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農村城鎮化建設報告多篇

農村城鎮化建設報告多篇

【第1篇】淺談如何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工作報告

農村城鎮化建設是事關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它關係到國家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對國家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影響。近年來,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農村城鎮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迫切。黨的十六大提出:“要逐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那麼,該如何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筆者就此談幾點粗淺的看法和意見:

一、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的主要面臨的形式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的逐步確立,政府在經濟管理方面的職能,正在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轉變,區域經濟的運行也逐漸由以前縱向爲主計劃經濟向橫爲主市場經濟轉變,這就要求行政區劃的結構體系由層次多,幅度小向層次少、幅度大的方向轉化。從以前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行政區劃格局來看,近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各種和矛盾逐漸顯現。主要表現爲:一是鄉鎮規模不合理,經濟發展不平衡。例如揭西縣全縣20個鄉鎮平均面積150多平方公里,最大的鄉鎮超過300平方公里,最小的不足100平方公里。全縣鄉鎮平均人口4.9萬人,最大的鄉鎮超過13萬人。其中不足2萬人以下的鄉有4個,佔全縣鄉鎮人口總數卻不足10,但卻佔鄉鎮總數的20。從經濟發展狀況看,鄉鎮規模太小,會直接制約區域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而規模合理,人口較多,且相對集中的鄉鎮,有利於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二是鄉鎮佈局不合理。有些鄉鎮駐地相距30—40公里,有些僅相距不足4公里。佈局不合,影響生產關係和資源的聚集,致使鄉鎮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農民負擔加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合理撤併一些鄉鎮,能有效地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三是我國已進入城市化的中期階段,城市化已呈現出加快發展的趨勢。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確定把發展小城鎮作爲推進我國城市化戰略的重點。黨的十六大進一步強調:“要農步提高城鎮化水平,堅持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所謂小城鎮,廣義講包括小城市、建制鎮及鄉政府駐地的集鎮。改革開放以來,以鄉鎮企業爲依託的小城鎮建設取得了巨大成績,小城鎮得到了空前發展。但在小城鎮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突出的表現是有些鎮的規模過小,佈局不合理,造成大量重複建設、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合理地改善小城鎮的佈局,有利於推進農村城鎮化進程。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小城鎮發展速度很快,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當前我國農村小城鎮發展中仍存在許多問題,如建設分散,缺乏計劃性;農村小城鎮的發展規模還很有限,沒有達到規模發展要求;基礎設施薄弱,配套功能不合;農村小城鎮發展缺乏區域特色,難發揮區域發展優勢;農村小城鎮的管理落後,不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社會發展的需等等。要結合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探索加快我國農村城鎮化建設的發展道路。

二、加快農村城鎮化的必要性

一是通過積極推進農村城鎮化,不僅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即農村、農業、農民),也有利於緩解城市的內需不足與市場制約,減輕農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動的壓力。有助於啓動農村市場乃至整個國內市場,解決需求嚴重不足的問題,在經濟處於全面過剩的情況下,農村城鎮化有利於創造經濟的最大增長空間,拉動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和投資要求,避免“農村病”和“城市病”,保障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是鎮城化建設的聚集效應可以推動農村工業的進一步發展。聚集效應使得本地區的資金、技術、勞動力等各種生產要素相對集中,擴大了本地市場,有利於進行規模生產,產生了市場規模效應,聚集效應還帶來信息與人才,有利於鄉鎮企業適應市場的變化。

三是在新的歷史時期,農村城鎮化降低了農村工農業產品進入市的成本和壁壘,有助於啓動我國農村市場乃至整個國內市場,解決需嚴重不足的問題。同時,可以爲農村剩餘勞動轉移提供廣闊的空間,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口壓力與土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有效地克服農民收入徘徊和停滯的局面,幫助實現了伴隨着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的規律過程。我國是勞動力過剩的發展中國家,只有加快農村城鎮化建設纔能有效地解決勞動力過剩的問題。

四是農村城鎮化推動鄉村工業的集聚和結構升級,成爲鄉鎮企業集約化發展、農村非農化及其增長方式轉變的“突破口”。它延長了農業產業的鏈條,拓展了農業產前、產後發展的空間,孕育和培植大批的龍頭企業和農副產品交易市場,推動了農業產業化向深層次發展。另外小城鎮建設改變了農民的生活方式,轉變了農民的生育觀念,有利於使農村人口控制由被動的強制行爲日益轉變爲農民自覺主動的行爲,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小城鎮建設打破了原有城鄉格局,使農民既發生職業轉換,又實現異地轉移,使農村由封閉走向開放,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舉措;農村城鎮化還有利於節約耕地,農村人口進城居住將節約更多的農村建房用地,從總量上減少住宅佔地。

三、加快農村城鎮化的對策措施

1、要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推動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促進農勞動力的轉移。

近幾年來,由於技術進步和資本密集型企業的發展,鄉鎮企業吸納勞動力的速度放慢。今後鄉鎮企業的發展思路應是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力發展以農產品爲原料和爲農業生產提供生產要素的工業。此外,鄉鎮企業的發展應該向小城市和農村小城鎮適度集中,以節約土地資源和基礎設施的投資。

2、積極創造條件,適時調整行政區劃,優化農村城鎮化的佈局結構,發揮中心城鎮的輻射作用。

行政區劃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經濟功能是構築現代管理的基礎。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當今交通、通訊的快速發展和政治、經濟、文化聯繫日趨緊密,對個別鄉鎮的行政區劃的調整顯得日益迫切。爲發揮縣城及較大城鎮的中心城鎮的作用,應適當對一些區域面積較小,經濟發展緩慢的鄉鎮給予考慮撤併到毗鄰鄉鎮。以揭西縣來看應當從目前的20個鄉鎮撤併成爲15個鄉鎮以下比較合適。從而形成不同規模和功能的城鎮圈,有利於充分利用其產業聚集和要素聚集程度高、勞動生產率高和經濟速度增長較快的優勢,吸納流動人口和進城務工人員,增加就業機會,拉動周邊地區經濟發展;有利於加強與周邊城市的競爭與聯合,形成市場分工,優勢互補、信息共享,促進圈域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協調發展,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有利於拉動投資和消費的增長,激活圈內經濟活力。處於城鎮圈中的縣城及中心城鎮,都要努力挖掘城鎮發展潛力,提高體制、機制創新能力,增強經濟實力,盤活種要素,達到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服務全面,環境優美,集聚力強,輻射面寬的效果。

3、大力發展農村產業化。農業產業是農業組織形式和經營形式的一次重大變革和創新。它的核心內容是:圍繞某主導產業和相關的若干骨幹農產品,將產前、產中、產後的各個五一節,結合成一個新的農業體系,實行種養、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以市場爲導向組織生產,通過開展加工、購銷、延長農業的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使農業成爲高效盈利產業,促使農業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農業產業化的典型經驗表明,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問題,可以依靠深化農村改革,拓展農業產業鏈的農業產業化途徑來解決。同時,農業產業化還是農工、銷售與城市市場作爲一個整體來統籌運作,既可收到城鄉優勢互補功效,又可以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從而加快城鄉一體化和縮小城鄉差距的步伐。

4、廣開投入渠道,加大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完善城鎮功能。

經濟全球化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完善,必然對現代城市的建設、管理產生深刻的影響。市場經濟必然造就更多的經濟型城市而不是政治型城市。城市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應當引入市場機制,在政治宏觀調控下,利用市場手段按照投資主體利益化的要求,形成籌資渠道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設施使用商品化和政府管理規範化的新機制。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要通過財稅政策,穩定城鎮建設的財政資金來源,另一方面要多途徑地引導社會資金、國外資金參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5、深化配套改革,促進城鎮化的發展。

一是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打破城鄉分割,降低農民進城門檻,鼓勵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要消除農民進城體制性、政策性障礙,改革戶籍制度,放開進城落戶的政策限制,鼓勵引導農民向城鎮集聚。積極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就業,向各類城市、向中小勞動密集型企業轉移,減少農民數量。同時,要擴大勞務輸出,組織農民到發達城市經商務工。在生態環境建設和扶貧開發、災後重建中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引導、鼓勵、幫助農民向城鎮流動。對居住在基本不具備生存條件地區的農民,通過實施退耕還林(草)政策,以及遷移式、開發式扶貧搬遷等辦法,將他們遷移到建制鎮所在地居住,有條件的可在縣城附近建立移民新村或居住點。

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民進城的後顧之憂。要解決農民既離鄉又離土的問題,要建立完善農村土地使用權流轉制度。農民轉讓土地承包權的,一切附着在土地上的費稅隨之轉移;農民轉爲城市居民自願放棄土地承包權的,應視爲城市居民,在社會保障上,城鎮居民同等待遇,真正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

三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解決好進城農民就業難的問題。要廣開就業門路,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積極發展傳統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社區服務業和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就業空間,爲農民進城務工提供更多崗位和就業機會;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市場,培育勞動力市場做好就業的培訓服務工作,爲進城人員提供低廉有效的技能培訓,職業介紹和就業指導,促進就業管理服務工作的科學化,信息化,規範化。同時,特色產業是城鎮的支撐和依託,沒有主導產業,城鎮失去了生存和賴以發展的基礎。現在很多地方把工業強省作爲一項重要戰略,提出了培育壯大電子信息產業、裝備製造產業、能源化工產業、現代醫藥產業、食品加工業、紡織服務業、建築材料產業、有色冶金等工業爲主要支柱產業的要求,圍繞這些產業部署了一批重點基建項目和重大技改項目,安排了巨型額投資。例如我們縣也可以做出品牌產業,以產品的品牌和特色,打出我縣城鎮化的特色。

【第2篇】2022年新農村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

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是地方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大突出亮點。爲總結地方改革經驗,探索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有關政策措施,近日,我們到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如皋市長江鎮、泗洪縣陳圩鄉等地,就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總體看,江蘇省順應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的需要,按照統籌城鄉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加大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力度,形成了支農資金集中整合投入、農村新社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土地集中連片開發、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城鄉建設用地優化配置、城鎮化快速發展,農村內需旺盛、發展動力強勁的良好勢頭。

一、主要模式

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和陳圩鄉,分別地處蘇南、蘇中和蘇北,由於人口資源條件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階段不同,其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呈現出較大的差異,可概括爲三種不同的類型或模式。一種是以盛澤鎮、鳳凰鎮爲代表的離土進城模式。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作爲江蘇省強鎮擴權試點鎮和統籌城鄉先行區,積極引導農民以集體資產所有權置換股份合作社股權、以土地承包權置換城鎮社會保障、以宅基地及住房置換城鎮住房產權,農保並社保,農房得產權,農民基本告別傳統的農耕生活。一種是以長江鎮爲代表的半離土半進城模式。如皋市長江鎮以加大土地整理、實施萬頃良田建設工程爲契機,節約出建設用地,在城鎮和工業區周圍建設集中居住點,對入住農民辦理城鎮住房產權,但在農民拆遷補償、住房安置和就業保障上,標準相對較低,農民沒有納入城市社保體系之內。一種是以陳圩鄉爲代表的舊村改造模式。泗洪縣陳圩鄉本着利於生產、方便生活、節約用地、集約投入的原則,按照靠近中心鎮、靠近商貿區、靠近工業集中區的要求,推行集中居住點建設,整合投入,改善村容村貌。

這三種主要模式,儘管差異較大,內容不一,但都適應了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農民羣衆的基本需求,對優化土地資源配置、集約整合投資、縮小城鄉差距等發揮了較大作用。一是支農資金集中整合投入,農村面貌煥然一新。過去,村莊分佈很散,通路、通電、通水等成本高。合理規劃佈局後,通過整合各項投入,農民住上了設施配套、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社區。政府花較少的錢,解決了農村髒、亂、差的問題。二是集中連片開發耕地,現代農業發展前景廣闊。長江鎮拆除散落在耕地之間的村莊並復墾後,大塊耕地連成一片,渠系配套,設施先進,耕作方便,爲發展現代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三是優化配置城鄉建設用地,城鎮化、工業化獲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由於缺少規劃和監管,原有村莊建設用地不合理、不充分和廢棄閒置的問題比較突出。據鳳凰鎮負責人介紹,當地一戶農民擁有宅基地和自留地約0.78畝,而建設多層和小高層樓房集中安置農民,平均每戶約需0.3畝,這樣可騰出建設用地接近半畝。這些通過整理增加的農村建設用地,可等量用於發展小城鎮和二三產業,較好地解決了經濟發達地區城鎮發展空間不足的問題。四是拉動了農村內在需求,爲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主要做法

(一)以強鎮擴權試點爲突破口,助推城鎮實現跨越式發展。XX年,江蘇省決定在20個鄉鎮開展強鎮擴權試點,試點鄉鎮被賦予縣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力爭通過兩年左右努力,推動試點鄉鎮逐步發展成爲人口聚集、產業集羣、結構合理、體制創新、環境友好、社會和諧的現代小城市。吳江市盛澤鎮、張家港市鳳凰鎮和如皋市長江鎮作爲強鎮擴權試點鎮,積極創新管理體制,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制定農業人口就近轉移就業和參加社保的配套政策,探索以土地承包權換社保、以宅基地換住房,進一步激活了鄉鎮發展活力。

(二)以科學規劃爲先導,統籌安排城鄉佈局。按照城鄉聯動發展的要求,江蘇省堅持“四集中”,即工業向規劃區集中、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民居住向新型社區集中、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科學編制城鄉一體化規劃。張家港市鳳凰鎮編制了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鎮村佈局規劃。泗洪縣安排1056萬元規劃編制經費,聘請高資質的規劃設計單位,相繼完成了全縣鎮村佈局規劃、小城鎮總體規劃、農村集中居住區建設規劃等。

(三)以小城鎮和農村新社區爲載體和平臺,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一是加大土地、金融等政策傾斜。蘇州市作爲江蘇省城鄉統籌試驗區,積極爭取城鎮建設用地週轉指標,同時將宅基地置換節約的建設用地指標全部留給縣(市、區)鎮兩級,有效解決城鎮化過程中的土地制約瓶頸。泗洪縣出臺《關於進一步推進農村集中居住點及康居示範村建設28條意見》,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依法實行規費減免和稅收返還;農民在集中居住點建房由農村合作銀行按每戶3-10萬元辦理貸款授信,國土、建設部門爲新建住房辦理土地使用證和房屋產權證,允許以“兩證”作爲建房貸款抵押。二是加大財政資金投入。張家港市政府給予每個鄉鎮3000萬元借款作爲集中居住區建設啓動資金,滾動使用;對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建設和土地整理復墾分別給予160元/平方米和300元/畝的補助,同時還對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項目融資給予30%的財政貼息。吳江市盛澤鎮對入住集中居住點的農戶給予3萬元/戶的補助。泗洪縣政府設立1.5億元專項基金,集中居住區規劃設計費、建築設計費由縣財政全額承擔;按照建築面積30元/平方米的標準給予鄉鎮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獎勵;並對通過省、市級康居示範村驗收的,分別獎勵300萬元和100萬元。三是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無論是經濟條件較好的盛澤鎮、鳳凰鎮,還是經濟條件較差的陳圩鄉,都把強化農村新社區公共服務功能作爲重點,完善水、電、路、氣等基礎設施和中國小校、醫療衛生、體育健身等公共服務。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在居民集中居住點預留部分商品房,其出租收益歸社區農民所有,用於小區物業管理等支出,還在已基本融入城鎮的農村新社區專門建設公共食堂和紅白喜事廳,尊重農村習俗,方便羣衆生產生活。陳圩鄉在農民集中居住的房屋戶型上,專門設計了存放農機具和糧食的場所,並在農村新社區配套建設了公共服務中心,爲農民提供遠程教育、圖書閱覽、技術指導、信息諮詢、休閒娛樂、警務司法等全方位服務。

(四)以保護農民利益爲出發點,確保農民有房住、有收入、有保障。盛澤鎮、鳳凰鎮採取“拆一還一”的方式給予拆遷農民同等面積的住房補償,並對農民購房進行補貼,農民基本可以免費入住同等面積的新房。長江鎮推行“讓利於民”和“陽光安置”政策,制定合理的拆遷補償標準,對農民宅基地及附着物評估價、拆遷補助標準、農戶補助款數額、安置房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羣衆監督。盛澤鎮、鳳凰鎮成立社區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以承包地和集體土地入股,經營收益歸全體村民所有。農民進城後,不僅可以得到土地流轉收入、土地入股收入、工資性收入、社會保障性收入,更爲重要的是得到了房屋出租和交易的財產性收入。長江鎮結合當地用工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就業培訓,並定期舉辦就業洽談會,累計培訓農民8000多人,安置就業近6000人,基本消除了零就業家庭。同時,積極推進失地保障與城鎮職工保障接軌、醫療保障與城鎮居民醫療保障接軌以及最低生活保障與城鎮基本保障接軌。

三、面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江蘇省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深入推進過程中也面臨着一些困難和問題。

一是土地使用規劃問題。XX年國土資源部制定下發《關於規範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與農村建設用地減少相掛鉤試點工作的意見》,在一定程度上爲城鎮化、工業化發展鬆了綁,但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週轉指標較少,省裏只選擇少數試點地區使用,非試點地區建新房拆舊房工作難以及時啓動,影響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進度。另外,關於先建後拆的規定,增加了基層政府安置被拆遷農民的難度,同時加大了農民拆舊遷新的顧慮。

二是資金投入問題。據初步測算,建設500戶以上規模的農村新社區,按照適度超前的要求,社區道路、電力、給排水、路燈、公共廁所、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及社區服務中心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投入戶均3萬元。當前,各級財政直接支持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政策較少,地方政府投入壓力較大,迫切要求中央財政增加專項投入。

三是新型社區管理問題。盛澤鎮、鳳凰鎮、長江鎮新建的農民集中居住點,多的達3000戶以上,少的也有500戶左右,多數以建制村整體遷入,個別社區也有多個行政村共處。農村新社區在多數地方還是新鮮事務,社區組織管理體制還不明確,特別是社區組織與村委會、村支部、村集體經濟組織之間的關係難以界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的難度加大。

四是農民權益保障問題。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農民宅基地徵佔、住房拆遷和補償安置等問題。隨着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逐步推進,保障農民合法權益將越來越成爲一個重要的方面。

四、幾點建議

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節點,也是不斷創造需求,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過程。應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順勢而爲,進一步加強引導指導,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城鄉統籌協調發展。

(一)加強督促指導,堅持試點先行。統籌城鄉發展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是今後較長時期內黨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化農村綜合改革,必須在統籌城鄉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應在規劃編制、產業佈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加強對地方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支持和指導。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水平,按照“城鄉對接,雙輪驅動,資源整合,試點先行”的原則,從XX年起,選取領導重視、基礎較好、工作已開展的少數幾個省份,開展小城鎮和農村新社區建設改革試點,進一步總結經驗,創新政策機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爲適應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需要,應逐步建立以政府政策扶持和資金投入爲導向、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在清理規範各類融資平臺的同時,合理利用小城鎮建設融資平臺,積極爭取金融機構對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的貸款扶持。靈活利用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政策,將農村土地整理增加的建設用地指標進行市場化運作,籌集資金,壯大投入來源。整合農村道路、改水改廁、環境保護等支農資金項目,提高整體功效。

(三)不斷改革創新,健全城鄉一體化機制。城鎮化和農村新社區建設除了“硬件”建設,更繁重的任務是城鄉建設規劃、農村土地制度和基本經營制度、農村金融、鄉村治理等領域的改革創新。應進一步貫徹落實xx屆三中全會精神,有序推進農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金融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統籌城鄉社會管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中小城市落戶條件。積極探索強鎮擴權的途徑,對重點建設的小城鎮在財政、規劃等方面賦予適當管理權限,增強發展活力。

(四)加強監督檢查,確保農民利益不受侵害。保護農民利益始終是農村改革發展的首要目標。應進一步加強農民權益監管,完善相關制度辦法,防止農民權益受到損害。

城鎮化建設調研報告

【第3篇】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發展調研報告

小城鎮是以聚集人口、商品、文化、信息、科技、教育、金融和服務等爲特徵的地域系統。黨指出,要“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統籌城鄉、佈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的原則,促進大中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建設小城鎮、發展小城鎮、經營小城鎮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落實省委“兩個加快”、市委“兩個強力推進”有效途徑,統籌城鄉發展的橋樑和紐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舉措。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把發展小城鎮作爲帶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大戰略抓緊抓實抓好。

一、對巴中小城鎮建設的現狀分析

建區設市十六年來,由於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對經濟社會進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小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到底,全市有123個鄉集鎮,61個建制鎮,其中重點鎮5個,省級試點鎮48個,縣城以下鄉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98平方公里,鄉鎮平均建成區1.1平方公里、人口3000餘人,平均66平方公里分佈着一個小城鎮。恩陽鎮建成區面積3.5平方公里,城鎮常住人口4.5萬人,是全國重點小城鎮。清江鎮近幾年來城鎮房屋建築面積以每年5—10萬平方米,人口以年均500戶、人的速度增長。

(二)城鎮化水平明顯提高。通過抓小城鎮的規劃、建設、功能完善,小城鎮成爲人口、經濟、社會等資源的重要集聚點,成爲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成爲農村公共服務的重要輻射點,成爲農村和城市的重要結合點。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形成起到了聚集作用,對產業發展起到了帶動作用,對農村人口的轉移起到了吸納作用。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對農村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全市小城鎮常住人口達到65萬人,城鎮化率達到27.1%。比如,樂壩鎮總人口7680人,城鎮人口達到6100人,城鎮化率達到80%。白衣鎮十年來鎮區面積擴大8倍,城鎮人口增加6倍,達到1.2萬人,佔總人口的35%。

(三)基礎和服務設施明顯改善。路、水、電、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市場等服務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到底,全市鄉鎮建成主要交通公路232條,里程1208公里;建成區道路硬化率達到70%;鄉鎮通電率100%;60個鄉鎮建有集中供水廠(站);所有建制鄉鎮開通固定電話、移動電話,60%的鄉鎮開通網絡;建成了一批綜合農貿市場、專業市場、經營超市,促進了物流的初步形成;恩陽、清江、樂壩、涪陽和興文實現天然氣管道集中供氣;地處深山的空山鄉實現了“五通”。

(四)鎮域經濟發展步伐加快。小城鎮的發展,促進了鎮域經濟的加快增長,特別是建制鎮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於其他鄉集鎮。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影響的旅遊型、工貿型、商貿型、農產品加工型小城鎮。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小城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9.24億元,其中二產業6.47億元,三產業10.63億元。如,樂壩建鎮十五年來,堅持以工業、商貿爲主導,去年底工業產值超過1億元,佔gdp的80%以上,三次產業比重爲4:43:53,提供稅收超過萬元。涪陽鎮興辦12家超市,新建1萬平方米綜合商品交易樓,吸引了一批廣東、福建、浙江等地客商,個體戶達到250戶,帶動了以涪陽、陳河爲中心的通江銀耳、食用菌特色產業發展。

(五)歷史文化底蘊較爲深厚。我市部分小城鎮具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紅軍文化。長赤、毛浴、沙溪、光霧山(桃園)、得勝等鎮具有光榮的紅色歷史,深厚的紅色文化。白衣古鎮以上千年的悠久文化歷史著稱。恩陽古鎮以紅軍文化、特色民居遠近聞名,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四川省十大古鎮。水寧寺、白衣、毛浴是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清江、曾口、涪陽、鐵佛等21個鎮被省政府命名爲文明村鎮。

儘管小城鎮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爲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建設中還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

一是規劃明顯滯後。城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建設規劃滯後於建設發展的需求。全市小城鎮總體規劃修編率僅爲27%,絕大部分小城鎮沒有控制性詳規,更沒有小區規劃。已有的小城鎮規劃大多是上世紀九十年代的,總體佈局與發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小城鎮規模偏小,90%的建制鎮建成區面積不足3平方公里,其他鄉集鎮不足1平方公里,大多停留在農村居民點的層次上,輻射帶動能力弱。城鎮建設缺乏特色風貌,缺乏文化內涵,缺乏城鎮品味,基本上是一條水泥路、一排捲簾門,“千鎮一面”的火柴盒式建築,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特色。

二是基礎設施不完善不配套。由於自身財力薄弱,多元投入機制尚未建立,相關配套政策不到位,投入明顯不足。一方面,鄉鎮政府性債務沉重。據對恩陽、清江、曾口、白衣、元山、駟馬、諾水河、廣納、涪陽、樂壩、大河、光霧山12個小城鎮的調查,除涪陽已消化全部債務外,其餘11個鎮政府性債務達到1.25億元,最少本文章共2頁,當前在第2頁 上一頁 的樂壩鎮爲140萬元,的駟馬、恩陽達到2200萬元,平均達到1000萬元以上。制約了城鎮規模的擴大,城鎮功能的完善。另一方面,路、水、氣、管網等基礎設施和公建設施不配套。沿公路建設的鄉鎮,公路與街道功能不清,以路代街、以街代市現象突出;多數鄉鎮未實現雨污分流,未集中進行污水處理和垃圾收集;管網建設嚴重滯後;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

缺乏;燃氣普及率僅爲0.1%。

三是缺乏產業支撐。城鎮經濟總體效益不高,產業發展普遍存在產業規模小、鏈條短、水平低的狀況,產業支撐能力弱。不足以刺激基礎設施的快速改善和促進生產要素向城鎮的有效積聚,城鎮的輻射和帶動能力弱,二元結構特徵明顯。同時,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對外交流合作有限,對外開放的水平低,仍處於封閉半封閉狀態,對生產要素的吸引力不強,借力、借勢、藉資金、借技術發展尚未真正起步。

四是集鎮管理水平不高。城鎮管理體制機制不適應發展的需求,政府主管部門調控能力較弱。規劃應有的指導性、權威性和強制性作用發揮得不夠,隨意性明顯,重建輕管的現象比較突出。小城鎮違法建設屢禁不止,髒、亂、差現象較爲普遍,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二、準確把握小城鎮建設在城鄉統籌中的功能定位

城鎮化直接體現着一個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是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不可逾越的階段。發展小城鎮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在推進農村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產業化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其重要性,增強發展的緊迫感。

(一)發揮小城鎮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是一個行政區域的中心。位於農村之首,城市之尾,一頭連農村,一頭連城市,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是城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農村有着千絲萬縷的必然聯繫。在該地域系統內發揮着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中心地位作用。小城鎮的發育程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着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爲此,必須作爲一件大事抓緊抓好。

(二)發揮小城鎮的聚集作用。城鎮化是社會分工的發展和生產專業化的結果。當前,大中城市由於金融危機的影響、產業升級等多方面的原因,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能力減弱。而加快小城鎮建設,有利於滿足農業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低成本需要;有利於促進農村二、三產業的相對集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有利於解決農民離土不離鄉,起到維護社會穩定和擴大內需之功效。建設小城鎮,可以聚集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可以發展一個地方的生產,繁榮一個地方的經濟,富裕一個地方的百姓。

(三)發揮小城鎮的輻射帶動作用。小城鎮是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的重要載體。城市工業文明向農村擴散,離不開小城鎮,城市現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以小城鎮爲基地,才能儘快爲分散的農民所掌握、所享受,先進的科學技術很多要通過小城鎮向農村傳播。在實踐中要充分發揮小城鎮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帶動作用,對農村產業的輻射作用。

(四)發揮小城鎮促進對外開放的作用。擴大對外開放是農村進步的強大動力。小城鎮是農村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起步晚、起點低、積累少,招商引資難度大,更應該加快建設農村小城鎮,充分發揮其對外開放的“窗口”作用,加快招商引資步伐。像樂壩鎮多年來重視抓小城鎮建設,促進開放開發,吸引了大量外地和當地人務工經商,興辦企業,鎮域經濟迅速發展壯大。

(五)發揮小城鎮促進科學發展的作用。要確立抓小城鎮建設就是抓發展的思想觀念。把小城鎮建設作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戰略,作爲體現以人爲本、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舉措,作爲統籌區域、城鄉發展的有效途徑,實現人口、經濟要素的合理分佈和自由流動,立足特色資源,打造產業集中區,增強小城鎮的經濟實力,促進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富裕。

三、加快農村小城鎮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堅持輿論導向。充分發揮輿論的引導作用,形成廣泛共識。加快小城鎮建設是落實市委重大發展戰略的需要,是推進農村城鎮化的需要,是推進“三農”問題解決的需要,是擴大內需、應對金融危機的需要,也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需要。根據巴中實際,應堅持兩手抓。一手抓市、縣中心城市,完善功能,提升品味,增強輻射帶動能力;一手抓星羅棋佈的小城鎮,堅持城鄉統籌、合理佈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創新體制、突出特色,把城鎮化與農村工業化、產業化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社會、經濟結構轉型,增強小城鎮的發展活力、發展後勁。

(二)堅持規劃導向。小城鎮建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規劃要具有科學性、前瞻性,按照起點要高、規模適度、分步實施的要求,提高規劃水平。明確小城鎮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有所爲有所不爲,因地制宜、節約資源、突出特色、個性發展,體現地域特色、文化特色、生態特色,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相結合,切實避免“千鎮一面”的雷同。合理確定小城鎮建設的選址、規模、標準和設施配置,把小城鎮建設成爲佈局合理、經濟繁榮、設施配套、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管理有序的新型城鎮。一要搞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合理集約節約利用土地資源;二要搞好小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包括控制性詳規、小區規劃、管理建設規劃以及基礎設施配套的規劃;三要搞好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將小城鎮規劃與產業佈局規劃、教育規劃、區域交通規劃、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基本農田保護規劃有機地銜接起來,更好地發揮小城鎮的基礎潛力、產業潛力。四要嚴格實行規劃控制,增強規劃的嚴肅性,保障規劃的連續性、權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