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九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品多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故鄉》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習小說人物描寫的方法;

2、學習小說採用對比表現主題的方法。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

2、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加強作品與現實生活的多元化鏈接,從而激發學生對新生活的熱愛與珍惜。

教學重點

“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

教學難點

“我”離開故鄉時的心情與感受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自古以來,“思故鄉,贊故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同學們能不能隨口就涌出幾個寫“故鄉”的詩詞名句來?

(學生髮言)

故鄉,讓離家的遊子多了一個永遠也做不完的夢;故鄉,在遊子的記憶裏沉澱出了無限的美麗與思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文學世界,感受《故鄉》的魅力。(播放朗讀課件)

同學們,閱讀一篇小說,就如同認識一個人一樣,只有走進他的內心世界,你才能與他相知交流。從這篇小說中,你讀到了什麼?

學生髮言總結:

1、感知人物

人物: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我”

問題設計:

在衆多人物中,誰是小說主人公?

(衆說紛紜,預計會落在“我”和“閏土”上,讓學生展開辯論)

教師總結:

判斷小說主人公要看人物在小說中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主題思想”。這篇小說中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錶現小說的主題起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

閏土是舊中國尚未覺醒的老一代農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滿懷深情地刻畫他,寫他的種種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揭示當時的社會弊端,從而啓發人們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提出要改變農民命運,必須改變整個腐朽的社會制度

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一是以楊二嫂的自私、刻薄襯托閏土的善良、樸實。二是以楊二嫂的變化說明城鎮小市民的貧困化,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破產的廣度和深度。楊二嫂是個被侮辱、被損害,而又深受私有觀念支配的村鎮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過這一形象,人們可以看到隨着農村經濟的破產,小市民階層也日益貧困化的 現實。

2、感知情節

線索: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

給學生創造自由發表觀點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結構:三部分——回故鄉、在故鄉、離開故鄉。

第一部分是前五個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我”回故鄉。“我”在故鄉所見到的蕭條景象以及“我”的悲涼的心情,並且交待了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從第六自然段開始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在故鄉。這是小說的主體部分,主要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人物,深刻反映了舊時代中國農民的悲慘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全文結尾。這一部分寫“我”離開故鄉的心情和感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3、感知主題

問題設計:

此次回故鄉,“我”的心情如何?爲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能圍繞“沉重、失望”,並自圓其說即可。)

教師總結:

闊別故鄉二十餘年,重履故土,內心應是按捺不住的欣喜與激動,而“我”卻以沉重的心情感嘆物是人非。在離開故鄉時,發自內心的呼喊:渴望人與人的溝通,渴望新生活。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一在故鄉一離故鄉”的順序安排情節,依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着重描寫了閏土和楊二嫂的巨大變化,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揭示了封建傳統觀念對勞動大衆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二、剖析人物

《故鄉》,能否用一個字來概括故鄉給“我”的印象?(生答:變)

問題:那麼,究竟故鄉的什麼發生了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①人變(以閏土爲例課件展示)

對比少年閏土中年閏土

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套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戴破氈帽,身穿極薄的棉衣,渾身瑟索,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動作:活潑剛健,動作乾脆利落,說話脫口而出,樸質、生動;有智有勇,熱情、純真。

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

對“我”的態度:“只是不怕我”,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稀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對“我”恭恭敬敬,稱呼“我”爲老爺,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對生活的態度:天真活潑,無憂無慮。

悲哀痛苦,生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把希望寄託在神靈上。

說明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現實。勞苦大衆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所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②景變(課件展示)

二十年前:這裏有“深藍”的天空,有“金黃”的圓月,有“碧綠”的西瓜,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美麗)作者用這美麗的景物作爲少年閏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鄉的象徵。與現實中的故鄉形成鮮明的對比。

二十年後: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陰晦)勾畫了一幅蕭條、荒寂的現實的故鄉冬景圖,初步表現了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壓迫下舊中國農村破產的悲慘狀況,爲閏土的悲慘命運安排了典型的環境,烘托了閏土的悲慘命運和“我”的悲涼心情。

問題: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真的不相同嗎?爲什麼?

(學生紛紛發表見解)

教師引導:

其實,以前的故鄉和現實的故鄉沒有什麼不同,只不過那時“我”是以純真少年的眼光來看這個世界罷了,所以世界顯得那樣單純、美好,甚至有一絲神奇。

問題:然而是什麼原因讓“我”覺得記憶中的故鄉如此美麗,而現實中的故鄉卻如此讓人失望呢?

(學生討論)

教師總結:

心情在作怪。而心情的沉重主要來自於人的變化:兒時故鄉,給我許多歡樂、甜蜜的回憶,甚至可以說代表了一種“理想”;而現實的“故鄉”卻面目全非,毫無生氣,昔日的人物也失去了純真與溫情,變得冷漠、麻木、市儈和猥瑣,使“我”感到“希望”的幻滅,心中無比的“悲哀”。

問題:在表現人物二十年前的關係變化時,你覺得哪些情節最能觸動你的靈魂?

(學生髮言)

分析示例:

一聲“老爺”呼出了小說的主題

兒時親密無間的夥伴,二十多年後的聚首,一聲悲慘而又冰冷的“老爺”生生把兩個本該是“西窗剪燭”“夜話巴山”的朋友隔成了兩個迥異的世界。這中間,隔着的應該是推不倒的大山,填不盡的汪洋,即使是愚公、精衛也奈何不了的。這也帶給作者深深的思考:

齊讀“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三、品味句子含義

“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辛苦展轉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引導:“我”否定了三種人的生活,寄託了“我”下一代有過上新的美好的生活的殷切希望。三個“辛苦”的內容——“我”: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忙碌;閏土:貧窮窘迫、愚昧麻木;楊二嫂:生活每況愈下而變得尖酸刻薄、自私勢利、處心積慮。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杜小康的成長,探究題目的深刻含義

2.理解景物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引導學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課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梳理要點的能力和質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樹立奮發進取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教學重難點】

1、體會環境描寫在本文中的作用;並理解題目的深刻內涵;

2、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說意味。

【教學用具】

多媒體ppt課件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流程】

一、導入啓迪智慧

同學們,你們正值十五、六歲,可謂是花季少年,在你們成長的歲月裏,快樂和幸福充滿着你們的生活,可是,人總要長大,煩惱和孤獨總會尾隨而來,每個人面對孤獨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人說孤獨是尖銳的針,刺痛脆弱的心靈;有人說孤獨是財富,是歷經磨礪後鑄就的堅強。可是,當孤獨成爲漫長而艱辛的人生路途上無法迴避的生命狀態時,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今天,就讓

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的一段孤獨生活吧!(板書課題:孤獨之旅,作者)[設計說明]:曹文軒小說恆久的主題之一,主要是成長一族被命運所拋,在絕望之際,重新誕生的奇蹟。因此在教學中緊扣兩個關鍵詞“成長”和“孤獨”,以生活中學生成長的煩惱或快樂爲切入口,來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二、整體感知,理解孤獨

1、在上節課理清故事情節的基礎上,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的內容,即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

(學生回答時,老師注意引導和歸納。)

師歸納:這篇文章通過對杜小康因家道中落失學而不得不跟父親到野外放鴨經過的記敘,表現了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文章的故事情節分爲開端、發展、結局幾部分,結合文章內容具體說一說每部分的內容。

開端:寫杜小康因家庭經濟困難而不得不輟學跟着父親去放鴨。

發展:寫杜小康與父親撐船趕鴨去蘆葦蕩的經過和感受。

寫杜小康與父親在蘆葦蕩中遇到暴風雨的情景。

結局:寫鴨子長大了,杜小康也“長大”了。

[設計說明]:在學生熟知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本。這樣既能概括全文內容,又訓練學生篩選信息思維能力。爲接下來深入文本做充足的準備

三、走進心裏品味孤獨

1、杜小康在離家放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這體現在文中哪些語句裏?

(學生自主閱讀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心理活動的發展:(找學生朗讀。)

杜小康經歷了出發時茫然、恐懼;到達蘆葦蕩時害怕、膽怯;安頓之後感到孤獨;時間久了不再感到恐慌;在暴風雨的洗禮後變得堅強、長大了。

[設計說明]:文本細讀主要是對文本的語言、結構等因素進行仔細的解讀。文本細讀的過程是在對語言的感悟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心靈間的碰撞和情感上的互動。解讀文本時,要以自己的心靈爲觸角去探索另一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心靈世界。力圖在整體感知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探幽發微,以此彰顯語文的味道。

四、走進環境造就孤獨

作者成功的展現了杜小康的心路歷程,其實,我們在分析文章時不難發現杜小康的成長離不開特定的環境,那麼,讓我們走進小說的環境,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並分析作用。

(學生分組討論後回答,教師點撥、歸納。)

⑴有關鴨羣描寫:

鴨羣向蘆葦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鴨子的恐懼感襯托了主人公的恐慌。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⑵有關蘆蕩描寫:

蘆葦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涌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和“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浩浩蕩蕩的蘆葦”時,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葦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紀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大人似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臺。

環境描寫的作用: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心情;爲人物的活動提供廣闊的背景和舞臺;爲下文的故事情節做鋪墊。烘托人物形象。

[設計說明]:在較多的環境描寫中,筆者有所取捨,抓住描寫暴風雨這一段文字重錘敲打,通過文本細讀,促使學生體會環境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從而理解小說的主題。

五、教師解題詮釋孤獨

主人公杜小康在家道中落輟學隨父親去放鴨後:

(1)失去交流環境。對於一個離開學校和同學的少年來說,是無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幫助,沒有同學間的交流,:等於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環境。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離開了人羣,父子缺少交流,“越來越單調,越來越乾巴巴的了”。這種空虛、貧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種折磨。

(3)恐懼自然環境。大自然的空闊與未可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他“遲遲不能人睡”。

(4)恐懼未來環境。在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與無奈。

中學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學習目標】

1、瞭解戴望舒及其詩歌創作。

2、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培養學生解讀詩歌意象的能力。

3、品味詩歌語言,深層體會變幻多姿的抒情風格,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4、把握詩歌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對苦難祖國的深切關注和真摯愛戀,增強愛國情感。

【學習重點】

1感情誦讀,品味語言,把握全詩的感情線索,體會詩人情感的變化。

【學習難點】

1、理解詩中的藝術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2、理解詩歌對比手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

【自主預習案】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並解釋加橫線的詞語。

錦幛(zhàng ) 荇藻(xìng zǎo ) 蓬蒿(Péng hāo)

蘸着(zhàn)輕撫(fǔ)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螻蟻((lóu yī):“螻蛄和螞蟻,用來代表微小的生物,比喻力量薄弱或地位低微的人。

2、文學常識填空。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夢鷗,生於浙江抗州,是中國現代著名的詩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我的記憶》,其中《雨巷》成爲傳誦一時的名作,他因此被稱爲“雨巷詩人”。赴法留學回國後,1936年與卞之琳、樑宗岱、馮至等創辦《新詩》月刊。抗戰爆發後,在香港主編《大公報》文藝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編《頂點》。在副刊上編髮了不少動員抗戰的詩歌。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後曾被捕入獄,在獄中受傷致殘,表現了高尚的民族氣節。並寫下了《獄中題壁》、《我用殘損的手掌》、《心願》、《等待》等詩篇。詩集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災難的歲月》等。他是中國現代象徵派詩歌的代表。無論理論還是創作實踐,都對中國新詩的發展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

3、預習質疑:讀了這首詩後,你還有哪些疑問?試寫在下面。

【課內探究案】

情境導入,目標明確

還記得我們學過的《土地的誓言》嗎?還記得我們看過的日本侵略我領土,屠殺我人民的慘不忍睹畫面嗎,如果大家忘卻了,就請再看一遍,(多媒體顯示畫面),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億萬中國人被魔掌蹂躪,大好河山被鐵蹄踐踏,中國人民開始了不屈的抗爭,“雨巷”詩人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潮流中,不久,被捕入獄,受盡了非人的折磨。

九年級語文教師的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學習詞的相關知識,瞭解詞的基本特點和表現手法。

(2)能夠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停頓和重音。

(3)體會詩詞語言的凝練、準確和“詩化”形象的豐富內涵。

(4)學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手法,能夠在寫作中運用想象和聯想。

一。激情導入。

北方冬天的雪,紛紛揚揚地飄落,它覆蓋着原野、山村、村莊、道路。漫天皆白,玉龍飛舞,引得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詩興大發。毛澤東同志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板書課題)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陝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盪,過後寫下了這首詞。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爲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政府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後《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及重點:(投影)

注意下列加橫線字的讀音

沁(qìn)今朝(zhāo)

莽莽( mǎng )

分外妖嬈( fènráo)

成吉思汗( hán )

數風流人物(shǔ )

稍遜風騷( xùn)

(二)整體感知

1、範讀全詞(或放朗誦錄音),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齊讀一遍。

3、教師講解: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實景有飛雪、冰封、長城、黃河、羣山、高原;虛景有雪晴後的紅裝素裹,大氣包舉,氣象雄偉。下闋議論、抒情,評論古代英雄的不足,讚美當代革命英雄,充滿對革命前途的必勝信念。

(三)重點學習與訓練

名學生朗讀,提問,上闋分幾層意思?理出寫景順序。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七名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後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豔麗多姿。

2、逐層分析上闋結構:

①前三句從哪個角度寫雪景?所寫景物有何特點?

解題思路:總寫北國雪景,“千里”“萬里”是互文,千萬裏冰封,千萬裏雪飄,寫也視野的遼闊。“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一靜一動,動靜結合,相映成趣。

②“望”字統領到哪一句?“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脈怎會像銀蛇在舞動,高原怎麼像白象在奔跑?

解題思路:字統領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字以下是雄偉的景觀。“長城”、“黃河”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最能反映北國風貌,而且與“千里”、“萬里”相照應,續寫地域的遼闊。“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運用比喻擬人手法,把“山”、“原”人格化。雪花飄飛是動態,說山原在、在“馳”是形象地寫出了萬 裏雪飄,變靜爲動,畫面生動活潑,景色壯觀無比!

③問題:“須晴日”三句中,哪個字表明是虛寫?試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三句詩的意境。

解題思路:“須”表明雪後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雲,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雲海茫茫,雪山巍巍,花鬆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嬌豔多姿!

3、學習下闋,指名學生朗讀,提問:下闋可分幾層?

解題思路:分三層。前兩句爲第一層,過渡;中間七句爲第二層,評古;後三句爲第三層,論今。

4、逐層理解下闋:

①問題:爲什麼說前兩句是過渡句?它的作用是什麼?

解題思路:“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英雄人物爲之傾倒。

②“惜”字包含着作者什麼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麼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麼區別?

解題思路: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後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於前者。

③“惜”字包含着作者什麼感情?評論了哪幾位歷史人物?“略”、“稍”有什麼作用?“略輸”、“稍遜”和“只識”有什麼區別?

解題思路:“俱往矣”一句,意在用歷史上的英雄人物來突出今天的革命英雄,三個字結住評古,氣勢逼人。“風流人物”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這裏也有作者本人的身影。當時毛澤東確立了在黨和紅軍中的領袖地位,正欲東渡黃河,大展宏圖,因此“數風流我物,還看今朝”正表現了毛澤東同志這種“天下大任,捨我其誰”的英雄豪情。“風流”不單指建功立業、打江山,還指有文采、有欣賞水平。最後兩句的意思應是:如果數點一下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當然也包括我嘍!

④作者在下闋爲什麼要議論評說古代帝王?

解題思路: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歷史作用。

5、齊讀這首詞兩遍(可放錄音或範讀,讓學生小聲跟讀一遍,第二遍高聲齊讀)

(四)梳理、總結、擴展

1、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後教師歸納)

這首詞以宏偉的氣魄,生花的妙筆,寫景、議論、抒情相結合,抒發了詞人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無比熱愛,表達了當今革命英雄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

2、全詞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試分析一下。

例:我喜歡“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一句,讀這個句子彷彿看到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雲,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雲海茫茫,雪山巍巍,蒼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像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豔多姿!

(五)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2、根據自己的印象,寫一段雪景的文字。字數不限。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設計思想】

課文不過是教會學生學習的例子,閱讀教學不能僅滿足於讓學生讀懂具體的課文,而應該着眼於訓練學生的思維,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提高學生的的語文素養。

本教案從營造輕鬆、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穫;並在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給小說閱讀的方法,爲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鑑。

【實施方案】

教學目標:

1.理清小說結構層次,感悟作者情感脈絡及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2.分析通過對比寫法塑造的人物形象,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3.揣摩、品味課文的抒情意味的語言,摘抄積累詞語、句子和精彩語段。

4.在閱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養成良好習慣,教給閱讀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運用對比寫法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的寫法。

2.品味小說語言,領悟作者探求人生道路的的強烈願望。

教學難點:

領會小說所表現的主題思想。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教師導入:同學們喜歡不喜歡讀小說?能說說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創作於1921年的一篇小說《故鄉》,並通過這篇小說的閱讀,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

學生交流預習情況:

1.讀各自圈劃查注的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情況。

2.從名、時、地、著、評方面說說作者及《故鄉》創作情況。

二。自主閱讀,整體感知:

1.想一想,小說的敘事線索是什麼?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

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原題目《故鄉》前加上定語。

三。反饋展示,討論交流:

預設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交流:

1.討論課文的敘述的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

(學生髮言討論後明確:小說按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後爲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我”的複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

2.學生展示各自在題目故鄉前所加上的所加的定語,並引用文本信息闡釋的理由。

四。合作探究,分析形象:

1.作者在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

(明確: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閏土就是的主要人物,“我”是的線索人物。)

2.小說是怎樣來描寫閏土這個人物的?從哪些方面去對比?請細讀課文,蒐集信息,完成下邊的表格。(用小黑板或投影顯示以下表格)

對比內容 外貌

少年閏土 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有一雙紅活圓實的手。

中年閏土 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

4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

說話前的神態是“歡喜--淒涼--恭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謙恭而又含糊,顯得遲鈍麻木。說話後的神態是“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着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彷彿石像一般”

9個省略號(5處對話)說明閏土心裏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

“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對“我”友好,熱情,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

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爲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和“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

生活態度

捕鳥、看瓜、刺碴、拾貝、觀潮……

——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將希望寄託於神靈。

3.從表中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少年閏土是怎樣的形象?中年閏土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是什麼原因使一個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了麻木迷信的木偶人呢?

(討論並歸納: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成了滿臉愁苦、麻木的迷信的木偶人。“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的壓迫,使閏土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

4.“我”對閏土的態度前後有什麼不同?爲什麼?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麼樣的主題?

(明確:當年,“我”因閏土心裏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而羨慕不已;現在,“我”爲閏土與我之間的不瞭解和隔膜感到悲哀,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係產生了冷漠、隔膜。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羣衆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

5.既然閏土的變化已經反映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了,作者爲什麼還要花那麼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

(討論並歸納: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係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真切地抒發了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熾熱感情。)

6.課文從哪些方面去描寫楊二嫂的?表現她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通過肖像、語言、神態、動作的細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的性格。)

五。品味語言,體會感情:

齊讀第三部分課文,品味、領悟小說語言的含義。

1.同學們對這部分課文中,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爲什麼?

(讓學生從內容和語言方面談個性感受)

2.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明確:文中的“我”是一個有作者影子,具有進步思想傾向,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形象。)

3.面對回故鄉的所見所聞,這位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當時有什麼樣的感受?“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文中的“高牆”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4.“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討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討論並歸納: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爲什麼“害怕”?

(討論並歸納:因爲魯迅當時還是個進化論者,這種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只是“我”的理想,但怎麼實現,“我”無法回答,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6.爲什麼說“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討論並歸納: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說“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7.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8.“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在學生討論後歸納: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這句話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願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於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希望纔有實現的可能。)

六、理解朗讀,積累詞語:

老師告訴過大家這麼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在文本閱讀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詞語、格言警句和精彩語段,豐富自己的詞彙,爲今後的更好地讀寫打基礎,下面,請同學們拿出詞語作業,摘抄中你喜歡的詞、句、段,然後全班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

2.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

七。回顧過程,交流收穫:

1.《故鄉》這篇小說,我們已經學習完了,通過的閱讀,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和收穫?請同學自由談談?

2.同學們都採用了什麼方法來學習《故鄉》?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的過程。

(引導學生回顧故鄉的學習過程,歸納小說閱讀的方法:感知小說內容——分析人物形象——品味感悟語言——摘抄積累語詞。並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後的小說閱讀中去,反覆訓練,形成能力。)

八。拓展訓練,佈置作業:

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並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

九。附板書:

小說閱讀方法: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

九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六重對話的閱讀方法。

2、理解人物形象的創作意義。

教學重點:

多角度理解人物行爲的意義。

教學難點:

作者創作人物形象的目的。

主要方法:

對話分析法。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課間播放《紅樓夢》主題曲《枉凝眉》,並配上紅樓女子圖片)。

師:聽着這曲《枉凝眉》,讓我們走進文學鉅著《紅樓夢》!《紅樓夢》是曹雪芹“批閱十載,增刪五次”鑄就的一部“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文學鉅著。有人說;“平生不讀《紅樓夢》,滿腹詩書亦枉然。”可見《紅樓夢》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之高。爲什麼這部書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我們且以其中的一個片斷來品析其中的韻味,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香菱學詩》。

【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1、學x觀照的閱讀方法。2、理解人物形象的創作意義。】

二、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標題是個主謂短語,假如在標題中添進一個字,來形容香菱學詩的狀態,你覺得應填什麼字?香菱學詩(苦、樂、善、喜、癡…、、)

作者曹雪芹是怎樣評價香菱學詩的?[從文章第八自然段找出八個字———苦志學詩、精血誠聚]。

師:可見曹雪芹對香菱學詩是給予了高度評價,那麼香菱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女子,她的身世和故事背景又如何呢?

三、多邊觀照,深入理解

1、簡要介紹香菱身世和故事的背景,引出話題。【結合三幅圖片簡介人物身世。】

明確:香菱,原名英蓮(諧音應憐),是鄉紳甄士隱的獨生女,掌上明珠。三歲元宵節觀燈走失,幾經人販子拐賣,最後被呆霸王薛蟠強買作侍妾,命運坎坷、飽受摧殘的香菱最終年紀輕輕不幸重病而亡。這樣一個苦命女子在《紅樓夢》裏卻不同凡響,她進入薛家後被薛蟠呼來喚去,飽受折磨。正巧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寶釵便將香菱帶進了大觀園。她一進園,“見過衆人之後,吃過晚飯……便往瀟湘館中來”找黛玉學詩。本文的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師:一個普通的侍妾學作詩,大家會怎麼看呢?今天開始我們“另眼看香菱,衆口說學詩”

對話探究旅程(大屏幕出示),從下面幾個方面分析這一事件的意義。

2、寶玉、探春等人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一】

下面請第一小組同學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看看寶玉和探春兄妹的看法,先告訴大家你從課文中何處找到了哪句話?再分析他們的態度。

片段一:香菱品讀詩(大屏幕出示)

寶玉笑道:“既是這樣,也不用看詩。會心處不在多,聽你說了這兩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

寶玉大笑道:“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越發倒學雜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

探春笑道:“明兒我補一個柬來,請你入社。”

片段二:香菱初作詩(大屏幕出示)

探春,寶玉等聽得此信,都遠遠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

寶玉笑道:“這正是‘地靈人傑,老天生人再不虛賦情性的。我們成日嘆說可惜他這麼個人竟俗了,誰知到底有今日。可見天地至公。”

片段三:香菱再作詩(大屏幕出示)

探春笑道:“凡會作詩的都畫在上頭,快學罷。”

由以上語句可以看出,寶玉等人對香菱是同情的,因而對其學詩是讚賞的,鼓勵的,認爲她學詩是夙願得償,是本性的迴歸。

3、寶釵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二】

提問:寶釵是薛蟠的親妹妹,平日裏是家中對香菱的人。連“香菱”這個名字都是寶釵取的,況且寶釵的才華並不遜於黛玉,香菱要學詩,爲什麼不向寶釵學呢?請找出文中寶釵對此事評價的語言:(大屏幕出示)

⑴你本來呆頭呆腦,添上這個,越發弄成個呆子了

⑵這個人定要瘋了!昨夜嘟嘟噥噥直鬧到五更天才睡下

⑶可真是詩魔了。

⑷這誠心都通了仙了

這裏有四個評價語:“呆”“瘋”“魔”“仙”。從這些詞語中顯然可以看出寶釵並不贊成香菱學詩。寶釵帶香菱入園,本就是讓她過幾天清閒日子,當然不希望她苦學;寶釵所受的封建傳統教育,也讓她不贊同女子用功讀書;內心深處,寶釵深知知書而達“理”,她更不希望憨厚的香菱明理後,便如林妹妹般陷入悲時傷勢,多愁善感。寶釵對香菱是憐愛的,這一方面出於她對香菱身世的同情,另一方面她懷着爲其兄贖罪的心理。加上她畢竟是大家閨秀,對香菱學詩也不便強硬的反對,尤其是看見香菱的矢志不移,也只能半嗔半怪,由她去了。

4、黛玉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三】

黛玉是《紅樓夢》中最孤高自許的女子,照她的性格,別說一個侍妾,就是園中的姐妹,她也不甚親近,爲什麼單單極其熱情、周到地教香菱學詩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聯繫兩人此時相同的生存背景以及詩歌對她們而言的相同意義及作用來答題。)

文中黛玉從”立意要緊、多讀經典、鼓勵練筆、嚴格要求“等方面煞費苦心地教香菱學詩,正如文中她對寶釵所說的“聖人說,‘誨人不倦’,她又來問我,我豈有不說之理”麼?

顯然不是。原來黛玉與香菱都是寄人籬下,孤苦無依,而其內心又都有着強烈的詩意人生的追求。孤寂病苦的日子裏,詩是林黛玉的良藥,是她忠實的夥伴,更是她心靈的寄託。所以,當身世相近的香菱找到黛玉要學詩時,黛玉不僅沒把香菱當下人,也沒把她看作普通的姐妹。而是將她引爲同道了,她說:“你又是一個極聰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詩翁了!”

要知道黛玉是很難得這麼由衷地肯定一個人的。【原來是際遇相同、追求相同而已。】

5、香菱對自己學詩的看法。【對話四】

作爲侍妾,大觀園中的平兒等人都不學詩,香菱爲什麼要學詩呢?就是因爲她出身詩書人家的天性使然?是一時心血來潮的衝動?顯然不是。

我們可以從從文中找到香菱學詩的目的。(原文:只是心裏羨慕,學着玩罷了)那麼羨慕什麼呢?

出示該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詩,提示(羨慕雅)

(大屏幕出示)

脂硯齋對此有精闢的分析,說:“細想香菱之爲人也,根基不讓迎探,容貌不讓鳳秦,端雅不讓紈釵,風流不讓湘黛,賢惠不讓襲平,所惜者幼年罹禍,命運乖蹇,致爲側室。且曾讀書,不能與林湘輩並馳於海棠之社耳。”但是,蕙質蘭心的香菱是不會甘於沉落的,對詩的嚮往恰是她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因爲香菱善良賢淑,所以即使在生活的最底層,也沒有失去希望。

6、作者對香菱學詩的看法。【對話五】

人說“《紅樓夢》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讚歌”。香菱是一個下人,作者爲什麼要寫她學詩呢,作者究竟對香菱有怎樣的感情呢,寄託了作者這樣的情懷?

雖然同爲下人,香菱不同於襲人、晴雯和平兒、鴛鴦等人,她憨厚隱忍之間,還有一份讀書人的慧根,且有好學勤奮的精神。顯然,曹雪芹對香菱有着特別的鐘愛,尤其是學詩這一段,給香菱的美好塗抹了最亮麗的一筆。可以說她是作者較爲理想的女性形象之一。

魯迅說“悲劇是將美的事物毀滅了給人看”。在《紅樓夢》中,對香菱命運的判詞是:“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可見,那是悲劇收場。在本文中,作者以飽蘸深情的筆墨,謳歌了香菱這個爲精華靈秀所鍾愛的薄命女子。香菱不但美麗,而且性格乖巧,有天賦才華。這樣的人竟然和薛蟠這極端粗陋鄙俗之人生活在一起!而且受他的x作踐。香菱的境遇是值得同情和惋惜的。原來,美好的香菱正可以同苦難的香菱做個強烈的對比。這樣的一個人竟落得“殘花敗葉付東流”,直讓人唏噓不已。所以“香菱學詩”是作者拈在手中的一朵奇葩,是自由理想投射在苦難現實中的一抹亮色。香菱身上承載着作者《紅樓夢》的主題“千紅同哭,萬豔同悲“,是作者塑造的衆多優雅女子中的一個。

7、你是怎樣看待香菱學詩的?【對話六】

四、結束語:

同學們,如果今天你被這個充滿靈性、充滿詩情、美麗執着的香菱感動了,那麼老師相信你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走進紅樓,去感受大觀園裏那些以詩寄情的女子們,她們身上散發出來的“美麗”,(音樂、圖片)香菱走了,“紅樓”中詩一樣的女子們最後也都以悽慘的方式走了,但是她們的“魅力”卻鑄成了我們心中永恆的紅樓夢!

五、佈置作業【對話六】

學習了本文,你是不是很有感觸?請你以“香菱學詩的啓示”爲題,寫一篇文章。

可以談談學習寫詩的心得;也可以評價香菱寫詩的進步;還可以談談你對寫詩的不同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