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知識目標

1、在掌握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作者凝重輕靈、簡潔流暢的語言風格。

能力目標1、明確作者觀點,理清文章脈絡。

2、使學生把握作者展開論點的論證過程,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情感目標

利用本文的教育價值,引導學生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自己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教學難點

訓練嚴密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痛苦和快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最痛苦和最快樂的事。老師認爲,最痛苦的是失去身邊的親人和朋友,而最快樂的就是旅遊看風景。同學們也來說說,你認爲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肯定))剛纔,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啓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爲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二、明確論題

首先看一下文章的題目有什麼特點?如果改成《苦與樂》好嗎?爲什麼?

提示:題目是一個並列短語,前後兩個詞語意思相反。改成《苦與樂》不好,因爲改後題目太寬泛了,作者談的不是一般的“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並不是泛泛而談。(明確:文章論題不是論點)

三、作者簡介

作者: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鍊

著作:《飲冰室合集》

四、閱讀課文,理解字詞

閱讀前教師對較難字詞的音義加以指導:

①注音:

契約(qì) 攬(lǎn) 悲天憫人(mǐn)

②結合文中註釋解釋詞語:

失意:不得志

如釋重負: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負擔。

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到了什麼境地,沒有不自由自在的

悲天憫人:對社會和人類的災禍苦難等表示憂慮和同情。

③ 補充解釋詞語:

莫若:不如。

達觀: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證明出賣、抵押、租賃等關係的文書。

任重道遠:任務繁重,道路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而艱鉅。

死而後已:死了以後才停止。指奮鬥到死爲止。

仁人志士:有仁愛之心的人,品德高尚有志向有抱負的人。

整體感知,把握文章結構

(一)師生討論課文內容:

人生什麼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提示:“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關於人生最苦的許多答案,並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人生什麼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提示:“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了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4、5段中找答案)

提示: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裏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二)根據以上問題的答案再次討論,理清課文結構,從而明確文章可以分爲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論述“負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3自然段)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4、5自然段)論述“人生當勇於負責任,而不能逃避責任”。

由此可以看出全文是按什麼結構寫的?提示:分——總

(三)合作探究。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提示: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老去、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是無法排解的。

2、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提示: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3、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提示:認爲: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 ( 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用精煉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

提示:負責任乃人生最大痛苦,盡責任爲人生最大快樂。(或“負責任最苦,盡責任最樂”)

第二課時

(複習上一課的文章結構,導入新課。)

研讀課文。

(一)討論第一部分:

第1自然段:?

(1)作者使用設問,“人生什麼事最苦呢”,提到了哪些事?它們是最苦嗎?

點撥:貧→知足;失意→安分;老?死→?達觀。作者認爲它們可以從心態上、觀念上去排解。

(2)接着作者順勢提出自己的見解,人生什麼事最苦呢請用原文回答。

明確:我說人生最苦的事,莫苦於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

(3)爲什麼“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點撥:找出論說的句子:

(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

(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

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良心責備,無處逃躲。?

第2自然段:?

(1)一篇好的議論文,爲了增加可信度和說服力,必須適時適度地舉例,請找出有關事例。

舉例:個人對他人的責任(承諾未完、欠人錢、受人恩惠、得罪人等)

延伸: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於對自己。

(2)學生討論在文中找出有關種種責任的句子。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3)找出“不盡責任最苦”的原因。

點撥:關鍵詞句——“良心”的監督、時時刻刻,至死不已、這種“苦”,無法排解,也不能逃躲。

明確:1、2自然段的關係是主論與輔論的關係。第1段提出觀點,第2段進一步指出有關的種種情況和狀態。

(二)討論第二部分:

(1)什麼事最快樂呢?

明確: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

(2)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由學生找出,並講講它們的含義。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3)找出論說的句子,總結這一段的內容。

有關句子: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真樂。

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

小結:快樂之權,操之在己

(三)討論第三部分:

(1)找出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並想一想這些話要說明什麼?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學生小組討論後總結:要說明“人生當勇於負責”。

(2)爲什麼說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點撥: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

小結:苦中真樂,是樂,不是苦。

(3)最後一段說明了什麼內容呢?爲什麼這樣說?找出文中句子加以說明。

明確:說明了“人生不應當逃避責任”。

文中句子: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

(4)文章的題目叫做《最苦與最樂》,學生討論後回答,最後一段哪些句子分別呼應了“最苦”和“最樂”?

點撥: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最樂

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最苦

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最樂

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最苦

小結:學生討論填寫句子,從而明確苦樂與責任的關係

本文的論題:最苦與最樂

本文的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七、瞭解語言特色,鍛鍊思維能力:

第一步:小組分析討論本文的語言,看看文中運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

點撥:句式——陳述句、設問句、反問句、感嘆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動句、被動句等。

論證方法——引證、例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句式、論證方法的變化,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辭手法,看看它們對本文的語言由那些幫助?

點撥:修辭手法——排比、設問、反問等。

(指導學生在文中找出具體句子。)

好處: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這造成了文章流暢氣勢,設問、反問等不再與上題重複。

第三步: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導學生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另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如“曾子還說哩”敘述語氣,帶上了語氣助詞“哩”。使原本凝重的語氣變得輕靈。)

八、談談學習這篇課文之後你有何收穫。(學生暢所欲言)

九、結束語

在人生的旅途上,儘管人人盼望快樂,無人喜歡憂傷,但“痛苦與快樂”本是一對孿生姐妹,永遠伴隨在生活的舞臺上。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爲了那眼花繚亂的“數字迷宮”,而嘔心瀝血;爲了那令人心痛的作文而費勁心思。這些表面上看來確實辛苦,然而在辛苦的另一端,迎接我們的將是一串歡樂的音符。相信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對責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切實感受到了自身的責任,當責任向我們走來時,我們應該勇於盡責,就讓我們在盡責任的同時感受人生的最樂吧!

《最苦與最樂》說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最苦與最樂》。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爲大家呈現出我對這節課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

梁啓超《最苦與最樂》選自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三篇講讀課文,本文是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樑先生對人生的思考,對責任的精闢認識。本單元是議論文,目的是要讓學生掌握議論文的要素和特點。八年級學生初次在課本上接觸到議論文的體裁,大部分學生都只在平時的閱讀中粗略瞭解過,對於它的的寫作特點並未真正瞭解;要引導學生通過本文學會思考,做出判斷,掌握議論文的一般知識,學會讀寫議論文;感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這也將爲下來學習本單元的其它課文“開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二、學情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掌握生字契約、悲天憫人。掌握句子“君子有終生之憂”,“任重而道遠”,“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2、能力目標:掌握議論文的一般特點。

3、情感目標:體味語言中蘊涵的人生價值責任的思考。

三、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四、教法和學法分析

1、教法說明

話說:教有常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根據學情、本課的教材特點和教學目標、,遵循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原則,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選擇啓發誘導法、問題教學法、情景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啓迪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在尋求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過程中,逐步深入,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各種能力。

2、學法說明

在制訂教法的依據上,考慮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及知識、能力水平的不平衡性。我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靈活採用誦讀品味、討論探究、圈點勾畫、活動遷移等方法,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動中,獲得個性化閱讀的體驗,通過誦讀和理解相結合,提高學生分析細節、品味語言的鑑賞能力。

五、教學過程

1、導入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遊最苦。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麼最苦,什麼最樂。(……)。剛纔,我們談了大家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也說了他的看法,他就是梁啓超。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他對“最苦”與“最樂”的看法。聽他說說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2、初讀課文

同學們自主閱讀然後試着填寫以下空格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人生當(),而不能()。

3、精讀課文

a.作者認爲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b.作者認爲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c.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d. 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e.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巡視答疑)

明確: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

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 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 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 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爲: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 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 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 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4、再讀課文

這是一篇具有重大的人生意義的文章,我們除了要將它作爲一篇語文課文進行學習,更應該學習他想要傳達出來的內涵。現在請同學們思考在讀完全文後,你覺得作爲一名青年學生對家庭、社會、國家應負有怎樣的責任?

5、作業佈置

以《我的責任》爲題,作爲一個學生該承擔的責任,不少於600字

六、板書設計

標籤:最苦 最樂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