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國小體育教學設計(多篇)

國小體育教學設計(多篇)

國小體育教學設計範文 篇一

1、體育教學目標的差異

五星國小教師對體育教學目標的確定更多是注重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掌握運動技術和終身體育的意識上,而我們則把掌握運動技術放在第一位,而忽視了學生的運動興趣和終身體育意思的培養上。城市教師更注重“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增強學生關注身體健康的意識”、“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同時還比較注重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術。農村教師在這一方面存在着明顯不足,需要更進一步理解新課標理念。

2、體育教學內容的差異

新課標對教學內容不作具體規定,只是提出一些建議,給教師們留了很多的發展空間。所以對適合的教學內容的選擇成爲擺在體育老師前的一道難題。城市國小老師對內容的選擇較以往進步了很多,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根據學生的運動興趣選擇教學內容,這比單純清一色競技運動教學內容更能吸引學生;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內容也符合新課標“目標統領內容”的理念。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五星國小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據學生的運動興趣排在第一位,教學目標排在第二位,根據自身特點排在第三位,我們對教學內容的選擇依據教學目標排在第一位,學生的興趣和自身特點則很少考慮。

3、體育教學方法實施異同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學方法還是沒用傳統的側重於教授學生掌握運動技術、技能,並在掌握運動技術、技能的反覆練習過程中增強學生體質的角度考慮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情感體驗卻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最終使得大多數學生對體育課都失去了興趣。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方法的改革也提倡以學生爲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教師採用一些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法。在這方面,“遊戲法”符合國小生生理、心理特點,是廣大教師採用最多的一種方法,傳統教學法的講解與示範緊隨其後。但是,新課標提倡的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自主學習法很少用,可能是因爲國小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國小生的學習往往還處於盲目和被動的狀態的原因。五星國小的教師們以“遊戲法”爲主,輔以“示範法”和“講解法”。對合作學習法和探究學習法有一定的研究,主要是用於課外活動,課堂教學中運用較少。我們則以“講解法”和“示範法”爲主,輔以“遊戲法”。

4、體育教學組織形式實施異同

體育教學組織形式是圍繞一定的教學內容而設計的,不同的教學內容必須要求與之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教學組織形式運用的合理與否不僅直接影響着教學過程的速度與規模,而且影響着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城市國小教師們能根據教學內容合理的採用興趣分組、性別分組。而農村國小教師在平時上課基本上只用一分組教學形式即隨機分組,其它的分組教學形式只是在有人看課的時候自己會花些心思組織一下,有的教師上課甚至根本不分組。究其原因,大多數體育教師認爲國小生自我管理和約束能力差,害怕出安全事故等是主要原因。五星國小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是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採取興趣分組或性別分組,我們大多數時間則採取隨機分組。有時根據內容採取性別分組,很少根據興趣分組。

國小體育教學設計範文 篇二

鍾柏昌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210097)

關鍵詞 :四位一體 中國小機器人教育 STEM 教育

機器人教育強調手腦並用,是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實現“製造”大國邁向“智造”大國的教育基礎之一。

一、國內外中國小機器人教育現狀簡述

在國外,機器人教育一直是個熱點,而美國是當之無愧的引領者。早在1994 年麻省理工學院就設立了“設計和建造LEGO機器人”課程,目的是提高工程設計專業學生的設計和創造能力, 嘗試機器人教育與理科實驗的整合; 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終身幼兒園”項目小組開發了各種教學工具, 通過與著名積木玩具商樂高公司的緊密合作,開發出可編程的樂高玩具,幫孩子們學會在數字時代進行設計活動。現階段, 美國基礎教育中的機器人教育主要有四種形式:一是機器人技術課程,主要爲選修課;二是課外活動,類似我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三是機器人主題夏令營等定期活動; 四是利用機器人來輔助其他課程的教學或者作爲一種研究工具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同時學習機器人的技術知識。其中,把機器人教育列入課程,以課程爲載體讓學生系統地、有步驟地學習和應用機器人技術,是開展機器人教育的最佳形式,也是目前美國機器人教育的發展趨勢。例如:南卡羅萊納州在技術教育中,要求學生了解自動化技術與機器人技術; 加利福尼亞州在爲高中生開設的工程與技術選修課程中,提供了ROBOTICS 課程。整體而言,美國的機器人教育具有如下特點: 機器人教育形式多樣,“做中學” 培養學生自主創造的能力, 課程內容具有明顯的學科整合性和應用性, 並涉及機器人技術的最新成果。這些特點對我國中國小機器人教育的普及具有啓發意義。

國內基礎教育領域有關機器人教育的實踐可以追溯到2000 年, 北京市景山學校以科研課題的形式將機器人教育納入信息技術課程中,在國內率先開展了中國小機器人課程教學。2001 年,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學、盧灣高級中學等學校開始以“校本課程”形式進行機器人普及教育的探索和嘗試。隨後,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了各具特色的機器人校本教育課程的實踐探索。但整體而言,國內基礎教育領域有關機器人教育的現狀,競賽模式依然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據統計,廣州市有90%以上的學校希望開展機器人實驗項目, 但廣州市1605 所中國小、175萬多名學生、10 萬多名教師中, 目前只有116 所學校開展了機器人實驗活動,569 名學生和152 位教師參加了機器人教學及競賽。這說明即使在經濟發達地區,中國小機器人教育的普及率依然很低;在已經開展了機器人實驗的學校,也只限於在興趣小組中開展教學和參加各種機器人競賽,真正能接觸到機器人的學生和教師相當少。這不僅浪費了教育資源,也有違教育公平。有意思的是,國內有關機器人教育的研究文獻,也主要集中在對競賽模式的反思,但囿於硬件平臺等的阻礙, 在普及教育方面未有質的突破。正因爲此,本研究將爲此提供一種可供參照的實踐思路。

二、我國中國小機器人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根據前期文獻調研,以及通過組織開展全國中國小機器人教學展評活動所瞭解到的一手信息,我們認爲我國中國小機器人教育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其一,機器人產品缺乏規範。目前國內生產教育機器人的廠商比較多,各品牌大多自成體系,互不兼容。針對不同的實驗項目,學校往往要購買不同的產品,而且要年年購買,重複性投資,這就使得學校器材的配備和更新難度增大; 並且機器人產品形式固定,開拓性和擴展性不夠,不能充分展現學生的創造性。有些學校選取了虛擬機器人平臺,但是虛擬機器人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和空間發展能力上略有不足。

其二,教學內容過於強調機器人學科本位的知識和技術。機器人是一門涉及運動學和動力學、系統結構、傳感技術、控制技術等多領域的交叉學科,其教育實施正是促使學生整合科學、技術、數學領域的知識,然而我國的機器人教育還處在以傳授機器人知識和技術爲核心的初步發展階段,而很少關注機器人所涉及的其他學科內容。

其三,機器人實驗項目的重複性。學校在開展機器人教學時教師一般會參考當前比較流行的機器人競賽項目來開展教學,或者侷限於循跡、避障等學科本位的內容爲教學項目。儘管這些項目可以讓學生習得一定的機器人知識和技術,但是這些教學項目是重複性的、驗證性的,並不利於學生創造力的培養。

其四,機器人教學以競賽獲獎爲價值取向。目前學校在開展機器人教學時,通常的做法是由學校購買幾套機器人器材,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進行機器人的硬件搭建以及程序的編寫,然後參加一些相關的機器人競賽;而競賽的獲獎措施又使得比賽具有較強的功利性,其公平、公正以及對學生能力的考覈面臨着質疑,也不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換言之,當前中國小機器人教育主要以興趣班或競賽形式開展, 受益面窄,無法惠及大多數學生且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爲開展機器人教育所需要的硬件平臺比較昂貴甚至需要專用教室,不適合大面積普及;另一方面,機器人教學以競賽獲獎爲價值追求,本身也是應試教育大環境的必然產物,是功利教育價值觀的一種體現。

因此,要實現機器人的普及教育,首先需要研究機器人平臺環境的設計要求和評估指標, 選擇適合普及教育的機器人產品;其次,需要選擇和設計滿足創新教育需求的機器人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最後,必須要有合理的教育目標定位,擺脫競賽訓練主導的應試教育模式。基於這樣一個背景和認識,我們提出了“四位一體”的機器人教育框架,並通過對機器人產品的市場調研、測評和不同維度的教育實驗,爲我國中國小機器人教育實踐提供示範案例與經驗啓示。

三、“四位一體”的中國小機器人教育框架解析

所謂“四位一體”,涉及重創造的教學目標、聚類化的教學方法、整合性的教學內容和開源性的軟硬件平臺等四個維度。其基本含義是: 爲了充分發揮機器人教育的價值,應圍繞創造能力的培養爲中心,以聚類化的項目教學爲重要教學方法,以多學科的整合爲基本教學內容,以開源軟硬件爲基礎教學平臺,如下圖所示。

所謂“重創造”,涉及機器人教育目標的定位。應該說,從教育目標定位的角度看,人們都已認識到通過機器人教育來激發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性,這個整體目標是沒有爭議的,而問題在於達成這一目標的具體手段往往欲速而不達。猶如素質教育目標之於應試手段的關係,機器人教育活動當中也存在目標與手段脫節的問題,一個典型的表現即在教學活動中充斥着大量重複性實驗、機械性模仿的學習活動。例如,教學活動以循跡、走迷宮等“老套”內容爲主,或者侷限於追求速度和精確性的設計, 或者落入“示範—模仿操作”的窠臼,未能關注機器人技術更爲廣泛的社會應用,未能真正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遷移應用能力。此類教學的長期持續,不可避免地會將機器人教育的核心目標演變爲對機器人技術原理的理解,從而將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束之高閣或流於表面,猶如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發展之初的狀態。我們認爲,有必要將目標重新定位爲通過創造來發現機器人技術的價值,使機器人教育真正成爲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一個重要陣地。以常規的循跡實驗爲例,我們可以使學生理解機器人循跡的技術原理,卻沒有引導學生走向生活應用,體驗機器人的技術魅力與社會價值,而如果在循跡的基礎上做創新設計,如引導學生設計自動黑板擦或自動吸塵器的原型,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更具價值。當然,這並不表明我們試圖培養具有“類創造”(超越人類社會既有人造物的創造)能力的發明家,而是希望鼓勵學生在“內創造”(基於個體經驗範圍內的創造)的過程中獲得發散思維和實踐創作能力的提升。進一步說,機器人教育與其他載體的信息技術教育的最大不同,在於其蘊含了獨特的教育價值。在信息技術課程裏面,每個部分都應有其獨特的技術思想和教育價值。比如說多媒體制作課程, 其核心是設計思想,可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設計能力;程序設計課,其核心是算法思想,可以培養學生的算法思維或者說狹義層面的計算思維。那麼機器人課程呢? 它至少有兩個核心思想———自動控制理論(或智能控制理論)與工程思想。其中,自動控制理論是研究動態系統在變化的環境條件下如何自動保持平衡狀態或穩定狀態的科學思想;而工程思想的核心就是利用工程方法創造新的人工製品(人造物),在機器人課程裏面就是創造新的自動或智能控制系統,而且這一創造過程受現實物理條件的制約,需要考慮邊界條件和可能失敗的情形,需要決定哪些細節需要強調哪些細節可以忽略, 需要與現實妥協。機器人課程要體現這些本質,必須鼓勵學生開展多樣化的創新實踐,以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爲第一要義。

所謂“開源性”,涉及機器人平臺環境的選擇。市場中面向教育的機器人產品多種多樣,沒有哪一種產品可以獨步天下,應允許多樣化的存在,但是哪些類型的產品適合課堂普及教育,需要有一些關鍵指標對其電子元器件、編程環境、外形結構進行測評。我們認爲,教育機器人除應滿足《國家玩具安全技術規範》等強制性國家標準外,結合基礎教育的特點,可重點考察如下指標:(1)經濟性。機器人及其配件價格低廉,甚至部分配件可由教師自制或進行二次開發。(2)方便性。方便裝備和使用,甚至可以在現有學校計算機房中開展實驗而無需專用教室。(3)功能性。交互性強,配件豐富,編程環境友好,運行速度快,可以支持各種創意設計。(4)穩定性。搭建的機器人結構穩定,材質較好,接口不易磨損,元器件性能穩定。(5)規範性。具有統一的技術標準。(6)教育性。元器件封裝程度和功能設計符合科學性和教育性要求,能正確地向學生傳遞科學知識,適應適用學段學生的認知水平,並有豐富的共享資源供師生學習、參考。以這些指標爲參考基礎,我們認爲,就普及教育需要而言, 以Arduino 爲代表的開源機器人套件是目前最爲理想的選擇。Arduino 有諸多優勢,如有統一的技術標準,且國際通用;開源的軟硬件平臺,不被某個廠商所壟斷,且有豐富的應用案例可借鑑;性能卓越,而價格低廉;操作簡單,有代碼式和可視化的編程環境(如S4A 和ArduBlock)供選擇,即使沒有編程經驗的人也容易操控Arduino 機器人;具有很好的兼容性,不僅可以與Scratch、Flash、Android、Processing 等編程環境結合,還可以與3D 打印機和其他品牌機器人套件結合起來製作有創意的作品。事實上, 由於Arduino的良好兼容性,已有不少機器人品牌公司已在或計劃在原有產品基礎上開發Arduino版本的機器人套件;此外,它還具有很多功能強大的擴展模塊, 可以控制直流電機、網絡通信等,有利於開發個性化的創新教學項目,等等。

所謂“整合性”,涉及機器人教學內容的定位。“整合性”一方面說的是機器人作爲一個科技產品本身就是多學科綜合的產物,對於機器人的學習和了解需要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 另一方面說的是機器人作爲一種創新教育平臺, 可以設計和開發出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智能人造物, 而這一設計和開發過程與我們所熟悉的程序設計不同,它常常需要涉及Science(科學)、Technology,(技術)、Engineering(工程)、Mathematics(數學)等多個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因此也是開展STEM 教育的重要抓手。換言之,我們所主張的中國小機器人教育,要避免片面強調對機器人技術本身的學習(如機器人競賽教學模式),不侷限於循跡、避障等機器人學科本位的內容, 而是將機器人視作建立學科聯繫的紐帶和載體,樹立機器人教育面向生活應用的特色,樹立以培養學生運用機器人感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爲目標的機器人教育的整合取向,把學生學習到的零碎知識與機械工程經驗轉變成一個探究世界相互聯繫的不同側面的過程,獲得設計能力、合作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的綜合提升。

所謂“聚類化”,涉及機器人教學方法的選擇。人類學習具有“聚類”特點,不管是新知識的獲取還是原有知識的同化,都習慣以“類”爲依據進行加工、存儲和提取。教學設計與實施也理應體現這種邏輯,以某種聚類方式將相關學習內容連成組塊,從而在局部上聚類知識內容,在宏觀上形成課程內容的集合,逐步呈現給學習者,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根據我們已有研究,大致有三種聚類方式:以相似的功能、相似的技術思想、相似的目標聚類;而從教學組織形式的角度看,基於項目的學習不僅符合這種有可視化成果產出的教學, 而且具有廣泛的包容性,能夠根據需要選擇任何一種聚類方式。例如,以相似的功能(實現檯燈的自動開啓和關閉)來聚類設計智能檯燈項目,可以分別採用光敏、聲控、溫控等單一傳感器或不同傳感器組合來實現,將機器人的各種元器件及解決問題所需的相關學科知識逐一卷入項目的學習中。以此爲例,還可設計出智能熱水器、智能風扇、自動澆水花盆等創意項目,引導學生在舉一反三的基礎上產生自己的創意作品。

四、“四位一體”指導下的機器人教學的特點分析

本研究在吸取實驗教學和項目教學兩種教學優勢的基礎上,結合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構建了一種改進型的項目教學———基於聚類化項目的教學(簡稱“聚類化項目教學”),即將具有內在聯繫的一系列項目集合成一個完整的、具有螺旋上升和發散結構的教學單元,讓學生在最近發展區中不斷擴散出新的創意,循序漸進地進行項目式學習。

也就是說,從教學形式的角度看,聚類化項目教學具有項目化和聚類化兩大特點。

項目化,就是將機器人教學內容以項目的形式呈現,強調學生的實踐創作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聚類化,就是根據教學項目的內在聯繫,以某種線索將教學項目集合成一個完整的、具有螺旋上升和發散結構的教學單元,學生在一類項目中可以自由發散和遷移所學到的知識,實現“聚”與“散”的辯證統一。前文提到,聚類大致有三種線索:以相似的功能聚類,以相似的目標聚類,以相似的技術思想聚類。其中,以相似的功能聚類,是通過設計某些問題解決任務,將技術工具所具有的相似功能集合在一起,達到功能操作和問題解決的融會貫通; 以相似的目標聚類,即使用不同的技術工具解決相同或相類似的問題,以問題爲依據聚類不同的技術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以相似的技術思想聚類,是將具有相同技術思想的技術工具挖掘出來,以豐富多樣的技術活動表達出來,可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在聚類化思想下,我們目前已經設計了LED 燈、風扇以及小車三個聚類化項目,以相似功能(智能燈)聚類的LED 燈項目爲例,可以分別採用光控、聲控、按鈕等單一傳感器或不同傳感器組合來實現,將機器人的各種元器件及解決問題所需的相關學科知識逐一卷入項目的學習中。

從內容選擇的角度看,聚類化項目教學關注了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本研究參考中國教育技術協會信息技術教育專業委員會研製的《基礎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2)》所設計的機器人模塊內容,使整個教學項目合理覆蓋相關知識點,使聚類不僅發生在教學項目層面,在知識點層面也有合理聚類,並儘量減少項目之間知識點重複學習的問題。

從內容組織的角度看,聚類化項目教學強調基礎性和拓展性的結合。本研究將採取“基礎項目+ 拓展項目”的方式,確保知識學習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每類項目都包括若干基礎項目和若干拓展項目。基礎項目是針對所有學生的,只需要運用較少數目元器件就可以進行機器人設計,以適應絕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拓展項目主要是針對能力較高的或對項目學習內容有特殊興趣的學生設計。

五、中國小機器人普及教育的價值展望

綜上所述,本研究主張的四位一體的機器人普及教育,與STEM 教育思想有高度的契合。STEM 教育着眼於複合型創新性人才的培養和勞動力水平的提高,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乃至美國政府將其視爲一種國家戰略。

儘管STEM 教育如此重要,但要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開展STEM 教育還存在諸多的困難, 甚至有不少人認爲,STEM 所涉及的課程內容並非新鮮, 我國也有類似STEM教育的內容。例如,我們中國小課程中也有數學、科學、技術課程等,但是,這與STEM教育至少有三個方面的不同:(1) 我們的這些課程主要是分科課程, 是學科本位的課程, 而非STEM 提倡的跨學科的整合課程;(2) 我們的基礎教育中缺少工程教育的建制;(3) 我們的基礎教育普遍重視科學類課程,而技術類課程也包括工程類課程的教育價值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也主張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淡化學科界線,使分科課程和綜合課程有機聯繫、合理並存,並設置了八個學習領域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成效甚微,不僅學習領域形同虛設,而且綜合實踐活動也幾成雞肋。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缺乏開展課程整合的抓手,以誰爲中心進行整合? 整合的目的和意義如何彰顯? 如何評價? STEM 教育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思路,所謂跨學科的課程整合,需要通過工程實踐體現出來,在面向實際的工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 自然會捲入各相關學科知識,那麼,工程教育就成爲聯繫各學科知識、建立整體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平臺,而且這樣的學習總會產生可視化的人造物成果,能夠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和主動性。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開展STEM 教育,不僅有利於彌補我國中國小技術教育、工程教育的短板,而且可以有效促進課程的整合化趨勢。

當然,我們更關注的是如何使STEM 教育思想從理論走向實踐,中國小技術教育工作者又當扮演何種角色。事實上,STEM 教育所包含的“技術”和“工程”兩個範疇本身就表明與技術教育密切相關,只不過,這種密切關係在不同研究方向的學者那裏存在理解上的分歧。美國的技術教育者通常認爲STEM 中的“T”代表的就是“技術教育”,是一類重要的學習對象,然而,更多的人並不這樣認爲。例如,在美國《教育週刊》2008 年3 月27 日出版的《STEM 深度報道》中,詳細解讀了STEM 的思想與案例,其中所羅列的大部分成功案例,所提到的“T”更多表現爲教育技術或信息技術的應用, 而不是技術教育的實踐; 甚至在美國關於STEM 教育的國家評分卡報告(national2 scorecard2 reports)中,對“T”的測評也主要是依據學校中供學生使用的計算機數量。可見,在STEM 教育中有機嵌入技術類課程特別是信息技術課程,以技術類課程爲主體(如中國小機器人教育) 開展STEM 課程整合實踐(如同本研究那樣),以及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 開展信息技術支持下的STEM 教育,是落實STEM 教育的兩個主要着眼點,而前者無疑更具有可操作性。

簡言之,中國小機器人教育將可能成爲撬動我國STEM 教育的第一個槓桿, 如是,則大有所爲。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義務教育STEM 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項目編號:13YJC880121);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青年項目“多平臺、跨學科、聚類化、重創造的中國小機器人教育研究”(項目編號:CCA130133);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點課題“信息化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研究”(項目編號:ACA120005) 等多項課題的綜合性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劍平,王益。機器人教育:現狀、問題與推進策略[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

[2]王益,張劍平。美國機器人教育的特點及其啓示[J].現代教育技術,2007(11)

[3]張國民,張劍平。我國基礎教育中機器人教育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08(5)

[4]王小根等。基於“任務驅動”的國小機器人教育校本課程開發[J].電化教育研究,2010(6)

[5] 曾祥潘。 步入開源硬件智能機器人教育時代[J].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2012(1)

[6]張嘉志,王同聚。3D 仿真虛擬機器人———普及機器人教育的新途徑[J].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2010(6)

[7]盧燕,趙曉聲。中國小機器人教育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小信息技術教育,2011(11)

[8] 陸承景。 對機器人學科教學目標和內容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06(12)

[9] 汪應洛, 王宏波。 工程科學與工程哲學[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5(9)

[10] 趙中建。321 世紀技能之基石———STEM:美國教育戰略的重中之重[J].上海教育,2012(11)

[11]鍾柏昌,李藝。信息技術課程內容組織的三層架構[J].電化教育研究,2012(5)

國小體育教學設計範文 篇三

關鍵詞:國小體育 有效教學 設計

有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是指教師能根據學生需要組織教學,學生在學習中能一直保持學習的熱情並積極投入到練習中,而且在通過多次練習後,學生能喜歡上、能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或技術動作。如何在有限的場地與有限的時間內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體育創新能力,需要教師合理安排教學內容,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體育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合理設計課程內容,力求體現實效性與生活性

課程內容的設計要體現其引導性,不能按部就班,通過課程的設計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與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探索、展示個性,從而提高體育理論素質。教學內容的生活化是指將豐富、生動的生活場景引入課程中,使課堂內容與現實生活進行緊密結合,在生活情境中再現教學內容,爲學生創設實踐的場地,讓學生在真切的情境中練習,提高學生生活實踐的能力。此外,在實踐過程中要求學生之間團結互助、合作學習,學會交流、溝通的技巧,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技能,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使體育教學更富實效性與生活性。

二、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當前,國小體育的教材內容略顯單調,教學目標也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對體育的認識侷限化,逐漸對體育這門課程失去了興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國小體育教師首先要改變學生只是簡單地認爲體育課就是跑跑跳跳的觀念,充實、創新教學內容,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具體可從以下兩點入手:第一,巧設疑問,激發學生情感。如在練習短跑100米時,可以提問“咱們班誰跑得最快”、“100米誰用的時間最少”等問題,激發學生們的運動情感。第二,師生互動,豐富學生情感。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參加體育鍛煉,比如一起跑步、一起跳繩等。

三、激發學習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學習本身是一個不斷重複的活動過程,有成功也有失敗。對於那些失敗的學生,要幫助他們找出爲什麼會失敗、如何才能糾正自己的錯誤,鼓勵他們重新拾起勇氣、克服困難,最重實現成功;面對那些成功的學生,教師要尊重他們內心的滿足感,對他們提出表揚的同時,指出他們存在的不足之處,積極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改正不足,實現成績的進一步提高。而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首要條件也是必要條件就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不斷對學生進行鼓勵與引導。

如在教四年級體育時,其中有個女生在練習仰臥起坐時竟然一個也起不來。面對這種情況,我沒有指責批評,而是教給她方法,鼓勵她再繼續嘗試,果然,堅持了幾次,能夠做出好幾個。當時我馬上就表揚了她,鼓勵她繼續努力。到學期末,這位女同學仰臥起坐的成績已經名列前茅,隨之而來的是對體育課也充滿了興趣,上課特別認真。其次,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要給學生創設成功的條件與機會。成功的條件與機會會給成績差的學生帶來成功的希望,讓他們感到只要再努力,一定會摘得成功的果實。因此,在平時練習測試時,我會暫時不給差生定下分數,再給他們幾次嘗試的機會,讓他們抱有希望,從而激發練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四、創新分組形式,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人際交往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師生之間的交往而無學生之間的交往,是不可能全面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小羣體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的興趣。如:耐力跑教學,讓學生在目標整合、志趣相投、心理相容、智力互利的前提下,自由組合成5—6人的小組,以小組爲單位進行比賽。爲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我事先不告訴學生跑的路線,而是在學校自然地形的某個點放上寫好的提示,全程設有三到四個提示,讓學生根據提示跑完全程。學生帶着一種好奇、探究的心情進行練習,效果很好。

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本身很盼望上體育課,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保護好學生的這種好奇心與積極性,這是爲培養創新人才奠定心理基礎。可以從創新教學的分組形式開始,使學習小組形式重新組合,滿足國小生好奇的心理需求與學習的實際需要,提高學生的主動性與學習的興趣。

五、加強意志品質教育,全面鍛鍊學生

學生存在氣質類型、心理素質、運動愛好等方面的差異。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教師要認識到學生的差異,尊重他們。如:接力跑教學一般都是教師分好組,排好隊,依次進行。可有一次在接力跑教學時,突然一位學生告訴我:“老師,第二組有同學調換人。”我聽了很惱火,走過去問:“你們爲什麼要調換人?”學生都低頭不語。這時體育委員跑來告訴我:“他們這組老是輸,而且總是輸在這個同學這一棒,其他同學都讓他跑下一棒,讓後面跑得快的同學先上……”聽了他的話,我一下子明白了。於是,我帶着微笑對全體學生說:“輸並不可怕,怕就怕輸了還不知道輸在哪。第二組同學在這方面做得很好,讓我們一起祝願他們在比賽中獲勝。”在我的引導鼓勵下,學生練習的興趣更加高漲了。

國小體育教學設計範文 篇四

在國小體育教育中,由於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以及缺乏有效的師生互動等多種問題的存在,嚴重的影響到國小體育教學的質量,造成學生在體育學習中存在着諸多的困難,影響到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針對於此種情況,教師應對體育教學進行優化設計,不斷的解決體育教學中的問題,確保體育教學的質量,實現最佳的體育教學效果。下面進行詳細的分析和探討。

1 國小體育教學的現狀分析

從目前國小體育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教學水平在不斷提高,但是,依然存在着諸多的問題,影響到國小體育教學的質量,對學生的長遠體育學習非常不利。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①教學方法單一。很多國小體育教師秉持着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實際的體育教學中依然採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且教學流程多年不變,主要爲:熱身、體育項目動作要領的講解、學生自主練習,最後教師檢查,瞭解學生體育項目動作的掌握情況。而此種教學方法導致學生處於被動的學習狀態,學生無法與教師進行密切的配合,在課堂上無精打采,學生只是機械的按照教師的要求去做,從而影響到學生體育學習的質量[1]。②教學內容陳舊。從國小體育教學內容方面來看,主要由長跑、短跑、立定跳遠、足球、接力賽跑等等,這些教學內容較爲陳舊,無法滿足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導致學生體育學習積極性較低,從而也影響到學生體育學習的質量。③教師與學生缺乏有效的互動,無法全面的瞭解學生體育學習的情況,進而也無法採取針對性的體育教學策略,嚴重的影響到國小體育教學的質量。針對於此種情況,在國小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結合國小體育教學的現狀,對國小體育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全面的提高國小體育教學的質量,實現最佳的體育教學效果[2]。

2 國小體育教學優化設計策略

2.1 教學目標的優化設計

在國小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對教學目標進行優化設計。國小體育教學的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快速的掌握相應的體育技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確保學生體育學習的有效性[3]。因此,教師應該結合此種體育教學目標高質量的開展國小體育教學工作,全面的提高國小體育教學的效率,確保在教師的科學教學下,快速的掌握體育技能,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體育學習上不斷的進步,實現最佳的體育教學效果。

2.2 教學方法的優化設計

在國小體育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設計。教師應摒棄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運用現代化的體育教學方法開展體育教學工作,以充分的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具體教師可以採取如下體育教學方法。①合作學習教學法。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結合具體的體育教學內容,要求學生進行分組學習,採取此種方式,能夠爲學生營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互相合作、互相學習的方式能夠全面的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效率,同時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爲主動學習,有助於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質量[4]。②多媒體教學法,教師可以將國小體育教學內容與多媒體教學進行有機的結合,當講授某個體育動作要領學生無法全面的瞭解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體育動作的分解,並且進行慢動作的回放,通過採取此種方式,能夠降低體育教學的難度,確保學生體育學習的有效性。此外,在國小體育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將情境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生活化教學法、遊戲教學法等多種現代化的教學方法有效的應用於國小體育教學中,能夠顯著的提高國小體育教學的效率,實現良好的體育教學效果,促進學生體育學習上不斷的進步。

2.3 教學過程的優化設計

在國小體育教學中,教師還應該對教學過程進行優化設計。首先,教師應確保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在互動的過程中,瞭解學生的學習需求,進而將學生感興趣的體育教學項目融入到國小體育教學中,例如,自行車、游泳等,能夠快速的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充分的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積極性[5]。其次,教師應對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優化,包括課前熱身、課上教學、課堂指導以及學生自由練習等教學過程進行合理化設計,通過合理的設計,能夠全面的提高學生體育學習的質量,使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教學下,快速的提高體育學習能力,更爲全面的掌握體育知識,夯實學生的體育基礎,使學生在教師的科學引導下,實現最佳的體育學習效果,促進學生的長遠學習和長遠發展。

國小體育教學設計範文 篇五

設計者:殷佳豔授課

班級:一年級四班

一、整體設計思路

首先,在設計理念上,我認真滲透素質教育思想,積極創新體育教學形式,把融創課堂帶到體育教學中,將體育與數學學科緊密練習,使學生在運動鍛鍊、強健體魄的同時鞏固數學知識,爲學生創造活學活用的學習環境。其次,具體實施過程主要依賴學生模仿小青蛙跳“數字房子”遊戲活動來展開,模仿小青蛙跳躍不僅符合一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髮展特點,而且可以強健學生體質。“數字房子”則可以使學生在遊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強化數學知識,具體步驟和規則將在接下來的分析中一一詳細展開。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爲國小一年級學生。他們具有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喜歡錶現的特點,當然一部分同學也存在任性、嬌氣等不良的個性傾向。因此,針對他們喜歡遊戲的共性特點和個性差異,我選擇以跳房子游戲爲活動主形式,通過遊戲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營造濃厚個人競爭和團體競爭氛圍。

三、教學內容分析

立定跳遠是發展低年級學生跳躍能力的主要內容。對培養學生跳躍的正確姿勢,發展學生跳躍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通過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身體機能的發展,提高學生靈敏、速度、力量和協調能力,可培養學生勇敢、果斷以及勇於戰勝困難的意志品質。

四、教學目標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讓每位學生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

2、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3、使每位學生都能體會到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的聯繫,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知識和技能目標:

1、讓學生親自體驗立定跳遠起跳前兩臂的擺動和膝關節彈性屈伸,塑學生自信、自強的心理品質,強學生的身體素質;

2、發展學生協調、靈敏的素質,促進學生智力開發和全面發展。

五、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蹬地跳起、輕巧落地

難點:屈膝緩衝、身體協調用力

六、教學過程設計

1、熱身遊戲“石頭、剪刀、布”

方法:用腳並立來代表石頭,前後開立代表剪刀,左右開立代表布。在一起喊出石頭、剪刀的時候,原地雙腳跳兩次,在喊出布時遊戲雙方一起用腳做出動作,落地以後不能再改變動作。然後,勝方可以有一次機會雙腳跳一次去踩負方的腳,負方也同樣只有一次機會跳着躲開,完成之後兩個人一起回到原位開始下一輪比賽。

教法: a、教師講解遊戲方法、規則並示範。

b、請一名學生出列與教師一起做示範。

c、內圈學生向後轉與外圈相對應的學生結對子開始遊戲。

d、教師巡視指導,並參與到學生的遊戲當中。

e、三人或者四人遊戲。

教學意圖:與學生拉近情感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充分做好準備活動。

2、自主性學練

教師活動:

a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動作方法,並示範。提示兒歌:小青蛙跟我學,雙腳用力向前跳。向上擺臂收大腿,落地緩衝輕又巧。

b向學生展示帶有數字的一排“房子”,先引導學生站在一個房子的一端跳向另一端,要求學生能向前向上跳起。

c看誰跳得又準又穩,並且分組展示,老師做到隨時表揚鼓勵,樂於表揚“玩”的好的學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活動。

學生活動:

小青蛙體驗性活動,學生四人爲一組進行練習,小組內自評,演示的同學要認真演示,圍觀的同學要積極評價同學的動作。

教學意圖:讓學生通過看、練、思完成動作,爲接下來的接力遊戲做好準備工作,使學生舒展開身體,讓學生在“玩”中學會跳躍。

3、探索性創新

教師活動:

a教師講解接力算術遊戲要求和規則:全班學生分爲男生一組、女生一組,其中男生爲加法,女生爲減法,每一輪遊戲老師對結果進行積分,最後看男生組積分多,還是女生組積分多,勝利者將進行獎勵。每輪每組派出三位同學參與比賽,“房子”一共十格,前九個格子內寫有數字,學生需要接力跳遠並且將格子內的數字正確算出得數,即第一位同學在跳到第二位同學的位置時,還要將他跳過的格子內的數字算出結果告訴第二位同學,三位同學接力完成遊戲。直至兩組同學全部參與完遊戲,每輪數字由老師進行更換。

b教師選出兩位學生進行示範,確保每位學生了解遊戲規則。

C學生練習比賽

d教師評定勝負

學生活動:

a學生認真聽講遊戲規則。  

b學生練習比賽。   

c分組比賽。

教學意圖:鞏固練習跳躍姿勢,並且結合算術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培養合作精神,讓他們積極參與,並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4、整隊,總結本課教學內容,師生告別。

七、總結反思

通過這節課,讓我深深感受到:在國小體育課堂上,對學生一定要因材施教,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

在這節課中我的優點是:

1、注意了以學生學習爲主體,強調老師的組織、引導作用,注意了在練習中讓學生自己找尋方法和教師提示相結合。

2、教學目標明確,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意志品質、團結協作、自信心、身體的靈活性、協調性等方面都得到了鍛鍊。

3、課程環節清楚,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教學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

1、對實際教學的備課經驗不足。如何備好一節課,如何上好一節課將是我今後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我會把反思作爲突破口時刻督促自己改進和學習,並且對於突發情況可以機智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