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中政治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政治精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高中政治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這題爲爲過渡到本框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的地位。本框題前面承接本教材的這部分內容,後面是本教材的

這部分內容,所以學好這個框學好以後的經濟常識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本框題包含的一些經濟理論,是以後政治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今後大學聯考的必考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重點的依據: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學難點:

難點的依據:較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框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一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利用圖片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爲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框題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社會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經濟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框題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2—3分鐘)

由上節課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

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出新知識,溫故而知新,使學生能夠知道新知識和舊知識之間的聯繫。二是使學生明確本節課要講述的內容,以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是政治教學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2、講授新課:(35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一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高中政治教學案例和設計 篇二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要求教師要樹立起以學生爲本的概念,要注重對學生教育理念的推廣,培養創新精神,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在課堂上以學爲生,師生處於主從的關係。在新課改背景下,要求學生與教師建立起平等的教與學的關係,師生密切溝通,互相配合,讓學生做起課堂的主人。

一、引言

教學設計是指教師在組織教學中有序的排列各種因素,根據教學目標來選擇適合的教學對象,本着一定原則來擬定教學目標,以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設計中要採取一定的方法對問題進行分析整理,解決教什麼、如何教的問題,好的課程設計是取得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爲本的理念,採用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來解決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對思想政治課進行便是設計。從最初從新課改之初無教學經驗到形成一定的理念和方法,通過課程設計,並在教學中實踐運用,總結了一些經驗,通過對高中政治教學課程設計的思考,總結出新課改背景下政治教學設計水平提高的方法和建議。

二、新課改下高中政治教學設計的意義

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教育改革的呼專聲越來越高,在此背景下對傳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進行變革的要求更爲迫切。在新課改背景下,很多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去思考。在高中政治教學的過渡期,開展高中政治教學要以教學活動的設計爲基礎,這對於提高 篇3:全國高中政治課競賽一等獎教案及點評

全國高中政治課競賽一等獎教案及點評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教學設計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 田鋒

【教學設計的基本理念】

以學生的發展爲本,切實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交流相結合。開發多種課程資源,將知識的傳授過程轉變爲知識的生成過程,使學生在知識的生成和構建過程中,積極思考,增強辯證思維能力。緊扣時代特徵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將知識探究、能力培養和思想教育有機統一,力求實現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剖析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的實例,領會世界是永恆發展的。列舉具體事物,在判斷分析中理解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並進一步把握判斷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走出判斷新舊事物的認識誤區。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從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認識三大領域來認識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邏輯思維能力;通過對變化與發展的分析判斷以及知識網絡的構建,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能力;通過對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討論,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並能用發展的觀點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爲選擇的能力;從對蘇南模式的分析討論中,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理解和諧社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學生的主人翁意識,關注社會發展,樹立科學發展觀。

【教學重點】

發展的實質。 本框中心內容是講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而理解發展觀的關鍵是對發展實質的理解,只有理解了這個問題,纔有助於認清發展與運動、變化之間的關係,確立科學的發展觀。

【教學難點】

判斷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

這個問題在理論上容易理解,但在實際生活中卻難以區分和把握。因爲在實際生活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錯誤標準,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騙性,如果不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就難以分辨和認識其錯誤的實質。

【教學設計】

教學步驟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一、激發思維,引入課題

(1)展示資料:《南京長江大橋:炸還是不炸?》(學生對此發表個人看法)

(2)針對學生髮言,教師引導歸納,讓學生初步體會“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這一哲學道理。

(1)以生活中帶有思辨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討論,開啓學生思維,較快地進入課堂情境。

(2)學生討論後體會到“事物是變化發展的”道理,教師引出本課課題。

二、合作探究,構建知識

(1)結合南京長江大橋炸與不炸的討論過程,引導學生體會到人類社會、人的認識都是變化發展的,並結合人類的進化圖,讓學生體會到自然界是變化發展的。同時,進一步從三大領域列舉相關事例說明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整個世界都是變化發展的。

(2)提供背景資料(六幅圖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袁世凱復闢 帝制;超級雜交水稻畝產突破847公斤;從單一gdp到綠色gdp覈算體系;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斷上述哪些事物屬於“發展”,進而認識到發展與運動、變化的區別,得出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圖片,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什麼是新事物?什麼是舊事物?並掌握區分新舊事物的根本標準。

(4)學生動筆,自主構建本課知識網絡,教師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並予以完善。

(1)通過引入課題情境的再利用,引導學生從三大領域歸納出事物是變化發展的結論,並能結合實際說明,培養學生的哲學思維方法。

(2)根據教師所提供的資源,學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斷,深入分析,使學生體會知識的生成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

(3)學生總結本課學習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理順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併爲後續活動奠定基礎。

三、學以致用,走出誤區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傳統與時尚的衝突》。

(2)學生思考討論,評析小品中的相關觀點,並運用所學知識談談對傳統與時尚的看法。

(3)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進一步歸納出判斷新舊事物的錯誤標準。

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現象爲切入點,激發學生思維,並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來客觀全面地分析社會生活,進一步深化對本課知識的認識,走出誤區。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1)展示《人民日報》評論文章《蘇南模式下的環境之痛》,學生暢談感想。

(2)設置問題情境:鼓勵學生以網民身份,發email到省長信箱,爲江蘇的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3)展示新蘇南模式典範——崑山的相關材料,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實際意義。

結合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發展觀點的理解有新的提升,進一步體現思想政治課的時代性、科學性。 《事物是變化發展的》教學點評

嚴伯霓

1、凸顯學科理念,落實三維目標。以 “激發思維,引入課題——合作探究,構建知識——學以致用,走出誤區——拓展延伸,提升自我” 爲教學流程,既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達到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的目的。

2、體現互動生成,尊重學生主體。通過教師提供資源,創設情境,由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到事物是變化發展的觀點,並通過共同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超級雜交水稻等具體事物,進一步認識到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感悟知識的生成過程。

3、開發課程資源,啓迪哲學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把生活與哲學、課外資源與教材資源結合起來,並充分開發和利用多媒體教學資源,通過製作flash短片,讓學生在情境中展開對傳統文化與時尚文化的思考討論,走出判斷新舊事物的認識誤區。

4、發揮德育功能,培養高尚情操。緊密結合南京的生活實際,以南京長江大橋炸還是不炸的爭論激發學生思維,進而上升到哲學角度來思考;通過學生對蘇南模式的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培養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發展觀,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

不足:本課教學對於教學重難點突破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還可選擇更有針對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學資源,進一步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和親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點和難點。

高中政治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本課時主要教學內容包括“異彩紛呈,交相輝映”、“透視文化的多樣化”、“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三個小標題。

其中“異彩紛呈,交相輝映”是導引內容,主要是啓發學生感受和理解文化的多樣性,賞析不同民族文化的精粹,讓學生對民族文化、世界文化產生興趣。

“透視文化的多樣性”重點是提高學生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論分析和認識。幫助學生認識文化是民族的,文化的多樣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主要引導學生的情感價值觀,樹立不同民族相互尊重,發展本民族文化同時,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文化遺產是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明確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知道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明確爲什麼尊重文化多樣性,怎樣尊重文化多樣性。

2、能力目標:從民族節日、文化遺產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認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性,尊重文化的多樣。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和意義,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認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是“民族文化的多樣性”。

2、教學難點尊重文化多樣性必要性。理解“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需要”、“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需要”是本課時教學內容中的難點。

【學生分析】

高中學生有一定理解能力和分析判斷推理能力。能自主蒐集材料、加工,本課的內容對學生來說,非常有趣,使他們有濃厚的學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教學方法】

談話法,情景教學法,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導入:

20xx在上海舉辦的世博會,已經有22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定參加,到時世博會將會成爲一場世界文化的盛宴,充分展示世界文化多樣性。這節課學習

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探究:看課本28—29頁三個鏡頭。三個鏡頭共同說明了什麼?

提示:同樣是體育運動項目,歐美國家流行擊劍,韓國盛行跆拳道,中國人愛好武術,說明了什麼?

提示:同樣是建築,中國的故宮、印度的泰姬陵、希臘的巴特農神廟建築風格各不相同,各有特點,說明了什麼?

學生:不同國家的文化是不一樣的,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

老師: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誌。課本上舉了兩個例子,進一步說明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1、民族節日

老師:中國人和西方人的民族節日是不一樣的。

問題: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有哪些?西方歐美國家的節日有哪些?

學生:春節、元宵節、龍頭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等。

學生:聖誕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復活節、萬聖節等。

問題: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西方最重要的節日是聖誕節,這兩個節日有什麼不同?(由學生自由發揮,引導學生從時間、由來、習俗三方面比較)

學生:時間:春節從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開始,經過除夕、春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聖誕節從陽曆12月24日開始到第二年1月6日。

起源:春節源於原始社會的臘祭,當時每逢臘盡春來,先民便殺豬宰羊,祭祀神鬼與祖靈,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免去災禍;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爲聖誕節。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於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了一個全民性的節日。

風俗:春節:辦年貨、貼春聯、放鞭炮、放煙花、吃水餃、除夕守歲、拜年磕頭、壓歲錢、上墳拜祖宗、逛廟會、趕年集等。聖誕節:裝飾聖誕樹,點燃聖誕蠟燭,唱聖誕歌,吃聖誕大餐,送聖誕禮物。

老師:從以上的討論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民族節日蘊含着民族的哪些文化因素?

學生:民族節日,蘊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澱。(形成)

老師:中秋節就要到了,我們爲什麼要過民族節日?慶祝民族節日有什麼意義?

學生: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2、文化遺產

探究:看課本30頁虛線框材料。

問題:這些世界文化遺產各有什麼特點?給人的感覺有什麼不同?

學生:麗江古城:古樸的風貌、淳樸的民風;復活節島巨石人像:奇特、神祕;阿布辛拜勒神廟:雄偉、神奇。

老師:不同國家的文化遺產呈現出不同的特色,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問題:你知道中國還有哪些世界文化遺產?

學生:長城、北京故宮、天壇、頤和園、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與兵馬俑、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布達拉宮等

老師:國家非常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

思考:爲什麼要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它們有什麼意義和價值?

學生:(地位)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意義)文化遺產不僅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老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世界遺產名錄》的方式保護世界的文化遺產。學生閱讀課本30頁“相關鏈接”。瞭解世界遺產分哪三類。

透視文化多樣性

過渡:上面我們列舉了很多事例,瞭解了文化多樣性的表現。下面大家閱讀課本31頁,思考三個問題:

1、什麼是文化多樣性?

2、文化多樣性的意義是什麼?

3、爲什麼說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學生:含義:是指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意義: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老師:由於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共同點,世界文化是相通的。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舉例,美國電影帶有美利堅民族的文化特徵,但我們中國人能夠看懂,並且看的津津有味。(文化是相通的)中國的民歌《茉莉花》帶有中國文化的特徵,但是外國人也能聽懂,聽的時候也感覺非常優美動聽。

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着差異。民族文化是各民族所特有的,所以文化是民族的。

老師: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

尊重文化多樣性

探究:課本32頁虛線框,思考以下問題。

(1)三屆奧運會會徽是不同的,你能解釋一下它們的象徵意義嗎?(會徽中的圖案分別是什麼意思?)

學生:27屆奧運會會徽採用了大海的藍色、澳洲大陸的紅色、陽光的黃色和空氣的白色作爲基調。運動員手中燃燒的聖火,由悉尼歌劇院經典的屋頂造型演化而成。澳洲土著人文化在會徽設計上得到了空前的尊重,三支土著人狩獵用的回力標組成了一個奔跑的運動員形象,土著人的圖騰“蛇”則裝飾在構成運動員雙腿的回力標上。

學生:28屆,在古代奧運會上,橄欖花環是頒發給冠軍的獎品。橄欖樹還是雅典市的市樹。而會徽所使用的藍、白兩種顏色在擁有藍色大海,白色建築在希臘是最常見的顏色。

學生:29屆,印章和書法的組合體現了中國特色。主體圖案基準顏色選擇紅色,代表了中國文化喜慶、熱烈的氣氛。印章中的運動人形剛柔相濟,形象友善,在蘊含中國文化的同時,體現了“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

(2)三屆奧運會會徽的不同說明了什麼?

學生:說明世界文化多樣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3)隨着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和宣傳,北京奧運會會徽被世界各國人民認識、理解和接受,這有什麼意義?(對發展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學生:有利於弘揚本民族文化,促進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傳播。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豐富了世界文化,推動了世界文化的繁榮和進步。

學生閱讀課本32-33頁,思考以下問題:

1、爲什麼要尊重文化多樣性?

2、怎樣尊重文化多樣性?

學生:(1)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2)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着維繫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各國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學生:(1)正確態度:既要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鑑,求同存異,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

(2)承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異,理解個性,和睦相處,共同促進世界文化的繁榮。

老師:解釋費孝通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板書設計】

一異彩紛呈交相輝映

1、民族節日

2、文化遺產

二透視文化多樣性

1、含義

2、意義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三尊重文化多樣性

1、爲什麼

2、怎樣

備課資料

比較熟悉和應當知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1、民間文學:白蛇傳傳說、梁祝傳說、孟姜女傳說、董永傳說、西施傳說、濟公傳說、劉三姐歌謠、阿詩瑪、江格爾、格薩爾等;

2、民間音樂:興國山歌、花兒、聊齋俚曲、川江號子、古琴藝術、蒙古族馬頭琴音樂、嗩吶藝術、羌笛演奏及製作技藝、江南絲竹、五臺山佛樂、武當山宮觀道樂等;

3、民間舞蹈:京西太平鼓、秧歌、龍舞、獅舞、高蹺、安塞腰鼓、苗族蘆笙舞、彝族葫蘆笙舞、傣族孔雀舞等;

4、傳統戲劇:崑曲、川劇、湘劇、秦腔、晉劇、上黨梆子、河北梆子、豫劇、越調、京劇、徽劇、漢劇、粵劇、桂劇、石家莊絲絃、閩劇、評劇、武安平調落子、越劇、滬劇、蘇劇、揚劇、楚劇、黃梅戲、曲劇、藏戲、壯劇、皮影戲、木偶戲等;

5、曲藝:蘇州評彈、揚州評話、京東大鼓、陝北說書、河南墜子、紹興蓮花落、東北二人轉、鳳陽花鼓、山東快書等;

6、雜技與競技:吳橋雜技、聊城雜技、天橋中幡、少林功夫、武當武術、回族重刀武術、滄州武術、太極拳、邢臺梅花拳、蒙古族搏克、蹴鞠等;

7、民間美術:楊柳青木版年畫、武強木版年畫、桃花塢木版年畫、衡水內畫、剪紙、蘇繡、湘繡、粵繡、蜀繡、象牙雕刻、夜光杯雕、金石篆刻、曲陽石雕、樂清黃楊木雕、泥塑、塔爾寺酥油花等;

8、傳統手工技藝: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磁州窯燒製技藝、蜀錦織造技藝、土家族織錦技藝、壯族織錦技藝、苗族蠟染技藝、客家土樓營造技藝、景德鎮傳統瓷窯作坊營造技藝、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蘇州御窯金磚製作技藝、龍泉寶劍鍛制技藝、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景泰藍製作技藝、茅臺酒釀製技藝、瀘州老窖酒釀製技藝、杏花村汾酒釀製技藝、紹興黃酒釀製技藝、清徐老陳醋釀製技藝、鎮江恆順香醋釀製技藝、宣紙製作技藝、湖筆製作技藝、徽墨製作技藝、端硯製作技藝、木版水印技藝、雕版印刷技藝、瀏陽花炮製作技藝、風箏製作技藝等;

9、傳統醫藥:中醫生命與疾病認知方法、中醫診法、中藥炮製技術、中醫傳統制劑方法、鍼灸、中醫正骨療法、同仁堂中醫藥文化、胡慶餘堂中藥文化、藏醫藥。

xx、民俗: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傣族潑水節、彝族火把節、都江堰放水節、黃帝陵祭典、炎帝陵祭典、成吉思汗祭典、祭孔大典、媽祖祭典、太昊伏羲祭典、女媧祭典、大禹祭典、祭敖包、那達慕、秦淮燈會、泰山石敢當習俗、民間社火、安國藥市、楹聯習俗、惠安女服飾、苗族服飾、回族服飾、瑤族服飾、農曆二十四節氣等。

社會學家費孝通針對文化的多樣性指出: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觀點說明的是什麼道理?

(1)對待文化的多樣性的正確態度應該是: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間相互尊重,在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時,共同維護、促進文化的多樣性。

(2)“各美其美”說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的文化。

(3)“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就是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承認文化的多樣性必須遵循各國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

(4)“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說明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是繁榮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各民族在民族平等的基礎上,保持文化的多樣性,世界纔會更加豐富多彩。

老師:剛纔提到長城,長城這個文化遺產是屬於我們中華民族的,還是屬於世界的?

學生:長城既屬於中華民族,也屬於世界。

探究:

辨析:當今世界,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經濟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各國文化應該趨向統一,而不應再保留什麼多樣性。

問題:這種說法對不對?爲什麼?

學生:不對。因爲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徵,所以世界文化必然呈現多樣性。世界因不同而精彩。

老師:保持文化多樣性有什麼意義?

學生:

問題:你能否再舉個例子說明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學生:語言文字、民族節日、文化遺產、流行歌曲、民族舞蹈、風俗習慣等。

高中政治教案 篇四

一、收人分配公平(板書)

1、是什麼:相對平等(板書)

收入分配公平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差距懸殊。而是收入的相對平等。它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收入分配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內容。(結論、PPT)

【設計意圖】通過極具吸引力球員獎金分配問題,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理解公平的真正含義。

以微觀事例引入,推導出在國家宏觀層面“收入分配公平”的含義,由淺人深,得出結論,水到渠

成。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在討論和總結的過程中,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過渡)正是因爲有差距,但是差距又不能過於懸殊,其底線是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所以這正是我們共同富裕的體現,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這也是要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

2、爲什麼(板書):

(引導)從與效率的關係、人民生活和勞動者角度是否能得出其他意義

得出結論:收入分配公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有利於實現社會的和諧,促進共同富

裕;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費水平,有利於擴大內需;有利於維護勞動者權益,激發勞動者生產的積極性。(PPT)

(過渡、提問)既然收入分配公平如此重要,現實中又是怎樣的呢?有沒有因爲收人差距過於懸殊而不公平的現象呢?漫畫是我們對現實生活最直觀生動的表現之一,下面我們來看這幾幅漫畫,它們反映了哪些過大收入差距?

(PPT展示)羣體之間、城鄉之前、地區之間、行業之間

引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大家都說的非常好。請大家思考,如果這種趨勢發展下去,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呢?。

(PPT展示)20xx年到20xx年我國基尼係數表注圖(註明:基尼係數及數值含義)。這反映了什麼情況?

引導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收入差距長期在警戒線上,更說明了實現收入分配公平的緊迫性和長期性。既然收人分配公平如此重要和緊迫,那麼應該如何實現收入分配公平呢?請大家結合課本61—62頁相關知識,思考:怎麼做?有不懂的地方嗎?

3、怎麼辦?(板書)

學生提出不明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什麼意思?

教師解釋書本語言中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也稱一次分配,是由市場主導的。(PPT展示

具體含義)通過這樣的一種分配,勞動者獲得了個人的勞動報酬,但是,如果完全交由市場來主導,則可能造成資源分配不公的現象。

(PPT展示)20xx年各國職工工資總額佔GDP比重和《如此工資》漫畫。

提問:這體現了在我們國民收入分配中存在什麼問題?我們應採取什麼措施解決該問題?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1)兩比重、兩提高。(板書)必須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佔合理比重。保證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教師解釋“再分配”:再分配也稱第二次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礎上,各收入主體之間通過各種渠道實現現金和實物轉移的一種再次分配過程(PPT)。再分配的主體是國家。

(ppt展示)國家利用稅收和社會保障的措施實施再分配,展示相關漫畫說明實現社會公平再分配的措施?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

(2)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板書)取締非法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完善社保體系。

【設計意圖】:通過相關漫畫的展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突破重點和難點。

總結:看下圖

(提問):1.這幅圖反映了什麼現狀?這幅圖的結構要怎樣變化才更合理呢?

引導學生懂得上述措施實際上是擴大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結構要實現“金字塔——橄欖形的轉變”,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

學生討論得出,教師總結:

根本上發展經濟

①分配製度——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分配製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②分配政策——初次分配,提高“兩個比重”,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

③分配原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設計意圖】一是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增加學生對再分配這一難點的理解;三是老師做好適時的引導,並以畫龍點睛的語言做好歸納,結構清晰。

(過渡)收入分配問題是社會公平的基本問題。不過,與公平在一起的,往往還有一個孿生詞——效率。

高中政治教案 篇五

【設計思想】

隨着信息技術的發展,信用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用得越來越廣,地位越來越重要,從學生的現實生活、親身經歷,介紹信用卡,提高學生參加經濟生活能力;對於外匯學生不是很熟悉,可以通過課件或實物等講解方式,使學生能夠理解。

【教材分析】

本課是必修一經濟生活第一單元第一課第二框,教學內容貫徹新課程標準規定的“解釋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的要求。使學生掌握信用工具的使用,並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本課包含了兩方面內容,信用工具和外匯,是對貨幣發展到現代的形式的一個介紹。上節課引導學生髮現了貨幣的本質,貨幣並不神祕。本節課接着瞭解現代貨幣的發展狀況,隨着電子計算機的應用,藉助銀行轉賬的信用工具應運而生,方便人們的生活。本節課幫助學生理性對待金錢,同時在瞭解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意義後,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學情分析】

1、知識方面:銀行信用卡已走進了不少學生的生活中,教材中介紹信用卡的廣義與狹義定義,銀行信用卡屬於狹義定義,要注意區分二者;信用卡和支票的使用,理論性不強,學生容易理解,但還是要在實踐中進行操作以加深理解;外匯問題有些難度而且複雜,對於一些專業術語,學生容易混淆;學生也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匯率的變動所帶來的經濟影響。

2、能力方面:對於支票學生不太可能接觸的到,要真正學會有些困難;本課僅是高中課堂的開始,初步瞭解了一些經濟常識,對於增強學生自身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還有待於學生今後的學習。

3、價值觀方面:在使用信用卡時,引導學生切忌過度透支和衝動消費,要讓學生知道“信用”的地位,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本課學生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能夠正確看待匯率的變化引起人民幣升貶值所帶來的利弊兩方面,從而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是本節課的重難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知道經濟往來結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匯票;知道外匯和匯率的含義;理解各種信用工具的用途和使用範圍;保持人民幣幣值穩定的意義;運用初步掌握的信用工具知識,聯繫實際談談信用工具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展示和介紹幾種信用工具的使用,學生能夠感受信用工具的用途,體驗信用工具帶來的好處,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支票的實踐能力,增強參與經濟生活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會正確使用信用工具,培養節約的好習慣,增強信用意識、法律意識和自我防範意識,積極投身現代經濟生活。體會匯率變化對經濟帶來的各種影響,初步樹立對人民幣幣值穩定的重要性的正確認識。

【教學重點】

信用工具、外匯、匯率

依據:根據課程標準要求,解釋幾種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因此信用工具是重點;同時爲了培養學生的世界經濟眼光,要讓學生知道與外國人有經濟往來時就會涉及外匯,所以外匯以及匯率是重點。

【教學難點】

外匯、匯率的變動及其影響

依據:外匯和匯率的知識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由於外匯問題不僅專業而且複雜,一些專業術語學生易混淆,同時在理解匯率的變動對經濟帶來的影響時會有些難度。

【教學方法】

情景討論法、小組探究法、分析講授法、活動啓發法

【教學時間】

一節課45分鐘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上課之前,老師先給大家表演一個小魔術。如果想用老師手中的這張白紙來交換你們手中的文具,大家願意嗎?那如果用這個存有鉅款的銀行卡呢?銀行卡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我們也都很喜歡用它。爲什麼一張小小的卡會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它到底有什麼作用呢?帶着這些問題,我們進入今天的新課——第一課第二框:信用卡、支票和外匯。

★講授新課

一、信用工具

1、兩種結算方式

師:

【ppt展示圖片】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需要把一定時期的各項經濟收支往來覈算清楚,這個叫做結算。那麼在日常的經濟收支中,人們是如何結算的呢?當我們去超市買東西,有的人用現金支付,有的人用銀行卡支付。這其實就是我們通常使用的兩種結算方式:現金結算和轉賬結算。那我想請同學閱讀課本說一下這兩個有什麼區別?

生:前者是用紙幣來完成,後者是雙方通過銀行轉賬來完成。

師:對,回答的非常好。

【舉例下圖】

轉賬結算中人們常用的信用工具有信用卡、支票等等。那我們回到導入時候的問題:爲什麼一張小小的卡會成爲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它到底有什麼作用?同學們自己閱讀課本第9頁,回答以下的問題。

EMBED e.8

2、信用工具

(1)信用卡

高中政治優秀教學設計 篇六

一、教材分析

即本課的教學地位和作用 《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修第4冊,

《生活與哲學》第4單元第11課的第1框的內容。

本節課的這部分內容,是本單元的第一框,主要講授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原理、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通過社會發展的總趨勢的學習,分析說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該框是學習好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對學生們正確認識人類社會發展以及下一框的學習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認識人類社會發展以及下一框的學習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每個說1~2個)

按照新課標教學目標,結合着高二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學習掌握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係、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以及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2、能力目標:通過對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的學習,初步形成用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看待社會現象、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通過對社會基本矛盾原理的學習,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展的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的目標:通過學習讓學生能從社會存在出發理解社會意識,堅持思想領域的問題要到物質領域中去尋找根源,堅定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並且讓學生能主動尊重社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去實踐,爲社會歷史的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各說2~3個)

本着高二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於如何使學生理解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以及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和規律。對哲學上實踐的概念,社會的基本矛盾以及延伸出來的理論在理解上需要學生擁有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並且正確理解以上知識點對下一階段的學習以及樹立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也很重要,因此我把它作爲本框的重點和難點。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和學法

我們知道,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創新教育的精神和我們政治學科的特點,我確定本節課採用“啓發式”的教學指導思,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我在採用講授法的基礎上準備配合運用情景設置,提問,集體討論,活動探究等教學方法,並結合運用我本人所擅長的多媒體道具,根據所創設的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知識潛能。

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創造學生自主參與,合作交流的機會,真正實現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分析歸納、自主探究、總結反思等。這些方法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儘可能讓學生多動腦、多觀察、多思考、多交流、多分析 讓學生在自己的思維的活躍中領會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重點說)

1、課題引入: 我設計以提問哲學到底是什麼?的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我設計典型事例,通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的形式,並得出其實哲學就在我們身邊。

2、講授新課:(35分鐘)通過教材第一目的講解,讓學生明白,生活和學習中有許多蘊涵哲學道理的故事,表明哲學並不神祕總結並過渡:生活也離不開哲學,哲學可以是我正確看待自然、人生、和社會的發展,從而指導人們正確的認識和改造世界。整個過程將伴隨着多媒體影像資料和生生對話討論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3、課堂反饋,知識遷移。

最後對本科課進行小結,鞏固重點難點,將本課的哲學知識遷移到與生活相關的例子,實現對知識的昇華以及學生的再次創新;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重點和難點,爲下一框學習做好準備。

4、板書設計 我採用直觀板書的方法,對本課的知識網絡在多媒體上進行展示。儘可能的簡潔,清晰。使學生對知識框架一目瞭然,幫助學生構建本課的知識結構。

5、佈置作業 我會留適當的自測題及教學案例讓同學們做課後練習和思考,檢驗學生對本課重點的掌握以及對難點的理解。並及時反饋。對學生在理解中仍有困難的知識點,我會在以後的教學中予以指導。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構想,因爲我本人到現在仍沒有更多的教學經驗,設計上仍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也感謝各位老師的批評指正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