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科學說課稿【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一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經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我的飲食情景,學會給食物分類,瞭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我該吃什麼、該怎樣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瞭解人體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於不一樣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爲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着知識的增長在向着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我平時吃了些什麼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爲人體的生長髮育供給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構成和堅持。爲了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的過程中,比較簡便、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爲後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爲建構自我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課由以下四大塊資料組成: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能夠讓學生將自我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能夠按照自我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能夠是學生自我帶的,也能夠由教師爲學生供給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經過閱讀資料瞭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營養,幫忙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資料能夠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我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包含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我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包含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資料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瞭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裏學生的飲食情景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僅能夠引導學生關注自我的飲食習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本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景和教材的特點,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過程與方法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瞭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飲食,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我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談話: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幹什麼?

2、我們爲什麼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彙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導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瞭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景,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併爲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二、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彙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我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貼閤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三、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1、談話:以小組爲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並作出統計圖。

【評析】經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瞭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四、閱讀資料,認識人類需要的營養來源和作用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經過閱讀使學生明白糧食類包含豐富的澱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包含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堅持體溫;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經過閱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當吃什麼?

3、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評析】經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爲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構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經過學習,學生能夠更加關心和注意自我的飲食,爲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我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教學片斷賞析

1、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爲什麼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請同學彙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爲什麼這樣分?

生:我把蘋果、梨分爲一組,因爲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單獨分爲一組,因爲它是水裏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爲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我把巧克力、麪包、魚分爲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爲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齊,因爲它們都很圓。

師: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齊,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打開,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說明】學生按自我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能夠給學生供給更大的發揮空間,能夠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飯、饅頭和花捲分爲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爲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齊,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蝦、蟹分爲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爲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我把檸檬、芒果分爲一組,它們都是黃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爲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雞蛋、鴨蛋能夠分爲一組,它們是圓的;芸豆、扁豆能夠分爲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經過今日的討論交流,教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教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穫。

2、閱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自學教材中不一樣種類的食物包含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後,以小組爲單位說一說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誰能說說經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明白些什麼?

生:經過閱讀和討論,我們明白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豐富的澱粉,它能夠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生:魚、肉、蛋、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種油類食物包含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堅持體溫。

生: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堅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經過彙報,我明白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包含的營養成分有了必須的瞭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爲什麼?我們應當怎樣吃?

(學生小組討論、彙報)

生:經過討論,我們明白,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一樣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經過學習我們明白,每種食物分別包含不一樣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構成偏食的習慣。我們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爲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經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二

【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的調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製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髮現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展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展起着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纔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麼?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說說觀察到了什麼?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言的同學)他們說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現。

師:爲什麼沒有發現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後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纔同學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於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環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於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料袋)這是什麼?

生:黑色塑料袋。

師:不打開袋子,你知道它裏面裝的是什麼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這個袋裏裝的是什麼?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麼的話,你會怎麼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爲什麼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纔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纔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說說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纔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爲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麼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麼?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餘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後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通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麼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纔我們已經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乾淨、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嚐出了什麼味道?是用牙齒、嘴脣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纔用舌頭嚐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裏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爲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遊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麼?是用什麼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說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現些什麼?

(學生聽並各抒己見)

師:剛纔老師發現有幾個同學是閉着眼睛聽的,能說說爲什麼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現把手放在耳朵後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週我到醫院看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爲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纔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着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並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給予鼓勵。最後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後,就能輕鬆地理解觀察的內涵,並在今後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在我們來輕鬆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着紙上的字好笑)

師:爲什麼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可以藉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藉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爲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臺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臺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麼?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像兩根手指,第二幅圖像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髮,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戶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麼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髮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後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麼?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裏有一臺,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纔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纔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瞭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說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衛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藉助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爲觀察天氣提供依據。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緻、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於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後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非常棒,現在我宣佈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麼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麼喝啊?是啊,怎麼辦呢?我們再來配製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麼怎麼配製呢?

生:我認爲先要知道這是杯什麼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麼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裏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放的是什麼物質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麼?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麼?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麼物質。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

師: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麼?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是什麼。

生:還可以用舌頭嚐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麼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嚐出它的味道還能嚐出什麼?

生:還能嚐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麼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麼才能保證配製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製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生:往水中加物質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儘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後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纔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麼飲料,確定後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後仔細地配製。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製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製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製的飲料)你們組是怎麼配製的?用了哪些感官?配製出的是什麼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製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說明大家已經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度和習慣。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節與上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_。說是遊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爲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製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衆,並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爲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三

今天我說課的主題是《物質的變化》。本課是屬於物體與物質範疇,針對六年級這樣高年級的學生展開教學的,學生經過“物體—材料—物質”這三個層次來進行這方面的學習,物質的變化主題已進入第三層次,通過觀察與探討,瞭解物質到一些基本性質與變化過程,使學生的認識逐漸由具體向抽象過渡。

學生對於一些物質存放久了,就會發生變化已經有了一些零散的認識和知識儲備,比較熟悉物質不是一塵不變的,都是存在變化這個觀點,但對於這些變化到底什麼原因造成的,在科學上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分類等等在系統認識上還是比較模糊的。

爲此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瞭解科學探求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2、懂得交流與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能用簡單器械作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紀錄。

4、會查閱書刊及利用其他信息源。

5、能反思自己的探求過程,將探求的結果與假設相比較。

6、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並與他人交換意見。

科學知識

1、瞭解物質有三種常見的狀態:固態、氣態、液態。溫度的改變可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

2、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類:一類僅僅是形態的變化,另一類會生成新的物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想知道,愛提問。

2、願意合作與交流。

3、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4、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新事物,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六年級的學生對學“科學”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在解釋事物現象方面會有更多自己的見解,能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想探求的問題,並能運用實驗、觀察等手段進行探究性的學習,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絕對不希望被老師牽着鼻子走,卻更希望老師能跟着他們“走”,學習自己想學的知識。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上就更注重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特長,讓他們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營造一個民主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毫無壓力下,從學習研究中充分抒發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身心的愉悅。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水平我將認識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區別,認識典型的化學變化作爲本主題的教學重點,而將通過實驗探求物質變化的祕密應該是學生需要突破的教學難點。

本課我安排3教時來完成,我將爲學生準備必要的媒體資料以及實驗所需要的實驗用品等好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本課的學習活動。

本主題可以分爲三各部分,每個部分一課時。

第一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變”來“變”去的鹽,認識可逆的變化,認識青銅器的生產,製造蠟星星等活動進一步讓學生了解這是什麼變化,科學定義這一類變化——物理變化的根據。

我打算採取實驗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他了解到向鹽這樣變來變去的變化稱爲物理變化,以及物理變化的特徵等等,培養他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的能力以及學會蒐集整理所學知識的得出結論的能力。

第二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常見的銅生鏽的現象,通過實驗探究金屬生鏽的原因的基礎上通過收集信息進行綜合分析的方法。通過小組的質疑方式,讓他們從各個方面瞭解到金屬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並試着自己得出如果是一種化學變化的話,它應該具備什麼樣的特徵,培養他們合作交流自主設計實驗這樣的能力。

第三部分的教學目的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看燃燒的蠟燭,讓學生知道化學變化會伴隨着什麼樣的典型特徵。通過這些典型的特徵變化,聯繫生活中的其它變化,最終得出:只是形態上的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的變化是物理變化;而產生新物質的變化是化學變化。我打算採取利用科學欣賞的形式再現歷史上著名的科學家拉瓦錫的實驗這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動畫的形式對研究物質在燃燒中會發生哪些變化有直觀的印象,探討在此過程中發生各種變化的原因,對以後進行實驗重複驗證蠟燭燃燒的變化,有着積極的暗示作用,引導學生進行自主研究的形式,讓他了解到科學的結論具有可重複驗證,培養他們今後養成通過實驗驗證結論的意識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因爲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的,倡導以探究爲主,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的過程中既可以使其對什麼是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以及這兩種變化有什麼樣的特徵有了直觀地認識,同時又可以在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過程中 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有助於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對於以後養成通過實驗自主探究日常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習慣,有潛移默化的作用。

下面我就從教學過程方面來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思路。

根據學生的經驗以及興趣愛好圍繞“科學就是提出問題並想辦法解決問題”這個思路,進行教學設計。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首先是利用多媒體創設情景讓學生置身於真實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 “活”起來。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可能多地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的機會學習,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科學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體驗中學習。

第一課時:“變來變去的鹽”需要爲學生準備:酒精燈,蒸發皿,燒杯等,“煮海爲鹽”、“青銅器的製造”的教學的短片。

我的意圖是先通過問題“我們知道鹽能溶解在水裏,溶解在水利的鹽還能‘變’出來嗎?” 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前經驗,積極的根據生活經驗積累進行猜測:得出鹽水是能變回鹽的。如果學生在此遭遇困難教師可以通過“回想水的汽化現象”給學生進行提示。此時再通過小組合作想辦法自己設計合理的實驗來驗證結論。在此基礎上通過媒體出示中國古代人“煮海爲鹽”的歷史和方法,讓學生在實驗和媒體資料的基礎上分析分離水與鹽的方法和原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演示酒精燈的使用方法,酒精燈學生生活中不常見,又是國小階段一個重要的實驗操作,同時考慮實驗的安全性,爲了更有效率的進行實驗所以由教師演示規範,再讓學生通過小組通過合作實驗進行學習。他們會發現鹽能溶解於水,又能從水中提取出來,這樣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繼而進一步思考最終發現:生活中還有很多變化過程是可逆的。通過收集和整理有關變化過程的相關資料來加深學生對可逆變化的認識,並且做好資料的記錄和整理,養成實驗中隨時記錄的好習慣,併爲以後的學習做好準備。通過青銅器的製作過程的錄像資料簡介以及如何利用可逆的變化之作蠟星星。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的意識。

第二課時:失去光澤的銅鏡,我將爲學生準備鐵絲、細砂紙、吸水紙、白磁盤,出土銅鏡的短片等

銅鏡失去光澤,鐵釘上鏽等金屬生鏽現象是生活中常見的事,關鍵是如何瞭解他們上鏽的祕密。我通過錄像短片讓學生直接思考,來預測原因,在此基礎上考慮怎樣提高實驗設計比較金屬生鏽與否的實驗,深入到它們的裏面,瞭解事物之間的關係,才能上升到理性認識,形成概念。通過進行對比實驗進行研究,通過金屬存在的環境差異,預測可能出現的現象,因爲此實驗當堂課不能完成,所以此時教師可以延遲評價實驗的結果。

我的意圖是在學習過程中有競爭纔有進步,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的探究熱情空前高漲,爭相嘗試各種方法。學生的實驗只要是合理的我都給予肯定,從而使學生明白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是多種的。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體會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的探究能力,獲取了知識,形成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

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生鏽的鐵和銅等讓學生了解鐵與鐵鏽、銅與銅鏽的區別。這個地方學生可能從很多方面進行比較,比較雜亂且有的毫無價值,所以教師可以通過實驗表格讓學生從顏色、光澤、軟硬等方面進行重點觀察,讓他了解到這種變化是產生新物質,並不僅僅是形態的變化,爲以後第三顆的學習埋下伏筆。同時根據金屬都會生鏽的現象,以及生鏽的祕密,回想在生活中人們是怎麼來處理金屬生鏽的問題的,讓科學回應於生活。此時可以通過補充這方面的資料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在生活中還有哪些防鏽措施,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銅鏡失去光澤是一種可以看得見的產生新物質的變化,而生活中很多的化學變化人們不容易察覺,所以在第三個部分設計了常見的燃燒現象讓學生進行分析。

第三課時:蠟燭的燃燒,我要爲學生準備:蠟燭、燒杯、澄清石灰水等、拉瓦錫實驗的短片

蠟燭的燃燒非常常見,但越是這樣人們越有可能認爲是理所當然而不去思考他所蘊藏的科學含義。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裏,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我的設計意圖是:先通過一個問題:“在生活中的常見的燃燒的現象,就以蠟燭燃燒爲例在此過程中,蠟燭燃燒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讓學生通過觀察燃燒前和燃燒中蠟燭的變化,猜測燃燒掉的蠟燭變成了什麼。在此過程中要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如果失火了,應該趕快用溼毛巾來滅火。之後可以通過讓學生討論如何通過實驗進行驗證。

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方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三個實驗:

(1)罩一個燒杯與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2)罩一個在內壁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在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燒杯有什麼變化

(3)用一個白瓷板置於燃燒的蠟燭上方,看白瓷板底部有什麼變化 讓學生考慮燃燒掉的蠟燭是不是什麼都沒了?學生通過小組討論交流互相質疑加深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然後通過錄像重放當年拉瓦錫驗證的燃燒的實驗,通過這樣直觀的實驗使學生更爲深刻地瞭解燃燒的本質。瞭解到燃燒會產生新的物質。同時讓學生結合前面的所學拓展瞭解還有那些是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所學基礎上講物質的變化的種類進行分類:

一類像鹽水轉換爲鹽那樣,是可逆的變化,不產生新物質的變化。一類是像金屬生鏽和燃燒現象一樣產生了新物質的變化。

讓學生了解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關鍵是是否產生新的物質。這樣就將普通常見的現象總結成爲一個普通的規律,讓學生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

科學課的目的是爲了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僅僅從課堂上來解決問題,所以我佈置了一個小任務:收集有關物質變化的資料,讓學生回去完成。因爲收集相關資料並進行篩選的能力也是科學課所必備的,在下一堂課進行交流彙報和講評,這樣就使科學課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同時也爲下個單元整理信息,讓我們更有效的學習,作鋪墊。

出示板書設計。

物質的變化

鹽到鹽水:可逆的變化 物質形態發生改變,不產生新物質——物理變化

銅生鏽

鐵生鏽 :不可逆的變化 產生新物質的變化

燃燒

我的設計是從現象到本質,讓學生清楚物質變化的分類依據。

以上是我對《物質的變化》這一主題的教學思路,請各位老師給予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四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四年級科學第二單元的第二課《食物中的營養》。接下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對本課的認識和教學。

一、說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類主要營養成分;通過實驗掌握鑑別蛋白質,澱粉,脂肪等營養成分的方法;瞭解食物中添加劑對人體的影響。這節課是在學生前一節課調查、統計一天中吃過什麼食物的基礎上,對食物中的營養成分進行探究教學的。爲此教材在編寫時更注重直觀性和可操作性。將食物的圖片直接呈現給學生,以便了解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是從食物中得到的。接下來的兩課是指導學生探討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和設計科學合理的營養食譜,因此這節課是承上啓下的一節課,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課。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慾強、大膽好問,但畢竟這類的知識有限,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對食物營養方面的知識是零碎的,模糊的,膚淺的。所以課前還需要查閱資料來幫助他們。

三、說教學目標

依據年齡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指導學生認識食物中的七種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

2、能力目標: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實驗方法檢驗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培養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分析、歸納、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標:讓學生學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營養搭配。

四、教學重難點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

用實驗的方法鑑別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五、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遊戲激趣法、問題討論法,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以遊戲激趣展開這節課的教學,暗示引導;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的辦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實驗探究法,指導學生掌握食物中的各類營養成分,並能通過實驗加以鑑別。

六、說學法

有效的學習活動,不是單純的模仿和記憶力,而是一個有目的的,主動構建知識的過程。爲此,我十分重視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本課中我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法爲:

觀察發現法 動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 合作交流法

讓他們在看一看、議一議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動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營養成分。

七、教具學具準備

脂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棉籤、水。

學生準備:白紙、肥肉、花生。

澱粉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滴管、試管、碘酒。

學生準備:熟蛋白、米飯、澱粉。

蛋白質鑑別實驗器材

教師準備:鑷子、酒精燈。

學生準備:雞蛋白、瘦肉。

八、說教學流程

一、設景激趣,導入新課

葉聖陶先生說:入境始於親。一個好的開頭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所以我通過做遊戲的方法自然的導入新課。是爲了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也是讓學生體會到科學來自於生活,達到我們生活中處處充滿科學的目的。

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今天來玩個遊戲好不好?遊戲的名字叫《蹲蘿蔔》",學生可能會踊躍參加,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也爲了下一個環節做下了鋪墊。

當學生還在回味剛纔遊戲樂趣的時候,我會抓住這個機會話鋒一轉繼續問:"剛纔呀,在做遊戲的時候發現同學們都非常的累,那老師就要有個問題問你們了,我們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體力的活動,但是什麼支配我們的身體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課,並板書課題《食物中的營養》。(用時5分鐘)

師講解:科學研究發現,食物裏含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主要有蛋白質、澱粉、糖類、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等。蛋白質是人體肌肉、皮膚、頭髮、指甲、內臟、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構成人體細胞、促進生長的基本材料。(板書七類主要營養成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營養支配着我們的身體。可能有的學生回答的還不夠完整或正確,但我也不會當時就給他們總結或指出。反而,爲他們剛纔精彩的回答"獎勵"他們一些豐富的食物。"同學們剛纔總結的都非常好,爲了獎勵你們,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好多好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出示幾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邊看邊想對於這些食物他們還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們回答的時候,我會着重抓住"營養"二字進行教學。

二、指導實驗,深入瞭解(實驗共用時30分鐘)

實驗1、檢驗"蛋白質"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質嗎?我們又該怎樣鑑別它們呢?請各小組討論並制定檢驗蛋白質的方案。"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請各位同學用鑷子夾起一塊瘦肉或雞蛋白,然後點燃酒精燈用火燒,聞聞有什麼氣味?(注意酒精燈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實驗結束後,先讓學生說說他們自己的發現和總結出來的結論。在他們原有的結論上加以指導和糾正。

(4) 師生小結:在燒蛋白或瘦肉時,能聞到一股像燒雞毛一樣的氣味,這就是蛋白質燃燒時特有的氣味。所以,我們可以用燒、聞氣味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有較多的蛋白質。

實驗2、檢驗脂肪

師:"剛纔呀,同學們做的非常好。但我們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營養成分都不同,那你們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檢驗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營養成分呢?"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 師指導:" 請同學將花生米放在白紙上,用鉛筆壓碎,觀察白紙上有什麼出現?用手摸一摸這個地方有什麼感覺?" (可能有的學生認不清這是水還是油?所以我會讓學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紙的另一端塗抹,並將白紙舉起對着亮光,觀察有什麼不同現象?)

(3)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我們把花生米放在紙上擠壓,紙上會留下油跡,顏色發黃,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幹,而且透光,與水跡完全不同。所以我們可以用擠壓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實驗3、檢驗澱粉

師:"同學們非常的棒,我們用了不同的方法檢驗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兩種營養,那麼下面請你們再試着去檢驗食物中含有澱粉的營養成分,好嗎?"

(1)小組彙報並確定實驗方案(要求學生說出方案設計的理由)

(2)師指導:"將試管中加入一些幹澱粉加水配製的澱粉液,然後往試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搖晃試管,觀察到澱粉遇到碘酒變成了藍黑色。所以我們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來檢驗食物中是否含有較多的澱粉。"

(3)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現象

(4)師生小結:學生在彙報時可能會發現,饅頭、米飯等食物中含有較多的澱粉,滴入碘酒成藍黑色。而雞蛋遇到碘酒不變顏色,說明雞蛋中不含澱粉。這也是我爲什麼會讓學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實驗的目的。

設計意圖:實驗是科學的生命線,倡導實驗和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經歷探索過程,是當前國小科學課改的理念。理解營養成份的名稱並牢固掌握實驗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在這裏,我讓學生先猜想,再進行小組討論彙報,要求他們說清楚方案設計的理由,然後組織學生進行實驗和探究。在學生彙報時,我引導他們對實驗現象進行仔細觀察,分析,最後作出合理的解釋,形成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先動腦,動手之後也動腦,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和探索空間,以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我採用啓發引導法,實驗觀察法,交流討論法的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行探究,始終處於引導地位,

三。提問鞏固,加深理解(用時5分鐘)

師提問:1、誰能概括的說一說怎樣用實驗的方法檢驗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澱粉?

2、食物中的營養對人體有什麼樣的影響?

這一環節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鞏固新授知識,以加深學生對學習知識的掌握。

九。說教學板書

營養成分 檢驗方法

蛋白質 ---- 燃燒

澱粉 ---- 滴碘酒

糖類

脂肪 ---- 擠壓

維生素

礦物質

纖維素 我的板書設計力求體現知識性和簡潔性,使學生一目瞭然。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五

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大家好。我叫趙彬彬,是育才實驗國小的科學教師。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課——《生命離不開水》。

一、首先我闡述的是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課是以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水作爲研究對象。水是組成世界萬物的重要物質。人體內有水、動物體內有水、植物體內也有水。水是生命之源,可以說我們的一切都離不開水。在本課的學習中,讓學生了解水與生命最深層次的關係,使同學們體會到水的重要意義,也爲以後本單元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水是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組成部分,它在生命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瞭解常見食物中的含水量。

2、能力目標

能和同學交流自己對本課的不同看法,設想沒有水的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

3、情感目標

學生能意識到水與生命的密切關係,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是: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和水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

4、說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充分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結合本節課的需求,師生應做如下準備。

(1) 多媒體課件

(2) 塑料袋、杯子、剪刀、水、新鮮樹葉、芹菜、橡皮筋、紅墨水

三、說教法

根據本節教學目標及教材特點,我除了採用常用的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

一般方法以外,主要還採用了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2/引導探究法3/分組討論法等。以上教學方法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愉快的學習氛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日益高漲。

四、說學法

教是爲了讓學生更好的學,學生一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獲得更多的知識,本節課我強調以探究爲主,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爲輔的學習方式。

五、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我設計了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1、利用多媒體、情景激趣、導入新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說剛剛步入神聖的科學殿堂,對於身邊的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上課一開始,我就藉助多媒體課件播放了“魚鴨戲水”的情景,屏幕上那歡快的情景配上動聽的音樂,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接着提問:爲什麼水使小草變得嫩綠,使桃花開得鮮豔,使魚鴨遊得歡暢,學生暢談感想以後將會知道水是生命之源。

2、討論交流、體驗彙報

在這一環節中我先讓學生討論說出幾項動、植物離不開水的事例,豐富學生對“水與生命”的認識。然後提出問題“水與動物、植物和人有着怎樣的關係?”學生通過思考、討論、查找資料得出結論。最後師生小結(水對生命來說真是太重要了,生命體內的一切活動如呼吸、消化、光合作用都離不開水)。

3、主體參與、動手實踐

教師示範實驗,出示課前包裝好的新鮮樹葉,經過陽光照射後,讓學生觀察並提問:塑料袋原來是乾的,裏面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學生觀察、討論最後得出結論:塑料袋裏的水珠是從植物體內跑出來的,證明植物體內有水。接着我趁熱打鐵從人體出汗、排解等生理現象中也可以看出人體內含有水,那麼我們平時吃的食物究竟含有多少水呢?

接下來我設計了擠西紅柿這個實驗,可以清清楚楚的觀察到植物體內究竟含有多少水。

下面我們一起來觀看一段視頻吧。在這個實驗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也鍛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最後。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觀察幾種常見食物的含水量。知道各種食物以及人體內含有大量的水。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更加關注生命活動,爲了更直觀的展示植物的生長離不開水,我選擇了芹菜作爲實驗原料,鼓勵學生展開想象大膽地進行實驗。在這個環節中我是這麼做的:準備一杯調式好的紅墨水,然後把芹菜放入紅墨水中,過10分鐘後觀察芹菜的根部有什麼變化,杯中的水爲什麼少了一些。把芹菜切成2段,芹菜裏面的莖兒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在這個實驗中,學生圍繞了植物離不開水這一目標,演練了他們的科學技能,也豐富了教學的色彩。

4、拓展活動、反面例證

通過學生收集資料、討論交流、體驗彙報並動手實踐等多種探究方式,學生對“水與生命”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如果沒有水,我們的生活及周圍的環境將會變成什麼樣?教師播放了一些有關於乾旱的資料,通過觀看錄像,學生更深深感受到了生命離不開水,教師小結:(同學們,你可知道當你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時候雲南的小朋友們正遭受着百年不遇的乾旱,當你每天喝着三、四元錢買來的飲料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雲南的小朋友們卻擔負着拯救家人、到處找水喝的使命,當你浪費每一滴水的時候,你是否想到這一滴水可以挽救一個人的生命。同學們,請伸出你的手,用你的愛心去拯救那些孩子們吧,讓他們也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只要你能節約每一滴水)。最後教師總結:通過雲南乾旱教育學生珍惜每一滴水,滴水可以匯成河流,我們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節約每一滴水,討論結束後啓發學生以沒有水的世界爲題畫一幅想象畫或寫一篇同樣題材的短文。

六、說板書設計

根據這節課的結構特點我是這麼設計板書的:

從植物、動物、人離不開水從而得出水是生命之源,讓學生懂得節約用水、人人有責的道理,這樣的板書設計簡潔明瞭,重點突出。

七、教學理念

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時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指導性的評價,讓學生快快樂樂的做、開開心心的學。

以上是我膚淺的個人見解,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各位領導以及在座的老師諒解,多多給予批評、指導。謝謝!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六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冀州市第一實驗國小的科學教師王春銘。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四年級科學上冊第19課《地震》,它與《地表探祕》、《火山》、《岩石》共同組成了《地表劇烈變化》這一單元,在學生了解了《地表探祕》內容基礎上進一步探究來自地球內部的信息。

我的電子教案的結構安排如下:(出示課件)

首先談談我對教材的認識,教材分爲三部分(課件出示),其中重點是指導學生通過模擬實驗活動和避震演習,瞭解地震知識及危害。難點是弄清楚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有層次的學習,對地震有真實的感受,並真正的學會一些避震常識。

因爲我國剛剛經歷四川汶川大地震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學生對地震這一現象可以說還是刻骨銘心。因此,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新課標課程標準我把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課件出示教學目標分析),在確定了教學目標重、難點的基礎上,我的教學策略和方法是“質疑猜想—觀察實驗—結論應用”,以激趣導學爲主線,在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網上現有的資源把抽象的、學生倍感陌生的現象,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望。並利用資源適時的幫助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創設合理的模擬情境遊戲讓學生樂學、愛學。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動手實驗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實驗結合自己的推理想象能力,自主探索地震的形成。因此選用瞭如下教法和學法(課件出示),體現了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訓練爲主線的原則。

爲完成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我的教學安排如下:(課件:教學過程)

一、質疑猜想,感知地震

上課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美麗的地球”、“美麗的汶川”和“5。12大地震”圖片資料並配上聲音,使教學媒體真正成爲激勵學生情感的工具,我從聽覺、視覺入手,調動學生的眼、耳、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陌生的地震現象再現於他們眼前,通過形象、生動的圖像牢牢抓住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地震時會有什麼現象,會帶來什麼災難?在此基礎上我提出問題(課件出示)第一個問題是可以讓老師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第二個問題的設計是讓學生從地震這種現象中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問題,培養學生探究知識的能力,也充分體現出科學這門學科問題多樣性和以學生髮展爲主體的教學思想。學生的疑問是多樣的,對於這些疑問師生共同梳理篩選出適合本課研究的內容(課件出示5個問題),通過師生交流,把探索地震帶來的災害作爲研

究的重點。

二、實驗探討,推想地震

在這個環節中我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和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通過實驗和實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思維能力。我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用自己身邊隨時可以找到的物品,如托盤、書本、鉛筆盒、積木、橡皮泥等和我爲他們準備的薄、厚不同的木片,讓他們根據這些材料去設計實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法,選擇實驗材料,記錄實驗現象和結論,遇到困難可以向其他同學或老師討教,爲學生營造了一個寬鬆的實驗氛圍。有的小組仿照課本搭建模型,有的小組折斷薄木片,有的小組折斷厚木片。有了這些感性的體驗,我進一步組織學生四人小組分層討論,(課件出示討論題)這是一組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討論題,讓學生由表面現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放手讓學生去討論、去交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思維的訓練中。通過討論交流使學生很順利地實行了地震形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認識到了地震所造成的危害。(課件出示)培養了學生敢想、敢說、敢做的科學品質,使他們真正成爲信息加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

三、科學演示,認識地震(播放多媒體片)

我充分利用計算機多媒體圖、文、音、動、色的功能,爲學生準備了“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危害”的課件,學生在欣賞自己的想像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更進一步理解和掌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和地震形成的原因。通過這一環節的教學,利用計算機直觀演示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生動地展現給學生,在學生對地震危害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看有關地震的紀錄片,再次直觀感受地震的情景和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加深學生對地震危害的認識。讓學生認識到什麼是地震:人們通常把那些會讓人感到大地上下顛簸、猛烈搖動等地動現象叫地震。成功的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對所學知識理解得更加透徹。

四、運用知識,拓展延伸

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於運用,把教材知識與生活、生產及科學技術的運用聯繫起來,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知識去解決問題,進行實踐活動。在這個環節中主要通過學生自己查閱和相互交流來完成。我爲學生準備了資料庫,方便學生查閱,有地震預報、地震前的徵兆、避震知識等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上去點擊相關的標題,查閱相關的內容,這樣就打破了傳統的統一提出問題,統一解決問題的課堂模式,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來實現了教與學的多元化。

在學生了解了避震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室內避震演習,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隨即利用計算機多媒體交互性強的特點進行避震小遊戲的練習(課件出示),更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設計了以下的思考練習(課件出示),練習的設計是對學生自學能力、探究能力的綜合培養,體現了鈴聲止而思維不止,把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爲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我把地震的危害作爲板書的主線(課件出示)。總之,我的教學設計始終貫徹以人爲本的思想,既遵循了學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認知規律,又符合學生想獲取知識,努力去探究,享受成功的喜悅的心理活動規律。我相信通過這樣的教學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積極的思維,主動的探索,能動的發展。以上是我對本次教學一些粗淺的理解,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和老師批抨指正。謝謝。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七

一、說教材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是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食物》單元的最後一課,是學生們在探究儲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來的一個觀察活動。教材分爲三部分:(一)觀察食品包裝袋或包裝盒;(二)比較幾種食品的保質期;(三)調查瞭解食品的配料。這三部分對食物包裝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淺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進行的。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學概念:

食品具有保質期,食用超過保質期的食品對人體有害。食品中的配料可以改善食品的品質,但有時也可能有害。

過程與方法:

學習蒐集、整理信息的方法,並在分析處理信息過程中,產生問題,展開進一步深的研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提高選擇食物的能力。

3、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4、教學難點:

探究怎樣的食品信息纔是可靠的、健康的。

三、說教學準備:

課件

學生在課前每人收集3-5種食品包裝袋;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記錄表、牛奶餅乾的配料表。

四、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說教法

在學生活動的基礎上,我除了採用講述法、談話法、演示法等作適當的點撥,還將科學教學與信息技術融爲一體,把信息技術課程作爲工具滲透到科學教學中去。以此啓發學生從更寬廣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動獲取食品信息。

2、說學法

科學探究是《國小科學課程標準》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學過程分成了四個板塊,每個板塊有一個主題,學生們依據這個主題,從關注自己的日常生活、關注身邊的科學入手,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等形式不斷深入到科學探究過程之中,並在經歷一個個活動中提高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 一 )、我覺得這節課材料準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把課前的材料準備作爲教學過程的第一個板塊。

在上課的前一個星期,我就佈置學生收集家裏近一週內吃過的食品包裝袋。課前,我對小組間所擁有的包裝袋進行了合理的調配和補充,確保每個小組都具有不同類型的包裝袋,如,有裝流質食物的包裝袋,有盒裝的包裝袋,有罐裝的包裝袋等等。由於這些材料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結構性,而且是自己或家人吃過的,這些研究起來,應該是更真實,更迫切,更得心應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設計師

孩子們在選擇食品時更多的是受到廣告宣傳和精緻包裝外表的影響,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裝上的信息。怎麼辦?在讓學生收集食品袋時,我就要求學生思考“食品包裝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仔細觀察,詢問家長或是上網查一查等。待到上課時,首先開一個“彙報成果慶功會”。讓學生彙報自己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誰說的最全面。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對信息的觀察、收集、整理、彙報,初步瞭解到了食品包裝上有:食品的名稱、配料、營養成份、生產日期、保質期、儲存要求、食用方法、生產廠家等內容。注意:淨含量、方便撕開口、條形碼、環保標誌、質量合格標誌等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師可做有意識的引導和提示。之後,我拿出一包未包裝的米粉,話鋒一轉,要求學生爲這包米粉設計出一份合格的並且有創意的包裝說明。在設計過程中,在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親身設計,更加有效地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問題了,提高了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

(三)、我是最聰明的研究生

(1) 研究什麼因素影響了食品的保質期。

要求小組內選擇五種不同的食品包裝進行調查,重點比較五種食品的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並且完成老師給的統計表。在活動中,學生通過觀察、填表、討論、比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裝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食品保質期的長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請孩子們品嚐美味可口的達能餅乾,然後,再請同學們依然是分小組來共同探討,並把探討內容記錄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 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 作用:

孩子們在向縱深方向的觀察討論過程中,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不熟悉的配料對人體有沒有害處呢?佈置學生通過上網查找有關資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費者

首先,通過電腦腦播放一段擺滿了各種各樣食品超市動畫。讓學生有一種親臨超市的感覺,從而激起學生購買慾。然後,讓學生運用瞭解有關食品包裝方面的知識來清除這個超市中的不合格產品,當然,我有意識地把一些無產品名稱、廠址及已經過了期的食品放在購物架上,以此提高學生籤別僞劣食品的能力及培養學生自我保護意識。最後,我又要求學生根據下列情況來模擬購物:

1、一天,爸爸讓小敏隨自己出去旅遊,到北京都遊玩兩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順平去看望奶奶,給 奶奶買些食物。

3、王先生到國外探親,想帶一些國外不易買到的食物帶給親戚。

這些活動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科學,提高學生選擇食物的水平,並且能夠培養學生靈活地運用科學知識指導健康生活的能力。

五、說板書設計

結合各板塊的學習,通過對內容與方法的歸納,教師的點撥,最後形成了知識性強、趣味性濃的兒歌式的板書,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板書設計:

食物包裝上的信息

包裝上,信息多,同項歸類整理好。 生產期,保質期,列表收集要記牢。 細觀察,善比較,食用有效身體棒。 大膽猜測勤研討,關注科學真奇妙!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八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首師大版科國小科學第五冊的《浮力》。而我說課的內容主有以下幾個方面,教學背景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

一、說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浮力》一課在課標中是處於“物質科學領域”之中的“力作用於物體會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部分。在教材中處於首師大版科學第五冊第三單元《力與生活》中的第二課,前一課爲《推力和拉力》,這爲《浮力》的知識和技能作鋪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在《推力和拉力》這課中,學生對推力、拉力、重力有了一定的瞭解,對使用測力計的方法也已經很好地掌握了。本節課從一個小故事開始,引導學生感受什麼是浮力,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比較幾種物品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而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 我採用探究法、小組合作法的教學方式,提出問題後讓學生進行初步的猜測,然後進行簡單的體驗,然後再進一步做實驗,再一次體驗活動,最後得出結果,使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四)技術準備

演示材料:水管、乒乓球、水、水槽、正方體鐵塊、繩子、測力計

分組材料:水、水槽、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繩子、測力計、記錄單

二、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生活中存在着浮力;知道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能簡單測量物體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二)能力目標

通過驗證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實驗,培養學生實驗能力,細緻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初步具有對物體在水中的浮沉祕密的探究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進而樹立學好科學的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意思。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自主探索,實驗操作,知道所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 難點:通過實驗分析,知道物體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三、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將從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

故事導入,引入新知——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鞏固與總結

第一環節故事導入,引入新知

1、教師說故事:一天,小明與小方在打乒乓球,一不小心,小明將乒乓球打進了一個窄小的鐵水管裏,由於水管口太窄小了,他們的手都伸不進去,小明想:將水管翻轉,乒乓球就會滾出來啦,但是這個方法也行不通,因爲鐵水管太重了,他們兩個擡不起。怎麼辦呢?同學們,你們有什麼辦法將乒乓球取出來呢?

2、學生自由發言。

教師拿出實物水管和乒乓球,將乒乓球放進水管,讓同學們親身動手取出乒乓球。如果學生不能說出教師想要的答案,則由教師引導學生加水進水管,讓乒乓球能浮在水面。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識,感受物體的浮力

1、(1)談話:老師這裏還有一些物品,它們放進水裏是怎樣的呢?是浮還是沉呢?請同學們猜一猜,把大家的猜想填在表格中。

老師出示物品:空塑料瓶、正方體鐵塊、鐵釘、泡沫塑料塊、輕木塊

(2)學生分組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提問:同學們的猜想究竟對不對呢?讓我們一起動手做做實驗吧!請同學們一邊實驗一邊記錄實驗結果。

2、學生彙報觀察結果

3、提問:爲什麼這些物品會浮起來呢?

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小結: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到浮力,知道浮力的初步定義。

第三環節進一步實驗,探究沉在水中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

1、提問:在水面上漂浮的物體受到水的浮力,那麼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呢?

2、學生猜想

3、談話:到底同學們的猜想對不對呢?現在,請同學們跟着老師一起來證明我們的猜想。

4、老師示範,學生跟着做:用繩子將正方體鐵塊綁着,用手感受一下它在空氣

中的重量;然後將正方體鐵塊的一半(老師事先已在每個鐵塊的一半上標出一道線)浸入水中;最後將它完全浸入水中,但不能碰到底部。

5、請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

6、用測力計把正方體鐵塊吊在空中,看它在空氣中的重量是多少,把測力計的讀數記錄下來,填寫在表格中;然後將它的一半浸入水中,再將它緩慢地放入水中,直到完全浸入水中,觀察測力計的讀數有什麼變化,把這兩次測力計的讀數也記錄子表格中。

7、彙報實驗結果。

8、小結:測力計的讀數慢慢變小,由此看來,沉在水中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那麼,測力計上的讀數是不是浮力呢?

9、談話:我們先來正方體鐵塊的手裏情況,在實驗中,它主要受到什麼力呢?(老師在黑板上分析)受到了兩個向上的力,分別是拉力和浮力,還受到一個向下的力,是重力。因爲當物體不動時,受到向上的力與受到向下的力是相等的,所以浮力大小加上拉力大小等於重力大小。

總結公式:浮力=重力—拉力

10、根據公式,計算出正方體鐵塊一半與完全浸入水中時所受到的浮力。

通過這環節讓學生知道在液體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浮力並且學會測量、計算浮力的大小。

四、鞏固與總結

1、談話:通過實驗,我們知道了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

受到水的浮力。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2、聯繫實際:利用水的浮力,我們能做些什麼事情呢?例如行船、游泳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

五、板書設計

1、浮在水面的物體受到了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就是水的浮力。

2、無論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還是沉下去的物體都受到水的浮力。

3、浸入水中的部分越多,所受到的浮力的就越大。

4、浮力=重力—拉力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九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目標:

1、知道物體都是由一種或多種材料做成的,我們的周圍存在着許多不同種類的材料。

2、認識我們周圍的常見材料有木頭、金屬、塑料、陶瓷等。

(二)科學探究目標

1、能用詞語描述常見材料的特點。

2、能觀察和辨認不同的材料。

3、通過調查發現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三)科學態度目標

1、願意傾聽、分享他人的信息。

2、樂於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培養學生進一步研究材料的興趣和願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學會觀察和辨認不同材料做成的餐具。

教學難點:能辨認不同材料的餐具,並用適當的詞語描述不同材料的特性。

教學準備:

小組準備:不鏽鋼碗和勺子、陶瓷碗和勺子、塑料碗和勺子、木碗和勺子、紙盒子

教師準備:不同材料的餐具、課件、班級記錄單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準備好的餐具,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嗎?那麼它是由什麼做成的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出今天的課題《不同材料的餐具》板書

二、觀察餐具特點

1、各種材料都有什麼特點?我們該如何知道呢?學生分組帶着問題對四種材料的餐具進行觀察,提示學生可用手敲,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等方法。

2、學生小組邊觀察邊進行討論

3、彙報:你們的觀察結果是什麼?這些餐具都有什麼特點?

4、學生回答,教師引導用科學用語,並總結、講解。

5、拿出活動手冊,教師指導學生按要求填寫活動手冊。

三、做遊戲鞏固練習

1、“神祕的盒子”遊戲。只能描述餐具或材料的特點,教師回答“是”或“不是”,最後猜出盒子裏的餐具是什麼。

2、根據之前總結的四種材料的特點,說一說用這些材料做碗和勺子各有什麼優點和缺點。

四、交流和總結

提問:四種材料都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並總結。

五、作業

1、回家可以和父母繼續做“神祕的盒子”的遊戲鞏固練習。

2、可以在家裏在找一些別的物品觀察它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的。

六、板書設計

不同材料的餐具

材料特點

不鏽鋼碗反光光滑、堅硬

陶瓷碗光滑、堅硬

塑料碗光滑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十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注重國小生對周圍世界與生俱來的探究興趣和需要,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科學素養,通過科學教育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爲了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在《食物在體內的旅行》一課中我將從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基本情況、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教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預設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食物在體內的旅行》是四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們的身體》中第5課。本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對消化的原有認識、理解基礎之上,猜想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過程,初步認識主要消化器官的功能,可以初步明確,身體內部有一整套的器官來分解食物,不同的消化器官形態不同,作用也不同。食物進入人體以後是在一整套消化器官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

二、說學情:

對於一個四年級學生來講,人體的消化系統對於他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爲他們在生活中知道一些簡單的器官名稱如:口腔,胃,大小腸,等,知道牙齒是用來咀嚼食物的。但認識很模糊。既不清楚這些器官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各自具有怎樣的功能和特點。由於消化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本身就比較枯燥,純理論的灌輸可能達不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的設計上我根據學生年齡的特點,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且直觀的視頻播放的方式來幫助他們不斷擴展對自身身體內部的的認識,並豐富他們的科學學習經歷。

三、說教學目標(科學目標)

1、科學概念:

人體活動需要的能量來自於消化器官對食物中的營養的吸收。

人體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每個器官都有各自的功能。

食物在人體內會按順序進入這些消化器官,被消化吸收。

2、重難點:

瞭解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

瞭解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願意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與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合作交流。

正確對待研究中不完善的認識,善於在反覆觀察、研究中完善認識。

四、說教法和學法

人體內臟器官的知識因爲平時見的較少,如果只是空洞的說教孩子們很難接受,爲了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文字資料和視頻課件突破這個難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信息,自主找尋答案爲教學方式,以發展學生的主體作用、自學能力爲目的,通過模擬實驗幫助學生研究不易觀察到的事物原理。以此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培養他們的科學素養。

五、說教學過程

1、教學準備:

1)人體消化器官記錄單及文字資料每人一張

2)食品、粗細管子等。

3)電腦、多媒體課件。

下面我將具體說說我對這個內容的教學設計以及設計理念。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開課我就用提問引起學生對自身的研究興趣。爲了能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在課中獲得自己的成長,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我設置了研究饅頭的小實驗,帶領學生進入情境,剛纔吃進嘴裏的饅頭到哪裏去了呢?很自然地,引入新課。

2、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我們科學課培養的就是學生探究精神,所以我在學習新課中大膽放手,讓學生畫一畫,說一說等方式,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空間,並進行小組學習,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在板書課題進入新課後,我問:食物在我們人體內的旅行路線是怎樣的呢?此時我請同學們拿出筆試着畫一畫食物從口腔出發依次去了哪裏。因爲我在學情分析中提到了,學生對人體的消化系統還是比較陌生的,所以要求簡單點,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就行,可畫也可以寫名稱。

學生畫過後,我讓學生說一說。我是這樣啓發學生的:剛纔我們聽了幾位同學的介紹,他們說的食物路線圖都不一樣,難道在我們不同的人體裏食物的路線都不一樣嗎?那有什麼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回答,我相機肯定或指導方法並讓學生閱讀事先準備好的文字資料。通過閱讀指導孩子如何正確閱讀資料,學會迅速從資料中尋找有用的信息,爲下面的學習進行鋪墊。

爲了強化學生的探究成果,我又組織學生分小組進行彙報交流,使學生深入掌握食物在體內的主要路線圖:口腔、食管、胃、小腸、大腸

教師抓住時機總結便板書:我們把食物經過的這條路線稱爲消化道(板書),而食物依次經過的每個景點統稱爲消化器官(板書)第一個知識點很自然地落實了。

同樣第二個知識點了解消化器官的特徵及功能我也是用了這樣的一些教學方法。

如在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食物的旅行主要去了口腔、食管、胃、小腸和大腸。這些器官的主要特徵和功能是怎樣的呢?一個簡單的提問很自然進入了第二個知識點的學習探究中。我播放消化系統視頻課件,學生觀看後再分別講解。爲了讓學生很好地感悟,講的同時還組織學生做了一些很便利的模擬實驗,由於模擬實驗難以完全真實是反映現實狀況,只是針對莫一難以觀察的現象的直觀演示,其表現真實原理的可靠性受到約束,所以對模擬實驗的研究點我沒有過多的要求,儘量少,這樣既可以保證實驗效果,又可以避免科學性問題的出現。

爲了鞏固所學,我在學習新知後設計了一個遊戲環節:看到同學們學得這麼認真,老師想來考考大家,我們來做一個消化器官的猜謎遊戲,出示課件,學生搶答,這樣使學生對消化器官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設置這一內容,既能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也讓學生在做遊戲的過程中強化各消化器官功能的知識,真正做到在快樂與遊戲中學習科學知識。

在這個基礎上要求同學們快速在人體消化記錄單圖二中畫出食物在人體內的路線圖,並做出清楚的語言描述。教學活動到此,學生已經對消化器官有了較多的認識,但我們並不要求學生能夠對各個消化過程的細節有非常深入的瞭解。因爲在我們的教科書安排中,讓學生體驗到一個食物消化的過程是由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器官的功能是由結構決定的,建立系統和有聯繫的觀點是學習的重點。所以在最後學生總結的表述中教師應關注的是學生能不能將事物消化中各個環節之間的關係表述清楚,而不必強求消化器官的一些細節。

3、拓展知識,課外延伸,學爲己用

新課結束了,我問:同學們,今天我們跟隨小饅頭作了一次旅行,在旅行中有什麼收穫?學生回答我總結到:通過這次旅行,我們終於明白了,一個食物的消化過程原來是多個消化器官共同協作完成的,而消化器官的功能又是由它的結構決定的,各器官的作用是不能替代的,消化器官對我們如此重要,爲了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我們應該養成哪些好的飲食習慣呢?讓學生談談感想,老師相機出示友情提示: 保護消化器官,請做到以下幾點。

(1)保持口腔衛生,堅持每天早晚、漱口。

( 2 ) 細嚼慢嚥,不暴飲暴食,不亂吃零食。

( 3 ) 講究飲食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這個環節的設置是將課堂知識,及時的延伸到現實生活中,在學生思考的同時,能夠利用科學知識更好的改善生活,保健身體,養成良好的行爲和生活習慣。凸顯學習科學可以更好的服務生活的主題。

預期教學效果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期望學生能清晰掌握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過程,知道消化器官的特點和功能,並經歷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科學的研究方法,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養成樂於與人合作的學習態度,培養科學的認知方式和自然觀,發展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