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三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精品多篇】

人教版下冊三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內容:

教材第67頁練習十六第5~8題。

教學目標:

通過練習使學生熟練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進位筆算乘法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口算

23×30 40×30 60×700 32×40

80×70 90×42 65×100 700×2

60×72 48×20 37×20 87×30

二、計算

完成教科書第76頁練習十六的第5題。

讓學生用豎式的方法獨立完成,然後教師講評,講講時要提醒學生哪一位上滿幾十要想前一位進幾。

三、解決問題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十六的第7、8題。

讓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講評時要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和計算的過程。

提醒:第8題,求的是56套明信片共賣多少錢?和每套明信片有12張,有沒有聯繫?要讓學生分析出每套12張是一個多餘的條件。

四、遊戲活動

完成教科書第67頁練習第6題。

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可多增加一些題目,有幾道算式的結果要相同,爭取讓每一位學生都拿到一道算是二。算式的結果與蜜蜂身上的數相同的就可認爲蜜蜂停在這朵花上。

五、課堂小結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二

活動目標

1、瞭解和差問題的結構特徵,研究和差問題解答的一般方法,並準確解答。

2、藉助線段圖進行分析,理解用假設法將和差問題轉化,完整口述思路。

3、優選方法,體會和差問題在解決生活實際中的作用。(拓展)

4、營造民主、愉悅的學習氛圍,探求問題特徵與解答方法。(情感)

活動重點

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尋找等量關係,能較熟練地列方程解“和差問題”。

活動難點

從不同角度探究解題的思路,初步體會利用等量關係分析問題的優越性。

活動過程

一、課前遊戲

(意圖:感知和差問題的結構特徵: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大數與小數)

寫數猜數:

學生選擇1-9中的任何一個數,寫在卡片上,算出與同桌卡片上數的和與差。填入統計表中。(同桌學生報數,全班猜數,教師輸入,指導學生驗證)

教師填寫後兩列的和與差,和是100,差是20;和是168,差是32。提出質疑:當和與差比較大時,還能猜嗎?有必要去尋找方法、

揭示課題:

共同特徵: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就能找到大數和小數。我們把這類題型稱爲和差問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生活中的和差問題。

二、創境新授

(意圖:藉助線段圖,通過小組探究,理解假設法進行轉化的三種方法)

1、情景研究:

理解畫形結合圖的意思,明確大數是蘋果,小數是桔子。小組開展探究活動。

PPT三種方法配合進行分析與彙報。體會三種假設的過程,感悟轉化思想。

方法一:假設拿去了4個蘋果,還有10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就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小數桔子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桔子的個數。

方法二:假設再拿來4個桔子,就有了18個水果,蘋果和桔子的個數也相等了。就是轉化成了大數蘋果的兩倍。再除以2就算出蘋果的個數。

啓發:這兩種方法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不同點是第一種方法是和+差,第二種方法是和—差;相同點是都用了假設轉化的方法,最後都除以2。

方法三:也可以將4個蘋果平均分成2份,然後將總數14平均分成2份,再用7+2或算出蘋果個數,用7-2算出桔子個數。這也是巧妙運用假設,將平均數運用到和差問題的解答中。

完整板書,規範學生對綜合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2、再理解方法:

大數—差=小數的2倍,再除以2=小數

小數+差=大數的2倍,再除以2=大數

3、嘗試應用:

小強和爸爸年齡和45歲,爸爸比小強大25歲,爸爸和兒子各多少歲?

(1)讀出兩個信息與問題,課件展示線段圖,學生空畫。

(2)理解列式:假設爸爸少25歲就和小強年齡一樣,小強和爸爸的年齡和45歲就變成了是45-20=20歲。20歲表示是兩個小強的年齡和,再用20除以2算出小強的年齡。知道了小強的年齡,爸爸的年齡又怎樣算呢?完整口述假設過程,上臺板演,學生欣賞

(3)再次強調求和差問題的方法:解答和差問題你最感欣賞的方法是什麼?

生:假設法

生:(和+差)÷2=大數 (和-差)÷2=小數

4、鞏固方法,準確填數:

回到猜數遊戲,用假設法求出大數與小數:和168,差32。和999,差111。

引導學生根據數據對第一組選擇(和+差)÷2=大數的方法,對後一組選擇(和-差)÷2=小數的方法。

三、探究變化

師:生活中還有許多和差問題。

1、小強在本單元測試中語文數學的平均成績是96分,數學比語文多8分。語文和數學各得幾分?(一題多變,你能有幾種轉化的方法。再判斷分析。)猜測語文與數學分數。理解平均分數的意義。

A、數學:(96+8)÷2=104÷2=52(分) 語文:96-52=44(分)

語文:(98-8)÷2=88÷2=44(分) 數學:96-44=52(分)

對方法A進行反思和質疑。尋找錯誤的原因。

B、數學:96×2=192(分) (192+8)÷2=200÷2=100(分) 語文:192-100=92(分)

語文:96×2=192(分) (192-8)÷2=184÷2=92(分) 數學:192-92=100(分)

C、數學:96+8÷2=96+4=100(分)

D、語文:96-8÷2=96-4=92(分)怎樣理解8÷2?

2、認真選擇(機動題):大強和小強共有300元去買書,大強給小強50元兩人的錢就一樣多了,你知道大強和小強各有多少錢?

藉助線段圖來理解。選擇合理的算式。

四、課堂總結

今天你記憶最深的是什麼?評價同學或老師。

學習總結:已知兩個數的和與差,求這兩個數的問題就是和差問題。解和差問題的策略很多,用假設法將大數轉化成小數,(和-差)÷2=小數;或者將小數轉化成大數,(和+差)÷2=大數;巧用平均數移多補少等。

五、欣賞變化

1、轉化成3個大強

2、轉化成3個小強

3、轉化成3個爸爸

課堂延伸:

讓我們在音樂中帶着思考,將假設轉化的思想,將優化選擇的策略帶回家,去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使學生結合實際認識長度單位千米,熟記1千米=1000米。

教學步驟

一、通過觀察等實踐活動爲新授知識作好準備。

教學前可利用課外活動、隊活動等時間進行一些觀察度量等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感性知識。A參觀車丫和碼頭,看看汽車、火車和輪船的航運里程票價表。B觀察公路的里程碑,並從這塊里程碑直到下塊裏和碑,實地觀看100米------5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體會一下1千米的實際長度。C測量操場四周的長度(或跑道的長度),算一算要繞幾圈(或直幾個來回)纔是1000米。這樣使學生對“千米”的長短有初步的瞭解。

二、複習

1、提問:我們學過哪些長度單位?

2、口答:1米等於幾分米,1分米等於幾釐米,1釐米等於幾毫米,1米等於幾釐米。

3、填括號(說一說推理過程):

2米=( )分米 50分米=( )米

6釐米=( )毫米 30釐米=( )分米

7分米=( )釐米 80毫米=( )釐米

三、新授

1、導入新課

量比較精密的零件常用毫米作單位;量課本的長、寬一般用釐米作單位;量教室的長、寬可用米作單位;那麼

測量兩個城市之間的路程用什麼單位合適呢?這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

板書課題:千米的認識

2、聯繫實際,初步認識“千米”。

(1)知道了1米的長度,你能想象出1000米有多長嗎?

(2)出示運動場遺產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想象:運動場的跑道,一圈通常是400米,跑2圈半大約是1000米。

(3)推出“千米”概念,揭示進率。

A1000米用較大的單位表示就是1千米,即1千米=1000米。

B引導學生對上式等號兩端進行比較:用等號連接,說明它們所表示的長度怎麼樣?等號兩端的數字和單位相同嗎?

要表示一個距離的長短,能一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什麼?

C熟記進率。想想看:“千米”中的“千”相當於1000中的幾個“0”?1000中的幾個“0”相當於一個“千”?

四、練習

1、根據實際情況正確選用單位。

教室長3( ),小明身高130( );高速公路長50( );鉛筆尖長4( )。

2、把下面各數按從小到大排列起來。

2釐米 2分米 2千米 2米粉2毫米

3、帶領學生觀察:課前在一條直的路邊量出100米的距離並在兩端插上標杆。問學生:幾個這樣的長度是1千米?

4、要求學生課後以小組爲單位做第71頁“做一做”,中的兩道實踐題。

五、總結(略)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四

教材簡析:

這部分教材是這一單元內容的綜合練習,讓學生通過練習更好地體會小數的含義,掌握一位小數的讀寫、大小比較以及加減計算。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會讀寫小數並比較。

2、熟練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瞭解小數的產生,知道一些事物的發展過程,有助於培養學生正確地認識事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1、用小數表示下面各圖的塗色部分:(圖略)

讀完題目要求,讓學生說說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小數、塗色)

把答案寫在書上,交流。

指出:完整的一個正方形,我們可以用“1”表示。

2、在括號裏填上合適的小數(題略)

同樣,讀完題後要求學生說出題目要求中的關鍵詞。

學生練習,並交流。

3、三位小朋友儲蓄的錢數如表,說說每人儲蓄的錢是幾元幾角?誰最多?誰最少?

你還能發現什麼信息嗎?

4、在□裏填上合適的小數

注意:1後面是一點幾,2後面是二點幾,數的時候要數完整,前後要兼顧。

在填出的數中,哪個最接近0.5,哪個最接近2?

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如果沒有“在填出的數中”這一要求,你會怎麼考慮呢?

5、加減對比練習:

0.5+0.32.6-0.87.8+1.16.2-3.9

0.5-0.32.6+0.87.8-1.16.2+3.9

提醒學生看清楚加減符號,再計算。

6、繩子長10.5米,綁樹苗用去3.2米,修籬笆用去4.6米

兩次一共用去多少米?還剩多少米?

7、爸爸和小明做衣服用布的米數如表(表略)

(1)爸爸做一套衣服用布多少米?

(2)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

注意指出:一般我們會提一些求和、求差的問題,在提的時候,要聯繫生活實際去考慮該問題是否有實際的意義。比如說這道題,如果把爸爸做上衣用布和小明做褲子用布合起來,顯然是不合適的,那就不要問這類問題。

更明顯的例子:兩個學生跳高,我們只能比他們誰比誰跳得高多少,而不能算他們合起來一共跳得有多高,顯然後面這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提問題也不能隨便提,還要考慮到現實的情況。

8、你能根據每一組數排列的規律,接着往下寫嗎?

先請學生說說每一組的規律是什麼?自己是怎麼發現的。再說說按照這個規律接着往下寫,應該寫什麼。

9、0.□;0.□□。4;3.□

先請學生說說自己在填寫之前的思路。比如說前一題,整數部分都是0,那就只要看小數部分,答案有很多。

而後一題,先考慮整數部分,□比3小,可以填0、1、2甚至是3,如果填了前幾種,那小數部分怎麼填可以;但如果是填了3,那整數部分就變成了一樣大了,要比小數部分4比幾小。.。.。.

比小數,先要比整數部分,然後再考慮小數部分。

教學“你知道嗎?”:

重點理解“小數就是十進分數”,即我們前面上課講的“0.()=”

瞭解用低一格擺算籌的方法來表示小數;瞭解小數的演變過程。

知道在400年前,小數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樣子。

問:學習了這一段,你有什麼想法?

(可能再過若干年,小數又會變成新的模樣,

這些變化是使得小數看上去更加簡便易懂。.。.。.)

課後小記:

書上的第107頁的思考題,難度過大了,很多學生看見題目後都不知道怎麼下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很刻意的講解我覺得也沒有多大的意思。我覺得思考思考題應該至少要有小部分的學生能自行解決,更多的是有點模糊的感覺,這時老師的講解可以讓他們茅塞頓開,纔是有效的,而這道題我覺得對學生而言太難,反而學生會沒有興趣。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在具體的統計活動中認識複式統計表,能根據收集、整理的數據填寫統計表,並能根據統計表中的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發展統計觀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複式統計表,會根據複式統計表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通過數據的整理和分析,使學生能對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並會製作複式統計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知識鏈接

最近天氣越來越熱了,喜羊羊去摘了好多水果給羊村的孩子們,瞧!你能根據這幅圖提出數學問題嗎?

爲了能更好的統計數據,我們可以利用單式統計表。

提問:對比一下,單式統計表有什麼特點。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收集數據同學們一起收集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課外活動。再進行整理現場組織:請兩個小助手,一名同學數,一名同學寫。

先完成男生最喜歡的活動,再完成女生最喜歡的活動。

【設計意圖】聯繫生活實際,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爲出發點,創設了一個調查學生最喜歡的活動情境,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爲複式統計表的學習做好鋪墊 2、分析數據請同學們比較兩張表。每張表統計的活動都是一樣的。我們可以把這兩張表合成一張表。

同學們靠自己多次嘗試,教師引導多次修改,最終合成一張完整的複式統計表。

分析統計表裏的數據,提問:你能得到什麼信息,有什麼建議。

【設計意圖】本環節是新課教學的主體,在認識、填寫、分析複式統計表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數據分析觀念。單式統計表入手,把握學生知識的起點,通過對比分析,引發學生內在的認知衝突,從而產生合併創造一個更簡潔的表格的慾望,真切地感受到複式統計表的優越性和必要性,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幫助學生分析數據背後的信息。

3、對比表格請同學們對比單式統計表和複式統計表,你發現了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對比,概括出複式統計表的優勢。

三、鞏固運用,拓展提升1.教材38頁練習八第1題。

思考:怎樣閱讀表格?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信息,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2、創造統計表。

分小組統計三名同學的基本信息,再根據這些信息繪製一張複式統計表。

【設計意圖】通過分層練習,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鞏固運用複式統計表,在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統計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回顧總結,積累經驗1.回顧課堂,暢談收穫這節課我們研究了什麼問題?你有什麼收穫?

信息單式統計表複式統計表統計項目一項多項數據一目瞭然方便對比特點表類

三年級數學下冊《解決問題》教案 篇六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教科書第46頁的內容以及“做一做”和練習十的第1題。

學情分析:

學生是在學習了6-7的認識和加減法基礎上進行本節課學習的,對於教材提供的情境學生理解起來不會感到困難,但對用數學符號表示條件和問題會有困惑。因爲教材中出現的的大括號和問號,學生學還是第一次接觸,將用語言描述的情境和數學符號結合起來理解,會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教師應把這裏作爲一個教學突破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大括號和“?”號,會選擇正確的計算方法解答。

2、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中。

教學難點:

通過圖畫情境和數學符號來理解題意。

教具準備:

掛圖、課件

教學策略:

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6、7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先觀察圖意,不要求他們編題,只要說出圖裏有什麼,大括號和 “?”號分別表示什麼,怎樣計算,再讓學生列出算式,最後讓學生說出算式中的每一個數分別表示什麼。讓學生完全明白自己列算式的理由,可以檢查自己列的算式符不符合題意,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學習難度,從而讓學生學得輕鬆、學的有效。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比比看,誰更棒。

1、課件出示(7以內數加法算式)

2、課件出示(主題圖)

今天,小兔要請我們用數學知識來幫它們解決問題,大家樂意嗎?那我們趕快行動吧(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小朋友,我們來看看小圖遇了什麼數學問題?(課件出示圖)

1、引導觀察,提出問題

請同學們用數學的眼光來觀察畫面,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指名回答)(左邊有4只小兔,右邊有2只…)

小朋友接着看,這裏還有兩位新朋友,知道它們叫什麼名字嗎?

2、初步認識大括號和問號。

①出示“}”和“?”。(說明:“大括號”表示讓我們把兩邊的兔子合起來,下面加一個“?”表示讓我們求出一共有多少隻兔”。)

②同桌探討新符號的名字、意義。

③學生彙報研究符號的情況。(指名回答)

④小結:大括號表示把左邊4只和右邊2只合起來(師邊說邊做手勢),下面的“?只”就表示讓我們求出一共有多少隻兔,小朋友也來說說,邊說邊做動作。

⑤指名說圖意

誰來說給大家聽(指名回答)。

誰能完整地說說圖上告訴了什麼?要求什麼?(指名邊說邊做動作)。

3、列式解決問題(板書:怎樣解答)

①用什麼方法算?爲什麼?(指名說說)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4+2=6(只)

②因爲是要把兩邊的小羊合起來(教師做手勢),所以用加法來算。那算式中的4、2、6各指什麼?(指名說說)

③誰來說一說,你是怎樣進行檢查的?(同桌討論或小組討論後,指名說說。)

④左邊有4只就寫4,右邊有2只羊就寫2,再來看得數是不是6只,同學們按照這樣的順序來檢查,我們就不是小馬虎了。好,讓我們一起來口答(師板書:一共有6只)。

⑤小結:現在大家跟着老師來回憶剛纔解決問題的時候,經過了哪幾個步驟?(先看圖裏有什麼,找出數學信息和要求的問題,然後再進行列式解答,並進行檢查,最後別忘了口答。)(師逐一步板書:解決問題的主要步驟)

三、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1、獨立完成例題。(師生集體訂正)

2、第46頁“做一做”

3、練習十的第1題。

4、我來當小老師,指名說一說,師生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小朋友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學會了什麼?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七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頁例6及試一試。

教學目標:

1、探索並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方法。

2、引導學生由複習遷移、類推到新知的學習。

3、引導學生通過筆算,感覺美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

掌握計算方法,理解“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和“滿幾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理。

教學難點:

理解“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和“滿幾十向前一位進幾”的算理。

教學準備:

師生各準備小棒8捆(每捆10根)又7根。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筆算(指名學生板演):

24×2= 213×3=

二、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提出問題。

教師出示情景圖:(課本13頁例6)

2、抽學生回答從情景圖中獲得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觀察並自由發言)

灰天鵝:48只;

白天鵝:是灰天鵝的2倍;

三、探索新知,解決問題

1、探討兩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

根據情景圖讓學生提出問題後出示完整題目:

湖裏有48只灰天鵝,白天鵝的只數是灰天鵝的2倍。白天鵝有多少隻?

(1)請學生思考,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列出算式:48×2

(2)動手操作,理解算理。

板書:48×2=

(這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怎樣計算呢?)

①學生估算48×2的積大約是多少?爲什麼?

②師生共同活動,演示操作,第一行擺4捆,另擺8根,表示48。接着再擺同樣一行小棒。要求2個48根一共是多少根,就是要先算出2個8根是多少,再算出2個40是多少,最後把兩次乘的結果加起來。先算2個8根是16根,把其中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2行小棒的下面,另外6根放進這捆小棒的右邊:再算2個4捆是8捆,一共是9捆又6根,那麼48×2=96是怎樣算出來的?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③豎式計算。

問:怎樣計算呢?藉助直觀操作、邊講解邊板書豎式。

4 8

× 2

1 6----------8×2

8 -----------40×2(8爲什麼寫在十位上?)

9 6 ---------(積的十位上爲什麼是9?)

然後指出,爲了書寫簡便,以上豎式可簡寫爲:

4 8

× 1 2

9 6 (進位的表示什麼?)

(3)嘗試討論,掌握算法。

2 8 4 3

× 2 3 × 1 3

8 4 1 2 9

引導學生比較:這兩題與例題,有什麼相同點?有什麼不同點?怎樣處理進位的數?使學生明白乘數乘被乘數個位上的數積滿十,向十位進1;如果積滿二十,應向十位進2,積滿三十呢?如果十位上滿十就向百位進位。

①歸納:用一位數乘被乘數個位上的數,積滿幾十,就向十位進幾。

②注意:告訴學生,爲了防止忘記,進位數可寫小一些記在橫線上。

2、探討三位數乘一位數一次進位的筆算乘法

出示試一試:4×152=

引導學生列出算式。

(1)估算出大約的積是多少?

(2)請一名學生在黑板上寫出豎式,其它同學在練習本上完成。

(3)指名讓學生說一說:積的百位上寫幾?爲什麼?

小結:引導學生歸納乘數是一位數的乘法計算方法,說明乘的順序及進位法則。用豎式計算時,注意什麼?

四、鞏固、拓展練習

1、完成課本第14頁1、2題

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2、完成課本14頁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五、課堂總結,課後延伸

1、歸納一下本節課所學的算理。

2、歸納一下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應注意的地方。

六、作業

課本14頁第3、4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八

【教材、學情分析】

《面積的含義》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徵以及初步掌握周長

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後面認識面積單位和探索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重要基礎。這部分內容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面積對於學生來說是全新的知識,但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早就已經對面積

有了初步的體驗,只是還沒有將生活體驗轉化爲知識體系,學生對與生活密切聯繫的數學更感興趣,本課學習內容的安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這樣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的興趣,更好地激活探究面積的數學思維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結合具體的事物認識面積的直觀含義。

(2)學習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不同物體的面積大小。

2、過程與方法

(1)創設問題情境,通過比較課本和黑板的面積大小入手,讓學生體會面積的直觀含義。

(2)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比較兩個物體的面積大小,體會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在不同的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在具體的動手操作中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合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設計理念】:

《新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本課充分體現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繫,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關聯的情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再使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運用到現實生活中。

有效的數學活動不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和合作交

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學具準備】

長方形紙片、正方形紙片、樹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1、比賽導入:同學們],喜歡畫畫嗎老師這裏有兩片樹葉,想請同學們幫它們塗上顏色,誰願意幫這個忙呢

2、設問:想想看,到底誰塗得快呀爲什麼

揭示課題、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選擇樹葉塗色比賽作爲導入,一是緩解課前緊張氣氛,鼓勵學生以輕鬆的心態上課;二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

二、主動參與,探究新知

(—)探究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知物體表面的大小。

(1)摸一摸葉子,引導出“表面”。

(2)談話:教室裏有許多物體,你去摸摸看這些物體的面。

師;你摸到了那些物體的面呢

(4)教師示範摸物體的面,學生動手摸數學書封面,感受封面的大小。引導

學生體會各種物體都有面,並且讓學生體會物體表面是有大有小的。

2、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摸課桌面和凳子面,體會這些面的大小,並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

個比較小。

3、找一找,說一說,比一比。

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並比較它們的大小。

4、揭示面積的含義,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就叫做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通過對熟悉的事物的表面進行比較,使學生首次感受面積的含義。學生在說的同時通過模仿、遷移可以進一步理解面積的含義,從而將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化,便於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正確、清晰的表象。]

(二)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

1、認識平面圖形面積的含義

師:如果我們把桌面和黑板表面畫在紙上,得到了兩個什麼呀

這兩個平面圖形有什麼關係呢引出平面圖形也是有大有小的,所以平面圖

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

揭示完整定義:我們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設計意圖:平面圖形本身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面積對於小朋友來說也很難想象。爲了進行直觀教學,將平面圖形從物體的表面“請”下來,通過物體表面的面積很順利地遷移到平面圖形的面積,使學生對平面圖形的面積有了清楚的認識。】

2、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1)情景再現,判斷大小

學生用“面積”的概念表述導入的桌面和黑板表面的平面圖形的大小

(2)探索方法、比較大小

出示某學校的平面圖

先討論,再說一說發現了什麼比較兩個差別大平面圖形(小結:觀察法)

比較生活區和辦公樓的面積

先讓學生猜測,再同桌互相合作動手操作。

指名演示方法(小結:重疊法,測量法)

出示不規則圖形(探究出:數方格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從用觀察法比較面積大小到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大小,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學會合作,是新課程對當代國小生提出的要求,也是他們將來適應社會所必須的。通過集體的智慧,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和思維能力。】

3、教學“試一試

(1)獨立思考,用什麼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2)交流彙報。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彙報等方式,把知識轉化爲能力,解決實際問題】

三、練習反饋,應用新知

1、我會想:“想想做做”第4題。

完成後追問:圖形上藍線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什麼?

圖形中紅色部分的大小又是圖形的什麼?(分辨面積和周長)

2、我會看:“想想做做”第2題

我們祖國的國土面積就是居世界第三位。這就是咱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我國一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今天老師從其中描出了江蘇、安徽、四川、湖南四個省份。觀察一下,你想說什麼嗎?你能從圖中看出那個省份面積最大,哪個省份面積最小嗎?引導學生說說如何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

3、我會數:“想想做做”第3題。

這裏還有四個圖形,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呢?你有沒有什麼好辦法呢?(數格子)

自己數一數、再比一比。(自主學習彙報,集體交流)

這個圖形你是怎樣數的啊?(交流半格的數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不同圖形的面積的比較理解,體會這些方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四、總結評價,提高認識

你們今天學得高興嗎?請小朋友來談談今天這節課的學習收穫?

五、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面積的含義

把物體表面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觀察法重疊法測量法數方格法

三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用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

2、學會正確解答簡單的有餘數問題,會正確的寫出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

3、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分析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有餘數除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工具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口算

14÷4

22÷6

36÷7

47÷5

39÷9

2、先列算式,再口答下面各題

(1)、17個蘋果,每5個裝一盤,可以xx盤,還剩xx個。

(2)、每盒飲料4元,19元能買xx盒,還剩xx元。

看來大家掌握的真的很棒!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餘數的除法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板書課題:解決問題)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題圖(例5)

師:同學們,圖上這些小朋友在幹什麼?生:划船

師:從圖上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

生:有22人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

師:最多坐4人,什麼意思,我有點不明白,誰能幫幫老師?

生:就是能坐1人,2人,3人,4人,就是不能坐5人

師:哦,謝謝你,解釋的很清楚,你們聽明白了嗎?最多坐4人,就是能坐1人,2人,3人,最多隻能坐4人

師:那這裏的數學問題是什麼?你找到了嗎?

生:問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你找的很對,你能幫老師解釋一下這裏的至少嗎?

生:就是最少的意思。

師:哦,就是最少要租幾條船?現在誰能完整的說說這道題目?

生:22人去划船,每條船最多坐4人,至少要租幾條船?

師:如果有6人去划船,每條船安排1人,需要幾條船?安排2人呢?3人呢?你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每條船坐的人越多,用的船越少。

師:那我們這裏每條船上應該安排幾人,才能用最少的船?

生:坐滿,也就是坐4人

現在請你用畫一畫或者寫一寫的方式來解答這個問題。

生1展示:我用了4個圓來代替4個人,共用了5條船還餘兩個人。

生2展示:我用一個大圓代替一條船,直接往裏面寫4,就代表坐了4人,還餘下2人。

生3展示:我用豎式算的,22個人,每條船坐5人,坐了20人,還餘下2人。

師:謝謝你們爲我們提供了這麼好的解決方法!現在你們能根據她的方法來列算式嗎?

生:22÷4=5(條)……2(人)師:爲什麼用除法?生:因爲四個四個的分,就是求22裏面有幾個四,所以用除法?

現在我們已經用算式解決了這個問題。那麼至少要租幾條船?生1:5條生2:6條

師:看來餘下的2人是關鍵!那麼餘下的2人應該怎麼辦?

生1:餘下的2人應該再租一條船。生2:我也認爲餘下的2人要再租一條船!

師小結:餘下的2人如果是你,不讓你去,你樂意嗎?要想一起去,就得再租一條船!所以我們要用5+1=6(條)

2、運菠蘿

師:划船劃累了,你口渴了嗎?王叔叔爲我們準備了菠蘿,誰能讀一下?

生讀題。

生自由列算式!

學生展示:27÷8=3(次)……3(箱)3+1=4(次)

師:爲什麼要加1?生:因爲剩下的3箱還得單獨再運一次。

師小結:像這種處理餘數時,給商加1,我們稱爲進一法。

3、買麪包

師:同學們,王叔叔還給我們準備了肉鬆麪包。看圖你知道了什麼?

生:麪包3元一個。

師:出示問題。我拿10元錢最多能買幾個?請你列出算式並說說理由

生:10÷3=3(個)……1(元)因爲剩下的1元買不了一個麪包

師:像這樣餘數對商沒有影響,直接去掉了,我們稱爲去尾法。

4、對比總結

划船和買麪包這兩種情況對餘數的處理相同嗎?爲什麼?

生:因爲划船的餘下的2人也得去,而餘下的1元卻買不了一個麪包

師小結:也就是這兩個是不同的實際問題,要結合生活中的實際處理餘數。

三、鞏固練習

1、判斷(說明理由)

李阿姨縫製上衣,每件上衣釘7個釦子,38個釦子可以釘幾件上衣?

38÷7=5(件)……3(個)

5+1=6(件)

答:38個釦子可以釘6件上衣。

2、下面各題是選“去尾法”還是“進一法”

(1)做一張牀單需要2米布,7米布最多做幾張牀單?

(2)50個奶油蛋糕,每8個裝一盒,至少要用多少個盒子?

3、旋轉木馬8元玩一次,50元能玩幾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能談談你的收穫嗎?

生1:我知道了對餘數的處理有“進一法”和“去尾法”

生2:我知道了處理餘數時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板書

有餘數的除法

解決問題

22÷4=5(條)……2(人)

5+1=6(條)

答:至少要租6條船。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瞭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一、提出問題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佈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豔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麼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說一說:(1)用什麼方法計算?怎麼列式?(2)12×3表示什麼意思?(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麼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後,在小組裏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迴瞭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彙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彙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麼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估計學生的算法可能有如下幾類:

1、擺學具求得數。

引導學生擺。因爲一個因數是12,所以一行擺1捆零2根;因爲另一個因數是3,所以擺3行,一共擺了3捆零6根,也就是得36。

2、畫圖求出得數。

例如畫出如下的圖:

3、連加法。

12+12+12=36 4、數的分解組成。

10×3=30

2×3=6

30+6=36 5、拆數法。(轉化成表內乘法) 8×3=24

或7×3=21

或6×3=18 4×3=12

5×3=15

18+18=36 24+12=36

21+15=36

評價各種算法,組織學生議論,每一種算法是怎麼算的,各有什麼適用範圍。

1、擺學具和畫圖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但我們學了數學以後就應儘量使用計算的方法來算。

2、根據乘法的含義用連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數的個數比較多,算起來就比較麻煩。

3、把一個因數分解成幾個十和幾個一,分別與另一個因數相乘,再把幾個乘積加起來。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都能算。

4、把一個因數拆成幾個一位數,再分別和另一個因數相乘,然後把幾個乘積相加,這種方法不管因數是幾也都能算,但有時也比較麻煩。如25×6=9×6+8×6+5×6+3×6等。

四、介紹豎式

從剛纔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麼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併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並說明爲什麼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瞭解情況。如有發現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後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說說爲什麼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同桌互相檢查並說說自己是怎麼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後,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在筆算時你認爲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