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二年級語文《回鄉偶書》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國小二年級語文《回鄉偶書》原文、教案及教學反思【精品多篇】

《回鄉偶書》教案 篇一

一、課文分析:

《回鄉偶書》裏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玄宗皇帝親自作詩送別,太子和百官爲他踐行,可以說是衣錦還鄉。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爲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表現了一個普通回鄉人的真實情感。

二、課時目標:

1、複習鞏固本文生字詞。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實情感。

3、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實情感。

2、教學難點: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思念家鄉的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背古詩,猜詩人導入。

師:孩子們,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有無窮無盡的韻味,駱賓王7歲就能作詩《鵝》“鵝、鵝、鵝。”,相信你們個個都是小詩人,能背很多詩給大家聽吧!

生:進行古詩背誦。

((1)預設一:學生沒有背到《回鄉偶書》

師:孩子們真棒能背那麼多古詩了,那你們猜猜這些詩人是誰?

生:說出詩人。

師:哇,既然你們知道那麼多詩人,那你們認識他嗎?(出示詩人圖片)我們還學過他的一首古詩呢?

(2)預設二:背到《回鄉偶書》,直接導入。

師:那你們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學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孩子們,他是賀知章,(板書:賀知章)我們學過他的一首古詩是?)

生:自由說,《詠柳》,生背誦古詩。

師:有沒有人瞭解賀知章呢?(出示課件,介紹賀知章有關知識。請生讀)

(賀知章,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唐朝著名的詩人、書法家。他一生官運亨通,直到八十六歲時才告老還鄉,在離開京城時,文武百官都來爲他送行,直到城門外,唐玄宗還親自寫詩送行,真夠風光榮耀,當他以一個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這闊別了五十多年的故鄉時,又是一番怎樣的場景呢?)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內心世界吧!《回鄉偶書》(相機板書課題,學生觀看板書並書空),來齊讀課題,孩子們大膽猜測一下題目的意思吧。(生讀課題)

二、學習古詩:

(一)初讀古詩,檢查預習。

師:請孩子們打開課本115頁,自由讀詩,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生:自由讀詩。

師:(出示本課我會認的生字)孩子們你們認識這幾個詞語寶寶嗎?(帶拼音的詞語)

生:生開火車讀。小組PK讀。

師:(出示不帶拼音的詞語)現在沒有拼音了,你們還會讀嗎?一起來試一下吧。

生:男生女生PK。全班讀。

師:(出示課件)現在有沒有孩子願意爲我們展示一下他的朗讀成果呢?

生1:讀詩。

師:你覺得他讀得好不好?哪裏讀得好,哪裏讀得不好?你來試一下吧。(滲透評價)

生2:評價後讀詩。

師:讀得真不錯,那現在如果能夠讀出節奏就更好了,誰來試一下?(出示畫節奏的古詩)

生:嘗試讀。

師:古詩像歌曲一樣充滿了節奏,讀的時候在畫節奏的地方聲音可以稍微讀長一點,一起來聽聽老師讀吧。(師範讀)你覺得老師讀得好不好?好在哪裏?你們來試着讀一下吧。(教師邊讀邊做動作,可誇張一點)

生:評價,齊讀,在書上畫出節奏。(老師可爲學生做動作指示)

師:真是一羣會學習的孩子,讀得真好聽。

(二)理解詩意。

1、學習“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師:我聽孩子們讀“笑問客從何處來”讀得最好了,你們讀到“笑”時有的孩子都面帶笑容,用肢體語言和麪部表情配合來讀詩,這是好的讀詩方法,那這裏有一個“客”字。(板書:客)你是怎麼記住它的?

生:它是上下結構的字,上面是寶蓋頭,下面是一個各字。(生說出自己的識字方法)

師:我們可運用加一加的方法來學習這樣的生字,同樣的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學習方法來學習本文的“音”“何”這兩個字,誰來加一加呢?

生:立加日變成音,單人旁加可變成何。

師:那客字可以怎麼組詞呢?

生:組詞。

師:(抓住客人一詞進行)真棒,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當地的人,我們尊稱他爲客人,那麼你們知道詩中所說的“客”指的是誰呢?(賀知章)那他到底算不算客人呢?(板書:?)

生1:我認爲他不是客人。

師:你是從哪一句詩看出來的呢?

生1: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師相機出示詩句)

師:真會讀詩,你能猜猜這句詩是什麼意思嗎?

生:說自己的理解。(如果說不出來可讓他自己請好朋友幫忙。)

師:賀知章離開家鄉時,正值年輕,也就是詩句上說的“少小離家”,他就和父親到長安去學習了。在他八十六歲的時候,他終於回到了家鄉,也就是詩句上說的“老大回”。所以說賀知章不是遠道而來的客人,而是漂泊在外的遊子回到了家鄉,他不是來了,而是回了(板書:!)孩子們,如果是你獨自離家一個星期、一個月或者一年,你會是怎樣的感受呢?

生:說出自己的想法?(揭示主題:想念家鄉,思念家鄉)

師:賀知章爺爺和你們一樣,離家如此之久,對家鄉有着無比的想念,有着無比的思念。(指主題。)

師:少小離家,老大才能回,賀知章爺爺有沒有變化呢?

生:學生說出他的變化和沒變。

師:這就是詩中所說的“鄉音無改”,家鄉的口音沒變,可他的什麼變了呢?

生:鬢毛衰。(理解鬢毛衰:兩鬢的頭髮變得花白稀少)(出示圖片輔助理解)

師:是啊,幾十年過去了,賀知章爺爺由一個年輕帥氣的小夥變成了一個背也駝了,兩鬢也花白了的老頭,那他爲什麼還要回家鄉呢?(根據回答,指主題)

生:回顧主題。

師:“魂牽夢繞的家鄉,日思夜想的親人我回來了”。此時的賀爺爺會是怎樣的心情呢?相信你能讀出他此時的心情。

生:說出自己的情感(預設:開心,憂愁),並帶着感情進行朗讀。(請兩三人談感受,師相機評價)

師:是的,詩人賀知章是如此的思念家鄉,闊別幾十年後他又回來了,他的心是多麼的激動啊,讓我們帶着激動的心情再讀。然而幾十年的未歸,多少個日日夜夜啊,離鄉在外,每當想起故鄉,淡淡的憂愁總是縈繞在心間,讓我們帶着這淡淡的憂愁再讀吧。

生:讀詩。

師:古代的人離開家鄉後,因爲沒有自行車沒有汽車沒有火車,更沒有手機,他們想家了只能借物抒情:(配樂)

1、看,李白想家了,仰望夜空那輪圓圓的月亮,他提筆寫到: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2、看詩人王維,九月初九重陽節,他也想家了: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3、冬天,寒意襲來,詩人孟郊想起了家鄉年邁的母親,自己又不能回家盡孝,他寫道: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4、冬去春來,漂泊在外的王安石回想到家鄉江南的美景: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學習“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思鄉的情像一塊巨石壓在賀知章心頭幾十年,今天他回來了,來到了村頭,一羣兒童簇擁過來。出示: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孩子們,這句詩中誰不認識誰?誰在問誰?

生:說出自己的理解。(請學生相互補充)

師:(指導看圖)孩子們看見賀知章都不認識他,於是笑着問他:“你是從哪裏來的呢?”孩子們是怎樣問賀知章爺爺的?

(生:笑着問的。

師:爲什麼孩子們要笑着問呢?你體會到了什麼?

生:自主發言。)

師:是啊,這真是一羣天真活潑的兒童啊,那你們是這一羣活潑可愛的兒童,你們還會問賀知章爺爺什麼問題呢?

生:問問題。

師:是啊,一羣活潑可愛的孩子問了賀知章爺爺那麼多的問題,可是離開家鄉幾十年的賀知章爺爺他能回答上來嗎?

生:不能,說出原因。

師:是啊,孩子們問的問題賀知章爺爺都不能回答出來了,想想此時賀知章爺爺的心情是怎樣的?

生:學生說。(傷心,無奈)

師:那你能帶着這樣的心情把這一句詩讀給大家聽吧。

生:讀詩。

師:(出示全詩)一首古詩,短短几十個字將賀知章爺爺對家鄉的思念,對家鄉的熱愛書寫的淋漓盡致,賀知章爺爺離開家鄉多年,又重新回到家鄉,心中怎能不喜悅和激動呢?請女生帶着喜悅和激動讀詩。然而想想自己離鄉幾十年沒有回來卻也有着深深的感慨和失落,請男生帶着感慨和失落再來讀詩吧。

生:男生女生讀。

(師:孩子們聽着你們的朗讀,我彷彿感覺到大詩人賀知章就在我的眼前,因爲從你們的朗讀中,我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家鄉的熱愛。讓我們全班帶着像詩人一樣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的思念一起來背誦一下這首詩吧。

生:背詩。)

師:孩子們,其實一首古詩就是一首動聽的歌曲,你們聽(播放古詩歌曲)

生:聽歌曲,模仿唱。

師:我們跟着一起唱吧,可以加上動作喲。

生:隨着音樂邊跳邊唱詩。

師:後來賀知章爺爺進了村子之後還看到了許多景物,在很多親朋好友家裏瞭解了近70年來一些人和一些事的變化,於是提筆寫下回鄉偶書第二首。(課件出示)誰來讀一下。

生:生讀。

師:古往今來,思念家鄉是一個永遠不變的話題。現在的我們由於生活工作等原因也會離開家鄉,在異地生活對家鄉的思念也是越來越濃,這是一首和我們生活在一起的離鄉的遊子在月夜寫下的一首思鄉的詩,你們聽。(師讀)

生:聽。

(師: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今天我們學習賀知章爺爺的古詩《回鄉偶書》看到了一個離鄉多年的遊子終於歸鄉了,讓我們帶着歸鄉的這份激動再背一下這首古詩,再次體會大詩人對家鄉的熱愛和思念吧。

生:背詩。)

國小三年級語文《回鄉偶書》教學反思 篇二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 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爲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一、教給學法,自讀自悟。《回鄉偶書》這首古詩,學生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了。因此,我在教學中,並沒有牽着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在佈置自學要求時,要學生藉助詞語手冊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大概講了什麼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學生經過充分自學,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我根據學生交流,進行講評,糾正,小結。這樣初步讀懂了整首詩的意思。“鬢”一詞的教學給我留下了較深刻的印象。由於這個字是首次出現,字形複雜,字義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學生強調這個字的讀音是前鼻音,接着問學生:你們知道“鬢”是指哪裏嗎?繼而弄懂“鬢毛”指的是“耳朵兩邊的頭髮”。爲後文理解“鬢毛衰”打下基礎。我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以及學生原有的認識基礎。

二、師生互動,深入理解詩意。在學生初步讀懂了詩意後,爲了讓兩年級的學生理解80歲的賀知章回到家鄉時那種悲喜交加的複雜的感情,我進行了2個環節:①在學生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師生交流詩意。②師生互動,由老師扮演賀知章,讓學生髮問。然後問學生,賀知章聽着孩子的問題,心裏會怎樣想呢?通過交流讓學生走進賀知章的內心,體會老人回到家鄉悲喜交加的內心感受。

三、朗讀指導有層次感。在自讀古詩中,我提出的朗讀要求是: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的讀通詩句。檢查朗讀時,就以讀準和有節奏的讀通詩句這個標準讓學生來評價。在學生對整首詩進行了深入理解後,我提出的朗讀要求變爲:要求讀出賀知章非常想念家鄉,又高興又難過的心情。並通過老師示範讀,帶學生讀,讓學生帶着情感模仿讀,使學生的朗讀上了一個層次。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賀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心情難於平靜。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千百年來爲人傳誦,老少皆知。這樣的古詩,對二年級國小生來說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指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使古詩節奏,音律明顯表現出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我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回鄉偶書》優秀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珍惜友情。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引入

師:剛纔有個小朋友一臉興奮地告訴我,本週六他想邀請幾個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過週末。看來,這個小朋友是想幹什麼呀?

生:請客。

師:他想邀請小朋友到他家去──

生:做客。

師: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請客”、“做客”、“客人”都有一個──“客”字。對,現在我們就一起把這個“客”請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來。

師範寫,提醒“橫撇”的“撇”和“捺”要寫得舒展才好看,生書寫。說說怎麼記住這個“客”字,然後生根據同學的發言再寫寫、記記“客”。

二、初讀古詩

1、播放媒體資源中的範讀動畫,學生注意生字的讀音。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中恰恰也有一個“客”字,先認真聽一聽這首詩的朗讀,注意詩中生字的讀音。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裏。

2、自讀全詩,巡視指導。

3、檢查自讀,加強識字:抽生讀詩,其餘聽讀,評價,正音。

4、利用媒體資源中的認識作者部分,簡介作者。

5、師: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於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誰能說一下詩題的意思?

提示:

《回鄉偶書》的“偶書”,不只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泄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於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三、領悟詩意

1、緊扣““客”字”,啓發思考:

師:老師剛纔說這首詩中也有一個“客”字,發現它了嗎?

生:“笑問客從何處來”。

2、師:再讀讀這句詩,思考一下:對這個“客”字你還有什麼發現或疑問?

生提問:客是誰?從什麼地方來的客?爲什麼要來?

師:同學們都很會動腦,提出了幾個很好的問題。老師再來問你們一個問題:這個“客”是“客”嗎?

現在請孩子們仔細讀詩或觀察插圖,去尋找答案。

出示媒體資源中的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生自讀詩歌,勾畫。

4、指名回答剛纔的問題:

例:

⑴ 從詩中“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來看,他是客,那些不認識他的孩子把他當作“客”了。

⑵ 在插圖中也看得出來這個人是“客”,因爲他騎着馬,馬馱了一大包行李,這也是那些小孩認爲他是“客”的原因。

⑶ 他不是客。這首詩是賀知章寫自己的回鄉經歷,他三十六歲外出做官,到八十五歲才告老還鄉,你們看第一句詩“少小離家老大回”就是這個意思。

⑷ 從第二句詩“鄉音無改鬢毛衰”也知道了他不是“客”,他就是這個地方的人,還說着這裏的話,幾十年了都沒改變鄉音。

5、師:是呀!詩人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到八十五歲纔回來,整整五十年哪!多少個日日夜夜啊!詩人時時刻刻都在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可因爲公務繁忙、交通不便就沒能回到自己的家鄉。而今,終於盼到了這一天!想了多少年,夢了多少年,家鄉的一切還如我想像中的一樣嗎?大家一起來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生讀詩句。

6、師:能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指名答,例:我小時候離開家鄉,年紀大了回來;兩鬢的頭髮已經疏落了,但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

7、師:面對“鬢毛衰”的作者,“兒童”是怎樣的呢?

生: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8、師:理解詩句的意思嗎?同桌相互說說。

同桌練說。

師:誰願意來交流交流?

指名回答,例:村裏的小孩見了我把我當作遠方來的客人,笑着問我從哪裏來。

四、感悟詩情

1、師: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遇到詢問自己從哪裏來的兒童,請你想象一下,你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生說感受。

2、師:是啊,歲月在少年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日子給烏黑的頭髮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遊子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的人與事每天也在變幻,但唯一不改的是遊子的那顆回家的心,唯一不變的是對家鄉深深的愛。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再次朗誦全詩。

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師適時指導語氣和節奏: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提示:這首詩寫自己回到久別的家鄉時的喜悅與感慨。首行點明是回鄉之作,“少小離家”與“老大回”句中自對,突出了詩人離鄉之久,回鄉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朗讀時,可以把語速放慢一點。

次行“鄉音無改鬢毛衰”,承接上句,寫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長的歲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顏,然而鄉音仍然不改。詩人以不改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抒發了自己久而愈深的鄉土之情。朗讀時,可以突出語音語調的變化。“無改”讀得昂揚一點,“衰”讀得起伏一些。

三、四行“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寫兒童問話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面。由於久客他鄉,家鄉的孩子都不認識他,把他當作遠方來的客人,圍上來有禮貌地加以詢問。“笑問客從何處來”一句極爲精彩,只要稍加想象,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態及詩人微微感到驚訝之後不覺有些好笑的感情變化,便會浮現在讀者眼前。朗讀時,可以讀出兒童般的天真浪漫來。

4、背誦詩歌,積累語言:指名、分組背、齊誦。

五、指導書寫

利用媒體資源中的學一學部分,指導書寫生字。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賀知章回到故鄉後,面對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寫了兩首《回鄉偶書》。剛纔我們學習的是第一首,現在請同學習們欣賞第二首,一起與作者體會回到家鄉的那種感受。出示,師誦讀:

離別家鄉歲月多,

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

春風不改舊時波。

2、生自由讀詩。

七、表演詩歌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詩的內容,結合自己的想象,試着將《回鄉偶書》編成故事,再與同伴合作演一演。

學生分角色試練表演。

八、自選作業

1、選擇最喜歡的一句或兩句詩,給詩配畫,並試着將組內的作品組合成表現整首詩的連環畫;

2、對詩歌進行故事續編:賀知章回鄉後感受如何?接下來還會發生什麼事?

3、課外閱讀賀知章的詩作或其他表現熱愛家鄉的詩作。

板書設計

回 鄉 偶 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優秀教案 篇四

教學目的:

1、會認“偶、鬢、衰”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結合圖畫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重點難點:

誦讀古詩,感受詩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複習: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古詩就是一塊富有魅力的瑰寶。同學們,瞧瞧看,這首著名的《詠柳》還記得嗎?我們一起背一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著名的唐代詩人——賀知章。

2、今天我們還要學習他的另一首古詩,請大家手書空,和我一起來寫詩題。正音。

3、這首詩就是詩人80多歲回到家鄉後偶然寫下來的,齊讀課題。

4、到底這首詩寫了些什麼呢?讓我們走進詩歌去細細品讀。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生字

3、檢查詞語:鬢毛衰 鄉音 相見 相識

4、詞語讀得這麼好,相信古詩一定能讀得更流利,自己試一試。

5、節奏讀

(1)標出節奏,指名讀。

(2)齊讀

(3)教師示範,講方法:一行一行地讀,邊讀邊想象畫面。

三、品讀第一句

過渡:讓我們先看看第一行。

1、點生讀

2、師問:少小是什麼意思?讀。

3、在這行詩中有一個詞的意思和它相反,誰找到了?你來讀。

4、介紹背景:賀知章十幾歲就離開了家鄉,80多歲纔回到故鄉,此時他會是什麼心情?

帶着你的感受讀一讀。還有誰來讀?

5、爲什麼賀知章要時隔70多年才能回到家鄉?是的啊,由於種種原因,思念家鄉的賀知章卻不能回家,他的內心多麼的心酸啊,教師範讀。

6、此時的他,百感交集,一起讀。

7、幾十年過去了,他的樣貌會發生了什麼變化?但是什麼沒有改變?(鄉音)請你讀第二行,點評。教師點評:由於深深地眷念這愛自己的家鄉,他無法忘記那一口家鄉話。齊讀。

8、從離家到回家,他一直都牽掛着自己的家鄉。齊讀第一句。

四、品讀第二句

1、過渡:年近老邁的賀知章終於回到了家鄉,走在這鄉間路上,一切都那麼熟悉,看看圖,他碰見了誰?(小孩)自由讀第二句,聽聽他們會說些什麼?

2、孩子們從來沒有見過這位老爺爺,自然是不認識的。面對這遠道而來的客人,他們會怎麼問?

3、感情指導讀“笑問”“何處來”

4、教師引讀:天真的孩子笑着問詩人的一句話,卻讓詩人感慨萬分,自己明明是土生土長的家鄉人,卻被孩子們當成了客人,這一個客字讓他多麼的無奈呀!教師讀。點生讀。 他分明是回家,卻被當成了來做客的外鄉人,他多麼的難過呀!點生讀。

5、齊讀:詩人在外漂泊多年,一直想着家鄉,卻被大家當成了客人,他內心真不是滋味。

(齊讀)

五、背誦

1、自由練習背誦。

2、配樂背誦。

六、拓展:《回鄉偶書》(二)

板書設計:

古詩誦讀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 老大回 又

鄉音未改 鬢毛衰 悲

相見 不相識 又

客 何處來 喜

《回鄉偶書》教案 篇五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年少時離家、年老時回家的感受。

2、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並理解古詩的內容。

3、讓幼兒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熟練有感情地背誦。

二、活動準備:

flash、紙、畫筆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感受詩的意境。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古詩,想聽嗎?

《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基本部分

1、向幼兒介紹詩人賀知章。師:你們知道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誰嗎?(賀知章)那麼你還知道他寫過哪些詩?

2、逐字逐句講解古詩,重點講解“老大”“鄉音”、“鬢毛衰”的含義,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人少年時回家和老年詩回家鄉的情感。

詩的大意:從前有個人很小就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做官,到他變成個老爺爺時纔回家鄉,這時他頭髮已經全白了,可說的還是家鄉話。在村口碰見一羣小孩子,問他從哪來,他哈哈大笑:“這裏就是我家呀!”“那我們怎麼沒有見過你呀?”他說:“我離開這裏已經好幾十年了,那時,你們的爹媽都還是小孩兒呢!”小朋友們笑了,熱情地拉着這位老爺爺的手進村了。晚上,老爺爺怎麼也睡不着,想到白天孩子們居然把自己當成外鄉人,覺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兒跟着有感情地朗誦詩句。

4、幼兒自由地爲古詩配畫。

(三)、結束部分

請個別幼兒拿着自己畫的畫兒,邊展示給大家看邊朗誦古詩《回家偶書》。

回鄉偶書 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三、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時間:1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

2、揭示課題:《回鄉偶書》

二、初讀感知

1、範讀《回鄉偶書》

2、學生藉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認讀生字:客何

說說你是怎麼記住它們的?並用它們組詞。

4、說說你在預習中知道了什麼?

5、質疑並適時解疑。

6、看圖說說《回鄉偶書》這首詩的大意。

7、我會說:

賀知章小時侯離開自己的家鄉,直到老了纔回來。在鄉間小路上碰上了一羣孩子,孩子們地問:“_____________。”

三、朗讀感悟

1、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賀知章,離開家鄉幾十年之後,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媽媽身邊,你的心情會怎樣?

2、指導感情朗讀(師範讀、指名讀、生自讀、小組讀、展示讀)

(第一句:語速稍慢,讀出詩人離鄉之久。第二句:“無改”讀得昂揚一些,“衰”讀得起伏一些,讀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第三、四句:語速稍快,讀出兒童的天真活潑、驚奇。)

3、背誦這首古詩,看誰先背下來。

四、實踐活動

1、藉助課文插圖和詩句進行想象,小組合作表演《回鄉偶書》。

2、師生評價表演情況

五、指導寫字:音客何

先觀察字的特點,再描紅、臨寫,最後評一評。

六、拓展活動

課外閱讀古詩,開一次古詩朗誦會。

七、設計板書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 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教學評析

古詩是我們祖國優秀文學遺產的瑰寶,古詩中有許多詩句,已成爲千古名言。那麼怎麼教孩子們學古詩,並將一堂古詩課上得生動又有新意?這一直是我在積極思索和探求的問題。而今天,高姍老師執教的《回鄉偶書》至少爲我們提供了四個方面的啓示。

一、以讀爲本,以讀悟情

在古詩詞教學中少分析,多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一條寶貴的經驗。詩讀百遍,其義自明,其情自見。通過讀也能將自己的體會、情感表達出來。指導學生誦讀時要注意詩的節奏、韻腳及合適的音調,恰當地表現詩中的思想感情。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是教學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老師很好地把握了“初讀” 這個環節,課上爲學生做聲情並茂地範讀,儘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多讀,特別是指導學生劃節奏讀很有意思。我們說,古詩詞原用於吟唱,它合乎樂曲的韻律、節奏,講究韻腳的合轍、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數、句數的整齊(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誦讀起來也琅琅上口,鏗鏘有聲,讓人感受到悅耳順暢的音韻美,均勻和諧的節奏美,使詩詞流溢着音樂的旋律。高老師這堂課朗讀是貫穿始終的,有的孩子已經熟讀成誦。雖然有些學生還不能完全理解詩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詩的朗讀,就是一次次情感的體驗,久而久之,我們就能從學生的朗讀聲中,感受到散發出來的情感,那麼教學到這裏也就成功了。

高老師在教學《回鄉偶書》時,把知詩人,解詩意,讀詩句爲教學主線索,期間以讀貫穿始終,通過初讀理解詩意,通過誦讀悟出詩情,整個課堂紮紮實實。

教學時引導學生想像詩中的意境,深刻地領悟詩中蘊涵的詩情,這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古詩之情節與現代的孩子相隔甚遠,孩子更沒有這樣濃郁的思鄉之情,這種思鄉之情終於成爲現實時那百感交集之情涌上心頭,孩子更是難體會。如何讓學生讀出真摯的深沉的情感,讓古詩丰韻起來?我想高老師如果再在情景的創設和情感的渲染上多下點功夫,教學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比如可以這樣“以情引讀,讀中悟情”:

先介紹賀知章回鄉的背景:賀知章在天寶三年辭去官職,告老還鄉,時已86歲,距他年輕時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同學們想象一下家鄉會有怎樣的變化,詩人會發出怎樣的感慨?

是啊!50年後,朋友大多離去,昔日朝夕相處的朋友再也不見身影。讀——

50年後,親人大多離去,往日一家人團圓歡樂的景象再也無處找尋。讀——

50年前風華正茂,50年後卻老態龍鍾,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讀——

是啊!歲月在少年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皺紋,日子給烏黑的頭髮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遊子已不再是從前的模樣,家鄉的人與事每天也在變幻,但唯一不改的是遊子的那顆回家的心,唯一不變的是對家鄉深深的愛。請同學們帶着這種深深的愛、濃濃的情再次朗誦全詩。

如果這樣“以情引讀,讀中悟情”,能讓學生讀到詞的字裏行間去,讀到作者的內心裏去,試着把“感悟”變爲“感動”。那麼我們的教學課堂就真正進入了理想的境地。

其實像這樣成功的例子又很多,例如在教學《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時,有人大師這樣“以情引讀,讀中悟情”——

第一次“以情引讀”

教師問道:同學們注意到這個“酒”字嗎?“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連心的酒,“爲此春酒,以介眉壽”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酒是澆愁的酒,那“勸君更盡一杯酒”是一杯怎樣的酒?

生1:離別的酒。生2:友誼的酒。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連心的酒。

師:這是一杯離別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是一杯友誼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我們說在對“酒”的多元解讀後,教師情滿胸腔地採用了“這是一杯離別的酒——”“這是一杯友誼的酒——”“這也是一杯連心的酒”“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 的層進式步步引讀,使學生透過“更”這似乎平淡的表層看到了它內裏蘊涵的深摯情誼。於是每復讀一次,學生的感情也隨之澎湃升騰。

到此老師又接着第二次“以情引讀”

問道:已經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過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這種難分舍的情緒更爲強烈。讀讀整首詩,元二和王維看到哪些景物,離別的愁緒會更濃?生:雨,老天也爲他們的分別而傷心。

生:是老天想讓元二多留一會兒。

生:客舍。王維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現在朋友也要離開家鄉,他感到更加傷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生:因“柳”與“留”諧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師:古人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而今天看到滿目的青青楊柳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小雨還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腳步嗎?而朋友終將離我而去,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隻身飄泊,而今天朋友也將遠走他鄉,怎不傷感別離——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部分教學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這裏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客舍,本是羈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別的象徵。選取這些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別。而上課的老師進一步藉助這些景物,對“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的層層渲染和引讀,無疑對詩旨的解讀又推進了一步。

第三次“以情引讀”

教師問道:真的記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記不清說了多少遍祝福的話。此次分別,不知何時相見。時間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嗎,安西呀,你能離我近一些嗎?這可能嗎?安西有多遠?(屏顯:元二出使安西圖。)

經過老師提示,學生不禁驚歎發現:大約有3000多公里。橫穿了大半個中國。

師:自古人生重離別。古代社會由於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爲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而此朋友遠去不遠千里,朋友之間怎不留戀,況且古人說: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間風?

師:也許渭城這兒春雨綿綿,安西那兒——生答:黃沙滿天!

師:也許渭城這兒生機勃勃,安西那兒——生答:滿目荒涼!

師:渭城這兒有飲不盡甜甜的故鄉水,聽不完濃濃的家鄉話,安西那兒——生答:舉目無親,鄉音不再有。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

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師:想到朋友即將遠去塞外荒漠,孤身飄泊,前途渺茫,這種難分難捨的情緒化作——生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此時,“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這裏面,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

總之,教師大膽地採用“以讀代講,層層推進”的形式進行教學,教師層進式的“以情引讀,讀中悟情”,學生心潮逐浪高的“復讀”,可謂一唱三嘆,蕩氣迴腸,引領學生進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禮,從而充分展示了優秀古詩詞的獨特魅力。

二、自主學習,理解詩句。

高老師讓學生帶着要求,自己讀詩,想想詩句的意思。學生帶猜帶想,相互啓發,在加上教師適時點撥,很輕鬆地理解了全詩的意思。而在現實的課堂中,一些老師還在用教學參考書的詩句解釋照搬給孩子,取代了孩子的多元理解和個性解讀。不但沒有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還慢慢助長了孩子的惰性思維習慣。陶行知說:教是爲了不教。因此,在“初讀古詩理解詩意”環節中,我們要儘可能放手讓學生分小組互幫互學,藉助註解或請教工具書來理解詩句的意思,對實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好記號以備討論。然後通過反饋,對學生普遍不解的語句進行集中討論、釋疑。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又能突出課本中釋義的重點,提高學習效率。

三、想象演說,感悟形象。

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採用表演的方式可以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來。高老師教學“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兩句時,在學生想像畫面之後,老師請一個同學做詩人賀知章,又請幾個同學做村上的孩子表演當時的情形,這樣就促使着學生帶着角色轉換的真切感受理解課文,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體驗。另一方面,由於表演的形式,不僅使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同學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表演中學生情緒迅速提升,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結果。

因此,適度的課堂表演使得課堂上不在是那種沒完沒了的單調重複的各種習題和可有可無的乏味的回答,學生的視野、思想也不被禁錮在小小的教室裏,不僅能促進學生正確理解並靈活運用文本語言,也是拓展學生想象空間和進行語言實踐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們教學詩詞時還可以讓學生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例如在教學《長相思》這首詩詞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這樣問道:通過想象,同學們看到了那麼多的畫面。但是,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裏面,他的家鄉,他的故園,又是怎樣的畫面和情景呢?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故園看到的畫面寫下來。(背景播放《琵琶語》音樂,學生寫片段。)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的家鄉鳥語花香,納蘭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們在巷口玩耍嬉戲;放學歸來的孩童們放下書包,趁着風放起了風箏……

生:我看到了那個晴朗的天氣,妻子正繡着錦緞,孩子們在門外的草地裏玩耍,一會兒捉蝴蝶,一會兒逮螞蚱,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見了晚上月光皎潔,星星一閃一閃的,他的親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圓圓的月亮,親人是多麼希望納蘭性德能回到家鄉與他們團聚啊!

師:天倫之樂,溫馨融融。但是現在,這樣的畫面,這樣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書大大的“碎”字,指名學生再讀《長相思》)

就這樣,在音樂和王崧舟聲情並茂的範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走進了納蘭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與詞人展開對話。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輾轉反側、擡頭仰望、孤獨沉思,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王崧舟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在“故園”想象中,感悟着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但是,此時此刻,這樣的畫面卻都破碎了,這樣的情景卻都破碎了!”通過想象,“進入詩人那個身和心分離的世界”,“身”和“心”的對話使學生感到征途的艱辛、戰爭的酷烈;兩次想象的對比使詞人倍感家鄉的美好,親人的溫暖!通過朗讀與想象,一顆思鄉懷故、感情細膩哀怨而又勇赴疆場、保家衛國的高大鮮活納蘭性德形象生成在我們的語言和精神中。

四、立足課本,拓展閱讀。

高老師在課的最後,出示另一首《回鄉偶書》(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讓學生來學習,這是對知識的系統學習,有助於學生知識的積累,又能讓學生在進一步地學習中,更深地體會第一首《回鄉偶書》的情感。再次,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培養了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又一次讓學生體會到詩人賀知章濃濃的愛鄉之情。

“拓展閱讀”是古詩誦讀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方式。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我們的教學目的就是把教材當作一個例子,指導學生怎樣去學習。中國的詩歌浩如煙海,單憑教授一首詩還不能充分體會詩歌的美妙,這就需要進行拓展閱讀,將同一位作者的詩或同一題材的詩展現給學生,讓他們在對比中體味詩人不同的創作風格,以點帶面,引導學生在詩歌的海洋中遨遊,使他們真正體味出詩歌的巨大魅力和燦爛多姿,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比如在教學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前,我們可以把一組描寫春光的詩句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讀讀詩句,想想畫面情景。這一組詩句有:

● 春城無處不飛花。——韓愈

● 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

● 東方風來滿眼春。——李賀

● 春到人間萬物鮮。——馮夢龍

● 春到人間草木知。——張拭

●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葉紹翁

● 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

●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

●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賀知章

●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

●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 不須迎向東郊去,春在於門萬戶中。——盧道悅

學生讀完後,教師說道:同學們,當春天到來時,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詩人對春天的讚歎。他們對春天是那樣癡情,那樣狂放,那樣欣賞!真可謂把春天描摹得絢麗而又迷人,達到了絕妙的地步。古人讚美春天的詩詞很多,然而,人們最喜愛、最推崇的是南宋詩人朱熹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出示《春日》)這樣,從描寫春天的好詞佳句中,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彷彿就在眼前!孩子們自然而然地進入佳境,隨着詩人暢遊,享受萬紫千紅、百花爭豔的大好春光。

此外,我們還可以開展主體古詩教學,進行拓展閱讀,加強積累感悟。

比如孫雙金在學生學會《贈汪倫》一詩的基礎上,分別出示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別董大》和《渭城曲》三首送別詩,讓學生運用學習《贈汪倫》所掌握的方法自學這三首詩。學生通過朗讀,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別孟浩然,《別董大》一詩作者高適是用語言送別董大,《渭城曲》是以酒相送,再通過吟誦領悟了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依依惜別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鐘,學生便讀懂了三首古詩,可見效率是很高的。課末,老師設計了開放式作業,佈置學生課後蒐集、吟誦有關送別的詩歌,更是將語文教學的空間延伸到課外,培養了學生蒐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

孫老師“精讀一首,帶讀一組”的古詩教學方法是非常我們借鑑。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根據詩歌的體裁特點、內容特點,結合大綱推薦篇目,精讀一首,帶讀幾篇,豐富其文化底蘊。尤其在教學中,我們要充當好引導者、組織者、點撥者的角色,引導學生自學、自讀、自悟,組織學生質疑、討論,着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建議:

1、關於語言文字的品味。。語文課尤其是教古詩文就是要帶動學生這樣細細品味語言,我們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來了,學生就會喜歡上民族的語言,就會接受語言承載的思想文化。比如找出意思中相對應的詞語(少小老大、離回),換一換詞語“笑與請”。

“春風又綠江南岸”“紅杏枝春意鬧”“雲破月來花弄影”,一字風流,境界全出。

2、識字與寫字問題。

3、教師個人文化底蘊積累問題。

【備課資料】:

賀知章生於公元六五九年,死於公元七四四年,活了八十五歲。直到他三十七歲的時候才考中了進士。後來在長安做祕書監等無足輕重的小官,他一直未受到重視,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常常飲酒作詩,來消除心中的不快。

天寶初年(約742年)八十三歲的賀知章,在外面度過了七十多個寒暑,終於邁着蹣跚的步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鄉。人老了,頭髮早已花白了,但因爲他多年和父親生活在一起,家鄉的口音沒有改變。當他踏上闊別了七十年的故土時,正碰上在村口玩耍的一羣小孩,看着眼前這位老人,孩子們當然不認識他了,他們湊成一堆,迎上前去,很有禮貌地笑着向他打問:“老伯伯,您是從哪裏來?”聽了孩子們的問話,賀知章感慨萬分,看着眼前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往事一一映入眼簾,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一、二句,詩人置於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環境中,心情難於平靜。首句寫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次句寫自己的“老大”之態,暗寓鄉情無限。

三、四句雖寫自己,卻從兒童方面的感覺着筆,極富生活情趣。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全詩在有問無答中作結,哀婉備至,動人心絃,千百年來爲人傳誦,老少皆知。

《回鄉偶書》優秀教案 篇七

一、原文: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註釋: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少小離家:賀知章三十七歲中進士,在此以前就離開家鄉。老大:年紀大了。賀知章回鄉時已年逾八十。

鄉音:家鄉的口音。無改:沒什麼變化。一作“難改”。鬢毛衰(cuī):老年人鬚髮稀疏變少。鬢毛,額角邊靠近耳朵的頭髮。一作“面毛”。衰,此處應是減少的意思。全句意謂口音未變鬢髮卻已疏落、減少。

相見:即看見我。相,帶有指代性的副詞。不相識:即不認識我。

笑問:笑着詢問。一本作“卻問”,一本作“借問”。

譯文:

我年少時離開家鄉,到遲暮之年纔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鬢角的毛髮卻已斑白。

家鄉的孩童看見我,沒有一個認識我。他們笑着詢問我:這客人是從哪裏來的呀?

二、教學目標:

1、認識“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詩文,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3、在讀詩、悟詩的過程中,體會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濃濃愛鄉之情。

三、教學重點:

理解“偶、鬢、衰、客、何”等5個生字,會寫“客、何”兩個字,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四、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五、教學設計:

(一)從學生的生活經歷中導入:

你是哪裏人,離開家鄉到了寧波,會想念家鄉嗎?你的爸爸媽媽呢?(指名外地的學生回答)看(出示幻燈片:回家),每年春節人們都會趕着回家過年,爲了買一張回家的車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車站,多麼感人的思鄉之情啊。

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從小生長的故鄉非常依戀,有着濃濃的故鄉情結,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繫故鄉。

(二)揭詩題,釋題意:今天我們就來學一首描寫回家的古詩《回鄉偶書》

1、簡介作者

板書課題:回鄉偶書

2、重點書寫:偶師板書偶,邊釋字形,學生跟着書空右半邊;讀“偶”。

3、理解題意:偶,偶然的意思,偶書呢,偶然間寫下的詩。

偶然間寫下的詩常常是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纔有了一時的感受,詩人賀知章回家時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有什麼感受呢,我們就要來細細地讀一讀他寫的這首詩。

(三)初讀古詩,理解詩意。

1、範讀,聽清生字的讀音,聽清停頓。

2、自由讀:

(1)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地讀通詩句。

(2)藉助詞語手冊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麼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3、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生字與古詩朗讀情況。

A、檢查生字(幻燈片生字):讀生字卡片,重點記“鬢”的字音、字形。

B、指名讀古詩,評議要求:字音有沒有讀準(2個);停頓是否合適(2個);齊讀。

(2)說說你已經理解了古詩中那幾個詞語的意思。

估計學情:少小、老大;回、相見、相識、客、何處、笑問

(3)說說哪個詞你實在想不明白了?

估計:鄉音、無改、鬢毛衰

4、指名說說詩句的意思(說一句,幻燈出示一句詩意)用“雖然……但是……”接“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個句子。

5、齊讀:理解了詩的意思,我們應該比剛纔讀得更好了。

(四)多種方法讀古詩,體會詩情。

1、說說你想帶着怎樣的情感讀這首詩呢?

喜悅:因爲五十多年沒有回到故鄉了,是多麼的激動和興奮啊。

重點品讀:少小離家老大回

難過:離開的時候還是小孩子,而回來的時候已經頭髮都白了,很傷感。

重點品讀:鄉音無改鬢毛衰

師旁白:是啊,又高興,又傷心,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着家鄉的變化,聽着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板書:悲喜交加

2、還有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

師問:如果你是村裏的小孩子,看見了一個八十多歲的不認識的老爺爺來了,你會怎麼問啊?

師答:是啊,離開家鄉的日子實在太久了,以至於孩子們都把我當作遠來的客人啦。這是賀知章老爺爺深深的嘆息啊,能帶着這種心情讀一讀嗎?

3、指名朗讀整首詩,師生共同點評,評議要點:你覺得他讀出了詩人的什麼感情。

4、齊讀

(五)拓展:讀賀知章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六)寫字:客、何、音

六、教學反思: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先生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 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爲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

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久客異鄉賀知章晚年返回故里的感懷詩。全詩抒發了山河依舊,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滄桑的感慨,詩人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故鄉,心情難於平靜。詩的感情自然、逼真,內容雖平淡,人情味卻濃足。語言樸實無華,毫不雕琢,細品詩境,別有一番天地。千百年來爲人傳誦,老少皆知。

這樣的古詩,對二年級國小生來說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是不容易的,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得到美的體驗,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我通過介紹詩人的生平,指導學生多層次的朗讀,使古詩節奏,音律明顯表現出來,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

我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回鄉偶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認識詩中的2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2、通過品讀詩句瞭解詞句的含義,體會詩人思念故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理解“偶、鬢、衰、客、”等字的意思,會寫“鬢、衰”兩個字,理解詩句的意思能有感情朗讀這首詩。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感慨萬千的真實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鄉”請給這個字組詞。“故鄉”“家鄉”“鄉親”“鄉情”“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還有一句話說,樹高千尺,葉落歸根。中國人都有一種思鄉的情結。有一位詩人,他三十六歲離開家鄉,八十六歲纔回到闊別己久的家鄉,寫下了一首詩《回鄉偶書》。板書課題

1、簡介作者

2、重點書寫:偶師板書偶,邊釋字形,學生跟着書空右半邊;讀“偶”。

3、理解題意:偶,偶然的意思,偶書呢,偶然間寫下的詩。

偶然間寫下的詩常常是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纔有了一時的感受,詩人賀知章回家時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又有什麼感受呢,我們就要來細細地讀一讀他寫的這首詩。

二、初讀古詩,瞭解大意

1、範讀,聽清生字的讀音,聽清停頓。

2、自由讀:(1)讀準生字的字音,有節奏地讀通詩句。

(2)藉助詞語手冊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想想每句詩大概講了什麼意思,實在不明白的劃上橫線準備提問。

三、再讀古詩品味詩情

1、誰能說說作者回鄉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了?重點理解“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師旁白:是啊,又高興,又傷心,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着家鄉的變化,聽着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板書:悲喜交加

2、還有兩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呢?

師問:如果你是村裏的小孩子,看見了一個八十多歲的不認識的老爺爺來了,你會怎麼問啊?

師答:是啊,離開家鄉的日子實在太久了,以至於孩子們都把我當作遠來的客人啦。這是賀知章老爺爺深深的嘆息啊,能帶着這種心情讀一讀嗎?

3、你從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句體會出作者什麼的感情來了?

賀知章到底是不是客呢?你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討論。

重點理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你想帶着怎樣的心情來讀這首詩呢

師引讀:因爲五十多年沒有回到故鄉了,是多麼的激動和興奮啊。帶着喜悅的心情讀詩。

離開的時候還是小孩子,而回來的時候已經頭髮都白了,很傷感。帶着傷感的心情讀。

是啊,又高興,又傷心,這時候的賀知章老爺爺看着家鄉的變化,聽着家鄉話真是悲喜交加啊。板書:悲喜交加。帶着這咱複雜的感慨萬千的情感讀詩。

4、指名朗讀整首詩,師生共同點評,評議要點:你覺得他讀出了詩人的什麼感情。

5、齊讀,背誦。

四、拓展:讀賀知章的另一首《回鄉偶書》。

《回鄉偶書》優秀教案 篇九

一、導入

1、同學們,有句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從小到大,你們一定積累了不少的古詩詞,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些圖畫,看看哪位同學能給它配上詩句?我們先來看第一幅圖。

2、看着這高聳入雲的樓,你想到了哪句詩?真好!

3、看着放風箏的小娃娃們,你想到了?是啊!

4、看着這一幅溫馨的畫面,你又想到了?同學們,這首詩的題目是?孟郊的《遊子吟》讚頌的是偉大的?對!母愛!

5、再看,這滿樹的新葉讓你想到了?真好,我們一起來讚美柳樹、讚美春天。碧玉齊!

6、同學們真棒!小小年紀就能誦讀許多的經典詩文,你知道麼?與詩詞爲友,乃人間樂事!

二、初步感知

1、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繼續走進古詩詞的殿堂,感受經典的魅力,一起來學習賀知章的另一首詩,一齊讀課題。

2、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學習古詩文最好的辦法首先是誦讀,其次也是誦讀,最後還是誦讀。我們先來看看別人是如何誦讀的?(播放視頻)誦讀的第一步就是讀正確、讀流利,請同學們照着視頻中的樣子,自己試一試,開始吧。

3、能讀正確嗎?不夠自信,能不能啊?誰來試試?字正腔圓,真不簡單。

4、我看看,誰讀的好?準備!

5、聽着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幾個生字寶寶都溜出來找你們玩兒了,誰來跟他們打打招呼?

6、這個字念什麼呢?它在以前是這樣寫的,看着這一幅畫,你有什麼想說的?客就是什麼呢?客就是旅居他鄉的人,我們把它稱作是客人。誰能給客字找朋友?先來說說兩個字的,真好!誰找到三個字的?誰還能找四個字的?還能啊!真不簡單!對了!特別棒!

7、同學們積累了很多的詞語,我相信你們一定能夠把這個字寫好。睜大你們的亮眼睛,仔細觀察,如何寫好這個字?這個提醒很重要!撇捺要舒展,再看看下面這個口字,它和口在左邊的,口在右邊的分別有什麼變化?

8、孩子們,再仔細看看,我相信你們會有所發現,有沒有發現啊?口在左邊,口字寫的小一點,口在右邊要寫的大一點,口在底下要寫的扁一點,真是會觀察的孩子。老師把寫好這個字歸納成了口訣,一起念一念:撇捺舒展,口兒變扁。舉起你們的小手,我們一起來寫這個字(板書:客)

9、該輪到你們寫了,拿出紙筆,先做好寫字操:頭正,肩平,背直,足安,調整好握筆姿勢,描一個寫一個,開始。寫完的同學坐的可端正了。

三、再讀感悟

1、寫好了這個字,我們再把這首古詩朗讀一遍,孩子們讀的非常好,要是能夠在有些地方注意停頓,那感覺又不一樣了。要不,咱們來試試?你們讀前面四個字,我讀後面三個字。看看能不能成功?

2、有點味道了,咱們交換一下,我讀前面,你們讀後面,你們坐的可端正了。

3、這麼一讀,節奏感就出來了。這首古詩你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呢?(播放視頻)剛剛的視頻中你找到了哪些答案?鬢就是指臉頰兩旁靠近耳朵的頭髮,我們用手來比一比,對了!這就是鬢毛。何處來就是哪裏來?可是賀知章不說哪裏來,而是說笑問客從何處來?

4、同學們,在我們的古詩詞中,也有很多這樣的字眼,你們看,王安石曾經寫到:明月何時照我還。李白也曾經這樣寫過:何人不起故園情。我們古詩的語言就是這樣精緻、這樣凝練。讀古詩要學古人,古人吟詩常常低聲慢吟,一幅如癡如醉的樣子。我們也來試試看。好一羣滿腹詩文的書生啊!聽着你們的朗讀,我好像看到了當年賀知章吟誦這首詩的情景。

5、你們猜猜他當年寫這首詩的時候,是幾歲呢?

6、拿起筆,從詩句中找答案,找到一處標上1找到兩處標上2哪些地方讓你認爲他是八十多歲才寫這首詩的?不定筆墨不讀書,很好!同桌兩個人交流一下。

7、我發現大家討論的特別熱烈,現在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你的收穫。從哪些字眼你可以感受到?

8、對啊!鬢毛都衰了,那你覺得他的年紀怎麼樣?很好!繼續,有的人一直在舉手。老大這個詞語我們以前在哪一句詩中積累過?我們一起回顧一遍: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個老大跟今天詩中的老大是一樣的意思,就是很老了。詩中的第一句就寫到了:少小離家老大回。(板書:少小→老大)

9、你看,這就是那位老大,誰能夠把老大的感覺讀出來?誰來試試?還不夠老!你來試?挺老的了!真的是老大啊!我們一起來讀。

10、正像同學們發現的那樣,請看:賀知章是我國唐代的著名詩人,浙江人。他30多歲離開家鄉去做官,直到86歲才辭去官職,告老還鄉。這時,他已經白髮蒼蒼,誰再來讀這句話?女生讀!

11、看,賀知章老人回來了,他高興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迎面走來了一羣誰你呢?這些兒童還認識他嗎?一起讀: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想象一下,這些兒童看見賀知章,會稱呼他爲什麼?會對他說什麼?

12、我怎麼不認識你啊?是啊!很陌生的,除了這羣兒童不認識他了,還可能誰也不認識他了?(朋友)

13、可能是朋友,可能是親人,鄰居也可以稱之爲鄰人。這麼久都沒有回到家鄉,現在終於回來了,可是家鄉的人都不認識他了,此刻賀知章的心情怎樣呢?失落的,那你來讀讀。悲傷,那你來試試。我聽出了那一點淡淡的憂傷,後悔沒有早點回來。

14、同學們都有自己的理解,帶上我們的理解,一起來讀讀,齊!

15、但是,無論他怎麼改變,在賀知章老人的身上,有一種東西始終不變,那就是:鄉音無改。(板書:鄉音無改)請同學們在詩中把這個詞圈劃出來。

四、情感昇華

1、雖然他鬢毛衰了,但是他鄉音無改。雖然他鬍子白了,但是他鄉音無改。不管他是在何時,他都是鄉音無改,不管在何地,都是鄉音無改。一個鄉音無改感受到什麼?能感受他對家鄉的一種思念、一種愛。是啊!在離開家鄉的五十多年裏,他無時無刻都在思念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能他無數次的倚在窗前: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他無數次的登高望遠: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也許是徐徐的春風勾起了他無盡的思念,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可能是瑟瑟的秋風拂過,引發他的萬般感慨,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無數次的凝神遠望,無數次的夢迴故鄉,今天他終於回來了,全體男生讀。

3、我回來了,今天我終於回來了,可是家鄉的人已經不認識我了,女生讀。

4、孩子們,詩歌最感動人心的藝術魅力,不僅在於聲韻悠揚,更在於以聲傳情。老師今天爲你們帶來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我們來聽一聽(播放視頻)這是藏語版的《回鄉偶書》,聽起來別有一番韻味。

5、漂泊在外的遊子每當想起賀知章,就會想帶他的《回鄉偶書》,一首《回鄉偶書》又怎能表達賀知章老人的心情呢?於是他又寫了一首《回鄉偶書二》,誰會讀讀?

6、請你來試試?有人說《回鄉偶書二》裏面也有《回鄉偶書一》的影子,你們找找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前後四個人討論一下。

7、我們也來交流一下,這一半的人讀:少小離家老大回,這一半的人讀:離別家鄉歲月多,輕輕地讀,開始。還有嗎?今天舉手的人非常多,真棒!

8、家鄉沒有變,更沒有變的是他對家鄉的那種思念,那種愛。我們也把這兩句讀一讀。還有沒有人有自己的感受?他回去以後也發現家鄉的人、家鄉的事發生了變化:近來人事半消磨。

9、我們來試試這樣,老師說一句,你們從這首詩中找出那句詩,準備,我看誰能找到?

10、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很長了,回到家鄉以後,我才發現家鄉的人和事變化太大了。只有門前那清澈的湖水,在春風的吹拂下,泛起一圈圈的波紋。如果說《回鄉偶書一》表達的是賀知章對家鄉的思念和愛,那《回鄉偶書二》同樣表達的是對家鄉的思念和愛讓我們一起把《回鄉偶書二》朗誦一遍,齊!

五、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覺得很難忘,正所謂:與詩詞爲友,乃人間樂事。希望同學們今後廣泛的閱讀經典詩文,感受經典的魅力。

六、課後作業

將《回鄉偶書》的意思有感情的講給你的爸爸媽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