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勸學教案【精品多篇】

勸學教案【精品多篇】

勸學教案 篇一

教學設想

教學重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呂蒙與魯肅對話的含義。

可通過朗讀來揣摩領會人物形象,讓學生進行討論來理解課文。

安排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入。

三國時期吳國有位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屢勸他多學點知識,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還自以爲自己一介武夫,讀書有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怎樣呢?讓我們來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簡介作者作品。

1、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著有《司馬文正公集})。

2、《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一千

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司馬光編纂此書的目的是爲統治者治國提供歷史經驗和教訓的。

三、學生齊讀課文。

1、掌握下列加點詞的意思。

但當涉獵:只見往事:知道以爲:認爲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①蒙辭以軍中多務

應理解爲:“蒙以軍中多務辭,以:拿,用,介詞。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長兄怎樣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何:怎麼,爲何。

四、學生自讀課文,理清課文情節。

1、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2呂蒙接受了孫權的建議嗎?

辭十就學。

3、課文是怎樣表現目蒙學習的效果的?

通過呂蒙與魯肅的“議論”來表現的。

4魯肅與呂蒙一番交談後,有何舉動?

結友。

5、概括情節:勸學~就學一議論~結友。

6思考:課文在情節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

理解:①詳寫“勸學”、“議論”,尤以“議論”爲甚;“就學”、“結友’測一筆帶過。②正面寫“勸學”經過,通過“議論”之後用魯肅的驚歎,從側面寫呂蒙學業的長進。③情節以人物對話爲主。

五、分析對話,體會人物形象。

1、請一位同學朗讀孫權的話。

思考討論:

①“不可不學!”寫出了怎樣的口氣?表現了怎樣的心理?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不可置否,表現了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關心、厚望。

②“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表達了怎樣的心態?

“邪”表示反問語氣,譯爲“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③“卿言多勞,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這樣說有何作用?

現身說法,鼓勵呂蒙求學,可謂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說明:這番勸言,表現出孫權的善勸。既有嚴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那種莊重而語重心長的神態斑然可見。

2、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蒙、肅對話,要求儘量讀難說話時的語氣語調。

思考討論:

①“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一句可見魯肅當時怎樣的神情和心理?說明了什麼?

十分驚奇的神態,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值不自禁地發出讚歎。這句話從側面反映目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

②“大兄何見事之晚乎!”這句話表現了呂蒙當時怎樣的心情?

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並不是埋怨魯肅,“乎”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

3、齊讀全文,思考:孫、蒙對話與蒙、肅對話在情調上有區別嗎?清說明。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顯得鄭重親切,表明了君臣的關係;蒙、肅皆爲同僚,對話則有一種調侃的趣味蘊含其中。

六、背誦課文。(可當堂檢查)

七、說話訓練:談談你學了這篇課文後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語言表達要清楚,有條理。

八、佈置作業。

完成練習一、二。

板書設計:

孫權勸學

《資冶通鑑》

勸學:辭~就(懇切、關心)

議論:非復吳下阿蒙(驚異、讚歎)

何見事之晚(自得、自豪)

(馬駿)

勸學教案 篇二

一、教學要求

1、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瞭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爲全篇論述皆發源於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繫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並列關係,有的是層遞關係,也要善於區分。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

誦讀教法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 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 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爲學》導入 ,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 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於(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 zhòng 礪lì 參 cān 省 xǐng 跂qì 臾 yú 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複習國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爲”,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爲是它前邊行爲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爲:(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爲: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

。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熟讀課文。

《勸學》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瞭解荀子其人;

②疏通文句,整理積累重要的'實、虛詞的意義與用法,通假字、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固定句式;

③積累本文的名言名句。

(以上爲第一教時之知識目標)

④體會、學習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⑤體會、學習本文嚴密的謀篇佈局特色;

⑥明確如何才能獲得教養。

(以上爲第二教時之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①培養學生聲情並茂地誦讀文言名篇的能力;(第一教時)

②培養學生能據已學、據課注、據語境準確解讀文句的能力;(第一教時)

③凸現知識的生成過程,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自主與合作相結合探究問題能力;(第一教時重疑難文句探究,第二教時重論證方法、思路的探究)

3、人文、情感目標

①在合作探究中讓學生體會和諧合作、雙贏進步的成就感,激發主動、自覺學習的主體意識;(第一、二教時)

②讓學生明白學習之於教養和人生的重要性、學習的基本方法和良好的習慣。(第二教時)

【教學重點】

1、知識目標之②(第一教時),④⑥(第二教時);

2、能力目標之①②(第一教時);

3、人文、情感目標之②(第二教時)

【教學難點】

知識目標之②(第一教時),④(第二教時)

【教學模式】

發現問題——自主思考、合作探究——師生互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教時

一、設境導入

設問1:大家知道在我們國家比較有名的《三字經》嗎?

設問2:《三字經》會背幾句的同學願不願意舉起你驕傲的手?

教師相機導入:從《三字經》導入孟子導入孟母三遷導入人生的“教養”導入本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

教師結合學生的年齡實際略說教養的重要性,然後順勢導入《勸學》。

二、關於荀子

設問:有誰瞭解《勸學》的作者荀子嗎?

學情估計:若有學生舉手,則請其說,教師略作補充;若無則變問爲:不知道的請舉手。如果普遍不知,則由教師介紹荀子。

三、誦讀

全班齊誦,教師諦聽,並可能進行誦讀指瑕。

四、分組合作學習,文句疑難探究。

1、教師略說高中課堂古文學習的新模式,要學習積累的文言知識構成。

2、6人一組,合作進行文句疑難探究。

要求:不做機器做主人,每組成員積極參與,發現自己解決不了的疑難,組內先行探究,本組探究不了的,組長記錄後提交全班探究,全班解決不了的由教師點撥。

3、填寫好探究紀錄,以便交流。

4、教師巡視、參與。

五、各組根據探究記錄,由代表彙報探究情況,教師加以標示

後彙報的組只彙報或補充與前組不同的疑難和知識總結,教師標示後,鼓勵全班同學競答,解決不了的由教師點撥,相關學生記錄。學生沒有關注的重要知識點則由教師補充。

六、教師課堂評價、小結並佈置作業

1、課堂評價側重於本堂課學生的參與表現,以肯定鼓勵爲主;

2、作業:

①每個同學填寫好本課的知識積累卡;

②完成《名師一號》中《勸學》一課的基礎練習(選擇題部分)。

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在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能理解課文內容大意,並背誦全文。

2、在感知語句大意的基礎上,揣摩重點詞語的含義。

3、品味人物對話並說出通過對話表現人物特點的作用。

4、領悟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學重點】

品味對話並說出其中表現人物形象特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計】

1、導入:

同學們喜歡看《三國演義》嗎?知道孫權、呂蒙、魯肅是怎樣的人嗎?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資治通鑑》裏的一則關於品蒙讀書的故事。(板書課題)

2、學生自讀題解,畫出其中介紹《資治通鑑》和司馬光的文字。

3、翻譯課文:

⑴ 齊讀課文。

⑵ 對照註解,自行翻譯課文。

⑶ 根據你對下列詞語所處的上下文內容大意(語境)的理解,揣摩其含義(板書)。

初 謂 豈 邪 掌 但 耳 熟若 就 遂

①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然後全班交流。

② 全班討論翻譯課文

5、分角色朗讀:

① 先同桌練習

② 再請三位同學朗讀

③ 討論

孫權: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親心、期望,語重心長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魯肅:情不自禁的讚歎,十分驚奇的神態。

呂蒙:頗爲自得的神態,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

6、小結:

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呂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他們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說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7、質疑問難

8、鞏固拓展:

① 試背課文(比賽)

② 呂蒙讀書迅速長進對你有什麼啓示?

全班討論

9、作業

勸學教案 篇五

一、基礎字詞

1、識記字音

喉嚨(hóulóng)戰慄(lì)清澈(chè)憎恨(zēng)

翡翠(fěicuì)棲息(qī)蔚藍(wèi)崛起(jué)

2、識別字形

3、分辨詞義

閃爍·閃耀

閃爍: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可以說“閃爍不定”。閃耀:着重指光彩耀眼。可以用於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優美·幽美

都有美的意思。“優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環境,也可以指動作。如“這個跳水運動員的動作很優美”。“幽美”主要指環境幽靜而美好,如“這裏環境幽美”。

二、文學常識

江河,原名於友澤。北京人。1971年高中畢業。任北京膠刃廠工人。職業作家。198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三、經典句段

我和春天一起寫這首詩/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這支歌/海水和冰塊猛烈相撞,船衝向浪頭/我們這樣站着/溫柔地呼喚風,像呼喚姑娘們/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樹木都漲滿綠色的帆

點撥:這些詩句有力地體現了作者對美好春天的嚮往與執著追求。

問題導引

1、詩中的“你”是一個怎樣的形象?爲什麼?

提示:詩中的“你”和“我們”都是青春的象徵,指年輕有爲、有着激情和鬥志的青年一代。

如詩中所說的“你熱情、開朗、像四月的陽光/想象的雲朵在疾風中飄揚/尋找着美好的聲音/愛情的震顫,莊稼的波濤,金屬的鳴響/走向遼遠的地方,放出喉嚨裏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標誌,是青年人的特點。

2、爲什麼“我們”要“一起奔騰”?請列舉詩句舉例回答。

提示:詩人在第4節詩中用了一系列的問句,如“我們又將給大地留下什麼呢”“我們的手臂又將收穫什麼”“我們死去和誕生的地方還有什麼意義”“我們的勞動、創造還有什麼意義”等充分表現了青年一代——在擁有“青蔥的願。

《勸學》教案 篇六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瞭解司馬光及《資治通鑑》;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成語。

2、過程與方法:運用多種方式讀課文,理解文意,揣摩人物說話時的語氣,想象人物的神態和心理活動,進而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聯繫生活,讓學生領悟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二、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詞語;揣摩體會人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讓學生真正領悟到讀書有益於人的發展和完善的道理。

四、教學方法:

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五、課型:

自讀課

六、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看過《三國演義》嗎?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三國鼎立之時,吳王孫權獨霸一方,他手下有員大將名叫呂蒙。此人武藝高強,戰功卓著,曾隨周瑜、程普大破曹操於赤壁,後又襲破關羽,佔領荊州,深受吳王孫權的信賴。可呂蒙有個毛病,不愛讀書學習,孫權屢勸他多學知識,可呂蒙每次都推三阻四,還自以爲一介武夫,讀書何用。這回,孫權又來勸他了,結果如何呢?讓我們來看看《孫權勸學》一文。

(二)、瞭解作者、作品

學生讀註釋(1),勾劃重點。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北宋政治家、史學家。

《資治通鑑》是司馬光主持編纂的一部編年體通史,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爲《資治通鑑》,即爲統治

階級提供政治借鑑。

(三)一讀,讀準字音讀出停頓

1、師範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提示注意生字的讀音

3、強調重點字的讀音

卿(qīng)孰(shú)涉獵(shè)爲博士(wéi)遂(suì)更(gēng)邪(yé)

4、指名學生讀

5、學生齊讀

(四)二讀,讀懂文意

(1)學生結合註釋,邊讀邊翻譯,劃出不懂的詞句,小組討論

(2)學生推舉代表翻譯課文,師糾正學生翻譯的不準確的地方。

(3)師強調重點文言字詞:

但當涉獵:只,只是。孰若孤:誰,哪個。乃始就學:於是,就……

及魯肅過尋陽:到了?的時候。即更刮目相待:重新……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何:怎麼;之:無意義……

(4)請學生找出出自本課的成語並學習

吳下阿蒙:特指原來不好讀書的吳國大將呂蒙。後泛指缺少學識才乾的人

刮目相待:意思是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來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別人,要估計到別人的進步。

(五)三讀,讀出語氣。揣摩人物說話時的神態心理,進而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點

1、孫權是如何勸學的?(學生齊讀孫權的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孫權說話時的語氣神態心理:

“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語重心長,諄諄告誡,嚴厲中又可見對呂蒙的關心、厚望。

“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用反問句式,可見孫權對呂蒙的推脫有一絲不悅和責備。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爲大有所益。”——————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語重心長,言辭懇切。

B、學生表情朗讀孫權的話並試背。

C、引導學生從對孫權語言的分析中概括其性格特點

關愛部下好學善勸

2、這次呂蒙欣然接受孫權的。建議,開始學習,課文是如何表現呂蒙學有長進的?(生答:通過呂蒙於魯肅的論議。學生齊讀二人的對話)

A、師引導學生體會魯肅說話時的神態語氣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簡直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同學們要知道,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說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

(學生表情朗讀魯肅的話並試背)

B、引導學生體會呂蒙應答時的神態語氣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可見呂蒙頗爲自豪自得的神態。

(學生表情朗讀呂蒙的話並試背)

C、聯繫“結友”一句,概括魯肅和呂蒙的性格特點

魯肅:敬才愛才呂蒙:聽勸好學

(六)總結課文內容,指導學生背誦

本文寫的是呂蒙在孫權勸說下“乃始就學”,其才略很快就有驚人的長進而令魯肅歎服並與之“結友”的佳話。先寫孫權勸學,呂蒙就學;後寫魯肅“與蒙論議” ———贊學,“結友而別”。

(七)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在孫權的勸說下,呂蒙通過學習由一介武夫成爲學識淵博的人,並且贏得了魯肅的誇讚,他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啓示?(學生答)古今中外有很多關於讀書的名言:高爾基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莎士比亞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希望同學們要多讀書,讀好書,用豐富的知識武裝自己,幾年之後,當我們再見面時,同學們都不再是當年那個吳下阿蒙了,你們的進步一定會讓老師刮目相待。

作業:寫一篇小短文,談談呂蒙的變化給你的啓示。

板書設計:孫權勸學《資治通鑑》

勸學教案 篇七

教學目的

1、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2、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於)”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從三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方法。

4、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習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虛詞和實詞。

教學難點

對荀子的學習觀的理解。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1、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2、介紹作者、解題;

3、正字正音;

4、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

5、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從七年級學過的課文《爲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輮róu通煣

有yòu通又

知zhì是“智”的古字

暴pù已是“曝”的古字

生xìng通性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結合“思考和練習”二,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5、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指出字音、語氣讀錯的地方。

七、佈置作業。

1、認真閱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二、三、四。

3、熟讀課文,初步自析課文,思考題:

(1)課文的三段各是從什麼角度論述的?

(2)課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它們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二教時

教學要點

1、每組比喻的意義和內在聯繫;

2、論述中心的三個角度;

3、設喻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二、研讀課文。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育什麼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分段試譯,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1、結合課文段落層次分析,討論第一、二題: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跌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討論第三題: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②正反設喻、③反覆設喻,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

三、佈置作業。

1、書面作業:“思考和練習”一;補充練習。

2、背誦全文。

3、用一個寓言故事;用五個以日常生活的事例作喻體的比喻

勸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積累和掌握文言詞類和句式現象;

2、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和對比論證的行文方式;

3、瞭解荀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難點、重點分析】

1、作者以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2、本文的比喻論證有何特點?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本文

由先秦文學談百家爭鳴;綜合上節課所講《秋水》一文莊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簡介

荀子,名況,趙國人。一生主要從事學術活動;主要思想:

1、法后王;

2、人定勝天;

3、人性惡,重視教育。

其思想主要體現有《荀子》一書,被郭沫若稱爲先秦散文四大臺柱之一。其文渾厚,邏輯嚴密。

三、解題

勸,即勸勉,鼓勵。

四、誦讀第一段

1、誦讀的準確。先劃分節奏,糾正字音;

2、學生朗讀第一段;

3、學生歸納其中的詞類現象,文言句式;老師指導;

4、指名學生口譯第一節;

5、文理分析:

⑴ 本節的觀點是什麼?

⑵ 作者採取什麼方法,如何論證觀點的?

⑶ 比喻論證,其中的本體,喻體各是什麼?如何理解喻意?這些比喻的角度有何不同?

⑷ 這一節作者從學習的哪個層而來勸學的。

五、誦讀第二節

1、主要步驟同上(第一節);

2、文理分析:

⑴ 本節的論點是什麼?

⑵ 此節作者依然採取比喻論證,馬上一節不同的是,他採取了一組比喻。

討論:分析、歸納這些比喻論證中的本、喻體及內涵。

⑶ 此節的第一句有內容上如何理解?在結構上起到怎樣作用?

⑷ 這一節從學習的哪個角度來勸學?

六、誦讀第三節

1、主要步驟同上;

2、文理分析:

⑴ 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⑵ 第一次運用比喻論證,分析其此喻意,這一層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展開論證的?

⑶ 第二層除了喻證還運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這一句側重哪個角度的對比?

鍥而舍之,,鍥而不捨,這一句側重哪個方面的對比?

⑷ 最後一層內容如何理解?

⑸ 這一節側重從學習的哪個角度來勸學?

七、全體學生一齊朗讀本文

八、《勸學》是節選,結合本文,拓展思維。本文反映了荀子怎樣的思想

九、結合上面的討論,進一步思考:比喻論證有怎樣的作用

十、作業佈置

1、背誦全文;

2、完成教師佈置的練習題。

【附板書設置】

一、學不可以已

1、通過學習,可超越前人(橫向);

2、通過學習,可提高自身(縱向);

3、總結:只要學習,必有進步,甚至知明而行無過。

──學習的意義

二、學習要善假於物

1、過渡:承上啓下;

2、比喻論證。

──學習的方法

三、學習必須

1、善於積累:正、反;

2、持之以恆:主觀、客觀;

3、用心專一。

──學習的態度、精神

勸學教案 篇九

執教:成都市樹德中學尹德華

說明:該課在20xx年11、26四川省高中語文課堂大賽,獲省級一等獎

授課班級:宜賓市宜賓一中高20xx級七班

教學課時:1課時

課型:四川省高中語文課堂大賽賽課課堂實錄

輔助用具:三張幻燈片。

教師問:“請大家看幻燈片,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具備哪幾種技能?你們想想,大家說一說”

學生答:知識、口才、創新、設計、計算機、想象力……

教師講:黑曼在美國的《未來學家》雜誌上列出了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才應該具備的七種技能?:(展示幻燈片1)展示幻燈片的七種能力,同學們記住,你要想成爲21世紀最受歡迎的人就要從這七個方面去努力。今天我在這個課堂上我要教大家這當中的三種能力:一、篩選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二、說服他人的能力。三、不斷學習的能力。這堂課來學習《勸學》

(教師板書課題:勸學)

教師講:細心的同學就會發現“勸”字我寫的是一個繁體字,這是一個形聲字,形聲字中帶“力”字的普遍有個規律:多有“勉勵”的意思,所以,勸學不能解釋爲“規勸學習”或“勸阻學習”,而應該是勉勵學習。之前提到的七種能力,在《未來學家》雜誌上提及,似乎是對未來的暢想,但是我們的祖先在2300多年荀子就用最爲形象的語言做了最響亮的論述:“學不可以已”(教師板書)這也是全文的首句。同學請回答該怎樣斷句?

學生答:學/不可/以/已“已”是“停止”,全句就是說:要不斷的學習。這是七種能力之一。再看應該怎樣說理?我們都不喜歡別人板着臉孔說教,那麼怎樣有說服力,怎樣將忠言不是說得逆耳而是說得順耳?這是一個人的本事和能力,這就是論證。所以,怎樣有說服力是有方法的,那就是要學會一些論證方法。

好,現在我們來訓練第一種能力:篩選信息、理解信息的能力,並用這個能力來練習背誦。也許有同學會說背誦多簡單;也許有同學會說背誦太難。那麼通過這堂課的訓練,所有的同學都會覺得很容易。有一個詞彙:“讀書”,不知大家留意了嗎?生活中我們也常聽到這樣的對話:“王大媽:孩子在哪裏讀書?”“在宜賓中學讀書。”但是實際上,應該改成:“在宜賓中學做作業。”(學生、教師齊笑)“讀書”一詞成爲整個學習行爲的代名詞,足見其重要性,但是卻被我們大家忽略了,今天我要在這個課堂再一次唱響這個詞彙:“讀書”。

教師非常規範而精彩的朗讀。(當堂博得全體師生的熱烈掌聲,在頒獎和總結的大會上再次做了朗讀)。教師指令:“聽教師朗讀的時候要拿起筆來句讀或做圈點”。

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幾個語音:穴(xué)中規(zhòng)

學生再齊讀一遍。

用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來訓練:怎樣篩選信息?怎樣用篩選信息的方法來幫助我們的背誦?先來看看作者選取了哪些比喻的對象,同時講解一些字詞:

(教師板書:藍草講: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靛青從藍草中提取;

水――冰講:冰水爲之而寒於水。這說明客觀事物是可以改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

木講: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中:合乎)直木被火烘烤就變得彎曲。

講:雖有槁暴,不復挺者,使之然也。“雖”字是轉折點,也是背誦的一個重要信息。

金講:故木受繩則直,金就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廣博地學習反省自己,那麼就智慧明達而且行爲沒有過錯。

土講: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教師:請同學看這些所選比喻對象的特點。

學生:(七嘴八舌的2搶答:是金、木、水、火、土,是五行)

教師:你們很了不起,我有個問題:哪裏是火?

學生:使之然也“”字通“,用火烘烤

教師:同學們今天這是一個重大發現,長期以來這個問題都被人們忽略了。《教師教學用書》高中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208頁上這樣寫到:《勸學》的寫作特點是“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說明白,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從今天同學們的發現來看,這句話是值得商榷的,我認爲沒有充分地解讀出該篇的精髓。作者不但不是隨意地選取比喻的對象,而恰恰是用心良苦。“五行”在中國古文化中的重要性自不用說,看看,草木是萬物之本,水是萬物之源。而論據的代表性和概括性更是得以充分的體現。比喻論證不僅要求形象還要求美。這個內容應該可以成爲教參的補充。(全場熱烈的掌聲)

請同學們頭腦中裝着這幾個信息,再次朗誦這個段落,準備背誦。課後用這個相同的方法背誦全文。

學生齊讀。

教師糾正:故/木/受繩/則/直

學習第三段:捕捉信息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學習方法)吾嘗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教師問:“這整個段落的核心句是哪句?”

學生答:“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教師問:“這當中的核心詞彙呢?”

學生:“善假於物也。”

教師講:我記得有句話說:一個最有本事的人,不是看他多有本事,而是所有有本事的人都心甘情願地爲他服務。(全場熱烈的掌聲)

這就是善假於物。那麼同學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假”什麼?怎樣“假”?也就是說在碰到困難的時候,怎樣藉助外物來解決問題?

同學1回答:看資料、查工具書。

同學2回答:我記得一個老總說:21世紀最大的智慧就是剽竊別人的智慧。當然這個“剽竊”是不對的應該改成“借鑑”。要想學好就應該借鑑別人的方法,再勞逸結合。(全場熱烈的掌聲)

教師:很好!大家的掌聲就是對你最好的評價。強調幾點:善――擅長假――藉助物――外物

教師:最後一個自然段,這裏主要說學習中最重要的方法――積累。平時你們有積累的習慣嗎?今天帶了筆記本沒有?是平時就沒有,還是忙着來上課忘了?應該有,所有學科都應該有。不僅要積累,還要分類。

分析: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土――山――風雨

這在哲學上就稱爲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也體現了學科之間是相通的,荀子特別強調積累。

分析:什麼是君子?

學生答:學不可以已就是積累。

教師:一個人不斷地學習,積累,就明瞭禮義。明瞭禮義,就是稱爲君子。這是第一層體現了積累的重要性。第二層: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學生:這是說積累的堅持不懈,要日積月累。

第三層:專心致志。這裏有個難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彝族的語言有一個特點,比如:“一塊黑板擦”他們會說“黑板擦一塊”。請看這裏有個什麼語言現象?

學生:“倒裝”!

教師:什麼倒裝,再具體一點。

學生:定語後置。

教師:彝族的語言現象有些接近古漢語。國中學過的有:“馬之千里者。”(《馬說》)譯爲:千里馬

“石之鏗然有聲者。”(《石種山記》)譯爲:鏗然有聲的石頭。課文的這一句應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勁的筋骨。

第三個能力:說服他人的能力,常用的是打比方的方法,比喻不僅僅是把抽象的事物現象化,而且比喻句本身也很美。下面我們一“寬容”這一對象來做一個練習,學習。要求用比喻句來表達,一句或兩句都行,三個連續的就更棒了,請同學們把它寫下來。(兩分鐘)

學生1:寬容是寒日裏一縷朝陽,寬容是酷暑裏的一屢輕風。

學生2:天空接納了每一片雲彩,無論美醜,所以廣袤無邊;大地擁抱了每一寸土地,無論貧富,所以寬廣無邊,大地擁抱了每一條河流,無論大小,所以無邊無際。(全場掌聲)

教師:看來我們不是缺少這種能力,只是缺少開掘,今天我就是來開掘的。接下來我們再來做一次大膽的嘗試。荀子很了不起,德國號稱哲學之鄉,在那裏產生了無數的哲學界的頂級人才,如:黑格爾、康德、叔本華等。但是現在從這裏的聲音說:“錯了!真正的哲學是在中國,趕快派傳教士到中國去。”這是多麼令人驕傲的信息。那麼在今天的這個名篇當中,就論證這一點來說有沒有不盡如人意甚至是不夠科學的地方呢?同學們敢不敢去懷疑?

學生齊聲說:“敢!”

(讓學生討論了兩分鐘)

學生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蟹是有八隻腳,而不是六隻腳。兒歌裏唱到:螃蟹一呀,爪八個,兩隻眼睛那麼大一個。

學生2:螃蟹的兩個爪不是用來挖洞的,不是它不用心,而是它沒有那個能力。

學生3:蟹和蛇是會挖洞的。蟹和蛇是利用天然的縫隙,用頭鑽進去,轉動身子,產生動力,從而挖成洞穴的。

教師:這也是善假於物。今天教給大家的三種能力,大家有收穫嗎?

學生齊聲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