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國小科學說課稿【多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多篇】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一

【教學目標】

根據相關內容的調整和課程標準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過程與方法

●知道人體有哪些感覺器官,能運用各種觀察器官進行觀察;

●利用放大鏡、望遠鏡、聽診器等工具觀察,體會到用工具觀察更有效;

●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辨識和配製飲料。

知識與技能

●知道什麼是觀察;

●知道觀察的作用;

●知道各種感官收集不同的信息。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到觀察是不斷髮現和深入思考的源泉,是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體驗到工具可以擴展人的感官功能——技術對科學的發展起着重大的推動作用;

●意識到所有感官一起工作,觀察纔會更全面、更準確。

●養成對周圍物體進行仔細觀察的習慣。

【教學準備】

課件,裝有蘋果、梨子、荔枝的黑色塑料袋,望遠鏡,放大鏡,聽診器,顯微鏡,紅糖水,白糖水,配方奶,紅糖,白糖,奶粉,小勺,一次性筷子,一次性塑料杯等。

【教學實錄】

活動一:認識眼睛的觀察作用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幅美麗的圖片,想知道是什麼嗎?

生:(露出好奇的目光)想。

師:(播放圖片)請靜靜地觀察圖上都有些什麼?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

(生觀察圖片)

師:誰先來說說觀察到了什麼?比一比,看誰聽得最認真。

(生描述觀察到的景物,師引導學生補充)

師:(點一位沒有發言的同學)他們說到的你都觀察到了嗎?

生:有些沒有發現。

師:爲什麼沒有發現呢?

生:我觀察沒他們仔細。

師:老師相信你以後也能和他們一樣仔細觀察的。

師:剛纔同學們用自己敏銳的雙眼觀察了圖片上這些景物,其實眼睛是我們身體重要的感覺器官,我們用眼睛有目的的、仔細地看,可以觀察到很多事物。

[課中反思1]: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觀察特點,選用觀察圖片來替代教材中觀察自己的眼睛的活動,便於學生與同學比較觀察同一物體時存在的差異。在引導學生用語言描述觀察到的現象這一環節時,注重引導學生認真傾聽,在不斷補充、追問等多邊交流中讓學生體驗到觀察時要仔細、交流時要傾聽,強化了觀察和交流的正確方法。同時,對觀察活動中沒有進入角色的同學,及時給予提醒鼓勵,有利於全體同學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下一個環節的學習,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思想。

活動二:認識手、鼻、舌、耳的觀察作用

師:(出示一黑色塑料袋)這是什麼?

生:黑色塑料袋。

師:不打開袋子,你知道它裏面裝的是什麼嗎?

生:不知道。

師:想一想,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這個袋裏裝的是什麼?

生:可以用手摸。

生:用鼻子聞也應該可以。

生:我覺得還可以用舌頭嘗。

師:真聰明,如果老師現在就讓你來確定這個袋子是什麼的話,你會怎麼做?

生:先用手摸。

師:你爲什麼先選用用手摸這種方法?

生:我覺得比較簡單。

師:可不可以先用鼻子聞或用舌頭嘗?

(學生自主的發生辯論)

師:對,不明的東西不能隨便聞、隨便嘗,我們要注意安全。

師:我們每個組也有一個裝有不明物的黑袋子,請小組長從實驗桌中取出來,組織小組同學閉上眼睛,用你們剛纔想的方法試試。

(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組織下進行閉眼摸物活動)

師:剛纔同學們活動進行得非常認真,值得表揚。誰來說說你用手摸準了哪些物體?

第2組:我們剛纔用手一下子就摸出了荔枝,因爲我們感覺到荔枝比較小,而且表面很粗糙,。

師:用手能感覺到物體的大小和表面粗糙程度。那些我們用手摸不能確準的,又該怎麼辦?

生:還可以用鼻子聞。

(小組閉眼聞物活動)

師:聞到了什麼?

第5組:我們這個組的小華特別喜歡吃蘋果,一下子就聞出了蘋果的味道。

(其餘各組各抒己見)

師:你的鼻子真靈敏。在用鼻子聞不清楚的物體時,鼻子離物應該遠一點,用手扇一扇,然後慢慢的吸氣。

師:還有一些通過手和鼻子不能準確感知的,怎麼辦呢?

生:還有一種方法可選用,那就是用嘴嘗味道。

師:剛纔我們已經討論過,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嘗的。不過,老師給大家準備的是乾淨、安全的東西,你們可以放心嘗。

(小組閉眼捏鼻嘗物活動)

師:嚐出了什麼味道?是用牙齒、嘴脣嘗的嗎?

第12組:跟第2組和第5組一樣,我們也是先確準了兩種,我們剛纔用舌頭嚐出了梨子的味道。

師:哦,你們真棒,把袋子裏的物體全認出來了。

[課中反思2]:把教材中分別用鼻、耳、手、舌等器官觀察的活動改爲由閉眼摸物、捏鼻聞味、舌頭嘗味等遊戲活動,既可以增加觀察活動的趣味性,又訓練了學生觀察的順序性和思維的邏輯性。)

活動三:認識耳朵的觀察作用

師:(播放音樂)你感覺到了什麼?是用什麼器官感覺到的?

生:我的耳朵聽到了美妙的音樂。

師:說明耳朵也能進行觀察,那我們現在靜靜的用耳朵觀察一下,看能發現些什麼?

(學生聽並各抒己見)

師:剛纔老師發現有幾個同學是閉着眼睛聽的,能說說爲什麼嗎?

生:這樣聽得清楚些。

師:是啊,有時候聽不清楚,我們就要想些辦法,你知道還可以用哪些辦法?

生:在聽的時候保持安靜。

生:我發現把手放在耳朵後面,可以把聲音都集中過來。

生:上週我到醫院看醫生,那位叔叔用一個戴在耳上的東西聽了我的心跳。

師:那是醫生用的聽診器。想用它來聽一下自己的心跳聲嗎?老師爲每個小組準備了一個聽診器,我們可以來試一試。

(各小組長取出聽診器,小組成員輪流聽心跳)

師:剛纔我們用聽診器聽到了心臟跳動的聲音,很興奮吧!誰能把你用聽診器聽到的聲音描述出來。

(生模擬心跳聲音)

師:好,學得真像。課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聽聽大樹的“心跳聲”。

師:回憶一下,在前面的觀察活動中我們用到了哪些器官?

(生各抒己見,師相機板書:眼——看、手——摸、鼻——聞、舌——嘗、耳——聽)

師:由眼、手、鼻、舌、耳等感覺器官參與所經歷的這個認識過程就叫觀察。(板書:觀察)

[課中反思3]:在本環節的教學中,先用一段音樂激發學生興趣,使其認識到耳朵也是重要的感覺器官。緊接着引導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去猜想用各種辦法來聽清楚生活中不容易聽清的聲音,給學生充分表達、詳細描述的機會,並對學生的突發奇想給予鼓勵。最後讓學生用聽診器來聽自己的心跳,這樣,學生在經歷了運用各種感官認知事物的完整過程後,就能輕鬆地理解觀察的內涵,並在今後的活動中加以運用。這樣設計符合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活動四:認識工具對觀察的作用

師:好!現在我們來輕鬆一下。每個小組實驗桌中都有一張紙,上面有一個精彩的故事,從桌中取出來讀一讀吧。

(生看着紙上的字好笑)

師:爲什麼好笑?

生:字太小,看不清楚。

生:讀起來很累。

師:有什麼好辦法嗎?

生:可以藉助工具來觀察。

生:用放大鏡。

生:用顯微鏡。

師:放大鏡是一種最簡單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用肉眼看不清楚的很小的物體。顯微鏡是一種精密的放大儀器,適宜用來觀察那些小的用肉眼根本看不到的微小的物體。這張紙上的字用放大鏡看就可以了。

在我們實驗桌下有放大鏡,拿出來讀一讀這個故事。

(各小組藉助放大鏡觀察小字)

師:現在看清楚了嗎?

生:看清楚了。

師:用放大鏡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放大鏡看得更清楚。

師:放大鏡作爲一種觀察工具能把很小的物體放大,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神奇。(拿出一臺顯微鏡)來認識一下,這就是一臺顯微鏡。請看書上55頁的兩幅圖,這是在顯微鏡下看到的。猜猜看,它們可能是什麼?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中是兩根木樁,第二幅圖是特殊的葉片。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像兩根手指,第二幅圖像絲綢。

生:我覺得第一幅圖更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第二幅圖更像孔雀的羽毛。

師:其實,第一幅圖中那像遍地落葉中挺出的兩棵樹其實是靠近頭皮的兩根頭髮,第二幅圖中那像孔雀羽毛的其實是冬天窗戶上結的霜花。沒想到吧!瞧!顯微鏡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奇異的微觀世界。你們有什麼感想啊?

生:顯微鏡下的頭髮競然是這個樣子,真是太神奇了!

生:我也想用顯微鏡觀察一下。

師:好啊!課後大家可以到實驗室去觀察。那麼你們還知道哪些觀察工具?他們可以用來觀察什麼?

生:望遠鏡。

師:哪位同學用過望遠鏡?能夠給大家介紹一下你所知道望遠鏡的知識嗎?

生:我家裏有一臺,它可以使我們看清楚遠處的物體。

師:誰來用望遠鏡試試?

(學生用望遠鏡望窗外的景物)

師:把你們剛纔的觀察情況跟我們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感覺到對面的迎春花就在我的眼前。

生:我剛纔觀察的是操場邊的大樹,我也是感覺到它好像就在我的眼前,我還數清楚了它的一根枝條上有11片葉子,可是我用手卻摸不到。

師:用望遠鏡可以讓我們把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

師:還知道哪些?

生:我還知道潛望鏡,它可以在水中觀察物體。

生:還有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天上的東西。

師:你瞭解的真多!天文望遠鏡可以將我們的視線領入浩瀚的宇宙。

生:我好像聽爸爸說過有一種哈伯太空望遠鏡,可能是望太空的吧!

生:我還從書上看到過氣象衛星,我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觀察。

師:你真是個愛學習的孩子!藉助氣象衛星可以從太空觀察地球,爲觀察天氣提供依據。

師:你們覺得用這些工具觀察和用眼睛直接觀察有什麼不同?

生:用工具觀察看到的東西更多。

生:更清楚。

師:對,這些工具能夠幫助我們更細緻、更清楚、更全面的觀察。(板書:工具)

[課中反思4]:用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是學生已有的經驗,用小紙上的小字活動來引入可以用工具幫助觀察。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對於教材中顯微鏡下的兩幅圖片,先讓學生描述和猜測,然後揭示答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工具在觀察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五:綜合運用多種感官觀察

師:大家今天表現非常棒,現在我宣佈給每個組獎一杯飲料。這是杯什麼飲料呢?請小組長取出來。

師;讓老師猜猜你們此時肯定在想:只有一杯,怎麼喝啊?是啊,怎麼辦呢?我們再來配製一杯和它一模一樣的飲料,好不好?那麼怎麼配製呢?

生:我認爲先要知道這是杯什麼飲料。

師:哦,你的意思是它怎麼做成的,我可以告訴你們一點,就是水裏面放了另外一種物質,放的是什麼物質我也忘了,你們有辦法知道嗎?

生:可以先用眼睛看。

師:用眼睛能看出什麼?

生:飲料的顏色。

師:根據它的顏色我們能判斷出什麼?

生:能判斷出大概加的是什麼物質。

生:還可以判斷出加了多少這種物質。

師:還可以用什麼方法?

生:用鼻子聞。

師:用鼻子聞能聞出什麼?

生:能聞出飲料的氣味,進一步判斷這種物質是什麼。

生:還可以用舌頭嚐出它的味道,就知道是什麼了。

師:用舌頭嘗的方法可以,除了能嚐出它的味道還能嚐出什麼?

生:還能嚐出味道濃不濃,就可以知道到底加了多少。

師:把我們今天學到的方法用上了,非常好!相信你們都能準確辨別出是什麼飲料。

師:如果準確辨別出來了,那又怎麼才能保證配製的是一模一樣的呢?在配製的時候我們還應該注意些什麼?

生:往水中加物質的時候要一點一點的加,邊嘗邊加,儘量保證加的量大致相同,這樣它的顏色、味道也才能相同。

生:最後還要攪拌一下。

師:好,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用你們剛纔討論的方法,先觀察出這是什麼飲料,確定後再到前面來領取你所需要的材料,然後仔細地配製。比一比,看哪個組觀察得最仔細、合作得、配製得最準確!開始吧!

(小組探究、辨別、配製飲料活動)

師:(組織交流,展示樣品和配製的飲料)你們組是怎麼配製的?用了哪些感官?配製出的是什麼飲料?成功了嗎?

(全班交流)

師:(總結)11個小組綜合運用多種感官,成功地辨別和配製出來了一模一樣的飲料,說明大家已經掌握了科學觀察的方法。老師祝賀你們!但是,比觀察方法更重要的是觀察的態度和習慣。這節課就要結束了,但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還沒有結束,平時,我們要多觀察和體驗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你將會有更多新的發現!

[課中反思5]:我覺得這個環節與上一個教學環節銜接得比較好,又掀起本課的一個小__。說是遊戲其實是實驗,把觀察茶葉的活動改爲了綜合各種感官觀察——辨別——配製飲料的活動。嗅覺、味覺、視覺的同時運用在這個小實驗中得到體現。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了一個忠實的聽衆,並適時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爲學生留出了一片“天空”,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二

說課的內容是大象版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果實累累的季節》。下面我分七部分將我對本課的教學設計做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果實累累的季節》是本冊書《秋天,一幅美麗的圖畫》這一單元的第二課,它在學生學習《尋找秋天》這一課,對秋天有了感性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科學、準確地認識果實。本節課屬於綜合過程能力訓練教學範疇,由三個活動組成,即"秋天的果實"、"‘找星星’"和"果實分類",把探究的事實定位於果實。從三個不同的層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實,使學生對果實的認識由表象到理性,層層深入,最後上升到科學理論上,重點培養"觀察與提問"的能力目標,同時也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認知事物,探究事物,檢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

二、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在學習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見過以及吃過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經驗與基礎,但對果實的認識比較淺顯,籠統。本節課通過指導學生對果實的充分觀察,掌握果實的特徵,並用這一知識分辨果實與非果實。這些都是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實際的,學生喜歡和願意瞭解的知識。這些都是進行本課探究學習的有利條件。但三年級的學生由於年齡小,對事物的認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對於本課內容,要採取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簡入深,逐步遞進的方式來學習本課。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爲:

1、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全面探究,知道什麼是果實,明確果實的特徵。

2、能力目標:能從不同角度對特定事物進行定向觀察和提問。

3、情感目標:樂於對生活中和學習中的各種現象,提出問題。

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和正確的科學價值觀。

4、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爲:探究果實的特徵。

難點確定爲:分辨果實與非果實。

四、說教法和學法:

1、說教法:本節課我主要採用探究法,它通過讓學生對自然事物的觀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對事物的認識。在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鍛鍊兒童思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我又把比較法、發現法等多種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期望學生既能獲得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興趣和求知慾,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美好情感態度。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

2、說學法:在指導學生的學法時,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力求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心理素質融爲一體。爲此我倡導學生"善於觀察,善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學中要加強與生活實際相聯繫,所以我準備了以下教具: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頭飾、課件等。我爲每組學生也準備了各種各樣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盤等。

六、教學過程:

爲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幾個環節展開:

環節一:

1、導入新課,我設計的導語是: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人們滿載豐收的喜悅,各種果實也相繼成熟。在這個喜悅的季節裏,老師也同樣帶着喜悅的心情來上這節課,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課題嗎?(板書課題)

2、緊接着詢問學生生活中所見過和吃過的水果,並出示課件(一副水果圖),讓學生說說果實的名稱。

【設計意圖:在這一環節裏,我首先採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消除了學生上課開始的緊張感。接着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的水果,在課件的幫助下,強化了學生對各種水果名稱的認識,隨即引出後續探究活動】

環節二:活動一"感知果實"

1、以一個驚喜的形式拿出果籃,並讓學生說出果實的名字,然後引導學生換一種方式猜果實,介紹遊戲"感知果實"。

2、講述遊戲規則,找2—3位學生以比賽的形式進行,並且教師參加其中。矇眼做遊戲,在遊戲過程中表現好的同學獎勵。結束時師提問:"你是用什麼方法,猜出這些果實的?"引導學生加深對"五官"的作用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拿出果籃,激發出學生的興趣,在"感知果實"的遊戲中,教師參與其中,更好地激發了課堂氣氛,還達到了師生互動。這個遊戲主要引導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鼻聞、耳聽,舌嘗等方式來辨認果實。這一環節我採用了發現法,觀察法,比較法等來指導學生。】

活動二:"找星星":在學生對秋天的果實有了一些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我設計學生用找"星星"這一趣味活動,探究什麼是果實,什麼不是果實。

1、表揚並提問:你們吃過的水果裏,它們裏面是什麼樣子的呢?並詢問學生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看到果實的內部。引導學生說出:橫切和縱切。並播放課件。

2、學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剛剛獲得的方法(橫切和縱切)去探究果實裏面到底是什麼樣的。在活動之前,首先,介紹實驗材料(各種果實,小刀,盤子,餐巾紙)接着介紹注意的事項。如:安全,衛生方面。並且在活動過程中,囑咐學生把觀察記錄記下來。接下來活動,在活動結束時,小組彙報觀察結果,在彙報中對錶現好的小組適當表揚。

3、出示課件:各種切開的果實的圖片,讓學生通過觀看圖片以及剛剛的實驗記錄,引導學生分析,總結果實的共同特徵,並板書: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是一個教師導趣、學生生疑——教師導思、學生質疑的漸變過程。教學時首先我指導學生自主去生疑、質疑,然後通過找星星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去發現。我想,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合作精神,還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與喜悅,更好地激發在以後的活動中主動探究的慾望。】

活動三:"果實分類"

1、播放課件:各種果實,考考學生對果實共同特徵的掌握情況。(對回答正確的同學表揚)首先以談話的方式介紹蘋果(帶頭飾)出場,並與大家打招呼,說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參加果實大會)接着鼓勵學生一起幫助蘋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帶上頭飾,比如:蘿蔔,姜等一些非果實的圖片)播放課件"找朋友"學生遊戲,並以開火車的形式進行。在遊戲結束時,一起看看蘋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說出它們的名字)。緊接着詢問蘋果:"爲什麼找到它們呢?"引導學生說出"我們都是果實,都是由果皮和種子組成"。然後大家歡送蘋果。

3、師以驚訝的口氣詢問:"咦!怎麼還有一位呀。"引導學生說出馬鈴薯別名土豆。並介紹馬鈴薯也是來參加果實大會的,可是它們沒有和它一起去,誰知道爲什麼呀。接着找個別的學生說出理由。並表揚。

【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角色扮演,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遊戲中學生沒有壓力,在愉快的氣氛中,教學重,難點會不知不覺突破。使學生在遊戲中掌握了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一環節的教學也體現了"做中學"這一教學主旨。)

活動四:拓展活動。

爲使學生學以致用,課後我給他們佈置了一道實踐作業:採集南瓜的種子。目的是對學生進行動手、動腦的訓練,讓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獲得知識的愉快和歡樂,把科學課從課堂走到生活實踐中。

七、板書設計

果實累累的季節

果實的特徵:都是有果皮和種子組成

果實:蘋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實:土豆、紅薯、蘿蔔

國小科學說課稿 篇三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天氣預報》是大象版國小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

天氣是與人類的日常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現象,其對我們的影響日益增加並越來越受到重視,兒童從小就對氣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對於他們來說有很多知識需要探索。

本節課的主要資料包括有:明白天氣變化的自然現象;瞭解天氣預報的製作過程;蒐集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學會製作科技小報等知識。

讓學生利用科技小報進行表達與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成果;宣傳科技知識;鞏固學到的知識同時鍛鍊學生收集資料,設計製作等本事。

2、學習目標

(1)明白天氣預報的流程。

(2)瞭解預報天氣的常用簡單方法,能堅持開展長期的天氣預報活動。

(3)能製作氣象小報。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瞭解天氣預報的常識。

難點:製作科普小報。

二、說學情

農村國小五年級的學生對天氣現象並不是很陌生,尤其是對下雨前的自然現象有很多的瞭解,課文中這一資料完全能夠讓學生自我討論交流就能夠完成的,但對天氣預報的製作流程不是很瞭解,教師在這個資料上就要利用有關的圖片視頻資料幫忙學生去了解。製作科技小報其目的是讓學生去收集資料,農村學生受條件的限制,可能在收集資料上有侷限性,這就要求學生的小報資料不限,形式多樣。

三、說教學方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結合學生的情景我採取的方法是;“交流----探究-----討論------交流”的方法,經過讓學生經過對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進行交流了解一些天氣變化前的自然現象,然後經過教師的講解和查閱資料看圖片、視頻去了解天氣預報的製作流程,同時還要了解一些天氣預報新的資料——氣象指數,教師要指導學生怎樣進行長期的氣象觀測,培養學生長期觀察的習慣。在製作科技小報的時候能夠要求同學們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景,充分利用當地的一些氣象諺語和農民長期總結的一些氣象知識來製作。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分三部分完成。

第一部分閱讀與交流:首先讓學生閱讀“下雨了”連環畫了解動物與天氣變化的關係,然後讓學生交流討論你們還明白那些與天氣變化有關係的自然現象(這個資料對農村孩子並不困難,能夠讓學生歸納在一齊互相交流,讓大家瞭解更多)

第二部分探究討論:教師首先準備了有關天氣預報製作流程的圖片和視頻(製作成演示文稿)。教師能夠藉助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深的瞭解現代科技與天氣預報的關係,瞭解有很多很多的科技工作者爲天氣預報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長期天氣觀察,測量,蒐集氣象諺語,收聽天氣預報的習慣的培養(收聽天氣預報方法有:查詢電話12121或96121;看電視、報紙、和互聯網)。此外爲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我還利用幻燈片讓學生了解天氣預報增添的一項新的資料——氣象指數預報。這樣學生不僅僅瞭解了天氣預報的製作流程同時也瞭解了更多的新知識,這樣更加激發他們去長期觀察天氣。

第三部分:製作科技小報{討論交流},經過交流探討同學們已經瞭解了很多有關天氣預報的知識,這時能夠讓同學們把你們明白的有關天氣預報知識分資料寫出來,在全班上交流相互取長補短,學生已經掌握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就能夠開始辦科技小報了,這時候教師能夠出示教師自我辦的一份小報作示範,同學們能夠仿照我的格式或方法,當然要要求學生不能千篇一律要形式多樣,資料豐富,板式新穎漂亮。學生可能一時不能完成就佈置在下一節課進行展出。

五、說練習設計

這一課的練習分爲長期練習和當堂練習。

長期練習是:堅持長期的氣象觀測並做好觀測記錄,每月進行整理分析數據一次。

當堂練習是:修改科技小報(在修改過程中能培養學生收集知識本事和動手的本事,當堂不能完成能夠課外完成。

六、說教學效果

本課的設計方案我以往在我校兩屆五年級班進行了教學,效果很好,異常是學生辦的科技小報很有特色,有電子版的,有手寫版的,都是圖文並茂資料豐富,有必須的科學性。學生在辦科技小報的同時收集和積累很多的科技小常識。學生對天氣的觀察記錄的興趣也培養起來了,大多數同學能堅持觀察天氣並記錄分析和整理,同學們自我成立了一個氣象小組,不定期的在班上發佈氣象信息,編制氣象小報,效果十分好。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這節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東西讓學生自我去交流----探究-----討論------交流,從而得到新的知識,這種方法比教師去講解要好得多,這樣不僅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獲得知識的方法,這纔是教師要學生真正掌握的技能。

七、探究作業(以小組爲單位合作,需要在一週內完成)

1、用氣象符號記錄一週的天氣情景。

2、蒐集有關天氣的諺語。

3、蒐集動物、植物預報天氣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