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集錦22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22篇《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人教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集錦22篇)

篇1: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材內容分析

課文記敘了戰國初期齊國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孫臏巧用計使田忌先敗後勝的故事。說明要辦好事情,應對主客觀情況進行科學分析,合理使用力量。

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也是按時間先後順序)分爲三段。

第一段(第一節),主要寫田忌與齊威王第一次賽馬三場都失敗了。第二段(第二節至“那就來吧”),寫孫臏幫助田忌準備再賽。第三段(從“一聲鑼響”至完)寫孫臏用調換馬的出場順序的辦法,二比一勝了齊威王。

二、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理解解決下列問題有一定難度:

1.比賽規則“各自把馬分等級”是孫臏計策的必要條件,學生不一定給予足夠注意;

2.“大王的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是孫臏計策制定依據,學生容易只理解爲這是田忌誤以爲挖苦之言;

3.齊威王的驕傲輕敵是孫臏計策得以實施的原因。暗含在作者遣詞用句中須從人物上去理解。

解決的方法:運用設疑、討論法。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四、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12自然段,從中領會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學生從孫臏獻計中,領會到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五、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運用設疑、討論法。

六、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

多媒體投影機。多媒體課件。紙馬。

七、教學過程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萬能模板]

篇2: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覆朗讀課文及小組討論等形式,體悟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細緻觀察及豐富聯想,學習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散文常見寫作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反覆朗讀課文及小組討論等形式,體悟作者對自然景物的細緻觀察及豐富聯想,學習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散文常見寫作方法。

難點: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複雜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對這些優美而富有靈性的句子,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他們均出自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之手,他用一雙妙筆爲我們描繪瞭如畫美景,揮灑了真摯感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他的又一美文《荷塘月色》,一起走進朱自清爲我們描繪的寧靜、淡雅、柔和的意境之中,去體會他那淡淡的喜悅與淡淡的哀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劃分結構。

明確:文章整體可劃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作者在月夜裏出門的緣由。(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全文主體內容,細緻的描繪了荷塘小路、月下荷塘、荷塘月色等場景,畫面恬靜,景物迷人,同時也抒發了作者內心淡淡的喜悅與哀愁。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通過引用詩歌寫江南採蓮的習俗及對家鄉的懷念之情。

全文結構完整,銜接自然,情景融合,乃是一篇散文佳作。

2.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找出文章敘述線索。

明確:本文有明暗兩條線索。從空間上看,作者從家中出發,經小徑到荷塘後又回家。從感情上看,從淡淡的哀愁到淡淡的喜悅復又回到淡淡的哀愁。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指名讀4-5段,小組討論:作者描繪了哪些景物,運用了怎樣的手法。

明確:第四自然段整體上描繪的是月色下的荷塘。具體包括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下流水。寫出了荷葉的茂密、挺拔,荷塘的深廣,荷花明亮、潔白,荷香清新、縹緲,流水的`含情脈脈。

作者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描繪了荷花的情態,同時運用通感的修辭手法,將本屬於嗅覺的“清香”轉化爲聽覺上的“渺茫的歌聲”,使人把花香的若有若無、清淡渺遠與遠處高樓裏歌聲的時斷時續、隱約縹緲相溝通,產生傳神的藝術效果。

第五自然段則整體描寫了荷塘上的月色。具體包括月光、青霧、葉子、荷花、樹影等。該段運用了“瀉、浮、洗、籠”等準確的動詞,寫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照射,青霧輕盈、縹緲,葉子和花在月光下清新、柔嫩的景象,描繪出一副月光籠罩下荷塘靜謐、朦朧的情狀。

2.默讀課文,找出作者賞荷前後情感發生變化的語句並分析其緣由。

原文: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裏

……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明確:從不能寧靜到沉浸於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而感到淡淡的喜悅,希望孤獨、寂寞的心能得到逃避,而後又加深了失望的心情,更加愁悶。

結合作者的寫作背景及生平,可以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既是因爲時局動盪導致內心產生波瀾,也是因爲個人的事業前途都很渺茫而感到憂慮,同時文章中也飽含作者對美好自由生活的嚮往。

(四)拓展延伸

1.學習了文章後,理解散文情景交融的特點,學會自覺的運用各種修辭手法賞析文章,並能做到在理解作者感情的基礎上進行朗讀。

2.針對課後小題中余光中先生對朱自清散文的評價談談你的看法。

(五)小結作業

運用動靜結合、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述一處你所熟悉的風景,融入自己的感情,不少於500字。

五、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的難點在於理解作者的感情變化及緣由,把握寫作意圖。因此,對朱自清其人的生平及所處時代背景的瞭解也有利於更好地理解本文。所以在授課的過程中也應結合作家作品背景展開指導學習,做到知人論世。

篇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導入:(3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三篇小說。小說是通過設置環境、安排情節、塑造人物來表現主題的一種文學樣式。根據以往關於小說的學習,我們知道,小說的環境分爲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還在前後安排了序幕和尾聲;小說的人物分爲三類,即主題人物、陪襯人物和線索人物。在環境、情節、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環境和情節都是根據人物塑造這個核心來設置安排的。

那麼小說是如何來塑造人物的呢?這節課,我們試圖通過學習這個單元的《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三篇小說來品賞小說人物,學習並掌握人物描寫的有關手法。

二、品賞林黛玉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先來共同研究《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進賈府》中的關鍵人物,那麼,對於這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如何來刻畫描寫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寫

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黛玉從此便要開始她在賈府的新生活了,這時的黛玉的心裏都想了些什麼呢?是歡呼雀躍,是充滿期待,還是其它的什麼心理?請同學們用小說中的原話來回答。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多媒體打出)

黛玉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麼會這麼謹小慎微呢?

本文開篇的這段對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寫,十分清晰地呈現出了林黛玉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讓讀者一下子就明瞭了黛玉敏感、謹慎、自尊的性格特徵。由此可見,好的心理描寫能夠很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徵,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間接的心理描寫

人物的內心世界除了通過直陳的方式表現之外,還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間接地表現。這種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我們稱之爲“間接的心理描寫”。(媒體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寫手法:直陳、間接(語言、行動)”)

那麼,林黛玉進賈府後的哪些語言、動作和行爲具體表現了她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

請各小組派代表說說本組找到的相關描寫。(點一二小組即可)

3、外貌特徵

那麼,這樣一個“細緻縝密、聰慧機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呢?請同學們把小說中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來。

請同學們齊讀這些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從這些外貌描寫我們能看出林黛玉這個人物到底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徵和氣質風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體弱多病;眉目含情、聰慧機敏、多愁善感。(多媒體打出)

同學們,這些有關林黛玉外貌的描寫,是作者直接呈現給我們的嗎?

——顯然不是,這些描寫都是通過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來完成的。這種通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人物的手法屬於“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這裏,順便說明一下,對人物進行側面描寫,除了藉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之外,還可以藉助人物來襯托、藉助環境來烘托。(媒體打出“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人物襯托、環境烘托”)

作者藉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林黛玉的外貌有什麼好處呢?

三、品賞祥林嫂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再來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這一人物。

1、外貌特徵

《林黛玉進賈府》主要是通過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林黛玉的外貌特徵和氣質風度,那麼,《祝福》的作者是怎樣來描繪祥林嫂的外貌特徵的?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把小說中集中描寫祥林嫂肖像的三處地方找出來。(學生齊讀)

請問,祥林嫂的外貌特徵也是主要藉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表現出來的嗎?

2、心理變化

從這三處描寫中,我們看到祥林嫂的外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請小組討論:祥林嫂外貌的變化折射出她怎樣的心理變化?

再討論:爲什麼祥林嫂的心理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爲什麼不被允許參加祭祀就讓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3、小結:由此看來,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於逐漸地、一步一步地呈現祥林嫂的內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歷程。祥林嫂的心理變化是通過她的外貌變化間接表現出來的。這些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讓這個悲劇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更具有感染力、衝擊力和震撼力。(多媒體打出)

四、總結(2分鐘)

通過我們對林黛玉和祥林嫂兩個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的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對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寫還是和側面的外貌描寫,無論是直接的心理描寫還是間接的心理描寫,都是小說描寫人物、塑造人物極爲有效的藝術手法。這也是我們學習本單元的三篇小說所要達成的目標。(多媒體打出)

五、賞析老人的形象(25分鐘)

1、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剛剛所學到的賞析人物的方法,自讀《老人與海》,分組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所有的學習任務。15分鐘後各小組派代表彙報“導學案·合作探究”第1題和第2題的結果。(15-20分鐘)(多媒體打出)

2、(學生彙報後多媒體打出參考答案)

第1題:老人在與鯊魚搏鬥的每一個回合中都有內心獨白,這些內心獨白有些是有聲的,有些是無聲的,請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自己讀一讀,小組討論:這些內心獨白反映了老人怎樣的心理?你認爲他的哪一句內心獨白最能代表他的這種心理?

——老人在絕望和希望中掙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戰勝了絕望,他要和鯊魚鬥到底、鬥到死。

——“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第2題: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樣的精神?老人在你心裏是怎樣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輸的精神。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卻自強自信、敢於挑戰的、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3、延展:你能根據你心裏的老人形象描繪出老人的外貌特徵嗎?(5分鐘)(多媒體打出)

4、小結:通過合作探究,我們發現《老人與海》這篇小說主要是通過對老人與鯊魚進行搏鬥的過程中的心理進行大量的描寫,來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形象的。(多媒體打出)

六、單元教學總結(7分鐘)

其實,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正面描寫,也可以是側面描寫。那正面描寫的手法有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外貌描寫;側面描寫的手法有通過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來描寫的、有通過人物來襯托的、也有通過環境來烘托的。

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習的三篇小說在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上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範。

希望同學們將我們在這一單元的三篇小說中所學到的有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運用到以後的記敘類文章的寫作中去。

篇4: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設計了兩個小說單元。一個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祝福》是教讀篇目,《老人與海》是自讀篇目。另一個是必修五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和《邊城》,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是教讀篇目,《邊城》是自讀篇目。

(一)必修三與必修五小說單元的勾連打通

1.必修三與必修五的選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縮影;《祝福》選自魯迅作品《彷徨》,魯迅的小說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人與海》由於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說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同屬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部針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反抗史;《裝在套子裏的人》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別里科夫成爲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徵;《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教材的編者精心選擇了不同時期(古代、現代、當代)最好作品,挑選了中國與外國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讓我們與學生一同暢飲最醇厚的文學佳釀,同時,也希望藉此爲學生打開文學閱讀的大門,一窺堂奧。

2.必修三與必修五的教學目標與課後練習一脈相承的

(1)必修三中,課堂目標着重於小說本身的特點,學習小說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現矛盾衝突,以及再現生活環境;必修五則在學習小說特徵的基礎上,着重指向閱讀者自身的提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說學習更強調基礎知識的傳遞,如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必修五則更注重細節的探討和藝術特色的領悟。

(3)必修三小說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欣賞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品味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必修五則結合小說三要素探討作品主題,細化情節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線索。

(4)在“研討與練習”中,必修三強調對人物的整體瞭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則注重人物的變化及原因追溯,學習寫作獨立完整的讀書報告,並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與自身相互觀照,深刻理解文學的社會意義。

二、教學方法

教師要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實施課堂教學。在教材規定的內容範圍內,充分發揮小說的優勢,設計出形式各異、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爲主體,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小說,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一個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緻閱讀,進行深入探究。這種方式雖然從表面上看內容顯得單一,但是從學習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發現探究,不僅可以詳盡地掌握這一點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變“老師教”爲“學生學”,將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把“漁”授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曲折與反覆、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學爲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要根據文本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的步驟,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或學習方法;然後,要隨時觀察、瞭解學生學習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面對學生的疑難,及時給予全班或者個別輔導;最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性地檢查、總結。

(三)充分利用分組討論探討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者學習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後通過篩選歸納,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有時甚至可以是以全班爲單位,學生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後,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後由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展示,發表本組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進行巡迴指導,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外,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討論重點,不可漫天亂談,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爲直觀形象的方法。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快更直觀的感受小說內容。如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穿插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還可以用ppt展示榮寧二府的結構佈局和人物關係。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賈府外表的繁華和等級的森嚴,而且使學生對賈府的佈局有了直觀的感受,對賈府的人物關係也有了大致的瞭解,加深了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五)經常運用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使讀和寫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有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也可以縮寫故事情節或者重新構思故事情節,還可以爲主人公寫小傳,作評論,爲小說擬標題、寫提綱、換文體等。例如《祝福》教學中,我課前佈置任務,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編寫祥林嫂年表,以此瞭解小說內容和祥林嫂悲慘遭遇。上完小說後,又讓學生以《誰是兇手》爲題寫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這些作業利用課堂裏很短的時間進行了選擇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說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模塊中有兩個小說單元,所節選的大部分是經典名篇。在教學中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失去激情,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以新課標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我們的小說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說單元教學時,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通過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關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理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通過閱讀原著和查閱資料等方式分析情節、人物、環境,寫出簡短的賞析材料;把自己的從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等。這種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說教學之中的做法,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爲主動尋求知識者,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爲主體的原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建構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

(一)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三個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還可分爲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或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三)小說的主題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發展來體現的。

(四)情節一般可以分爲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還包括序幕和尾聲。

(五)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爲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有時候環境描寫還起着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以上是對小說知識的梳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篇目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四、教學目標:

(一)必修三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

2、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

3、品味小說語言,把握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

(二)必修五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瞭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把握主題;

2、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小說情節設計的技巧;

4、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必修三要着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把握來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小說閱讀知識,繪出自己的小說文體知識體系。

六、教學過程

必修三

《林黛玉進賈府》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瞭解《紅樓夢》全書及《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初步感知文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會像《紅樓夢》這樣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世界上也沒有哪一門學問會像“紅學”這樣獨一無二,世界上更沒有僅僅因一本書、一門學問就產生出天文數字的經濟鏈。清代乾嘉以後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的說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的《林黛玉進賈府》。

簡介曹雪芹及《紅樓夢》。(可提前印發資料,也可通過課件展示說明,重點介紹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指定同學將課文朗讀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讀錯的,則分別從形、音、義三方面予以訂正。重點留意字詞(略)。

三、預設問題,深入文本

學習活動:按照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說說賈府的特點,並介紹賈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係。可分解爲以下兩個問題來完成:

1.未進賈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文章是怎樣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的?或:這篇課文以什麼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爲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麼內容?(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課本上劃分層次,完成後同桌交流。請學生回答。)

2.默讀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進賈府都見到了哪些人?(學生獨立完成)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出《林黛玉進賈府》中你認爲描寫人物肖像和語言最準確生動的語段,反覆誦讀體味,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加以評述,看看通過這些語言反映了人物的什麼身份和性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通過揣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

【活動過程】

一、提出活動要求

問題設計:課文描寫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寫人物出場,先後適宜,詳略得體,虛實並用。詳寫了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三個主要人物。請找出集中描寫這三個人物的段落,反覆閱讀,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具有什麼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這三個主要人物?(任選一個人物,可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後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寫王熙鳳時,不惜濃墨重彩,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用意何在?

2.對於同一個問題,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唸了《四書》”;回答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爲什麼黛玉要改變口吻呢?

3.寶玉聽到黛玉無玉時,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摔玉,體會這一細節,分析寶玉的“癡狂病”是什麼“病”?

4.《紅樓夢》是小說,但在敘事描寫中大量穿插詩詞。節選部分用《西江月》二詞來寫賈寶玉,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經過師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書或課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衆人眼中的黛玉——超塵拔俗的氣質,嬌弱多病的體質

(2)熙鳳眼中的黛玉——不同尋常的標緻

(3)寶玉眼中的黛玉——脫俗飄逸、清爽靈淑

2.精明潑辣王熙鳳:

(1)寫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2)繪肖像——濃墨重彩,雍容華貴

(3)見黛玉——極盡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機變

3.瀟灑多情賈寶玉:

(1)出場前的他人介紹——憊懶懵懂、頑劣瘋傻

(2)寶黛相會時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英俊瀟灑、任性率真

(3)《西江月》詞對於寶玉的刻畫——獨立不羈、張揚個性

三、展示對小說中人物語言的述評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據預習,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某句話來述評。講述時講的雖是個別例子,但仍要講得有頭有尾,成爲完整整體。如:我認爲王熙鳳“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語言最能表現王熙鳳的性格。這段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明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紅樓夢》中寫人物出場極其精彩的一筆。

2.可以邊述邊評,也可以述完了再評,但不可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覆實踐才能養成。”該項活動通過提出述評的語言規範方面的要求,既是對小說人物性格的鑑賞,又是一種語言訓練)

3.學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結合文本,教材課後“研討與練習”三提供了幾個例子,教師可以再提供幾個,學生講不到時教師可預作補充。

經過評說之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說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帶演講的口氣說明。(略)

四、佈置作業

有條件的話,課外讀一讀《紅樓夢》全書

學習用“批註式讀書法”對節選部分的兩個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進行評註,鑑賞曹雪芹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藝,從而獲得藝術審美享受。

示例:細看形容,與衆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閒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從外貌描寫方面)

點評: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活脫脫一個風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祝福》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

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讀過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也讀過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憂憤。今天我們將再次隨着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家介紹”及“字詞疏通”略)

二、展示預習成果:找一個同學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

學生講述後,師生訂正、補充,完成以下問題:

1.小說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經歷有哪些?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祥林嫂年表。

三、以小組爲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思考: 表格的前兩行由教師示範填寫,後面的表格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答案,其餘同學分組討論,互相補充。請同學們口頭糾正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後明確答案。祥林嫂年表,我們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填寫的。但課文是以倒敘的手法來編排這些事情的,體會這樣寫的用意。

1、周圍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如何?反映了什麼問題?

2、祥林嫂對待命運的態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嗎?

4、小說如果以“祥林嫂”來代替“祝福”作爲小說的題目,你認爲合適嗎?爲什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勾畫《祝福》精彩語段,仔細品味、評點,深入把握小說語言。

【活動過程】

一、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1、提出問題: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對這一問題可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鎮上的人們、“我”等方面具體分析,結合小說具體情節、語言及環境描寫進行分析。這些人都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裏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從而體會魯迅作品對“改造國民性”的思考。)

2、對這一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從幾個問題來切入,如:有人認爲“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試以課文爲依據進行簡要說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機的象徵,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卻沒有春天,“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新年才過”“此後大約十幾天”祥林嫂的婆婆來了“她是特地來叫她的兒媳婦回家去,因爲開春事務忙……。”衛老婆子帶來的消息,告訴我們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後不幾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賣到了山裏,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阿毛被狼銜走了。祥林嫂死在人們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過,春天也就來了。總之,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一個生命中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細讀小說。)

對小說的深度閱讀,也可以從對幾個數字的關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個日子”(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祝福”這個特定日子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爲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裏,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裏同柳媽閒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後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啓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

⒊“三樣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着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着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後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爲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後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三樣眼神”,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爲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麼大,滿天飛舞,夾着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後,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侷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裏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的話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雲,夾着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裏借雪諷刺封建勢力,同時更爲含蓄地展示出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理解小說。要求學生勾畫、批註,然後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討與練習”二提出了六個句子,可以從分析這六個句子開始對語言的品味。魯迅小說是語言運用的典範,這個設計是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把握語言背後的思想,養成閱讀小說的良好習慣。(①學生交流時,可提出語言表達方面典範的表述方式,教師可先作示範,如:我認爲“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於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裏。”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餘下的意思,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無聊之感,彷彿被這世界所遺棄,孑然地存在着了。而且連四叔何時離去的,也都未覺察,可見四叔既不以“我”爲意,“我”也對四叔並不挽留,確實是不投機的了。四叔似乎已經走了一會了,“我”方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剩在那裏。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語言較多,教師可提前儲存幾個,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髮現、品味。)

三、佈置作業

以小組爲單位,截取小說的一個典型片段,將其改寫爲劇本,並利用週末或節假日編排表演。

《老人與海》

【活動內容】

1.賞讀《老人與海》有關人物內心獨白的語段,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把握老漁夫桑地亞哥“硬漢子”形象,學習他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

【活動過程】

一、速讀——讀出情節

導入新課後,教師順勢導讀:

讀《紅樓夢》,我們讀出了一個朝代的興亡;讀《祝福》,我們讀出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下面,讓我們帶着崇敬之情,來到美利堅,解讀一位被美國人稱爲“硬漢子”的桑地亞哥,一位“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英雄。

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表,並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師提示學生,結局要從鯊魚和大馬林魚兩個方面填)

二、賞讀——讀出性情

1.文章在描寫上有什麼獨特之處?結合原文進行賞析。

示例: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後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遊得那麼快,什麼也不放在眼裏,一衝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用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覆錘鍊的日常用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文中的獨白有什麼特點?在文中起什麼作用?

示例:“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要是一場夢多好,但願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牀上的報紙上面。……‘別想了,老傢伙。’他又放開嗓子說,‘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下去,有了事就承擔下來。’”(這些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着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爲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爲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爲什麼說:“可是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着,人生的使命是奮鬥,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鬥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鬥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三、研讀——讀出內涵

1.課文選取的是從鯊魚出現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文章的結尾是老人拖着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了家,那麼你認爲老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筆下,他卻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是一個無論在怎樣堅苦卓絕的環境裏,都憑着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尊嚴”的人。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和鯊魚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生的道路是艱難的、充滿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顆自信的心勇敢頑強地去迎接挑戰,他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2.個性解讀桑地亞哥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對着猛勇的惡魚,硬是拖着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蕩!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着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着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地亞哥的嘴裏,不,是從心裏涌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

示例(二)

對於《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謳歌老人的偉大,有人讚揚老人的不屈,有人稱頌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爲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在搏鬥中體現他並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纔會有後來的偉大、不屈、堅強。桑地亞哥是在不懈的奮鬥中,體悟到了一種常人難以體會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必修五

(一)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爲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推動和激勵作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都有利於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情境,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創設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文本本身入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爲”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爲”有意迴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那麼這顆金沙的閃光點在哪裏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也可以採用與所講小說主題思想相關的內容入手,如在《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置情境,課堂的開始,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下面的一首小詩:”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鬆,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並且讓學生用兩三句話談談對這首小詩裏的老掌櫃的看法。從而引出與老掌櫃有些神似的”別里科夫“即《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

在本環節中,創設的情境要切合本節課內容,並且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纔能有利於本節課的學習。

(二)展示目標,激發探究

在本環節中,教師以板書或幻燈片、投影燈形式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心理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爲了激勵學生,可以採用設計獎項的形式進行精神的獎勵和激勵。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本環節可以設計如下:

明確目標

1、通過研讀文本,理清小說情節發展和林沖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而認識小說的主題。

2、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體會小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3、總結封建社會”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諧社會“"民生社會”的經典價值。

獎項設計:1、發言積極獎2、講解耐心獎3、朗讀精彩獎4、文采飛揚獎

學習目標設計安排都有相應的激勵獎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每個組都出於躍躍欲試的狀態,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做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機制,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於小說問題的未知性,複雜性,學生需要以小組爲單位展開學習。共享知識.共同處理問題。這就需要相互配合、團結合作,使學生在學會獨立競爭的同時,還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環節進行之前,教師首先依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等因素進行分組合作,宜4人至6人作爲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後再教學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學生依據學案帶着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多樣,如閱讀教材、圖片。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等。爲課堂教學爲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教學目標實現的學案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裝在套子裏的人》的教學中,學案中我們根據文本設計了以下“合作探究”內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裏,發現一具中年男屍。據查,死者爲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一直不明。一個世紀以後,2010年秋天,鄭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學們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調查設計四個選項:案發背景、現場勘查、死者檔案資料、有關人士採訪(要求:以學習小組爲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後小組討論,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內容包括如下:

1、案發背景

2、現場勘查結果

3、死者檔案結果

4、有關人士採訪:

(提示:採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5、結案報告(死因說明)

運用這種別樣的小組偵查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無形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後,教師要引導各組的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

(四)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緻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複雜的矛盾衝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小說是認識社會的窗口,閱讀和欣賞小說,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寫人敘事的能力。

在對小說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只針對小說本身進行教學,應該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裝在套子裏的人》進行對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後,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像“紀律”、“大學聯考”算不算“套子”呢?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加深學生對“套子”的理解。最後教師可以就學生討論內容以“套子與社會規則”爲題,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有利於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利於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當堂評價,及時激勵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獲得刨新成就的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選擇新途徑、新方法來處理問題。要善於選擇使用誇獎的言詞、友善的微笑和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慾望。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於一種探索的積極心理狀態。在課堂的最後,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表現針對設置的獎項進行當堂點評,教師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要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同學們都能在小組中感到自己是小組的一員,培養學生的集體中探究的精神。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報告會、表彰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彙編優秀成果、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如論文、報告等)積極向有關報刊雜誌投稿等,以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七、小說單元總結

(一)小說閱讀方法歸類

小說閱讀方法是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徵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構成部分,把握小說的主題,必須從感受小說的人物形象出發。所以,學習小說必須學會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徹地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環境描寫了解人物的活動背景。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指環境與人物和諧一致,即社會風氣、自然風光、氣氛和景物色調等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言行等組成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反之則是反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色調是低沉與淒涼的,畫面是悲慘的,但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通過分析情節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也就不會退兵了,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會冒險用“空城計”了,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繫後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刻畫人物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肖像描寫。例如,魯迅的《祝福》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肖像,不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的一生,還暗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二是動作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細節描寫。如《荷花澱》中水生嫂在聽說水生要到大部隊的消息後,手指的震動,把手指放在嘴裏吮一下的細節,讀者會感受到水生嫂內心的震動與鎮靜的心理變化。三是語言描寫。例如,《裝在套子裏的人》中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強中乾、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四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又包括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幻覺展示等,都能夠很好地展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二)課後問題打通歸類

教材中課後問題的設置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在“跳進去”做題的同時,不妨時時“跳出來”對同類文本的問題設置打量、比較一番,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穫。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問題比較、打通與歸類:

(1)情節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題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並交待了小說的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概括情節要點,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在後者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梳理脈絡的同時標註核心事件,同時以不同的視角來概括情節,如李小二的視角,管營、差撥的視角等,這樣溫故而知新,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穫。

(2)人物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二題考察對於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學生比較描寫王熙鳳和賈寶玉所使用的不同藝術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樣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爲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異,試總結林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將問題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換爲具體的人物,比如武松、魯智深、楊志等,在學生思考、動手寫作的基礎上,推薦茅盾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相應部分,學生會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學到更多的方法。

(3)評價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四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爲題,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題觀照下,通過補充閱讀相關章回,探討林沖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變化過程。授課者也不妨在“話說林沖”的漫談中,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理出林沖的心理變化過程。

課後練習還可以參照讀本和選修教材等資源。總之,每一道課後題的設置其實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讀視角,善加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鑑賞思路

以《裝在套子裏的人》爲例。對於“套中人”形象的擴展思考,可聯繫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人物:《祝福》中籠罩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封建禮教;《竇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護、權錢交易;《雷雨》中每個人物錯綜複雜的情感糾葛……權勢、金錢、名聲、情感、義氣、傳統、親情,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嗎?由此可見,“套子”與我們的生活有着緊密聯繫,我們可以藉助這個人物打開一扇認識自我的天窗。

“研討與練習”最後一道擴展類型題: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可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討論:如果把“套子”看作規章制度或各種規矩,那麼我們可以將他們進行合理歸類。例如,那些必要的規章制度、進步的道德規範、正義的法律法規,屬於“合理的套子”,我們每一個人應主動接受這些制約,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局面;那些封建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理的禮儀規定,屬於“落後的套子”,我們應當抵制;至於那些阻礙社會車輪向前的反動的套子,我們應當毫不留戀地堅決摒棄。

人雖然離不開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個有理性、敢懷疑、善反思的新時代青年,形成開放的眼光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有了這樣的討論基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現狀,寫一篇關於這篇課文的讀後感,或以《我身邊的套子》爲題,寫一篇隨筆,要求:觀點辯證,言之有據。

(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套子觀”應用於《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是個性格平和謙虛隨和的人,作爲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生活舒適恬淡,但是一連串難以忍受的打擊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願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想繼續過“套子”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鬥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梁山。這就是逼上梁山。林沖的例子是從“安於套子”到不得不“衝破套子”的最好佐證。

“套子觀”應用於《邊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種朦朧的愛情非常美,因爲二老,原來“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翠翠,開始“覺得缺少了些什麼”,“心中有薄薄的淒涼”,“會迷亂”,沉思、生氣、悲傷、甚至痛苦,這一切全然是因爲愛。可惜翠翠自始至終沒有什麼能表徵她主體性的行爲。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着,儘管那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鬱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爲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於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哭了一個夜晚”。這一切都說明,翠翠其實一直活在沉默和壓抑當中,她的奔放、豪邁、野性一直被壓抑着,這種壓抑使得她連愛的語言都不會表達。對於命運陰差陽錯爲她編織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衝破“套子”的能力,被動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對於老船伕而言,他心中其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一個“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兒對愛的殉情。女兒的死成了一種重壓,這種壓抑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孫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顧後,費盡心機,成了一個“不爽利”的人,最終揹負着沉重的心理包袱離開了人世間。

篇5: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中國詩的本質特徵,學會比較中外詩歌在形式上的不同點。

2.梳理文章的寫作脈絡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法和比較閱讀法,提高閱讀中外詩歌的鑑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閱讀和研究中外詩歌的正確態度,激發熱愛詩歌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來揣摩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錢鍾書先生闡述的中國詩特徵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學方法

對比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作品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圍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錢鍾書,就是這位學貫中西的鴻儒——錢鍾書先生,他的衆多著作至今在國內外學術界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藝論文《談中國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註閱讀

全班學生在認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自主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

1.默讀全文,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部分,開篇從比較文學的視野,交代了作者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第二部分,作者在與外國詩歌的對比閱讀中,說明中國詩歌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第三部分:作者辯證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本質特徵。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中國詩的本質特徵。

明確:(1)早熟而缺乏變化,“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裏而的輕鳶剪掠”。(3)中國詩深厚情韻,富於暗示性,如“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儘裏看到了無垠”。(4)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原因是,中國的詩格較輕,且中國古代詩人“對於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爲低品”。(相應板書。)

(三)品析語言,合作交流

1.學生自主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本文語言在形式上的特色,並在文中舉出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以四人爲小組,先自主學習再組內交流,教師巡場指導。

2.派代表總結髮言,其他組可以補充,教師引導。

預設:

(1)引用:豐富、巧妙、貼切。感受豐富,如引用豐富,將西方的“何處是”與中國詩歌對比,如“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加以說明中國詩的藝術和思想體系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引用貼切,引用陶淵明、李白的詩和歌德、雷格的詩歌爲了說明兩國的詩內容相同,作風暗合,能切中要點地表達了觀點。

(2)比喻:生動、趣味、深刻。比喻生動,如把中國詩的“比重”比喻爲“好比蛛絲網之於鋼絲網”,又將中國的詩歌之短比作“輕鳶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將中國詩的狂放特質比喻爲“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學良心和鑑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來深刻指出評論家對於評論的對象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類喻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規律,文中諸多處比喻都無不體現出錢氏語言之妙。(相應板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自述感受: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錢鍾書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自由發言,並說明理由。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別人對錢鍾書評價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錢鍾書的瞭解。

2.師生共同總結,並佈置作業:聯繫課文,比較閱讀中國詩人舒婷《致橡樹》和外國詩人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評說這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點。

五、板書設計

教師編制考試內容廣泛,考生往往無從下手,抓不住重點。推薦報名教師編制考試筆試網校高清課程(點擊購買,隨報隨學,不限時間次數。免費試聽)進行系統學習。關於教師編制考試相關最新資訊或備考點擊進入備考專題。

篇6: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並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過程與方法過文章的學習,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並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培養細緻的觀察能力,能夠發揮聯想,“以小見大”,借物喻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並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教學難點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並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對比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呈現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請同學們自行閱讀並試着說出內容,老師結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懷”的概念,並解釋“感懷”意爲“感慨自身,懷念故人”。則中國文人常常採取一種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懷。

2、知人論世:巴金

(二)整體感知

設置問題,請同學帶着問題通讀全文,並回答全文是按照什麼樣的線索進行寫作的?

(引題——包弟進家——七年相處——送別包弟——懷念包弟)

前幾部分敘述爲主,最後一部分抒情爲主。

(三)深入研讀

1、設置問題,請同學帶着問題詳細閱讀相關章節,並回答

(1)在敘述的部分中,作者懷念的人是如何出現在文章中的?能體現出如何的情感?

(兩次特別提起,多半是“我們”,都屬平實的細節敘述,說明作者無論是與包弟,還是與愛人,都是朝夕相處,關係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裏,作者是如何感懷?

(近:自我懺悔;遠:借景懷人)

2、範讀:“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一段

引導學生找出寫景的詞“衰草”“籬笆”“無縫的磚牆”“葡萄架給蟲蛀了掃掉,連葡萄藤都給挖走”“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等等,對比“我想念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綠草如茵的時節,她常常彎着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雜草,在午飯前後她有時逗着包弟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有愛人在的景色,纔是生動的,令人快樂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

(蘇詞更加含蓄,可解讀爲感慨自身,也可解讀爲懷念故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濃烈,有深刻的懺悔,也有深沉的懷念。)

(五)小結作業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項脊軒志》,談談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篇7: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學習)目標

1.學習介紹科學發現過程和成果、展現科學研究艱辛與樂趣的知識性讀物,感受不同領域學者們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科學態度,激發對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熱情。

2.掌握知識性讀物如複雜的說明文、科普讀物、社會科學類通俗讀物等的閱讀方法,學會在閱讀時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3.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從而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

4.學習多角度觀察社會生活,掌握當代社會常用的實用文本,善於學習並運用新的表達方式。學習運用簡明生動的語言,介紹比較複雜的事物,說明比較複雜的事理。

本單元是一個戲劇單元,屬於“實用性閱讀與交流”學習任務羣,人文主題是“探索與創新”。

本單元所選的四篇文章介紹了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領域中的探索和發現,屬於知識性讀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在“實用性閱讀和交流”這一任務羣中對“知識性讀物”提出的要求:“自主選擇一部介紹最新科技成果的科普作品或流行的社會科學通俗作品閱讀研習。”

教材單元導語:“主要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閱讀時要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間接”

教材中明確給出的四個“單元學習任務”。

二、教學(學習)重點

1.通過多篇精讀,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艱辛經歷。

2.能發現、探究學習生活中的現象,用簡明、準確的語言清晰地說明事理,完成一篇研究性說明文。

3.能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見解,用自己熟知的生活語言、知識、事件闡釋見解,初步建構用以輸出創造性思維的語言形式。

同教學(學習)目標。需要特別注意的是:

本單元的語文素養爲:

1.學習知識性讀物的閱讀方法,發展科學思維,培養科學精神;

2.把握關鍵概念和術語,理解主要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3.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體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

4.還要運用所學知識,探究實際問題,形成自己的間接,學寫事理說明文。

本單元的寫作任務爲“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

三、教學(學習)難點

1.領悟語文知識與科技知識的有機銜接機制,進而形成語文素養。

2.落實本單元“人文主題”的目標與任務;把人文主題貫穿於整個單元的教學過程中。

同教學(學習)目標。但要着重考慮高一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情況和四篇文章的相同及相異的特點。

四、教法與學法

1.任務單導讀法。

2.自主閱讀、創作法。

3.小組合作探究法。

4.比較閱讀法。

具體建議:

1.本單元所選的四篇文章介紹了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領域中的探索和發現,或是介紹性較強的科普文章,或是淺顯的學術論文屬於知識性讀物,屬於必修課程“實用性閱讀與交流”任務羣。本任務羣旨在引導學生學習當代社會生活中的實用性語文,包括實用性文本的獨立閱讀與理解,日常社會生活需要的口頭與書面的表達交流。豐富自己人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提高閱讀與表達交流的水平,增強適應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

2.《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和《一名物理學家的教育歷程》,或敘述科學研究的艱辛過程,展現創新意識在科學發現過程中的推動作用,或敘述自己的教育歷程以及走上科研道路的經過,都表現了科學家探求真知的執着精神和奉獻精神。學習這兩篇文章,要了解其中的科學事實與科學道理,透過平實而嚴謹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科學精神,激發爲人類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

3.《中國建築的特徵》是一篇關於中國建築的論文,有比較濃厚的學術色彩。文章條分縷析地介紹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以及表現出這些特徵的原因,展示了中國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的獨特地位和重大價值,語言平實,表達準確,邏輯清晰。學習時,注意抓住關鍵語句理清文章結構,把握文章內容,深化對中國建築的認識,從而自覺地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4.《說“木葉”》是一篇關於中國古典詩歌的論文。文章分析細密,舉證豐富,充滿了濃厚的詩意,是一篇優美的文學論文。學習時,理清文章結構,把握作者的觀點,感受作者獨特的學術風格。另外,本文有較明顯的個人色彩,對此文的結論學術界也有一定的異議。

5.學習知識性讀物,要了解其內容,還要學以致用,利用閱讀所得探究一些具體問題。如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追尋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調查民間文化的各種形態等。另外,“如何清晰地說明事理”也是本單元重要的學習任務,在日常生活中要對事物事理有深刻的認識、深入的研究,才能對其加以準確清晰的說明。

《課程標準》“課程內容”中“學習要求”的有關要求和“實施建議”中“教學建議”;《中國大學聯考評價體系》關於“教學”部分的相關闡述。

五、教學(學習)課時數

共9課時

落實立足文本,以“學習任務羣”學習的學習方式,緊扣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和正確的價值觀,遵循閱讀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開展系列教學(學習)活動。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環節(一):課前任務設計,1課時

第1課時

一、瞭解和閱讀相關資料

1.教材中的單元導語和單元學習任務

2.請查找什麼叫概念、術語,並瞭解其在學術性文章中的作用。

二、結合相關資料,閱讀本單元四篇文章,完成自主學習任務單。

任務單一(作者信息任務單):

任務單二(思辨性閱讀任務單):

讓學生了解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引導、誘發學生可能對科學產生的興趣和關注。瞭解本單元四位作者及其研究成就,爲本單元學習做好知識、認知、心理和思考的準備。

環節(二):讀書交流分享會(分小組完成)(2課時)

第1課時

初讀文章,釐清思路與結構。

1.梳理四篇文章的 篇章結構(行文思路思維導圖)。

2.小組間展示評比。

1.閱讀文章,調動積累,把握知識性讀物的特點。

2.概括內容,理出知識性讀物的行文思路。

第2課時

精讀文章,探究特色。

1.探究知識性說明文章的寫作特色,完成下表:

2.結合任一文章的寫作特色,總結成100字的評論,小組間交流分享。

環節(三):研讀與揣摩(2課時)

第4-5課時

研讀文章,揣摩概念與邏輯。

任務:閱讀《中國建築的特徵》和《說“木葉”》兩文,理出文中涉及的概念,並思考概念間的關係。

小組活動一:理解概念的含義

找出四篇文章的核心概念,並以舉例的方式講解概念的含義。

小組活動二: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小組討論,任選一篇用思維導圖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

小組活動三:深化學習

1.“木葉”意象在古典詩歌中廣泛應用關鍵在於一個“木”字,“木”字有哪些藝術特徵呢?(請同學們關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結合4、6段相關信息概括)

2.閱讀《說“木葉”》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完成表格。

小組活動二:概念間的邏輯關係

小組討論,任選一篇用思維導圖揭示這些概念之間的關係,說說文章是怎樣圍繞這些概念進行闡說的。

小組活動三:深化學習

1.“木葉”意象在古典詩歌中廣泛應用關鍵在於一個“木”字,“木”字有哪些藝術特徵呢?(請同學們關注第4段、第5段段末句子,結合4、6段相關信息概括)

2.閱讀《說“木葉”》分析“樹葉”與“木葉”、“落葉”與“落木”的區別有哪些?完成表格。

1.研讀文本,理解“文法”“詞彙”“木葉”“落木”“暗示性”“顏色性”等概念的內涵。

2.藉助思維導圖,分析作者闡釋說明、邏輯推理的方法。

環節(四):分析與總結,探究語言與思維(1課時)

第6課時

活動一:感受文本語言

1.閱讀下面的文字,說說知識性讀物的語言特點。

在第一階段,我搜集了20xx個藥方,挑選出可能具有抗瘧作用的640個,從其中的200個藥方中提取了380餘種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測試抗瘧效果,然而進展甚微。

研究的轉折點出現在青蒿上,其提取物顯示有一定的抗瘧效果,然而,實驗結果很難重複,而且似乎與文獻記錄相悖。

2.以《中國建築的特徵》第一段爲例,分析知識性讀物的語言特點。請從文中再舉一例。

活動二:比較閱讀感受文本特點

1.《青蒿素: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中國建築的特徵》既是學術性作品,又是極平易的科普作品,作爲科普文,這兩篇文章在語言上有什麼共同和不同的特點?請結合文本分析。

2.同爲偏重人文學科的學術性作品,《中國建築的特徵》《說“木葉”》這兩篇文章在語言表達上有各自的特點。請閱讀兩篇文章,加以比較。

活動三:概括與交流:這些學者的思維有何特點?

1.從屠呦呦的文字表述中,去判斷在青蒿素“發現、提純、推廣、發展”的過程中,哪一步最爲關鍵。

2.研讀“發現青蒿素的抗瘧療效”一部分,分析屠呦呦團隊突破科研瓶頸的關鍵因素。

3.完成下列表格。

1.品讀語句,在比較中領會文章語言嚴謹、準確的特點。

2.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學習科學的思維方式。

環節(五):啓發與思考,思考價值與自我發現(1課時)

第7課時

結合第四環節的人物與重要事件的表格,分組交流:

1.本單元的科學家身上有哪些可貴素質。

2.結合本單元的課文,談談你對科學精神的認識。

1.感受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樂趣,感受不同領域學者的探究精神和科學態度。

2.調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實際經驗,借鑑課文中使用的研究方法進行探究,得出自己的結論。

環節(六):寫作與交流清晰地說明事理(2課時)

第8-9課時

一、提前佈置任務:

“說得清,道得明”是說明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從下列寫作任務中任選一項完成,並交流修改。交流時,要注意瞭解同學能否明瞭你要說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與誤解,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交流後,可適當修改自己的習作,做到清楚明晰。

(1)探索生物世界的奇異現象,追尋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調查民間文化的各種形態,觀察人們不同的勞動方式,在實驗室中做科學實驗,凡此種種,都可以讓我們有所發現,增進我們對某些道理、規律的認識。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說明你所發現的某一事理。

(2)常識對我們的生活、學習都很重要。它們有些是對自然現象的總結,如“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有些與文化相關,如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多采用對稱佈局;有的則凝結着人生的某些經驗,如“幫助別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徑”。這些常識的背後其實都存在某些事理,試以“常識中的‘理’”爲話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說明文,題目自擬。

二、交流、展示與點評

三、班刊編輯

篇8: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單韻母a o e,能讀準音,認清形,正確書寫。

2、引導學生認識聲調符號,能正確讀出a o e的四聲。

3、幫助學生認識漢語拼音四線格,學習正確使用四線格。

4、指導學生認識“爸、媽”兩個生字,正確讀詞。

【教學重點】a o e的發音和韻母帶調讀。

【教學難點】e的發音及發a o e的第二聲和第三聲。

【教學時數】2課時。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a o e小卡a o e片和四線格卡(學生每人一套)。

3、大四線格卡片(板書用)。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預習】能正確讀出單韻母a o e,試着在四線三格里寫一寫。]

(一)導入新課,整體認識拼音。

小朋友,從今天起老師要帶你們去一個非常奇妙的地方,那就是拼音王國。(用簡筆畫勾勒城堡圖)拼音王國中有很多的拼音,認識他們了,你就能識字、讀書,還會說一口好聽的普通話,想和老師一起去認識他們嗎?

拼音王國中有三大家族,他們分別是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簡筆畫勾勒三座房子)今天,我們來認識韻母家族中最最可愛的一羣孩子,他們就是a o e.(出示帶有手腳的拼音卡片)。

(揮動卡片)嗨,小朋友們好。

學生與拼音打招呼。

歡迎你們來我的家做客。請把書翻到第6頁。

(二)學習單韻母a

1)讀準音

我們的a 很害羞,躲到圖中去了,你能把它找出來嗎?

哦,是小姑娘在唱歌,發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樣的呢?(張的大大的)

你能模仿她嗎?模仿a 的口型

老師也學着她的樣來唱一唱:1 3 ∣5 3 ∣1 -∣

a a a a a-

學生跟唱

我們念a 的時候,也和唱歌一樣,要張大嘴巴,口型保持不變。看我先來念:張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練唱a a a, a a a 阿姨的阿。醫生檢查口腔的時候,要我發a a a

篇9: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設計思想】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是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濃郁文化氣質的豐富資源。《祭十二郎文》是一篇情文並茂的祭文。明代茅坤評《祭十二郎文》爲“祭文中千年絕調”。

首先,教師要正確認識與對待選修課程。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本課的設計着眼於鑑賞陶冶,旨在引導探索研究。

其次,教學過程中應堅持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統一的原則,突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

【教學內容】

《祭十二郎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第五單元“自主賞析文”中的第三篇。單元教學目標是:一是認識古代散文在形與神的關係上“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的特點;二是運用提要鉤玄和因聲求氣的方法,把握作品的意脈和情感,體會古代散文中的邏輯性與抒情性。本單元四篇自主賞析文分別是:《六國論》《伶官傳序》屬於議論文,《祭十二郎文》是抒情文,《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是記敘文。

在這篇祭文中,作者韓愈通過記述一些家常瑣事,表達了對英年早逝的愛侄韓老成(十二郎)深切的痛惜和懷念之情。文章篇幅較長,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着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訴說的口吻寫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數,乃至疑後嗣之成立,極寫內心的辛酸悲痛。寫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顯得哀婉動人。文章語意反覆而一氣貫注,最能體現在特定情境下散文的優長,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

精讀此文對實現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具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同時閱讀此文,可以陶冶情操,教育學生更加珍惜生活中身邊的親情與友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

教學的重點應爲深入領會其中的真摯情感。教學過程中,瞭解課文融抒情於敘事的特點,把握文章邊泣邊訴的語言形式,體會作者悲哀痛切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是一些文言基礎知識點,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的理解。本文篇幅較長,敘事較爲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要抓住貫注全文的一個“情”字,疏理文章層次、脈絡,以簡馭繁。還應加強預習,反覆誦讀,斟酌文字,加深理解。

【學情與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對象爲高二學生,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文自學能力,完全可以利用工具書或通過討論理解稍有難度的文言文;同時,他們十七八年的人生體驗也爲深入領會本文的情感提供了可能。

這篇祭文有濃厚的抒情色彩,融痛悼之情於家庭瑣事的敘寫中,且文章篇幅較長,敘事較爲紛繁,行文中多有文意的轉折,是學習的難點。況且學生積累的文言知識有限,以及對韓愈愧疚之情等較難理解。在當前學生對文言文並不感興趣的情況下,要在兩個課時內完成教學任務顯得十分困難,所以處理教材要做取捨。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通過朗讀與背誦課文,從整體上感知本文的內容要點,培養文言語感。

2、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邪、也、乎、矣、其、然”等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3、領會本文在敘事中抒情、融情於事的寫作特點,培養古代散文的鑑賞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這是一篇祭文,誦讀時要注意有濃厚的情感,做到口發其聲,心念其事,聲情並茂。

2、文言詞句的理解要結合語意,做到字句落實,不可眼高手低,憑想當然辦事。

3、充分發揮註釋的作用,結合註釋讀課文,整體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知本文抒發的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和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體會作者歷經患難後顯示的深厚情感。

【設計思路與步驟】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依照《教學大綱》,加強誦讀,故設計使用“四步誦讀法”,即音讀——意讀——情讀——美讀。每一步,都首先指導學生自學(自讀),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學生實在解決不了的問題,老師再適當點撥,充分體現“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理念。同時,這四步各有側重點,又相互聯繫,循序漸進,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下藉助網絡等多媒體查閱有關韓愈的生平及作品,瞭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及文體特點。有感情地、字正腔圓地朗讀課文,並藉助註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導入新課

1、截取《二泉映月》的曲調帶學生進入一種淒涼哀婉的意境。

2、蘇軾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必不友。國中我們學習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師表》,高中我們學習了以孝情動人的《陳情表》。今天我們來學習表現兄弟友情、骨肉親情的至情文章《祭十二郎文》。

推進新課

檢查預習,下面知識由學生用多媒體展示。(具體內容略)

一、作家及作品知識

二、寫作背景知識

三、祭文文體特徵

整體感知

1、配樂聽讀全文。讀後大屏幕顯示易錯讀的字音。

2、帶感情的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文字,然後用一兩句話談談自己的感受。

誦讀時,注意體會文中抒發的感情。本文采取韻散結合,以散爲主的形式表達,運用與親人對面交談以敘家常、吐心曲的方法,誦讀時加以體會。

合作探究

在誦讀中積累,進行知識歸納:

1、重點實詞

銜哀致誠輟汝而就汝不果不克蒙其澤弔慰何尤

2、詞類活用

成家以致汝業其家長吾女及汝女

3重要虛詞其乎矣

4通假字時羞之奠零丁早世斂先人之兆

5特殊句式

作業佈置

1、課後練習一、二。

2、熟讀第五、十一段。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在充分了解文意的基礎上,熟讀課文。

導入新課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催人淚下的ㄊ闈檣⑽模“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古文觀止》評論說:“情之至者,自然流爲至文。讀此等文,須想其一面哭,一面寫,字字是血,字字是淚。未嘗有意爲文,而文無不工。”蘇軾說:“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學習課文時要注意體會作者在本文飽含作者對十二郎的滿腔深摯感情。

合作探究

一、誦讀、感悟

引導學生飽含感情地分段朗讀。在讀的過程中,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1—3段)

叔侄情深

第二部分:(4—9段)

十二郎意外之死

第三部分:(10—12段)

弔慰之情

二、誦讀、賞析

1、賞析情思:

提問:本文自始至終哪一句話最能體現作者的感情?並作簡要分析。

點撥:“言有窮而情不可終”,表明是因情而寫,所寫皆情。

A、流露出一種遺憾酸楚之情

B、透露出一種深沉的痛惜、自責之情

C、流露出一種悲涼悽楚之情

2、深析“情”中”“悲”情

提問:本文主要表達對十二郎之死所產生的悲痛之情,這種痛主要表現於哪些方面?

點撥:一是強調骨肉親情關係。二是突出老成之死實出意外。三是表達作者自身的宦海沉浮之苦和人生無常之感,並以此深化親情。

3、抒情手法學生感知並總結)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寓情於事,通過生活瑣事表達自己的感情。

(3)語言上藉助虛詞的使用來表達情感。

提問:體會語氣詞連詞的表達效果(參照課後練習點撥:三個“邪”字、五個“也”字,表示不願相信十二郎的死是真的。三個“乎”字,表示雖不願相信而事實俱在的矛盾心情。五個“矣”字,表示不得不信這一噩耗的無奈之情。此段藉助虛詞表達了初聞噩耗時將信將疑,不願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過程,尤其顯得哀婉動人。2)

課堂小結

作者把抒情與敘事結合在一起,聯繫家庭、身世和生活瑣事,反覆抒寫他對亡侄的無限哀痛之情。同時,也飽含着自己悽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藝術上取得了極大的成功,成爲“祭文中千年絕調”(明代茅坤語)。

拓展延伸

1、提問:比較本文與一般祭文有什麼不同?體會本文自由體寫法與邊訴邊泣的表達形式。

2、相關鏈接:諸葛亮吊周瑜

活動與探究

活動目的:調動學生的生活經歷及情感儲備,設計一場“親子”活動,體悟親情,學會尊重父母,平等對話。

活動內容:利用雙休日和父母坐在一起開展一次對話。話題可以圍繞個人的理想、學習、成長及家庭生活、父母工作等。並做好談話的記錄。

活動步驟:1、首先佈置學生利用雙休日回家和父母進行交流,整理歸納談話的記錄。

2、學生根據記錄下的談話,整理成文。

3、小組交流,選取代表作典型發言。

4、教師對學生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及結果作評價。

篇10: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瞭解中國詩的本質特徵,學會比較中外詩歌在形式上的不同點。

2.梳理文章的寫作脈絡。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法和比較閱讀法,提高閱讀中外詩歌的鑑賞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閱讀和研究中外詩歌的正確態度,激發熱愛詩歌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來揣摩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錢鍾書先生闡述的中國詩特徵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學方法

對比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作品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圍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錢鍾書,就是這位學貫中西的鴻儒——錢鍾書先生,他的衆多著作至今在國內外學術界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藝論文《談中國詩》。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註閱讀

全班學生在認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自主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

1.默讀全文,瞭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部分,開篇從比較文學的視野,交代了作者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第二部分,作者在與外國詩歌的對比閱讀中,說明中國詩歌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第三部分:作者辯證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本質特徵。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中國詩的本質特徵。

明確:

(1)早熟而缺乏變化,“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裏而的輕鳶剪掠”。

(3)中國詩深厚情韻,富於暗示性,如“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儘裏看到了無垠”。

(4)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原因是,中國的詩格較輕,且中國古代詩人“對於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爲低品”。(相應板書。)

(三)品析語言,合作交流

1.學生自主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本文語言在形式上的特色,並在文中舉出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以四人爲小組,先自主學習再組內交流,教師巡場指導。

2.派代表總結髮言,其他組可以補充,教師引導。

預設:

(1)引用:豐富、巧妙、貼切。感受豐富,如引用豐富,將西方的“何處是”與中國詩歌對比,如“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引用巧妙,如“梵文的文章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雲的空中樓閣”加以說明中國詩的藝術和思想體系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引用貼切,引用陶淵明、李白的詩和歌德、雷格的詩歌爲了說明兩國的詩內容相同,作風暗合,能切中要點地表達了觀點。

(2)比喻:生動、趣味、深刻。比喻生動,如把中國詩的“比重”比喻爲“好比蛛絲網之於鋼絲網”,又將中國的詩歌之短比作“輕鳶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將中國詩的狂放特質比喻爲“文明人話,並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學良心和鑑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來深刻指出評論家對於評論的對象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類喻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規律,文中諸多處比喻都無不體現出錢氏語言之妙。(相應板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自述感受: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錢鍾書又有了哪些新的瞭解?自由發言,並說明理由。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別人對錢鍾書評價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錢鍾書的瞭解。

2.師生共同總結,並佈置作業:聯繫課文,比較閱讀中國詩人舒婷《致橡樹》和外國詩人裴多菲《我願意是急流》,評說這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點。

篇11: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會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主題。

2.掌握詩歌寫人、抒情所採用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多角度刻畫人物形象。

2.難點:詩歌的主題。

作品簡介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悲劇,因與“安史之亂”緊相聯繫,有着相當嚴肅的政治色彩,而其情事本身之離奇、曲折,又極富傳奇色彩,因而倍受歷代文士的關注。自唐至清,出現了不少以此爲題材的文學作品,著名者如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李商隱《馬嵬》、蘇軾《荔枝嘆》、白樸《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洪昇《長生殿》等。自居易的《長恨歌》則是其中翹楚。

楊玉環是蜀州司戶楊玄瑛的女兒,隨叔父楊玄琰入長安,及笄,嫁與玄宗第十四個兒子壽王李瑤爲妃。後爲李隆基看中。李欲將楊佔爲己有,又礙於名分,於是,讓她出宮做女道士,而後再迎歸宮中,掩耳盜鈴。李隆基早先勵精圖治,晚年逐漸鬆弛。得楊玉環後,更是沉湎酒色,荒廢朝政。楊玉環則不僅自己得寵專房,身封貴妃,“聲焰震天下”,而且滿門親族也跟着沾光,堂兄楊國忠位居宰相,楊銛官鴻臚卿,楊鎔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三姐封虢國夫人,八姐封秦國夫人。如《長恨歌》所說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

天寶後期,朝廷內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對楊家的偏倖,更促進了矛盾的激化。天寶十四載(755),手握重兵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打着討伐楊氏、以清君側的幌子,發動了叛亂,兵臨長安。李隆基偕楊玉環等倉皇出奔,西行四川。至陝西馬嵬驛,扈從禁軍發難,求誅楊氏兄妹以謝天下。迫於情勢,李隆基只得如請,“命高力士縊貴妃於佛堂前梨樹下”。(李肇《國史補》)

問題設計

1.應該怎樣看待始終的主人公形象?

提示:拋開政治因素,僅僅把此詩當作一首愛情詩來看。漢皇不是一個荒淫誤國的昏君,而是一個癡心的男子;楊女也不是禍國殃民的紅顏,而是對愛情忠貞的癡心女。

2.應該怎樣理解《長恨歌》的主題?

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清,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

3.詩人是如何表現長恨的?

提示:皇之長恨——

(1)“黃埃散漫風蕭索,雲棧縈紆登劍閣。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無光日色薄。”唐玄宗逃往西南的路上,四處是黃塵、棧道、高山,日色暗淡,旌旗無光,秋景淒涼,這是以悲涼的景色來烘托人物的悲思。

(2)“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斷腸聲。”在蜀地,面對着青山綠水,還是朝夕不能忘情,蜀中的山山水水原是很美的,但是在寂寞悲哀的唐玄宗眼中,那山的“青”,水的“碧”,也都惹人傷心.大自然的美應該有恬靜的心境才能享受,他卻沒有,所以就更增加了內心的痛苦。這是透過美景來寫哀情,景色愈麗,心情愈哀,使感情又深入一層。

(3)“天旋地轉回龍馭,至此躊躇不能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君臣相顧盡沾衣,東望都門信馬歸。”還都路上,“天旋地轉”,本來是高興的事,但舊地重過,玉顏不見,不由傷心淚下。敘事中,又增加了一層痛苦的回憶。於快樂中寫悲情,愈見情悲。

(4)“歸來池苑皆依舊,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 “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回長安後,白日裏,由於環境和景物的觸發,從景物聯想到人,景物依舊,人卻不在了,禁不住就潸然淚下,從太液池的芙蓉花和未央宮的垂柳彷彿看到了楊貴妃的容貌,展示了人物極其複雜微妙的內心活動。“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從黃昏寫到黎明,集中地表現了夜間被情思縈繞久久不能入睡的情景。這種苦苦的思戀,“春風桃李花開日”是這樣,“秋雨梧桐葉落時”也是這樣。及至看到當年的“梨園弟子”、“阿監青娥”都已白髮衰顏,更勾引起對往日歡娛的思念,自是黯然神傷。一景一物皆能勾起往日的回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風來了,雨過了,花開了,雨落了,點點滴滴,絲絲縷縷,都是麗人的影子。桃花依舊笑春風,人面不知何處去。梨園弟子,阿監青娥,如果楊女尚在,又是如何面貌呢?

楊女之長恨——

(1)“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裏夢魂驚。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以“攬衣推枕起徘徊”三個連貫而爲的動作,描摹她得悉李隆基派來使者後的震驚、激動和惶惑。

(2)“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昭陽殿裏恩愛絕,蓬萊宮中日月長。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惟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但令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段描寫,把楊貴妃不忘舊情,感恩報德,忠於愛情,矢志不渝的心情刻劃得淋漓盡致,使這一形象平添光彩。

教師總結: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爲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總結詩歌主題: 《長恨歌》的主旨是什麼?歷來聚訟紛紜。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種意見:

(1)諷喻說。就是隻把唐玄宗當作皇帝寫。認爲此詩是借李、楊之情事,諷刺李隆基貪色誤國,以致引發“安史之亂”。告誡最高統治者應引以爲戒,免蹈覆轍。至於詩歌后半部分對綿綿長恨的描繪,也不是對李、楊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頌,而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晦而曲折地諷刺他荒淫誤國而終於苦果自嘗。說明作爲一個皇帝,愛美人首先要愛江山,失去江山,美人也會失去。愛美人更要愛江山。

(2)愛情說。把唐玄宗當作凡人寫。(白居易說過這是人間罕事)認爲此詩的前半部分中,對李、楊荒淫無度、廢棄國事誠然有所諷刺和不滿,但這不是主旨。全詩以大部分篇幅描寫了兩人的愛情遭遇,歌頌了他們之間的愛情。論者還認爲,詩中所寫的李、楊愛情,實際上已超越了歷史事實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作者通過這一愛情悲劇,歌頌了人們對愛情的堅貞和專一,反映出人們對美滿愛情的追求和嚮往。儘管李、楊身爲帝王貴妃,但他們的這種愛情與人民的生活、與人民的感情是一致的。

(3)雙重主題說。是皇帝也是普通人。認爲這首詩一方面對李、楊荒淫無度招致禍亂作了明顯諷刺,另一方面對兩人的愛情悲劇及彼此間的誠焉相思賦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於後者。整首詩,自始至終貫穿着兩重性,貫穿着李、楊身兼愛情悲劇的製造者與承擔者之間的衝突。衝突的體現者主要是兩個人物本身,而衝突的必然結果是人物的長恨。

三種說法中,你怎麼看?爲什麼?提示:分析《長恨歌》的主題思想,首先必須注意:這是一首敘事詩,敘述的是一個完整的故事。李、楊早先的逸樂和後來的長恨,都是這個故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這兩者之間有着內在的邏輯聯繫。早先的逸樂是導致後來貴妃喪生、彼此長恨的顯着原因,而長恨則是李、楊荒淫誤國、終於殃及自身的必然結果。所以,任意突出或忽視其中任何一個方面,都將損害故事的完整性,將割斷前後情節的內在邏輯和因果聯繫而使這一故事失去它本有的特殊意義,其評論當然也就難以符合作品實際和作者原意。

其次還應注意:這是一出經作者藝術處理過了的愛情悲劇,作爲悲劇中的兩個主人公,李、楊具有特殊的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倆的荒淫逸樂引發了安史之亂,從某種角度上說,也是悲劇的製造者;另一方面,安史之亂的發生使他們死生異處,相見無期,自食其果,因而又是這一悲劇的承受者。評論《長恨歌》的主旨,必須顧及這一點,因爲它是我們分析、理解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的必要前提。再次,也是最爲重要的,是必須注意作者對這一悲劇的是非態度和感情傾向。《長恨歌》是一首敘事詩,但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在敘述李、楊愛情始末的過程中,作者融進了自己的感情,通過感情的媒介,表現了他對這一悲劇的是非評判。對李、楊之娛樂誤國,作者顯然是意在批評而語含譏諷的,這從“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承歡侍宴無閒暇,春從春遊夜專夜”、“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等語句中可明顯看出。然而,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和悲劇的發生,作者對李、楊的態度也由批評諷刺轉向憐憫同情。這從“君王掩面救不得”、“宛轉蛾眉馬前死”、“蜀江水碧蜀山青,聖主朝朝暮暮情”“到此躊躇不能去”、“不見玉顏空死處”、“芙蓉如面柳如眉,對此如何不淚垂”、“夕殿螢飛思悄然、孤燈挑盡未成眠”等等等等大量飽含感情的描述中,可以獲得非常明顯而強烈的感受。誠然,作爲悲劇的承受者,作者對李、楊深抱同情;作爲悲劇的製造者,作者對李、楊又有所譴責。但是,作者的譴責自有其立足點,那就是李、楊的任意縱情,不僅貽誤國事、危害社稷,也給他們自身帶來了巨大的不幸,自食苦果,並非爲了揭露批判統治者的荒淫腐朽(儘管詩歌在客觀上有此認識作用)。否則,作者何必花費那麼多的筆墨着意鋪寫渲染李、楊兩人的綿綿長恨?即使按“諷喻說”論者的說法,這是“通過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狽景象,隱曲地諷刺”,那麼,至少第四部分的整段描寫就大可不必;而作者亦無須在字裏行間傾注如此明顯而又深切的同情了!

4.寫作特點

全詩始終貫穿着敘事、抒情、寫景熔於一爐的特色,又富有變化,時而敘事、時而寫景、時而抒情,或者以敘事與抒情結合,或者以抒情與寫景結合,或者以寫景與敘事結合,三者變換靈活自由,轉接自然和諧。如以第三部分爲例:首兩句含情敘事,由“信馬歸”引“歸來池苑皆依舊”的感嘆;又由“池苑皆依舊”自然轉人對“太液芙蓉未央柳”的描寫,再由景物聯想到人——“芙蓉如面柳如眉”,由景而及情,引發出“對此如何不淚垂”的傷嘆哀悼。

總之,作者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情感變化的需要,充分發揮敘事、抒情、寫景三者的長處,使它們既各盡其責,又互相配合協調,共同爲表現主旨、刻劃人物而服務。

篇12: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設計理念

當前,高中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普遍不濃,常常應付了事。因此,我的教學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爲原則。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的“期待效應”理論,我把《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課時設計成“穿越”形式的閱讀體會課,讓學生在上課前就有所期待。本課時以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的模式,讓學生圍繞“林黛玉進賈府後的見聞”的論題展開,從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紅樓夢》第一回至第五回猶如全書的“序幕”或“縮影”,小說從第六回纔開始展開故事情節。曹雪芹安排前五回的目的,是將自己的創作意圖、作品的主題、作品的主線、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其歸宿等,作或明或暗、或詳或略的提示,使讀者一開始就能大致瞭解全書,不致讀來漫無頭緒。課文《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第三回,通過榮國府的女主人對來自蘇州的第一次見面的十三歲的外甥女林黛玉的接待,極其自然地介紹了榮國府的環境、人物。《林黛玉進賈府》是全書序幕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屬於經典名著中的精彩片段,所以細讀文本、仔細體味應該成爲教學的首選方法。同時,在《林黛玉進賈府》中儘管有幾個主要人物登臺亮相,主要故事情節初見端倪,但從整個小說來說,它只是前五回“大序”中的一部分,主要作用還是爲以後的人物活動和情節展開典型環境。因此,我們以環境描寫及其作用爲重點進行教學,並以此帶動對人物心理的分析來鑑賞人物形象。

二、教材分析:

《林黛玉進賈府》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三第一單元小說第一課。本單元是小說單元,是訓練文學作品閱讀欣賞能力的重點篇目。本單元的三篇課文兼及古今中外,本課屬於中國古典小說,意在激發學生閱讀我國古代小說的興趣,談談環境描寫對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數學生對《紅樓夢》的瞭解多來自電視劇,對於文字讀本的《紅樓夢》的博大精深不甚瞭解,加上快餐文化的影響和學習任務重等原因,要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深入文本,由體會古代文學作品的語言魅力而生髮閱讀興趣,有一定的困難。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認識賈府。

2.能力目標: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美感,領會人物的美。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欣賞精彩的人物對話

2.教學難點:

掌握通過分析人物的心理、言行舉止等手段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六、教法和學法

(一)教法:閱讀分享法、情境教學法、情景還原法等

(二)學法:預習、自主學習、討論、信息提煉歸納法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

20xx年2月20日上午9點,**同學枕着語文老師的奢華富貴的賈府,進入夢鄉。“小姐,小姐!”頭好暈,誰在說話?“小姐,,你好點了嗎?頭還暈嗎?”只見一個一團孩子氣的小丫頭向我扇着扇子關心的問。“你是誰?這裏是哪裏?”我打量着陳舊船艙中的褐色桌子,低聲問道。“小姐,我是雪雁。我們在去您外祖母家賈府的路上……”原來,我這一睡竟化身爲黛玉了……棄船登岸,榮國府的轎子和拉行李的車輛已經侯在邊上了。進入賈府後,我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請同學們根據課文內容,用黛玉的雙眼和雙耳,完成後面的內容。

(二)認識外婆家——賈府

1、初遊大觀園(預習安排)

問題:速讀課文,帶同學們參觀大觀園。

老師牽頭,黛玉進賈府前所見所感:很“大”:三間獸頭大門的左右各蹲着一個大獅子,正門之上有一匾,匾上書寫着“敕造榮國府”五個大字,正門的東西兩頭各有一個小門。進入賈府後,看到了……

(同學們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合理添加想象力,向同學們介紹大觀園)

2、初識賈府人(請同學們任選下面一個話題完成賈府人物介紹活動)(預習安排)

(1)向同學們介紹我的外婆(賈母)

(2)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嫂(鳳姐)

(3)向同學們介紹我的表哥(寶玉)

(4)跟外婆家的人說說我的情況

(三)感知名著《紅樓夢》語言的魅力,品鑑人物形象

1、對比四位同學收集的課文信息給賈母、鳳姐、寶玉和黛玉的人物介紹辭與課本的具體描寫,誰寫得更精彩?爲什麼?

2、品析人物心理,鑑賞人物形象

(1)鳳姐爲什麼一會兒笑一會兒哭?

(2)黛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惟恐”“被人恥笑”的心理是“好面子”的表現嗎?

(3)我們應該怎麼看寶玉的“摔玉”行爲?

八、作業設計:寫人,突出其形象特點。

任選一個人(①我的老師②我的同學③我的親人)來寫;根據其性格特徵安排適當的場合讓其登場亮相,通過外貌、動作描寫顯示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

九、反思

《紅樓夢》節選的《林黛玉進賈府》一共有9頁,怎樣在短短的40分鐘,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閱讀古代小說的興趣,讀出趣味讀出個性?要把《紅樓夢》講好,有關文學常識不得不講,作者介紹,社會背景等等也要爲學生理清楚。但一開始整理這些內容,學生或許會厭煩,所以我把這些內容安排到最後一個課時再講。

爲強化語言的影響作用,我在上課前並沒有組織學生觀看《紅樓夢》的電視劇,也沒有向學生展示與《紅樓夢》有關的圖片資料,而是充分利用語言文字的間接性和感染力,通過閱讀分享、情境還原等方法,引導學生儘可能地走入文字,與文字親密接觸,領略文字的博大精深:感受形象,感受大師的高超技藝,以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爲節約篩選信息的時間,我事先安排了兩項預習任務:1、勾畫課文中描寫賈府環境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2、勾畫描寫賈府主要人物的內容,並用自己的話概括。這一項預習安排爲學生進入文本,進入黛玉的角色節約了不少的時間。

篇1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

2、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學習難點: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拉丁美洲文學做爲外國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的種類,隨着近百年來拉丁美洲的滄桑鉅變越來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其中,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鉅著《百年孤獨》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內容就是這本名著的節選部分。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作者簡介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20xx)是20世紀哥倫比亞享有盛譽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和記者,1972年獲拉美文學最高獎——委內瑞拉加列戈斯文學獎,是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2、作品簡介

《百年孤獨》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作品內容複雜,人物衆多,情節離奇,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3、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百年孤獨》的主要寫作風格。它的特點是“變現實爲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這種風格的作品常常通過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寫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運用奇異多彩的表現手法,將現實和非現實融爲一體,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區不可思議的奇蹟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使人從審美中獲得一種極其強烈的既荒誕又真實的感覺。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通過學習本文,能夠讓學生置身於近百年來拉丁美洲大地的社會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滄桑鉅變,感受其中千姿百態的民族特點,從而感受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能夠讓學生從主題內容、敘事手法和語言風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獨特的藝術成就,提升鑑賞外國小說的能力。

三、學習活動

(一)掌握基礎、初識文章

詳見知識要點。

(二)概述前文、引出後文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結婚後,帶領一羣年輕人離開家鄉,長途跋涉來到一個偏遠的地區建立了小村莊馬孔多。馬孔多交通閉塞,只有一羣吉卜賽人偶爾來訪,帶來被村裏人看做魔法的磁鐵、望遠鏡、冰塊等新鮮事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吉卜賽老人梅爾吉亞德斯結爲好友,埋頭鑽研鍊金術,卻一無所獲。他想尋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敗告終,反而是烏爾蘇拉在尋找離家出走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時,無意中發現了鄰近的城鎮。馬孔多自此與繁華世界建立了聯繫,天翻地覆的變化即將到來。

(三)總結情節、介紹手法

1、藉助文眼、理清內容

①新商道的開闢,使得馬孔多與外界有了更多的聯繫,外界的新鮮事物不斷進入馬孔多。

②麗貝卡帶着父母的骨殖從遙遠的馬納烏雷辛苦跋涉到來之後出現了各種怪異行爲。

③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症。

2、掌握手法、賞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孤僻怪異的神奇人物。

②錯綜曲折的離奇故事。

③誇張變形的表現手法。

④綺麗詭異的語言特徵。

總之,在全文中,對話、回憶、夢魘、聯想、神話、預言無處不在,時空輪迴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營造出一股神祕詭異的奇特氛圍。

3、抽絲剝繭、剖析現實

①文章的主要情節涉及到哪幾個要點?

音樂鍾進入了馬孔多人的生活。麗貝卡的言語溝通過程。馬孔多人忘記了事物的名稱。

②情節要點含有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時間和語言。

③音樂鍾代替了羣鳥報時意味着什麼?

標誌着現代社會的鐘表式的時間能夠創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帶來整齊規訓,但也可以帶來異化。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更容易成爲一種權力。誰控制了時間的體系、時間的象徵和時間的解釋,誰就控制了社會生活。當鐘錶式的時間隨着外來文明的進駐滲透到馬孔多鎮人們的生活習慣上時,也意味着這裏的人們在慢慢被現代文明生活的權力所控制。

時間加速之後,人們處於“時間飢餓”狀態中,只擁有時間沒有擁有生活,當客觀時間已經很充足時,人們的注意力還在鐘錶所代表的時間上,在無所事事中聽着音樂鍾數華爾茲的音符。除了時間,人們已經很少關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寫音樂鐘的那段文字,就是統一、整嚴、標準化的現代工業文明滲透的痕跡,用“音樂鍾”代替“羣鳥”便是機械時間(現代時間)代替了自然時間(傳統時間)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現。當地人的時間標準已經被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時間標準殖民化。

④麗貝卡來馬孔多後的語言交流情況意味着什麼?

這一點要結合着馬孔多人得了失眠症忘記了事物的名稱這個現象一起分析。

結構主義語言學把人類的語言定義爲一個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分爲“能指”和“所指”,語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義是所指。舉一個例子,gou這個聲音是能指,gou這個讀音所代表的動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義更加重要,可是當“能指”都被馬孔多人遺忘掉的話,“所指”代表的意義就更無從說起。

薩丕爾—沃爾夫語言假說認爲,語言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它還會決定着我們的思維,最後決定我們的文化,決定着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就會有不同的社會。

馬孔多人忘記的名稱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維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礎性的事物,這樣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遺忘,足以證明失眠症的危害極大。而語言被遺忘後,語言所代表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義就會消亡。麗貝卡的焦慮和抗拒也隱含着這層意義。

⑤文中情節所涉及的語言問題還說明了什麼?

這一點主要通過麗貝卡的語言溝通的過程來體現。麗貝卡一開始不與人交流,意味着不願意跟別人有語言的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融合。這就是語言缺失造成的。所以麗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並以此來緩解自己不合羣的孤獨的焦慮感。

但是麗貝卡最後還是跟家人交流溝通了,但是過程繁複,手段駭人。。經過這場語言同化的過程,麗貝卡之所以說殖民地語言說得跟印第安土語一樣流利,我們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這段描寫事實上表現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來語言殖民的具體過程。

福柯提出,羣體的話語實踐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權力實踐的方式,話語的實現同時也是權力的實現,因爲權力與慾望始終圍繞着言語的合法性展開鬥爭。

拉丁美洲是一個混合文化的地域,在“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長爲穩定文化系統的情況下,已經發展成熟的歐洲天主教信仰以改頭換面的施予者姿態強行成爲當地的主流文化,截斷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對自我身份確定性的過程。

在推行主流價值觀的時候,殖民者的語言對殖民地文化和語言進行的播撒和滲透,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話語方式來確認自我的身份,在一種扭曲的文化氛圍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現實世界的被殖民過程。

在麗貝卡來之前,課文中提到“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頑固地不肯說卡斯蒂利亞語,而只說瓜希拉土語。”所謂的“頑固”,其實是當地人的原始心態和語言表徵尚沒有外來文明侵襲的保留,但是在烏爾蘇拉的心目中,“頑固”地說本地方言並不是一種讓她安心的現象。所以,烏爾蘇拉會通過希望兒女們都說卡斯蒂利亞語來獲得某種安全感,而不說這種語言的麗貝卡先是被認爲是瘋掉,後來直接被毒打。在這個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語言如何被侵略並且以什麼樣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個細節,照看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的保姆是隻說古印第安語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烏雷看見麗貝卡語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症的表現後,第二天跑得無影無蹤,他們是印第安古老王國的王子和公主,離鄉背井,屈居人下就是爲了保有自己的語言和背後僅存的對已消亡的歷史的回憶,當失眠症在閉塞落後的馬孔多蔓延時,意味着外來文明入侵的觸角已經佈滿了拉丁美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4、深入賞析、評價反饋

馬爾克斯通過描寫統一使用音樂鍾和遺忘語言這樣的生活細節是想表現拉丁美洲什麼樣的宏大歷史呢?

實際上,我們不難得出,馬爾克斯寫這個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正在被大家忘記,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和對歷史的反思。

事實上,這些細節象徵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紀以後的文化變遷。無論是時間因素還是語言因素,最後都指向了歐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並用特定的技術權力和話語權力促使了拉丁美洲傳統民族性的消亡。雖然,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現代社會的可量化、可計算的客觀化影響,但是同時也在強力推行現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時摧毀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樣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錮,使他們在思想上對西方殖民者絕對服從。整個拉美民族都在孤獨的包圍中,人們通過掩耳盜鈴般的失憶和遺忘避免體會真實徹底的孤獨,重複的行爲、集體的失眠症和健忘症等是這種孤獨的外在表現形式。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老師藉着這篇選文,想幫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獨》這本名著的一個核心思想——擺脫殖民統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來的命運十分重要,發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劇告訴我們,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佔有一席之地,我們必須保有對自己民族語言、思維和文化的主動權,這樣,纔不會屈居於西方話語中,失去我們東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韻味。

五、課後作業

(一)思考作業:

1、如果馬孔多沒有開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夠解決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問題呢?

2、請同學們複習《齊桓晉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這句話,將兩篇文章對照分析,思考一下我們中華民族會不會產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獨呢?

以上問題請同學們任選其一,完成一篇不少於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閱讀:

《紅高粱》(莫言)、《危地馬拉傳說》(阿斯圖里亞斯)、《一句頂一萬句》(劉震雲)

六、板書設計

時間技術權力

思想文化被殖民

語言話語權力

避免體會真實徹底的孤獨失憶、遺忘

篇14: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鑑賞散文的相關知識。

2、介紹課文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當時的思想狀況。

3、(美點尋蹤)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文章的美。理清遊蹤。

4、引導學生體味第四段的語言美、畫面美。

核心素養:

語言建構與運用:認識“通感”的修辭方法,體會本文中“通感”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誦讀課文,領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觀情感。熟讀課文,背誦第四、五、六段。通過把握本文的情感脈絡,學習鑑賞抒情散文。

審美鑑賞與創造:理解本文“主觀情”與“客觀景”的自然融合。把握作者情感的發展變化,瞭解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作品的感情色彩同當時的時代背景的內在聯繫,理解一個正直文人不滿於現實又無法找到出路的苦悶心境,培養學生敢於對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和評價質疑的能力,並且學會與他人分享交流自己的閱讀鑑賞心得。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典雅清麗、準確生動、富有韻味的語言,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課前準備:《荷塘月色》朗讀帶和一些舒緩的音樂;並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資料,瞭解本文的時代背景和作者,製成ppt,做好課上展示的準備。

《荷塘月色》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夏季的一個夜晚,月亮升高了,是一輪圓月,我們的主人公心情鬱悶,想散散心,於是想到荷塘去走一走。月光下的荷塘是那樣的美,荷塘上的月色也令人陶醉,那景色就象一幅靜謐、安詳、優美的圖畫。作者將這幅畫給我們描摹了下來,成爲一篇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我們讀他的文章就象看到了那幅畫一樣。那篇文章就是著名的《荷塘月色》,作者就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先生。

二、學生自主學習課文,合作探究:

(一)、教師播放課文配樂朗讀

1.配樂動畫朗誦,初步感知、欣賞美景、體味感情。感受課文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2、檢查預習《能力培養與測試》中字詞練習的完成情況。

(二)整體把握,自主探究

①、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內容。

②、夜深人靜之時,作者爲什麼會突然想去荷塘邊散步?給文章八個小段標上序號,找出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找出文章抒情的語句。

③、作者的行蹤是怎樣的?請用箭頭表示出來。

④、作者感情發展脈絡是怎樣的?

讓學生依次交流以上問題。

(三)師生交流明確:

①主要是由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②文章主要寫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

文章主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文章抒情的語句主要有:

第一段: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

第二段: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愛熱鬧,……也愛冷靜;愛羣居,也愛獨處。……便覺是一個自由的人。……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第七段: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

第八段: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③作者的行蹤:家門——小路——荷塘——四周——家門

④感情發展脈絡

“不寧靜”→欲求排遣,淡淡的哀愁→觀荷塘月色,淡淡的喜悅→發出“我什麼也沒有”的感慨→惦念江南,欲求超脫不得。

(四)、學生再次仔細閱讀課文,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和有必要深究討論的問題。

學生小組互相交流,也可把問題交給全體同學一起,教師加以點撥。

在學生互相交流提出的問題後,教師還可以拋出下列的問題供大家探究:

1、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2、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3、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4、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要寫採蓮的事情?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6、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針對上述問題請學生認真討論,能在課堂上回答的問題,我們當堂解決,還有不能解決的請同學們上網查閱資料,或上圖書館查閱資料。我們下節課再來互相交流解決。)

(五)、學生選取自己喜歡的問題討論交流,然後教師抽查,並加以點撥。

關於作者思想感情的問題:

教師提示,要搞清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的問題,首先要搞清爲什麼作者會頗不寧靜,這必須聯繫當時的時代背景,必須聯繫作者自身來看。明確:

1、作者、作品簡介

關於朱自清,《荷塘月色》(引導學生參看教輔資料《能力培養與測試》)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教師點撥,並明確:

1、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爲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武裝的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2、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爲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爲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3、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4、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5、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6、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裏的極不寧靜。心裏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着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裏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三、熟讀精美語段。

第四、第五、第六段。

教師要求學生誦讀時要把握好感情的“度”,以含蓄爲主,“內在”情感要豐富,表現出優美的“韻味”,語速宜緩,節奏分明。

四、作業。

上網或者上圖書館查找有關作者和作品的資料,走近朱自清。

第二課時

一、簡要複習上一節課的內容,導入新課。

二、欣賞精美語言。

同學們說說自己喜歡的語句,並說明理由。然後教師歸納:

1.形象美——手法多樣:

鮮明的比喻、明顯的對比、強烈的襯托、生動的擬人、傳神的通感

2.語言美——新穎而不失自然傳神

通俗流暢描述傳神節奏協調(量詞、疊詞)

3.意境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

本文的語言美,主要是用了大量的修辭的手法:如

比喻句

①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②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裏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

③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到荷塘的那邊去了。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⑤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

⑥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

⑦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小結:比喻具體形象

擬人句:

①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嫋娜地開着的,有羞澀到打着朵兒的……

②葉子本是肩並肩地挨着……

③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

小結:擬人靈秀動人

通感句

①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②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小結:通感迷離精妙

通感是一種特殊的修辭。通感是把人們的各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通過比喻或形容詞溝通起來的修辭方式。通感就是移覺。

舉例(1)她笑得很甜。(視覺轉爲味覺)

(2)人靚歌甜。(聽覺轉爲味覺)

(3)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嗅覺轉爲聽覺)

(4)塘中的月色並不均勻;但光和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視覺轉爲聽覺)

疊詞節奏鮮明

迷迷糊糊悄悄蓊蓊鬱鬱陰森森淡淡曲曲折折田田等

動詞準確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在瀉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青紗的夢。爲什麼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漂”替代“浮”呢?

(“瀉”的範圍廣,與“流水”相照應,而且有動態美,顯得生動活潑。“照”的範圍窄,不能與“流水”相照應,有點呆板,顯得不靈泛。)

“浮”突出靜態美,“籠”可與之對照。“漂”突出動態美,“籠”不能與之對照

三、總結課文,啓迪思維,遷移運用。

本文描寫的荷塘只是清華園中一個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筆下,卻是如此的秀美靜謐,令人神往。爲什麼?

由於:作者對景物做了深入細緻的觀察,對生活有深摯真切的感受,運用語言的功力很深,故有了美文《荷塘月色》。

四、課後作業

1、背誦第4、5、6段。

2、以《校園月色》爲題,寫一篇抒情散文。

篇15: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生自瀆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背景資料。

2、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3、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二、過程與方法

瞭解巴金與《家》的有關內容。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四、重難點

1、瞭解《家》的故事梗概。

2、瞭解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3、封建大家庭罪惡,封建制度的黑暗。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

家,可以讓你想到什麼?

家,在人們的眼中,都是愛的代名詞,是避風的港灣,是永恆的棲息地,但無論如何形容,家就是一個能給你幸福溫暖的處所,它就是愛。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說中,“家”卻是一個明爭暗鬥卻不見硝煙的戰場。

(二)作者簡介及作品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xx年10月17日),原名李堯棠,字芾甘,中國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中國現代文學家、出版家、翻譯家,代表作: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其中《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作品多以抒情筆調,描寫新知識青年對舊制度、舊文化的強烈憎恨和大膽抗爭,充滿激情,語言清新流暢。

被魯迅稱爲“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作品被譯成多種外文出版。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又被授予法蘭西共和國榮譽勳章。

(三)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文本內容。

(四)內容分析

1.主題概括

三份愛情的毀滅,三個女性的死亡。

覺新——梅、瑞鈺、覺慧——鳴鳳。

2.人物賞析:

(1)梅

原名錢梅芬,覺新兄弟的姨表兄妹。與覺新青梅竹馬,相互愛戀,因家長之間的矛盾而被拆散,後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因婆家對她不好,在孃家抑鬱而死。

(2)瑞鈺

家長們用抓鬮的辦法爲覺新選定的妻子,善良賢惠,高老太爺死後因無法承擔迷信的“血光之災”的責任被迫到城外待產,最後難產而死。

(3)鳴鳳

高家的婢女,7年前被賣到高公館開始做苦事、吃打罵和流眼淚的生活,深愛三少爺覺慧,但高老太爺答應把她送給六七十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勇敢反抗,投湖自盡

(4)覺新

高家的長房長孫,覺民、覺慧的大哥,是一個長期接受封建教育,深受封建禮教制度的迫害,但又渴望幸福生活,具有“二重人格的人”。他同情新思潮又自甘落伍,不滿舊禮教又奉行“作揖主義”,具有複雜而豐富的性格內涵。

(5)覺慧

受“五四”新思想影響的青年學生代表。封建大家庭“幼稚而大膽的叛徒”,覺新、覺民的弟弟。參加了具體的反封建、反專制的鬥爭,包括勇敢參與反對封建軍閥的鬥爭,堅決反對“作揖主義”與“無抵抗主義”,蔑視等級制度與丫頭鳴鳳相愛,反對包辦婚姻支持覺民逃婚,大膽揭穿迷信的捉鬼、血光之災等邪說,最後義無反顧地從封建大家庭出走。

3.問題“誰是兇手?”

探究:覺慧和覺新在愛情中的表現

(1)覺新對於梅:

和梅表姐相愛,但是由於雙方家長在牌桌上的一些小矛盾就扼殺了這段美好的戀情。覺新很痛苦,但是沒有反抗,對於父親爲他安排的與李家的婚事表示順從,回房矇頭大哭一場,繼續與李家小姐瑞鈺完婚。

(2)覺新對於瑞鈺:

高老太爺去世後,瑞鈺產期將至,陳姨太因嫉妒怨恨瑞鈺,以“血光之災”爲由要覺新把瑞鈺送到城郊外待產,覺新不想,但是沒有反抗,照做了;四天之後覺新去看瑞鈺聽到瑞鈺悽慘的叫聲,但是沒有人敢來爲他開門,瑞鈺就這樣叫着他的名字死去了,他們最終也沒有見上一面。

(3)覺慧對於鳴鳳:

與鳴鳳相愛,又常常處於矛盾當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在鳴鳳被安排嫁給馮樂山做小妾是他還一無所知,在鳴鳳想要向他傾訴時他忙於自己的事業,最後鳴鳳被逼得投湖自盡了他才後悔地追去,已經晚了。

4.假設:時光可以倒流,覺慧和覺新會怎麼做?

5.探究:是什麼導致了覺慧和覺新的複雜的性格?

明確:覺新:不滿封建家庭的專制,但是他的長房長孫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禮教的約束,他養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順從的個性。,爲維護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和平相處”,他凡是採取“不抵抗政策”。家對於他來說是精神煉獄,但是又難以割捨,所以他最終“順着舊的環境生活下去”,向封建勢力一次次地妥協退讓,甚至犧牲自己的愛人。陷在封建傳統的泥淖中無法自拔。

覺慧:一個充滿朝氣的反抗者、家族的叛逆者,他體察到封建家族的虛僞黑暗和腐朽,決心要做自己的主人。但是在抗爭的過程中,他也有一些大膽幼稚的行爲,到外面尋找新生活。他衝破世俗與鳴鳳相愛,又經常處在矛盾中,下不了最後的決心。對於他祖父,覺得他們兩個像敵人,但是當他祖父去世之後他又覺得現在的確是太遲了。他們將永遠懷着隔膜,懷着祖孫兩代的隔膜而分別了。

6.時代背景:

明確:“五四”運動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革命運動。它以全新的思想、全新的旗幟喚醒了整整一代中國青年。維護人的尊嚴,追求人性解放,在“五四”時期作爲一種社會思潮吸引着無數新一代青年。

“五四”運動就像一場夢一樣,迷住了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的心,但隨着這個夢逐漸地褪卻其夢幻色彩,其矛盾性就逐漸顯現出來。

7.作者的生活背景:長期的封建大家庭的生活

明確:李家是當地的殷富,數代都是書香人家。巴金等五個兄弟姐妹從小生活在五進三重的李公館裏。然而,隨着父母親的離世,他的家族開始了內部分化。在其後的分家過程中,家族內部的傾軋醜態畢露,巴金看到了人情世態和詩禮傳家背後的齷齪。1920年,巴金的祖父也因病死去,遺產的爭奪由此引發,巴金在這些事情上看到了人性的複雜和善惡,這給了《家》豐富的創作素材。

作者身處五四運動之中,自然沾染了濃重的時代氣息,對舊社會既憤怒又留念,對封建人物既痛恨又同情,對新出路既渴盼又迷惘,作者本身就處於這樣一個痛苦、矛盾、掙扎的過程中,所以《家》中的人物,尤其是與作者最爲相似的覺慧,不可避免的宣泄出作者的矛盾與痛苦。

8.小結:

巴金在談到《家》的創作時曾經說過,他要爲青年寫作,他寫這部長篇小說的目的是“我要控訴”,“向一個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控訴”、“宣告一個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我要寫這種家庭怎樣必然走上奔潰的道路,走到他自己親手掘成的墓穴”。作品通過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毀滅,控訴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罪惡,描寫了青年一代的覺醒和反抗。

《家》中的覺慧和覺新是時代的產物,時代的矛盾性造成了人物性格的矛盾,人物的悲劇命運也是時代不可避免的,是無法被拯救的,唯一的出路是順應時代的發展,接受新思想的影響,自己拯救自己,創造美好的生活。

篇16: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材、學情分析

第一單元均爲寫景狀物散文,《故都的秋》憑藉精巧獨特的構思和優美雋永的語言,描繪秋聲、秋色、秋味,抒寫了自己清、靜、悲涼的心境,抒發了對故都秋的深沉的眷戀之情。文字清新雅緻,感情深摯動人,蘊涵了豐厚的文化底蘊。高一學生剛剛接觸這類情景交融的長篇散文,他們那點不多的關於情景關係的知識儲備,不足以支撐他們解讀此類文章。因此,如何結合課文,真正理解以情馭景並避免解讀過程中硬貼標籤的現象,是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另外,新課標要求知人論世,但由於時代久遠,再加上年輕人的朝氣蓬勃,他們的情感和閱歷與文章都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如何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時代的距離,是教學中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同時,新課標強調多元解讀,我們可以嘗試就這篇文章學習如何從文化角度分析課文,而不僅僅是“知人論世”,從而樹立多元解讀的觀念。

二、教學目標

1、感知作家獨特的視角,分析並掌握故都秋景的特點。

2、培養朗讀感悟、品味語言的能力,領悟本文“主觀情”和“客觀景”的自然融合。

3、感悟作者熱愛、眷戀故都之秋的美好情感,陶冶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秋蟬、秋花、秋雨、秋棗等意象中蘊涵的情感;掌握文章運用對比、比喻等多種手法摹寫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靜、悲涼”的原因。

四、教學工具

幻燈片、導學案。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秋天是一個多情的季節,秋天是一個傷感的季節,秋天也是一個收穫的季節。自古文人,對秋天情有獨鍾。可是再熱愛,能夠願意拿生命去換取的能有幾個呢?郁達夫,就是其中一個。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郁達夫筆下的秋天,看一看究竟是什麼樣的秋天值得作者用生命去換取?

(二)導學案課前自學部分展示:(學生課堂展示)

1.熟讀課文,回答問題。

(1)文章的文眼: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2)文章結構:課文可以分爲3部分,每一部分包括哪些段落?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第一部分(1~2)總寫:眷戀故都秋味。

第二部分(3~12)分寫:具體描寫故都秋景。

第三部分(13~14)總寫:抒發眷戀之情。

(3)五字概括文中的每幅秋景圖:庭院清秋圖、秋槐落蕊圖、秋蟬殘鳴圖、秋雨話涼圖、秋日勝果圖。

(三)課中探究:

1、以第一幅秋景圖爲例,體會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手法來表現“清,靜,悲涼”?

(1)請個別同學朗誦第一幅秋景圖對應的文字,其他同學勾畫出本段的景物,形容詞,動詞。

(2)師問:爲什麼牽牛花的顏色以“藍色或白色爲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先探討顏色)

師問:藍、白色給人什麼樣的感覺?

生答:寧靜。

師問:如果你是一個孤獨的旅行者,目之所見皆是這樣的色彩,會是什麼心情?

生答:悽清、悲涼。

(3)請問:日光能數嗎?爲什麼作者是“細數”?大家從“數”讀出了什麼?(再探討動詞“數”)

生答:清閒。

加入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第三十九回有這麼一段對話,和王安石的相關詩句幫助學生理解,學生領會到了“落寞”“悲涼”。

老師點撥並歸納:

秋味之“清”——從動詞:靜坐、泡、細數、靜對。

從色彩:碧空、牽牛花的藍色等。

秋味之“靜”——馴鴿的飛聲。

秋味之“悲涼”——“破屋”“破壁腰”“漏”“疏疏落落的秋草”。

老師歸納表現手法:寓情於景,以動襯靜。

2、爲什麼郁達夫喜歡的秋是“清、靜、悲涼”的?

請同學們結合導學案的知識鏈接部分的““作者介紹”和“寫作背景”來思考。

明確:從客觀方面來講,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徵,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從主觀方面來講,也有三個因素:

第一,跟舊中國時代環境的黑暗有關,這導致他思想苦悶;

第二,跟作家個人氣質的抑鬱善感有關。郁達夫早年(三歲)喪父,在日本十年的異地生活使他飽受屈辱和歧視。

第三,跟作家的文藝觀和審美追求有關。在杭州期間,郁達夫提倡“靜”的文學,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學”。

因此,上述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就決定了作家會選擇什麼樣的景來抒什麼樣的情。

3、文中有一句話,準確而又精彩地對比了南國之秋和北國之秋,找出並賞析。

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賞析:請同學們分析每一種美食的特點,然後思考作者運用這組對比和比喻的目的是什麼?(學生分組討論,課堂展示)

黃酒:濃烈白乾:溫和稀飯:清淡饃饃:厚實。

鱸魚:鮮嫩大蟹:醇美黃犬:機巧駱駝:沉穩。

教師明確:運用四組比喻,以具體事物來說明,生動形象,饒有趣味。在對比中凸顯了故都之秋的濃烈、敦實、深長、厚重,傳達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熱愛之情。

4、本文是寫景抒情散文,卻在描繪了五幅秋景圖之後,插入了一段議論。試分析第12自然段的內容和作用。

明確:內容:議論,論述了中國的文人學士和外國的詩人對秋的偏愛。

作用:從記敘到議論,這是從“形”到“神”的深化過程,這段議論,在前面記敘的基礎上,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讚頌秋,讚頌北國之秋,於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暗合,同時顯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行文思路。

(四)拓展延伸:

讀罷全文,你認爲郁達夫在此文中是頌秋呢,還是悲秋?

明確:贊秋,但全文的基調的確有些悲涼。一粒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文章首尾多次將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作比,表達了他對北國之秋的無限眷戀。結尾的一段文字,作者願意用生命作爲代價來換得北國之秋的常在,對北國之秋的愛的情感達到了極點,對秋的謳歌與讚美之情揮灑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的深沉的愛。

篇17: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教學目標

1.瞭解聞一多的代表作品、貢獻及詩歌特點。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太陽吟》是詩人聞一收錄在詩集《紅燭》中的代表詩歌。留美期間,身爲海外遊子,每日見到的太陽同樣也照耀着祖國,於是他希望太陽能夠帶去自己對家鄉、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詩歌情感真摯,意象奇特,蘊含着濃濃的的愛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紅燭》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學生齊讀詩歌由聞一多《紅燭》詩集中的詩歌導入,更有針對性。

2、寫作背景

《紅燭》寫於1923年。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年輕的詩人有像紅燭一樣的赤子之心。儘管生活中不乏困頓、失望,但詩人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他已經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幹,探索,堅毅地爲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果。黑暗中搖曳的紅燭,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徵,爲我們指明瞭方向。

3、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於湖北浠水。現代愛國詩人,學者,戰士。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五四運動後開始發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後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發表了著名的《最後的一次演講》,當日下午,即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鬱奇麗的藝術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表現,影響頗大。

4、題目解說

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於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讚歎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節:一開頭,詩人就懷着敬慕的心情讚歎熒熒的紅燭。

“紅”是赤誠的象徵。紅燭,在詩人眼裏,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麼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理解了這一點,對全詩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較容易把握了。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

2、第四節,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既制了,便燒着”,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於奉獻,活着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也燦爛的火光。詩人藉着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願。“燒罷!燒罷!.....監獄!”

當時,民衆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固受着禁錮。詩人認爲:自己的職責,就在於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衆覺悟,使民衆奮起,使民衆熱血沸騰,使民衆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獄中解放出來。

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繫在一起的。

3、第八、九節的呼喚,--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對導鼓勵的呼喚。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造光明你的因。”這樣的因果關係是多麼不公平,不合理,爲着“創造光明”,結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啊!/,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昇華。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本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裏,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7、寫作特點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複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採用中國傳統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後照應和每節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闢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着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篇18: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1、教學目標

1。學習詩歌的“三美”原則;

2。有感情的誦讀詩歌並理解意象“紅燭”的作用;

3。感受詩歌蘊含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和愛國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通過“意象解構”的方式進行對比,幫助學生領悟“蠟炬”和“紅燭”兩個意象在象徵內涵與所寄情感上的不同以及詩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不同。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教師從“意象”這個概念的解析入手,幫助學生領悟同一個物象被不同的情感包裹,也會形成不同意象的原理,嘗試用舉例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蠟燭”這個物象在李商隱和聞一多的詩中,所形成的意象有着怎樣的不同,也就是“蠟炬”和“紅燭”的不同。

2、寫作背景

《紅燭》這首詩寫於1923年,當時詩人聞一多正準備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詩集,他在回顧自己數年來的理想探索歷程和詩作成就時,寫下了這首名詩《紅燭》,將它作爲同名詩集《紅燭》的序詩。

3、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湖北浠水人,中國現代著名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幼年愛好古典詩詞和美術。1913年考入清華學校,1922年畢業後赴美留學,研習繪畫、文學。1923年出版詩集《紅燭》。1925年回國,歷任北京藝術專科學校、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等校教授。1928年出版第1二部詩集《紅燭》。1946年7月15日被國民黨特務殺害,用自己的鮮血譜寫了愛國主義的不朽詩篇。聞一多的詩歌表現了對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的痛恨,抒寫了對祖國和人民命運的深切關注,洋溢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在藝術上,聞一多的詩歌想象奇特,結構整飭,形式整齊,音節和諧,具有較高的藝術成就。

4、題目解說

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於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層次結構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讚歎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

6、全文分析

1、什麼是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於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

2、從詩歌題材的特點來看,這是一—首什麼題材的詩?這種詩有什麼特點?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託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歎體現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託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度,或寄寓美好的願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作者的生活情趣。

3、李商隱的詩句“蠟炬成灰淚始幹”放在開頭,有什麼作用?

“蠟炬成灰淚始幹”是全詩的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自焚”與“流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

4、詩歌以問答的形式展開抒情,一共有幾處問?問什麼?

三處問:

第1節爲第一問:紅燭爲什麼這樣紅?

第2節爲第二間:紅燭爲什麼要自焚?

第6節爲第三問:紅燭爲什麼要流淚?

全詩以詩人對“紅燭”的心跡交流爲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作宗旨的求索過程和結果。

5、小結:本詩共九節,開頭一節着眼於紅燭的顏色,將紅燭精神集中在一個“紅字上面,凸現了紅燭的總體形象,由紅燭形象即刻聯想到詩人自身,“物”與“我就完全交融起來。最後一節歸結到“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樣一個哲理,也就是將紅燭精神歸結到一種徹底奉獻的人生哲學,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全詩將唐代詩人李商隱的一句詩“蠟炬成灰淚始幹”作爲引子,詩的主體部分就是扣住“灰”與“淚”分兩層來展開抒情的。全詩以詩人對“紅燭”心跡的交流爲線索,用問答的形式展開詩意、抒發詩情,顯示了詩人對人生真諦對詩歌創作的宗旨求索的過程和結果。

7、寫作特點

《紅燭》比喻、擬人、象徵手法運用巧妙。抒情的感嘆詞“紅燭啊"多次出現,把紅燭當人來寫,詩人問它的身軀從何處來,問它的靈魂從何處來。“風”比喻惡勢力,“監獄”比喻禁錮人的封建制度。紅燭要燃燒,燒破世人的空想,燒掉殘酷的監獄,靠自己的燃燒救出一個個活着但不自由的靈魂。文中的紅燭象徵滿懷赤誠和熱情,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犧牲也在所不惜的青年。

篇19: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主旨。

3.結合語境,揣摩詞語、句子的含義及其表達效果,進而學習運用比喻、通感、擬人和疊字表情達意的技巧

【教學重點】

1.在特定語境中揣摩詞句的含義。

2.體味作品寫景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其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課文情景交融,“景語”“情語”渾然一體。

2.藉助關鍵語句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古詩中“月”的意象及其含義。

1、李白《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在這裏,“月”成了詩人排遣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的一種載體。

2、蘇軾《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裏,“月”成了詞人表達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種載體。

那麼,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裏,“月”又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咱們今天就來學習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瞭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炫,號秋實,取春華秋實之意。爲勉勵自己在困境中不喪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辭》中“寧廉潔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於江蘇東海縣,祖籍浙江紹興,自祖父以來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的哲學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學任教,參加了文學研究會。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歐遊雜記》、《倫敦雜記》,雜文集《論雅俗共賞》、《標準與尺度》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朱自清,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是毛澤東稱頌的“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的著名作家、學者、民主戰士。毛澤東曾熱烈讚揚其“寧死不領美國救濟糧”的高尚氣節。

三、瞭解背景(論世)

1927年7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兩次反革命政變之後,白色恐怖籠罩了中國大地。舊時代正在崩潰,新時局尚未到來。知識分子不滿黑暗現實,嚮往自由生活,但頹喪和騷動使得他們惶惶然,處於苦悶彷徨之中,看不清前進的方向。這種內心的痛苦與矛盾就外化爲荷塘月色的圖景,素雅朦朧的景緻和作者內心的淡淡的哀愁與淡淡的喜悅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開惱人的現世,求得短暫的安寧。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爲超脫世塵的絕妙世界。在創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積極投身於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一員干將。五四新文化運動熱鬧了一陣子之後,於1925年前後進入了低潮期。對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這一點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來。

四、請學生聽朗誦帶,注意字詞並注意體會其中的語言、思考如何劃分層次。

1、字詞<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緣由。(點明題旨)(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靜迷人。(主體)(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動鄉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線索: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

遊蹤線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閱讀課文,找出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2.請三至五位同學說說自己找到的能表現作者心情發展變化的語句。

3.教師歸納總結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鬱悶)──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開朗)──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重新陷入鬱悶)──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鬱悶)

五、領會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現失眠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一是藉助對“月亮”的描寫表現夜已深。二是藉助對“孩子們”和“妻”的描寫反襯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

明確:一是藉助對平時沒有月光時路上的景象的描寫反襯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從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二是藉助對自己在蒼茫的月光下的獨特感受的描寫來表現獨處的妙處,側面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三是藉助對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的描寫來表現她們搭配得恰倒好處,進而烘托出自己開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現冷清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藉助對“蟬聲”和“蛙聲”的熱鬧的描寫反襯出自己的“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現思鄉的鬱悶心情的?

明確:藉助對《採蓮賦》和《西洲曲》的有關內容的回憶來表現江南生活的意興盎然,從而引出自己的思鄉之情。

5、小結:所謂“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觀)與人的思想感情(主觀)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無縫、水乳交融,散文就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它具有一種意境美。

六、佈置作業

找出文中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讀的基礎上領會其場面描寫的美感。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場面美。

【教學過程】

請三至五位同學朗讀自己找到的描寫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寫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2.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樣描寫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葉:動態美(疊詞比喻)

荷花:嬌美姿態、羞色神情(擬人排比博喻)

荷香:時斷時續、若有若無、清淡飄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寧靜(動靜結合擬人)

荷韻:言有盡而意無窮(把所見與想象結合)

4.集體誦讀這一段文字。

5.作者寫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樣描寫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藉助什麼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寫得這麼成功的?請從課文中摘錄有關語句,填出下面表格中的有關內容。

手法描寫的對象文中的例句

喻出水很高的葉子像()

開放的和尚未開放的荷花正如()

又如()

又如()

顫動的葉和花像()

密密挨着的葉子宛然()

月光下的葉子和花彷彿()

又像()

灌木的黑影如()

楊柳的倩影又像是()

陰陰的樹色像()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是()

感微風中的荷香彷彿()

塘中的月色如()

人打着朵兒的荷花

田田的荷葉

葉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邊的楊柳樹

樹縫中漏下的路燈光

2.小結:要寫出場面的美,運用比喻、擬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體誦讀這三段文字。

四、佈置作業

從你所接觸的文學作品中,找到並摘錄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三至五個。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朱自清散文的語言美。

【教學過程】

一、作業檢查

1.請幾位同學說一說運用通感的表現手法的句子。

2.教師點撥:通感是一種特殊的比喻,其與比喻的區別在於通感的比喻感覺互通的。如“荷香”(嗅覺)彷彿“歌聲”(聽覺),“月色”(視覺)如“名曲”(聽覺)。

二、咀嚼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謂“咀嚼”,就是反覆地比較:同樣一個意思,可以用哪些詞句來表達,作者爲什麼取此而舍彼,用彼詞句有什麼不妥,用此詞句有什麼妙處,等等。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咀嚼”一下。

1.“這是一條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換成“幽靜”好不好?爲什麼?(不好。“幽僻”既有“幽靜”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靜”只能表達一個意思。“幽靜”只有在心情悠閒自在時才能體會得到,如“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並不悠閒自在。“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處地襯托出了作者孤獨鬱悶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個人,揹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與“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爲什麼不用“慢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現動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現動作的速度,也能表現做動作時的心情。“踱”與作者心情轉爲開朗相適應。“踱”又與下文“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相照應)

3.“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與“就”意思相近,作者爲什麼不用“就”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還有“暫且”的意思,表達的意思比“就”要豐富。“且”說明荷香月色帶給“我”的歡愉只是片刻之間的,這與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進入鬱悶相照應)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句中的“瀉”表達的其實就是“照”的意思,作者爲什麼不用“照”而用“瀉”呢?(因爲作者已經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水”是隻能“瀉”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裏”一句中的“浮”表達的其實就是“升”的意思,作者爲什麼不用“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現“青霧”的動作,但在高度上有區別:“升”讓人感覺“霧”很高;“浮”讓人感覺“霧”很低,低得與荷葉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與楊柳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一句中的“畫”表達的其實就是“留”的意思,作者爲什麼不用“留”而用“畫”呢?(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三、品味語言

理解語言之美還需要品味。所謂“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選用某一個詞能起到怎樣的表達作用。下面我們結合具體的例子來“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小心,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2、“輕輕地推門進去”一句中的“輕輕地”有什麼表達作用?(說明動作很輕,作者不願驚動家人)

3、“路上陰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麼表達作用?(用光亮的“暗”襯托出“我”鬱悶的心情)

4、“雖然月光還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麼表達作用?(用月光的“淡淡”來襯托喜悅的“淡淡”)

5、“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麼表達作用?(突出葉子長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複有什麼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7、“荷塘的四周,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一句中“遠近”“高低”的重複有什麼表達作用?(由同學們討論後得出結論)

四、第四段景物描寫,爲什麼葉子寫得多?

教師要求學生閱讀第四段,看作者依次寫了什麼?又是怎麼寫的?

明確:先寫茂密的荷葉,次寫多姿多態的荷花以及陣陣傳來的荷香,最後寫葉子和花的一絲顫動和脈脈的流水。本段是按照駐足觀察的順序,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來寫的。本段可分兩層,第一層寫靜物,葉子像“舞女的裙”,靜中寫動,寫出了動態美。花“嫋娜”羞澀”,像人一樣嬌美,寫出了靜態美;像“明珠”“星星”,則寫出了荷花在想象中的光華。花香像“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激活了讀者的美好想象。第二層寫動態。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爲“一道凝碧的波痕”。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給讀者以不同的感覺。

之所以葉子寫得多,是當時當地景物的實際情況。作者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景物描寫的特徵,本文的特點是將描寫荷塘和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突出了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第四段沒有直接寫月,但處處有月,荷葉、荷花都處在月光的照耀下,月光之下,荷花也是銀白色的,這是它和“明珠”星星”的相似點。寫荷花的香味,縷縷清香,微風傳送,像遠處飄來的歌聲一樣動人心懷,這幽雅淡遠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獨處時纔會有,如在嘈雜的白天,絕不會有這樣的感受。

五、閱讀第五段,思考本文是如何描寫月色的。

明確:作者把荷葉和荷花放在月光下面,一個“瀉”字,給人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實感;一個“浮”字又表現出月光下荷葉、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文章似乎仍在寫荷葉、荷花,其實不然,作者是通過寫葉、花的安謐、恬靜,襯托出月色的朦朧柔和。又如文章寫“黑影”和“倩影”,還是寫月色,因爲影是月光照射在物體上產生的。樹影明暗掩映,錯落有致,反襯月光輕盈盪漾。月色本是難以描摹的,所以作者透過不同的景物,從不同的角度去寫月色,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六、理清作者的情感變化,並分析變化的原因。

心裏頗不寧靜表現了什麼?

明確:《荷塘月色》表現了作者爲國家民族命運而焦躁不安的矛盾心情,既表現了作者不願同流合污,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格;也表現了他不願意投身革命,反映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弱點。這是他當時的真實心態的反映。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在此之前,朱自清作爲“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這篇散文通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爲什麼作者要反覆寫“愛熱鬧也愛冷靜的雙重性格?

明確:因爲這是作者性格的真實寫照,也是因爲當時作者這種矛盾心態非常強烈。

作者說自己心裏頗不寧靜,爲什麼寫出如此寧靜的文章?

明確:作者主觀上想通過遊覽荷塘平息一下自己不寧靜的心態,客觀上確實在觀賞月色下荷塘、荷塘上月色的時侯,作者完全陶醉於自然美景之中,但是很快又迴歸不寧靜,又重新憂鬱起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就是他不寧靜的表現。

第六段寫“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作者爲什麼會如此傷感?

明確:作者想尋找美景,使自己寧靜,平息自己矛盾的心態而不得,當然傷感。

第七段採蓮與文章主體有什麼關係?爲什麼會想起採蓮的事情?

明確:以採蓮的熱鬧襯托自己的孤寂,且荷蓮同物,作者又是揚州人,對江南習俗很瞭解。

第八段課文最後一句話“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妻已熟睡好久了”是否多餘?

明確:一方面有照應文章開頭的作用,但主要目的還是以靜寫動,以靜來反襯自己,心裏的極不寧靜。心裏的不寧靜,是社會現實的劇烈動盪在作者心中引起的波瀾。全篇充滿着動與靜的對立統一:社會的動盪與荷塘一隅的寂靜,內心的動盪與內心的寧靜形成對立統一,文章開頭心裏不寧靜,在月夜荷塘幽美的景色的感染下趨於心靜,走出荷塘又回到不寧靜的現實中來,也形成對立、轉化。

七、佈置作業

寫一篇散文。

篇20: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戲劇,是一種獨特的舞臺表演藝術,它藉助文學、舞臺、聲樂、舞蹈等藝術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本單元選取了《竇娥冤》《哈姆萊特》《雷雨》三部戲劇,它們的共同點是都是悲劇,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蘊和高超的藝術成就,而又分別呈現出不同時代、地域的風格特點。通過閱讀鑑賞劇本、編排演出等活動了解戲劇作品,欣賞戲劇設計衝突、構思情節、塑造人物的藝術手法,深化對戲劇體裁的認識。

【活動一】

梳理脈絡,把握衝突

戲劇衝突,指一個劇本的戲劇性,是矛盾鬥爭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戲劇的情節線索。文學中的戲劇性主要是集中性、緊張性、曲折性,戲劇的衝突,即是把人物、時間、情節串聯在有限的舞臺的空間內,例如通過人與人之間的衝突,以此體現劇本的戲劇性,透過戲劇衝突也可以看出其中的人物形象特點。

請結合三部戲劇中的複雜人物關係,梳理下表中的信息。

主要人物 人物關係 面臨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徵

竇娥

魯侍萍

哈姆萊特

【示例】

主要人物 人物關係 面臨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徵

竇娥 蔡婆婆母子、張驢兒、州官桃杌、竇天章

1.社會衝突:封建經濟的剝削、封建統治勢力的壓迫。

2.道德衝突:蔡婆勸嫁、張驢兒逼婚。

3.意志衝突:不安於現狀、不相信鬼神。 善良溫順、剛強不屈

魯侍萍 周樸園、蘩漪、魯大海、周萍、四鳳

1.周樸園與魯侍萍相認。

2.魯大海與周樸園的衝突。 自尊、善良、要強

哈姆萊特 奧菲利婭、王后、羅森格蘭茲、克勞狄斯、吉爾登斯吞 1.高貴的理想與人性墮落、良知泯滅的黑暗現實的矛盾。2.渴望復仇與隱忍猶豫的矛盾。 憂鬱、多疑、機制、勇敢

【活動二】

排演戲劇,編排提示

在編排與演出的過程中,可對原文進行適當加工,最好編寫演出本作爲排演的依據,演出本的編寫需要考慮到說話方式、舞臺走位、身體姿態、表情控制、細部動作等,這些可以稱作爲“舞臺提示”,這是劇作者幫助演員演出,也有助於讀者理解劇,寫出演出提示的活動是在劇本原作基礎上的二度創作,是個性化閱讀和深度閱讀的結果。(包旭東)

請根據自己的理解,爲下面的片段添加“舞臺提示”。

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

周樸園:(沉思)無錫 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魯侍萍: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樸園: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魯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周樸園:(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魯侍萍: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周樸園: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魯侍萍:哦,好地方。

【示例】

周樸園:你好像有點無錫口音。【言語動作】吃驚、疑惑的樣子。

魯侍萍:我自小就在無錫長大的。【言語動作】表面溫和、內心憤怒。

周樸園:(沉思)無錫 嗯,無錫(忽而)你在無錫是什麼時候 【言語動作】驚訝的表情,若有所思。

魯侍萍:光緒二十年,離現在有三十多年了。

【言語動作】語氣鏗鏘有力,目光堅定。

周樸園:哦,三十年前你在無錫 【言語動作】疑惑,眉頭緊鎖。

魯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時候我記得我們還沒有用洋火呢。

【言語動作】“三十多年前呢”聲音沉重,突出、強調。

周樸園:(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遠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歲的時候。那時候我還在無錫呢。

【言語動作】目光深沉、語氣沉重,彷彿回到過去。

魯侍萍:老爺是那個地方的人

【言語動作】迫切的語氣,希望引出對方的答案。

周樸園:嗯,(沉吟)無錫是個好地方。

【言語動作】“嗯”之後,短暫停頓,“無錫是個好地方”發出感嘆的語氣。

魯侍萍:哦,好地方。

【言語動作】肯定的語氣。

【活動三】

體會悲劇,由讀到寫

魯迅在《再論雷峯塔的倒掉》中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胡家纔在《新編美學概論》中說:“悲劇藝術家創作的藝術功力,就表現在能否曲盡其妙地盡情展示悲劇人物鬥爭的價值,然後‘再毀滅給人看’”。請你結合本單元的學習,寫一則300字左右的文學評論。

【範文】

《竇娥冤》悲劇分析

竇娥作爲悲劇人物,她身上的價值體現在孝順與反抗。第三折中寫到了竇娥在臨行前揭開了屈招的緣由,她把一切的不幸都歸於命運,默默地忍受命運加給她災難,從中可以看出她的孝順和深明大義。竇娥身上還具有反抗的精神,體現在“雪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樁誓願上。但作者卻選擇了讓這美好的價值進行毀滅。毀滅不是自行的,而是在矛盾中生成的。竇娥的非正常死亡揭示了竇天章與放高利貸者的矛盾、底層人民與昏庸太守的矛盾、黑惡勢力和貞潔烈婦的矛盾。竇娥的美好與社會的黑暗,折射出了一正一邪、一善一惡,這種藝術的辯證體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表現力。閱讀這樣的悲劇作品,常常會引起我們心靈深處的悲傷、哀痛乃至憤懣,激發我們對良知的堅守、對道義的追求。

【寫作提示】

抓住題幹中的關鍵詞,如“有價值”、“毀滅”、“藝術功力”、“人物鬥爭”;其次要結合戲劇具體分析這些關鍵詞,即這些關鍵詞在戲劇中是如何體現的;最後形成寫作思路,即人物價值——矛盾衝突——藝術效果。

篇21: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情感與態度目標:體會印度人民對甘地的深厚感情,瞭解消息的深層內涵。

2、知識與能力目標:體會消息的結構特點, 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學會消息的寫法。

3、過程與方法目標:用心感受課文中有特色的語言,評價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綜合 運用比較閱讀,課外閱讀的方法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結構形式,能具體地區分通訊與消息的不同。

二、教學重難點:

1、掌握消息的各個組成部分(導語-主體-結尾)和結構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較消息與通訊的不同。

三、教學時數:一課時

學習方法:感知課文,比較閱讀、合作探究

課前預習

1、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課文《甘地被刺》P51頁

2、利用自習課時間要求同學們閱讀《真實快速地報道生活》P57-60頁

教學過程實錄

(一) 導入新課

師:每個同學手中都有一份報紙,請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聞標題和新聞內容,思考一下, 何爲新聞以及新聞的特點。

生:各自讀出自己手中報紙中的新聞,回答問題:“新聞就是寫出新鮮的事;新聞要真實;新聞要吸引人,特別是標題……”

師: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感覺,很好,下面我們來準確地概括一下:

新聞是一種事實的信息,也就是說它的本質就是真實,我們說新聞新聞,爲什麼新聞姓“新”而不信 “舊”呢,記者最忌諱“昨天”這個詞,快是新聞的競爭條件,也是新聞的質量體現,也就是說快速是新聞的生命,那好,根據新聞的兩個特點,我們可以給新聞下一個定義: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板書:新聞是對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特點: 真實(本質) 快速(生命)

當然,新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新聞,包括消息、通訊、調查報告、報告文學、特寫等文體;狹義的新聞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們主要是學習的是消息這種文體。

好,現在我們詳細瞭解一下關於新聞的知識,請同學們打開書P58頁從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頁中間那一部分,邊讀邊畫重點,2分鐘時間,然後我叫同學來回答問題。好,現在開始。

師:提問: 新聞消息的結構有哪幾部分?

生: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師: 完整的消息標題包括什麼?

生:引題、正題、副題

師:什麼叫做導語?它通常包含什麼?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話叫做導語,它包含五個“W”和一個“H”: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板書: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尾

標題:引題、正題、副題 導語:何時、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篇22:高中語文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聯繫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藉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於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於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於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爲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爲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於“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於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於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爲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於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麼?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麼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麼?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爲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瞭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爲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彙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餘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於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譁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麼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麼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麼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彙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彙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彙報者該怎麼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彙報者發現本組彙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彙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彙報者該怎麼辦?

以抽籤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彙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並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