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四下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實用48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48篇《四下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四下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相關的範文。

四下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實用48篇)

篇1: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通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接着,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麼不順利?

我思考可能是因爲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有主見的個體,他們在閱讀同一篇文章的時候產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讓獲得不同感受的學生都產生強烈的表達慾望就是教師需要動腦筋的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

篇2:語文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並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後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課文教學完後,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麼簡潔明瞭,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後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篇3:《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的: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描寫了那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並積累。

4、學習抓住景物特點,按照一定的表達順序寫景狀物的方法。

5、能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感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課時: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1、佈置學生做課前預習。

2、分配好上課學生的任務。

五、教學過程:

(一)直接揭題:指名讀課文前面的過度語。

(二)師導入課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這是出自詩人李白的詩句,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去遊一遊吧!

板書課題《4*七月的天山》,齊讀課題。

(三)通過學生的互問互答檢查預習情況

1、包括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字詞句的理解,朗讀情況的檢查等。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作者筆下的天山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3、速讀課文,理清寫作的順序和課文內容。

4、默讀課文,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在文中找出有關地點變換的句子。

5、課文主要描寫的哪些景物?聽範讀,並小組交流。

小組交流、彙報

出示:七月,騎馬上天山,“我”----------

第一小組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回答。

第二、三小組可以在文中找出有關句子連起來回答。

第四小組用簡短的語言表達。

(四)講讀課文(由五個學生分別逐段講解)

(五) 師做總結

1、輕聲讀2---4自然段,選擇自己喜歡的一處景點,再細細地遊覽一遍,在文中找出認爲寫得美的句子有感情地讀一讀,並寫下感受。

2、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彙報並指導朗讀。

師:這就是七月的天山,生齊讀最後一段:

出示: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

3、指名個別讀、比賽讀、男女分讀

4、齊讀

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你能給最後一段換種說法嗎?(改爲陳述句)

5、通過我們深入的瞭解,這時天山給你怎樣的印象?

(六)指導背誦。

第一組選擇喜歡的一段話背誦。

第二、三組選擇喜歡的兩段話背誦。

第四組背背誦2、3、4段。

(七)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八)作業,拓展訓練

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抓住景物的特徵,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等。

第一組寫三句以上描寫景物的句子。

第二、三組寫一段描寫景物的話。

第四組寫一篇描寫景物的文章,正確運用修辭方法並把景物的特點寫具體。

(九)板書

4*七月的天山

進入天山 雪峯 雪水

再往裏走 森林 日影 水聲 ( 美 )

走進深處 溪流 野花

(十)課後練習:

1、、看拼音寫漢字。

luò tuo wān yán shāo wēi lián mián

( ) ( ) ( ) ( )

2、、在括號裏填上適當的詞語。

( )的大海 ( )的雪峯 ( )的西湖 ( )的`香山

3、寫近義詞。

格外( ) 絢爛( ) 幽靜( ) 增添( )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出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與讚美之情,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的移步換景法進行教學,讓學生知道描寫景物的方法有很多種,不能只侷限在從遠到近,或者從近到遠的描寫方法。整個教學過程雖然有些缺陷,但總體還是完成得很好。

篇4:《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文。作者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我上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依照課堂教學規律,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

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

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纔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完成略讀課文,不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

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篇5:《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很美的散文,字裏行間盡顯天山之美。

初讀課文後,孩子們幾乎不用我提醒,就找到了關鍵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理清了課文的寫作順序。

在作者碧野的引領下,根據移步換景的順序,我與孩子們興致勃勃地遊覽了天山的雪峯、雪水、溪流、原始森林及無邊的繁花,在品讀感悟中逐一欣賞北國天山別具一格的美。

雖然是略讀課文,根據教學提議一般只上一課時,可是,如此優美的散文,如果只讓孩子們停留在初讀賞析的階段,似乎太遺憾了。總期望能讓孩子們更進一步,深入文本,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於是,又引領着孩子們進入了第二課時的精讀。回顧第二課時,有三個教學片斷令自我欣慰:

片斷一:讚賞獨特感悟

當拋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到自我喜歡的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讀一讀,能夠是一句話,能夠是一段話,也能夠是整篇課文,讀出你對天山美景的欣賞,等一會兒全班交流”時,孩子們搖頭晃腦,紛紛投入了對天山美景的再次品讀賞析之中。

大約三分鐘後,琅琅書聲逐漸小了,一隻只小手爭先恐後地舉了起來。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孩子們用自我的朗讀與感悟,對天山美景作了精彩的回放(省略,不一一例舉)。

除卻文中直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有幾個孩子竟然對間接描述天山美景的句子,做了精彩到位的品讀賞析,其獨特的領悟本事,令我歎爲觀止。

生1:(活力滿懷地讀):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可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華呢?

教師: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你爲什麼選中了這句?

生1:雖然這句沒有直接描述天山的美景,可是作者用反問的語氣強調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春天的花園是五彩繽紛、光彩奪目、美麗非凡的,可是七月天山那無邊的繁花,在作者的眼中,竟然比春天的花園還要美。我欣賞的就是這種不一般的美!

教師:你真會欣賞!教師佩服你的眼光!作者間接寫出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用上反問的語氣,更顯天山之美!同學們,讓我們再來讀讀這句話,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由衷讚美之情!

全班孩子再次動情地朗讀課文最終一句。

片斷二:及時引導糾錯

孩子出錯是正常的,因爲經驗總是在不斷出錯、糾錯中構成的,孩子總是在不斷地出錯、糾錯中成長的。課堂,應當是允許孩子出錯的地方。然而,在語文課堂上,應對孩子出現的錯誤,一些教師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些教師急着趕進度,常常忽略對孩子的引導。這些,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其實,錯誤是很好的教學資源。一個敏感的教師,一個機智的教師,善於抓住各種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尤其是對錯誤資源的利用。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異常關注孩子,只要發現存在問題,就緊抓不放,或直截了當,或旁敲側擊,引導孩子,幫忙他們糾錯。

生1:我喜歡這句——騎馬穿行林中,只聽見馬蹄濺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聲,使密林顯得更加幽靜。因爲這句話寫出了原始森林的幽靜之美。

生2:教師,我有補充。這句話還美在作者以“馬蹄濺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聲”反襯原始森林的幽靜,寫出了七月天山幽靜得可怕。

這孩子,前面說的挺好的,可是,說“幽靜得可怕”,明顯錯了。

“不能說幽靜得可怕!”

耳尖機靈的孩子立刻就提出了意見。

“爲什麼呢?”我趁勢追問。

“這……”孩子們一時語塞,支吾着說不出所以然來。

“孩子們,什麼時候,去森林的感覺是可怕的?”我提醒道。

“獨自一人,趕去某個地方時,必須經過那片森林,能夠說靜得可怕。”有人若有所思地說。

孩子的發言,勾起我對往事的回憶,小時候,我最怕經過一片小樹林去學校,因爲靜得可怕。跟孩子們說了我這段經歷,突然間,幾個孩子恍然大悟,小手高高舉起。

“哦!我明白了,作者去天山是爲了欣賞美景的,他是懷着高興的心境去天山的。”學生似乎發現了新大陸,一臉激動地說。

“作者一路上看見這麼多的美景,心裏甭提有多高興了。進入原始森林,聽到馬蹄濺起漫流在岩石上的水聲,肯定是滿心喜悅,不能夠說幽靜得可怕!”又一生做了補充。

再看看提出疑問的同學,聽了大家的發言,寫在臉上的疑惑也迎刃而解了。

片斷三:欣賞寫作方法

教學一篇文章,不僅僅是爲了品讀賞析優美的句子,還要引領孩子們感悟作者的寫作方法,學會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教師:同學們,《七月的天山》除了美景令我們欣賞之外,這篇課文還有什麼值得我們欣賞學習?

生1:按遊覽的順序寫作,先寫“進入天山”,之後寫“再往裏走”,然後寫“進入天山深處”。以後我們寫遊記時,也能夠學習用“移步換景”的方法寫作。

生2:學習課文的結構方式,先總起,再分述,最終總結,能夠使讀者一目瞭然。

生3:學習課文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對偶、反問、反襯等。

於是,又領着孩子們逐一回顧文中的句子,加深對修辭手法的認識,學會靈活運用。

經過這第二課時的學習,高興自我與孩子們一樣,擁有了新收穫。

篇6:《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生對祖國的風景名勝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此方面理解的信息比較多,課外書會接觸一些、聽別人介紹也會了解一些,還有電視電影中也能看見一些,還有不少學生去旅遊,親眼見過一些。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並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取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並進行背誦交流。

篇7:《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到達的閱讀結果以及能夠運用的閱讀方法:(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3)如果有興趣,還能夠把自我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能夠這樣進行解讀:(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當用略讀的方法,構成對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本事。(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幹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資料的整體性印象。(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到達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經過比較快的閱讀,瞭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述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彙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從閱讀方法研究,經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十分必要的。

篇8:七月的天山的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裏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纔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爲什麼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爲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裏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麼多的句子。在這一段裏,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爲什麼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繫前面 “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篇9:七月的天山的教學反思

從這天的課來看,對於詞語的理解和體會,應當說還是有所體現的。課題《七月的天山》出示之後,問學生七月指的是哪個季節?是的,那麼夏天還能夠用什麼詞來說,於是有了“盛夏”、“酷暑”等詞,七月的天山,也就能說成是夏天的天山、盛夏的天山、酷暑的天山等等。在那裏,學生完成了意思相近的詞語的梳理和運用。

在初讀環節中,讓學生帶着這樣的問題去讀:走進七月的天山,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把相關的句子劃找出來推薦給其他同學。安排這個環節,意在用這樣一種比較自然簡單的方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而這點是針對我這個班級學生的特點的,他們的個人朗讀和發言總是會怯生生的。有這樣一個鏡頭讓我覺察今後的課堂上要更多地培養和鍛鍊學生敢於發言的潛力是多麼重要。有一個學生唸到“飲馬”一詞出現了錯誤時,我分明聽到了有同學說唸錯了,但是卻沒有指出來,最後,還是由我提了出來,而我這一舉動也表現出我包辦得太多了,期盼得太少,在課堂上,有時候還真就應悠着點,多等一會兒,說不定就能等到你想要的。

待到走入文中的時候,讓學生在“文中有哪些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這樣一個問題背景下去品讀、積累語言。感受到作者能把文章寫得這麼美,值得我們學習借鑑的地方之一就是比喻手法的運用還有語言的準確性。如把“塔鬆比作巨傘”、“把鮮花比作彩虹”、“把鮮花比作天邊的霞光”、“把鮮花比作錦緞”;同時關注“漏”、“浮”字的運用。文章的最後有一個反問句,那是作者應對漫山遍野的繁花的時候最直接的表達,請同學換種表達方式來陳述,那裏也是一個語言的訓練點。

最後的一個寫話練習,在讀了李白的《關山月》之後,寫寫讚美天山的話,也能夠是用詩詞的形式來表達。學生的表現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也讓我感謝去年領着同學們背誦詩詞的日子,同時更做了個決定,趕緊去把今年要背誦的古詩詞整理打印下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我不想期盼、我不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潛力。我的學生不善於發言,這跟我太善於發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職責,今後,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盼,要懂得取捨,要懂得該出手時纔出手。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着讀着這句話,你的耳邊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範讀了之後問什麼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樣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此困難解,但求賜教。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於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說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只是爲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課中王意提了個問題:人怎樣會浮在花海之中?於是學生去探究這個浮字的妙處,鍾浩東同學聯繫上文,那裏的花都長得很高,淹沒了馬,人看起來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樣。多妙呀!

借用一句古詩,結束這天的教學反思——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而我已然淹沒在七月天山這一片高過馬頭的繁花之中了,那匹能帶我走過花海,能讓我浮游其上的馬兒已然不知去向了。

篇10: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

接着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課文教學完後,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麼簡潔明瞭,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後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篇11:《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課文教學完後,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麼簡潔明瞭,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後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篇12:《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

針對本課,我選擇了充分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我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後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 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篇13: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全文從總體上說,以遊蹤爲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性,展開精緻的描寫,精心地運用了比喻、映襯、排比等多種修辭手法,把景物描繪得淋漓盡致,美不勝收。教學中,遵循略讀課的教學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首先引導學生找出方位轉換的句子,弄清楚作者遊覽的順序,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其次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最後,着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後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

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麼明顯。經趙老師指點,我覺得受益匪淺:

一、用教材,不能教教材。

語文課要上得簡單,課文中訓練點很多,老師不能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上面面俱到。每節語文課上,學生能學到一點就算有收穫了。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憑藉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聯繫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能。”顯然這裏的“舉一”就是憑“例子”示範;“反三”就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形成靈活運用的技能。國小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讓學生仿照“例子”練習的好材料,關鍵是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精心選擇仿寫之“點”,給學生提供借鑑的對象和創造的依據。除了仿寫句式表達、段落構成以外,還可以仿寫開頭結尾、過渡、照應等。值得注意的是讓學生寫的片段,必須精心選擇具有明顯特徵且具有價值的精彩片段。因此,要超越教材,首先要跳出語文圈子來看語文,用一種大語文觀來指導自己的教學。避免眼中“只有樹木,沒有森林”,“只有課文,沒有學生。”

二、寫作與生活緊密聯繫。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讓學生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感可發,就需要學生的作文反映他們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情實感,體現童真童趣。因此,教師平時應鼓勵學生大膽啓用生活素材,讓他們用眼睛去發現、用心靈去感悟生活的真善美,並將自己的情感融注其中。諸如課外活動、週末晚會、體育活動、詩歌朗誦乃至上一節生動的班會課或閱讀一本有意義的課外書等等,都是活生生的寫作素材。開始時,不要硬性規定是什麼內容,只要學生寫出來,哪怕是一個字,都應該給與肯定。只要學生一開始時由不會寫,不願意寫,到了能寫,有東西可寫時,再適當地給學生提一些他們能辦到的要求,循序漸進,就會達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素材,捕捉生活中的感人情景,積累豐富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懂得作文就是用筆描繪生活,要引導學生勇於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去發現,去探究。因此,堅持作文與生活相結合,作文與做人相結合,有效地防止學生胡編亂造,假情假意,說空話,說大話。

因此,在教學生進行讀寫結合時,要充分利用課文內容進行訓練,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藉助語言情境和語言實踐,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使理解與表達緊密結合,達到“知其意而得其用”的教學目的。最終,讓“讀寫結合”更有效服務地於語文教育教學。

篇14:《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我覺得在這堂課上,主體意識嚴重缺失。我太急,缺失富有激發學生的意識甚至是能力。我的學生不善於發言,這跟我太善於發言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今後,我要做的是如何讓學生這個課堂的主體更突出,要懂得退讓,要懂得期待,要懂得取捨,要懂得該出手時纔出手。 從一開始,從找出本文的寫作順序開始,都是由我安排學生的學習內容,步移景換,少不了的'是牽牽絆絆。 在“溪流”這一處的朗讀中,我困惑了,我有點想不通了:讀着讀着這句話,你的耳邊彷彿聽到了怎樣的聲音?“高懸的山澗”、“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的水居然會是“輕柔的嘩嘩聲?”我引導範讀了之後問什麼聲音?還是輕柔的嘩嘩聲。怎麼會這樣?我問問題的方式不對頭嗎?但求賜教。 說到主體意識,我忽地意識到與其說是缺失,不如說是缺少一條主線,學生學下不去,所有的問題、語言片段如同散落的珠子串不起。而我在課上忙着一顆顆地撿拾,忙着一顆顆地串聯,不是嗎? 過多的把我備課中的東西生硬地塞給學生,以至於讓自己都覺得很好笑,說話都很虛,實在是沒有底氣,明知不可爲而爲之,只是爲了讓課順利下來吧!諸如對偶的寫作手法,諸如“漏”字的妙用。 所幸的是,在課中學生提了個問題:人怎麼會浮在花海之中?於是學生去探究這個浮字的妙處。聯繫上文,這裏的花都長得很高,淹沒了馬,人看起來就像是浮在上面一樣。多妙呀! 如何讓學生主體參與意識增強,不應該僅僅是寫在論文裏的一句話,也不是在聽報告時記錄的一句話,也不是在所謂的公開課上纔有的姿態,更應該是一種常態下的常態!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篇15:《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閱讀指導,纔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爲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爲重要的是通過範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爲今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篇16:《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透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盼。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到達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透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透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能夠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能夠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能夠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閱讀指導,纔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爲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爲重要的是透過範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爲今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忙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潛力。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超多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能夠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峯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必須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篇17:《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質兼美的遊記散文。一提起天山,我的腦海裏就浮現出在那片古老的雪峯上,盛開着千年不遇的天山雪蓮。 “天山”二字,已經足以讓人浮想聯翩。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是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自然之花就綻放得越爲濃烈。

文中令人拍案叫絕的字詞比比皆是,可謂字字珠璣,讀來讓人回味無窮。對於這樣的一篇美文,如何按照自讀課文的要求只在一課時的時間內既解決大量的生字詞,又讓孩子們賞讀品位文字,對於孩子們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能完成,還是要試試看。

首先,我以散文詩般的語言將孩子們帶入既定的教學情境: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既有高聳入雲的山峯,也有波瀾壯闊的大海,既有一馬平川的草原,也有高低起伏的丘陵。上節課我們跟隨葉聖陶老人到金華的雙龍洞走了一遭,這節課,我們將來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接下來,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對照拼音,將生字讀準,將句子讀通,較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

讀後檢查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情況,這篇課文的生字詞頗多,如:矯健、斷壁懸崖、飲馬、絢爛、白皚皚,自由讀,提讀,教師帶讀,分組讀。總算將生字詞障礙掃清了。

這篇課文的插圖很小,而且不能充分地展現天山的美,爲了讓學生更好的領會,我進行了範讀,要求學生心到、眼到、手到,邊聽邊思考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把它們劃下來。

四年級的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是不太強,讀完後我問學生作者在文章描寫了哪些景物,舉手的人竟然寥寥可數,無奈,我還是帶領學生逐段找了一下。可能是我沒有充分將學生帶領到課文的意境中,大部分學生無精打采,個別學生孩子做小動作。現場氣氛實在糟糕,令我十分沮喪。或許,還因爲是下午的原因,孩子們都累了。

想像教參上的教學預計那樣帶領孩子們賞析諸如“拋起水花”“銀白的水鏈”之類的佳詞妙句是不可能的了,教室裏一時間成了我的獨言堂。我自己也感到十分棘手,十分困惑,是不是好詞好句一定要賞析一番才能內化到學生的腦子中去呢?我們的散文教學中有好多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難道一定要把它表達出來嗎?這樣生硬地解剖,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

硬着頭皮終於把課文從頭到尾過了一遍,讓孩子們再讀,邊讀邊劃下自己喜愛的語句。好了,讀完了,全班進行交流,這時班級裏的氣氛突然活了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唯恐老師忽視了自己。趁熱打鐵,我問孩子們天山的什麼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爲什麼?有的說野花,它五彩斑斕,滿山遍野;有的說塔鬆,密密麻麻的枝葉之間只能漏下斑斑點點的日光;有的說小溪,它清澈見底,藏有活潑可愛的小魚……

此時,下課的鈴聲響了。爲了進一步學習文章中的佳詞妙句,我要求學生們在課後摘抄《七月的天山》的好詞好句,做一篇讀書筆記

篇18: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今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通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接着,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麼不順利?我思考可能是因爲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有主見的個體,他們在閱讀同一篇文章的時候產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讓獲得不同感受的學生都產生強烈的表達慾望就是教師需要動腦筋的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非常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定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應該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而最初,我只是爲了解決導讀中的問題,進行發問,學生對此毫無興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尷尬局面。我想,我的問題可以改爲:讀了課文,天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是哪些描寫使天山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讀出來。結合着讀課文,學生也輕鬆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時訓練了朗讀。

篇19: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存在問題

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教師的幫忙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本事。

今後課堂教學努力方向

將很多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

篇20: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僅是感悟課文資料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本事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於是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並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後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

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篇21: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教例刪繁就簡,經過三個頗有空間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過程: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爲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一樣,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本事,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本事,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本事。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瞭,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着說着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着說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終教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一樣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資料,目的是爲幫忙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幹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當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資料;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並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紮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篇22: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讀課文。相比於精讀課,本課的教學應當有其獨當之任。

崔巒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略讀,即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旨在經過比較快的閱讀,粗知文章大意。”《語文課程標準》評價提議中,對於略讀課的學段目標有明確的表述,其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學段則在學習略讀的基礎上“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將相同學段精讀課目標與略讀課目標,乃至不一樣學段略讀課目標相比較,可知第二學段略讀有這樣的特點,即閱讀要有速度,應當更多地訓練默讀,在默讀中訓練概括、篩選信息的本事;如果純粹複製精讀課的閱讀方法進行教學,是對這一學段略讀課教學的越位。

篇23: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學生對祖國的風景名勝有強烈的好奇心,他們在此方面接受的信息比較多,課外書會接觸一些、聽別人介紹也會了解一些,還有電視電影中也能看見一些,還有不少學生去旅遊,親眼見過一些。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並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並進行背誦交流。

《4、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今天第三節課是語文課,教學《七月的天山》。課前自己也作了一定的準備,瀏覽了名教師的教學流程,覺着她的教學生做摘記這一點是非常可取的。我也打算來教學生,我的理解是,老師重要的責任:就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反思自己這個單元的教學,在這方面,我做的還非常的不足啊。心裏常感到不安那。

先記錄下,我上這課的思路。

導入:今天,我們來學習第4課,《7月的天山》.板書

請看導讀,你讀懂了什麼?

(生自由讀)

你讀懂了什麼?

生1:要注意抓景物的特點。

還有呢?

生2:這文章寫了哪些景物?

是的,首先寫了哪些景物,還有抓住景物的特點。還有呢?

生3:告訴我們要做摘記。

恩,要學會作摘記,記錄好詞好句。

初讀:

下面,我們走進課文,要求邊讀邊思考,文章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學生小聲讀)感覺讀的不是很認真。這是我在小黑板上寫詞語,下次寫的詞語在上課文前把她先寫好,節省時間。可以在這段時間裏,走進學生,督促他們的朗讀情況。

走進文本,概括課文:

好,文章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一生回答:雪峯、雪水、原始森林、野花。並讀了相關的句子。)

真美,把他們用波浪線劃出來。(在這裏我沒有請學生品句子,悟句子,只是單純的老師分析,這是我這課最失誤的地方。要改進。)

二段還寫了什麼?(生沒反映)還寫了,溪流。(板書)

通過同樣的方法,概括了3、4段的景物。感覺學生還沒有讀透課文,反應不好,回答不出來。

分段,括大意:

是我在牽着大家的鼻子走,生的概括能力很差,以後要多多的訓練。

做摘記(此時,鈴聲響起,我纔剛剛開始。進度太慢了。)拖課了,這事儘量少發生吧。

自己要多讀書,課前多準備。多讓生去讀,去說,自己儘量少說,讓課上的生動點。以後的進度是每課3個課時,2課時教課文,1課時做課堂作業本,改正。

篇24: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透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之後,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用心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麼不順利?我思考可能是因爲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有主見的個體,他們在閱讀同一篇文章的時候產生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如何讓獲得不同感受的學生都產生強烈的表達慾望就是教師需要動腦筋的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所描繪的景色十分美,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必須或多或少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所以,我就應從這個角度提出問題,那樣,學生們都會有話可說,有話願說。而最初,我只是爲了解決導讀中的問題,進行發問,學生對此毫無興趣可言,因此造成了尷尬局面。我想,我的問題能夠改爲:讀了課文,天山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是哪些描述使天山給你留下了這樣的印象?讀出來。結合着讀課文,學生也簡單的感受到了天山的美,同時訓練了朗讀。

篇25: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之後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纔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這天做到了,不僅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必須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後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篇26: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十分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透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盼。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到達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透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透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閱讀指導,纔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爲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爲重要的是透過範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爲今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忙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潛力。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超多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峯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必須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篇27:《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篇28:《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閱讀指導,纔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篇29:《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教學中的比較滿意的地方:

1。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2。講課時,我着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不足的地方: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程序上似乎順理成章,從整體到部分,從讀到寫;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閱讀,有品讀賞析,有課後練筆,做到了讀寫結合。但總覺得自己在課堂上沒有跳出教材這個圈子,對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點不突出。大多數學生的寫作練筆也只是比葫蘆畫瓢,沒有拓展,沒有創新,總之,覺得語文課上讀寫結合的效果不怎麼明顯。

篇30:《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的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遣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對天山美景的熱愛與讚美。

如此文質兼美的文章,如何讓其在略讀文章中獨佔鰲頭,成爲學生自主學習、積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據本次教研專題《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經過不斷嘗試,反覆修改,設計了此課。

一、以學定教,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由於我們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進入中高年級後,語文教材有一個特點,即每個單元的導讀都會明確提出單元訓練的重點,於是開課之初我注意了單元訓練重點的回顧,目的在於讓學生學會圍繞單元訓練重點來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真正達到學有目的,學有重點。然後初讀課文,從整體上感受天山之美,通過自由輕聲朗讀課文劃出表示作者遊覽順序的詞語“進入天山----再往裏走----走進天山深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意識,有效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二、注重多讀感悟,進行自主地獲取。

依據略讀課文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自主閱讀,品味語句,進行自主地獲取。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在自讀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說出喜歡的理由,可以是對重點詞語的體會;可以是從修辭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從景物特點去欣賞等等。讓學生自由地表達感受,近而指導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現景物的美,從而感受作者對天山的熱愛和讚美。這樣的閱讀指導,纔會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

三、注重自讀品析,倡導合作交流。

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這樣的訓練一是爲了滲透單元訓練重點,更爲重要的是通過範文教給學生自主閱讀的方法,爲今後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問題:對略讀課教學的把握還有些欠缺。略讀課教學宜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生自主學習,在師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語文學習能力。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這樣做學生和老師都將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峯的特點是高、大、白,溪流的特點是快、清、活,森林則是綠、密、幽,野花是高、多、鮮,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從語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篇31:《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教學案例

師: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寫了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生:雪峯,雪水和雪水匯成的溪水。讀了這段話我彷彿見到了寂靜的天山,又是充滿生機的天山。

生:我彷彿走進了一個寂靜的清涼世界。

師:我跟你們一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麼獨特,那麼令人神往。正像剛纔同學們說的,這是一個寂靜的,又是充滿生機的地方。作者是如何具體、形象地描繪這一景物的呢?

生:(再次默讀課文)我覺得作者不僅仔細觀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開豐富的想象,運用確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繪出來。

師:你們覺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生:作者把雪峯比喻爲白緞子,雪峯間的雲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整個雪峯就變成像一塊繡着花的白緞子,多漂亮呀!

生:還有,作者把從峭壁斷崖上瀉下來的雪水比作銀鏈,既寫出了雪水的樣子,又寫出了它的光亮,多麼生動啊!

生:作者還把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浪花像玲瓏剔透的小水珠那麼的美,多討人喜愛,這裏也流露了作者當時那種喜愛之情。

師:我很贊同同學們的看法,的確,生動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見的景物變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除了比喻外,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去揣摩,欣賞?

生:我還覺得作者用詞很巧妙,很有特點,如一開頭寫“炎暑被遠遠地拋在後邊”這個“拋”字,寫雪水流下時用“飛瀉”這個詞,讓人感到雪水流下時很有氣勢。

生:我覺得作者在寫這些景物時,層次非常清楚,從藍天到雪峯,接着寫溶化的雪水,最後寫雪水匯成的溪流從上到下,很有條理。

師:說得好。描寫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順序寫。

教學反思:

通過本段的教學,讓學生切身明白了要想寫得生動而具體,就得學會使用恰切的比喻句和擬人句;同時景物描寫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寫,才能做到層次清楚。在這篇課文其餘各段中也有很多寫得生動的地方值得探究發現,積累語言文字。

篇32:《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象,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三.讓學生進行閱讀整理,提高動手動筆能力。

首先是文中比喻句特別多,讓學生把雪峯比作白緞子,雪峯間的雲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塔鬆比作是巨傘等的句子進行摘抄,想象,體會運用。其次是欣賞第四自然段的最後三句: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麼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麼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麼絢爛。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也顯得格外精神。在馬上你用不着離鞍,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捧到你心愛的大鮮花。然後進行仿寫身邊的人、景、物的排比句的仿寫。最後是對“雖然天山這時並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個春天的花園能比得過這時天山的無邊繁花呢?”改寫爲陳述句。

但是由於本課知識點較多,一課時時間又比較緊張,所以安排朗讀與指導朗讀的安排就顯得少了些,文本對話體現得還不夠。

篇33:《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一組課文的第一篇略讀課文。人教版教材從三年級上學期起,開始出現略讀課,形成了與精讀課並重的基本課型。教學《七月的天山》,必須兼顧到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

一、美美地讀(12分鐘左右)

第一遍爲朗讀,要求讀通讀順,讀得流暢自然。說一說七月的天山給我們總的印象。

第二遍爲默讀,要求讀出線索來。

課文開頭說“騎馬上天山”,二三四自然段均有關於“騎馬上天山”的表述,這是明顯的一條線索。劃出表示課文明線的句子,然後讀起來,讀中理解段落的兩層次構成(但不予深究)。

另一條線索是隱伏的線索,課文在二三四自然段都寫到了“水”,尋讀這些寫水的句子,體會這條隱伏的線索。

第三遍爲默讀,讀中想象畫面,拉出教學線條:第二自然段側重寫水,第三自然段寫樹,第四五自然段側重寫花。

二、美美地品(12分鐘左右)

1.開展美點尋蹤活動:這篇課文充滿了“美”。請同學們默讀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用課文“美在……”這樣的句式說話。

2.同學們自由發言。

3.綜合同學們的發言,教師小結:

課文的寫景之美:水之美、樹之美、花之美,動靜結合之美,景物色彩之美……

課文的意境之美:在絢麗多彩的景物中,詩人騎馬遊天山,也成了天山美景的一部分,這是意境之美。

課文的情景交融之美:作者的情,表現在臨溪觀水之際,雪水飛瀉,渦流洄漩,魚羣清流,生機無限;作者的情,表現在打馬穿林之時,翠林蜿蜒,重重疊疊,那麼幽靜;作者的情,表現在走馬觀花之中,花海無邊,五彩繽紛,滿心喜悅。這些景中飽含着作者的喜悅、熱愛與讚美,情景交融,十分動人。

課文的線條之美:首先是寫作線索明晰,“騎馬遊天山”和“天山溪流”貫穿全文;其次是遊蹤清晰,移步換景,“進入天山”“再往裏走”和“天山深處”交待得清清楚楚。

三、美美地記(16分鐘左右)

1.出示、比較幾個比喻句:

①太陽下,雪峯的雲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

②融化的雪水,從高懸的山澗、從峭壁斷崖上飛瀉下來,像千百條閃耀的銀鏈。

③(雪水)在山腳匯成衝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拋,形成千萬朵盛開的白蓮。

④滿山都是高過馬頭的野花,紅、黃、藍、白、紫,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織錦那麼綿延,像天邊的彩霞那麼耀眼,像高空的長虹那麼絢爛。

先由學生交流比喻之美妙,再比較四個比喻之不同:第一句是靜態的比喻,第二三句是動態的比喻,第四句是多角度比喻。

2.選擇自己喜愛的一個自然段練習摘抄,指導學生梳理畫面:

第二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第三自然段:重點感受修飾語的作用;

第四自然段:重點指導空間方位變化的順序。

篇34:《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作者從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在課堂教學中我着重從自主閱讀、品讀課文、閱讀整理這一塊着手。

一、自主閱讀,自讀自悟。

本文教學遵循略讀課文的原則,以學生自讀爲主。學生邊讀邊想,知道了哪些天山的信息,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出來的,引導學生找出有關方位變化的句子,弄清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瞭解作者筆下的天山之夏是怎樣一番景,從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二、品讀課文,感受天山之美,文字之美。

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和“哪兒寫得好,好在哪裏”進行自主研讀和反饋。學生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景物之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使用。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纔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篇35:《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這篇課文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這裏的夏天有着春天的魅力,秋天的涼爽,冬天的潔白。

作者從天山的水、樹、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

教學這篇課文,首先我讓學生欣賞天山美景,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教學天山的水這一方面時,是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來談體會,學生能抓住幾個重要的比喻句,談得有板有眼的。

教學天山的樹和花兩部分時,我放手讓學生自學談論,提示學生用剛纔的學習方法。他們小組合作,既能談對句子的理解,又能總結各自的景物特點。特別是在學習“——重重疊疊的枝丫,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時,我用換詞的方法讓學生比較,爲什麼用“漏”而不用“照”,學生能把“是因爲枝葉茂密,陽光照不到,只能從縫隙裏漏下點點的光”,說得清清楚楚。

又如,學到——“像——像——像——”這個句式時,我讓學生練習說話,沒想到學生的思維如此敏捷,能說那麼多的句子。在這一段裏,有“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一句話,我問:爲什麼一個用“走”,一個用“浮”?學生能聯繫前面 “滿是過高馬頭的'野花”來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教學這一課,我自認爲,老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得愉快。但美中不足的是,我沒把握好時間,把想在課內的寫話練習放到了課外。

篇36: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一、關於教學目標的形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略讀課文。相比於精讀課,本課的教學應該有其獨當之任。

崔巒在《課程改革中的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略讀,即粗略的、不進行深究的閱讀。這種閱讀方法旨在通過比較快的閱讀,粗知文章大意。”《語文課程標準》評價建議中,對於略讀課的學段目標有明確的表述,其第二學段的教學目標是“學習略讀,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學段則在學習略讀的基礎上“學習瀏覽,擴大知識面,根據需要蒐集信息”。將相同學段精讀課目標與略讀課目標,乃至不同學段略讀課目標相比較,可知第二學段略讀有這樣的特點,即閱讀要有速度,應該更多地訓練默讀,在默讀中訓練概括、篩選信息的能力;如果純粹複製精讀課的閱讀方法進行教學,是對這一學段略讀課教學的越位。

《七月的天山》就是一篇略讀課文。其閱讀提示指出了學生學習所要達到的閱讀結果以及可以運用的閱讀方法:

(1)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無比,引人入勝。北國的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2)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3)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可以這樣進行解讀:

(1)用一個過渡性語句,提示學習這篇略讀課文,應該用略讀的方法,形成對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以培養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能力。

(2)仍然是運用略讀課文的方法,概括出文本的主幹信息及其特點,豐富和印證文本內容的整體性印象。

(3)是提示摘抄優美語句,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根據學生實際,我們制訂了這樣的教學目標,主要是

(1)學習略讀的方法,能夠通過比較快的閱讀,瞭解文章大意,把握文中描寫的主要景物,交流景物有何特點。

(2)摘抄、默誦文章的優美句段,積累課文語言。同時本課是一篇美文,詞彙量豐富、文采斐然,又是本冊第一篇略讀課文,因此,從閱讀方法考慮,通過誦讀交流語詞理解和疏通文句又是非常必要的。

二、關於教學活動展開

教例刪繁就簡,通過三個頗有空間的學習活動展開教學過程:

一是“讀”。在這個教例中,“讀”是作爲一種點撥手段而存在的。讀了三遍,從誦讀到默讀,任務有不同,方法在變化:第一遍是誦讀,主要訓練概括能力,第二遍是默讀,主要是訓練尋讀、擇讀的能力,第三遍還是默讀,讀中訓練想象畫面的能力。讀懂了文章,拉出了教學線條,教學簡潔明瞭,但讀得豐富飽滿。

二是“品”。學生毫無預設地邊讀邊品,字詞句段篇情感意蘊,構成了品讀的精妙的角度,教學生成豐富,教學結構靈動。在讀中品析,邊讀邊品,學生你說我說,說着說着大家就弄懂了課文,說着說着大家就有了新的見解和感受,最後老師的小結,有力地推動學生品讀上升到新的高度。

三是“記”。主要是積累豐富的課文語言。教師從文中擷取幾個不同角度的比喻句,梳理記憶內容,目的是爲幫助學生呈現出豐富背景中的醒目的信息、主幹信息,增強記憶的美感,提高記憶的效率。

從這個教例展開的“讀、品、記”三項活動,應該是閱讀教學的“三要素”。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什麼是閱讀課的基本教學內容;把握閱讀教學的“三要素”,能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閱讀教學的基本價值,並努力實現這個價值。

而這三要素被設計成三項主體活動,時間跨度大,在教學過程中明顯起支撐作用,突出了閱讀方法的運用,表現出了紮實的訓練力度,簡潔地表達出閱讀教學的美。

篇37: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是一篇寫景物的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立刻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

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之後分述了作者騎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前幾天聽了於小冬教師上的一節《七月的天山》,給了我很大的啓發。於是,在我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的教學時,我也依照她的課堂教學中的亮點,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中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由雪山的壯美再到雪水的歡快。之後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捧”的深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一字一句都表現出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無形當中,對學生進行了寫法的滲透。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幽靜卻又生機勃勃。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纔會有那些生機勃勃的樹和那些歡快的魚兒。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這天做到了,不僅僅學生理解深入,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必須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後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但也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篇38: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今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

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

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

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麼?”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接着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知道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可以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鬆。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他們說:“正因爲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着多麼煩躁的心情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學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薰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起騎馬上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遊。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於是我引讀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寫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

一課時完成是略讀課文的要求,但以前我從沒做到,今天做到了,不僅學生理解深入,朗讀到位,而且體會深刻。能做到這樣我想主問題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看來要讓課堂緊湊有效,一定要抓好主問題,切中要害,由點及面,由點成線,最後回到一個感情體悟的點,讓課在書聲中結束是比較理想的。

篇39: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一課從天山的水、樹、花三個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特點。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由於廣東的學生對遠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又不可與精讀課文相提並論,進行精講,因此,在課前通過課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圖片,使學生對美麗的天山產生直觀的感受,從視覺上來認識天山,瞭解天山,激發學生對天山的嚮往,引導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在教學時,我按以下教學思路進行教學:

1、這是篇略讀課文,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先引導學生自讀通讀課文,談談自己的感受,交流疑問,並進行自主解決,教師適當點拔。在文中作者多次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通過奇特的想象,展現了七月天山獨特的美景。如:“藍天襯着……像盛開的白蓮……讓學生嘗試到自主獲取的快樂。在品讀、感悟優美語句這一環節中,先是讓學生默讀思考,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在獨立感悟優美語句的前提下,進行同桌交流,從而體會作者是怎樣抓住優美詞句表達情意的。

2、多種方式感情朗讀課文,讀出天山的美,從中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確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還要把握遊覽的順序和地點的轉換。

3、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背誦和摘記,並進行背誦交流。我認爲這堂課的教學重點應是讓學生積累語言,將大量的時間放在朗讀和背誦積累上,學生理解的深與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一些優美的句子,詞語收到學生的記憶深處。而對於天山景物有什麼特點,可以簡單處理,而不必在景物特點上花費太多時間。

篇40: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朗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

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篇41: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這天上略讀課文《七月的天山》,我就抓住一個問題展開:“七月的天山留給你最深的印象是什麼?”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指名的學生先說到了“雪山”,自然要體會其中的兩處比喻,從“有怎樣的相同點?比喻寫出了什麼?”體會了比喻的妙處,再用朗讀體現雪山的壯麗,雪水的歡快。之後學生找到了“花”、“塔鬆”、“魚兒”三處,都進行了深入理解,並結合句子開展聯想說話,用朗讀表現。

學生在理解中感受了美,而且有大到整體的理解,小到一個句子,一個短語,一個詞語,小到一個字“浮”的切入理解。如:生甲:在欣賞“馬走在花海中,顯得格外矯健;人浮在花海上,顯得格外精神。”一句話時,爲什麼用“浮”呢?恰當嗎?有一個學生說:花很高,(前文有交代——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沒過了馬頭,只露出人的上身。而馬在行走,就顯得人好象在花海中“浮”一樣。又如:在體會“藍天襯着高聳的巨大的雪峯,太陽下,雪峯間的雲影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一句時,生乙說:是因爲那裏的山高,雲就顯得很低,投射在雪峯上,就像白緞上繡了幾朵銀灰色的花。

學生的體會不得不讓我佩服。還從作者角度去理解他的寫作情感,小到從“心愛”感受作者對天山的深情;感悟了作者的寫作方法,理出了寫作順序,討論了作者的詳略安排,明白了一個新的寫作點:略寫中也能夠有重點,就像課文中略寫森林,但其中重寫了塔鬆。這樣有閱讀學習和寫作學習的課我是比較滿意的,何況最後在讚美天山中結束了一節課的學習。一是整體體會天山的寧靜、幽靜。學生明白了這天山美麗卻又大氣,幽靜卻又生機勃勃。

用他們的話說:“天山的花有生命力,樹有生命力,魚有生命力,雪山也有生命力,正是雪山上的雪水給了這些花草樹木、魚兒澆灌。水是這些生命的源頭。”他們說:“正因爲在這廣闊的天山中能聽見水聲、馬蹄聲,更見天山的寧靜。這樣寧靜的地方,哪怕你帶着多麼煩躁的情緒來到這,都會被撫平,都會平靜下來的。”學生的感受已經很深入了,不只是感受到了景色單純的美,已經感受到了景色的薰陶作用與生命作用了。在此基礎上我決定有感情朗讀結束這次的閱讀“旅程”。我說:“讓我們和作者一齊騎立刻天山,讓老師來給大家做導遊。我們用朗讀來進行我們的天山美麗之旅。”於是我引讀表示寫作順序的句子,學生接讀景物描述的美句,在我們朗朗的讀書聲中迎來了下課聲。

篇42: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並積累。

過程與方法:

蒐集資料、思考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從中感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裏去看一看、遊一遊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

2、解題,瞭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爲主要內容的遊記散文,選自於《天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讓學生找出地點變換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採用什麼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後交流)

(明確:寫了雪峯、雲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雲影襯托雪峯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雲在雪峯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裏,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4、課外閱讀《天山景物記》

(五)拓展訓練

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徵。

(課後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記敘文,記敘了作者七月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麗的自然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邊陲天山風景的喜愛之情。課文的寫作思路是:先總述七月的天山是遊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騎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峯、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異美景;最後作者抒發了對天山美景的讚美之情。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圍繞“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點,作者是怎樣用優美的語言表情達意的”進行自主研讀和交流。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詞彙的豐富,風景的優美和修辭手法的巧妙運用。

講課時,我着重引導學生欣賞句子“在輕輕盪漾着的溪流兩岸,滿是高過馬頭的野花,五彩繽紛,像織不完的錦緞那麼綿延,像天邊的霞光那麼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麼絢爛。”要求學生合理運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對身邊熟悉的景物進行仿寫練筆。

篇43: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蒐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師生共同品讀”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深層次對話的形式之一。《七月的天山》一文的作者用抒情的筆調爲我們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學習這篇課文,首先應讓學生自主去“品讀”,通過讀,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在讀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其次,在各自“品讀”中,讓師生之間展開自由的對話,通過對話,來相互啓發,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對文本的理解。

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讓他們先睹爲快,上課伊始,讓他們欣賞新疆和天山美麗的風景圖片後展開教學。整節課下來,效果還是不錯的,只是時間來不及,也暴露了我在略讀課的教學中還是太保守,放不開。以後要吸取教訓。

篇44: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教學案例】

師:同學們,咱們都生活在江南,美麗的西湖,古樸典雅的蘇州園林令人神往。那北國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裏去看一看、遊一遊吧!

師:給你留下什麼樣的印象?

生:天山真美!

生:我彷彿走進了一個寂靜而又充滿生機的世界。

師:咱們一起去看看天山的風光。隨着導遊線路觀看圖像,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

師:這麼如詩如畫的天山,作者是怎樣描繪的呢?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

生:(再次默讀課文)

師:那些句子讓你感受到了美?

生:作者把雪峯比喻爲白緞子,雪峯間的雲影比作是銀灰色的花朵,整個雪峯就變成像一塊繡着花的白緞子,多漂亮呀!

生:還有,作者把從峭壁斷崖上瀉下來的雪水比作銀鏈,既寫出了雪水的樣子,又寫出了它的光亮,多麼生動啊!

生:作者還把溪流拋起的浪花比作是盛開的白蓮花,浪花像玲瓏剔透的小水珠那麼的美,多討人喜愛,這裏也流露了作者當時那種喜愛之情。

師:我很贊同同學們的看法,的確,生動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見的景物變得栩栩如生,讓讀者有親臨其境的感覺。除了比喻外,還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去揣摩,欣賞?

生:我還覺得作者用詞很巧妙,很有特點,如一開頭寫“炎暑被遠遠地拋在後邊”這個“拋”字,寫雪水流下時用“飛瀉”這個詞,讓人感到雪水流下時很有氣勢。

……

【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積極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不僅是感悟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也是體現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特徵。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積極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能力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靜寂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譴詞造句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於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通過讀課文你知道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馬上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可以接着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通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通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接着讓學生找出描寫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形成讀的見解,並通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接着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積極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課文教學完後,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麼簡潔明瞭,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希望今後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篇45: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新課標指出朗讀讀是獲得審美體驗重要途徑,應讓學生在進取思維和情感體驗中,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重視朗讀,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閱讀教學的無限樂趣,從而使語文學習變得生氣勃勃和靈性跳動。朗讀一旦進入充滿情感的表達狀態,它就會不斷超越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智慧水平、想象本事,構成進取的創造精神,從而促進學生語感本事發展。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優美,脈絡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緊扣七月的天山景物的特點,爲我們展現了美麗而又充滿生機的天山。文章用詞嚴謹,詩化的語言耐人尋味,字裏行間洋溢了作者對七月的天山的一片深情。

在這種情景下,我先讓學生們自由練讀課文,邊讀邊想:經過讀課文你明白了什麼,七月的天山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學生立刻蹦出一個詞:“美!”自然後面就能夠之後問了:“美在哪些字裏行間啊?”如何讓學生感受到這種美,經過教學我發現朗讀是十分有效和重要的途徑,首先經過讀爲學生展現七月的天山如詩如畫的美景,激發學生對七月的天山的喜愛,之後讓學生找出描述天山景物特點的句子,結合想象,說說對七月的天山的感受,以此引導學生主動體會,構成讀的見解,並經過讀表現出來(即自我體會的情感朗讀);之後在品讀、誦讀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觸發、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教師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確定重點詞語進行品析與體會,或結合語境理解,或進取啓發想象,在讀中感悟意思,用感悟促進朗讀;同時,朗讀吸引了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資料的豐富多彩、內蘊的意味綿長,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薰陶。

課文教學完後,雖自我感覺很痛快,但仔細回憶卻發現課文中有一些應教給孩子們的知識點被我漏掉了,如:課文開頭那麼簡潔明瞭,卻又緊扣題意,我卻一讀而過;另外教學中涉及到了排比句,雖給學生講了,但卻沒讓學生練習說話。當然還有很多不足,期望今後語文教學中逐步改正。

篇46: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一、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詞句並積累。

4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能說出天山景物的特點,能從作者的字裏行間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過程

預習探究

(一)引入新課

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詩人筆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讓我們隨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進天山裏去看一看、遊一遊吧!

(二)出示課題,明確學習任務

1、讀課題,學生利用資料介紹天山

2、解題,瞭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寫山川景物爲主要內容的遊記散文,選自於《山景物記》,作者碧野。(簡介作者)

閱讀課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如果有興趣,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優美語句摘抄下來。”

合作交流

(三)根據“閱讀提示”速讀全文,理清全文所記敘的遊覽順序,引導理解內容

1、學生根據提示自讀課文;

2、引導閱讀: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讓學生找出地點變換的句子。這些句子表示空間的轉換,順序從山的外圍寫到山的深處。

(2)學生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主要採用什麼方法寫的?(讓學生議論,然後交流)

(明確:寫了雪峯、雲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繪方法:A、襯托,如:以藍天和雲影襯托雪峯之高大、靜美;以溪流、游魚的活躍襯托天山的寂靜。B、比喻,如:說白雲在雪峯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開的“白蓮”。)

(3)第三段集中寫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導學生思考交流: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點來寫的?

(4)朗讀四自然段(或放配樂朗誦)

自讀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點進行描繪的?(學生用筆在書本上做出標記)

品讀體驗

(四)細品語言文字,小結學習內容

1、課文主要是由外到裏,由高到低。表現方法主要運用襯托和比喻。

2、引導學生從描寫景物形態、描繪聲音、描繪動態、描繪色彩、描繪感覺上去找比喻句、體會精妙之處。

3、積累自己喜歡的字詞和句子

鞏固延伸

(五)小練筆:練習寫景狀物作文,要求寫一段特定環境下的景色,如校園的早晨、公園的景物、節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徵

《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有兩點做得不夠讓我滿意。一是學生在抓住重點語句表達的時候,語言組織得不夠流暢,用詞不夠優美。二是學生在朗讀技巧的掌握上還存在差距。這是我在以後的語文課堂教學中需要努力去培養學生的兩個方面。

篇47: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七月的天山》裏介紹了天山的雪峯、溪流、森林、野花,文章用清秀華美的句子展現了北國天山獨特的美,這樣的美文有利於通過朗讀來抒發感情,學生也愛讀這樣的文章,可最開始學生能把文章讀通讀熟了,不能讀出感情,那是我們遠離了作者當時身處的情景與心緒,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看着這樣的讀書我不禁這樣提示:“你曾有過站在花叢中的經歷嗎?看見滿眼的花什麼心情?”學生回憶着走在公園裏到處都是菊花展的各種菊花間,站在田間耀眼的大片油菜花中間,躺在滿山的野花旁,學生找到了與自己相似的經歷就容易走進天山深處的奇異的野花叢,那樣豔麗而高大的野花叢我們哪裏見過?這時腦海裏便浮現天山野花圖與自己曾經經歷的野花圖相對比,學生心中便涌現了從未有過的驚喜,心中有了情,有了感受,讀起來就自然、抒情、陶醉、悠緩的多了。

篇48:七月的天山教學反思

前天的語文課上,我教學了《七月的天山》這篇略讀課文。我先讓學生通過自由讀的方式整體感知了課文,接着,我又讓他們找出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看看那部分寫了什麼景物,有什麼特點。學生經過十幾分鐘的思考、討論,看來都有了結果。於是,我就組織全班交流。可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的準確度也差。課下,我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爲,是哪出了差錯導致課上的這麼不順利?我思考可能是因爲我首先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需求。備教材備得很細緻,備學生卻不夠。《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寫景的課文,作者用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描繪了天山夏天的奇異風光,整篇文章的字裏行間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讚美之情。而學生年齡小,接觸到的自然景觀不多,很難把文字符號轉變成美麗的風景畫面,讀書也就不能深入,缺少個人體會和感悟。

如果,我選擇調動學生想象的教學方法,效果應該好一些。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讓學生經歷一個自讀自悟的過程,由一個畫面與文字不斷轉化,就是學生一個感情體驗由淺入深的過程。教學時,讓學生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自主選擇感受最深的段落,抓住關鍵詞句默讀課文,勾畫圈點,然後通過放聲朗讀,讀出對天山的獨特感受。同時,將讀書與說話自然融合,說一說對讀的部分的感受。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不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相信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就課文內容中優美的語言描寫,發表自己的理解,繪出最美的想象。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因此,備學生和備教材是同等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