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紀實

陶樓鎮陶西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紀實

社區發展集體經濟紀實

陶西社區位於安徽省會合肥市北郊,長豐縣中南部,陶樓鎮的西大門,面積5.36平方公里,陶西新村住戶604戶、1846 人,陶西社區黨總支部下設新居支部、蔬菜支部,九個黨小組,有正式黨員62名,其中女黨員4 名。氣候爲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四季明顯。陶樓至四墩019縣道穿村而過,距合淮阜高速和206 國道只有2 公里,交通條件較爲便捷。轄區有兩個縣級小II 型水庫,又位於龍門寺水庫的上游,水利條件較爲優越耕地5540畝。

陶西社區1949年建國初期屬壽縣下塘區陶樓鄉四墩大隊,陶仁義擔任黨支部書記成立了大隊黨支部,進行了土地改革,陶西地處江淮分水嶺屬典型的丘陵地區,四崗五衝三灣,易乾旱,三年兩頭旱,羣衆生活艱苦,1955年孫自信擔任村大隊書記後,積極毛澤東主席的號召組織農民羣衆大力興修水利,規劃設計水庫李達壩兩座,首先動工的是位於衝北背面的李達壩水庫,經過全大隊幹羣三年的奮戰終於於1963年12月建成投入使用。其間又建起了大老崗、背面、衝北、老郢、瓦地、河東六個提水站,開挖了十多口當家塘,將李達壩水庫水用到了曹坊、瓦地、西莊、老郢等生產隊。水利條件得到有效提升,確保了旱澇保收。

1964年陶餘發擔任村書記,在上屆領導班子興修水利的基礎上,於1965年12月建成了黃老堰水庫,極大地該善了全大隊的農業生產條件,爲農業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65年行政區劃屬長豐縣下塘區陶樓公社老崗大隊轄劉大郢、大老崗、小老崗、背面、衝北、曹坊、瓦地、孫老郢、西莊、段灣、河東11個生產隊。爲了把農副業生產搞上去,先後在段灣河東建起加工廠,尤其是樹立了曹坊組的農副業生產先進典型,成爲當時陶樓公社的一面旗幟。當時曹坊組是全公社的糧食棉花生產樣板,生產隊長兩名黨員:陶仁貴、陶仁超帶領全隊羣衆興修水利,在技術員回鄉教師蔣德超的技術指導下,大力發展隊集體經濟,建設了養豬場、水稻高產示範田,棉花高產示範田,採取科學的生產技術,因地制宜易旱則旱,宜水則水,水稻生產利用水稻田種植綠肥紅花草藍花草提高地力,得到水稻穩產高產,年生產糧食23萬斤,畝產均超綱要,棉花生產推廣了魯棉系列,望江棉產量質量全陶樓公社第一,爲國家集體作出了顯著貢獻,羣衆在艱苦勞動中也得到了豐厚的彙報,按照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上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分配到戶的,當時實現公分日值最高爲1.3元/日。“曹坊隊扁擔形,南北距離五里整,麥浪滾滾賽如海,花草種的一片紅,孫塘衝大塘衝,魯塘連着大背衝,栽上早稻達千斤,三年徵購一年完,口糧吃到六百三。”“隊長喊我們來翻場,叉揚掃帚都用上,叉揚翻樣木推,摑樣拉來一大堆”。1968年撤區屬忠東公社老崗大隊。 1973年陶仁政擔任書記,1978年陶仁濟長豐縣陶樓公社老崗大隊劃出大、小老崗和劉大郢三個隊給大橋大隊,陶樓大隊楊崗生產隊劃入老崗大隊轄背面、衝北、曹坊、瓦地、孫老郢、西莊、段灣、河東、楊崗九個村民組,同時老崗大隊更名爲陶西村;

1983年12月孫全德擔任村書記搞各組道路渠道基礎設施建設調整產業結構推動蔬菜生產,實施“雙培雙帶”先鋒工程發展種養殖業打造1992年撤區並鄉時屬長豐縣陶樓鄉陶西村;2013陶西社區整村推進項目實施結束,九個村民組整體搬遷入住陶西新村。村改爲長豐縣陶樓鎮陶西社區。

建有20棟居民樓、3棟老年公寓、四棟農機車庫、17個電瓶車摩托車棚及村部辦公樓、超市、飯店、門衛等。農民文化廣場、運動場、道路、自來水、供電、太陽能、燃氣、通訊網絡、數字電視、污水處理等各項公共設施配套到位。2016年6月600多戶居民全部接通了天燃氣,新村道路實現瀝青路面達戶,新村綠樹成蔭,欣欣向榮。

陶西社區加大產業機構調整和土地流轉力度,入駐企業10多家,以振國公司和巾幗公司爲代表的有機水稻、有機蔬菜面積500畝;利貞農業和河東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500餘畝,草莓100餘畝;綠豐園家庭農場等經果林面積500多畝,大棚西瓜300畝,林下養殖土雞15000只。社區現有養雞大棚13個,年出欄商品雞300餘萬隻,利用1000畝水面養殖鴨子30000只,魚類產量達20噸,成爲合肥北郊遠近聞名的果蔬專業村,養殖大村。

2016年陶西社區實行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通過改革,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社區集體經濟組織治理結構和集體經營性資產“歸屬清晰、權能完整、管理科學、流轉順暢、營運高效”的管理、運行和分配機制,實現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對資產所有股份化、收益分配分紅化、股權流動規範化、監督約束法制化的長久化和定量化分享機制。對社區集體所有的經營性資產(包括房屋、建築物、機械設備等固定資產和貨幣現金、應收款項等)進行股份量化到人(戶)改革,組建長豐縣陶西經濟股份合作社;對社區的耕地、林地等資源性資產在土地確權頒證基礎上,組建長豐縣陶西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由合作社統一整合後對外發包(租賃),按村民組單獨覈算所得收入按入股土地份額進行分配。2017年末陶西集體經濟收入達30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00多元。

社區的教育、文化、衛生等公益性資產在本次改革的清產覈資中,社區的公益性資產按照“分類清產”的原則,與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分開,分別進行檔案登記和向鎮政府備案。公益性資產由陶西社居委管理。

陶西社區在探索“分置共榮”的鄉村治理結構改革中,形成鄉村治理“三駕馬車”,即社區黨組織領導、居委會公共服務、合作社經營經營性資產。

爲服務新農村建設,在社區“兩委”領導下成立了陶西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利用社區省級農民文化樂園、黨建遠程教育基地、居家養老服務站等陣地,整合會員資源,發揮組織優勢,開展各種社區公益活動;培育和發展符合社會發展要求及社區建設需要的各類公益性、服務性社區社會組織,促進和諧社區建設。目前擁有會員單位10家,每年開展服務企業、羣衆活動不少於20次。

2016年陶西社區開展“社區協商示範點”建設,推行“六事”工作機制(即百姓點事,廣收議題;“兩委”定事,確定議題;居民議事,平等協商;與會決事,集體表決;多元辦事,組織實施,公衆評事,督促落實),城鄉社區協商參與範圍進一步擴大、協商程序進一步規範、協商成果進一步強化,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和工作體系逐步健全,城鄉社區協商制度化、規範化和程序化切實推進,事務共商、發展共促、成果共享的基層治理工作良好局面合力不斷加強,社區管理難題得到有效破解,人民羣衆對社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不斷提升,黨的基層戰鬥堡壘和羣衆基礎進一步夯實,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不斷提高。由此拉開農村社區“三社聯動”社區協商治理格局。

近年來,陶西社區先後獲得“安徽省民主法治示範村”、“安徽省生態村”、“安徽省森林村莊”、“合肥市廉政文化進農村示範點”、“合肥市家庭美德建設示範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合肥市地震安全示範社區”、“合肥市百強社會組織聯會”、“安徽省衛生社區”、“合肥市文明單位”、全市“五個好”村級黨組織等一系列榮譽稱號。

今後,社區“兩委”圍繞“四個好、四到位”工作,即外部土地流轉好,結構調整好,產業發展好,企民利益兼顧好;新村內垃圾衛生清理到位,安全防範監管到位,公共實施樹木管理到位,人文活動開展到位。實現“村美、民富、人和、事興”的發展目標。

陶西社區總支部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