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優秀教學設計 篇一

【教材內容】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人教版新教材五年級語文第九冊第一單元第2課(需一個課時)。

【教材分析】

本文爲略讀課文,是一名小學生對季老的訪談錄,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這一老一小,一個是德高望重學有建樹的著名學者,一個是剛開始求學的'國小生。他們倆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巨大的懸殊,卻在平等和諧的氣氛中就閱讀展開了逐步深入的交流。季老指出: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要努力培養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的人才,因此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還要進行古詩文積累。這些不僅使苗苗受益,也使讀者受到啓發。

【學情分析】

本文作爲略讀課文,且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能借助字典,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讀懂詞句的意思。

2、正確、流利、分角色朗讀課文,把握談話的主要內容。

3、能從對話中得到怎樣讀書和學習的啓示,進一步開展有關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教學理念】

閱讀是學生個體化行爲,所以自讀自悟是閱讀的基礎,在略讀課中教師更應放手一些,要藉助閱讀提示,圍繞課文重難點,提出一兩個思考問題,讓學生在自由讀中積極思考,然後討論交流,理解課文語言和體會思想感情,獲得自悟。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

1、學生談談自己最喜歡的作家。

2、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就是有關苗苗同學採訪著名作家季羨林爺爺的內容。讓我們去看看他們都談了些什麼。

齊讀課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3、互相交流:

把收集到的有關季羨林先生的資料與大家分享。

4、指名讀導語,明確學習要求。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做好批註。

2、檢查學生朗讀課文情況,互相評議。

3、彙報:

苗苗和季先生對讀書有哪些見解, 你是從哪些詞句瞭解到的。

三、自主閱讀,深入感悟

1、季羨林先生對於讀書,提出了哪些見解?談談你對這幾點的認識。

⑴ 把文章寫好,要多看書。

⑵ 要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不要偏科,要學好外語。

⑶ 進行古詩文積累。

2、這篇文章與以往的文章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篇文章是一篇訪談錄,一問一答式。

3、談談你對題目的理解:

小苗和大樹不僅代表着苗苗和季羨林,小苗還包含着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株根深葉茂的大樹。小苗與大樹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長、汲取營養,小苗纔會長成參天大樹,像苗苗這樣的孩子們才能成才的內容。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苗苗:熱愛讀書的國小生,謙虛好問,對季老的尊敬崇拜溢於言表。

季老:平易近人,親切隨和,幽默中善於引導,滿含着對下一代的關愛之情。

四、積累運用,培養能力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劃下來,多讀幾遍。

2、寫一個讀書推薦卡,把自己喜歡的書推薦給同學。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二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個名叫苗苗的國小生與季羨林先生的“訪談錄”,全文運用對話形式,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這兩個人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苗苗的天真、可愛和季羨林先生的和藹、親切及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訪談錄”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文體,我是這樣讓學生認識這種新文體的:一開始,我先讓兩個學生分別扮演苗苗和季羨林先生來朗讀課文(他們讀的時候教師讀旁白,學生採用直接對話的形式),其他學生都捧起書認真聽對話內容。讓學生置身於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薰陶。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季羨林先生和苗苗算不算書蟲?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等。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昇華,總的來說課堂效果還算好。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三

1、語文學科的一主要特點是“實踐性”:

言語實踐是一種情境性的活動。語境是言語活動賴以發生和進行的前提條件。人與人之間的交際不是在真空間進行的,都是在特定的時間、地點和背景之中,爲了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而進行的。在此意義上,我發現網絡中的交流中缺乏現實的語境。我們都知道語文學習的一大特點就是在“說中學會說,寫中學寫”。網絡下的課堂很難滿足這一點。某種意義上,甚至是弱化了學生“說”的能力。所以,數字化環境下的課堂並不能代替傳統的課堂。從策略上講,它是傳統課堂的一種有效補充。

2、課堂的定位:

這是學生、教師、學習內容、媒體四個課堂元素之間的動態過程。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在合作交流中解決、發現問題的過程。是無法預設的課堂。在這一動態生成的過程中,教師得不斷地修正自我。每一節課都是一節新課,每一個過程都是一種遺憾。

3、教師是教學過程設計的研究者、引導者、合作者:

而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學生中的一員,是學生的學習夥伴。但同時,中學生身上依附性、自主性並存,他們身心尚未成熟,面對信息海洋會無所適從,就需要教師適時引導、激勵。這樣問題就產生了,如何在“引導者”、“合作者”之間找到轉換自如的切入點?比如,在自由交流討論的那一段,我想完全拋開教師的權威意識,平等地關注着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在體驗中完成文本意義的建構。但是學生的網上討論中有一部分脫離了文本,只是浮於文章內容之上地發表一些空洞的觀點,發了帖子,學生不在意,我該怎麼辦?只好用“廣播”強迫他注意。這其實是很霸道的,所以如何能夠更有效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潤物無聲,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論題也是一個問題。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四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沒有複雜的句式、過多的修辭和深奧的詞句,完全口語化,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點、難點,方法上讓老師放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把課文讀懂。因此,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由易到難,層層遞進,從詞到句,由句到段再到文,降低了學生的認知難度。我以簡潔的語言引導追求啓發性和藝術性,讓學生置身於優秀的文化氛圍、濃郁的語言環境中,從而受到了感染和薰陶。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說說苗苗和季老交流了哪些問題?“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本課作爲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讀得自然。在議讀中,學生不斷地進步與昇華。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 篇五

師:在苗苗對季老先生的採訪中,他們用了很長時間在討論看閒書。那麼,到底閒書指什麼,能結合課文談談你們的理解嗎?

生:我覺得閒書就是指不是課本的書。苗苗看的《水滸傳》,季老小時候讀的《三國演義》《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都算閒書。

師:你是從他們的對話中瞭解到的。那到底是誰管這些孩子們愛讀的書叫閒書呢?

生:我在讀《哈里?波特》時,媽媽就這樣說過,“不好好學習,就知道看閒書。”

生:我喜歡看漫畫,爸爸也說要我少看閒書,多做點題。

師:看來很多家長都把讀課外書稱爲“閒書”,言外之意就是沒用的、浪費時間的書,所以苗苗和季老都要偷偷地讀。那季老今天爲什麼還主張看閒書呢?讓我們再讀讀課文。

生:季老說要把文章寫好,寫通順,應該看課外書。他的文章寫得那麼好,一定和他小時候看閒書有關。他還講魯迅也說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師:季老的話多麼有說服力啊!

生:還有呢。季老在回憶他童年看閒書的事時,說得津津有味,這麼多年過去了,他還記得那麼清楚,這說明看閒書能給人帶來無窮的樂趣。

生:還有,當他聽說苗苗看閒書捱了爸爸的打時,沒有評論,而是笑了。

師:季老就是這樣在談笑風生中表明瞭自己的觀點,是那麼親切自然。讓我們同桌間分角色讀一讀6-7頁的內容。

(同桌間分角色朗讀)

師:同學們能從兩個人的交流中體會到閱讀能帶來歡樂,幫助寫作。老師也特別喜歡閱讀。我想這樣說,“閱讀,是一把鑰匙,爲我打開知識寶庫的大門”。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說對閱讀的感受嗎?

生:閱讀,是一位嚮導,幫我找到智慧的源泉。

生:閱讀,是一架望遠鏡,讓我看得很遠很遠。

……

師:看來,“閒書”不閒,著名詩人杜甫也曾說過,“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今天,老師想說的是,如果你想學好語文,先愛上閱讀吧!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六

我找不到這篇文章的具體出處,但看了《我的童年》一文後,總覺得這又是一篇改寫文章。不管感覺的正確與否,爲了衆多的國小生的健康成長,文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我還是要指出的。

1、課文中苗苗提出了在數學課上看《水滸傳》,而且還看得非常入神。這一問題正是全文展開的核心,“正課與閒書”、“三貫通”等的“鴻篇大論”就是依此展開的。季老的回答(若真是原文而不是改編的話)卻顧左右而言他,長篇大論地談他在課外看閒書(放學後和在家裏),隻字不提在課堂上看閒書對不對。這種純“外交辭令”式的語言從別人的口中說出來,也許還不引人注意,但季老畢竟是我國學術界的泰山北斗,樹高風大,課文的改編者們(姑且看作改編)借季老的嘴說出這樣的“外交辭令”,有着明顯的輿論導向——上課的時間可以看閒書。若是老師或家長反對,學生們會把你反駁的啞口無言:你們比季羨林還高明嗎?人家季羨林都提倡看閒書,不論課內還是課外(起碼沒反對課內看)!

我不知道課本和教參的編寫者們是否是一套人馬。但教參的編者起碼是發現了課文的這一誤導作用,他們在教參中明確提出了可以讓學生討論一下在課堂上讀閒書對不對這一問題,只是礙於情分面子,不好意思直接點出來而已。但是,他們這一充老好人,可就慘了幾千萬國小生了,尤其是師資力量薄弱的偏遠山區的苦孩子。

2、三貫通的要求是否過高了?放眼全國,“國寶”的精英們,尚且沒幾人達到,何況國小生?不知道季老達到了沒有,尤其是文理貫通。國小生們天真活潑,對他們的要求應當實實在在,切實可行。不切實際的理想只能是美麗的幻想,這個幻想一旦破滅,留在孩子們心中的只有被騙的感覺。

3、至少背二百首詩,五十篇古文,有什麼科學依據嗎?爲什麼不是一百首、一百篇,三百首、八十篇,或者其它。這是季老的意見,還是改編者自己的意思?

4、“爺爺,您懂那麼多種外語”……,“多種外語”這種病句都可以出現在教科書中呀!

這樣的教科書不誤人子弟纔怪呢!

翻閱《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等書,他們對“外語”一詞的解釋幾乎相同,都是泛指外國的語言。既然是泛指,哪來的多種?正確的應該是“您懂那麼多國家的語言”。

國小生的心靈猶如一張單純的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如此錯誤百出的教科書氾濫於祖國大地,我們的教師該怎樣教,我們的孩子們該怎樣學,我們祖國的明天又該怎樣?

但願這只是杞人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