、科技企業運用自建或共建重大科技平臺、分支機構等合作方式,聯合開展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政府可按項目研發投入總額給予一定比例的資金支持。推動新型研發機構提質增效。深化新型研發機構體制機制改革,完善以研發投入、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等爲主的考覈機制,強化“專業+研發+孵化”功能疊加,加速向技術源頭和產業應用“雙向拓展”,推動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

堅持創新需求導向,充分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完善科技創新企業成長機制,採取“政府政策+龍頭企業+融資擔保+產業鏈中小企業”的發展模式,發揮龍頭企業帶動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的優勢,在前沿技術、關鍵基礎技術等緊缺領域加大布局投入。完善高新技術企業精準引進機制,着力培育具有“鏈主”地位的產業生態主導企業和在關鍵環節、標準和核心技術具有控制力的“隱形冠軍”企業。推進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鼓勵行業龍頭企業平臺化發展和服務化轉型,依託高科技企業和科研院所,發揮市場需求、集成創新、組織平臺優勢,構建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建立“需求方出題,科技界答題”新機制,形成以市場爲導向、企業爲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提升全產業鏈專業化協作和配套水平。

堅持多鏈協同發展,助推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加強引進培育完善人才鏈。制定實施我市高水平產業人才專項支持政策,支持創建國家級產業人才平臺(基地)、人才團隊企業項目研發、創新產品推廣以及應用場景建設。聚焦產業關鍵環節和核心技術,分批實施軟件和信息服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人才支持專項,分類精準引才。加大研發投入完善資金鍊。進一步提升研發經費支出及投入強度,增加高校及科研院所研發獎勵補助,實現對各類創新主體獎勵補助全覆蓋。強化科技金融支持,鼓勵科技公司發行企業債券,支持技術型企業上市融資,建立從實驗研究、中試到生產全過程科技創新融資模式,實現科技創新和金融的深度融合。深化體制改革完善制度鏈。以法定形式強化資本支持、金融服務、績效評價、創新產品推廣應用等制度保障。圍繞科技項目組織、成果所有權確權、新型研發機構股權結構設置、科技與金融結合等方面,一體化推進科技體制綜合改革,打通科技研發、成果轉化、資本投入與股權交易退出的便利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