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科學說課稿 國小科學說課稿八分鐘左右【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國小科學說課稿八分鐘左右【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國小科學說課稿八分鐘左右 篇一

1、科學概念目標:

土壤是地球家園的重要資源;

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學會蒐集證據,並能夠進行簡單的信息處理;

學會用自己的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能對事物產生一定的好奇心,對土壤中的動植物產生興趣;

能夠如實的描述土壤中的動植物,尊重事實,養成實事求是的意識;

學會傾聽,願意分享,樂於表達,小組間做到團結合作。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能夠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認識,讓學生意識到許多動植物依賴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學難點:通過觀察理解讓學生意識到人與自然是和諧的整體,密不可分。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鏡、鑷子、鏟子、記錄表等。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出示土壤的圖片

土壤是一種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們都能看見,在路上、在院裏、在校園的角落。而陌生在於即便我們經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來仔細的觀察過土壤。所以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觀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動植物。(出示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真正意識到土壤隨然在我們身邊,但大多沒有仔細觀察過土壤的世界,調動學生觀察土壤的興趣)

(二)觀察土壤。

1、每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麼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在觀察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問題

(設計意圖:帶着問題去觀察,有針對性的做實驗,能夠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會有小生物和一些枯葉子

生2:觀察要仔細認真,有順序,細緻到每一個角落

生3:放大鏡是放大一些小東西的,鑷子用來夾物體,鏟子用來剷土,觀察土壤裏的動植物

生4:在觀察中要認真仔細,不漏掉每一個角落,要按一定的順序,不要傷害土壤裏的小生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猜測土壤中有什麼,從而激發去挖掘的慾望,並讓學生能夠再說的過程中,組織好自己的語言,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項做補充。

2、觀察土壤並做好記錄。

(設計意圖:邊觀察邊記錄讓學生及時留下觀察後的證據,做彙報時有據可依)

3、彙報自己的觀察結果。

第二課時

(三)研討活動。

1、我們發現了多少種依靠土壤生長和生活的植物和動物

(設計意圖:在相同的時間內,小組之間發現的種數可能會有所不同,認真仔細有序全面的小組會發現的比一般小組多一些,可以形成組間競爭,激發學生觀察的熱情)

2、描述周圍的土壤上生長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動物。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動植物和土壤的“關聯”的認識,即幫助學生進一步強化認識,很多動植物都需要依賴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膠、木條、有機玻璃做一個扁的透明觀察盒,往觀察盒裏倒滿土並注意保持土的溼潤。把蚯蚓或是螞蟻放到土上,再鋪一些嫩草和樹葉,觀察蚯蚓或螞蟻的活動。

(設計意圖:拓展活動有效彌補了學生不易觀察到的土壤下的動物生活情況。不同地區可以考慮“螞蟻工坊”這一材料替換,但觀察蚯蚓從觀察環境的真實性和觀察成本來看都更爲適宜。)

國小科學說課稿 國小科學說課稿八分鐘左右 篇二

本節課我的教學設想是:用科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指導課堂教學。因爲科學課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進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來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併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所以這一課要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瞭解不一樣的物體熱傳導本事不一樣,必須由學生自我去探究,親自動手實驗,從而進行觀察,自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實踐操作中獲得知識。

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本課的知識結構和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並結合國小生的實際情景,我制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經過實驗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瞭解不一樣的物體熱傳導本事不一樣,學會區分熱的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2.本事目標:經過實驗的設計、操作和研討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根據科學程序進行探究的本事和利用熱傳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事。

3.情感目標:經過設疑、探究、研討、運用等活動,激發學生探索熱傳導現象的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進取探究、求實創新的科學品質。

本課是本冊教材中“熱”教學單元的第一課,重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現象。學生學習後,能夠爲今後進一步學習其他熱的知識打下基礎。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及瞭解不一樣的物體熱傳導本事不一樣。因爲“熱”沿着物體傳遞時,只能憑皮膚的觸覺感知,不能靠視覺觀察,給學生的學習造成必須的困難,所以實驗僅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徵。所以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熱傳導實驗的設計與控制。

根據本課教學資料的特點,聯繫國小生對實驗操作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景,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爲“實驗法”。學生能看得見、摸得着,在實驗過程中得到直觀、生動的感性認識,有利於學生學習本課教學重、難點;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動性;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探究本事。同時在採用“實驗法”的基礎上,還運用“觀察法”、“討論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

爲順利完成本課制訂的知識與技能目標,抓重點,破難點,在《科學課程標準》理念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教給學生“提出問題→猜想→實驗證明→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的學習方法。同時還以觀察、提問、記錄、討論、小組實驗等活動爲載體,開展學生自主性探究式學習,以培養學生的自學本事和協作學習本事。

根據本課制定的知識與技能目標,遵循科學研究過程的一般規律,聯繫國小生的生活實際,本着優化課堂結構的思想,我爲本課教學設計了以下三個環節:

(一)以問題開始,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二)以活動展開,解決問題、獲得新知;

(三)以發現結束,聯繫實際、深化認識。

具體闡述如下: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有好的開頭,是上好這一堂課的關鍵。針對國小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的特點,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熱傳導現象進行導入。先請學生猜想用手觸摸不鏽鋼杯時有什麼感覺,之後啓發學生對猜想進行驗證,從而引出了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裏來的問題,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這一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上,自然而然的進入愉快主動的學習情境,強化了有意注意,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探索興趣。經過教學導入,明確了實驗目的,確定了研究活動的方向。這時教師因勢利導地指導學生開始這一課的學習。

這是本課教學的中心環節,也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環節。這是因爲新的科學課堂要求教師必須樹立以“活動”爲載體的基本理念,以“活動”爲載體是指課堂教學要以活動爲主,以學生的親身實踐、親身體會爲主線,經過活動組織課堂教學。其次,人們對知識的理解是經過思維活動實現的,而思維僅有在豐富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僅有對感性材料綜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特徵和規律。所以這部分就是經過指導學生從觀察入手,親自實驗操作,經過分析思考,瞭解客觀現實,使學生獲得生動、具體的感性認識,並逐步構成理性認識。爲抓重點,破難點,面向全體學生,這一部分安排了兩個實驗。將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相結合,經過做實驗教給學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認識事物。

第一步:指導學生認識熱能以傳導的方式傳遞

這個實驗是本課的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引導學生定向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該難點。首先,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如果將一根鋁絲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將三根火柴抹少許凡士林,並依次粘在鋁絲上,之後用酒精燈加熱鋁絲的一端,那麼會有什麼現象發生?待學生猜想後,需要實驗來驗證時,教師提醒學生操作注意事項,並請學生演示實驗。最終經過討論彙報,學生髮現:熱能夠沿着物體傳遞,並且是從溫度較高的部分傳到溫度較低的部分,在此基礎上告訴學生這種傳遞熱的方式稱爲熱傳導。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回答開始提出的問題:杯壁和杯蓋的熱是從哪裏來的?

第二步:指導學生認識各種物體傳導熱的本事不一樣

在這個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探究式學習。首先,教師請同學們猜想各種物體傳導熱的本事相同嗎?之後請學生利用桌上的實驗材料制定各自的實驗計劃,並進行彙總,這樣進一步培養了學生設計實驗的本事,激發了學生的研究興趣。待學生選出一種簡便的實驗方法後,教師出示實驗報告單,並放手請學生用現有的材料充分實驗,大膽操作,目的是引導學生自我探索、自我獲取知識從而享受成功的喜悅。最終,經過討論彙報學生得出結論:各種物體傳導熱的本事是不一樣的。

在整個研究活動中,學生在學習中提出的問題,在教師及時引導下,學生自我探索實踐中得到了解決,從而構成了正確的認識。教師始終作爲學生學習的夥伴和合作者,親身介入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並對學生在科學探究活動中的突發情景及時修改調整,有效地推動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是科學探究的主體,教師是科學探究的主導,又使學生經過科學探究的活動,體驗到了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了科學探究的本事,同時構成尊重科學知識、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首先啓發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應用了熱傳導的性能。之後再聯繫教學開始時所觀察的不鏽鋼杯傳熱的事實,嘗試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對不鏽鋼杯進行改善。最終,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爲了鞏固和擴展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在本課最終幾分鐘還安排了一道思考題。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爲了鞏固所學知識,強化已有概念,同時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以上就是我爲本課教學設計的三個環節。

經過上頭的教學活動,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在教師引導下,經歷了“提出問題→猜想→實驗→得出結論→應用”的科學探究程序,順利地完成本課教學資料,使自身本事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學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注重引進課堂教學中的評價機制,靈活運用教師觀察、與學生談話、填寫實驗報告單等多種方法,經過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瞭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並運用語言和體態及時給予適當的鼓勵性、指導性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做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激勵者。

爲集中學生注意力,突出教學重點,本課我設計的是圖文式板書。圖增強了直觀性,文一目瞭然地展現出教學的主要資料,整個板書簡潔明瞭,能加深印象,鞏固知識,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爲了配合本課教學,我採用的教具和實驗器材有:

1.實物投影儀,實驗研究報告單;

2.不鏽鋼杯,方座支架、酒精燈、凡士林、火柴、銅絲、鐵絲、鋁絲,燒杯、不一樣材料的小棒(銅、鐵、鋁、塑料、木、竹……)、熱水。

國小科學說課稿萬能 篇三

《能量的轉換》是《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神奇的能量》的第二課(放映幻燈1),在本單元中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放映幻燈2)經過第一課《各種各樣的能量》的學習,學生對能量以及能量形式有了初步的瞭解後,本課進一步引領學生探究各種形式的能量之間是如何轉換的,爲第三課《能源》第四課《節儉能源和開發新能源》建構堅實的科學知識基礎,也爲他們今後學習物理學最普遍的定律之一——能量守恆定律打下感性認識基礎。四課之間是層層遞進的邏輯關係。

本課將指導學生認識能量最基本的特點----能量的轉換。教學資料分爲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認識什麼是能量的轉換。

第二部分:認識能量轉換的過程。

第三部分: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第四部分:拓展活動——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放映幻燈3)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結合六年級學生的實際,遵循課標精神,我確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讓學生建立能量轉換的概念,明白一種形式的能量能夠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1)、能根據現象進行猜想、推測,並能經過實驗驗證發現規律,親歷一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2)、指導學生探索,能針對具體情境說出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了什麼形式的能量。這是本課學習的難點。

(1)、樂於合作,逐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

(2)、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蘊藏着科學道理,並能不斷地提出一些問題,自我設計研究方案去解決問題。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本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是在啓發性原則和主體性原則的指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望,力圖體現以活動組織教學,經過營造趣味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問題、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並解決問題的過程去認識能量的轉換。爲此特做如下教學準備:錄音機、火柴、縫衣針、花生、涼水、不鏽鋼湯勺、軟木塞、大釦子、長1米左右的線繩。

對於本課的教學,我主要安排5個環節組織教學。

環節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認識能量轉換的概念。

六年級學生對能量轉換基本沒有科學的清晰的認識,教學時經過身邊的生活實例幫忙學生弄清能量的轉換是怎樣回事,(放映幻燈4)再經過開燈、放錄音、搓手等活動,引導學生認識能量能夠轉換並經常轉換,能量的轉換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從而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爲本課重難點突破做好鋪墊。

環節二、親手實驗,感知能量轉換的過程。

這部分是本課的重點,我分爲兩個層次循序漸進突破。(放映幻燈5)首先採用美國杜威先生“做中學”的教學思想,以合作式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根據書上的提示四人一組完成小實驗。先在湯勺裏倒入適當涼水並測好水溫。然後固定花生米,點燃花生米加熱水,比較加熱前後水溫的變化,最終組織學生描述能量的轉換過程:划着一根火柴,人體中的化學能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燃燒一粒花生米,加熱了水,花生米中的化學能就轉換成了光能和熱能。這個小實驗簡單易操作,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這便是真正的科學教育。研究證明,僅有學習者處於一個有着多種多樣的聯繫與刺激的環境中時,才能更好地建構自我有價值的知識並迅速地發展其思維本事。

第二層次是本課教學的難點:經過模式圖引導學生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科學課強調使學生學會科學的看問題和想問題,定量分析能使他們的頭腦更精確化更科學化,僅有能用必須數據來描述事物時,纔算到達對事物性質的真正瞭解。所以我採用探究式教學方法,師生共同討論梳理圖上的一組複雜而連貫的能量轉換過程。這是書上的一幅彩圖,教師引導學生準確描述,“太陽的能量以光能的形式輻射到地球,植物接收了來自太陽的光能,並轉換成化學能儲存在植物體內,人吸收植物的化學能轉換成機械能,發電機把機械能轉換爲電能,電熱水壺把電能轉換爲熱能和聲能。”這樣就淺入深出、深入淺出將一個抽象的科學知識體系——能量守恆定律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科學的概念和思維。用活教材,教會學生科學的探究過程,掌握必須的科學方法,相當與讓學生有了一根“點石成金的手指頭”,這是學生終身受益,可持續發展的本錢。

環節三、做小玩具,探究飛旋釦子的祕密,體會能量轉換的過程。

動手做小玩具,我認爲是本課教學資料安排的一個亮點,它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再一次被激發到高潮。(放映幻燈6)課文詳細地介紹了製作所需要的材料和製作方法,並且給出了成品樣式和操作情景,學生能順利完成操作,在學生玩過之後探究討論這個小玩具裏是什麼形式的能量轉換成什麼形式的能量,很容易就能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之間的能量轉換。再讓學生玩玩自我熟悉的溜溜球,充分理解動能與重力勢能的轉變。這個教學資料的設計不僅僅讓學生充分感受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蘊藏着科學道理,並且初步感知了抽象的科學體系——機械能守恆定律。

環節四、動手畫一畫能量轉換的卡通畫。

這個活動是在學生理解能量轉換的基礎上進行的,是對前面學習的鞏固和檢驗,是從探究到實踐的過程。所以我採用自主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自由發揮做畫,這個環節不但能使學生思維的開放性和獨立性得到充分的體現,並且潛移默化培養了孩子的科學素養。

環節五、總結鞏固,延伸運用,學會持續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課堂結束時以“經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的收攏式提問結合板書對課堂學習資料做一個掃描式總結,然後觀看一段dvd影象資料引發學生深層思考,“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個教學設計的目的是既加深學生對能量轉換的認識,開拓視野,又引發學生新的思考,最終讓學生課後繼續探究問題:“在能量轉換的過程中,一種能量的增加或減少,轉換的另一種能量是否會發生變化?促使學生學科學,愛科學,能自主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並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第二課能量的轉換

轉換

一種形式的能量——→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電燈

電能——→光能和熱能

劃火柴

(燃燒花生米)

化學能——→光能和熱能

飛旋的鈕釦

動能-——→重力勢能

國小科學說課稿 國小科學說課稿八分鐘左右 篇四

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國小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水循環"的第三課《凝結》。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裏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國小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爲學習下面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着我們不熟知的變化,而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能力培養方面,屬於"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國小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啓蒙課程" 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內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着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通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通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知道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對比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一定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因此學生設計對比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一定困難,需要老師的指導。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爲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知道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對比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對比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動手實驗能力。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1、教法我將用到複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集體討論法爲主。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 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 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內容。爲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通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通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通過自己設計的對比實驗進行驗證,最後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採用複習法:本課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着對凝結現象的認識,因此,這裏我加入複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爲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老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起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 老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只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因此空氣中存在大量的水蒸氣。

這節課老師將和大家一起,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有趣的現象,下面我們從一個小遊戲開始。對着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現在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再彙報現象。

師:聯繫剛纔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含有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這裏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啓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 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可以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形成。這裏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知道,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爲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老師給你提供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鏽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可以提問爲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對比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着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同?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覆再反覆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 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同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只有一個條件不同,那麼這個不同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同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爲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形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可以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 凝 結 ) 我們可以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對比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對比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對比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對比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彙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況發生。因此我在學生的彙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對比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爲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對比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對比實驗的方法。 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老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衝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含有有趣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凝 結

凝結:水蒸氣--受 冷-→ 水

五年級 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形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爲主要內容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國小科學說課稿萬能 篇五

本單元集中研究有關水的形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裏的循環,它與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天氣與我們的生活》,第四單元《水的科學》構成國小階段對水的三態變化及水循環認識的整體框架。本課繼"蒸發"、"沸騰"兩課之後,指導學生認識水蒸氣凝結成水的現象,也爲學習下頭兩課《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做好知識鋪墊;使學生認識到在周圍熟知的事物中隱藏着我們不熟知的變化,並且是有規律的,是能夠被認識的,促使學生更多關注周圍常見事物,養成善於觀察、探索的科學態度。在本事培養方面,屬於"實驗本事"和"歸納本事"的系列。我們要秉承"國小科學是培養科學素養的科學啓蒙課程"的宗旨進行教學設計。

課本資料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個關於水蒸氣凝結的問題:對着鏡子哈氣,觀察有什麼現象?這是問題的提出。

第二部分,經過指導學生探究認識水蒸氣的凝結現象。建立初步的"凝結"概念: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小水珠,這種現象叫做凝結。

第三部分,說說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經過兩年多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有了自我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具備了必須的操作本事,對於科學儀器的基本操作,像用酒精燈進行加熱已經比較熟練。

學生生活中雖然常見到凝結現象,像水燒開時的白氣,冬天我們呼吸的白氣,鍋蓋上的水珠,冬天窗戶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學生經過書籍,父母的教導可能明白凝結現象,但大多數同學沒有深入地研究、思考過水珠的成因,對水蒸氣遇冷變成水比較陌生。

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剛剛在《蒸發》這一課接觸過,有必須的瞭解。但學生的思維還缺乏嚴謹性,知識遷移的水平也有較大的差距,所以學生設計比較實驗,尤其對於實驗的細節還是有必須困難,需要教師的指導。

《科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加強探究式學習和動手實踐等學習方式的運用,從而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打下堅實的基礎,爲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計如下:

1、認識凝結,明白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2、能設計比較實驗探究小水珠的成因,鞏固使用比較的方法解決問題,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鍊動手實驗本事。

3、體驗自主學習,自主發現的。樂趣;體驗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滲透自然界的物質是變化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科學自然觀。

4、願意合作與交流。

重點:水蒸氣遇冷會凝結成水。

難點:設計比較實驗認識凝結的條件。

爲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設計教法及學法如下:

1、教法我將用到複習法、實驗探究法、學生演示法;

2、學法以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法、團體討論法爲主。

一堂課要取得成功,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爲此我做了以下準備工作:

1、教師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相同燒杯2個、金屬盤2個、熱水、酒精燈、試管夾、火柴。演示材料:燒杯2只、熱水、金屬盤2個等。

2、學生準備:小鏡子等。

《科學課程標準》提倡以"提出問題-猜想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生活應用"的基本模式展現資料。爲了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先經過學生生活常見現象——向鏡子哈氣出現小水珠從而引出問題,經過思考,提出假設,再讓學生經過自我設計的比較實驗進行驗證,最終得出結論並嘗試應用。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教學導入

我將採用複習法:本課教學資料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學生見過凝結現象,但除個別學生外,一般都不明白怎樣回事,學生對蒸發現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響着對凝結現象的認識,所以,那裏我加入複習環節,降低學生的思維難度,爲後面的認知作了鋪墊。強化空氣中存在水蒸氣這一知識點。

教師能夠這樣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一齊探究了蒸發現象、沸騰現象,誰說說什麼是蒸發現象?哪些地方有蒸發現象?水在蒸發過程中會怎樣?請生回答教師小結:江河湖海,動植物體,僅有有水的地方,就存在蒸發現象,自然界中的水日夜不停地吸收周圍的熱量,變成水蒸氣,發散到了空氣中,所以空氣中存在很多的水蒸氣。

這節課教師將和大家一齊,探究大自然中另外一種很趣味的現象,下頭我們從一個小遊戲開始。對着鏡子哈氣,會有什麼現象發生?請同學們邊哈氣,邊觀察,邊思考。好,此刻開始。

這就進入第二個環節——

(二)提出問題,進入新課

讓學生自我動手實驗,再彙報現象。

師:聯繫剛纔哈氣時看到的現象,你有什麼問題?【引導學生在觀察、思考中提出問題:水珠是怎樣產生的呢?】

進入第三環節——

(三)學生猜想

(可能是呼出的(熱)氣中包含水蒸氣,水蒸氣遇到鏡子變成了水珠。)水蒸氣真的能變成水嗎?我們做個實驗驗證一下。那裏有個燒杯,倒入一些溫水,蓋上一個金屬盤,你猜一猜,會有什麼現象?

教師問:這些水珠是怎樣"跑"到杯蓋上去的?小組討論一下。

啓發他們推想出:杯內的水變成水蒸氣飛散到杯蓋上去。

小結:杯蓋內的小水珠是由杯內的水蒸氣變成的。【由於導入環節進行了鋪墊,學生很容易猜想出小水珠是由水蒸氣變成的。】

板書:水蒸氣水

師:看來,鏡子上的水珠就是由我們的呼出的水蒸氣變的。那,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呢?

學生可能有許多種猜想。

(四)驗證猜想

1、在驗證猜想時,我加入了一個教師演示實驗做了一個過渡。先認識水蒸氣能夠變成水,再認識轉變的條件。

師:我們的猜想對不對呢?(我們想要研究水蒸氣變成水的條件,我們先要製造出這種現象,利用我們的實驗材料,你能製造出水蒸氣並使它變成水嗎?)我採用了三個燒杯,分別用同樣多的熱水、溫水、冷水,同時蓋上金屬盤,觀察現象,引導學生認識:水溫越高,蒸發越快,水蒸氣越多,越容易凝結。

2、之後探究:水蒸氣在什麼條件下能變成水?

學生不容易想到是小水珠在遇冷的條件下才能構成。那裏我做好了兩手準備:如果個別學生明白,就引導學生直接進行設計,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師引導——這種現象什麼季節容易產生?學生可能答:冬季。爲什麼在冬季更容易看到?引導學生猜想:冬季的氣溫比較低,那鏡子的溫度也比較低。可能是水蒸氣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遇到熱的物體行不行呢?

師:如果教師給你供給材料,你能否證明水蒸氣是遇到熱的物體,還是遇到冷的物體能變成水嗎?

3、實驗驗證

教師介紹實驗材料有:兩個同樣的燒杯,大小形狀相同的金屬盤,試管夾、火柴、酒精燈、熱水、冷水,對實驗材料,我進行了新的嘗試,用不鏽鋼金屬盤代替了課本上要求的小瓷盤,這個金屬盤的好處在於加熱方便,安全,效果明顯,缺點就是不透明。

讓學生根據材料進行設計,先小組討論一下:如何進行探究,你們打算怎樣實驗。然後找同學邊演示,邊講解。

如果學生設計不出,教師就這樣引導:要證明水蒸氣遇到熱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還是遇到冷的物體容易變成水,首先得製造水蒸氣,方法是向燒杯倒入熱水,(能夠提問爲什麼用熱水)。

引導學生說出:要用比較實驗方法,在兩個相同的燒杯內,倒入同樣多的、溫度相同的熱水,在兩個杯口同時分別蓋上冷金屬盤和燒熱的金屬盤,過一會兒,觀察會發生什麼現象。

【實驗前討論注意事項:怎樣找到熱的杯蓋?加熱時應注意安全,如用鉗子夾着小盤。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梳理,出示在ppt上】

教師:實驗中哪些條件相同?哪些條件不一樣?

學生思考討論:燒杯、水多少、水的溫度同、金屬盤相同、蓋金屬盤的時間相同。有一個條件不相同:一個金屬盤的冷熱程度。

學生分組實驗,彙報實驗結果。

師:同學們要明白,在科學研究中做一次實驗是不夠的,科學的結果不是偶然的,科學的結論必須經得起反覆再反覆的檢驗!所以採用多個小組實驗的方法。小結:如果在兩個實驗中看到了不一樣的現象,這兩個實驗的其他條件完全相同,

僅有一個條件不一樣,那麼這個不一樣的條件可能就是發生不一樣現象的原因。根據這個道理,你認爲小水珠是在什麼條件下構成的?

學生: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教師:水蒸氣遇冷能夠變成水,這種現象叫做凝結。(板書課題:凝結)我們能夠用箭頭和簡單文字來表示這種變化。

板書:水蒸氣--受冷-→水

在比較實驗的設計上,學生必須要有良好的基礎,即比較實驗的特點,要求要清晰,明確。在講授比較實驗時,我先利用實例進行分析講解,(如研究怎樣加快蒸發的時候,我們用了什麼方法?比較實驗!一個盤加熱另一個不加熱,比較蒸發快慢。)然後讓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知識遷移。

五年級的學生雖然有了必須的邏輯思維本事,但思維的嚴密性不夠,不能簡單彙報一下就直接進入實驗,否則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隨意性強、對變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景發生。所以我在學生的彙報之後,會進行實驗方法的梳理,引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實驗。並提示學生實驗注意事項。

(五)得出結論

對於比較實驗中條件的控制,實驗條件的分析記錄,我放在了實驗後,作爲分析實驗進行出示,加深學生對比較實驗方法的認識。鞏固比較實驗的方法。學生得出結論:小水珠是在水蒸氣受冷的條件下構成的。

出示凝結的概念,並指導學生用簡單的文字和符號表示。

(六)生活中的凝結

教師:生活中有哪些凝結現象

學生舉例:初冬早晨在門窗的玻璃上看到的水珠,浴池天花板、玻璃上的水珠,戴眼鏡的同學從室外一進入室內,眼睛上長一層白霧,早晨草葉上的水珠等等。師:請小組討論,嘗試解釋以上現象。

【讓學生嘗試利用所學知識進行解釋。加深對凝結的認識。】

師:教師有個問題,戴眼鏡的同學可能深有體會:在室外眼鏡明亮清晰,可一進入溫暖的室內眼鏡片就會長"白霧",那是不是水蒸氣遇熱變水珠?【激發學生日常概念與科學概念的衝突。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事物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現象包含趣味的科學道理,培養科學興趣、質疑探究精神。】

(七)拓展應用

思考:冬季汽車玻璃內壁上常結有小水珠,影響司機叔叔的視線,想辦法防止它的出現。【讓學生學以致用,引導學生從控制凝結產生的條件入手去思考。】

凝結

凝結:水蒸氣--受冷-→水

五年級自身身體變化,聲光電現象,天氣變化現象,晝夜變化現象,日月星空現象,科學技術對生活的影響等是學生新的關注和體驗對象,這些方面的生活經驗是五年級教材的"切入點"和"生長基".教材以人的身體器官,動植物的身體器官,聲、光的產生與傳播,電的產生與安全應用,風、雨的構成,晝夜成因、月相成因等爲主要資料展開科學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自然事物和現象的變化規律和變化原因;進行問題、假設、計劃、模擬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能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珍愛生命,認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國小科學說課稿萬能 篇六

本節內容緊緊圍繞地球運動及其所產生的地理意義進行學習,而晝夜交替則是地球運動的重要地理意義之一。它對我們以後學習時差和晝夜長短起到了鋪墊作用。並且,學生對晝夜交替的學習有利於透過一些自然現象認識到事物本質規律和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定爲以下三點:

(1)能夠解釋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想象。

(2)能夠讀圖判讀晨昏線,並能夠運用晨昏線的特徵解決問題。

(3)樹立世界的物質性及物質運動規律性本質性的價值觀。

重、難點分析

判讀晨昏線對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及讀圖分析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它是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運用之一。

遂將晨昏線的判讀和特徵及運用定爲本節重點

將晨昏線的判別和特點定爲難點。

我的學生是剛進入高中學習的高一新生,接觸專業地理知識的時間較短,對這一方面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我要着重興趣導入和強化概念,讓他們能打好基礎。此外,這個年紀的學生自我意識都比較強,所以在課程中,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自主性,由老師說,學生聽,轉化爲老師引導,學生探索,學生思考,學生梳理。

本節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以讀圖分析法爲主,通過地球儀演示,讓學生根據演示來分析、歸納、比較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形成,運用教學掛圖,指導學生分析歸納晨昏線的特徵,同時輔以情景創設,採用設問式教學方法完成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主動去理解知識,運用學習成果。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故教學中運用地球儀,地圖演示等生動、形象的現代教學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提出一些小問題 (如在同一時間裏,爲什麼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引導學生進行積極地思考,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變被動爲主動。

(一)上下銜接,導入新課

在上一節課中我們學習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在複習上節課的內容之後,以提問“太陽直射點是否固定?移動的太陽直射點會形成怎樣的自然現象?”來引出白天黑夜現象,進一步描述爲“晝夜現象”,以日復一日白天黑夜往復交替的事實規律,從而引出晝夜交替現象。由此進入新課的學習。

(二)新課教學

1。創設情境,明確關係

在引入新課的基礎上,首先要給學生提出一個問題(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是什麼?),在學生回答出“光”之後,我們就能得出“太陽是地球有晝夜交替的必要原因”繼續提問“靜止的太陽或地球還會造成晝夜現象嗎?”,開始引導學生進行假設①地球不動,太陽繞着地球轉;②太陽不動,地球圍着太陽轉;③地球自轉;④地球圍着太陽轉,同時自轉。。。。。猜測是科學課培養學生興趣的方法之一,也是讓學生嘗試構建一個解決問題的模型。以前學生對晝夜交替現象肯定有些許瞭解,也就讓學生有了探究、驗證的需求,爲學生形成科學的研究習慣和方法做好指導。

在讓學生小組討論,假設,推導之後,讓學生來公佈討論結果。我會表揚學生的活躍思維並且總結,明確晝夜交替現象是由太陽和地球雙方的特性決定的。通過地球儀來演示地球自轉引起的晝夜交替現象。再指出相對於靜態的晝夜現象,晝夜交替則是動態的,讓學生明確晝夜交替是在晝夜現象的而基礎上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

2、步步引導,合理過度

在上面知道了晝夜交替的原因,通過生活中日復一日的晝夜交替現象我們可以得出晝夜交替的週期爲一日,這裏的一日是指太陽日(24小時),在這裏要強調我們的研究對象爲地球和太陽,是以太陽作爲參考點,所以週期爲一個太陽日。

再指出晝夜交替影響着人類的起居作息,因此,太陽日被用來作爲基本的時間單位。

3、圖文結合,突破難點

讓學生觀察教學掛圖,指出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爲晨昏線(圈),在這裏學生可以通過教學掛圖形象直觀的出分界線在空間上表現爲一個圈。再指出,晨昏線由晨線和昏線構成的,通過生活中清晨日出和黃昏日落的自然下現象引導出晨昏線的判讀方法,即順着地球自轉方向,由夜半球進入晝半球經過的分界線是晨線,由晝半球進入夜半球經過的分界線爲昏線。在這裏要強調順着地球自轉方向這個前提條件。接下來,通過教學掛圖來分析晨昏線的特徵,針對晨昏線是過地心的大圓的這個特點,以赤道爲例補充說明球體上大圓的知識點。在特點中重點強調晨昏線平分赤道,晨線與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爲六點,昏線赤道的交點的地方時爲十八點,並指出這點在以後知識學習中的重要性。對於太陽光線垂直於晨昏線,以及將經過的緯線分割爲晝弧和夜弧指導學生讀圖分析即可得出,作簡要解釋即可。

4、課後問題

地球上的晝夜交替我們已經瞭解了,那麼地球的衛星——月亮上的晝夜交替是怎樣的呢?它與地球晝夜交替的差別又在哪裏?相關知識請同學們在課後去了解。

板書設計

晝夜交替

一、晝夜現象 四、晨昏線

二、交替原因 1、構成

三、交替週期 2、特點

國小科學說課稿萬能 篇七

教材的設計意圖是經過引導學生參與一些活動,讓他們關注自我的飲食情景,學會給食物分類,瞭解一些常見食物所含的主要營養成分,從而懂得自我該吃什麼、該怎樣吃。學生要在一個個實踐活動過程中,瞭解人體生長髮育所需的營養成分存在於不一樣的食物中,明白沒有哪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爲了健康成長,食物要多樣化,不偏食很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們的飲食習慣是否伴隨着知識的增長在向着科學和健康的方向靠近,健康意識有沒有得到增進。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對自我平時吃了些什麼東西還是比較熟悉的,但對所吃的各種食物究竟能夠爲人體的生長髮育供給哪些營養等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而這恰好會影響學生飲食態度與習慣的構成和堅持。爲了幫忙學生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我們設計了活潑、形象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在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的過程中,比較簡便、清晰地掌握科學知識要點,爲後面學習"怎樣搭配食物"作好準備,爲建構自我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的生活觀念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塊是引導學生回憶大家平時常吃的食物和最愛吃的食物有哪些,呈現豐富多彩、品種多樣的食物。教學時能夠讓學生將自我吃過的食物有選擇地帶一些到課堂上來,使活動更直觀、生動。

第二塊是指導學生用分類的方法認識食物。食物的種類很豐富,給食物分類的標準也很多,這一過程中學生完全能夠按照自我的標準給食物分類。分類的食物能夠是學生自我帶的,也能夠由教師爲學生供給一些食物圖片。

第三塊是經過閱讀資料瞭解食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營養,幫忙學生認識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和作用,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這塊資料能夠利用多媒體將知識呈現出來,這樣會更加直觀、生動、靈活一些。同時還要讓學生從自我所帶的食物中發現它們各包含哪些營養,學習按照營養的成分給自我所吃過的食物分類。這一次分類是對食物所包含營養的分析和鞏固。

第四塊指導學生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這樣的次序編排與教材資料安排上有一些變化,這樣做的目的是想讓學生在已經瞭解營養知識的基礎上開展統計活動,再分析班級裏學生的飲食情景是否科學、合理。這一實踐活動不僅僅能夠引導學生關注自我的飲食習慣,還有利於培養學生計算、合作、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質與本事。

●按照自定標準給食物分類;

●用圖表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知識與技能

●瞭解人類需要的主要營養及其來源;

●懂得營養要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心飲食,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提高自我的飲食質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增進學生的健康意識。

1、談話:看了這些圖片你想幹什麼?

2、我們爲什麼要吃東西呢?

3、小組討論、彙報,學生廣泛發言。

【評析】這樣導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情趣,又能引起學生對營養話題的關心,起到"聚焦"作用,同時又瞭解了學生的飲食情景,使教學更有針對性,併爲統計全班同學愛吃的三種食物做好了準備。

1、你能利用學具袋中的食物卡片,根據日常生活實際將它們分分類嗎?你能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嗎?

2、小組交流、彙報。

【評析】讓學生根據自我的日常生活經驗給食物分類,進一步拓寬了學生的思維渠道和思考的空間,對於學生能講出理由的分類,教師給予合理評價並鼓勵學生大膽想像,這樣的教學方法更貼閤兒童的認識規律和富有兒童情趣,使全體同學都投入合作交流的活動之中。

1.談話:以小組爲單位統計一下你最愛吃的三種食物。

2.活動:統計全班同學最愛吃的三種食物,並作出統計圖。

【評析】經過統計活動,使學生了解用圖表的方法,更能一目瞭然地看清統計結果,從而感受科學活動和探究的樂趣。

1、讓學生自學教材第44頁的資料,經過閱讀使學生明白糧食類包含豐富的澱粉,供給人熱量和力量;魚、肉、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人體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油脂類包含豐富的脂肪,供給人能量、堅持體溫;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生物纖維。

2、經過閱讀資料和對統計圖的分析,思考: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營養是否均衡?我們應當吃什麼?

3、小組討論、交流、彙報。

【評析】經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凌亂、模糊的認識更加清晰化,使學生了解按營養成分爲食物分類的科學方法,明確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構成"建立合理飲食結構"的意識。經過學習,學生能夠更加關心和注意自我的飲食,爲正確搭配食物、設計自我科學合理的飲食做好鋪墊、打了基礎,把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把課堂探究引入到生活實踐。

1.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類的教學環節

師:你能利用食物卡片給食物分分類嗎?比一比看誰的方法多,想一想爲什麼要這樣分?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並及時給予學生鼓勵)

師:請同學彙報一下,你們有幾種分法,爲什麼這樣分?

生:我把蘋果、梨分爲一組,因爲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單獨分爲一組,因爲它是水裏的動物,把雞蛋也單獨分成一組,因爲它是雞下的,雞在岸上活動。

生:我把巧克力、麪包、魚分爲一組,那些都是我喜歡吃的,把其他的分爲一組,那些是我不喜歡吃的。

生:我把蘋果和西瓜分在一齊,因爲它們都很圓。

師:噢,你是按形狀把它們分組的,不錯。

生:我把菜和西瓜分在一齊,它們都是綠色的。

師:噢,你是把它們按顏色分了組。想法挺好的,同學們如果把思路打開,把眼界放寬,我們會想到更多的分法。

【說明】學生按自我的標準分,教師不加以限制,能夠給學生供給更大的發揮空間,能夠挖掘出學生更多的潛能,教師及時鼓勵可使學生更加自信。

生:我把米飯、饅頭和花捲分爲一組,它們都是糧食。

生:我把魚、豆腐、各種菜分爲一組,它們都是菜;把蘋果、草莓、梨、香蕉分在一齊,它們都是水果。

生:我把魚、蝦、蟹分爲一組,它們都生活在水中;把蘋果、柿子、梨分爲一組,它們都長在樹上。

生:我把檸檬、芒果分爲一組,它們都是黃色的;把草莓、櫻桃分爲一組,它們都是紅色的。

生:雞蛋、鴨蛋能夠分爲一組,它們是圓的;芸豆、扁豆能夠分爲一組,它們是細長的。

師:經過今日的討論交流,教師覺得你們真的很了不起,有的同學一下子想出很多種分法。教師相信,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

【片斷評析】利用貼近孩子生活的事物和現象,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很快進入情境,更能使他們在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合作與學習,當他們的學習自覺性升高時,教師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信,使他們的潛能得到進一步發揮。教師鼓勵學生"只要你們做什麼事都善於動腦的話,你們必須會越來越聰明,越來越讓人佩服",目的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期望學生永遠都不要言敗,只要付出,終歸會有收穫。

2.閱讀資料、建立合理飲食的教學環節

師:自學教材中不一樣種類的食物包含的主要營養成分的資料,然後,以小組爲單位說一說澱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分別有什麼作用。

(學生自學、討論)

師:誰能說說經過學習和討論,你們都明白些什麼?

生:經過閱讀和討論,我們明白米飯、饅頭、玉米、土豆、地瓜等食物包含豐富的澱粉,它能夠供給我們熱量和力量,支持我們的活動。

生:魚、肉、蛋、奶、豆類包含豐富的蛋白質,是我們生長髮育必需的食物。

生:各種油類食物包含豐富的脂肪,它能供給我們能量和堅持體溫。

生:蔬菜、水果類的食物包含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食物纖維,是我們堅持健康所不可缺少的食物。

師:經過彙報,我明白同學們對食物中所包含的營養成分有了必須的瞭解,想想看,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這種做法科學嗎?爲什麼?我們應當怎樣吃?

(學生小組討論、彙報)

生:經過討論,我們明白,人在生長的過程中,需要好多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又分別含在不一樣的食物中,比如,我們組有的同學喜歡吃肉、有的喜歡吃魚、有的喜歡吃雞腿,但大多數同學都不喜歡吃蔬菜,這樣營養就不夠全面,如果經常這樣就會損害我們的健康。

生:經過學習我們明白,每種食物分別包含不一樣的營養,而這些營養對我們的成長都是十分有好處的,如果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使我們缺乏一些生長所必需的東西,這樣,我們的身體健康就沒有保障。

生:只吃我們愛吃的食物,就會構成偏食的習慣。我們明白,沒有一種食物包含人體需要的全部營養,爲了健康我們必須養成食物多樣化、不偏食的好習慣。

【片斷評析】經過學習、討論、交流,使學生從根本上認識了偏食的危害,以促使學生養成良好飲食習慣,明確不偏食可保證身體正常發育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