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2023年思想道德與法治說課稿精品多篇

2023年思想道德與法治說課稿精品多篇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一

暑假我學習了孫彩平老師主編的《怎樣上好國小道德與法治課》。全書分爲六章,從教材的解讀、教學目標的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課堂活動實施、德育意義的通達和教學倫理的彰顯六個方面專章討論。針對這六個方面的重要意義,結合我們在日常教學中經常會出現的問題,書中細緻分析了優秀的教學案例,爲我們一線教師在各個環節克服偏差,用好新教材,上好一堂道德與法治課做了有效引領。看完這本書,對於如何上好一節合格的道德與法治課,我有了一些更深的理解。

一、及時更新理念

新舊教材的改變不僅是內容的變化,而且是理念的轉變,德育觀的變化。書中對“人與自然”這一主線背後的倫理觀的闡述令我印象深刻。新教材中引導兒童養成的是超越人類中心的功利主義思維,轉向弱人類中心的和諧共在的自然觀。在這一理念的引導下,以前自然教育主題中經常出現的,瞭解動物、植物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等說明其對人類的重要性,從而引導人們要愛護他們的教學設計顯然是不相符的了。理論指導實踐,研讀新教材,理解新教材中理念的變化,及時更新理念,樹立正確的觀念對上好一堂道德與法治課至關重要。

二、積極面對教材

書中說,“便教利學”是新教材編寫的初心,新教材從框架搭建、編寫體例及呈現方式都以課堂教學爲出發點和歸宿。一個個精彩的案例分析,讓我對新教材的陌生與隔閡消失大半。我感受到了新教材從形式到內容上爲教和學所提供的方便,教學欄目的內在邏輯、各個欄目的實施、繪本式教材的精要……通過研究和解讀,這些陌生的板塊都爲教學帶來便利。由此,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我們要做教材積極的使用者、開發者和創造者”。

三、營造道德課堂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課堂教學倫理討論。“德育本身必須是道德的,纔有可能培養出有德性的學生。”在課堂上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給學生提供德育教育的信號,合格的道德與法治課堂關注的不應該僅僅是教學任務的達成,還應該表現出卓越的教育倫理品質,讓課堂氛圍充滿尊重和真實,讓每位學生得到公正對待,讓教師與學生共同成長。

思想道德與法治說課稿 篇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大家好,我是本場7號考生,我說課的題目是《創新改變生活》。

我認爲上好一堂課需要老師做到對教材的熟悉把握,還有對學生的深入瞭解,以及對教學目標的制定和教法學法的靈活應用。基於此,我將從教材、學情、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那麼首先呢,我來說一下對教材的看法要想上好一堂課對教材理解尤爲重要。《創新改變生活》這節課選自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主要通過科技創新的事實向同學們展示出創新的重要性,旨在引導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同時增強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根據新課標新課改的要求,我確定瞭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觀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自主學習以及小組討論和師生合作等方式把握創新思維應體現在生活中每個方面。

3、知識與技能目標:瞭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

有了以上的教學目標,本課的重難點也呼之欲出,本堂課的重點是:瞭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本堂課的難點是:學生自覺樹立熱愛科學的精神,努力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觀念。

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是以學生爲主體,九年級的學生對“創新改變生活”十分認可;具有較強烈的表現欲,通過參與科技小發明小製作活動及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及動手能力,這爲本課的學習提供了較有利的條件。但是九年級的學生很難把創新與責任及國家發展相聯繫,一部分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培養創新精神動力不足。

那麼這就需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法。本節課我將針對學生對科技感興趣的特點選擇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提問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用自主探究法和小組討論法開展學習。

以上的一切準備都是爲了更好的呈現出教學過程,接下來我將從導入、新授、小節、作業幾個環節闡述這一過程。

良好的導入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求知慾和探究心理的有效方法。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我採用了多媒體導入法,接下來是一個簡單示範:上課啦同學們 ,我們先來看一個視頻《一天的智能生活》,好,視頻看完了。在視頻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事情都被智慧生活系統安排好了,非常的方便,對不對。這說明科技創新已經悄然進入到我們每個家庭,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創新讓生活更美好。這節課就讓我們來探討《創新改變生活》這個話題。

整體感知:學生帶着“什麼是創新,創新重要嗎?”等問題進行整體閱讀課文。然後提問一到兩位同學,在黑板記錄回答。這樣可以讓學生對於本課有一個初步認知。

以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學生帶着“爲什麼創新如此重要?”的問題對課文進行具體分析。再進行兩到三組提問並在黑板記錄。對學生在小組合作中探討出的結論,由老師進行語言規範或者做總結得出完整正確的答案。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導學生把從課本當中學會的創新思維,觀念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生活中處處留心處處創新。

在課堂快結束的時候我會以師生合作的方式,一起在黑板右側總結一下本節課學習的知識點: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認識創新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要培養正確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道理。

作業

最後留給同學們一個去了解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人類的貢獻這樣一個開放式的作業。

我的板書就像現在呈現的這樣 分爲左右兩個功能區,清晰明瞭。

以上就是我今天的全部說課內容,辛苦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走人。)

思想道德與法治說課稿 篇三

《團團圓圓過中秋》是國小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四課。本單元內容從學生共有的暑假結束說起,圍繞節假日來展開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懂得合理安排節假日和週末,對於生活的重要意義。接下來是體會國慶和中秋這兩個重要節日的所包含的意義,進而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學習過程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產生對祖國文化的認同感,萌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團團圓圓過中秋”這個主題主要是引導學生在活動中交流對中秋節的印象,並通過一些簡單的探究活動、體驗活動幫助學生提升對中秋節的認識,在這一過程中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美德,瞭解中國及當地的民族傳統節日並感受共有的節日與傳統。

二年級國小生性格活潑,形象思維能力強,並且有過中秋節的生活經歷與記憶;但是因爲年紀尚小,對中秋節的認知更多停留於外在的形式,不瞭解中秋佳節背後所蘊含的傳統文化。所以在課堂教學中,需要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去更深層次的體會中秋節的團圓之意,感受閤家歡樂的美好親情與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根據本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徵,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理解中秋團圓的文化內涵,熱愛祖國的傳統節日,加深與親人間的情感交流。

【行爲與習慣目標】

瞭解有關中秋節的一些知識,提升生活經驗,拓展視野,養成正確對待中秋節的良好行爲習慣。

【知識與技能目標】

知道身邊的人是怎樣過中秋節的,瞭解中秋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情境創設法提高對中華民族節日傳統文化含義的感知能力。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本課的重難點爲:

【重點】

瞭解中秋節的來歷、傳說和習俗,理解中秋團圓的文化內涵。

【難點】

感受中秋節團圓的意義。

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的特點,本節課我將採取以下教學方法:情境創設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展示法、講授法。這有利於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以上的準備工作都是爲了教學過程得以更好地呈現,我的教學過程分爲導入新課、新課講授、鞏固提高、小結作業四個部分,良好的導入可以是一堂課成功的一半。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會通過朗誦兒歌進行導入:“迎佳節,慶豐收,歌舞表演樂悠悠,月餅香,月餅甜,全家歡樂大團圓。” 並且提問,這首兒歌描繪了哪個節日的景象呢?

學生結合線索回答:中秋節。

我會先進行總結:“同學們都知道這首兒歌描繪了中秋節的景象。”然後我會拋出疑問:“中秋節是不是與兒歌中所描繪的一樣?今天老師與同學們在課堂上一起過一次中秋節。”

【設計意圖】通過猜兒歌的設計可以更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興趣,快速與本課主題產生聯繫。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我們這樣過中秋

1.中秋的日期

【活動一】看日曆找中秋

在新課講授環節首先需要幫助同學知道並且瞭解中秋節的日期,我會請同學們看手中的日曆,找一找什麼時候過中秋節?並用鉛筆圈畫出中秋節的日子。

同學們根據日曆的標註圈出中秋節的日期農曆八月十五。

我會再次提問:那麼中秋節,爲什麼是在這個日期?我們爲什麼叫它中秋節呢?

同學們可能會得出類似於“秋天的中間”的答案,我會根據答案進行補充,通過講授陰曆陽曆的相關介紹“農曆是我國特有的歷法也叫陰曆,我國的農曆是根據月亮的變化規律制定的。從前的人們經過長時間的認真觀察發現月亮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月亮從缺到圓再到缺經過的時間差不多有三十天左右,所以就規定這段時間爲一個月。而一年有四季每一個季度包括三個月,每年農曆的七月、八月、九月三個月是秋季,八月在秋天的中間,八月十五在八月的中間。而中秋節的中表示中間、秋表示秋天,八月十五在秋天的中間,所以這個節日叫中秋節。”並且配以板書,進行過渡:“知道了中秋節的日期,我們去看看中秋節大家都在做些什麼?”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尋找日曆既提高了自主動手能力也鍛鍊了思考能力。

2.中秋的習俗

我會出示教材上購買月餅、全家賞月、點亮燈籠、海外華人過中秋的圖片,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圖片畫面。

學生回答:圖一呈現的是爸爸帶着兒子去超市購買月餅。圖二顯示的是一家人團圓在船艙內賞月共渡中秋。第三個圖爸爸媽媽帶着孩子點亮圓圓的燈籠,企盼團圓。圖四是海外華僑通過擊鼓的方式歡慶中秋。

我會先進行總結:“我們可以通過買月餅、賞月、掛燈籠的方式來慶祝中秋節,也可以通過擊鼓等其他方式來歡度中秋,不管採用什麼樣的方式都表達了人們期盼團圓的美好願景。”

我會再次提問:請同學們分享一下自己的家庭過中秋時都會有哪些活動?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全家一起吃月餅賞月,看中秋晚會等。

二、中秋節團圓夜

【活動二】情境創設體會團圓

我會進行過渡:“瞭解了中秋節的習俗,我們一起去看看爲什麼要過中秋節?”我會播放“嫦娥奔月”動畫片創設情境,引導同學們體會情感,“如果你是后羿,看着自己的親人遠離天邊會是怎麼樣一種心情?”

學生回答:難過、悲傷、思念。

我會先進行總結:同學們說看到家人遠離自己會傷心難過、悲傷痛苦、思念不已。

我會請同學閱讀教材15頁的故事,概述思考這個故事的主人公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度過中秋節。

學生概述故事:全家爲了迎接爸爸回家過中秋,精心準備,可爸爸很晚纔回來,好在最後還是全家團圓一起賞月吃月餅。小主人公是既開心又擔心爸爸不能回來,並且希望以後中秋都能全家團聚。

我會根據同學回答再次提問引導:通過嫦娥奔月的故事與書本上的故事,同學們再次思考人們爲什麼要過中秋節?爲什麼要賞月吃月餅?以前後四人小組展開五分鐘討論。

根據討論結果師生共同總結出:因爲一些事情,不是每個家庭都能一家團圓的去過中秋,與親人分離異地的感覺是孤獨的,充滿思念;全家團圓過中秋是每個人心中的美好期盼,中秋節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民對於閤家團圓的美好期盼,而中秋的月亮格外圓,月餅也是圓圓的形狀、甜甜的口味,既體現了百姓的美好祝願同時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凝結與體現。

再次進行過渡,“同學們理解了中秋節所蘊含的美好情感,那麼我們秋天還有沒有其他的節日?這些節日又有什麼特點呢?”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感知可以引導同學將自己代入故事中的人物去體會情感,更好的理解思念之情與團圓之意,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三、秋天裏還有什麼節日

1.重陽節

【活動三】欣賞圖片感知重陽

我會通過講授法展示重陽節名字的由來:農曆九月初九是中國的重陽節,因爲中國古代把九看做陽數,九月九日是二九相重,所以叫重陽節。

再次展示重陽節登高賞菊的圖片,引導同學思考重陽節的習俗。

同學們回答: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欣賞菊花的習慣。

2.秋天不同民族的的特色節日活動

我會進行過渡“我們國家地域遼闊,秋天,很多地方不同還會舉行一些有特色的節日活動。(多媒體出示教材第17頁的圖片)這兩幅圖片向大家展示了什麼節日呢?”

學生回答:苗族的趕秋節、藏族的望果節。

我會再次提問:他們的節日有哪些特色的活動?

師生總結共同回答:苗族過趕秋節時,人們聚在一起打鞦韆,唱歌跳舞,還推選秋老人祝福大家。藏族過望果節時,人們一起圍着田地打圈,慶祝豐收,還舉辦熱鬧的藏戲表演,射箭等活動。

我會再次進行過渡:秋天的節日包含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國很多大詩人就寫過關於秋天節日的詩句,我們一起看看他們筆下的秋天節日是怎麼樣的。

環節三:鞏固提高

我會通過多媒體展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並請同學朗讀詩歌並體會情感。師生共同總結出,古詩抒發了作者的思念之情及美好祝願。

【設計意圖】通過朗誦著名古詩詞加深理解古人的思念之情與對團圓的嚮往。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堂尾聲我會進行小結:請同學們以開火車的方式分享本節課的收穫。

同學們依次回答:知道了中秋節名字的由來與日期,瞭解了中秋節的習俗,體會到了人們過中秋時的美好情感,知道了重陽節與祖國其他民族關於秋天的節日。

拓展作業環節,我會請同學們課後自己蒐集重陽節蘊含着哪些美好寓意。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四

今天在永城市xx國小參加了一天的三年級《道德與法治》網絡培訓。

這是人教版主編一流專家講的,高屋建瓴,令人耳目一新。

通過培訓,我知道要靈活地使用教材,不是講教材,可以有創意地利用教材,做到本班設計。假如有一個練習,讓學生比較兩片樹葉的不同。有的地方當時還沒有長出樹葉,可以換成別的題,可以拿兩個不同的核桃進行比較,觀察覈桃的不同特點。讓學生體驗農民插秧的辛苦,農村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教法就不能相同。農村孩子有插秧的經歷,通過回憶,能清楚地記得曾經幫媽媽插秧的情形,城市孩子沒有這方面的體驗,老師就應該讓學生帶花盆,裝上沙子,學插秧,來體驗生活,讓學生說感受,體會農民伯伯的辛苦。

*本站 *

我曾經就讓兒子在太陽下剝玉米,他熱得滿頭大汗,他說全身都不舒服,他說當農民真不容易。如果不讓他親自體驗,他就不能感同身受,就不能體諒農民的辛苦。

讓學生把書包挎在胸前,當五分鐘的懷孕媽媽。讓學生體驗活動的不方便,身體很笨重,學生感到很難受,體諒媽媽曾經懷着自己的不易,就知道感恩媽媽了。孩子的心靈得以淨化。

孩子愛父母,知道感恩是一方面,能真誠地幫父母改正缺點,也是愛父母的表現。爸爸吸菸,讓學生想辦法幫爸爸戒掉,接納父母的不完美,接納老師的不完美。

讓學生知道學習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事,要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困難就像彈簧,你弱它強,你強它弱。鼓勵學生勇敢戰勝困難,學生會體驗成功的喜悅,有成就感,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學生會增強自信心。

三年級的學生,是中年級,是過渡階段,要讓學生知道學習的意義,從感性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鼓勵學生髮現自己的優勢,讓學生明白人人都可以學好,不要自卑。要多元化評價學生,讓學生眼裏放光,讓學生內心愉悅,讓學生常常面帶微笑,讓教室成爲學生的舞臺,讓學生動起來,實踐活動搞起來。不是靠老師單純地說教,要以學生的學爲主線,設計活動要爲這條主線服務,突出重點,思路清晰,方法有效。

教材也不一定是權威,教材就好像一個兒童,兒童看教材,就當是給朋友對話了。給朋友互動,說自己親身經歷的具體的事情。把靜態的教材轉化爲動態的內容,讓學生說,暢所欲言,學會聆聽,記住要點,寫下感受,再演一演,在做中學。

在活動中滲透法律知識,增強法律意識,養成遵守法規的好習慣。例如你身邊有女孩,家長不讓她上學,她家長就違反了《義務教育法》。法律保護了女孩上學的權益。

要採用生活建構教學模式,不是單純傳遞知識,而是引入到生活中,學生的親身經歷中,從智育到德育的轉化。要體現價值導向,確定教學目標以價值導向爲目的。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對接。不脫離學生的生活,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連。這就是引導生活建構道德方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反思生活,超越生活。價值灌輸轉爲價值探究,活動與學校的整體日常德育融合,從情感角度,拉近學生與學校,老師,父母的距離。不要機械整合,要靈活整合,深層融合,體現綜合性,提升實效。

我們要從學生生活出發,學會診斷,看學生需求,看教材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走進學生的真實生活,塑造學生的靈魂,對學生進行靈魂教育,讓學生得以提升。

思想道德與法治說課稿 篇五

今天我的說課內容是:人教版道德與法治中的內容《節奏與旋律》,我將以教什麼、怎麼教、爲什麼這樣教爲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這七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節奏與旋律》是七年級下冊第七課的第二框題。在學習了“單音與和聲”後,學生了解了遵守集體規則以及處理集體中的矛盾衝突的方法。本框題有兩個目題,“我在多個集體中”強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不同的羣體裏充當不同的角色;第二個目題是“集體中的小羣體”,讓學生認識什麼是“小羣體”,什麼是小團體,注意小團體主義與小羣體的區別;兩個目題共同的達到最終的目的是,當個人或者小羣體的利益與集體的利益衝突的時候,應該局部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本節課進一步分析學生在集體生活中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在不同集體中的不同責任,當不同的集體之間發生矛盾時,應該從整體利益出發,自覺地讓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集體和個人的關係,初步樹立主人公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七年級的學生處於青春期,在交友方面容易形成小羣體,小羣體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會有消極的作用。因此,通過同齡人的具體案例,可以幫助學生增強辨別意識,學會如何處理不同集體之間的矛盾,從而更好地適應校園生活。面對集體中的各種問題,瞭解不同集體中的不同責任,正確認識不同羣體的原則以及如何處理羣體間的矛盾則是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根據本學段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課程標準的規定,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徵,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樹立集體意識,增強責任感。

【能力目標】

提高處理個人與集體及集體中的小羣體關係的能力。

【知識目標】

瞭解不同集體中的角色;知道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集體中小羣體與集體的關係的方法。

根據教學目標,我確立本課的重難點爲:

【重點】

處理不同集體中的多重責任。

【難點】

小羣體與小團體的區別。

爲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結合思想品德課程的特點,本節課我將採取以下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分析歸納法、情景教學法。這有利於更好地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環節一:課堂導入

【過渡】首先是我的導入環節。

我採用的是視頻導入,播放短道速滑運動員武大靖奪冠賽場視頻。11月12日,在短道速滑世界盃鹽湖城站的500米比賽中,武大靖全程領滑,以39秒不可思議的成績刷新了由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同時完成了前兩站世界盃3枚500米金牌的壟斷,成爲了短道男子500米真正的霸主。

播放完視頻,我會詢問同學們有什麼樣的感受。根據學生的回答,我會這樣說:武大靖作爲一名短道速滑運動員,代表着中國短道速滑隊的戰績,也代表這中國體育,也代表這中國,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榮譽,還是祖國的榮譽。爲祖國而奮鬥,這就是個人的節奏與集體的、國家的旋律相一致,今天就讓我們走進《節奏與旋律》,走進自我的審視與班集體的建設。

採用運動冠軍進行課堂導入,可以讓同學們感受武大靖不斷超越自我,奮鬥的精神,感受到爲國爲集體爭光的榮譽感,也體現了個人節奏與集體旋律的和諧。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我在多個集體中

1.不同的集體,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責任

【過渡句】引出課題後,就到了新授的環節,爲了讓同學們認識到在不同的集體中,有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責任,我設計了這樣的活動。

【活動一】我的節奏

要求同學們以不同的音樂節奏,進行說唱,主題是“我的多重身份與責任”,3分鐘準備,控制1分鐘。

找同學進行表演,我會進行總結:每個人都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家裏我們是孩子,在班裏我們有的是班委,在學校社團裏,你可能是籃球隊長、舞蹈隊成員等等。這些不同的角色,都是在不同的集體裏,我們的責任也是不同的。

說唱的方式區別於單純的回答問題,融合音樂元素與政治課堂,可以把課堂變的更加的有意義。

2.調整自己的節奏與集體的旋律相和諧

【過渡】接下來進入到第二個環節,調整自己的節奏與集體的旋律和諧,我設計的活動是:

【活動二】集體的旋律

我會先給同學們闡明活動規則:全班共同跟着旋律演唱《保衛黃河》,並打出節拍。根據班級人數做好數字籤,抽到1的按照正常的旋律演唱,抽到2的學生故意唱錯或者打亂節奏。抽籤的時候,對自己的籤號保密。演唱完後,請同學思考:個人節奏與集體節奏和諧與否的影響。請同學發表自己的觀點。

我會告訴學生遊戲的啓示:從遊戲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當自己的節奏與集體的旋律和諧時,才能演繹出優美的樂章,當存在差異時,就會顯得雜亂。因此需要我們調整自己的節奏,與集體的旋律相和諧,才能幫助我們更好的融入集體。

遊戲的方式可以把理論上的知識化爲淺顯的直觀感受,明白和諧的重要性。

2.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

【過渡】然而,現實中,我們角色時多重的,當角色衝突的時候,那如何調整自己的節奏與集體的旋律相和諧呢?爲此需要了解促進和諧的方法,即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爲此我設計了第三個活動:

【活動三】角色大作戰

首先在課件呈現案例:20xx年4月河南師範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驚現7個學霸宿舍,全部讀研。這些學生有的擔任班級工作,有的擔任學校學生會工作。“越是時間緊,越能明白學習時間的可貴,要提高效率,在學習的同時把工作又快又好地處理妥善。”20xx級的王宗威今年考到了華中農業大學,大四這一年裏,在家裏會幫父母幹農活;在學校裏,擔任校學生會副主席;在班裏又是班幹部;在班裏,他的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在學期期末,學生會需要組織元旦晚會、做好工作總結;期末考試又臨近,同時考研複習也進入倒計時,還有畢業論文要進行開題答辯等,各種矛盾衝突中,最終上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根據輕重緩急,做好時間規劃,適時進行調整,就能做到統籌兼顧。

我會提出如下的問題:案例中的人物都是什麼角色?責任都是什麼?如何處理角色衝突的問題?請進行合理的猜想與假設,進行角色帶入,列出學期末各種事宜的時間規劃表,同時說明理由及體現出的原則。

請四人爲一小組,進行小組討論。

根據討論的結果,我進行歸納總結:學生階段,學習是最重要的,但是要兼顧全面發展,不僅要提升學習,還要提升能力。所以當班級、學校等不同集體之間出現矛盾時,我們應從整體利益出發,自覺的讓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個人利益服從集體的利益,處理好時間關係,才能更好地感受集體生活帶給我們成長的快樂。

高校的生活是同學們嚮往的,因爲它是豐富多彩的,同樣也是需要奮鬥的,在此同學們不僅可以明白眼前與長遠的關係,也可以明白只要處理好關係,可以更好的發展。

二、集體中的“小羣體”

【過渡】集體中不僅有個人,還有小羣體,爲了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小羣體及其意義,我設計的活動如下:

1.小羣體的含義及意義

【活動一】目標碰碰撞

課件呈現案例:20xx年湖南師大一附中學霸寢室,6人全部考上清華、北大。這6位少年因爲同喜歡化學奧賽,高一下學期的時候,就相聚到了同一個寢室,給自己制定了“寢室公約”來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氛圍,例如:11:10後不能聊天,可以搞內務;11:50熄大燈;11:50後可以開小燈學習,不能影響別人。最終,其中的3位同學被保送到北京大學,剩下的3位同學中,1位獲得了北大自主招生資格,2位獲得了清華自主招生資格,均以超理科一本線上百分的成績,成功被北大清華錄取。

根據該案例,我提出的問題爲:6位高中生因爲什麼聚在了一起?這個寢室公約有什麼意義?目的是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我來總結:在集體生活中,一些志趣相投、個性相似,或者生活背景類似的同學,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小羣體。在小羣體中,彼此相互接納,相互欣賞,找到自己的位置,體會到歸屬感和安全感。在小羣體中,我們與同伴更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學習交往,在與同伴的互相共進中增長才幹。

2.反對小團體主義

【過渡】我們小羣體的目標與集體一致並很好的融入集體,會感受到集體的美好,但是當小羣體與其他同學產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就會讓小羣體的性質發生變化,這就出現了小團體,爲此讓同學們瞭解小羣體與小團體的區別,我開展的活動名稱爲:

【活動二】“老大”是誰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上的案例:七年級某班有一個出了名的“小幫派”。然後小組之間進行交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所學,你心目中的“老大”應該是什麼樣的?請每個小組給出標準,然後找代表發言

根據發言,我進行總結:“老大”是關心關愛他人,行爲標準符合規則符合道德法律,爲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欽佩,才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和愛戴。但是小羣體內成員間的友誼如果沾染上江湖義氣,會將自身利益置於集體利益至上,淪爲小團體主義。小團體主義會有“哥們義氣”,出現霸凌事件,擾亂班級及學校的教學秩序,嚴重的小團體成員甚至違反相關的法律。這些裏面的“老大”是不合格的。希望同學們堅持正確的行爲,堅持集體主義,反對小團體主義。

環節三:鞏固提高

爲了強化本節課的核心,個人節奏與集體旋律相和諧,我會在課件上出示情景片段。

情景一:自習課吵鬧,無法安靜學習。傑洋提議不告知老師。點評:傑洋很體諒老師。

情景二:有的同學早早到學校抄作業,大家保守這個“祕密”。點評:同學們配合真默契。

請同學們討論:你同意這些點評嗎?如果由你點評,你會說些什麼?如果無視這些現象,結果會怎樣?

找學生進行回答,我會告訴學生:看是爲集體好,實則是在害大家,看似爲了維護和諧,實則是沒有看到問題所在。希望同學們在集體生活中,能夠正確面對矛盾和衝突,學會解決問題。這纔是真生的促進集體和諧發展、健康發展。

環節四:小結作業

活動小結:學生集體回顧本節課所學的內容。

我最後提出希望:個人的節奏與集體的旋律相匹配,纔能有和諧的發展。同樣,集體和諧,社會纔會和諧,國家纔會和諧。讓我們爲構建和諧社會盡一份力,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業:創編2分鐘快板節目,主題圍繞“個人或小羣體與集體的和諧”,可以是一件事,也可以是某個創意等。

作業的佈置不僅是課堂延伸至課外,還有讓同學們有興趣去做,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質保量完成任務。

最後說一下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按照授課的邏輯進行書寫的,體現了本節課的知識點,也便於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記憶。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謝謝各位考官,感謝您的聆聽。

《道德與法治》心得體會 篇六

道德與法治教師實習心得在本週的實習過程我發現學生們上課積極性不是很高,回答問題的同學很少,總是同樣的幾名同學,所以我對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個問題進行了學習,獲得了一些感悟。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使學生願意學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如果教師把學生只看成不懂事的孩子,凡事“唯我獨尊”,整天“有好心,沒好臉”,不願與學生交流,學生怎能願意接近你或接受你?上你的課也是迫不得已,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根本就無從談起。所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我們應從改善師生關係開始,要有一顆尊重學生,熱愛學生的心。

二、強化自身素質,準備充分,使學生樂意學

教師和藹的教態,整潔的板書,淵博的知識,激情的語言,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的基本條件。這些需要大家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多學多練,功在平時,功到自然成。

關於準備充分,我想主要是兩方面的準備:

一是學生的準備,也就是要求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提前預習,學生準備充分,在課堂上纔有充足的底氣,發言的資本。

二是教師的準備。上課之前老師要了解學生,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學習特點,做好充分的準備,不僅要吃透教材,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做到深入淺出,還要利用好現代多媒體教學,力求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

教師胸有成竹,思路清晰,才能更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處理課堂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纔不會出現老師不知所措,學生不知所學的現象。

三、多種評價方式,激勵爲主,使學生想學。

任何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評價,尤其是肯定的評價,學生更是如此。因此,我們每位教師必須注意自己的課堂語言,用真情實意尊重學生,努力創設—個融洽、和睦、協調的課堂氛圍。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我們對於課上敢於發表自己見解,回答準確的學生,要及時讚賞,這是“錦上添花“。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也可以從思維方式、答題方式或態度上加以肯定,在對他說一句“下次還請你回答,老師相信你能成功”。這是“雪中送炭”。當學生舉棋不定,不敢發言時,我們要鼓勵學生"凡事試試就能行,爭爭就能贏”,這是“培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