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手指教案精品多篇

手指教案精品多篇

《手指》教學反思 篇一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新課標中對略讀的要求是“粗知文章大意”,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很強的獨立閱讀能力,因此本課的設計理念主要有兩點:

1、簡單教學,注重語言文字:在落實詞、句的基礎上,引領學生感悟課文。

2、動態生成:設計矛盾衝突,引發思維碰撞,培養個性閱讀體驗。

從而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方面:

1、學會生字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正確領悟課文,懂得團結一致力量大的道理。

3、學習豐子愷先生質樸的語言、幽默的風格,十分傳神地表情達意的寫作手法。這充分地體現了新課標中的“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觀點。

語文應該明確自己的責任: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應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老師立足文本,關注語言,強化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全方位地感悟語言。如此教學,就是學習語文,發展語言,有利於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在課前學生已經閱讀課文,自學了生字詞語,對詞語的理解有了一定的基礎,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補充,不是什麼難事,通過學生的動手,加深了學生對這些詞語的影響,初步積累詞語。但教師並沒有停留在此,沒有讓學生單獨從字面去理解詞語的意思,而是讓學生瀏覽課文,聯繫課文內容,將這些詞語分別送給五個手指。獨出心裁,水到自然。既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進一步理解了詞語的含義,又使學生正確地運用了這些詞語,對手指的特點有了深刻的認識。

其次,教會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含義的方法。因爲詞語只有在一定的語境中才能真正體會其真正的的內涵,脫離課文進行,那隻能枯燥地理解。學生在文中找理由的過程,是對詞語的揣摩、品味,是一個積累、感悟語文豐富的文化內涵的過程。另外通過對這些詞語內涵的理解,對手指的特點更瞭然於胸。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創造性的感知活動中去感悟課文言語對象的表達,在反覆揣摩、品味的基礎上,不斷構建自身良好的語感圖式,全面地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養。然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體會文章的情感,感受文中用詞的幽默與傳神。朗讀是積累和體會詞語與情感的最好的手段。在這一過程中,三個維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到全面落實,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語文應該體現自己的特點:新課標中指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在第二部分的教學中,首先是設疑,然後師生進入文本,去共同探究,觸摸作者思想的深處、情感的深處,跨越時空,思接千載,與文本進行着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撞擊,達成共識,

充分地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觀點。

新課標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的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教師在第一步中設置疑問,把握研究主題,確定了學生個性閱讀的核心,創設自由的交流氛圍,提供個性化閱讀的平臺,共同探究,達成共識,最終實現對課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形式上,摒棄了繁瑣的分析講解,將學習的自主權真正還給了學生,從而實現了文本、教師、學生三者的真誠交流,真誠對話,實現了學生個性化的閱讀。

教師如此別具匠心,既凸現語文的工具性,又彰顯出語文的人文性。語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而要達到目的,只有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前提),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策略)。標準提出了:“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薰陶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此,教師沒有把文本的內容和文本的語言形式分割開來,而是積極地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進入文本,去體味豐子愷先生深邃的思想,精闢的見解,豐富的情感,獲得真切的感受,從而使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給學生以人文關照,讓學生獲得言語智慧的同時,也得到了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把人文性落實到工具性上面,使得兩者同生共構,相得益彰。

《手指》教學反思 篇二

《手指》是豐子愷先生寫的一篇散文。文章開門見山指出每個人都有十根手指,一隻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風趣幽默的語言具體描寫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態和性格。最後闡明瞭一個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團結一致,成爲一個拳頭,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麼強弱、美醜之分了”。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在瞭解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認識五根手指的不同特點,體會手指帶給我們的啓示。教這篇課文,重點是理解五根手指有什麼特點,難點是領悟其中的道理。因此在初讀課文後,我首先引導學生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點的2-5段重點體會,同時配上相關插圖加深理解,最後讓學生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學習,找出五指的優缺點並製成表格。在學生初步理解五根手指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的特點後,我出示了一組非常新穎的由五根手指共同拼成的圖片,學生在驚歎手的神奇作用的同時也領悟到了作者的寫作意圖“團結就是力量”。拓展部分我引導學生仿照《五官爭功》編排一個《五指爭功》的小品,那繪聲繪色的表演既調動了氣氛,又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了文章的主旨。課後我佈置了小練筆,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一談“團結就是力量”。

在教學中做得好的地方:

1、新穎的多媒體課件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講略讀課文做到了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合作學習、探究,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人。

3、朗讀、製表、表演等形式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活躍了課堂氣氛。

不足之處:

1、多媒體課件展示與學生的表演進行沒起到預期效果。

2、老師引導的太多學生表達的太少,應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總結概括。

教學是個不完美藝術,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不斷反思,總結經驗,勇於創新,不斷學習並嘗試新課改的教學模式,讓自己的教學過程趨於完善。

《手指》教學反思 篇三

有一句佛教俚語說:用手指着太陽,如果你只盯着手指看,永遠也看不到太陽;反之,如果不借助手指又難以知道太陽的所在。這無非是參禪悟道這的修身之階,但卻讓我產生了那麼強烈的震撼,它讓我想到了教育、想到了教學。

一、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曾幾何時,教育界颳起了一陣風,美其名曰:“要讓孩子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於是一時間鋪天蓋地是說算理之風一刮數年。孩子們儼然一個個小哲學家,道理講的頭頭是道。記得,我剛參加工作不久,一次偶然的聽課,讓我對能讓學生“知其所以然”的老師佩服的五體投地。那算理要多麻煩有多麻煩,要多拗口有多拗口,可孩子們居然說的順暢自如,酣暢淋漓。可隨着閱歷的增加和聽課經驗的豐富,我才慢慢知道了,那算理是孩子們不眠不休、備受折磨、死記硬背來的。在說算理之前,孩子們已經早就學會了方法。如此算理說它何用?我們在一次次的展示中放大這無用的芝麻,刻意美化的課堂,原來不過是行屍走肉,豈不悲哀!都說是在培養孩子的能力,可能力是什麼啊?愛因斯坦不是說過嗎?能力就是當人們把所學的東西都忘了以後剩下的東西。如果我們什麼都問個所以然,恐怕窮其一生也學不完先人經驗的皮毛。更何況那“所以然”是我們不久就會忘記的呢?既然有那麼多先人的間接經驗在傳承,我們何不留下寶貴的時間去探索未知的領域,偏要捨近求遠,繞路而行呢?

這就猶如指引人們看太陽之說,只盯着手指,被其牽絆,永遠也看不到太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二、放任自流、漫無目的

還記得看過一篇關於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說陶先生去演講,帶了一隻雞。他先撒了一把米,然後按住機頭,強迫雞去吃,雞不肯吃。而後,他鬆開手,向後退了幾步。雞就放鬆了吃了起來。看後不禁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學藝術,這讓我受益匪淺。這無非是對填鴨式教學的否定,要我們壞給孩子一個自由的學習空間,讓學生輕鬆、快樂地學習。多麼好的想法啊!可中國人做事,往往矯枉過正。這些年來,許多教學模式隨之誕生。有些模式,將學生的空間放大、放大、在放大,以至於教師形同虛設,以至於丟了指引孩子們看太陽的手指,弄的孩子們滿世界找太陽,弄得孩子們如同摸象的盲人。“柱子”“繩子”嗾使象。老師捨棄引領者的地位,儼然成了旁觀者。

我認爲教學要有度。把握好這個度就是一門藝術。不能說“說算理”是錯的,也不能說給孩子們一個“寬鬆”的學習環境不對。只能說這個度沒有把握好我們iushi指引孩子看太陽的手指,引領孩子求知之舟的舵。我們不是主體,但我們仍然很主要,關鍵時刻需要我們去“畫龍點睛”,但不要“畫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