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科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放大鏡是不同於普通鏡片中間厚兩邊薄的鏡子。而且它還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2、正確使用放大鏡觀察物體。比較用肉眼觀察和用放大鏡觀察的不同。

3、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增強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認識到從肉眼觀察到發明放大鏡是人類的一大進步。

教學重點:瞭解放大鏡的特點和功能。

教學難點:學生正確、規範使用放大鏡,體驗到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的圖像,還能看到物體的許多細節。

教學準備:

演示材料: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三種)、教學課件。

分組實驗器材:放大鏡(有不同放大倍數的)、小六字號的字條、樹葉、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鏡片、水。

教學方法:實際操作。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請了特殊的寶貝過來和大家一起來玩,想必這節課會很有意思,(伸出用布包的鏡子來)你們猜這是什麼呀,那有誰可以過來摸一摸這是什麼啊。

生:可能是個小鏡子,硬硬的……

生:可能是隻筆。

師:那我們怎麼才能知道里面到底是什麼東西呢。

生:打開看看。

師:對。當你從表面不知道這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可以用打開的方法看一看。(鄭重的把包的放大鏡放在展示臺上慢慢打開上面一點)師:現在猜一下,這裏會是什麼。

生:鏡子。(再打開下面一部分)

師:這是什麼?

生:木棒,木棒。(再全打開)

生:是把的圓鏡子。

師:到底叫什麼名字呢?

生:放大鏡。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生:我見我爺爺拿過。

生:我家裏有。師指着另一個知道的孩子: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

師:對,它真的就叫放大鏡。(板書課題)

師: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放大鏡的祕密好不好。(把放大鏡的圖片放到黑板上,把放大鏡的名字放上去)

二、活動一:認識放大鏡的構成

師:平時玩過放大鏡的舉手。生舉手。你是怎麼玩的?

生:老師我拿着放大鏡去照螞蟻來。

生:我去照字來。

生:我沒玩過放大鏡。但是我玩過我奶奶的老花鏡來。

師:每個小組長的桌洞裏,我給每位小朋友都準備了一個放大鏡(3個低倍,1個高倍)大家想不想玩?

生:想玩。

師:想玩可以。但是老師有要求,會玩的才能玩。老師的要求你能做到嗎?

師:小組長輕輕的拿出來。注意要求一放大鏡是玻璃做的,我們要輕拿輕放。要求二不要拿着放大鏡對着太陽,那樣會灼傷眼睛。明白我的要求了嗎?

師:老師就喜歡遵守規則的小朋友。

師:好。那我們先看一看摸一摸它和我們普通的玻璃片有什麼不一樣生看摸。

師:你們有什麼新發現了嗎?

生:中間厚兩邊薄。

師:你是怎麼發現的?

生:我一摸就摸出來的。

師:那你給大家摸摸看看吧。

生:我摸中間時兩手有這麼大的距離,而摸這裏邊上就有這麼大的距離。

師:你們都摸摸自己的放大鏡都是這樣的嗎?

生:我發現放大鏡的外面都是有個塑料框。

師:他說的是真的嗎?趕快舉出你的放大鏡看看是不是這樣的呢。

師:哦,都有個塑料框。太棒了,他把每個放大鏡都有的共性告訴大家了。你是一個會總結的孩子。(板書名稱)其他小朋友還有什麼發現?

生:還有個把。

師:看看是不是都有個把。我們把這個把稱作鏡柄。

三、活動二:學習放大鏡的使用

師:孩子們真聰明我們認識了放大鏡。大家想不想運用上它來觀察新事物。

師:先彆着急觀察之前我們仍然有要求。大家來看一下大屏幕,(使用放大鏡時,手持放大鏡柄,用放大鏡慢慢的靠近想觀察的事物,直到看清物體爲止,觀察你想要觀察的事物和之前有什麼不同,注意放大鏡不要晃動哦)?

師:現在你明白了嗎?明白了。

師:誰再展示展示應該怎樣來使用放大鏡。生展示。

四、活動三:運用放大鏡去觀察新事物

(設計目的:學會藉助工具觀察事物)?

師:真不錯。你是個活學活用的小孩子。好現在我們就去觀察個字條。能玩出新發現的孩子老師才喜歡。

師:組長拿出1號袋,拿出裏面的字條。開始玩吧。師下去觀察孩子的發現。

生:能把物體放大。

生:我的放大鏡放的大。

師:放大?是嗎?那你上來演示一下它怎麼放大的吧。(孩子來展示臺先把字條放上去。

師:你們記住多大小了嗎?你放大給其他同學看看。生放上放大鏡來看)

師:放大了沒有嗎?真的能放大。

師:有沒有小朋友感覺你放大的比他的還要大呢。高倍的放大鏡上來演示。

師:老師這還有個放大鏡,老師也試試。再放上一遍。剛纔我們發現放大鏡放大字了,那它除了能放大字它還能放大別的嗎?同學們想不想研究一下。

師:你們想放大什麼?

生:(發散思維說)放大指紋。

師:可以放大你身體的任何部位。

生:可以放大字體。

生:可以放大筆,文具盒。

師:你們想用放大鏡觀察這麼多的東西啊。你們感興趣的這些東西都可以用放大鏡來觀察。但是很遺憾,今天老師沒有把小朋友們想觀察的東西都帶過來。但是每個小組老師都給大家準備了(課件招打出來)昆蟲的盒子,裏面有小螞蟻、瓢蟲、樹葉或標本。同學們用放大鏡來觀察這些事物,來看看它們放大後到底是什麼樣子好不好?好。觀察。

五、觀察交流。

(設計目的:知道放大鏡能觀察物體的細節)

師:記住觀察的時候要告訴我放大了之後他們是什麼樣子。

師:誰有新發現了。有兩個以上發現的先上來展示。生把東西放上實物展臺。先說你發現了什麼。然後用放大鏡在展臺上展示一下。生展示觀察螞蟻。

生:我看到了螞蟻肚子上有斜紋了。

生:我看到腿上的花紋了。

生:我看到螞蟻的嘴巴了。

師:本身我們不用放大鏡看不大清楚這麼多細節,而用了放大鏡我們能看到這麼多的細節。(板書:放大鏡可以幫助我們觀察物體的更多細節)

師:誰還觀察了螞蟻。你還有不一樣的發現嗎?那你也上來展示一下吧。我們今天是運用放大鏡觀察了我們想觀察的事物,你知不知道生活當中,叔叔阿姨是用放大鏡觀察什麼了呢?你們想不想知道?(放視頻看放大鏡的應用,望遠鏡是變形的放大鏡)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家發明了各種特殊的放大鏡,他們的作用就更大了。

六、拓展布置作業(讓學生繼續保持愛探索的精神)

科學家利用放大鏡製作了這麼多的工具。那我們能不能利用身邊的事物來製作一個放大鏡呢?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滴管和水,你知道嗎,用他們也能做出放大鏡來。這是滴管,我把它放到水裏使勁一捏,滴管就吸飽了,然後我把裏面的水放出來,它有可能就會變成一個放大鏡,你們信不信、你們試一試,你想放大什麼,你就把吸飽的水滴在你想放大的小物品上(注意小物品不要比水滴大)

生開始操作。

師:怎麼樣你成功的發現放大了嗎?生:看到了。

原來水滴也是天然的放大鏡。看來科學無處不在,在我們的身邊就有。

總結:我們這一節課都在玩什麼呀?放大鏡。玩放大鏡你都發現了什麼呀?我知道了……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一種科學上觀察的工具—放大鏡,以後還會有更多的工具幫助你們進行科學觀察你們願不願意繼續學科學呀?讓我們一起一下口號。”我們愛科學”。

國小科學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摩活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使學生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傳到人的耳朵。

3、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4、通過展示活動,鍛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重點:

1、學生進一步理解聲音的產生、響度與音高的區別。

2、學生能區分樂音和噪聲,瞭解噪聲的危害和控制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展示活動,鍛鍊學生的表達與交流及合作能力。

教學準備:

學生製作的各種樂器。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師生談話導入新課。

二、展示交流。

1、教師公佈規則。

2、學生自由上臺展示自己製作的樂器,並要求加以簡單的介紹。

(教師引導學生對展示的樂器進行評價,並試着提出改進建議)

3、師生共同評出“創意獎”、“製作獎”。

三、拓展。

教師適時的引出噪聲的話題,並引導學生探究控制噪聲的方法。(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

第二課時

一、舉辦演奏會、組間互評

模擬課堂

師:本節課我們通過演奏會的形式,獨奏、合奏一些簡單的樂曲。一方面讓大家展示自己的製作成果,提升興趣;另一方面通過參觀、學習,瞭解其他小組樂器的獨到之處,以便於今後製作出更好的樂器。

活動要求:

1.演奏者要先展示自制的樂器,介紹樂器的發聲原理和特點。

2.觀衆要安靜地傾聽,尊重每一個同學的勞動成果,不能持譏諷的態度。

3.客觀地評價樂器製作水平及演奏效果,最後將評選出優秀製作獎和優秀表演獎。

(學生參與演奏會的學習、欣賞活動,同時填寫下面的評價表,根據其他小組的表現在不同數量的星星中填上顏色。)

評價內容

我們蒐集了所需的全部資料

我們能預測實驗結果,並進行了驗證

我們的樂器演奏效果還不錯

我們小組能密切合作

二、小組自評

模擬課堂

師:本小組在以下這幾個方面表現得怎麼樣?討論一下,客觀地給自己打分。

評價內容

樂器的外形美觀

樂器的設計有創意

樂器演奏的聲音準確、優美

小組成員在演奏時能做到團結、合作

三、改進樂器

模擬課堂

師:經過近三週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穫和感想?如果要對自制的這個樂器進行改進,它將會有什麼新變化?請在“科學記錄本”上畫出結構圖。

國小科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現象,通過實驗瞭解加快蒸發的條件。

2、指導學生觀察、分析、描述水在蒸發時所發生的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學準備:

酒精燈、火柴、小燒杯、水、一塊溼抹布,毛巾等一個大燒杯,有水,一小袋鹽,小藥匙一把,一根玻璃棒。兩個中燒杯,事先貼上標號(1號和2號),半杯水,每組一塊手絹,培養皿,吹風機,小電池,熱水袋,電熨斗,小電風扇

教學過程:

一、初步瞭解蒸發現象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水單元(用溼抹布在黑板上寫一個水字),請你猜測一下,這個“水”會有什麼變化?

2.學會彙報,(變幹了,變成水蒸氣,蒸發掉了等等)

3.這是怎麼回事呢?(或你知道爲什麼嗎?)

4.你看到水蒸氣了嗎?由此,你覺得水蒸氣它是什麼樣的?(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5.小結:像這樣由水變成水蒸氣的現象,我們就叫做蒸發。(板書)

6.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的蒸發現象嗎?

7.學生舉例。

二、知道加快蒸發的三個條件。

1.從剛纔的回答中,唐老師發現大家在平時生活中都是一個有心者,這一點唐老師非常喜歡。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經驗怎麼樣。比如說,唐老師這兒有一塊溼毛巾,你能想到幾種方法讓上面的水蒸發掉呢?

2.學生思考後回答。

3.不錯,其實還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我們什麼也不做,就讓他這樣放在這,過了一段時間後,它會不會幹?對,但這樣做時間就比較長了。

4.那怎樣做能讓這塊毛巾快點幹呢?看哪組想到的方法比較好。

5.小組討論。

彙報時注意說出所需的器材和實驗過程

6.彙報(按方法彙總)

7.唐老師事先準備了幾樣實物,但還有幾組的同學只能對不起你們了,加入到其它組去吧,好嗎?

8.分組實驗

9.剛纔的實驗大家都做得很認真,誰能說說你們觀察到的現象?

10.現在,誰能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怎樣就可以加快蒸發呢?

三、鞏固,小結

1、今天,我們主要研究了水的蒸發,關於這水和水蒸氣,你們還有什麼問題想問嗎?

2.唐老師倒準備了幾個問題,看你們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鹽是從哪來的嗎?(出示鹽)現在,唐老師把它放入燒杯中,攪拌一下(邊說邊演示),現在,我又想把放進去的鹽取回來了,你有辦法嗎?

(2)有1號和2號這樣兩杯水,我想讓1號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發掉,你有什麼辦法?你能讓2號中的水儘量不減少嗎?

國小科學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比較水的方法有很多,認識量筒和毫升。

過程與方法:能用比較的方法認識水的多少。進一步學會用科學實驗來驗證假設的正確與否。學會使用量筒量水的多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及樂於合作交流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利用多種方法比較水的多少,使用量筒,比較出水多了多少。

三、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小組合作法、師生交流法、對比觀察法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爲學生準備三瓶水。三個瓶子中,水面都高低不同。哪個瓶子裏的水多?哪個瓶子裏的水少?還是一樣多?先讓學生觀察一下,然後找幾個學生簡單說說並說出理由。

2、新課教學

1、討論比較水的方法並比較

(1)討論比較水多少的方法。

先提問:要比較這兩個瓶子中哪個瓶子裏的水多,直接用肉眼觀察行不行呢?你認爲可以用什麼辦法呢?小組同學可以討論一下,不要只侷限於一種方法。並進行學生討論交流。再彙報:你們決定用什麼方法來比較?需要用到什麼工具呢?比較的時候要注意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板書方法:倒入同樣的杯子、瓶子比高低;倒入小杯比杯數;用秤比重量……)

(2)學生比較水的多少。

剛纔師生一起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這些辦法都可以來比較水的多少,下面就請學生自主選擇一種辦法來比較兩個瓶子中水的多少。同時,老師要提醒大家在倒水的過程中不要將水倒出來,保證比較的準確度,把學生的比較結果記錄下來。

2、引導學生使用量筒比較水的多少。

(1)引出量筒。

新課教學中已經比較出來兩個瓶子裏水的多少了,那麼其中一個瓶子裏的水比另一個瓶子裏的水多多少呢?怎樣來描述呢?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考。爲了精確地測量水的多少,需要藉助專用測量水的儀器,量筒就是測量液體多少的儀器之一。

(2)認識和使用量筒。

問學生一些問題:觀察量筒,比一比誰的發現多?注意量筒是玻璃做的,我們在觀察使用時要注意什麼?(輕拿輕放)

老師總結:量筒壁上有刻度,這刻的單位是毫升,毫升就是通常用來表示液體的單位。在我們使用的量筒上,每一格刻度代表多少毫升?一次最多可以測量多少毫升的水?

提問:你們認爲在讀數據時,視線應怎樣?出示:(讀數示意圖)視線應與量筒上的刻度與液麪相平。

3、鞏固提高

很多學生一定想馬上使用量筒來測量水的多少了,接着就請各小組用量筒分別測出三個瓶子裏各有多少水?相差多少水?把測量的結果寫在探究記錄紙上。各組彙報測量結果。

4、小結延伸。

師生總結本課內容。就怎樣比較水的多少進行了研究,大家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新的問題嗎?在生活中,大多數液體的包裝材料上都標有具體多少毫升的數據,請大家注意觀察。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國小科學備課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材料經過加工、改造、優化後,它的性能會發生改變。

2、性能得到改變與優化的材料可以用來製作具有一定功能的物品。

科學探究:

1、通過折的方法對普通的紙進行簡單加工與改造,比較紙在改變前後的變化。

2、在老師引導下,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紙摺疊前後紙的承重、隔熱、彈性等方面的變化。

科學態度:

1、激發學生加工、改造材料的興趣。

2、嘗試多角度、多方式地認識材料。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

瞭解材料會隨着人類的需求而不斷改進。

二、教學準備

1、學生材料:普通A4紙、橡皮、訂書機、方形塑料盒、熱水、活動手冊、小盒子、卡紙帶。

2、教師材料:瓦楞紙板、課件、紙彈簧、普通A4紙、紙彈簧禮盒。

三、教學過程

(一)任務驅動、展示交流

1、(出示一張普通A4紙)小朋友們,認識嗎?這是一張普通的(白紙)(板書:普通紙)它有什麼特點呢?(板書:薄、軟、容易撕、可以畫……)

2、你有什麼辦法讓這張紙發生變化嗎?

3、今天,老師沒有帶剪刀、彩色筆等工具,所以,我們用折的方法讓它發生神奇的變化。注意,是神奇的變化。到底有多神奇呢?我們來看,這張普通的紙橫跨在盒子上,不能承受小木塊的重量。(演示)我們要來折一折,讓這張紙橫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訂書機的重量。想挑戰嗎?(ppt出示要求:挑戰任務1:讓加工後的紙橫跨在盒子上,能承受訂書機的重量!挑戰時間:2分鐘,音樂響起,停止挑戰。)注意,成功的小組要保護好自己的紙,等會要上臺來展示的哦!材料在桌子上,白紙每人一張,塑料盒和訂書機同桌共用。

4、學生活動:每人一張白紙,嘗試着用折的方法讓白紙能承受訂書機的重量。

5、(瓦楞狀紙)上臺接受挑戰,展示說一說,你是怎麼折的?(Ppt出示)

6、其他成功的同學也是這樣折的嗎?一樣的嗎?

(二)實驗探究、交流研討

1、是什麼讓這張白紙產生了神奇的力量呢?這兩張紙有什麼不一樣嗎?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摺疊後白紙側面的形狀。這種波浪形的紙,(板書記錄紙的側面形狀)我們把它叫做瓦楞狀紙。(板書:瓦楞狀紙)

2、經過我們的加工,瓦楞狀紙產生了神奇的力量,能承受比較重的東西,那它還有其他方面的變化嗎?讓我們一起來測試一下紙的變化。怎麼測試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實驗記錄單。會操作嗎?真的會?那老師要考考你了,摸一摸該怎麼來操作?實驗之前,老師還有一些小小的提醒:兩人合作;每個小朋友都操作一下,記錄在活動手冊上。完成後,整理材料上交。特別提醒,手拿玻璃瓶時小心燙手!

3、彙報交流(板書:承重本領好,隔熱好,有彈性)

(三)舉例應用、引導思考

1、你在哪裏見到過瓦楞狀紙?介紹瓦楞狀紙的應用。

2、觀察瓦楞紙板。瓦楞紙板是什麼形狀的?爲什麼要這麼設計?

3、(ppt)出示各種瓦楞狀紙的應用,思考:這些物品爲什麼要用瓦楞狀的紙做?

4、小結:我們把一張白紙折成瓦楞狀的紙後,它的承重能力變強了,隔熱效果好了,而且還有彈性了。

(四)課後延伸、演示操作

1、今天,我們利用了折一折這麼簡單的方法,加工了一張白紙,使這張白紙發生了神奇的變化。其實,生活中,我們可以利用一些簡單的方法對一些常見的材料進行加工改造,讓它們發揮更大的作用。

2、課後,我們嘗試着在報紙上刷一層食用油,再拿一張沒有加工過的報紙,往兩張紙上分別滴上一滴水,觀察它們的變化。播放視頻。(活動手冊)

國小科學教案 篇六

一、課程標準:

1、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爲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

2、能通過栽培瞭解植物的生長過程。

3、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二)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知道我們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1、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學習成果評價

(一)概念發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探究能力:

1、能夠描述職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五、教學材料:

圖片、自制“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圖”、佈置學生收集、閱讀植物方面的資料和圖片

六、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師生互動的目的

教學反饋

集中話題

1、前面我們觀察瞭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聯繫最密切的要數——?(各種各樣的植物)。

2、這個單元我們一起來看看各種各樣的植物。

3、板書課題

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植物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植物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1、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說一說,感受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教師補充一些學生沒有說過的植物並小結:植物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剛纔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植物爲人們提供營養,那麼你們知道各種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們吃嗎?

教師及時點撥學生認識植物的各個部分名稱。

同學們對植物的各個部分的認識都很準確,如果請你畫一株完整的植物,會畫嗎?

評價時,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六個器官方面進行評價。

認識植物對人類的多方面貢獻,感受植物與人類的和諧。

認識植物的局部。

引導學生用圖畫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稱。

回顧和解釋

這一課學習的課題是《植物和我們》,植物和我們有哪些關係?

鼓勵學生說出這節課的收穫。主要從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貢獻等方面說。

國小科學教案 篇七

一、教材分析

《油菜花開了》是國小科學四年級下冊“新的生命”單元第一課。本課安排了三個活動:觀察一棵油菜;觀察一朵油菜花;觀察一棵油菜的花。從這三個活動內容的安排我們可以看出,這節課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觀察順序來設計的,內容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先觀察一棵油菜,然後以最能吸引學生注意的“花”爲研究載體,自然過渡到對油菜花的構造和生長過程的探究。本課內容既是本單元學習的引子,又要爲後面幾課的學習奠定知識基礎和情感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開花植物花的構造組成;“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

能力目標:能用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花的各部分組成及特點;在觀察的基礎上,能預測植物未來的生長。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研究植物的興趣,培養學生愛護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觀察油菜花各部分的構造;難點:學會使用鑷子解剖植物,瞭解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

四、教學策略

教法:在教學活動中,我力求把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生從內心想探究的活動,融入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分組合作、大膽交流,並根據實際情境和學生的特徵即興發揮。

學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能運用的解剖的方法輔助觀察;能用分類、的方法,記錄觀察結果,掌握觀察規律。

五、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課,揭示課題

爲了讓學生能夠“親其師、信其道”,我會用親切的語言和學生交流春天的見聞;用美麗的圖片吸引學生,讓學生入情入境。我想:當學生眼前呈現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片時,他們會被深深吸引,很想走進那一片片搖曳着的金黃,去欣賞、去觀察那一朵朵盛開的油菜花。

(二)新課探究,凸現個性

這個過程由三個活動組成。

活動一:觀察一棵油菜

這項活動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油彩花的各個器官,內容相對簡單,我採用了比較常用的教學方法。

1、看一看:我給學生出示一張油菜花的完整植株圖片讓他們觀察,培養學生全面、有序的觀察習慣。

2、說一說:經過仔細觀察,讓學生到屏幕前面,指着屏幕上的圖片依次說明油菜花的各個器官,鍛鍊學生的膽量,增強學生的自信。

3、想一想:讓學生再想想自己爲什麼能夠區分油菜的各個器官。經過思考,學生會發現他們的根據主要來源於對舊知的回憶。從而,讓學生明白“溫故知新”的道理。

活動二:觀察一朵油菜花

這項活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我準備採用“分組討論”的學習方式。

1、選擇討論題目:圍繞教材內容,我給學生設計了四個討論題。分別是:想想用什麼辦法觀察油菜花,爲什麼用這種辦法;通過觀察,分類油菜花有幾部分組成;辨認油菜花各部分的名稱;試着填寫“油菜花觀察記錄表”。

2、實施討論過程

(1)自學準備

在討論開始之前,讓學生針對題目獨立思考,進行分析判斷,初步得己的結論。

(2)分組觀察

按照“優勢互補”的原則,把全班同學分組,選出一名小組長。組長負責組織本組成員對討論題目進行逐個討論,儘量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看法的機會。在討論結束後,組長還要負責記錄本組的觀察結果。

老師在教科桌上給學生擺放好油菜花、放大鏡、鑷子等若干。學生在觀察過程中需要什麼,老師儘量什麼,做好服務工作。同時,還要相機引導,給學生指引一個正確的觀察思路。當學生取走油菜花,告訴學生要珍惜這弱小的生命;當學生取走放大鏡,問問他爲什麼要用這種工具;當學生取走鑷子時,要教給學生正確使用的方法。然後在各組之間來回走動,可以點頭、微笑示意,也可以加入他們的活動。當觀察活動即將結束時,再給每組一張“油彩花觀察記錄表”,通過看錶中列舉的五項內容,來提示學生用多種方法和感官進行觀察,學生可以試着填寫。

(3)集中討論

在分組討論的前提下,全班集中討論,各小組長彙報觀察討論的情況。由於觀察過程中,方法和態度不同,出現了不同的結果。這是在所難免的,也是我們希望看到的。我們可以及時抓住這一教育契機,充分發揮組長的作用,讓他們用辯論的方式,組際之間互評,達到充分交流的目的。我覺得當學生一各個各抒己見、據理力爭時,正是知識深化、細化、內化的關鍵時期。這時候,老師需要做的不是體現自己的權威身份,而是應把課堂交給學生,以保護學生爭論的積極性和持久性。

(4)教師

我首先對討論題目進行,用圖片展示油菜花的構造組成,通過看圖片學生能夠更直觀、立體地認識油菜花的構造,使知識點掌握更教牢固,爲後面幾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後,從油菜花的構造特點,抽象概括出“十字花科”概念的認識,這個內容也通過圖片來展示,學生可以邊看油菜花圖案,邊閱讀“十字花科”植物的特點,通過對照學生的認識從個別到一般。最後還須充分肯定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增強學生學習科學、熱愛科學的情感態度。

活動三:觀察一棵油菜的花

爲了讓學生能在輕鬆愉悅的環境下,進入第三個環節的學習。我先給學生播放一段關於油菜花的錄像資料,讓學生的得到適當的調節。這段錄象在教學中還能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爲了達到提高學生注意力的目的,我準備採取“問題搶答”的競賽方式。

1、收集問題:讓學生自由閱讀“活動三”的內容,看看教材中提出了什麼問題,自己又發現了什麼問題,學生將這些問題用紙條的形式送給我,目的是保密。我將這些問題進行分類、彙總,爲比賽做好準備。

2、進行比賽:將男女同學自然分成競賽雙方,我來出題,學生搶答,調動學生熱情,活躍學生思維。此時,學生的答案可能還很有創意,比如在推測花蕾未來變化時,用了畫畫的方式,省去了許多繁瑣的語言,讓人看了一目瞭然,新穎而且有創意。對於這樣的學生,一定要給予高度讚揚,使學生的心情更加振奮。比賽結束時,會有勝負之分,這時還需要及時做好學生的工作,教育他們要“勝不驕,敗不餒”,學會正視成功和失敗。

(三)教師點評,深化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對開花植物的認識更加深入,學會了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研究植物,但是科學探究的能力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需要進一步培養細緻嚴謹的探索;在小組活動過程中,還要加強欣賞他人、快樂自己的團隊協作意識。

(四)拓展知識,延伸思維

爲了讓學生在鞏固已學知識基礎上,將知識範圍延伸到了課外生活中。我準備設立了一個“十字花科報名處”,讓學生在課下尋找十字花科的其他植物,利用課餘時間,扮演其中的一種到我這裏報名,介紹這種植物的特點。對於表現突出的同學,贈送一張“十字花科”植物的精美圖片,作爲鼓勵。

六、教學

在這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根據教材編寫的意圖和教學實際,注意“三維目標”的整合,注意教材內容的完整性和聯繫性。站在育人的角度,儘量做到尊重和超越教材的和諧統一,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創造符合兒童心理髮展的教學特色。在這種教育理念指導下,我又採取學生自評、互評和老師的多種方式,達到增強學生探究興趣的目的。

國小科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製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爲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製作地球構造的模型並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捲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麼?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瞭解。能告訴大家你們瞭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瞭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瞭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瞭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瞭解的還真不少。關於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麼?(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瞭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於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爲大家蒐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後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瞭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閱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地幔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麼?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說說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麼,科學家是通過什麼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瞭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岩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蘊藏着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祕密。我們來做個小遊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捲盒,裏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麼方法知道盒子裏裝的是什麼?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鑽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彙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並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纔的遊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爲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祕密的。

四、製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瞭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製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製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釐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釐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後捏一個直徑約2.2釐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後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迴指導。(播放音樂,製作完成後,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乾淨)

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於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後能多蒐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並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國小科學教案 篇九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青少年生長髮育主要特點及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基本單位的基礎上,對生命延續內容的深一步探究活動。學生通過研究自己的身體特徵與家人有哪些相似和差異,並對部分動植物進行觀察研究,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可以遺傳的,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進一步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的求知慾,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 教學目的:

1、認識遺傳和變異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2、引導學生全面細緻地觀察人體特徵,進一步提高比較分析和推理能力;

3、在觀察中培養學生認真求實,嚴謹細緻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

瞭解什麼是人體的遺傳和變異現象,並知道遺傳和變異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現象。

教學準備:

1、有關多媒體課件

2、教師事先收集全班同學及其父母的單身照片、全家福照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小動物和植物的圖片

學生觀察,有什麼發現?

學生彙報:它們長得很像。

生:它們一模一樣

2.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出示課題“我像誰”)

二、探究活動

(一)指導學生認識什麼是遺傳和變異

1、找一找自己的身體特徵與家人的異同點?

出示課件:從特徵看,有些人是直髮,有些人是捲髮;有些人是雙眼皮,有些人是單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沒有耳垂等等。

多媒體出示讓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特徵與父母的特徵。(完成表格)

生彙報

出示圖片找出人物的相同特徵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現彙報,進一步提出問題:“動植物中有沒有剛纔我們發現的這樣現象呢?”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來會打洞。”“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等諺語。

2、引出:

生物的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傳給後代的現象叫遺傳。

(板書:遺傳)

師講解:爲什麼有的雙胞胎長得那麼像,有的卻並不很像?

學習:遺傳基因是指攜帶有父母親生理特徵信息的遺傳物質,控制生物個體的性狀表現,包括性別、性格、外貌等等。

3、變異

出示圖片師:有什麼發現?生彙報

引出:生物的親代與子代之間以及子代的個體之間在形態特徵或生理特性上的差異,叫變異。(板書:變異)

(二)指導學生認識遺傳和變異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學生觀察圖片。

學生彙報結果。

對以上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教師適時小結:遺傳和變異生命最基本的特徵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

三、自由活動

生物的變異和遺傳對於我們有哪些影響?是有害還是有利?

1.學生分組討論。

2.學生彙報。

3.出示圖片講解。

4.教師總結。

四、總結回顧

生彙報

五、拓展活動

1.課後查閱一些有關遺傳和變異現象的資料。

板書設計:

我像誰

遺傳 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