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2021年春季學期上一年級科學課教學工作計劃

2021年春季學期上一年級科學課教學工作計劃

2021年春季學期上一年級科學課教學工作計劃

本學期我上一年級的科學課,爲了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現將本學期的教學做如下計劃。

一、教材解讀

一年級下冊由“我們周圍的物體”和“動物”兩個單元構成。“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有7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發現物體的特徵》、《2.誰輕誰重》、《3.認識物體的形狀》、《4.給物體分類》、《5.觀察一瓶水》、《6.它們去哪裏了》、《7.認識一袋空氣》。“動物”單元有6個教學內容,分別是《1.我們知道的動物》、《2.校園裏的動物》、《3.觀察一種動物》、《4.給動物建個家》、《5.觀察魚》、《6.給動物分類》。兩個單元總計13個教學內容,原則上每個教學內容需1課時來完成教學。另外每個單元最後都有“科學閱讀”內容。

“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是小學生物質科學領域學習的開篇,指向“組成世界的物體能夠依照它們的性質進行測量、分類和描述”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物體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中最爲常見,一年級學生對其有直觀感受,他們對物體性質的理解又將爲他們持續建立材料和物質的概念打下基礎。爲此,“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從具有固定形狀的物體到一瓶水和洗髮液再到一袋空氣,循序漸進地帶領學生們展開了一系列的探索活動,以加深他們對物體具有質量、形狀等特徵的理解。

“動物”單元同一年級上冊的“植物”單元一樣,指向“地球上生活着不同種類的生物,生物有基本的生活需求”這一科學核心概念。給一年級學生設計的“動物”單元,主要是爲他們提供探索動物的機會,使他們認識到動物是有生命的。像所有的生物一樣,動物具有獨特的外部結構,能幫助自己實現生命的功能,感知周圍的生活環境。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動物”單元首先從喚醒學生們的生活經驗開始,經過尋訪校園裏的動物,對動物形成初步的認識,然後通過對蝸牛和魚的身體結構、運動方式和生存環境的細緻觀察,豐富對動物某些共同特徵的理解,最後一課給動物分類的活動,則是從研究方法上給學生們以啓示。

這兩個單元從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出發,都強調了在比較中觀察,以及對觀察對象的描述和記錄。另外,分類和識別在兩個單元中也都處在重要的位置。儘管這些活動主要是從運用感官及簡單工具的層面上展開的,但對國小生理解什麼是科學、科學家如何做科學都十分重要。

二、學情分析

一年級學生大多爲六、七歲,他們對物體的認識主要圍繞質量、體積、狀態等表觀特徵展開。在面對一個物體時,一年級學生大多可以說出其最明顯的特徵,如黃色的橡皮、透明的玻璃。但是學生大多不會描述那些不顯著的特徵,如與質量和體積相關的特徵。通常,只有當描述物體特徵的任務明確指向與質量或體積相關的特徵時,學生才能說出哪個更大、哪個更重。儘管一年級學生掌握的詞彙有限,不知道如何描述物體的特徵,但是他們認識物體的主要困難並不在於不能描述,而是缺乏認識物體的角度,不能從更多角度、更全面地描述物體,無法穩定地從物體的外部特徵、質量和體積三方面認識物體。

雖然經過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學生的觀察與描述能力有了明顯的發展,但是一年級學生依然處於形象思維階段,他們的抽象概括和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比較弱,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仍然非常重要。當學生走出教室尋訪校園裏的小動物時,很容易出現“興奮有餘,活動不足”等現象。在觀察蝸牛、金魚等活動中,也會出現注意力分散、觀察無序等現象,會有不能用準確的語言描述自己的發現等問題。爲此,除了教科書爲學生提供的“科學詞彙”外,教師還要注重觀察、記錄方法的示範和引導,注重提供語言表達的範例。

三、教學目標

1.“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物體的顏色、形狀、輕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徵可以被我們觀察和描述。

②不同的物體之間有許多相同和不同的特徵,我們可以根據這些特徵對他們進行分類。

③水和空氣具有無色、無味、會流動的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的方法觀察和描述事物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

②能以討論、繪畫、書寫等形式進行描述和交流。

③嘗試以圖標的形式組織信息。

④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對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

⑤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夠回顧和反思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②樂於在情境中學習,保持對一個問題的好奇心和探究興趣。

③樂於小組合作探究,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④願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

⑤具有分析、反思探究過程的能力。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認識到水和空氣是重要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②知道不同的物體有不同的特徵,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着不同的作用。

2.“動物”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①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種多樣的動物。

②知道不同的動物具有共同的特徵,同一種動物也有個體差異。

③知道動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

④知道動物會運動、呼吸、生長、繁殖和死亡。

⑤體會動物生活在適宜的環境中,他們需要空氣、食物、水、陽光等。

⑥知道動物可以通過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環境。

⑦說出周圍常見的動物名稱及其特徵。

⑧知道按一定的標準可以給動物分類。

(2)科學探究目標

①能用多種感官觀察動物。

②能用語言、圖畫描述和記錄觀察內容。

③能在觀察過程中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④能飼養小動物一段時間。

⑤能用合適的科學詞彙進行簡單的表達。

⑥能按自己的標準給動物分類。

(3)科學態度目標

①能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常見的動物表現出探究興趣。

②對動物的特徵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

③養成實事求是的態度。

④養成參與、表達和傾聽的良好習慣。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①瞭解動物與人類生活、生產的密切關係。

②瞭解動物是地球家園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認識到保護動物的重要性。

四、具體教學措施

1.培養學生科學學習的興趣和良好習慣

學習興趣對於科學學習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多樣的學習活動。教學時,時常關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多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允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想法。讓每個學生喜歡上課、喜歡教師,進而喜歡學科學。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能簡單地理解爲上課坐好、舉手發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敢於提問、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樂於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品質。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科學

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探究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科學知識,鼓勵每一位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科學的學習過程。

3.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並與同伴合作交流

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在具體活動中進行思考,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並與同伴進行交流。老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與人交流的願望和習慣,使學生逐步學會運用適當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學會注意傾聽他人的意見。

4.培養學生初步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材特別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隨時引導學生把所學的科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解決身邊的科學問題,並嘗試從日常生活中發現科學問題,瞭解科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學習科學的重要性。

5.創造性地使用科學教材,及時反思

教材只是提供了學生科學活動的平臺,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設計教學活動。教師還應適時記錄下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