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登高教案精品多篇

登高教案精品多篇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一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國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於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爲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爲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國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着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鬱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爲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爲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於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傑作,寫於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鬱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盪、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涌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爲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爲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髮)、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註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爲“重九”。古代認爲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爲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瞭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爲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後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於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儘量讀出感覺來。

4、鑑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麼?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麼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託主觀情思而稱爲意象,那麼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強調錶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溫暖,讓萬物復甦。

問:而秋風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淒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裏,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說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國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溼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淒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麼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隻鳥爲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羣失散了。總之,它是一隻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河──沒有盡頭,洶涌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裏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大學聯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籲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於間接抒情。這裏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涌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嘆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纔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爲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矇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後做過官,之後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我不幹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後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於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範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說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迴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範讀後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註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臺。國家動盪、生活困苦,厚重的鬢髮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說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爲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盪,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髮。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纔不得不戒了酒。

問:爲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並非一日爆發,何不爲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淒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彷彿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說清,連連感嘆才能表達出無限的悽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覆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範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爲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一首詩裏,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繫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着“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淒涼意於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着背一遍。

九、課後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登高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掌握詩歌鑑賞的基本方法。

3.賞析情景交一融、氣象宏偉的藝術特點。

4.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學習設想

1.朗讀吟誦。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畫面的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情景再現。啓發學生的創造性想象,再現秋江廣闊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過再創意境理解這首詩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的'生平經歷

2.寫作背景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二、指導誦讀

學習詩歌重在誦讀,誦讀能更好地領會詩的主旨,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鑑賞詩歌。

那麼怎樣才能誦讀得更好呢?(投影誦讀要領)

1、理性的把握:理解詩的作者,理解詩的內涵,必須走進作者的內心中去,文如其人,言爲心聲。

2、感性的表現:語音、語調、表情、動作、音樂

三、賞析文本

1.鑑賞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這首詩首聯共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分別用“急” “高” “嘯哀”“清”“白”“飛回”來描寫。十四字寫六種景,極爲凝練。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體的,又有心靈的。但更主要是心靈的。

天高,顯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單。

哀猿,使人聽到它的叫一聲非常悲涼。

飛鳥,可以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因爲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在到處盤旋,尋找自己的巢。還可以是一隻跟鳥羣失散的鳥。賞析時要敢於展開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給我們留下的空白。總之,這是不是一隻歡樂的鳥呢,是一隻孤獨痛苦的鳥。

我們不能把它想象成一隻歡樂的鳥,而且只能認爲是一隻,而不是多隻。這是因爲我們都是根據杜甫此時此刻的處境去想象的。此時杜甫孤單地一個人在外漂泊。

2.鑑賞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頜聯只寫了兩種景物落木、長江。由落木,想到了樹,由樹及人,還是要聯繫杜甫的此時此境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飄零,肯定想自己像樹一樣,已是晚年,已老 了。人已經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暫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於712年,卒於770年,活了58歲,寫這首詩時是767年,55歲,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寫 的。

如果說“落木蕭蕭”是有生命短暫之感的話,那麼,“不盡長江”呢?

應該是時間的無窮,是歷史長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一流人物。” 把這聯上下兩句的意思,聯繫起來總結一下,是互相對比着寫的,也有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或者反過來說,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顯得短暫。“人的生命”,指的是個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萬古長青。

第二句,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杜甫感到有些無可奈何。還有一種很宏大的氣勢。但同時,作爲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一個有闊大的胸襟的知識分子來說,他不僅 僅是無可奈何,也不是對生命的短暫想不通,更不是想違背自然規律而祈求長生不老,他知道人無論活到何時,都難免一死。這是一種必然規律。所以,他又感到豁 達、坦蕩、胸襟開闊。

3.賞析頸聯------“萬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做客”和現在的“做客”不同,這裏的“做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杜甫這裏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時是在戰亂的年代。是長久的,不斷 的。“常”做客。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什麼叫登臺呢?登臺,是九九節的一 種習俗。古人爲什麼登臺?是爲了祈求長壽。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獨自一人,登臺的地點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鄉,而杜甫呢?是在離家萬里的他 鄉,悲涼的秋天。做客並登臺,已是兩層“愁”,是雙倍的愁。想想看,再這樣層層疊加上去已是六層了。再往深處想,杜甫登臺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體,這樣又是八層愁苦。

4.賞析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由於艱難痛苦和仇恨,使我兩鬢斑白了。苦,是什麼意思?在國勢艱難的時候,我極度痛恨,我已 經老了,以致兩鬢斑白了。苦,是極度的意思。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 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 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 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 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杜甫這個人特別愛喝酒,我們學過的杜甫的詩中,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寫到喝酒了。還能舉出些喝酒的例子來,“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杜甫《九日》 詩中有“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咱們中國似乎惟有酒能夠淋一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時是重陽節呀,按習俗 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 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 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 無奈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詩的寫作背景;

2、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3、掌握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鑑賞技巧;

(二)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對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三)教學難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無盡的哀思。

(四)教法學法

1、教法:情境渲染、朗讀指導、提問法、鑑賞指導、聯想觸發等。

2、學法:想象法、美讀法、思考探究法、能力遷移訓練等。

(五)教學安排

一課時。

(六)教學流程

一、故事導入

請大家想象老師講的故事的畫面:

一千二百多年前,一個秋風蕭瑟的季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着,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空中簌簌下落。江水滾滾翻騰,刷刷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孤鳥在盤旋,猿在哀鳴——這時,一個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的老人慢慢地爬上山,步履艱難,跌跌撞撞……。這位老人,曾經豪情萬丈,志在報國;這位老人,曾經渴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這位老人,才華橫溢,“語不驚人死不休”;這位老人,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然而蒼天弄人,他一生數起數落,鬱郁不得志。重陽節,本是登高祈壽家人團聚的節日,而年過半百,滿身疾病的他卻面對處在戰亂之中的國家,面對萬里之遙的故鄉,面對漫天飄灑的落葉,面對滾滾翻騰的江水,不禁百感交集,放聲高吟……。大家應該猜到,這位老人是誰吧?

二、知人論世

1、作者簡介

(1)請同學們回憶國中曾經學過的杜甫的作品,介紹杜甫的生平。

(《春望》、《望月》、《春夜喜雨》、《絕句》)

(2)老師補充介紹杜甫的生平經歷及寫作特點:

(杜甫,字子美,“杜工部”,現實主義詩人;一生窮困潦倒,飽經憂患。詩歌全面、真實地反映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生活和民生疾苦——“詩史”、“詩聖”;詩風:沉鬱頓挫。)

2、背景交代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爲了排遣鬱悶抱病登臺。

三、聯繫解題

聯繫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義——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四、誦讀感悟

1、美美地聽——感受詩歌的語言美。

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同學們美美地聽,注意:

(1)讀準字音,把握節奏;(2)感受詩歌的感情基調。

2、美美地讀——訓練語感,把握情感。

(1)第一次讀: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學生跟着小聲仿讀;

(2)第二次讀:老師範讀,作節奏、輕重音指導,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抓住頸聯的“悲秋”的“悲”字,然後學生自主朗讀,醞釀感情。

(3)第三次讀:全班齊讀,注意節奏舒緩,讀出詩歌的感情。

3、朗讀方法小結

(1)讀準字音;

(3)注意輕重;

(2)把握節奏;

(4)讀出感情。

五、賞析詩歌

1、瞭解句意

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嘗試用自己的話語描述詩句的意思。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2、細品內涵

(1)名詞解釋

意象:詩歌中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如剛剛學過的王維的《山居秋暝》中“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清泉”。

意境:詩人的主觀情意和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藝術境界,即情與景的和諧統一。如王維《山居秋暝》的“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表達了詩人投身清新的大自然中,無比喜悅、閒適的意境。

(2)思考探究

在自主鑑賞本詩的基礎上,小組交流討論下面一個問題:

本詩描寫了哪些意象?分析這些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係。

(3)細品內涵

①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寫了哪些意象?它們有什麼特點?爲全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本聯在寫作上有什麼特點?

(迅疾的秋風、高遠的天空、哀鳴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島、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飛盤旋的水鳥;爲全詩營造了一種既雄渾高遠,又肅殺淒涼的意境;

寫作特點:語言精煉,對仗工整。)

②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寫了哪些意象?給你一種怎樣的感覺?

如果你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你的心情如何?

(無邊無際的紛紛落葉,奔騰不息的滾滾長江;

本題較開放,答案允許多樣性:既感到人生短暫而渺小,歷史悠遠而不可逆轉,因壯志未酬而產生惆悵;也會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

③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找一找,本聯共寫了詩人多少層愁苦,你能領悟出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離鄉萬里、時值悲秋、漂泊他鄉、常年在外、人到老年、體弱多病、孤獨無依、登上高處,詩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獨,身世淒涼,十分眷念家鄉和親人,也爲國家多難憂心忡忡。)

④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從“艱難”一詞中分析造成杜甫愁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前兩聯主要是寫景,後兩聯主要是什麼?全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艱難”一詞雙關:既因爲個人生活艱辛,遭遇坎坷,也因爲國家連年戰亂,社會上動盪不安;後兩聯主要是抒情,抒發作者孤獨淒涼,貧病交加,憂國傷時,消愁無門的思想感情。)

3、板書小結

4、方法小結

由意象品味意境的鑑賞方法——

(1)找出詩歌意象;(2)分析意象特點;

(3)分析意象與作者思想感情的關係。

5、個人體悟

(1)個性化閱讀

說說你認爲詩中寫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詩句,並說明理由。

(2)想象聯想

老師再次播放《登高》Flash配樂朗讀,請同學們閉目凝神,假設自己就是詩人杜甫,通過想象詩中秋風蕭瑟、猿啼悲哀、孤鳥盤旋、落葉飄零、江水奔騰等意象,感受杜甫身處肅殺淒厲、沉鬱悲涼的意境,以及內心孤獨淒涼、傷時憂國、消愁無門的境界。假如你身處秋天的意境之下,你又會聯想到什麼?

(3)拓展延伸

“秋”往往與“愁”關聯:有人見秋霜而悲白髮,有人睹殘花而傷紅顏,有人望歸鴻而思親人,有人聞寒蟬而嘆餘生,有人拂秋風而覺蕭瑟,有人觸秋雨而感悲涼……,古詩詞中常見的3種“悲秋”情懷有:

1、抒發離別之苦,思念之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

2、表現處境悲涼,命運多舛。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駱賓王《在獄詠蟬》)

“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李白《夜泊牛渚懷古》)

3、悲嘆英雄遲暮,人生苦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秋風辭》)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將軍白髮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

不過,由於作者的處境、心情、視角不同,秋天的色調也就不同。秋天的意象並不全是悲愁。秋高氣爽,天高雲淡,稻麥成熟、瓜果飄香,層林盡染,絢麗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託喜悅的情感: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王維《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劉禹錫《秋詞》)

(4)熟讀成誦

學生在個人體悟的基礎上,有感情地齊讀本詩,儘可能地背誦本詩。

六、全詩小結

回顧本節課的內容,總結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

1、知人論世5、分析技巧

2、誦讀感悟6、想象聯想

3、瞭解句意7、熟讀成誦

4、細品內涵

七、能力遷移

根據《登高》中學到的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方法,鑑賞下面這首詩歌。

江漢

杜甫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存老馬,不必取長途。

這是杜甫晚年客滯江漢時說寫的一首詩。詩中二、三聯寫了哪幾個意象?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意象:片雲、孤月、落日、秋風;

特點:“片雲”、“孤月”既爲實景,也有喻意。“片雲”在空中飄蕩,就像自己漂泊他鄉,漫漫長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獨寂寞;第三聯用“落日”比喻自己黃昏暮年,秋風則是眼前實景,與上句的“落日”喻象相對,虛實結合。

兩聯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種天高地遠、孤月獨照的冷清意境。)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背誦杜甫的《江漢》。

登高教案 篇四

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的這堂課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甫的《登高》詩,學習詩的最好的辦法是誦讀,通過誦讀,可以走進作品描寫的意境中去,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裏去,從而受到感染,獲得啓示。首先我們一起來欣賞《登高》詩的配樂朗誦和有關詩句的畫面。

(用多媒體放映詩與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學生認真地觀看,感受詩意)

師:請同學們有感情地再跟着畫面朗讀這首詩,討論這首詩寫了什麼?又是怎樣寫的?下面請同學們交流一下

(學生思考片刻後,有幾個舉起了手)

生1:寫了夔州的秋天、落葉、長江、沙渚、猿鳴、飛鳥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視,是從多個角度來寫的。

生2:還有詩人的登高遠眺。從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峽秋景圖”,是由近及遠,又由遠及近來寫的,採用了不同的視角。上、下、遠、近的秋色塞滿了整個天地之間。

生3:詩的前四句寫景,後四句寫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寫法。

師:很好。你們對詩文內容已經很瞭解。那麼,前四句寫景出現的“猿鳴”、“飛鳥”、“落葉”、“長江”四個意象有什麼寓意呢?詩人的意圖又是什麼呢?有什麼深刻的蘊涵呢?

生:……(生沉默)

師:哪位同學能發揮一下想像,把這幅“三峽秋景圖”具體描繪一下,讓同學們再深刻地感受一下,體味詩的意象,從而更好地領會詩人的情感和意圖。

(有幾位文學基礎好些的學生埋頭在紙上快速地寫着)

生:這是唐代宗大曆二年深秋的一天,陣陣秋風,送來山猿聲聲長嘯。山鳴谷應迴盪在天際,令人心驚膽顫。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邊沙石,孤零零幾隻小鳥在其間低飛,秋風吹動稀疏的白髮,詩人步履蹣跚,獨自登上三峽一處荒寂的高臺。呼嘯的風聲,澎湃的濤聲,淒厲的猿聲,聲聲入耳。那被風吹落的片片枯葉,滿山遍野,不時掉落在詩人的腳下,又很快被秋風捲走。面對着淒涼蕭殺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詩人禁不住老淚縱橫……

(不少學生鼓掌)

師:說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種感覺。同學們想想過去我們學過的古詩中,“猿鳴”一般是不是用來表達人的內心的一種憂愁,那麼“飛鳥”呢?

生1:“飛鳥”既然是在空中飛,說明它無處停息,比喻孤獨無依。

生2:“落葉”有落葉歸根的意思。

生3:長江一瀉千里,比喻時間的流逝。

師:詩的意境已經深挖出來了,我們再聯繫一下“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體會詩人借景寄託的心境。大家再把這四句詩反覆讀幾遍,小組討論一下,然後作一番交流。

(學生討論,師巡視指導)

生1:這幾句詩寫出了詩人晚年的心境,因爲“常作客”指萬里漂泊,居無定所;

“百年”指年邁衰老;“多病”指疾病纏身;“悲秋”寫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來比喻收穫,是喜悅,但詩人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就生出了無限的悲傷。

生2:說心境,不如說是處境:詩人因爲漂泊無定,備嘗艱難潦倒之苦,使自己白髮滿鬢;又因爲疾病纏身,詩人喜喝酒而酒又沒有了,自然就觸景生情,心中的悲傷難以排譴。

生3:我覺得整首詩層次應該很清晰,前四句寫季節之秋,後四句寫個人之秋,全詩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貫穿,充分體現了詩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難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晚年的心境嗎?

師:我覺得這個問題提得好!同學們,如果用悲季節之秋,悲個人之秋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情感,並進而認爲這就是詩人晚年的心境,那還是杜甫嗎?

生:……(生沉寂)

師:請同學們認真思考一下,杜甫當時年老多病,爲什麼還要登高呢?

生:因爲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亂的硝煙尚未消散的祖國山河,雖然他知道登高望遠,滿目都是秋,但還是止不住那登臨的沉重腳步。

師:能看到真的硝煙嗎?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裏的硝煙,那硝煙中,不斷涌現出來的是大唐衰微,朝綱不振,滿目瘡痍……

師:那麼,回過頭,我們再一起來思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難道僅僅是季節之秋嗎?“艱難苦恨”難道僅僅是由於作客,多病嗎?讓我們一起走入詩人的心靈,深挖一下詩歌的思想蘊涵。

(再次播放詩與畫《登高》片段,讓學生沉浸其中,感悟詩情)

生:無邊落木彷彿就是唐帝國衰敗的寫照,從江河東去中我們分明可以感受到無情的歷史變遷,蕭瑟的秋意中飽含着杜甫多麼深厚的憂國憂民的感情啊。

師:說得好啊!

生:“艱難苦恨”也不是杜甫個人萬里作客的悲傷,“繁霜鬢”是由於杜甫憂國憂民,憂慮過深過重造成的。

…………

(發言的學生很多,這裏不一一詳述)

師:太感人了。同學們談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們從整體上去感受詩的氛圍,從觸景生情中去感受無處不盪漾着的災難時代的痛楚聲音,就一定能夠理解《登高》詩的真正意蘊。現在,同學們再討論一下: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着一個怎樣的“秋”呢?

(師在黑板上畫了三個圈)

生:在季節之秋和個人之秋中,還滲透着一個國家之秋,正是這個“秋”充斥着詩人的心胸,並且與季節之秋、個人之秋產生了共鳴,只有這個“秋”纔是詩人所悲之秋的真正靈魂。

師:這就是杜甫身處人生之秋,望着季節之秋,心裏裝着國家之秋啊!老師還覺得“艱難”與“苦恨”間必然存在一種關係,是什麼關係呢?同學們,請認真思考一下,沒有“艱難”,何來“苦恨”?這是什麼關係呢?

生:是因果關係。艱難的世事,國家處於多事之秋。國難深重,正是匹夫有責,奮力報國的時候,可是杜甫自己卻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萬分憾恨。

師:噢,原來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爲國爲民盡力了!這是詩人的自責,他憂憤深廣,既不像蘇軾,也不像李白。蘇軾在政治上失意時,能曠達自解、“倚杖聽歌聲”;杜甫做不到,他終生坎坷,卻從不談清風明月,即使晚年走投無路,也未曾問過桃園仙蹤,他活得太執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總是在自我張大,一會兒上九天攬月,一會兒下五洋捉鱉;杜甫卻總在自責自己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不能救生民於水火,這纔是“苦恨”的真正底蘊,這纔是獨一無二的杜甫心哪!

同學們,這一節課老師和大家一起討論了《登高》詩的思想蘊涵,邊說邊談,邊談邊說,每一個活動細節都進行得很好,特別是有好幾位同學的發言很深刻,關於結構藝術方面的問題,由於時間關係,留着咱們下次說,好不好?下課。(師生道別)

教後感:

本堂課師生對話的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們調動了自己的知識體驗,想象與直覺,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分析,解釋詩句的含義與思想蘊涵,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樣的探究型語文審美教學課使學生認真地閱讀作品,師生之間平等尊重,相互交流,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感受力,而且也能從理性的角度更好地把握作品所傳遞的諸多信息。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五

一、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他南遊吳越,北遊齊趙,過着“裘馬清狂”的生活。天寶五年(746),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兵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爲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759),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765),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曆三年(768),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有《杜少陵集》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一生寫了1400多首詩,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鮮明的時代色彩和強烈的政治傾向,被稱爲“詩史”。杜甫被稱爲“詩學宗師”“詩聖”。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教育和薰陶。以稷、契自許,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曾自負地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杜甫一生卻在苦難和窮困中度過,這使他更接地氣,“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人生的痛苦和民衆的疾苦,增添了他內心的辛酸苦累和傷感,憂國憂民的情緒。

二、瞭解律詩:

律詩是中國傳統詩歌的一-種體裁,屬於近體詩範疇,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律詩起源於南朝齊

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仗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佳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定型,盛行於唐宋時期。律詩在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各方面都有嚴格規定。其常見的類型有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

律詩每首四聯,依次稱首聯、頷聯、頸聯、末聯(或尾聯);每聯兩句,上句稱出句,下句稱對句;每句的平仄都有嚴格規定,特別是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得隨意變更,凡偶句都要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聲韻,一韻到底;中間兩聯須對仗。

近體詩的絕句,也稱律絕,每首兩聯,平仄和押韻同律詩一-樣,只是不一-定對仗。

三、瞭解背景: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年)在夔州所作。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藩鎮勢力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杜甫只能繼續漂泊,許多的因素造成了他的鬱悶,有時代的苦難、家道的艱辛,有個人的多病、未酬的壯志,以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鬱悶,他抱病登臺,但反而是愁。上加愁,更增添了新的悲哀。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遊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四、名家點評:

宋楊萬里《誠齋詩話》“詞源倒流三峽水,筆陣獨掃千人軍。”“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前一聯蜂腰,後一聯鶴膝。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老杜集中,吾甚愛“風急天高”一章,結亦微弱。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八句皆對,起二句,對舉之中仍復用韻,格奇變。昔人謂兩聯俱可裁去二字,試思“落木蕭蕭下”,“長江滾滾來”,成何語耶?好在“無邊”、“不盡”、萬里”、百年”。

1、背景補充

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在這種情勢下,他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在“何日是歸年”的嘆息聲中苦苦掙扎。時代的艱難,家道的艱辛,個人的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一一所有這些,像濃雲似的時時壓在他的心頭,他爲了排遣有鬱悶抱病登臺,寫成了《登高》。楊倫稱讚此詩爲“杜集七言律詩第一”;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

2、沉鬱頓挫

沉鬱頓挫,是詩歌的內容與形式的風格特點,說的是杜甫的詩歌風格。“沉鬱”,“沉”即深,深刻,深厚;“鬱”,即“積”,凝重,含蓄。指詩歌思想感情上的豐富深厚,不是指思想上的消極、壓抑、憂愁。“頓挫”指語言上的凝練沉着,以節奏徐急相間,音調上的抑揚頓挫和旋律的鏗鏘跌宕,形成--種動人心魄的音樂美。沉鬱頓挫連在一起就是說感情特別深厚而又無法一下傾吐出來,彷彿有個東西梗塞其間,幾經反覆後,這種感情終被表現得淋漓盡致了。

3、聯繫解題

重陽節,本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與親人一同登高祈求長壽的日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理解“登高”的含義一重陽節,登高祈壽,懷念親人,思念家鄉,抒發感情。

五、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

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六、文體知識

此詩作於公元767年(唐代宗大曆二年)秋天,杜甫時在夔州。這是他在五十六歲時寫下的。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於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爲“七律之冠”的《登高》

三吏”“三別”是杜甫的著名作品。

①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②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七、鞏固練習

1、下列詩句頷聯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何表達作用?

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2、《登高》這首詩被後人推爲“古今七言律詩之冠”,你認爲它在哪些方面堪稱此譽?

3、《登高》詩中的景物描寫對於表現詩人的情感有什麼作用?

參考答案

1、答案:一是對偶,“無邊落木”對“不盡長江”,使詩的意境顯得廣闊深遠;“蕭蕭”的落葉聲對“滾滾”的水勢更使人覺得氣象萬千,寫出了詩人對韶華已逝卻壯志未酬的無盡愁苦。對仗圓渾自然,不見斧鑿之痕。

二是疊字“蕭蕭”“滾滾”,突出了樹葉飄零和江水奔流不息的情形,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而且有韻律之美。

2、答案:觀點一內容上的厚實豐滿。無論是描摹現實,還是勾勒歷史,杜詩都表現出厚實的思想內蘊和凝重的歷史意識。《登高》中的“艱難苦恨”四字,包含着鬱積難抒的愛國情感和排遣不開的羈旅愁思。這不僅僅寫出個人的漂泊西南衰老多病,鬢髮早衰止酒停杯,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社會的動盪不安,以及人民的顛沛流離。詩人的悲情凝聚於這四字之中,鬱結深厚而寄慨深廣。

觀點二情感上的起伏迴旋。杜詩中的情感表達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有着隱顯緩急的變化。《登高》首句“風急天高猿嘯哀”,如來自天外,將詩人的“悲秋”情緒展現於讀者面前;“渚清沙白鳥飛回”又語勢舒緩,彷彿令這悲情受到限制;“無邊落木蕭蕭下”,又將詩人的“悲秋”心境推向一個新的層次;“不盡長江滾滾來”中滾滾而來的“長江”展現的開闊遼遠的境界,又彷彿緩衝了這段悲情。在對景物的描繪中,可以揣摩到詩人悲情世界的情感起伏。

觀點三結構上的迴環照應。《登高》一、三兩句寫山景,二、四兩句寫江景,五、七兩句寫悲苦,六、八兩句寫多病。照應之妙,實不多見。首、頷二聯寫景,引出“悲秋”;頸、尾二聯抒情,由“悲秋”而致“苦恨”,因“多病”而致“停杯”。環環相扣,渾然一體。

3、答案:一切景語皆情語”,這首詩前四句寫景,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心情,寫出了詩人登高遠望的悲秋之意,卻又不直接使用“悲秋”的字眼,而是將這種悲秋之情滲透在具體的畫面之中。詩中的自然景物和猿啼聲充滿悲哀的情調。那滾滾的長江、蕭蕭的落木、盤旋的飛鳥、冷清的小洲,無一不起着渲染環境氣氛、烘托詩人情緒的作用。“情以物遷,辭以情發。一葉且或迎意,蟲聲有足引心”,更何況眼前這一片淒涼肅殺的景色,自然更使得詩人觸景生情。而這種心理活動與感情變化,又反過來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

登高教案 篇六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教學目標:

1、直觀把握杜甫七言律詩的形式美;

2、品味詩歌意象的情感內涵;

3、感受杜甫的詩聖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古代詩人中誰被譽爲“詩聖”?——杜甫

哪位詩人被梁啓超先生稱爲“情聖”?——杜甫

這並不是說杜甫在談情說愛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是說杜甫在詩歌中表現的情感非常博大深沉。

(PPT展示:“杜工部被後人上他徽號叫做‘詩聖’。詩怎麼樣纔算‘聖’,標準很難確定,我們也不必輕輕附和。我以爲工部最少可以當得起情聖的徽號。因爲他的情感的內容,是極豐富的,極真實的,極深刻的。他表情的方法又極熟練,能鞭闢到最深處,能將他全部完全反映不走樣子,能象電氣一般,一振一蕩的打到別人的心絃上,中國文學界寫情聖手,沒有人比得上他,所以我叫他做情聖。”——梁啓超《情聖杜甫》)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登高》一向被認爲是杜甫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律詩。向來“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明代的胡應麟認爲它是“古今七言律第一”,胡應麟肯定有他充足的理由。我們今天就通過《登高》這首最好的杜詩來看看杜甫是如何當得上“詩聖”、“情聖”的徽號的。

二、整體感知

聽名家朗誦。

全班齊讀(指導朗讀,語速要慢,讀出那種蒼涼悠遠的情韻)

這首詩是杜甫晚年流落夔州時所寫,此時家國破碎,身世飄零,但杜甫是一個用生命來作詩的人,他對自己寫詩的要求非常嚴格,晚年尤其如此,“晚節漸於詩律細”“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直至爐火純青,登峯造極之境。

《登高》這首詩在語言形式上的追求已經達到一種極致。大家可以回憶一下七言律詩的體式,除要求平仄合律、句末押韻外,最重要的形式特點就是要求對仗。首聯、尾聯不作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杜甫這首詩符合要求嗎?

太符合了。不僅頷聯、頸聯對仗,整首詩都對仗,非常地工整。即以首聯爲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句對得極其嚴格工整,還有當句對,就是一句之中也有對偶,像“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且從寫景來看,一寫天,一寫地,這也是一種“對”,像這樣的詩就是把對仗這種功能發揮到了極致。更爲難能可貴的是,它沒有板滯之感,非常地流暢自然,不見刻意爲之的痕跡。

從寫詩的技巧上來看,《登高》的形式之完美,完全能使杜甫稱得上是“詩聖”,寫詩的聖手。

引申: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

從總體的結構上看,本詩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它的意象營造。

二、品味意象

意象,即寓意之象,就是用來寄寓主觀情思的客觀物象。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找出意象:風、天、猿、渚、沙、鳥

這些一項構成一幅宏闊的長江秋景圖。大家仔細體會體會,籠罩在秋景之上的是一種什麼情感?——悲涼

哪個字是關鍵?——“哀”,猿嘯聲給人的感覺總是淒厲悲涼。

“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但是不是一味地悲涼呢?不是。這兩句一句寫天,一句寫地,推開一個異常廣闊的視域。由於境界開闊,拓展人的心胸,就使得秋意濃郁的蕭瑟悲涼變成一種悲壯,這說明杜甫寫景是大手筆,給人一種很強的力度感,很剛勁,這也是詩聖本色。

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落木、長江

“落木”給人一種生命凋零的感覺,杜甫在寫他的暮年多病,生命力衰頹。

“蕭蕭”、“滾滾”一寫聲響,一寫動態,使人如聞風吹木葉的窸窣之聲,如見長江的波濤翻滾之狀。它們與“無邊”、“不盡”兩個拓展時空的詞語搭配,創構出一個宏大、蒼涼、悲壯、指向無限的意境。

結合首聯和頷聯來看,首聯14字中包含6種意象,意象密集,節奏急峭,而隨之而來的頷聯卻只有落木、長江兩個意象,這一密一疏,既顯示了句法的變化,又爲第三聯的抒情做好了準備。

這裏我要講一講中國人的宇宙意識,以及宇宙意識在詩歌中的表現。

“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整個空間,“宙”就是整個時間,“宇宙”就是整個時空及其包含的一切。

我要引入“時空對”這個概念。顧名思義,時空對就是時間與空間相對組成一聯。杜甫慣用時間與空間來組織對仗,《登高》表現得最爲明顯。頷聯上句寫無邊落木,是寫空間的,下句寫不盡長江,看似也是寫空間,實際上這句詩中包含的是時間意識、歷史意識,因爲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流水”的意象正是時間的象徵。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把有限的個人放到無盡的時空中,寫出了人面對“無限”時所產生的蒼茫感受,凸顯了渺小的個人在宇宙中的處境,此真可與陳子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宇宙境界相媲美。

其他舉例:

乾坤萬里眼,時序百年心。

長爲萬里客,有愧百年身。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不難看出杜甫是在有意表達他的宇宙意識。這樣的宇宙意識使杜詩整體上境界廣闊,內涵深遠。

三、體悟情感

一二聯是寓情於景,三四兩聯則是直抒胸臆。當然,這種直抒胸臆也是在前兩聯營造的大背景、大境界中所抒發的深沉複雜之情。

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這一聯是明顯的“時空對”,上句以“萬里”顯空闊,寫流落天涯之遠,下句用“百年”盡一生,寫暮年身體多病。“萬里”、“百年”都是寫自己面對“無限”的無奈與痛楚,飽含身世之悲與家國之思。

萬里——遠離京城,眷念朝廷;

常作客——漂泊無定;

百年多病——年老體衰多病;

獨登臺——羈旅孤獨。

此聯還隱含着兩個古人,一是“悲秋”的宋玉,二是“多病”的司馬相如。

一聯14字包含如此豐富的情感內涵,沉鬱而深廣,確是寫情聖手,梁啓超沒有誇張。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進一步感嘆世事艱難,爲國事憂心過計,同時慨嘆自己的貧病不得志,甚至連借酒澆愁也不能夠,更增一層愁苦、無奈與悲涼。

大家由這聯詩再回過頭去看看蔣兆和先生畫的那張杜甫像,靜靜地體會體會杜甫的胸襟和情感。

四、總結

讀懂一首詩是不容易的,走進一個詩人的內心尤其像杜甫這樣的偉大詩人的內心也是不容易的,但反過來講,只要你理解了他,走進了他,他就會開闊你的胸襟、提升你的境界。這就是我們今天仍然要努力去理解杜甫詩歌、領會詩聖情懷的道理。

古人講:杜甫高、大、深皆不可及。具體到《登高》這首詩:

高——時空相對、胸懷宇宙

大——取象宏偉、境界空闊

深——感受豐富、情感深沉

寫出《登高》這樣登峯造極的詩歌的詩人,我當然要尊稱他爲“詩聖”、“情聖”。

登高教案 篇七

1、題解

杜甫詩以律詩見長,《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詩。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曆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遊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根據註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後四句依景抒情,寫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憂國傷時的感情。)

思考情景間的聯繫

感悟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使頓生悲情;接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自然而生,尤其是“無邊、不盡”,透出其沉鬱悲涼,不僅寫出了空間的廣漠,更強調無處不含悲秋之氣。)

——師生討論: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爲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着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髮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 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徵。

(兩詩均以“秋景”爲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3、譯詩

風猛天高猿叫聲悲哀,島清沙白鳥飛翔徘徊。

無邊的秋葉刷刷落下,沒頭的長江滾滾奔來。

萬里漂泊悲傷居他鄉,年老多病一人登高臺。

國衰國破可恨白髮增。窮困潦倒濁酒也停買。

4、分析

《登高》一詩情景交融,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表現了作者大氣盤旋,悲涼沉鬱之感。 全詩語言精煉,詞約義豐。蕭瑟的秋天,詩人的筆下寫得有聲有色。首聯落筆闊大,在獵獵的秋風中,詩人登上高處,隨風傳入耳畔的是長嘯的猿聲,日中所見的是清水白沙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羣。這兩句包容了六種物象風、天、猿、渚、沙、鳥。猿鳥哀鳴,飛鳥徘徊,描繪出一幅悽清的畫面。此聯中“風急”二字絕妙精煉,猿哀、鳥鳴及下聯的落木蕭蕭,長江滾滾都是由此產生。頷聯詩人具體描寫秋景,“落木蕭蕭”“長江滾滾”,狀景逼真,意境雄渾綿邈。此聯已成煤後人傳誦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寫景,爲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實際上作者已經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寫景的基礎上引發出來的感慨更是動人心絃,這不僅由於寫了自然的蕭瑟淒涼的秋,更由於詩人對人生之秋的描繪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色彩。頸聯兩句,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悽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的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律詩一般都是中間兩聯對仗,而且對得自然妥貼,達到了登峯造極的地步。胡應麟《詩藪》內篇五卷中讚譽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串,一氣呵成。”還稱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詩。 此詩雖是一首悲歌,但它給予我們的感受不是悲涼和消沉,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詩的前兩聯寫景,後兩聯抒情。前兩聯的寫景並後兩聯的抒情張本,寫秋景,物象含蓄,極富特徵,特別是在頸聯才點出“秋”字,表明詩人構思用字的精妙。後兩聯的抒情將國家的現實和詩人遭遇聯繫起來,感情表露得深沉、曠遠,表現了杜甫高超的藝術功力。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八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杜甫生平及寫作背景。

技能與方法:在吟誦的基礎上,把握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聯繫詩歌的寫作背景把握詩人豐富的感情。

教學重點:

1、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2、賞析詩歌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

教學難點: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作者及寫作背景:

杜甫字子美,被稱爲“詩聖”,他的詩被稱爲“詩史”,反映安史之亂前後廣闊的社會背景和人民生活疾苦。

背景:

這首詩是大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居夔州時寫的。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四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杜甫身逢戰亂,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寫這首詩時作者已經55歲了,漂泊了第八個年頭,3年後病死在出蜀途中。國運的艱難,身

世的悲苦,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這些都壓在他的心頭,他是爲排遣鬱悶抱病登臺。

三、朗讀詩歌

1、同學個別朗讀

2、教師範讀

3、集體朗讀

4、聽朗讀錄音

四、把握詩人豐富的情感

1、聽過錄音,初步感知這首詩歌的感情基調是什麼樣的?詩中流露出杜甫怎樣的感情?可以用一個字概括。

明確:悲

2、同學融入感情朗讀

3、仔細品味感情:人們稱杜甫這首詩歌是“古今七律第一”。律詩書寫規律先寫景後抒情,品味頸聯所蘊含的感情。

宋代的羅大經指出《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聯竟然有八種悲,同學們踊躍回答,可以指出任意一種或幾種。

“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悽慘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齒暮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

《鶴林玉露》 明確:

(1)“萬里”: 聯繫課下注釋,指離家萬里。很遠的地方,詩人作此詩地點

在夔州,他把長安當做自己的家鄉,遠離家鄉在外漂泊。第一層悲,遠隔萬里之悲。

(2)“秋”:古詩傷春悲秋的主題,一片蕭索之景,可聯想到人的暮年。

(3)“作客”:和現在的“做客”是否相同?

不同。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意思,在外漂泊,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

(4)“常作客”:長期的漂泊在外,羈旅之久。杜甫從48歲開始,一直到58歲去世爲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泊,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作客是客居他鄉,漂泊在外因爲當時杜甫正是漂泊西南的時期。所以如果你到朋友家去做客遠隔萬里可能還不那麼悲,但如果你是長期的漂泊在外,那這個悲就很大了。

(5)“百年”:聯繫課下注釋,指到了晚年。

(6)“多病”:杜甫疾病纏身。

(7) “獨登臺”:重陽節登高,隻身一人沒有親朋。聯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8)“臺”: 高迥處也。高和感情有什麼關係?

聯繫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它能夠感受到宇宙時空是那麼的寬廣,而我渺小的孤獨的一個人在這樣大的一種時空當中,更突顯落寞和孤寂。

4.品味尾聯所蘊含的感情

(1)“艱難苦恨繁霜鬢”: 既指杜甫個人的命運又指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憂國憂民的情懷。聯繫《茅屋爲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具有博大的胸懷。

(2)“潦倒新停濁酒杯”:古人認爲酒能澆愁,無奈多病連酒也不能喝了。這種憂愁怎麼排解呢?

5、融入感情,同學再讀頸聯和尾聯,指導朗讀頸聯是他的身世之苦,讀“萬里”的時候就要想象出浩淼的感覺,巨大的空間感。“悲秋”重點突出悲字,這是這首詩的感情基調。 “常作客”突出“常”。

五、探究景物描寫

1、詩歌中的景跟情有關係嗎?詩歌當中的景跟大自然的景有什麼區別。找同學回答。

明確:詩歌中的景蘊含了作者的感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詩歌中的景象我們叫做意象。

2、首聯寫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風、天、猿嘯、渚、沙、鳥

急風:使人感到非常冷,身體冷,心裏冷。

高天:高遠的天空下感覺人很渺小。

猿嘯哀:叫聲非常悲涼。

飛鳥:鳥在急風中飛舞盤旋。

3、頷聯寫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落木:中國古人說“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生命的隕落之感,韶光易逝。 不盡長江:時間的永恆之感。

對比之下,歷史和時間越悠久,人的生命越顯得短暫。

4、分析意境

剛纔同學們說初步感覺這首詩是“悲”的,當我們整體的體會這首詩給我們的境界感的時候,你覺得你會用得很麼詞來表達呢?悲哀,悲沉還是其他的什麼?

明確:悲壯

六:小結

小結:作者在寫景時呈現出來的是一種蕭瑟、淒涼、開闊的景象,而他所表達的感情有羈旅愁,有身世苦,同時還有非常高遠的家國憂。景象與感情融合到一起就是這首詩的意境“悲壯”。

七、集體背誦本詩

八:作業:

1、背誦本詩

2、比較閱讀:《望嶽》

《望嶽》杜甫24歲在齊魯大地壯遊時所寫。早年作品和晚年的《登高》作品不同在哪裏。

九、板書設計

登高課堂教案設計 篇九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鬱頓挫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1、題解

[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痹。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詩人簡介]

(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上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爲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臺,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悟主旨

根據註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問題,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內容 ?)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後四句依景抒情,

寫詩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個人 長年飄泊 常作客

老病孤愁 繁霜鬢 、停灑杯,獨登臺

國家 憂國傷時 艱難苦恨

壯志難酬 繁霜鬢、落木蕭蕭下,長江滾來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間的聯繫

感悟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1、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

2、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境

意境 : 淒涼,悽清、

高遠,廣闊

情感 :“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 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接 “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師生討論: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爲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着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髮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悽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品藝術

A對仗工整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讀體會文章的意韻美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閱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徵。

(兩詩均以“秋景”爲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爲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 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臺”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嘆。

“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嘆。

總結:

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情感蘊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探問題

a、杜甫爲人何愛特愛喝酒,

答: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

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爲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爲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壯志難酬,

杜甫想爲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爲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爲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爲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