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校本課程教案(推薦新版多篇

校本課程教案(推薦新版多篇

校本課程教案 篇一

關鍵詞:地方高校;體育專業;課程方案;現狀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6-0169-02

通過對我國40所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執行教育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以下簡稱爲《方案》)現狀調查得知,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目標、培養規格、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脫離實際、脫離社會的現象,辦學前景和人才培養質量令人堪憂,值得教育行政部門和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反思。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利用全國高校體育教師教育研討會之機,對40所地方高校體育院系專家、學者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採訪。採用文獻資料、數理統計和邏輯推理等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並提出瞭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結果與分析

1.培養目標不準。對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統計得知,有28所地方高校是按照教育部《方案》培養目標制定的,即能勝任學校體育教育、教學、訓練和競賽工作,並能從事學校體育科學研究、學校體育管理及社會體育指導等工作的複合型體育教育人才,見表1。“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占統計總數的70%,而其他三種類型只佔30%,說明“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在地方高校中占主導地位。然而地方高校體育院系招收的學生在專業技術、身體素質、文化素質等方面都與全國重點部屬體育院校招收的學生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近幾年體育考生是在高中期間“臨時抱佛腳”,專業基礎差,專業思想也不牢固,進入大學後需要花大部分時間進行體育基礎的“補課”,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再投入到其他項目的學習中,所以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很難達到“複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2.課程結構老化。

①重公共課輕專業課。見表2,我國40所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所設置的公共課與專業課平均比值爲3.2∶6.8,與《方案》所規定的2.6∶7.4相比,有過之而不及,有少數地方高校甚至達到了4∶6以上。這一現象是契合《方案》“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能力、廣適應和重創新”的人才培養指導思想。“重公共課輕專業課”的課程結構體系客觀上造成了知識結構的錯位和學生思想的混亂,最終導致培養的學生是“既不專,也不通”。②重理論輕技術。《方案》中規定理論與術科之比爲6.57∶3.43,而統計的地方高校平均比值爲6.88∶3.12,很顯然,地方高校更重視理論教學。這種現象的產生有兩個原因:其一,受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影響;其二,受到西方國家的影響,歐美國家理論與術科之比達到了7∶3以上。歐美國家學生在中學期間普遍都有較高較強的運動能力,進入大學以後,可以不需要花更多時間來學習技能,而中國的學生則恰恰相反。由於大多數地方高校體育專業學生都是入學前突擊專業技術訓練,所以專業運動技術普遍較差。實踐結果表明,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重理輕技”的課程設置,失去了體育教育專業的根本特性,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勝任基層體育教學工作。③重必修輕選修。通過對40所地方高校的調查統計表明,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必修課普遍偏高,見表2,必修課與選修課之比是7.35∶2.65,遠高於《方案》中5.6∶4.4的規定,有少數學校必修課與選修課之比甚至達到了9∶1。很顯然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視學生的專業學習和提高,但專業選修課偏少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及個性發展。

3.實踐形式單一。表2中的《方案》規定實踐環節總課時不能少於10~12周,而地方高校實踐環節平均課時爲16~18周,表明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更加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鍛鍊與提高。但在實踐形式上比較單一,絕大多數學校仍然把常規的集中實習作爲重點,而且實習時間都安排在最後一年。實踐活動太過經驗化、單一化。

三、對策與建議

1.確定正確的培養目標。現階段我國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把學生培養成爲“複合型”的“通才”目標是不太切實際的。因此,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定位應該是培養基層第一線的“精專業,強能力,創業型”的體育工作者。學生畢業無論是當中國小體育教師,在健身房、社區、體育產業和自主創業等工作崗位,都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水平、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

2.圍繞目標調整課程結構。由於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特殊,所以課程結構不能照搬歐美國家“重理論,輕技術”的模式,應根據社會發展和需求及學生實際,走“加強理論與技術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的發展道路。

3.全面加大實踐環節力度。實踐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學生素質和實際應用能力的關鍵。在體育專業課中融入創業教育是當前乃至今後很長時間內必須狠抓的一項工作和任務,加大實踐環節的力度,在重視集中見習和實習的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實踐的機會,包括在體育專業術科中增加實踐鍛鍊和培養創業能力等。

參考文獻:

[1]楊萬林,徐雲霞。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改革的異位於迴歸[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7,(5):460.

[2]趙激揚,鄒小二等。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現行課程方案調查[J].吉首大學學報,2008,(1):111-112.

校本課程教案 篇二

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中,爲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和學生的發展要求,保障和促進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的落實,****市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的中國小校均應依據教育部制定的課程方案和****市教育委員會制定的課程計劃,以及本區縣教育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結合本校實際,制定《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爲了保證新課程計劃的全面落實,開足、開齊國家課程,規劃並開好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需要對各實驗學校實施新課程計劃的情況進行檢查評估。這是一項政策性、科學性和時間性都很強的教育評價工作。爲了使這一評價有共同遵循的基本標準,以體現評價的科學性和規範性,特制定本方案,以便在評價《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的指導思想、培養目標、課程結構、實施的條件,以及體現學校特色時有一個統一的評價標準和等級評價辦法,以利於學校對課程計劃及時進行檢驗、改進與完善,使學校課程更具有普適性和自主性,同時爲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對中國小校進行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督導評估提供幫助,以保證****市中國小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健康發展。

二、本方案的適用範圍

本方案適用於****市實施義務教育新課程計劃的中國小校對本校《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的自我評價,專家和科教研人員對進行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中國小校開展的專門評價,以及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對有關中國小校進行的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的督導評估。

三、制定本方案的基本原則

(一)體現基礎課程改革精神的原則

(二)發展性原則

(三)導向性原則

(四)可操作性原則

(五)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四、本方案的評價指標體系

五、對各項指標評價標準的說明

六、等級評價和評價的基本程序

(一)等級評定

1.二級指標的等級評定

課程計劃二級指標的各個評價要點都能達到上述標準,可評爲A等級。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評價要點達到上述標準,可評爲B等級。有一半以上的評價要點沒有達到上述標準或者空缺,評爲C等級。在相關二級指標中,如果有一半帶有的評價要點缺失,也評爲C等級。

2.總體評價的等級評定

本方案的總體評價結果分爲四級,其中A等級爲“優秀”、B等級爲“良好”、C等級爲“合格”、D等級爲“不合格”。

3.總體評價等級與分項指標等級的關係

優秀在二級指標中,前10項評爲A等級或B等級,無C級,且第11、12兩項分別評爲A和A或A和B等級

良好在二級指標中,前10項評爲A等級或B等級,無C等級,且第11、12兩項分別評爲B和B或A和C等級

合格在二級指標中,前10項評爲A等級或B等級,無C等級,且第11、12兩項分別評爲B和C或C和C等級

不合格在二級指標中,前10項中的任一項評爲C等級。

(二)評價的基本方式和基本程序

1.評價的基本方式

(1)學校自評

學校應在指定和實施《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應適時召開由校長、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和相關人員組成的委員會進行自我評價,以便及時發現問題並加以改正。

(2)學校互評

在《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實行一定時間以後,有關部門應組織學校之間的相互評價,並聘請專家和科教研人員參與評價,以便不斷完善學校課程,逐步形成學校課程特色。

(3)教育行政部門評估

教育行政部門結合教育教學督導和檢查,對《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進行階段性評估,以保證學校課程實施的科學、規範、有序,課程實施過程與課程計劃保持一致,維護課程計劃的嚴肅性。

2.評價的基本程序

(1)參加評價的人員應認真閱讀本方案,理解並把握各項指標的評價標準和評價要點。

(2)參加評價的人員應根據本方案的評價指標體系認真研究《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並通過多種方式(查閱《義務教育學校課程實施計劃》和班級課程表等資料、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聽課、問卷調查、定期抽查等)獲取信息,瞭解實施情況,分別對各項二級指標進行等級評定。

校本課程教案 篇三

1.我國高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與控制研究

2.中國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的回顧與展望

3.我國高等體育本科專業建設現狀及發展對策

4.論高師體育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

5.以職業爲導向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兼評《全國高等學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指導性專業規範》

6.我國高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發展演變研究

7.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本科專業現狀及結構調整研究

8.我國高等院校體育本科專業結構狀況分析與調整設想

9.高等教育大衆化下體育本科專業建設與發展探析

10.新中國高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的變遷與啓示

11.四川省普通高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現狀的調查與分析

12.高師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動態與分段管理模式研究

13.我國體育職業技術教育與體育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比較

14.論高師體育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

15.我國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規範性研究

16.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研究述評

17.建設體育強國時期高校體育本科教育發展態勢分析

18.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困境成因分析——以江蘇高校爲例

19.20世紀中國高等學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的回顧與展望

20.綜合性大學體育本科專業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與實踐——以石河子大學爲例

21.吉林省體育本科課程設置現狀分析

22.江蘇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培養方案存在主要問題剖析

23.我國高等教育社會體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展望

24.我國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設置與控制研究

25.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公共基礎課設置比較研究——以江蘇省普通高校爲例

26.江蘇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課程結構與設置比較研究

27.美國大學休閒體育本科課程體系的特徵及啓示——以印第安納大學爲例

28.現行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存在的問題與改進建議

29.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培養目標及其對策

30.地方新建體育本科院校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機制的研究

31.體育本科專業與我國體育學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課程銜接研究

32.《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各類主幹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解讀

33.江蘇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及培養要求比較研究

34.我國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及教材編寫芻論

3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新舊兩種課程方案比較及實施要點研究

36.我國體育學類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研製與解讀

37.新升格本科院校公共體育校本課程開發設置探究——以欽州學院爲例

38.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研究——以河北省社會體育本科專業爲例

39.新疆烏魯木齊市普通本科院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調查與分析

40.山東省社會體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現狀研究

4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沿革

42.高校體育本科解剖學教材的發展演變

43.“十二五”時期我國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目標定位研究

44.《全國高校民族傳統體育(本科)課程方案》之我見

45.對《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再思考

46.“體育強國”戰略環境中應用型體育本科人才培養研究

47.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方向的設置及其目標體系的理論建構

48.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學生職業素養培養異態審視——以江蘇本科院校爲例

49.體育本科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探討——以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爲例

50.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體操教材內容變更與設置的研究

51.關於體育舞蹈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思考

52.福建省體育本科院系龍獅運動的開展現狀與對策

53.關於調整體育本科專業運動人體科學類課程設置的探討

54.淺析廣西增設社會體育本科專業的必要性

55.黑龍江省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開設運動損傷學課程的可行性研究

56.河南省社會體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57.論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師範性的缺失及加強

58.地方性大學體育本科專業結構優化與辦學社會化的研究

59.新形勢下體育教育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研究

60.就業導向與職業發展:體育類本科專業教學改革路徑研究

61.論社會體育本科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提高

62.我國體育本科專業分層次選方向培養的總體構想

63.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

64.對我國本科體育院校佈局與體育專業規模的分析

65.雲南省普通高校體育本科專業設置現狀研究

66.我國普通高校本科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與分析

67.美國體育學院本科專業培養計劃解析

68.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建設的改革與發展

69.遼寧省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研究

70.江蘇省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田徑類課程學生學習現狀及發展對策

71.對實施《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擔憂與建議

72.體育本科人才的跨學科培養研究

73.對成人體育本科課程設置的分析與研究

74.江蘇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田徑類課程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

75.河北省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調查與分析

76.我國普通高校本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與分析

77.地方性大學體育本科專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78.我國高等院校體育學本科專業培養規模現狀分析

79.以就業爲導向的應用型體育本科人才培養研究

80.2003年部頒《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創新與作用研究

81.複合型視角下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研究——以福建省部分高校爲例

82.高師院校體育本科《人體解剖學》課程改革研究

83.體育本科專業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84.普通高校體育院系開辦體育舞蹈專業本科教育的實踐探討

85.200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認知分歧探微及啓示

86.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開設頂點課程教學研究

87.黑龍江省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研究

88.美國休閒體育專業本科認證標準分析

89.江蘇省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田徑類課程教師隊伍現狀及發展對策

90.地方綜合性院校體育本科大類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以三峽大學爲例

91.2007~2011華東區高校體育本科專業增設現狀及分析

92.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研究

93.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學前方向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94.對《全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的質疑

95.對我國本科體育教育專業培養目標的思考

96.河北省高等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調查與分析

97.教學型本科院校體育教育功能定位及實現途徑

98.我國體育院校體育教育專業本科通識教育課程研究

99.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休閒體育本科課程研究

100.對新升本科體育系田徑普修課達標考覈標準的研究

101.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系列教材欄目設置與功能佈局的研究分析

102.我國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本科專業佈局研究

103.本科高校體育人才培養問卷編制及信效度初步檢驗——以重慶市爲例

104.高等師範院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學前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105.我院設置表演本科專業(體育舞蹈方向)的論證報告

106.我國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綜述

107.建國以來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研究

108.江蘇省高校社會體育本科專業教學實踐現狀

109.徐師大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學生專項選擇調查與研究

110.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教學質量的保障

111.生態理念下體育院校體育類本科就業的實證分析——以某體育院校2012級爲個案

112.河南省體育教育(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調查

113.《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實踐解讀與分析

114.江蘇省社會體育專業(本科)就業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

115.創新與超越: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體育專業發展路徑探索

116.體育院校本科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及評價指標研究——以北京體育大學爲例

117.安順學院增設社會體育本科專業的可行性分析

118.對黑龍江省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的研究

119.河南省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必修課設置現狀研究

120.體育教育本科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中的問題探析——以齊齊哈爾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爲例

121.關於我國體育院校體育表演專業本科培養方案的探究

122.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學類本科專業規範建設的思考

123.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實踐課教學現狀調查研究

124.內蒙古師範大學體育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

125.高等師範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改革研究

126.從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方案看武術課程的嬗變

127.體育院校本科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理論研究與改革實踐

128.我院設置新聞學本科專業(體育新聞方向)的思考與實踐

校本課程教案 篇四

“合道德的教育”:新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靈魂

教育應該“合目的”。我們不僅要分數,要升學率,更要學生的全面發展、特長髮展、終身發展。因此,新課程背景下的質量應該是全面的質量:學習性質量——爲學生終身學習奠基;發展性質量——爲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生命性質量——爲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

教育應該“合規律”。課程規律、教學規律、學生的認知規律、成長規律等,新課程實施中必須不斷髮現並創造性地予以遵循。

教育應該“合道德”。長期以來,本應着眼於人的全面發展的學校教育,被窄化爲見“分”不見“人”的單一、機械、重複的教學活動,市俗化爲“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師的法寶”的教育信條。這樣的教育是不道德、甚至反道德的。“合道德”的教育不是不要文化成績,也不是不要升學率,而是要用“合道德”的方式,讓學生在充滿尊重、關懷、積極、快樂的環境中,在身心健康、精神愉悅的學習過程和充滿自主、合作、探究情趣的校園生活中,取得好的文化成績,獲得高的升學率,把學生“明天的幸福”與“今天的健康成長”有機地統一起來。“合道德”的教育,就是要營造“合道德”的教育環境,造就“合道德”的教師隊伍,實施“合道德”的教育教學與管理,培養“合道德”的有“大家之氣、大家風範”的學生。

“道德課堂”:新課程校本化實施的載體

“課程”應該是學校一切活動的總和,“教學”應該是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的過程,“課堂”應該是學生學習、生活空間的有機整體。基於這樣的理解與認識,我校構建了體現新課程思想的“大課堂”課程教學模式,即由“教室課堂”、“校園課堂”、“社區課堂”組成的“道德課堂”課程教學結構體系,有效地構築了學生生命發展的新時空。

“教室課堂”:包括應考科目教學和公共科目教學兩大系列,力求在針對性、主體性、開放性、創新性上形成突破,並從學校層面明確教學思想、教學原則、教學模式、教學安排、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等,彰顯學科教學的規範和特色。

“校園課堂”:包括校本課程、學生社團、特長生培養、特色主題活動四大系列,是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特長髮展、終身發展而提供的豐富多彩的課程菜單。

“社區課堂”:包括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服務和研究性學習兩個系列。每個學生每學段可以參加一個專題的研究,每學段第一週由年級向所有同學公佈研究性學習專題,讓學生進行選擇,第二週學校根據選題情況組織開題。“社區課堂”利用節假日或在學期中穿插進行,學校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社會調查、社區服務,讓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增長閱歷,鍛鍊才幹,健康成長。

“綜合素質評價”:新課程校本化實施的向標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新課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我校緊緊圍繞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6個方面,即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對評價內容和等級標準,評價緯度及評價主體,評價程序及組織實施,過程促進及成長檔案等方面進行了全面的規劃設計。

將6個方面的評價內容和等級標準進一步細化,分解爲6個一級指標,30個二級指標,60個三級指標。學生的綜合素質評價等級均包括要素等級、維度等級、綜合等級,以A、B、C、D 4個等級呈現。採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年級評價、學校評價等多主體評價方式,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

爲了充分發揮綜合素質評價工作的教育功能,我們將該項工作過程化、常規化。首先是注重過程的自我教育功能。一月評價一次,一月公佈一次,形成激勵機制。其次是採用“在過程累計的基礎上形成學期評價”的方法,克服了“一次性評價”的侷限性,給學生提供自我提高的機會。在過程促進的同時,注重成果應用。一是促進師生的自我反思,定期整理,分析各階段評價的信息,及時、恰當地向學生、教師反饋。引導學生體驗成功,正視不足,明確努力方向;指導教師反思教育行爲,深入瞭解學生的進步和不足,及時給與有針對性的指導,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二是用教育質量監控定期整理、分析評價信息,診斷學生髮展、教師教學和學校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改進建議。把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與教師、學校管理評價結合起來,多渠道發揮它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入推進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導向作用。三是作爲普通高中學生畢業的基本依據,綜合素質評價結果是衡量學生是否達到普通高中畢業標準的基本依據之一,凡有一項或一項以上基礎性發展目標3年總評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普通高中畢業證書。四是作爲高校招生錄取的依據,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總表將放進招生檔案,作爲高等學校招生錄取的依據之一。成長檔案通過學生成長記錄袋來記錄,成長記錄袋中包括每月的過程評價表,每學期的評價表,3年的總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六個方面突出表現的材料和其他有價值的材料。

爲了客觀真實地描述學生在校3年的成長足跡,並指導學生形成學業規劃和人生規劃,我校製作了《江蘇省邗江中學(集團)學生成長指導手冊》,每學年一冊。其中“選科指導手冊篇”從普通高中課程結構簡介,各學科課程配置方案、校園課堂和社區課堂開設方案及說明,選課原則及建議,選課須知及選課程序4個方面爲同學們提供了相關信息。“綜合素質評價篇”則在道德品質、公民素養、交流與合作、學習能力、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6個方面指導學生關注自身特長和潛能,並引導學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綜合素質。

“共同信念的優秀集體”:

新課程校本化實施的關鍵

新課程實施的水平和成敗,關鍵在每一個參與行動的教師的認識程度與行爲能力。我校緊緊抓住“強化共同信

念”與“提升實施能力”兩個重點,努力建設具有共同教育信念的優秀集體,確保校本化實施國家新課程方案的全面成功。

在新課程實施之初和實施的整個過程,通過反覆的學習、研討、交流,在全體教師中,不斷強化並牢固確立了3個共同信念:一是作爲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不存在要不要改的問題,而是怎麼改,怎麼改好的問題;二是課程改革事關學生的終身發展,試驗不得,試驗不起,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要確保成功,就必須加強學習,加強研究,積極穩妥地推進;三是此次高中課程改革對基層學校和一線教師是挑戰,更是機遇,誰抓住了機遇,誰就在新一輪競爭中贏得了發展的先機。 轉貼於

爲了改變教師舊有的教育教學行爲習慣,全面提高新課程實施的組織程度和能力,把共同的信念轉化爲每一個教師教學的具體行爲和學校課程教學的基本環節便成爲重中之重,我校的主要做法如下。

制度規範。我校廢止了一切與新課程實施不相匹配的舊規章制度,提交併由教職工代表大會通過了體現校本特色的《江蘇省邗江中學實施高中課程改革整體方案》、《江蘇省邗江中學新課程學科教學計劃》、《江蘇省邗江中學新課程背景下課程設置和教學管理的新規定》、《江蘇省邗江中學新課程背景下教學常規的幾項剛性規定》、《江蘇省邗江中學學分管理辦法》等近50個體系化的教學規程和管理制度。爲加強過程管理,實行基層單位週報制度,每週五下午五點前,將本週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總結,並進行自我評價,同時上交下週工作安排,學校彙總後交由相關主管部門進行評價並公佈。這些制度有效規範了教與學的行爲,形成了有利於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素質全面提高的評價機制,建立了適應新課程實施需要的教學管理體系。

研究引領。爲了穩妥推進和確保質量,提倡全校教師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研究,人人做實踐的思考者和思考的實踐者,紮實有效地開展全校性研究。一是科研課題研究。在骨幹教師的帶領下,按照“課題爲載體,項目負責制,全校一體化”的思路,全體教師參加了全國“十五”規劃重點課題《過有道德的課堂生活》和《主體性教學模式與研究性學習方式的研究》等5個省級課題,以及“十一五”期間省教育科學規劃重點課題《校本課程質量保障體系的研究》、《道德課堂的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和《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等4個立項課題的研究;編寫了《聚焦新課程》、《道德課堂》(上、下)、《中國古典詩歌讀本》、《毛澤東和他的詩詞》等20多本專著。二是構建新課程體系和制定教學規範的研究。《江蘇省邗江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江蘇省邗江中學學生成長指導手冊》、《江蘇省邗江中學校本課程實施方案》、《江蘇省邗江中學特長生培養實施方案》、《江蘇省邗江中學特色主題教育實施方案》、《江蘇省邗江中學社會綜合實踐活動實施細則》等近20種體系化、規範化的設計與規程,立體構建和有效規範了我校的課程設置與教師的教學行爲。三是以“課堂”爲重點的教學基本環節的研究。學校按照“讀(閱讀文體)—思(思考問題)—議(討論交流)—論(闡述見解)”的課堂結構模式,先規範教師“入格“,然後再引領“出格”,形成教師各自的風格特點,確保新課程實施之初課堂主體性的落實。以“主體性課堂模式”研究爲中心,狠抓“備課中學生活動組織設計”、“作業效率”、“考試效能”等教學環節的研究,提升了全體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教學環節新特點、新要求的理解與認識,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有效度。

校本課程教案 篇五

中國地方高校既肩負着培養地方基層專業人才的責任,也承擔着提高國民素質教育的任務。我國地方高校一直承擔着使命,爲全民素質教育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爲各地基層培養了大批踏實敬業、會學善用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加強旨在提高專業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指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是目前人才培養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今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切入點和突破口。”探討地方高校教師教育專業實踐課程,是爲了更好地修訂課程方案,切實地培養與提高學生實踐的能力。

2高校類型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重點

地方高校人才目標是培養會學善用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以此爲目標的高校被歸屬於教學型大學。這類高校畢業的學生,多數在企業或事業單位居於執行層,從事執行工作或管理一個小型團隊,因此要求既有動手操作能力,又有一定的管理和研究能力,總之是應用型的人才。吳國英將高校類型與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重點做了清晰地表述。地方高校教師教育專業需要通過符合教育規律的實踐課程方案,經過實驗、實習、實踐,四年不斷線地實踐教學活動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執行、解決問題、協調能力。然而,當前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高校教師教育專業實踐課程方案陳舊,即專業實習+教育實習=實踐教學。

3地方高校實踐課程存在的問題

3.1課程方案與人才培養目標不符

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中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通過課程來完成。目前,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多以社會需求爲導向,追求社會價值爲取向。通常情況下,課程價值取向也應隨之轉變,並圍繞人才培養目標設置課程方案。現實情形卻差強人意,許多地方高校實踐課程多年如故。在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時,最爲重要的課程方案未能同步跟上。課程設置與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脫節,導致頻繁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只流於形式。首先實踐課程門數絕對少。以實踐性較強的地理科學(教師教育)專業爲例,教學型大學的實驗和實踐性課程基本爲6門,包括2門教育實踐課程。研究型大學地理科學專業實驗和實踐性課程一般在10門左右。僅課程數量而言教學型大學就明顯少於研究型大學。其次學時、學分執行最低標準。仍以地理科學(教師教育)專業爲例,高等學校地理科學專業規範建議課程教學按16~18學時折算1學分,實踐教學按32~36學時折算爲1學分,集中實踐性教學環節按每週折算爲1學分的方法折算。教學型大學執行的都是最低標準,而有條件的高校或研究型大學相同學時折算的學分要低許多。再次專業特色不突出。教學型大學教師教育專業實驗、實踐課程基本是專業實習與教育實習近平分秋色,導致既沒有突出專業特點,也無教師教育專業特色。

3.2模塊化課程方案尚未建立

模塊化是指“一個專業內單一的教學活動組合成(不同的)主題式教學單位(即模塊)”。模塊化課程更加地關注課程與課程之間、課程羣與課程羣之間的構造關係及其配置過程。每一模塊生成的過程,就是對課程與課程、課程羣與課程羣之間邏輯關係進行綜合分析、優化的過程。模塊化課程體系的構建顯然需要經歷細緻地推敲、嚴密地論證,否則只能是全部知識的拼盤。地方高校模塊化課程體系尚未建立。

4地方高校實踐課程問題成因

4.1人才培養目標失準

近些年,高校數量增加、社會需求多樣並伴有結構性就業失衡導致部分大學迷失了人才培養目標,走錯了辦學方向。人才培養目標迷失、學校定位欠佳最明顯的是省屬本科院校,它們處於高等教育中間層次,前有部屬重點大學,後有新生本科院校,不能準確地把握高等教育動態與本校的辦學情況,很容易被社會風潮帶着走。人才培養目標失準,一般表現在人才培養目標虛高,超出了學校及專業教育的實際情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造成了虎頭蛇尾的現象。人才培養目標虛高表現在:一是課程方案制訂時就已經低於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二是變相或不執行課程方案。

4.2課程方案指導意見的束縛

高校課程方案的結構與設計是經校級最高決策機構確定後再交由職能部門具體負責,並提出“指導意見”,其中最具實質性的內容就是給出課程方案統一的“專業課程體系框架表”,明確要求各專業培養方案在制訂時遵照執行,實際上是對課程決策的指導和框限。根據學校課程設置及指導意見的要求各專業在設計課程方案時,只能在專業課程安排上進行抉擇。

4.3利益羣體的阻礙

校本課程教案 篇六

〔中圖分類號〕 G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20—0019—01

校本課程開發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一個亮點。校本課程實施是校本課程開發中的重要環節,它將直接影響校本課程開發的成敗。而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影響校本課程順利實施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爲校本課程本身、校內因素和校外因素三方面。筆者認爲,必須充分考慮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因素,才能保證校本課程順利實施。

一、校本課程本身質量影響校本課程實施

成功的課程實施來自於切實的課程方案。設計課程方案要考慮到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和實施課程所需資源,故課程方案本身的特點對課程實施有着重要的影響。好的課程方案應具有:①合理性。課程方案本身要合乎邏輯,其理念、目標和手段在實施層面上應適合課程實施地區、學校的實際。②相對優越性。相對於原有的課程方案而言,新的課程方案應具有自己的長處或優勢,如理念的時代性、目標的完善性、手段的多樣性、評價的科學性等。③推廣度。一般而言,課程方案推廣的範圍小,其實施起來相對較爲容易,如果推廣的範圍廣,課程實施就會困難重重。

二、校內因素是保障校本課程實施的核心因素

1.校長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保障因素。在校本課程開發中,校長是教師羣體參與課程開發的領導力量,同時也是激發教師進行校本課程開發的動力。因此,校長需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觀,要具有課程開發意識,能夠意識到校本課程的重要性。

2.教師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決定因素。在校本課程中,教師既是校本課程計劃的設計者,又是校本課程實施的主要參與者,還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者。教師的思維和行動直接影響校本課程實施能否順利進行。然而就目前狀況而言,大多數任課教師不具備校本教學的知識和經驗,更有部分教師還不能很清楚地認識自己在校本課程實施中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更應是課程的理解者和開發者的定位。課程意識淡薄與課程開發能力欠缺成爲影響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

3.學生是校本課程實施效果的體現者和保障因素。在校本實施中,學生既是校本課程實施的出發點,又是校本課程實施的歸宿,是校本課程實施不可缺少的保障因素。在校本課程實施中,學生是課程實施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學生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塑造豐富的情感、客觀的態度及正確的人生觀,這樣的過程只有學生的主動參與,針對學生個性的心理結構的構建才能成爲可能,校本課程才能順利實施。

三、校外因素是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重要因素

1.地方教育部門對校本課程實施的管理。校本課程的合理開發,需要有必需的設備與經費上的支持。如果地方教育部門重視校本課程開發,那麼校本課程實施所需的經費和人力投入及對師資隊伍的建設就會較爲充足,從而爲校本課程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

2.社區和家長是校本課程設施的必要保證。社區人士和學生家長作爲校本課程開發的參與者之一,能夠對校本課程實施提供指導和幫助。如果家長支持校本課程開發,那麼,他們就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校本課程實施當中;如果家長一味注重學生的成績,忽視校本課程開發對於學生的幫助,那麼學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消極地對待校本課程實施。

四、對於實施校本課程的建議

1.政策支持。我國的教育體制決定更多的教育決策爲教育行政部,而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下放權力,賦予學校教師課程開發權力,也就是說我國正逐步向中央、地方、學校均權的方向發展。因此,校本課程實施就從政策上得到了支持。

2.經費援助。校本課程實施需要大量財力和物力上的支持,因此需要經濟作保障。對於學校的經濟來源,不應只是養眼於教育行政部門的撥款,應該尋求更多的途徑,保證校本課程實施的經費。

校本課程教案 篇七

論文摘要:精品課程檔案是教學檔案的一部分,從精品課程檔案建設的現狀入手進行剖析,指出了精品課程材料歸檔的範圍,並就如何加強精品課程檔案建設,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進行了論述。

論文關鍵詞:精品課程;檔案工作;教學資源

精品課程建設是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以下簡稱“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003年4月,教育部頒發《關於啓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全國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作正式啓動。2003~2010年,教育部已經評選出國家精品課程3862門,同時各省教育行政部門實施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各高校實施校級的精品課程建設,精品課程從上到下,形成三級建設體系。

精品課程是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學水平的優秀課程,體現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具有豐富的教學內容、嚴格的教學管理與優秀的教學效果。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等各種載體形式的原始記錄,構成了精品課程檔案。精品課程檔案是教學檔案的一部分,傳統的教學檔案多是紙質材料,精品課程的申報、評審、運行、驗收等整個過程,其材料主要以電子文件爲主。[1]精品課程注重信息技術教學手段的使用,將課程的教學內容上網並免費開放,在課程網站上與之有關的通知文件和課程共享資源,有效記錄、保存精品課程檔案,充分挖掘檔案信息,對推動高校教學改革和課程建設,促進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有重要意義。

一、精品課程檔案的內容

1.正確界定精品課程檔案的內涵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範性課程。精品課程檔案內涵相當廣泛,有體現精品課程建設過程的,如精品課程建設規劃、申報材料及批准、中期評估以及結題驗收、總結等;有體現教學共性資料的,如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進度表、實驗大綱、實驗指導書、實驗室及校外實習基地建設規劃、聽課情況記錄、教學工作總結、重要教研活動記錄、教材建設、考試大綱、試題庫、學生成績等;但更多的是教師個性化的資料,如典型教案、多媒體課件、授課錄像、教學研究項目和成果、教學心得、教學分析、教學效果的評價材料,以及從報刊、雜誌、網絡上摘抄或剪輯的文字資料或圖片、聲像資料等。

正確界定精品課程檔案的內涵,是爲了瞭解哪些材料屬於歸檔材料。精品課程在申報、評審、運行、驗收整個過程中,其材料基本以電子文件爲主。如申請書及其彙總表格直接通過網絡報送電子版,授課錄像、教學大綱、教案、習題、實踐指導、參考文獻等教學資源製作成網頁形式,只需報送網址。產生的紙質歸檔材料主要是上級教育管理部門的申報通知、正式公佈年度精品課程函件以及學校簽字蓋章的精品課程申報表。網頁形式的課程資源和實體資料兩種都要儲存備份。

2.按項目建設過程分類產生的歸檔材料

精品課程項目建設過程中產生的歸檔材料包括申報、評審、運行、檢查驗收等全部過程。

申報階段的材料要求:“課程網站至少提供有該課程的教學大綱、授課教案、習題、實踐(實驗、實訓、實習)指導、參考文獻目錄等材料,以及至少3位主講教師(包括課程負責人在內)每人不少於45分鐘的現場教學錄像(鼓勵將課件或全程授課錄像上網參評),且必須按照‘精品課程教學錄像上網技術標準’製作,申報學校在申報平臺上,登錄‘精品課程工作網站’,錄入本年度推薦的精品課程名稱、課程負責人、學校名稱、課程網址等信息”。

運行階段的材料要求:“申報課程被評爲精品課程後,要保證課程網站暢通,免費開放課程資源,不斷更新上網內容,並要求“每門精品課程上網內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於10%”。精品課程教學資源可分爲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大類。有形資源包括教學內容、教材、師資隊伍、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研究與改革、教學效果及特色、學校政策支持及輻射等指標,也就是說每項內容發生較大改變,其相應的材料也應做變更並歸檔。以師資隊伍爲例,如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工作發生變動,所在學院應及時填寫變更決定,上交學校主管部門備案,並報送精品課程授予單位。無形資源是指蘊含在課程建設與改革中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指導思想,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靈魂,有形資源正是這種無形資源應用於課程改革與實踐產生的成果,如果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有所調整,其課程的教學理念也可能發生一些改變。

檢查驗收階段的材料要求:“對於2003至2009年的國家精品課程,高教司將按年度單獨進行復核,根據複覈情況決定是否保留或取消其國家精品課程稱號”。“在享受‘國家精品課程’榮譽稱號期間,將其上網內容的非商業性使用權自然授予全國各高等學校”。

二、精品課程檔案建設現狀

1.檔案意識薄弱,職責不明確

在精品課程檔案管理工作中,領導重視與否是關係到課程檔案管理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在項目申報階段,由於時間緊,同時還有許多具體的工作需要協調,相關部門和相關人員比較重視申報材料的填報,材料按照上級教育主管部門要求準備得比較完備,而對精品課程檔案工作缺乏應有的重視。精品課程檔案的蒐集以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爲主,以高校教學管理和高校檔案管理部門參與爲輔,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沒有受過系統的檔案訓練,對檔案價值和檔案工作規律缺乏瞭解,忽視建立健全教學檔案資源規範制度等教學檔案基礎工作,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產生的原始記錄沒有及時收集、歸檔,當需要查詢和使用時,無處可找。檔案管理部門基本上你交多少,我管多少,對課程檔案工作缺乏責任意識。

2.精品課程檔案建設規範性、系統性不強

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持續性的實踐過程,需要從教學理念、教學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改革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其檔案建設也需從申報、評審、運行直至驗收的全過程進行管理。但精品課程沒有明確的建設週期,只有部級精品課程在文件中提出“榮譽稱號有效期5年”,一些精品課程的運行過程中檔案建設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狀態,而且由於精品課程建設要求以網頁的形式展現其教學資源,其檔案資源以電子文件爲主,傳遞過程中或因計算機網絡等產生技術問題,一些課程的網站建設處於隨意狀態。

目前,高校教學文件材料歸檔規範主要限於校級,精品課程檔案基本上是教學院部上交多少給教學管理部門,教學管理部門再移交多少給學校檔案管理部門。且教學院部的文件(檔案)二級管理沒有統一規範,各部門、各院部自行建設,自行管理本單位基礎資料。有的院部將精品課程檔案全部移交給學校,既給學校檔案管理帶來負擔,也造成查閱不便;有的院部將精品課程檔案移交學校時,由於從檔案形成到歸檔時間過長,部分主要材料遺失,致使精品課程檔案建設的完整性、準確性得不到保證。

三、精品課程檔案的構建

1.強化檔案意識

領導重視,將精品課程檔案工作納入學校整體規劃,增加投入,改善檔案保管條件;增強精品課程負責人和主講教師的檔案意識,檔案工作是長期積累的結果,教師要注重收集精品課程教學過程中產生的檔案材料,並及時上交;穩定專職檔案管理人員隊伍,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明確管理職責

按照文件規定,精品課程檔案的管理由申報學校存檔。高校要加強對精品課程檔案的管理,課程負責人及其團隊、課程建設所在院部、教學管理部門、學校檔案管理部門各司其責,按照工作流程,使精品課程檔案管理工作長期有序地進行。課程建設團隊是精品課程檔案建立和利用的最大主體,應指定專人負責材料整理、申報、彙總及歸檔,並將課程檔案管理與日常的教學緊密結合;課程建設所在院部不僅要加強前期申報階段的材料整理,而且要強化後期建設的檢查、督促;教學管理部門要按照上級教育部門的通知文件,對精品課程檔案建設定期檢查和驗收,建立考覈與激勵制度;學校檔案管理部門要加強檔案宣傳,擬定精品課程歸檔範圍,明確歸檔材料要求,加強對精品課程檔案的編研,檔案人員要充分挖掘精品課程檔案內容,並能根據教學人員需求,將收集的文獻資料信息進行分析研究,經過科學歸納、篩選、整理和集中,由一次文獻、二次文獻向三次文獻加工發展,形成系統、權威、深層次的信息,使其具有實用性、時效性。

3.建立科學規範的檔案管理流程,強化全過程管理

精品課程檔案管理規範與流程的設計要符合課程教學的基本規律與要求,以每門課程爲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進行歸檔,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內容上要保持連續性和成套性,教學過程和建設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都不能缺失。考慮到精品課程沒有明確的驗收要求,則更應當注重過程材料的歸檔。重要批覆文件作爲事件的結果可以先行單獨存檔,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紙質文件與電子文件並存,重要的聲像文件如課堂教學錄像可以以光盤的形式備份,網頁形式的課程資料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課程負責人和教學管理部門都應留有備份。

4.加強數字化和網絡化管理

將精品課程檔案建設與課程自身結合起來,以網絡爲載體,建立一個以共享、開放和立體化爲特色的教學模式,通過課程網絡向校內外師生提供課程共享資源。一是對課程檔案的文字、圖片、錄像等材料及時進行數字化處理,並通過教學系統平臺運轉,共同使用,把電子化歸檔和紙質材料歸檔保管相結合,提高精品課程檔案的利用與效能。二是建立檔案的實體資料庫和網絡資料庫,實現實體資料庫與網絡資料庫的雙重儲存。合理設計課程網絡資料庫的數據結構和界面,充分體現課程教學環節和流程的特點,反映多形式教學檔案資料的內在聯繫,形成系統完整的教學檔案。

校本課程教案 篇八

目前,校本課程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但關鍵要把握好“校本和發展”二個方面,即應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發揮師生的主體作用,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的個性和特長的發展,形成和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促進學校的發展。本方案自始至終貫徹這一思想。

評價內容

第一部分:整體評價

一、校本課程開發意義

1、落實素質教育目標;

2、體現二個“有利於”。即滿足學生髮展的實際需要,有利於個性和特長的充分發展;體現學校的辦學哲學,有利於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

二、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

1、前期準備工作充分性。主要包括學校情況分析、學生需求調查及民主決策等等;

2、校本課程開發過程完備性。主要環節:情境分析、目標設置、組織與實施、評價與改進。

3、開發主體的多元化。主體是教師,同時可以吸收專家、家長、學生等參與。

三、校本課程基本構成要素齊全。主要包括《課程綱要》或《課程實施指南》,教學材料及教輔材料等。

四、課程目標的評價

1、課程目標的科學性。選擇的目標必須是正確的,遵循教育發展規律和學生的成長規律。

2、課程目標的個性性。關注學生個性和特長目標,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目標。

3、課程目標的現實性。重視學生需求,同時考慮到目標達到的可能性。

4、課程目標的完備性。在個性目標明確的基礎上,全面落實國家基礎教育總目標;形成目標系統。

第二部分:組織與實施的評價

一、課程構成要素的開發。

1、合理選擇和確定校本課程的構成要素。根據課程目標和教學需要,合理選擇和確定課程綱要、教科書、教師用書、練習冊、實驗基地、輔助材料等課程構成要素,使之配合協調。

2、積極開發確定的各課程構成要素,並且達到教學活動需求。

二、課程內容的組織

1、課程內容具有科學性,符合青少身心發展特點。

2、課程內容符合已確定的課程目標。落實素質教育,具有載體性。

3、課程內容安排科學合理,建立在心理學和教育學基礎之上。

4、根據需要向師生提供教學活動有關資源。

三、合理選擇課程的呈現形式。呈現的形式和內容相統一,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實現,有利於教與學活動的開展。一般應採用活動課程、綜合課程、核心課程、綜合實踐課程、隱性課程、選修課程等形式。

四、課程實施

1、廣泛宣傳。充分向學生、學生家長和學校有關教師介紹課程實施的要求和步驟,力求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

2、努力實現學與教方法的變革。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探索與實踐。

3、培養學生的個性特長,重視創辦學校特色。

4、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實施教學活動。

5、教學時間安排合理。

6、形成同課程教學相配套的評價辦法,並積極施行。

第三部分:課程的評價與完善工作的評價

一、課程的評價

1、教學實施中重視信息的收集、分析、反饋,渠道暢通。

2、制訂並實施合理的課程評價方法。

3、有專人負責進行評價工作。

二、課程的完善

1、定期組織力量進行修訂或重建,不斷完善校本課程。

2、有專人負責進行修訂或重建工作。

第四部分:課程建設的保障體系

一、學校高度重視校本課程建設,明確校長是主要責任人,指定某處室進行日常管理工作。

二、成立學校課程審查委員會。形成校本課程開發方案,審定學校課程開發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