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傷仲永課文原文及翻譯多篇

傷仲永課文原文及翻譯多篇

原文: 篇一

傷仲永

宋代: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傷仲永課文原文及翻譯 篇二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縣有個百姓叫方仲永,祖祖輩輩以耕種爲生。仲永出生五年,還沒有見過書寫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這些東西。他的父親對此感到驚奇,就向鄰居借書寫工具來給他。仲永立刻寫了四句詩,並且題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詩以贍養父母,團結族人爲主旨,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就能立刻完成,並且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們對此都感到非常驚奇,漸漸地都以賓客之禮對待他的父親,有的人花錢求取仲永的詩。方仲永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我叫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到老家金溪,再次到舅舅家去,問起方仲永的情況,他說:“方仲永已經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才能是上天賦予的,遠勝過其他有才能的人。但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後天所受的教育還沒有達到要求。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本來就不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難道成爲普通人就爲止了嗎?

註釋

傷:哀傷,嘆息。

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

隸:屬於。

生:生長到。

識:認識。

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

求:要。

異:對······感到詫異。

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裏指鄰居。

與:給。

養:奉養,贍養。

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

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

一:全。

指:指定。

就:完成。

文:文采。

理:道理。

邑人:同(鄉)縣的人。

奇:對······感到驚奇(奇怪)。

稍稍:漸漸。

賓客:這裏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

乞:求取。

利其然:認爲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爲······有利可圖。

日:每天。

扳:通“攀”,牽,引。

環:四處,到處。

謁:拜訪。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

從:跟隨。

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

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

復:又,再。

泯然衆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衆人,常人。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

通:通達。

悟:聰慧。

受:接受。

天:先天。

賢:勝過,超過。

於:比。

材:同“才”,才能。

卒:最終。

於:被。

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

彼其:他。

已:停止。

耶:表示反問,相當於“嗎”、“呢”。

賞析

(1)最後一段的議論講了什麼道理?

答:說明了人的天資與後天學習的關係,強調後天學習對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由天資過人變得泯然衆人,原因是什麼?

答:從方仲永個人情況來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貪圖小利,目光短淺,而“不使學”。從道理上來說,原因是作者在後面的議論中所認爲的那樣。方仲永“卒之爲衆人”,是因爲“其受於人者不至”,既沒有受到後天正常的教育。

(3)你對題目是怎樣理解的?

答:“傷”是“哀傷”“感傷”之意。仲永,即方仲永,本文的一個“神童”。文章以“傷仲永”爲題,寫的是可傷之事,說的是可“傷”之道理。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一個神童最終“泯然衆人”的惋惜之情。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爲實例,說明一個人有天分是很幸運的,但是唯有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如果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最終也會成爲平常人。

(4)你怎樣理解文中的“泯然衆人矣”?

答:“泯然衆人矣”一句點明結局,痛惜之意溢於言表,發人深省。再過七年以後,是方仲永的第三個階段,才能衰竭,成爲了普通人。

(5)作者主要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答:本文通過敘述方仲永因爲父親“不使學”,而從神童到成爲普通人的變化過程,說明天資固然重要,但沒有好的後天的教育,再好的天賦也不可能得以發揮。告訴我們後天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

創作背景

公元1025年(天聖三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明道二年王安石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康定元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民。慶曆三年公元,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傷仲永課文原文及翻譯 篇三

傷仲永

——王安石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楊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人材遠矣;卒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邪?”。

【譯文】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爲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着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爲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爲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着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爲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爲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爲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譯文】

[1]《傷仲永》:選自《臨川先生文集》,有刪節。傷,哀傷。

[2]金溪:地名,現在江西省金溪縣。

[3]世隸耕:世代耕田爲業。隸,屬於。

[4]嘗:曾經。

[5]書具:書寫工具。指筆、墨、紙、硯。

[6]異焉:對此(感到)驚異。

[7]旁近:附近。這裏指鄰居。

[8]自爲其名: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爲,這裏作動詞用。

[9]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

[10]自是:從此。

[11]立就:立刻完成(寫好)。

[12]文理:文采和道理。

[13]邑人:同縣的人。

[14]稍稍:漸漸。

[15]賓客其父:請他父親去做客。賓客,這裏作動詞用,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16]丐:索取,意思是花錢求仲永題詩。

[17]利其然:就是“以其然爲利”,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

[18]扳(pān):同“攀”,牽,引。

[19]環謁(yè):四處拜訪。

[20]明道:宋仁宗年號(1032-1033)。

[21]先人:祖先,這裏指王安石的死去的父親。

[22]稱(chèn):相當。

[23]泯(mǐn)然:消失。這裏是毫無特色的意思。

【題目理解】

“傷”,是哀傷,嘆息的意思。“傷”有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爲仲永這樣一個天才最終淪爲一個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層意思是爲像仲永的父親這樣不重視後天教育,思想落後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層意思是爲那些天資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後天教育,最終連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轍的人哀傷。

【思想感情】

本文通過記敘方仲永才華泯滅的事例,指出了當時不重視人才培養的時弊,強調了後天的學習和教育對人才成長的重要性。

【文體介紹】

本文分爲三段,先敘後議,屬議論體文字。

【作者簡介】

王安石(公元1021年),卒於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北宋。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諡號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世稱臨川先生,被列寧稱爲“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撫州臨川(今屬江西省)人,漢族。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詩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韓愈,蘇軾,蘇洵,蘇轍(三蘇) 王安石,曾鞏,歐陽修。),強調爲文“以適用爲本”。在北宋文學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詩“學杜得其瘦硬”,長於說理與修辭,善用典,風格遒勁有力,警闢精絕,亦有情韻深婉之作。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傷仲永》本文就選自《臨川先生文集》。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爲著名。

譯文: 篇四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lì)耕(gēng)。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tí)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爲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爲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yì)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pān)仲永環謁(yè)於邑人,不使學。

傷:哀傷,嘆息。金溪:地名,今在江西金溪。隸:屬於。生:生長到。識:認識。書具:書寫的工具(筆、墨、紙、硯等)。求:要。異:對······感到詫異。借旁近:就近借來。旁近,附近,這裏指鄰居。與:給。。養:奉養,贍養。收族:團結宗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關係。收,聚,團結。意:主旨(中心,或文章大意)。一:全。指:指定。就:完成。文:文采。理:道理。邑人:同(鄉)縣的人。奇:對······感到驚奇(奇怪)。稍稍:漸漸。賓客:這裏是以賓客之禮相待的意思。賓,本文的意思是狀語。乞:求取。利其然:認爲這樣是有利可圖的。利,認爲······有利可圖。日:每天。扳:通“攀”,牽,引。環:四處,到處。謁:拜訪。

餘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衆人矣。”

明道:宋仁宗趙禎年號(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從:跟隨。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親。前時之聞:以前的名聲。復:又,再。泯然衆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點完全消失了。衆人,常人。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zú)之爲衆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爲衆人;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王子:王安石的自稱。通:通達。悟:聰慧。受:接受。天:先天。賢:勝過,超過。於:比。材:同“才”,才能。卒:最終。於:被。不至:沒有達到要求。至,達到。彼其:他。已:停止。耶:表示反問,相當於“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