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阿房宮賦原文及翻譯,阿房宮賦賞析

阿房宮賦原文及翻譯,阿房宮賦賞析

阿房宮賦原文

作者:杜牧 〔唐代〕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不知其 一作:不知乎;西東 一作:東西)

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爲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有不見者 一作:有不得見者)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阿房宮賦譯文及註釋

譯文

六國滅亡,四海統一;蜀地的山變得光禿禿了,阿房宮建造出來了。它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裏地,宮殿高聳,遮天蔽日。它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渭水、樊川浩浩蕩蕩的,流進了宮牆。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長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各自依着地形,四方向核心輻輳,又互相爭雄鬥勢。樓閣盤結交錯,曲折迴旋,如密集的蜂房,如旋轉的水渦,高高地聳立着,不知道它有幾千萬座。長橋橫臥水波上,天空沒有起雲,何處飛來了蒼龍?複道飛跨天空中,不是雨後剛晴,怎麼出現了彩虹?房屋忽高忽低,幽深迷離,使人不能分辨東西。歌臺上由於歌聲響亮而充滿暖意,有如春光融和;舞殿上由於舞袖飄拂而充滿寒意,有如風雨淒涼。一天之中,一宮之內,氣候卻不相同。

六國的妃嬪侍妾、王子皇孫,離開自己的宮殿,坐着輦車來到秦國。他們早晚唱歌奏樂,成爲秦國的宮人。明亮的星星晶瑩閃爍,那是宮妃們打開了梳妝的鏡子;烏青的雲朵紛紛擾擾,這是宮妃們在梳理晨妝的髮髻;渭水漲起一層油膩,那是她們潑掉的脂粉水;煙靄斜斜上升,雲霧橫繞空際,那是宮女們燃起了椒蘭在薰香;雷霆突然震響,這是宮車駛過去了;轆轆的車聲越聽越遠,無影無蹤,不知道它去到什麼地方。她們每一片肌膚,每一種容顏,都美麗嬌媚得無以復加。宮妃們久久地站着,遠遠地探視,盼望着皇帝來臨。有的宮女竟整整三十六年沒能見到皇帝。

燕趙、韓魏國家收藏的金玉珍寶,齊國楚國挑選的珍寶,是諸侯世世代代,從他們的子民那裏掠奪來的,堆疊得像山一樣。一旦國破家亡,這些再也不能佔有了,都運送到阿房宮裏來。寶鼎被當作鐵鍋,美玉被當作頑石,黃金被當作土塊,珍珠被當作沙礫,丟棄得到處都是,秦人看見這些,也並不覺得可惜。

唉,一個人的意願,也就是千萬人的意願啊。秦皇喜歡繁華奢侈,人民也顧念他們自己的家。爲什麼掠取珍寶時連一錙一銖都搜刮乾淨,耗費起珍寶來竟像對待泥沙一樣。致使承擔棟樑的柱子,比田地裏的農夫還多;架在樑上的椽子,比織機上的女工還多;樑柱上的釘頭光彩耀目,比糧倉裏的粟粒還多;瓦楞長短不一,比全身的絲縷還多;或直或橫的欄杆,比九州的城郭還多;管絃的聲音嘈雜,比市民的言語還多。使天下的人民,嘴上不敢說,心裏卻敢憤怒。可是失盡人心的秦始皇的思想,一天天更加驕傲頑固。結果戍邊的陳勝、吳廣一聲呼喊,函谷關被攻下,楚兵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化爲一片焦土。

唉!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不是秦國啊。消滅秦王朝的是秦王朝自己,不是天下的人啊。可嘆呀!假使六國各自愛護它的人民,就完全可以依靠人民來抵抗秦國。假使秦王朝又愛護六國的人民,那麼皇位就可以傳到三世還可以傳到萬世做皇帝,誰能夠族滅它呢?秦人來不及哀悼自己,而後人替他們哀傷;如果後人哀悼他卻不把他作爲鑑戒吸取教訓,也只會使更後的人又來哀悼這後人啊。

註釋

六王畢:六國滅亡了。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國王,即指六國。畢 ,完結,指爲秦國所滅。

一:統一。

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禿了,阿房宮出現了。兀,山高而上平。這裏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伐淨盡。出,出現,意思是建成。蜀,四川。

覆壓三百餘里:(從渭南到咸陽)覆蓋了三百多裏地。這是形容宮殿樓閣接連不斷,佔地極廣。覆壓,覆蓋(覆壓:應當是指“層層疊疊”)。

隔離天日:遮蔽了天日。這是形容宮殿樓閣的高大。

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阿房宮)從驪山北邊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陽(古咸陽在驪山西北)。走,趨向。

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緩流的樣子。

廊腰縵回:走廊長而曲折。廊腰,連接高大建築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所以這樣說。縵,縈繞。回,曲折。

檐牙高啄:(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撅起。檐牙,屋檐突起,猶如牙齒。

各抱地勢:各隨地形。這是寫樓閣各隨地勢的高下向背而建築的狀態。

鉤心鬥角: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緻。鉤心,指各種建築物都向中心區攢聚。鬥角,指屋角互相對峙。如今指各自用盡心機互相排擠。

盤盤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渦:盤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渦。焉,相當於“凜然”“欣然”的“然”,意爲...的樣子。樓閣依山而築,所以說像蜂房,像水渦。盤盤,盤旋的樣子。囷囷,屈曲的樣子,曲折迴旋的樣子。

矗不知其幾千萬落:矗立着不知它們有幾千萬座。矗,形容建築物高高聳立的樣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與此相同。落,相當於“座”或者“所”。

長橋臥波,未云何龍:長橋臥在水上,沒有云怎麼(出現了)龍?《易經》有“雲從龍”的話,所以人們認爲有龍就應該有云。這是用故作疑問的話,形容長橋似龍。

複道:在樓閣之間架木築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叫做複道。霽:雨後天晴

冥迷:分辨不清。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意思是說,人們在臺上唱歌,歌樂聲響起來,好像充滿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樣融和。融融,和樂。

舞殿冷袖,風雨悽悽:意思是說,人們在殿中舞蹈,舞袖飄拂,好像帶來寒氣,如同風雨交加那樣淒冷。

妃嬪媵嬙(feīpín yìng qiáng):統指六國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妃的等級比嬪、嬙高)。媵是陪嫁的侍女,也可成爲嬪、嬙。下文的“王子皇孫”指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

辭樓下殿,輦(niǎn)來於秦:辭別(六國的)樓閣宮殿,乘輦車來到秦國。

明星熒熒,開妝鏡也:(光如)明星閃亮,是(宮人)打開梳妝的鏡子。熒熒,明亮的樣子。下文緊連的四句,句式相同。

漲膩:漲起了(一層)脂膏(含有胭脂、香粉的洗臉的“脂水”)。

椒蘭:兩種香料植物,焚燒以薰衣物。

轆轆遠聽:車聲越聽越遠。轆轆,車行的聲音。

杳:遙遠得蹤跡全無。

一肌一容,盡態極妍:任何一部分肌膚,任何一種姿容,都嬌媚極了。態,指姿態的美好。妍,美麗。

縵立:久立。縵,通“慢”

幸: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

三十六年:秦始皇在位共三十六年。按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統一中國,到三十七年(前209年)死,做了十二年皇帝,這裏說三十六年,指其在位年數,形容阿房宮很大,有36年都沒有見到皇帝的宮女。

收藏:指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下文的“經營”也指金玉珍寶等物。“精英”,形容詞作名詞,精品,也有金玉珍寶等物的意思。

剽(piāo)掠其人:從人民那裏搶來。剽 ,搶劫,掠奪。人,民。唐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民爲人。下文“人亦念其家”“六國各愛其人”“秦復愛六國之人”的“人”,與此相同。

倚疊:積累。

鼎鐺(chēng)玉石,金塊珠礫:把寶鼎看作鐵鍋,把美玉看作石頭,把黃金看作土塊,把珍珠看作石子。鐺,平底的淺鍋。

邐迤(lǐ yǐ):連續不斷。這裏有“連接着”、“到處都是”的意思。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心,心意,意願.

奈何:怎麼,爲什麼。

錙銖(zīzhū):古代重量名,一錙等於六銖,一銖約等於後來的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錙、銖連用,極言其細微。

負棟之柱:承擔棟樑的柱子。

磷磷:水中石頭突立的樣子。這裏形容突出的釘頭。

庾(yǔ):露天的穀倉。

九土:九州。

獨夫:失去人心而極端孤立的統治者。這裏指秦始皇。

固:頑固。

戍卒叫:指陳勝、吳廣起義。

函谷舉:劉邦於公元前206年率軍先入咸陽,推翻秦朝統治,並派兵守函谷關。舉,被攻佔。

楚人一炬:指項羽(楚將項燕的後代)也於公元前206年入咸陽,並焚燒秦的宮殿,大火三月不滅。

使:假使。

遞:傳遞,這裏指王位順着次序傳下去。

萬世:《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下詔曰:“朕爲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然而秦朝僅傳二世便亡。

族:使……滅族。

不暇:來不及。

哀:哀嘆。

阿房宮賦文言知識

一、詞類活用

(一)名詞用作動詞

1、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出現龍)

2、複道行空,不霽何虹(出現虹)

3、蜂房水渦,矗不知乎幾千萬落(像蜂房,像水渦)

4、朝歌夜弦 (唱歌,奏樂)

5、鼎鐺玉石 (當做鐵鍋;當做石頭),金塊珠礫 (當做土塊;當做石子)

6、楚人一炬 (點火),可憐焦土(化爲焦土)

7、族秦者秦也 (滅族,殺死一族的人)

(二)名詞用作狀語

1、輦來於秦 (乘坐輦車)

2、驪山北構而西折 (向北;向西)

3、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像腰一樣)

4、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把鼎……、把玉……、把金……、把珠……

(三)數詞用作動詞

1、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四) 動詞作名詞。

1、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指金玉珠寶之物)

(五) 動詞的意動用法。

1、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以……爲鑑)

(六)形容詞作動詞

1、蜀山兀,阿房出(變禿了)

二、古今異義

1、鉤心鬥角

古:指宮室結構的參差錯落,精巧工緻

今: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

2、明星

古:明亮的星光

今:指行業中做出成績,出了名的人。

3、經營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

今:指籌劃管理或組織(企業、活動)。

4、精英 古:指金玉珠寶等物

今:指優秀人才。

5、可憐 古:可惜

今:憐憫,同情。

6、隔離 古義:遮斷,遮蔽

今義:不讓聚在一起,避免接觸。

7、直走 古義:趨向

今義:行走。

8、氣候 古義:文中是指情緒氣氛之意

今義:是指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

三、一詞多義

一:

1、六王畢,四海一(統一。)

2、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數詞。)

3、黃鶴一去不復返 (一旦。)

4、而或長煙一空 (全都。)

5、用心一也 (專一。)

6、合從締交,相與爲一(一體。)

7、五步一樓,十步一閣。(一座)

8、一肌一容 (每一)

9、所以興懷,其致一也。《蘭亭集序》 (一樣)

愛:

1、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喜愛)

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愛護)

3、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取:

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奪取)

2、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提取)

族: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滅族)

2、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類)

3、族庖月更刀(一般的)

4、每至於族(筋骨交錯的地方)

縵:

1、廊腰縵回(動詞,縈繞)

2、縵立遠視(形容詞,久長)

盡:

1、一肌一容,盡態極妍(副詞,達到頂點)

2、奈何取之盡錙銖(動詞,取盡)

使:

1、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動詞,讓)

2、使秦復愛六國之人(連詞,假使)

爲:

1、朝歌夜弦,爲秦宮人(動詞,是)

2、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動詞,做,當)

四、虛詞歸納

(二)文言虛詞歸納

1.焉

(1) 形容詞詞尾,相當於“然”。 盤盤焉,囷囷焉

(2) 句末語氣詞。  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2.而

(1) 連詞,表承接。

①驪山北構而西折

②縵立遠視,而望幸焉

③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

(2) 連詞,錶轉折。

①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②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③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④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

3.其

(1) 代詞。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指宮車)

②幾世幾年,摞掠其人,倚疊如山(代六國)

③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代秦國)

(2) 代詞,自己的,作定語。

①使六國各愛其人

4.於

(1) 介詞,到。  辭樓下殿,輦來於秦

(2) 介詞,表比較。  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5.之

(1) 動詞,往,去。  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

(2) 助詞,的。  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3) 代詞。奈何取之盡錙銖(代財物)/ 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代秦人)

五、特殊句式

1、判斷句

⑴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⑵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⑶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

⑷朝歌夜弦,爲秦宮人

⑸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

2、被動句

⑴輸來其間

⑵函谷舉

3、倒裝句

⑴賓語前置

秦人不暇自哀

⑵定語後置

①有不見者,三十六年

②釘頭磷磷

③瓦縫參差

④管絃嘔啞

⑶介詞結構後置(狀語後置)

①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

②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

③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

④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

⑤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

⑥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

4、省略句

⑴長橋臥波,未云何龍?複道行空,不霽何虹?

⑵剽掠其人

⑶可憐焦土

⑷五步一樓,十步一閣

阿房宮賦思想感情

作者寫《阿房宮賦》,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朝政。但爲什麼寫阿房宮被焚,卻說“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裏作者流露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分析:現代文中的“可憐”是“值得憐憫”的意思,但在文言中除解釋“值得憐憫”外,還有可愛、可惜的意思。這裏的“可憐”解釋爲“可惜”。作者用這二字,使無窮感慨充溢字裏行間。一度威震四海的秦王朝在農民起義的衝擊下土崩瓦解,迅速滅亡;覆壓三百餘里的阿房宮,也在一場烈火之中化爲灰燼。秦朝速亡的史實說明,不能愛民,難圖久安。但是,當時的唐朝統治者無視歷史教訓,沉湎聲色,又大起宮室,身居積薪之上,仍以爲安。歷史興亡,激盪胸中;目睹現實,感慨萬端。神奇瑰麗之阿房宮付之一炬令人可惜,顯赫一時的秦王朝毀於一旦令人可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後塵,唐王朝的命運不也令人可憂嗎?“楚人一炬,可憐焦土”,作者的不安與憂憤溢於言表。辭賦不同於論文,許多地方並不直說,讀時需細加玩味,方能體會作者的用心。

阿房宮賦結構層次

分析:全文四段可分兩大部分。前部分鋪排描寫,後部分議論開掘。

第一部分(第1、2段)由外到內,由樓閣建築到人物活動,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第1段:鋪敘阿房宮建築宏偉、豪華。

一層(段首前12字)兩句偶句,交待建宮背後的巨大耗資。

二層(“覆壓”……“直走咸陽”)寫宮之宏偉規模。

三層(“二川溶溶”……“不知西東”)渲染宮內的宏偉、豪華、奇麗、壯觀。

四層(“歌臺暖響”……“氣候不齊”)宮中人物活動。

第2段:鋪敘統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一層(前6句)寫供玩樂的宮人來源。

二層(“明星熒熒”……“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極寫宮中生活荒淫、奢靡。

三層(餘下各句)從珠寶陳設寫荒淫,揭示搶掠行徑。

第二部分(第3、4段)議論分析,指出“秦愛紛奢”不恤民力自然會導致滅亡的命運,規勸唐敬宗李湛勿蹈秦王朝之覆轍。

第3段:指出秦必亡之命運。

一層(嗟乎……“用之如泥沙”)斥秦統治者只圖私利不顧民槽,橫徵暴斂,揮霍無度的罪行。

二層(“使負棟之柱”……“不敢言而敢怒”)痛斥始皇縱慾紛奢,以致衆叛親離。

三層(餘下各句)簡練概括地寫出了秦皇無道,導致了農民起義、宮殿被焚的後果,進而走上了自取滅亡的道路。

第4段:諷諫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轍。

一層(開頭到“誰得而族滅也”)引歷史教訓,指出六國和秦滅亡的原因。

二層(餘下各句)諷諫唐王朝勿悲劇重演。

阿房宮賦賞析

《阿房宮賦》被選入《古文觀止》卷七,編選者指出這篇作品“爲隋廣(隋煬帝)、叔寶(陳後主)等人炯戒,尤有關治體”,很有見地;但由於對杜牧的社會環境和政治態度缺乏瞭解,還未能準確地揭示作者的創作意圖和這篇作品的思想意義。此賦運用典型化的藝術手法,在不長的篇幅中,將宮殿建築之恢弘壯觀,後宮之充盈嬌美,寶藏之珍貴豐奢,表現得層次分明而具體形象,由此得出秦始皇之所以統治不能久遠,即在於暴民取材、不施仁愛的結論,爲當時最高統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訓和警示。全文除了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外,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從內容結構上看,此賦可分爲四段。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

開篇先用四個三字短句領起,音節緊湊,氣勢不凡,達到了先聲奪人的效果。這12個字,既寫出了秦始皇一統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語言簡練到不能刪削分毫的程度,筆力千鈞。接下來從全景到本體構築,寫阿房宮的雄偉壯觀。“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勾勒出阿房宮佔地廣闊、凌雲蔽日的宏偉氣勢,給人一個總體的印象。“驪山北構而西折”四句,寫阿房宮是依着山勢、就着水流而修建的,仍然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以下由寫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牆”,自然地過渡到寫阿房宮的建築特點。其中實寫了樓閣、廊檐,描繪得細緻入微;虛寫了長橋、複道,想像得神奇瑰麗。然後用誇張和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述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怪現象,陪襯出它的宏大寬廣。

第二段,寫阿房宮裏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爲下文的議論設伏。

先寫“妃嬪”的由來,說明是“六王畢,四海一”的結果,照應篇首。作者一連用了“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等六組排比句式,寫宮人梳妝打扮、“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悽慘生活。鏡如明星,鬟如綠雲,“棄脂”漲渭水,焚椒蘭成煙霧。這些生動的描寫,既表現了宮女命運的悲慘,也揭示了秦始皇生活的驕奢淫逸。“燕趙之收藏”以下,由寫人的被欺辱轉而寫物的被踐踏。在這裏,原來六國珍藏的玉石金鼎,像土塊、鐵鍋一樣堆棄着,“秦人視之,亦不甚惜”。

第三段,由描寫轉爲議論,顯示出作這篇賦文的本意。

先以“嗟乎”發出感嘆,對比人心事理,指出“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進而質問道:“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接着,用了六組“使……多於……”的比喻句排比,盡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經過重重鋪墊,筆鋒一轉,讓“不敢言而敢怒”的“天下之人”同“日益驕固”的統治者進行較量,結果阿房宮成了一片焦土。

第四段,總結六國和秦滅亡的歷史教訓,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這是說“人同此心”,但繼之而來的“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卻對秦統治者的殘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擊。以下數句尤其精彩:“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這是緊承“嗟乎”以下各句而來的。“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兩句,“秦”“人”並提。接着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憤慨語總括秦的紛奢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然後用“使”字領起,擺出一系列罪證。秦統治者剝削、壓迫人民的罪證是不勝枚舉的。文學創作的特點在於通過個別表現一般,因而在一篇作品中也用不着從各方面羅列罪證。作者寫的是《阿房宮賦》,即從阿房宮着筆,就前半篇的敘寫作出了邏輯的推演。一連串用準確的比喻構成的排句,形象地表現了“秦”與“人”、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一樂一苦的兩個方面及其相互關係。一句句噴薄而出、層層推進,到了“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已將火山即將爆發的形勢全盤托出。再用“獨夫之心,日益驕固”從反面一逼,便逼出“戍卒叫,函谷舉”的局面,農民起義的熊熊烈火終於埋葬了統治者。而供統治者享樂的阿房宮也隨之化爲灰燼。

作者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爲了豐富歷史教訓的內容,從“六王畢,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寫秦又不忘六國。就章法說,以秦爲主,以六國爲賓;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爲秦的前車之鑑。阿房宮中的無數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阿房宮中的無數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於秦”,珍寶“輸來其間”;那麼,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又將怎樣呢?秦不以六國爲鑑,終於自食其果;那麼,當時的統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難道會有什麼更好的結局嗎?寫到這裏,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接下去,還不肯正面說破,卻以無限感慨揭示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既指出六國與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愛其人”,就不會亡。這纔將筆鋒轉向“後人”──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行文至此,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成功地表現了他的創作意圖。結句更有言盡意不盡的特點。

結尾的一段議論也是有所借鑑的。《漢書》卷七十五載京房對漢元帝說:“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周幽王、周厲王)而非笑之,然則,任豎刁、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卜之而覺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通鑑·唐紀·貞觀十一年》所載馬周的議論也與此相類似:“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

不難看出,杜牧“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的議論,是和京房、馬周的議論一脈相承的。後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卻不肯引以爲鑑,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轍,就只能使“後人而復哀後人”、復“笑”後人,這的確是可悲的。

從藝術手法上,此賦運用了以下手法。

一、想像、比喻與誇張

阿房宮毀於戰火,其形制如何,早已無人能夠說清,《史記·秦始皇本紀》的記載(見“有關資料”霍松林的《〈阿房宮賦〉鑑賞》引文)也不很詳。這給寫“阿房宮”造成了困難,但卻給作者留下了馳騁想像的空間。可以說,杜牧在這篇賦中藝術地再造了阿房宮。無論是對樓閣廊檐的工筆細刻,還是對長橋複道的潑墨揮灑,都是出自想像。這些奇特的想像不但不給人以造作之感,反而能帶動人沿着他開闢的路徑走下去,在頭腦中活現當年這座宮殿的盛況。這種效果的取得,和本文運用生動的比喻、大膽的誇張有直接關係。如“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一段出於想像,既是比喻,也是誇張,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二、描寫、鋪排與議論

從整體結構來看,此賦前兩段以描寫爲主,後兩段以議論爲主。前面的描寫是爲後面的議論作鋪墊的。但是,無論描寫還是議論,都大量採用了鋪排的手法,敘事言情,極盡其致,氣勢奪人,令人耳目一新。描寫中鋪排的例子,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一段;議論中鋪排的例子,如結尾一段的正反述說。這固然是賦體的傳統寫法,但值得稱道的是杜牧沒有像編類書一樣堆砌相同詞語,而是寫得不繁縟冗雜,恰到好處。

三、駢句散行,錯落有致

此賦發揮了駢文的某些長處,如鋪排、對偶、押韻等,但也大量使用單句散行,增強表現力。如在用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鬥角”六個四字句後,接以“盤盤焉,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一個散行的長句。這樣,句子整散結合,長短不拘,節奏鮮明,更富於表現力。

文章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全文運用了想像、比喻與誇張等手法以及描寫、鋪排與議論等方式,駢散結合,錯落有致。文章語言精練,工整而不堆砌,富麗而不浮華,氣勢雄健,風格豪放。

作者寫《阿房宮賦》,其目的是給當時的最高統治者提供歷史教訓,爲了豐富歷史教訓的內容,從“六王畢,四海一”以下,一直是既寫秦又不忘六國。就章法說,以秦爲主,以六國爲賓;就思想意義說,以六國爲秦的前車之鑑。阿房宮中的無數美人,乃是六國的“妃嬪”;阿房宮中的無數珍寶,又是六國“取掠其人”的長期積累。六國一旦滅亡,則美人“輦來於秦”,珍寶“輸來其間”;那麼,秦一旦蹈六國的覆轍,又將怎樣呢?秦不以六國爲鑑,終於自食其果;那麼,當時的統治者又走秦的老路,難道會有什麼更好的結局嗎?寫到這裏,真可謂“筆所未到氣已吞”!接下去,還不肯正面說破,卻以無限感慨揭示出六國與秦滅亡的原因:“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既指出六國與秦的所以亡,又指出倘能“各愛其人”,就不會亡。這纔將筆鋒轉向“後人”──主要是當時的統治者:“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行文至此,作者以飽含激情的筆墨成功地表現了他的創作意圖。結句更有言盡意不盡的特點。

結尾的一段議論也是有所借鑑的。《漢書》卷七十五載京房對漢元帝說:“齊桓公、秦二世亦嘗聞此君(周幽王、周厲王)而非笑之,然則,任豎刁、趙高,政治日亂,盜賊滿山,何不以幽、厲卜之而覺悟乎?……夫前世之君亦皆然矣。臣恐後之視今,猶今之視前也。”《通鑑·唐紀·貞觀十一年》所載馬周的議論也與此相類似:“蓋幽、厲嘗笑桀、紂矣,煬帝亦笑周、齊矣,不可使後之笑今如今之笑煬帝也。”

不難看出,杜牧“後人哀之而不鑑之”的議論,是和京房、馬周的議論一脈相承的。後人只“笑”前人、“哀”前人,卻不肯引以爲鑑,硬是要蹈前人的覆轍,就只能使“後人而復哀後人”、復“笑”後人,這的確是可悲的。

阿房宮賦創作背景

《阿房宮賦》寫於公元825年(唐敬宗寶曆元年),杜牧二十三歲。杜牧所處的時代,政治腐敗,階級矛盾異常尖銳,他希望當時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富民強兵,而事實恰恰和他的願望相反。唐穆宗李恆以沉溺聲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遊戲無度,狎暱羣小”,“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進見”。又“好治宮室,欲營別殿,制度甚廣”。並命令度支員外郎盧貞,“修東都宮闕及道中行宮”,以備遊幸(《通鑑》卷二四三)。對於這一切,杜牧是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啓》中明白地說:“寶曆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阿房宮賦》的批判鋒芒,不僅指向秦始皇和陳後主、隋煬帝等亡國之君,而主要是指向當時的最高統治者。

阿房宮賦寫作特點

這是篇典型的賦。賦是一種文體,講究鋪張敘事,重視辭藻押韻,本文體現了賦的特點。比如發端之辭“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不僅有氣勢,而且含義尤豐,寫盡秦王朝暴興速滅的歷史,其中“畢”、“一”、“兀”、“出”錘鍊極佳。“畢”、“一”概括了六國互喪、天下爲秦的史實,而“兀”、“出”,則形象說明“阿房出”是由“蜀山兀”換來的。作者以誇張的藝術手法,不僅寫出了阿房宮規模宏大,而且生動地揭露了秦始皇的腐敗、荒淫。這些無不反映賦的藝術特點。

賦是一種鋪陳辭藻、描繪事物、抒寫情志的文體。

賦的特點有:

1)鋪陳描寫:做大量鋪墊、伏筆,用以說明最終觀點

2)誇張渲染:大量排比、比喻、誇張的運用

3)駢散結合:使句式張齊、錯落有致

4)音律和諧:讀之琅琅上口

阿房宮賦修辭手法

在第2段中“明星熒熒”等四句話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的好處在哪裏?

分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是倒置式的暗喻。“明星熒熒”是比喻句的喻體,“開妝鏡也”是本體。以璀璨晶亮的明星來比喻紛紛打開的妝鏡,既貼切又形象。將喻體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鮮明的畫面,令人驚奇,再出現本體,解釋原因,讀者印象更爲強烈。“綠雲擾擾,梳曉鬟也”,與上一句的表達方式相仿。第三句說丟棄脂水竟使渭流漲膩,用的是誇張手法,極言梳洗美女之多。第四句寫焚燒椒蘭竟至煙斜霧橫也是誇張,效用同第三句一樣。四句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加之新鮮的比喻,巧妙的誇張,讀來使人有眼花繚亂、目不暇接之感。作者正是藉助於開鏡、梳摸、棄脂水、焚椒蘭這些生活細節形象地寫出了宮中美女之多,宮室之廣。寫宮室,是承接上文;寫美女,則是開啓下文。所以,作者緊接着便是寫美女望幸。這一層都是寫美人,但是從美人的生活遭際也可以看到秦始皇的荒淫無度。漢代的賦不少作品鋪張揚厲,堆砌詞藻。杜牧則發揮了賦的長處,着意鋪陳誇張,但所有的鋪敘又都爲後文的議論張本,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從這一節對美人的描寫可見一斑。

阿房宮賦首句作用

杜牧寫這篇賦,既然是爲了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藉以諷諫時弊,爲何開頭要從六國覆滅下筆?

分析:作者諷諫時弊,以秦王朝滅亡爲借鑑;寫秦朝覆滅,又以六國衰亡爲鋪墊。六國何以會滅?賦中說到“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可見,六國滅亡,是不能愛民的結果。從何看出六國之不愛民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秦之珍寶”(財富之代稱),來自六國;六國之珍寶取自百姓,統治者爲滿足奢華生活之需要,對百姓肆意搜刮,錙銖不留。“六王”因不愛民而“畢”其統治;秦如吸取教訓,“復愛六國之人,”那就不致迅速滅亡。然而“蜀山兀,阿房出”,秦王朝由此又走上了六國滅亡的老路。開頭12個字,既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宮的修建,又起到了籠蓋全篇、暗示主題的作用。

阿房宮賦立意

杜牧主張:“凡爲文以意爲主,以氣爲輔,以辭彩章句爲之兵衛。”,強調思想內容的重要性,認爲形式要爲內容服務。作者的用意是什麼?

分析:細讀全文,不難看出作者旨在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第1段鋪陳阿房宮的宏偉壯麗。第2段敘寫宮中美女之衆,珍寶之多。第3段夾敘夾議,點明:正是由於秦王朝的統治者驕奢淫逸,濫用民力,致使農民起義,一舉亡秦。第4段轉入議論,進一步指出:六國衰亡,秦朝覆滅,其根本原因都在於不能愛民。篇末4句言簡意賅,暗寓諷諫之意,含蓄地告誡後人,如不以歷史爲鑑,還會重蹈覆轍。

由此可見,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用以敬誡“後人”是全文主旨。聯繫杜牧自己在《上知己文章啓》中所說的“寶曆(唐敬宗的年號)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以看出這“後人”指的應是當時最高統治者。

阿房宮賦文章比較

簡要比較《阿房宮賦》與《六國論》、《過秦論》在寫法上與本文的異同。

註釋:賦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體裁。賦這種形式,講求字句的整齊和聲調的和諧,描寫事物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而於結尾部分往往發一點議論,以寄託諷喻之意。所以它的文學色彩更濃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寫、鋪陳、誇飾等文學手法的運用,所以《阿房宮賦》前三小節不拘於具體的“現實和真實”,而是發揮想象和聯想極力描繪秦的奢靡荒淫。《過秦論》和《六國論》嚴格說應是一篇史論,它應以史爲依據、基礎,所以應集中更多的筆墨來陳述、記敘相關的歷史史實,再在史實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

臧克家《詩人之賦——讀杜牧的〈阿房宮賦〉》

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很不平凡,請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讀了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難》的開端。想一想,如果取消了這四個句子,直接以描繪開始,那不但使人覺得平板無力,對於這篇賦的意義也會有所損減。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費過何等的匠心,才錘鍊出這十二個字。

這四句話,頭兩句寫出了秦帝國統一天下的氣概,接下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義銜接,但兩句又各自獨立。氣魄多麼雄偉,意義多麼重大!時代的形勢,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齊躍然而出。這裏面隱含着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治者的諷刺。

這四句是帽子,扣得緊緊的,然而卷軸展開了宏偉壯麗的畫圖。規模這麼大的一座宮殿,怎樣去寫它,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類似“宏偉”、“壯麗”、“巍峨”、“高聳”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細描繪,又難免繁瑣,失之於羅列現象。《阿房宮賦》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就從這裏表現出來。他既不作自然主義的鋪陳,又不流於空疏,筆墨不多,卻把阿房宮的形象、規模、氣魄通過具體描寫表現了出來,給讀者一個鮮明突出的印象。請看他的描寫是如何的壯麗:“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先給人一個雄偉的感覺,然後作者就展開具體的描寫,參差錯落,用十個句子寫出了阿房宮裏樓閣之勝:“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接下去,作者憑他的如椽大筆,豐富的想象,優美的文字,極盡描繪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兩句連接,一連寫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樣淙淙作響。在這裏,作者分別用兩句話狀寫一個景,而寫法又都是第一句寫實,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來寫,以加強第一句的印象。最後兩句還以感嘆抒情的意味對前四句作了一個小結。再往下當我們讀到“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這樣的一些句予的時候,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齊涌來,令人心胸開闊,精神爽快,忍不住要爲它拍手叫好。

阿房宮賦藝術感染

作者描寫阿房宮建築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描寫阿房宮的的藝術感染力。

分析:這一部分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

總寫部分,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覆壓三百餘里”,言其佔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

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再以長橋如龍、複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樓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築之外觀。接着,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築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袖”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衆多,又爲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

這一節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裏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後照應之妙筆。如寫樓閣“各抱地勢”就與前文“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這一廣闊背景相連。敘述中時有貼切生動之比喻,例“長橋臥波;複道行空”,用筆經濟,形象生動。敘述中也間有動態描寫,像寫“二川”,寫歌舞,狀聲摹形,引人入勝。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鏗鏘,兼有音韻之美。因此,寥寥一百幾十個字,阿房宮之丰姿盛態就顯現於讀者眼前。

阿房宮賦描寫分析

從哪幾個方面來極力描寫阿房宮的?這樣描寫對錶達中心有什麼作用?

分析;從三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一是寫阿房宮建築之奇,二是寫阿房宮美女之衆,三是寫阿房宮珍寶之多。寫建築,課文先展開廣闊而高峻之全貌,進而細繪宮中樓、廊、檐、長橋複道、歌臺舞殿之奇;寫美女,述其來歷,狀其梳洗,言其美貌,訴其哀怨,繪聲繪色,備加渲染;寫珍寶,既寫六國剽掠,倚疊如山,又寫秦人棄擲,視若瓦礫。這些描寫用墨如潑,淋漓興會,極盡鋪陳誇張之能事,充分體現了賦體的特色。然而鋪陳阿房宮規模大,宮室多、美女衆、珍寶富並非作者作賦的目的。透過樓臺殿閣、脂粉金玉這一畫面,作者旨在說明秦統治者之奢侈腐化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爲維持這種奢侈生活所進行的橫徵暴斂,正是導致秦王朝覆亡的根本原因。《古文觀止》的篇末總評說:“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可見,文章前面所進行的動人描繪乃是爲後面的正義宏論張本,爲篇末歸結秦滅亡的歷史教訓、諷諭現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阿房宮賦名家點評

宋·陳長方《步裏客談》:《阿房宮賦》只是篇末說秦及六國處佳。若丁頭粟粒等語,俳優不如。

宋·王楙《野客叢書》:杜牧之《阿房宮賦》曰:“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楊敬之《華山賦》曰:“見若咫尺,田千畝矣;見若環堵,城千雉矣。見若杯水,池百里矣;見若蟻堙,臺九層矣。醯雞往來,周東西矣;蠛蠓紛紛,秦速亡矣。蜂窠聯聯,起阿房矣;俄而復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陽矣;累累繭栗,祖龍藏矣。”二文同一機杼也。或者讀《阿房宮賦》,至“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悽悽。(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擊節歎賞,以謂善形容廣大如此。僕謂牧之此意,蓋體魏卞蘭《許昌宮賦》曰:“其陰則望舒涼室,羲和溫房。隆冬御絺,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於陰陽。”非出於此乎?

宋·謝枋得《文章規範》:宏壯巨麗,馳騁上下,累數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其論盛衰之理,判於此矣。末一段尤含鑑戒,讀之有餘味焉。

宋·史繩祖《學齋佔畢》卷二:杜牧之《阿房宮賦》:“長橋臥波,未云何龍”,正本原是“雲”字,後人傳寫訛雲“未雩何龍”,殊爲無理。杜之意蓋謂長橋之臥波上,如龍之未得雲,而飛去正如蛟龍得雲雨,感終非池中物之義。若加以雩”字,則不惟無義,兼亦錯誤讀龍字耳。《左傳》“龍見而雩”注;謂龍星也。龍星未見,則不之雩。今日未雩,則龍當未見,何形可見。龍又星名,何有於長橋之勢哉!又此賦善於用事。凡作文之法,經可證史,史不可證經,前代史可證後代史,後代不可證前。如《阿房宮賦》所用事,不出於秦時,只“煙斜霧橫,焚椒蘭也”兩句,尤不可及。六經民以椒蘭爲香,如“有椒其馨,其臭如蘭”,有國香是也,《楚辭》本只以椒蘭爲香,如“椒漿蘭膏”是也。沉檀龍麝等字皆出於漢,西京以後詞人方引用。至唐人詩文,則盛引沉檀龍麝爲香,而不及椒蘭矣。牧此賦獨引用椒蘭,是不以秦時所無之物爲香也。只如近世文人作漢宮詞、婕妤怨、明妃曲,而引用梅樁蓮步字,尤爲可笑。此皆齊末以後事,漢時寧見此而效之耶?劉觀堂可謂不善用事,爲事所使,殆謂此也。

元·祝堯《古賦辨體》:《阿房宮賦》,賦也。前半篇造句猶是賦,後半篇議論俊發,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賦文本體,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諸人之賦,大抵皆用此格。……杜牧之《阿房宮賦》,古今膾炙;但太半是論體,不復可專目爲賦矣。毋亦惡俳律之過而特尚理以矯之乎?

明·吳景旭《歷代詩話》:王勉夫謂:“……杜、楊二文,同一機杼。洪容齋謂,敬之賦內數語,杜佑、李德裕常所誦唸,牧之乃佑孫,則《阿房宮賦》實模仿楊作也。《江行雜錄》雲,牧之《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陸傪《長城賦》:‘千城絕,長城列。秦民竭,秦君滅。’輩行在牧之前,則《阿房》又祖《長城》句法矣。”

清·金聖嘆《天下才子必讀書》卷十二:方奇極麗,至矣盡矣,都是一篇最清出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細細讀之。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七:前幅極寫阿房之瑰麗,不是羨慕其奢華,正以見驕橫斂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愛六國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後回視向來瑰麗,亦復何有!以下因盡情痛悼之,爲隋廣、叔寶等人炯戒,尤有關治體。不若《上林》《子虛》,徒逢君之過也。

清·林雲銘《古文析義》卷十三:此等題目,止要形容得壯麗無比,虧他起手單刀直入,慢把阿房宮點出,不用閒話,遂趁筆寫得如此高大。若徒然高大,何足爲奇,乃其中之結構處,則有樓閣,其多已如彼,空闊處,則有長橋複道其雄又如此。抑何如壯留也。然宮言中無可爲樂,亦覺減價,乃稽歌舞之人,皆合六國之殊色,接應不暇,即有可爲樂矣。使奇珍不列於前,本非全美,乃稽其充牣之寶,皆兼六國之後積,視猶龔壤。則阿房曠古無比也,豈不信哉!但其並作,非出鬼輸神運,皆竭民之財力而爲之。民心既失,豈能獨樂,則天下之族秦,竟爲秦滅六國之續,可謂千古永鑑矣。蜀山費盡斬伐,末後止還他一片焦土。盛極而衰,理本如此。篇中十三易韻,末以感慨發垂戒意,千古僅作。

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十二:杜牧之《阿房宮賦》,文之奇不必言,然於事實殊戾。按《史》:始皇三十五年,營造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宮未成。二世元年,還至咸陽,曰:“先帶爲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爲堂室。今釋阿房宮弗就,是彰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二年冬,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將軍馮劫諫止作阿房宮作者。二世怒,下去疾等吏。去疾、劫自殺,斯就五刑。是終秦之世,阿房宮未成也。又考《史》:二十六年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殿屋複道,周閣相屬。所得美人鐘鼓以充入之。則牧之所賦“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爲秦宮人”者,指此。此實不名阿房宮,而謂“有不見者三十六年”,非阿房事實矣。“予既辨此,後讀程大昌《雍錄》、趙與時《賓退錄》皆已辨之,大略相同。聊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