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羚羊木雕》教案(精品多篇)

《羚羊木雕》教案(精品多篇)

《羚羊木雕》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理解文中所表達的思想傾向

2、學會正確看待友誼與禮物的關係

3、學會從文中的語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課型及課時]

1、討論課

2、一課時

[媒體設計]

多媒體投影儀

[教學步驟]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這裏有兩樣東西:一樣是一堆金錢,一樣是幾個窮朋友。假如讓你選擇其中你需要的東西,你選什麼好呢?(窮朋友)爲什麼這樣選擇?(朋友珍貴,友情珍貴。友情是用金錢換不來的)沒有人認爲金錢貴重,金錢萬能嗎?(搖頭)的確。最珍貴的東西是友情。愛因斯坦說: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羅多德說:世界上沒有比一個既真誠又聰明的朋友更可貴的了。斯托貝說: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錢輕情義,尤其是大人們,他們的這種重財輕義的思想往往給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帶來了不利的影響。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說明了這一點。今天我們要共同地學習一下張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教學新課

(一)、明確教學目標

及重點(略)

(二)、整體感知

1、讓學生根據自讀提示初讀課文

2、指導分角色朗讀課文

⑴教師講解分角色朗讀的要求:

A。對課文熟練B。體會人物的性格特點C。處理好語氣、音調的輕重強弱

⑵學生自己試着自讀有關的對話,琢磨技巧的處理。

⑶四人分角色朗讀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連貫,二人小石。

其他學生聽讀,準備評價

⑷抽查幾個學生評價,教師小結,教師範讀片段,再抽學生朗讀對話的片段。

三、課堂討論

在這場矛盾衝突中,誰是誰非?如果父母市正確的,子女應如何對待?如果父母是錯誤的,在子女又該如何對待?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嗎?你如何處理的?

(如有爭論時間控制在10分鐘內。)

三、再讀課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傾向,點撥關鍵處。

1、文章開頭就寫媽媽突然問我,我感到突然可見的驚嚇,可見媽媽的驚慌,氣氛一下子就很緊張。

2、第一部分是媽媽爸爸同我先後對話的描寫,這段描寫中,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怎樣的?

明確: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女兒,可見對女兒的寵愛。父母寵愛女兒,可是絲毫不尊重女兒所珍視的友情。我本來並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貴重,以爲既然是爸爸送給我的,自己當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愛的東西送給最好的朋友,可見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貶的思想是很明顯的。

傾向表現的最明顯的地方有兩處。一處是女兒說明萬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媽媽根本不考慮女兒的友誼,立逼女兒去要回來,預期的堅定,正是固執生硬的表現。另一處是爸爸的話:是的,這是爸爸送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這個話有點自相矛盾,實質上批評了爸爸的不是。

再從對話的神態、語氣、心理描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邊,是突然問目光緊緊盯着十分嚴厲堅定的說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邊,是心怦怦地跳起來小聲的說站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低着頭不敢看他聲音有些發抖哭着喊了起來心裏難過極了。可見父母爲了木雕怎樣傷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敘我和萬芳的真摯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裏,彼此都是真誠無私的友愛。這一部分,又涉及兩個孩子家長的情節,不要忽視。一處是,我0不小心,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坐在樹底下偷偷的抹眼淚。爲甚麼呢?因爲又心痛褲子,回家挨說。這就可見父母平日的爲人了,只要損害了財務,也不管原因,對孩子就沒有好態度,否則孩子怎麼會怕呢?另一處寫萬芳媽媽,不但不誇獎萬芳的仗義,反而讓他對着牆站了一個小時。萬芳也深知我的媽媽的脾氣,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再站兩個鐘頭。這些都是批評的筆觸。

4、第三部分爲什麼寫奶奶呢?

明確:奶奶直到我淌眼淚,才憋不住突然說:算了,這樣多不好。奶奶很體貼孩子的感情。反襯之下,顯得爸爸媽媽只知道東西名貴,卻全然不顧孩子傷心,這樣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說什麼,可是,他沒有說。奶奶是長輩,說話還有顧忌,因爲他知道兒子媳婦的爲人,左右爲難。可見,寫奶奶也是爲了批評爸爸媽媽的不是。)

5、讀最後部分,要注意我被逼無賴的痛苦心情,作者把這種心情描寫得很細膩,思想傾向也是很明顯的。特別是結尾,作者同情的寫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爲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可是,這能全怪我嗎?當然主要是怪父母。

總結語:總起來說,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面,我們看到了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內心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換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個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對子女的態度,走了兩個極端,爸爸捨得把名貴的羚羊木雕送給孩子,可是使孩子最傷心的也是他們。他們並不重視子女的友誼,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四、課堂拓展

問題:從課文看,這兩個孩子都沒有所謂價值觀念,你看,他們那一次交換的禮物,是名貴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這種感情純潔是純潔,可是這種做法畢竟不對,這樣確實給父母出了難題。討論討論,生活中應該怎樣處理這類事情?怎樣預防這類事情?要從課文中找插敘戶根據。

明確:鼓勵學生從多方面考慮:例如,爸爸送齡楊木雕給孩子的時候,應該介紹一點有關這件工藝品的知識,讓孩子知道他的珍貴,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間送東西,要徵求大人的意見。如果想課文寫的那樣,已經成爲既成事實,處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轉一些,要注意保護小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萬芳的媽媽暗示一下,萬法方媽媽也不是佔小便宜的人,不會同意自己孩子收受這麼珍貴的東西的,重要得倒是叫萬芳媽媽不要責備孩子。

《羚羊木雕》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一、理解課文的結構和中心意思。

二、指導朗讀、提高朗讀能力。

三、掌握文中多音字和異讀字的讀音和意義。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的結構和中心意思。

2.提高學生朗讀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心意思。

教學方法:指導自讀。

教具:小黑板

教時:1教時

教學過程

一、正音釋義(出示小黑板)

犄角:文中不是指牛羊等獸類的角,而指桌子的一角。

pēng

怦怦:心跳的聲音。

dǎi

逮着玩:捕捉。(dài)捕:捉拿(罪犯)

chà

樹杈:植物的分枝(chā)子:長柄一端有兩個以上長齒的農具。

zhàn

寒顫:發攔。(chàn)抖:顫動、發抖。

二、範讀課文,要求瞭解課文內容。

分段。

通過討論,全文可以分爲四部分:

(一)查問木雕

(二)贈送木雕

(三)取回木雕

(四)永遠友好。

三、朗讀課文。

分四名學生輪讀,要求注意不同人物的語氣。讀後評議。

四、討論課文的中心意思,啓發提問:

1.課文中寫了哪些人?給你印象最深的最誰?爲什麼?

媽媽——嚴厲

爸爸——沉着

奶奶——慈愛

萬芳媽媽——直爽

萬芳的風貌,主要是通過換破褲子的情節表現出來的,這一部分她講了一三句話(找出來),這些語言、動作和神態說明了什麼?(“多麼仗義”,“一些也不自私”。)後來,在“我”去取回羚羊的時候,萬芳先是感到奇怪,意外,接着感到不解,但還是把羚羊拿走了。最後,當我以爲“她不會再跟我好了”,無精打采地往回走時,萬芳卻喊着追了上來,“把小刀塞到我的手裏說:‘你拿着,咱倆還是好朋友……’”短短一句話,說明她不僅很快地理解了“我”的處境,而且用行動來表示對友誼的真誠,反映出了她崇高的境界。

文中的“我”處在矛盾的焦點之中,心情十分複雜。在對媽媽的查問,開始時想瞞,後來不得不說出實情,當爸爸媽媽都要“我”去取回羚羊時,起先想頂一下,後來又不得不違心地去取回木雕。到了萬芳家,“站在過道里不肯再往前走”,說話“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聲音”,“垂下眼睛不敢看她”。這些動作神態,恰如其分地寫出了“我”無奈而傷心的心情。

2.由此可見,的中心意思是什麼?

有人說,這文章主要是寫爸媽怎樣逼“我”取回已經送給好朋友的木雕。使“我”變成“世界上最傷心的人”;有的人說,這文章主要寫“我”和萬芳倆深厚而牢固的友情。你同意哪一種說法,說明理由。

五、分角色朗讀

六、問題討論

1.爸爸把貴重的羚羊送給了“我”,“我”把羚羊轉送給好朋友,這樣可以嗎?爲什麼?

2.爸爸媽媽執意讓“我”取回羚羊,奶奶卻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你同意誰的觀點,爲什麼?

3.“我對朋友後悔了”“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你怎樣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

七、語言訓練

複述課文。

作業:給小黑板上的字注意,並解釋詞語。

預習:

1.你讀過朱自清的文章嗎?知到哪些?

2.從預習提示第2段,你能瞭解哪些內容?

《羚羊木雕》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整體感知課文,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思想感情。

2、能力目標: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啓示。

3、情感目標: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關係。學會與他人、父母溝通。

【教學重點】

分角色朗讀,把握人物個性化語言。

【教學準備】

學生:

1、課前請同學們在練筆裏寫寫自己進入中學後在家庭中的變化,準備在班裏交流。

2、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教師:

1、查閱指導朗讀的資料,教師參與分角色朗讀。

2、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進入中學已半個學期了,如春天的小樹在慢慢長大,有的同學在練筆這樣寫:

(大屏幕投影出示,請作者讀一讀)

“隨着年齡的增長,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思想。如果說一個人的歷史要用筆來寫的話,那麼現在應該是我們從父母手裏接過筆自己寫的時候了。”

“在不知不覺中,我長大了。不再是那個只會聽話的小朋友了。在我腦海的深處,有一顆叛逆的種子在發育、長大。我已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

(過渡)是的,我們長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事事聽從家長了,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讀讀張之路寫的發生在家中的故事──《羚羊木雕》。

教師板書課題及學習目標。

二、檢查預習

初步感知課文:

1、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哪些人物?

2、你認爲這篇文章寫得怎樣?

要感知課文,就要朗讀,朗讀有助於體會。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學生四人小組討論,自由回答問題並明確上述問題。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對文章的初步感受。教師鼓勵學生對課文有主動的、獨特的感受,隨時加以肯定。

教師小結:

《羚羊木雕》這篇文章把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衝突展示在我們面前,矛盾尖銳集中。文章一開頭氣氛就很緊張,緊緊抓住了我們的注意力,媽媽、爸爸、奶奶先後出場,人物的語言很有特色。這樣巧妙的情節,精彩的語言,同學們一定要精讀揣摩。

三、精讀賞析

師生合作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請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聽讀後進行評價。

教師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2、文章結構順序能否調整。

(過渡)從大家的掌聲和眼神裏可以看出,同學們已被文章深深地感染了。哪裏有興趣哪裏就有發現、有感悟,進而有創作。小組討論誰讀得好,好在那裏,如果朗讀中有不足,有什麼不足?然後全班討論。

全班討論對人物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或糾正。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文章結構順序:

調整後不好。在敘述這場家庭糾紛的時候插敘了我和萬芳的友誼。這樣寫是對故事情節作必要的交待,能夠吸引人,使故事懸念迭起,情節起伏跌宕。

四、體驗反思

(過渡):同學們在悄悄地長大,在生活中你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也許是“剪不斷,理還亂”,也許是唱出和諧的主旋律。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

1、如果你遇到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會怎樣處理?

2、學習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師小結:

學生處理矛盾的方法有差異:有的學生非常衝動,甚至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有的則非常理智地考慮如何避免這樣的矛盾出現。這時要因勢利導,羚羊木雕就像一架天平,衡量了在不同人心中金錢和友誼的分量。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

五、作業

1、與父母一起讀這篇課文並討論。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快樂生活一生。

2、想象“我”要回木雕到家後的情景,模仿課文續寫。

《羚羊木雕》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2、鍛鍊口頭表達能力,積累名言警句。

3、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獲得有益的啓示。

【教學重點】

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表達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自讀課文,查字典疏通文字,瞭解文章的大意。

老師: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製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手中的一顆石頭):同學們,老師手裏是什麼?

生答:“對,是一顆普通的石頭,但在我的眼裏,它又不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它曾擺在我的桌上。記得有一次,我回家,發現自己書架上的石頭不見了。當時,我一下蒙了,追問母親,原來,剛纔她打掃房間,看見這塊石頭其貌不揚,就把它扔掉了。最後,在垃圾堆裏我尋回了石頭。爲什麼老師這麼珍愛這塊石頭,因爲它是我最好的朋友從遠方帶回來的送我的禮物,他現在在成都,我們很久沒有見面,這塊石頭是我們友誼的見證。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一位同學他友誼的信物──羚羊木雕的命運又是怎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22課《羚羊木雕》。(大屏幕展示題目、作者)

二、初步感知課文

1、三組學生選出代表朗讀課文三個部分,本組其他學生注意聽,找出讀錯的字詞,查字典,並當堂予以糾正,教師明確,其他同學注意記錄。

(字詞略)

2、(用大屏幕投影問題組)文中寫了一隻什麼樣的木雕?圍繞它發生了什麼事?涉及到那些人物?

學生小組討論,自由回答並明確上述問題。

三、體驗反思

同學們,羚羊木雕該不該返還,看來父母與我、萬芳、奶奶的觀點發生了尖銳的對立,那麼羚羊木雕該不該返還,今天我們就讓大家來辯一辯,我們就分成兩組,正方的觀點是“羚羊木雕應該返還”,反方的觀點是“羚羊木雕不應該返還”,現在開始辯論。時間20分鐘,大家舉手發言。

教師總結辯論:大家剛纔辯得很好,都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有的同學認爲,“爸爸媽媽”重財輕義、只知珍惜有價的羚羊木雕,不知珍惜孩子們的感情,嚴重傷害了孩子的心靈。有的同學認爲“我”不應該把象徵父母親情的羚羊木雕轉贈給他人,主要責任在“我”。其實,在生活中,如果“我”在把自己的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別人前徵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在瞭解送給萬芳的原因後默許,而不是簡單粗暴地逼我要回禮物,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話,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生活就會更加美好。

請同學們思考:萬芳有那些“仗義”的事?我們在生活中應怎麼講“仗義”?哪些“仗義”是不應該講的。“仗義”

四、問題延伸

(大屏幕投影問題)

如果你遇到類似的“傷心事”,你會如何處理?

學生討論後回答。

五、作文

(大屏幕投影題目)

《假如我是孩子的父母》、《假如我是那孩子》。

(大屏幕投影)這是關於友誼的名言警句,讓我們一起爲友誼歡呼:

不要靠饋贈來獲得一個朋友。你需貢獻你摯情的愛,學習怎樣有正當的方法來贏得一個人的心。

──(古希臘)蘇格拉底

財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卻是財富。

──(希臘)斯托貝

世界上沒有比友誼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東西了;沒有友誼,世界彷彿失去了太陽。

──(羅馬)西塞羅

友誼是人生的調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藥。

──(美)愛默生

沒有真摯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獨的人。

──(英)培根

真正的朋友,在你獲得成功的時候,爲你高興而不捧場;在你遇到不幸或悲傷的時候,會給你及時的支持和鼓勵;在你有缺點可能犯錯誤的時候,會給你正確的批評和幫助。

──(俄)高爾基

結尾:真正的友誼──十分理智的友誼,是人生最好的無價之寶,你能夠對自己的朋友守信,永遠無愧於他,那將是對你性格、靈魂以及道德的最大學聯考驗。

──馬克思

《羚羊木雕》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②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三、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學生

①預習課文,查工具書識字寫字。

②朗讀課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③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你是怎樣處理的?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①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前給予朗讀指導。(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一、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二、教學設計

1、導入

剛剛升人中學的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你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2、出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②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學生齊讀或教師提示)

[檢查預習](讀、寫)

3、整體感知

大屏幕投影問題: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美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讀,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大屏幕投影評價標準:

重音

語氣

語速

[教師導學]

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孩了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十分嚴厲

一動不動

語氣{咄咄咄逼人

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堅定

哭着喊了起來

[教師小結]

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4、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②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③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

(過渡)生活中,同學們也可能碰到過這一類的事情,你是怎樣處理的?把你的好辦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在小組裏交流,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5、小結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羚羊木雕教案 篇六

一、教學設想

《羚羊木雕》是一篇反映兩代之間溝通交流的文章,是一篇關於怎樣尊重孩子情感的記敘文,文章貼近於學生的生活,對學生的精神領域影響深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本着課程標準“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口語表達能力”,“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理論指導,從而使學生獲得人生的感悟和啓發。

本文的教學目標:

(1)、理清本文的寫作思路,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受兩代之間交往要互相尊重。

(3)、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和口語表達能力。

二、教學步驟

1、導入隨着我們年齡的增長,我們對許多事情已有了自己的主見,對某些問題,可能不得不面對與父母的分歧,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引出課文。

2、引導自學

(1)、速讀課文,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討論解決。

(2)、教師點撥:如何理請本文的寫作思路,同學們可以從“我”流淚的次數入手,請同學們跳讀課文,畫出“我”流淚的句子。板:哭着喊了起來--------眼淚順着我的臉頰----------止不住流下眼淚

(3)、思考:我爲什麼會一次次地流淚?流淚時的心情怎樣?羚羊木雕真的很貴重嗎?今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我和媽媽又是如何去面對?師:如果我們能把文中的主要人物請到現場,我想這些疑問就會迎刃而解。下面我們請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我”、萬芳和我的媽媽,請他們到我們“實話實說”欄目中來,讓我們一起傾聽他們的心聲。

(4)、簡單介紹人物問題設計:*張之路,你好,我曾經讀過你寫的《羚羊木雕》,那篇文章一開始就籠罩在沉重氣氛中,先請下面的同學一起再現一下當時你和你的媽媽發生口角的場面。(全班同學分角色朗讀)*張之路,你和你媽媽的矛盾是由羚羊木雕引起的,你覺得羚羊木雕貴重嗎?與你跟萬芳的友誼相比呢?*請你回憶一件發生在你跟好友萬芳之間的事,讓我們感受一下這份友情。(請下面的同學評價萬芳的性格特點)*萬芳,你覺得體育課上那樣做,結果被媽媽罰站一個小時,值得嗎?爲什麼?*爲兩位好友拍掌。張媽媽,你又是如何看待羚羊木雕的?*張媽媽,你的孩子已經將這禮物送給好友了,但你又要求她要回來,甚至還提出用糖果去換,你想過會傷害她嗎?*事實上,的確傷害了張之路,她哭了三次,請問,你當時的心情是怎樣變化的?(其餘學生作補充)*最後一次,張之路是既感動又愧疚地流下眼淚,那麼請問萬芳,當張之路還你小刀時,你爲什麼又追出來?*張之路,你怎樣看待媽媽的做法,今後遇到類似的事情,你會怎麼做?(同學們又是如何看待媽媽的做法,及今後會怎麼做?)*張媽媽,在剛纔的談話中,你也感受到了張之路和萬芳之間深厚的友情,那麼在今後,你會如何處理和孩子之間的關係?(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情)師總結:感謝三位的到來,我們相信他們今後相處會融洽。接下來和下面的同學一起討論:*設想,如果萬芳沒有追回來,我該怎樣去挽回我們之間的友誼呢?*學完了課文,你又什麼感受和體會?

三、佈置作業讓父母讀一讀這篇文章,和父母一起交流讀後的體會,並形成書面表達。

《羚羊木雕》教案 篇七

教學目標

① 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羚羊木雕》。

② 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感知課文,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看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

① 預習課文,查工具書識字寫字。

② 朗讀課文,讀好自己喜歡的角色。

③ 在生活中,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我”那樣的傷心事,你是怎樣處理的?準備好說給大家聽聽。

教師

① 安排學生分角色朗讀,課前給予朗讀指導。(也可以用小品的形式表演)

② 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羚羊木雕》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這種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教學設計

導入

剛剛升人中學的你,在悄悄地長大,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學習,對友情,你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它也許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這節課學習的《羚羊木雕》講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出示學習目標

(大屏幕投影出示)

[教學目標]

① 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從中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啓示。

② 學習並運用朗讀的方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聯繫生活實際,學習與父母溝通的方法。

(學生齊讀或教師提示)

[檢查預習](讀、寫)

整體感知

大屏幕投影問題:

圍繞羚羊木雕發生了什麼事情?請同學們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羚羊木雕》(方案A)》。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概括,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在這場矛盾衝突中,究竟誰是誰非?要談出自己的看法,還要再讀課文研討。

美讀(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與朗讀是相輔相成的,朗讀有助於體會,體會越深刻,朗讀就越有感情。)

分角色朗讀,請分配到角色的同學到前面來,可以邊讀邊表演。其他同學當評委。

大屏幕投影評價標準:

重音 語氣 語速

[教師導學]

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其他人物也可用此方法)

媽媽的神態:緊緊地盯着 孩了的神態:低着頭不敢看

十分嚴厲 一動不動

語氣{咄咄咄逼人 語氣{聲音有些發抖

堅定 哭着喊了起來

[教師小結]

媽媽的神態、語氣表現她固執、生硬的態度,爸爸的聲音雖然很平靜,但帶着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態度與媽媽實質相同。“我”被逼無奈、委屈、痛苦的心理與父母的態度形成鮮明的對比。一面是“逼”,一面是“無奈”,兩個方面展示在同學們的面前,你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探究(自主合作)

大屏幕投影問題:

① 女兒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才妥當?

② 作者的感情傾向是怎樣的?怎樣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

③ 怎樣才能避免這一類不愉快的事情發生?

學生分小組討論,教師參與,全班交流。如果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擺事實講道理,把握好自己的觀點。不論觀點怎樣,教師都要給予鼓勵。

(過渡)生活中,同學們也可能碰到過這一類的事情,你是怎樣處理的?把你的好辦法與大家交流一下。

反思

學生把課前準備的材料在小組裏交流,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要求既展開求異思維,又是合作學習。

小結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由此而起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羚羊木雕》教案 篇八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重義輕財的道德品質。

2、培養學生思辨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綜合歸納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讀出人物形象,明確是非。

2、難點:點撥學生找到思考問題的切入點。

教學前的準備:

要求學生朗讀課文,從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並大膽質疑設疑。

教學過程及內容:

提問:在這場矛盾中,誰是誰非?[對於父母的做法,16名學生贊同,25名學生反對]

學生書面準備陳訴理由,教師巡視

課堂討論: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點撥)

一、禮物送出去後能不能再拿回來?討論明確:除非特殊情況,不能拿回!因爲有悖誠信[言而無信,失信於人](引《韓非子》中“曾子殺豬,以信教子”爲例)什麼是特殊情況呢?討論明確:在家人不知曉的情況下,送出去的禮物對家人有重大意義或對家庭將產生重大影響(禮物對朋友只是“錦上添花”,對自己的家庭卻是“雪中送炭”)。那麼,文中是否存在着這樣的特殊情況?討論明確:木雕是父親從非洲帶回來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紀念意義,文中一再強調的是“貴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學所謂的“傳家寶”的意義。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維持生計,木雕只是一件貴重的擺設,把木雕送出去後,“我”不會傾家蕩產,父母也絕無沿路乞討的危險,不存在部分同學所說的“孩子把存摺送給朋友,難道也不能要回來嗎?”這樣的情況。結論:“我”不該拿回禮物,同樣爸爸也不該向我要會這個禮物。[如果東西僅僅放在家裏的桌子上,而“我”卻無力支配它,那還叫我的東西嗎?豈不是“掛羊頭賣狗肉”!]

二、禮物該不該送?[有同學提出:怎麼能把父母送給自己的禮物隨便轉送給別人呢?這不是顯得對父母不尊重嗎?還有同學提出:送如此貴重的禮物,會使“我”和萬芳之間的友誼變得俗氣,金錢化了!]討論明確:首先,“我”不是隨便送禮,送的對象是“我”的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曾經爲“我”做出過“犧牲”!“我”把木雕送給好朋友,並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饋贈,所謂“借花獻佛”,難道送給好朋友的東西應該是不好的嗎?其次,“我”送萬芳木雕,並不是因爲木雕價值貴重,而是因爲萬芳“特別喜歡”(萬芳“特別喜歡”,不是因爲木雕的價錢,而是因爲木雕造型美觀)!所以“我”和萬芳互換禮物,不會導致友情深淺以金錢來衡量的後果。[倒是“我”的父母一再強調木雕貴重而要我取回,究竟是誰俗氣呢?]

三、“我”不知道木雕“貴重”而送給了朋友,現在我知道了“貴重”卻要向朋友討回(當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與朋友的情誼不如木雕貴重嗎?這就引發我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貴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給朋友?到底是“物重”還是“情重”?[明確這一點很重要,如果是情重,那麼父母哪怕事先就知道“我”要送禮,也應該讓“我”送!]討論明確:古人說,爲朋友,拋頭顱撒熱血,在所不辭(當然,不能沒有原則,陷入“江湖意氣”的誤區)。連命都可以送,還有什麼不能送?物質金錢的貴重只是相對而言,給災區捐款時,下崗職工的500元錢比起資本家的500萬元哪個更貴重?牛羣簽訂協議把他終老到死的畢生所得全部捐獻,在他眼中什麼才“值錢”?即便從功利的角度講,在沙漠,在雪地,當人人自危時,朋友的一杯水或一件衣服抵得上黃金萬兩!

四、父母糊塗。“我”拿回禮物並不高興,反而痛苦(送給朋友“我”才高興)!這還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身體力行,給“我”上了一堂人生價值觀的課。身教勝於言教,長此以往,潛移默化,也許就給我的人生領錯了方向!“我”也極有可能成爲《風箏》中那個麻木的“弟弟”!

五、課文展示了兩種生活、兩種內心世界。一方面,我們看到一個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間的友愛,少年的心靈世界。他們如此充滿友情,如此珍惜友情。萬芳見“我”褲子撕破後心裏難受,把自己身上的褲子給“我”穿,即使被家長責備也心甘情願,“我”見萬芳“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我”在行動上屈服,思想上卻不服。“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裏,卻是重財輕義。他們疼愛子女卻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六、當堂作業:現實生活中,如果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樣,該怎麼辦?

七、總結:這堂課與其說是老師教的,不如說是你們自己完成的。老師非常高興的是,16位同學(起先贊成父母的做法)思想的轉變,不是老師或其他同學強迫所致!其實剛開始表決時有21位同學贊成父母的做法,我說:“居然有這麼多同學贊成,看樣子得好好討論一番!”這句無意間說漏嘴的頗具暗示性的話語,使五位同學轉移了陣營(也許冤枉了他們?)我相信,剩下的16位同學,有不少當時也已意識到老師的結論,但仍然倔強地“固執己見”!老師對他們堅持獨立思考的勇氣表示敬佩!這些同學一旦認識到錯誤,必將成爲真理倔強的捍衛者!另外,希望大家將來聽老師說的話是因爲老師的話有道理,而不是因爲老師的身份,只有這樣,你們纔有可能做到老師在與不在一個樣!插說一句,學校的制度也一樣,大家如果執行,是因爲內容正確,而不是因爲制度本身(青少年對於“制度”的逆反情緒有時還是蠻強烈的呢)!

八、課後作文:___________(爸爸、媽媽、老師……),這話我愛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