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瞭解人類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偉大成就。

2.瞭解火箭的基本原理。

3.瞭解多級火箭的發射過程。

4.通過實驗探究和製作,瞭解火箭發射的原理。

5.通過多種途徑查找資料,瞭解人類對太空的探索。

6.體會航天事業對人類所產生的影響。

7.意識到太空探索是一項光榮而危險的任務。

8.能讓學生樂於與他人合作與交流。

教學準備

發射火箭的錄像或圖片

氣球、噴氣車,可旋轉的大塑料瓶、水 、打氣筒 。

第一課時

一、情景創設。

1.播放視頻——2005年10月12日9點整神舟六號飛船成功發射的精彩瞬間。

2.學生描述發射瞬間火箭運動狀態。

3.觀看一些火箭圖像。使學生知道飛向太空是人類千年的夢想,要進入太空就必須有足夠的速度,目前採用的推進工具是火箭。

二、教師提出問題。

火箭能升空,大家認爲它的力量從哪裏來?

三、學生進行假設,教師對大家的假設做整理。

四、驗證假設。

1.師:小結大家的假設,我們看到的火箭在飛行時,總是一部份向前運動,另一部份向反方向運動,在我們生活中有這種類似的運動現象嗎?

2.師:我們能借助這些現象,做實驗來證明我們的假設嗎?

3.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師生對提出方法作適當評價。

4.教師演示自動噴水器。它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嗎?製作自動噴水器需要哪些材料?我們做實驗時要注意觀察那些現象?

5. 學生討論並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要認真觀察實驗並提出問題:

如:向筒內倒水後有什麼現象?水從噴口向哪個方向噴出?筒朝哪個方向轉動?

五、製作、實驗,蒐集證據並作記錄。

六、交流觀察現象,並作解釋。

學生描述,並上臺畫示意圖,也可以。畫箭頭並說明意思。

七、對反衝現象進行小結。

1.如果從物體內噴出的不是水而是氣,物體會不會運動?運動方向又怎樣呢?還可以做哪些實驗?

2.演示實驗:反衝小船

3. 教師小結: 當水、空氣從一種物體中向某個方向快速噴出時,這種物體會向相反的方向運動起來,這種現象叫做反衝。

4.師生解釋、交流:火箭飛離大氣層,它的飛行與反衝作用有關。

八、拓展應用。

除了火箭,生活中你還知道那些反衝現象?

第二課時

一、新課導入,揭示任務。

上節課我們研究了反衝現象,今天我們來做模擬火箭。

二、製作火箭,瞭解火箭升空的道理。

1.觀察“火箭”的結構,明確模擬火箭的製作材料。

(1)小組觀察並討論,並作記錄:

“火箭”有哪些部分組成?製作“火箭”需要哪些材料?“火箭”起飛的動力從哪裏來?

2.分小組制定做火箭的方案

教師要求:

(1)記錄時力求文字簡練,提倡圖文並茂。

(2)提倡記錄預測結果。

(3)思考:需要裝多少水?水的多少影響火箭的飛行嗎?需要打多足的氣?空氣的多少影響火箭的飛行嗎?

3.小組交流方案,並相互質疑。教師對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先要明確學生的意圖,針對核心問題進行質疑。對不能達成共識的方面可做記錄。

4.小組按設計方案做火箭。

5.分小組放飛火箭

教師要求:

(1)裝水,打入氣體,增大封閉氣體的壓強,在水火箭尾部加接一根輕繩,便於實驗安全和回收方便。

(2)請仔細觀察“水火箭”起飛後的現象,作好實驗現象和結果的記錄。

(3)按照設計方法反覆做幾次,如果需要可以修改設計方法。

(4)實驗結束後整理好器材,做好交流準備。

6.小組交流放飛火箭中的現象,提出更好的改進方法。

7.解釋火箭飛行的道理。

火箭飛離大氣層,必須自帶氧化劑,火箭的飛行主要靠向後噴出燃氣的反衝作用。

六年級科學課堂教案 篇二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

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

製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製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物質        糖        鹽        味精

記憶中

放大鏡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藉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於晶體

交流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於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製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着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製作鹽的晶體。

2、製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後用酒精燈慢慢烘乾。待水分蒸發後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裏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麼製成的嗎?參考第9頁的方法,課外嘗試製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

固體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簡潔的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體重等方面的數據;能選這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討論過程和結果。

2、喜愛大膽想象;敬重證據,情願合作溝通;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學問改善生活。

【教學重、難點】瞭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進展特點,關注個人保健。

【教學預備】預備自己不同年齡段的照片課前觀看不同年齡段的人的身體特徵,並記錄下來

【教學過程】

1、提出問題在進展第一個環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身邊的動物、植物的生長變化提出問題人的身體從小到大會發生什麼變化?在此根底上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從小到大身體、心理、語言行爲等方面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2、猜測假設學生依據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

3、制定方案分小組制定探究方案

4、實施探究A、探究人的一生身體進展變化特徵

(1)課前,教師讓同學們蒐集了一些“人從小到大身體進展變化”的資料,有的同學還預備了上學以來的體檢表。下面請你們小組內溝通蒐集的資料,看看能從資料中發覺什麼。

(2)學生小組溝通合作,教師參加學生的爭論。

(3)除了身高和體重有變化之外,你們還發覺了其他方面的變化嗎?

漂亮青春痘、說話的。聲音變粗、喉結突出同學們發覺了許多人的身體的變化得特點。那麼你認爲人從小到老身體變化最明顯的階段有哪些?

人誕生後,身體漸漸長大,直到長成強健的成年人,然後人的身體又會漸漸的年輕,直到死亡。這是一個客觀規律。一般來說,人的一生要經受發育期(從誕生到20歲)、成熟期(20道40歲)、漸衰期(40到60歲)和年輕期(60歲以後)等4個進展階段。

A生長、發育、年輕和死亡是人必定經受的過程。人的身體特徵發育比擬緩慢,相鄰的兩個階段身體特徵沒有明顯的界限。人的各個進展階段時間比擬長短因人而異。

B、探究青春期身體變化特徵同學們已經查閱了自己的體檢表,從上面的數據你感覺到什麼?假如利用這些數據製成表格或圖形,討論起來就會更明顯。你想用怎樣的方式討論呢?(統計表、條形碼統計圖生、折線圖)

請同學們先繪製圖表,然後再觀看圖表,看看有什麼新的發覺,請寫在下面:

(1)圖表

(2)發覺青少年在10~20歲時,身高體重增長較快,這個階段稱爲青春期。青春期開頭的年齡因人而異,一般女孩比男孩早兩年。青春期是由兒童發育到成人的過渡時期,是人身心進展的關鍵階段。青春期是人的身體進展變化最快的時期,人的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等都增長的很快,而且還有人會長出青春痘,男同學長喉結、長鬍子等特徵。

C、青春期的衛生保健教育青春期是人的身體進展變化最快的時期,關係到以後的身體安康和心理健康,爲了給將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好根底,我們在青春期應當留意什麼?(加強熬煉、合理飲食、保證睡眠、心理詢問)寫出日常生活中你的做法:

5、展現溝通展現探究結果,全班溝通。

6、拓展創新請同學們課下連續收集資料,瞭解不同國家和不同種族的人的形狀特徵。可以寫出討論報告在全班溝通,也可以出一期專題討論。

7、教學反思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了解了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了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了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反展特點,注意個人保健。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會讀“區、尤、其”等14個生字,會寫“尤、其、區”等8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黃山奇石的獨特和美麗。

3.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4.通過反覆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並且培養對黃山的嚮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重點詞句,體會黃山奇石的栩栩如生,感受擬人、比喻的描寫手法。

教學難點:

通過反覆閱讀、分析、理解課文,結合圖片想象其他奇石的形貌,並且培養對黃山的嚮往之情和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教學方法】

教法:

講授法、朗讀指導法、啓發式教學法

學法:

想象感悟法、圈點批註法、讀寫結合法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有關黃山的視頻介紹、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黃山奇石的照片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蒐集有關黃山奇石的資料

【教學過程】

激情生趣,初始黃山

視頻展示

1.教師播放有關黃山介紹的視頻。(其中有黃山奇石)

2.學生觀看視頻,並結合自己蒐集的資料說說感受。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課前通過大家蒐集的資料,我們已經知道黃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現在讓我們一起跟着作者的腳步,去看看黃山的奇石。

二。揭示課題

1.師生一起板書。

2.全班美美地讀讀課題。

3.釋義“奇”:這裏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特、奇怪、神奇)

三。教師小結

一個課題就吸引了我們全班的眼神,那麼課文又介紹了哪些奇石呢?哪些奇石又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趕緊去文中看看吧!

初讀課文,感知黃山

一。初讀要求

1.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度的字詞可以多讀幾遍。

2.用“______”劃出文中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二。生字學習

出示生詞:

1.齊讀,教師相機正音。

2.教師打亂生字卡片,小火車讀。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麼記住這些加點的字?

1.自由讀。

2.小老師領讀,教師相機正音。

3.巧記生字:說說你是怎麼記住這些加點字的?

4.讀讀原句:你能找出原文中的句子讀讀嗎?

三。整體感知

1.課文一共寫了幾種黃山奇石?

【歸納】: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

2.這麼多奇形怪狀的石頭,難怪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慨——◆那裏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有趣極了。

1)指名讀。

2)提醒筆畫“尤”、“其”:這兩個字的哪些筆畫需要相互提醒?(提醒“尤”字沒有撇)

3)書寫生字“尤”、“其”:教師範寫,學生描一個寫一個。

4)齊讀。

四。教師小結

是啊,多麼秀麗神奇的怪石啊,那麼作者又是怎麼描寫這些石頭的呢?讓我們繼續跟課文進行交流。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五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對於影子的產生和特點已經積累了不少經驗,他們知道影子的產生必須要有光和物體,影子隨着光的改變而改變,等等,但是他們的這些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有必要通過教師的指導,實際地去觀察、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影子產生的條件:光、遮擋物和屏;

2、可以之自己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

3、影子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4、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5、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6、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

過程與方法

按教科書要求有目的、有步驟地做光和影的實驗,並將觀察結果用線條和圖形準確地進行記錄。能根據實驗結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擋物、影子間的關係。培養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真細緻,實事求是,善於合作交流。

【教學重難點】

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實際地觀察,使學生自己去發現光和影子之間的規律。

【教學思路】

從生活現象出發,引出相關概念,然後通過活動探究規律,最後用規律解釋現象,同時深化對規律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器材準備】

每組一個手電筒(自帶)一張4開的白卡紙、一塊5釐米高的小木塊,鉛筆、尺子各一。

【教學過程】

一、活動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單元——光,我們學習第一課。板書課題“光和影”。

二、探究影子的祕密

1、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同學們做過手影遊戲嗎?你們會做什麼樣的手影?今天我們也來做一做影子游戲,做這個遊戲需要什麼器材呢?我們怎樣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呢?

(後兩個問題一方面是提示觀察的器材準備和方法,另一方面是瞭解學生的初始想法。學生可能說需要光源、物體,忽略了需要“屏”,也不一定會說出物體要擋住光才能產生影子。這時教師不要急於糾正,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自己發現問題,自己總結影子產生的條件)

教師:各組準備好器材後可以開始實驗了,還缺什麼,可以到講臺上領取。實驗成功的小組要準備彙報:看到手影了嗎,怎樣做才能看到自己的手影的,影子的產生需要什麼條件。

學生準備材料,開始實驗。教師巡視。

大組彙報:通過彙報討論,得出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擋光的物體、屏。

教師:剛纔同學們提到影子的產生需要光,我們平時看見過哪些發光的物體?其中哪些是自己發光的呢?大家把見到的發光物體寫出來,然後在自己能發光的物體上做記號。

小組活動。

彙報、總結:像電燈那樣自己能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強調:不僅自己能發光,並且正在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影子的特點

教師:在影子游戲這個活動中,我們除了知道影子產生的條件外,還有什麼發現嗎?

下面我們再通過一些活動繼續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祕密。大家能看懂教科書上三個活動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嗎?

活動一 影子隨着光源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提示:光源位置的改變包括光線照射的角度和方向。角度可通過目測光線和水平桌面之間的夾角大致估計,方向用左、右、前、後描述。

教師示範並演示實驗和記錄方法。

活動二 影子的大小與遮擋物和光源之間的距離有關。

提示:光屏和光源位置一定,只改變遮擋物離光源的距離。

活動三 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提示:當光源垂直照射在物體的上面時,要使物體離開桌面才能看到影子。

學生分組實驗,觀察記錄。

總結:

(1)、光源的位置發生改變時,影子的方向和 長短都會發生改變。光源照射角度小時,影子就長;光源的角度大時,影子就短。影子的方向總是和光源的方向相反的。

(2)、當屏和光源位置一定時,遮擋物離光源越近,它擋住的範圍越大,在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3)、影子的形狀和光源照射物體的側面有關。

教師:像活動三中這樣,從不同側面照射得到的物體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們生活中很有用處。比如街道上的交通標誌。

三、鞏固運用

教師:回顧一下我們今天學習了光的哪些知識?我們再做一次影子游戲,驗證一下我們發現的這些規律:

1、改變光源的位置,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2、改變物體離光源的距離,影子發生了什麼變化?

3、讓光源照射自己的手的不同側面,得到的影子有什麼不同?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使用工具能夠觀察到許多用肉眼觀察不到的細節

過程與方法:使用放大鏡觀察身體結構的細部和活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識到使用工具觀察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可以觀察到更細小的物體

2、發展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通過放大鏡觀察到更多關於昆蟲的細節

【教學難點】用圖或文字記錄放大鏡下的昆蟲肢體及生活習性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昆蟲或昆蟲器官標本、放大鏡

教師演示器材: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奇特的身體構造

1、科學家故事導入:

師:在地球上有一個龐大的昆蟲家族,它們種類數量繁多,每一種都有着特殊的身體構造與特有的生活習性,由於它們個頭太小,常常被我們忽略。但有一些執着的研究者,他們常與這些小傢伙爲伍並以觀察它們的生活爲樂。比如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他用整整一生的時間在田野裏對昆蟲進行觀察,發現了許多昆蟲的趣事,寫出了著名的《昆蟲記》。現代的研究者運用更爲先進的攝影設備對昆蟲世界進行拍攝,讓我們來看看攝像機鏡頭下的奇妙的昆蟲世界吧!(師播放有關昆蟲形態構造和生活習性的多媒體課件。)

2、用肉眼觀察昆蟲肢體

1) 師:昆蟲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們能發現些什麼?把你們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分組觀察:提供給學生各種昆蟲的標本或昆蟲肢體的標本。

3、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肢體

1) 師:這些傢伙比較小,讓我們用上放大鏡,看看會有什麼新的發現,同樣把你的發現用圖或文字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2) 交流觀察發現:學生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組的觀察發現。通過觀察發現,輔之以學生的相關課外知識,豐富學生對昆蟲世界的瞭解,激發學生研究昆蟲世界的興趣。教師事先也可以準備一些關於昆蟲資料,在學生交流時用以補充。

二、昆蟲的生活習性

1、閱讀第6頁觀察實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

2、課外觀察實踐:選擇一種昆蟲作爲你們的觀察對象,看看它們是如何吃食、活動、築巢……把你們的發現記錄下來。可供觀察的昆蟲(供參考):蒼蠅、蚊子、蝴蝶、螞蟻、蟑螂、蚱蜢、蚜蟲、瓢蟲、蜜蜂……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昆蟲世界

奇特的身體構造:複眼——由小眼組成

觸角——形狀結構各異

足——密佈細毛,有鉤爪

……

實踐活動:藉助放大鏡觀察昆蟲的生活

教學後記: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七

一、教學目標:

1、大致瞭解人類探索太陽系及宇宙的歷程,並認識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將不斷深入,河北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

2、通過人類對宇宙探索歷程的展示,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追求、認識宇宙的科學態度、探索宇宙的科學精神。

3、大致瞭解我國的航空航天技術進展,體會我國載人航天成就在體現我國的綜合實力及提升國際地位中的重要作用和影響。

二、教材分析

人的一生相對於浩淼的宇宙是極其渺小和短暫的,但是人類對宇宙奧祕的探索卻是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宇宙有多大?宇宙有限還是無限?宇宙有沒有中心?如有,宇宙的中心在哪裏?宇宙如何變化?宇宙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等等。

這一章節,涉及到很多的天文知識,容量極大,而學生可能對於這方面的瞭解比教師多,因此可儘量地讓學生髮表看法、問題,激起他們的興趣,教師起到引導、過渡作用。

三、教學過程

(一)課堂引入:

圖片:東方紅一號、神舟五號發射、“嫦娥奔月”、“鵲橋相會”。

教師:從以上圖片中你能從以上的每一張圖片得到怎樣的信息?

學生:“嫦娥奔月”、“鵲橋相會”等美麗的神話故事,是我們的祖先向往着浩瀚的星空,對於地球以外世界的想象。“東方紅一號”是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衛星,“神舟五號”的發射使我國成爲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教師:從古代人類嚮往宇宙,到實現飛天夢,人類一直在探索着宇宙。

(二)從“地心說”到“日心說”

教師:那麼,人類認識宇宙是怎樣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哪些科學家的發現、學說是你瞭解的?

學生活動:[學生討論後整理自己原有的知識,進行課堂全班性的交流]

知識介紹:(學生提到的或講述很到位的,教師可以不講)

對於地球上的萬物,我們的古人認爲是由“盤古開天”形成的,天圓地方;後來隨着農業作物的生產,地域間進行貿易,交通發展起來,人們逐步發現地球是圓的;天文學的發展,在觀測天體的運動規律基礎上,對地球的瞭解越來越多…

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開始於地球在宇宙的位置,有這樣一段發展過程:

古時候,人們從直觀的感覺出發,認爲地球是靜止不動的,日月星辰東昇西落,是由於它們在圍繞地球旋轉。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說”,即認爲地球位於宇宙的中心,恆星、行星、太陽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軌道上圍繞地球旋轉。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地心說。公元14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發表了他的13卷鉅著《天文學大成》,在總結前人工作的基礎上系統地確立了地心說。根據這一學說,地爲球形,且居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其他天體都繞着地球轉動。這一學說從表觀上解釋了日月星辰每天東昇西落、周而復始的現象,又符合上帝創造人類、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無上地位的宗教教義,因而流傳時間長達1300餘年。

16世紀初,傑出的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經過長期的觀測、研究,發現托勒密的地心說有根本性的錯誤。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體運行論》中系統地提出了日心說。在他闡釋的日心體系中,太陽居於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圓形軌道繞太陽運行。他對星空,尤其是對行星的運動狀況做了將近40年的觀測計算,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宇宙理論———日心說。

意大利學者布魯諾(Giordano Bruno)進一步認爲,太陽只是無數恆星中的一顆,僅是太陽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這一認識使哥白尼日心說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由於日心說危及到當時羅馬教會的思想統治,反動教會對布魯諾恨之入骨,用種種恐怖手段逼迫布魯諾放棄日心說,布魯諾寧死不屈,最後被活活燒死。

以後的許多科學家利用更先進的觀測儀器,經過了長期的觀察、總結、計算,從而最終證實了哥白尼的日心地動學說,教案《河北版《科學》六年級(下冊)教案》。地球的地位從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體降爲繞太陽運動的一顆普通行星。

“地心說”已經在16世紀時被否定了,“日心說”也隨着人們對宇宙越來越多的瞭解,漸漸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三)追溯歷史(藉助多媒體展示)

教師:我們知道天體之間相距很遙遠,用我們常用的長度單位來描述它們之間距離,顯得不夠用了。在天文中,常用的長度單位有:l。y(光年——光在一年在真空中所經過的路程),AU(一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光年約是天文單位的1014倍。

人類最先了解的是與地球並稱爲“九大行星”的:水星、金星、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在這些行星中,你知道哪些星球,或者你最想知道哪個星球?

(用媒體資料對學生的個人經驗進行提升)

(根據學生的敘述,在“九大行星”有選擇性的點擊對應的片斷。)

由“九大行星”、衛星、彗星以及其他星際物質,構成了太陽系。

太陽系,據我們現在的瞭解,並不是整個宇宙,在太陽系之外,還有許多恆星。

知識介紹:

1608年,荷蘭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發明瞭望遠鏡。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裏略親自動手製作了第一架天文望遠鏡,並不斷改進,用來觀察天體,發現了月球表面的環形山、金星月相、木星的衛星、太陽黑子,發現了茫茫銀河由無數個恆星所組成。(展示銀河系的大致結構和圖片)

1718年,英國天文學家哈雷通過觀測和分析,首次指出恆星不動的概念是錯誤的。1783年,另一位科學家赫歇爾通過對所觀測到的大量恆星運動的統計分析,發現太陽以大約每秒20千米的速度朝着織女星方向運動。太陽空間運動的發現徹底動搖了哥白尼的日心體系中太陽固定不動的觀念。

1917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通過對銀河系內天體分佈的分析,確認太陽並不位於銀河系的中心,而是處於相對說來比較靠近銀河系邊緣的地方。太陽只是銀河系中一顆毫無特殊地位可言的普通恆星,地球更談不到了。

教師:到這裏,人們認爲銀河系就是整個宇宙。

知識介紹:

20世紀初,美國威爾遜山天文臺建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口徑的2。5米天文望遠鏡。1923年10月6日,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利用這臺望遠鏡拍攝了仙女星雲的照片,推算出仙女星雲的距離爲225萬光年,遠遠超出銀河系範圍。

教師:隨着仙女星系以及其他河外星系的發現,人們從恆星世界走入星系世界,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又大大地跨進了一步。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還在不斷的完善着,在這其中起着及其重要作用是的觀測工具的改進和更新,以及人類在宇航技術方面的努力,它們把人類瞭解的空間不斷的向外延伸。如我們熟知的在宇宙空間工作的哈勃望遠鏡,它不斷的向地面傳輸空間照片,對人類瞭解浩瀚的宇宙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美國1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等三位航天員,乘坐“阿波羅11號”,第一次登上了月球。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宇宙空間站“禮炮號”,從地球以外的地方來認識宇宙,探索它的奧祕。

我們中國也不甘人後,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1975年11月26日,發射“返回型遙感衛星1號”,並於三天後回收成功;1981年9月20日,成功地實現了“一箭多星”得發射;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1999年11月20日,第一艘載人航天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成功發射;2003年10月15日9時,“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在太空中繞地球14圈後,安全返回。

成爲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後,我國將在2010年實現月球探測計劃。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以觀看“宇宙之旅”片斷的形式,回顧了人類瞭解宇宙的過程。能不能談談你們的感受。

當然,還有一些關於宇宙的知識,同學知道的或者不知道的,課堂上沒來得及進行交流的,課後大家可以再繼續探討。

說不定,多少年以後,我們在座的同學們中間,在探索宇宙奧祕方面有自己的發現和學說。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道組成太陽系的星體以及八大行星的排列順序。

2.會收集資料,能對數據進行處理,從而認識瞭解太陽系。

3.學會與他人合作,並能在合作中發揮自己的作用。

教學準備

太陽系圖片,多媒體資料,八大行星數據表。

第一課時

一、認識太陽系中圍繞太陽轉動的行星情況。

1.提問:哪位同學知道,太陽周圍除了地球和月球之外,還有什麼天體?

2.學生討論並自由回答。

3.談話:看來同學們對太陽系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太陽周圍除了地球以外,還有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天體圍着它轉動,這些天體都像地球一樣,本身不發光,靠反射太陽光我們才能看到它們。這些天體包括“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爲了更清楚地認識太陽系行星成員的特點,下面就讓我們閱讀教材第40頁列舉的有關太陽系八行星的數據資料。

4.學生閱讀資料並討論各自的發現。

二、整理太陽系行星數據資料。

1.談話:結合剛纔閱讀的數據資料和你討論過程中自己的發現,八顆行星距離太陽的遠近順序是怎樣的?計算其他行星與太陽的距離大約是水星與太陽距離的多少倍,把你們思考、計算、整理的結果記錄在課本第41頁的表格中。

2.學生整理數據資料,填寫相應表格內容。

3.彙報整理數據結果,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情況提問:

(1)你能按距離太陽的近遠順序說一說圍繞太陽轉動的八大行星的名稱嗎?

(2)你有什麼好辦法將它們記住?(學生自由發表意見)用你喜歡的方法記一記,然後我們來比一比誰的記憶力最棒。

(3)填寫教材第40頁上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稱。

(4)你還知道哪些有關九大行星的知識,願意與老師、同學交流一下嗎?

4.提問:八顆行星中,體積最大的是哪一顆?體積最小的是哪一顆?

5.學生彙報,教師給予積極的肯定或鼓勵。

6.談話:按體積從大到小給八顆行星排個順序,並把這個順序記錄在教材第41頁的表格中。

7.學生填寫八顆行星大小排列順序後組織同學舉行簡要彙報,教師小結排序結果,統一大家認識。

8.提問:同學們,上了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除了課堂上學到的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問題?還想知道些什麼?

9.學生自由提問。

10.談話:同學們的問題還真不少,現在我們把這些問題歸歸類,看看有哪些是同一類型的問題。

11.教師指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從

“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係”等方面進行分類,並積極肯定學生科學的問題分類方法。

12.談話:希望同學們在課後從“矮行星知識”、“太陽系小天體知識”“太陽系天體之間的關係”這些方面收集資料,爲我們下節課編輯太陽系小報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瞭解太陽系小天體和矮行星的相關信息。

1.談話:經過上節課課後同學們的資料收集,現在你能說說你所知道的除了行星以外的有關太陽系其他天體的信息嗎?

2.學生交流彙報,教師簡要板書進行梳理,同時給予發言同學以正面的積極肯定。如果學生的發言中已經涉及到有關“太陽系小天體”——彗星的介紹,教師可以強調教材中也有類似的講述;如果學生沒有提到,教師還有必要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42頁有關彗星的內容。

3.提問: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太陽系是由哪些天體組成的嗎?

4.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太陽系的組成,教師適時地組織學生之間進行評議,以完善並鞏固同學對太陽系組成的認識。

5.組織同學自行閱讀教材第42頁有關冥王星的小資料。

6.談話:通過冥王星由大行星到排除行星行列之外過程的瞭解,你如何看待科學認識的發展和人們對於錯誤認識改正的態度?

7.學生在班級內展開彙報交流,教師可以適時地引導學生相互間就各自觀點展開討論。如果學生有思考或表達的障礙,教師也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去引導或總結。無論是學生自行探討還是教師引導,在這裏活動目的只有一個:讓同學們認識到科學研究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勇於改正錯誤的精神,同時認識到科學認識不是一塵不變的,而是不斷髮展的。

二、整理太陽系的資料,設計製作以太陽系爲主題的小報。

1.提出製作以太陽系爲主題的小報的要求,引導學生思考:“製作這樣的小報,可以選擇怎樣的專題?”

2.學生個別彙報各自打算,教師給予充分肯定,並視學生彙報的實際情況指導同學可以以“太陽系天體新信息”爲專題,也可以以“人們探索太陽系天體歷程”爲專題,還可以以“人類探索太陽系求真求是的精神”爲專題。

3.引導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開展討論:“圍繞自己選定的專題,我們應該收集或選擇哪些資料和圖片豐富我們的小報?爲了讓我們的小報特色更突出,在內容選取和形式編排上要注意什麼?”

4.學生小組討論商量後進行班級內的交流,並相互提出意見或建議,以完善小報的製作前的設計工作。

5.組織學生按照既定計劃製作以太陽爲主題的小報。

6.根據學生主題小報製作完成情況在課內或課外進行展示、介紹和評比。

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 、能夠製作出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2 、能用畫圖(模式圖、卡通圖)的方法揭示能量轉換的過程。

3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知識與技能:

1 、知道能量轉換就是一種形式的能量可以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能量。

2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3 、知道模式圖、卡通圖是用來結實研究過程和結果的一種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意識到看似平常的事物裏往往蘊藏着科學道理。

2 、願意合作與交流。

3 、體驗到能量的神奇。

教學重點:

知道能量轉換的過程是怎樣進行的。

教學難點:

能夠選擇合適的方式表述研究的過程與結果

教學準備:

鈕釦、線、賽車、電池、剪刀、畫筆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 、複習:什麼是能量?

舉例說說能量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能量的大小與物體的運動有什麼關係?

2 、揭題:今天我們繼續研究能量的知識。

二、認識什麼是能量轉換。

1 、遊戲研究:搓手。

請大家做個遊戲,和我一起搓搓手,想想在這個遊戲過程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

2 、學生遊戲思考,學生彙報。

3 、這些能量是怎樣產生的?

板書:食物的化學能—人運動的機械能—摩擦產生的熱能

4 、通過簡單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

5 、小結:我們發現能量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這是能量一個重要特徵。

6 、請你舉例: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能量轉換的事例。

7 、學生彙報。

8 、實物投影或看 P45 圖分析:

圖中有哪些能量的存在,這些能量是如何轉換的?

9 、學生討論分析並彙報記錄。

10 、小結。板課題。

三、瞭解並描述能量轉換的過程。

1 、過渡: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一些能量轉換的問題,它們之間是怎樣轉換的呢,我們通過研究已經有共識了,那怎樣具體的表現出來了?我們可以繼續運用上節課畫卡通畫的形式來表現。

2 、學生自由構思繪畫。

3 、展評小結。

四、做一個簡單的能量轉換玩具。

1 、過渡:我們每個人都有玩具,在這些玩具中也隱藏着能量轉換的科學知識。

2 、如:小三輪車、小火車、遙控賽車、溜溜球……,你說說。

3 、我們一起來做個玩具,來研究它的能量轉換方式。

4 、學生看圖製作。

5 、學生分析,彙報。

6 、小結:科學知識隱藏在生活中,需要我們自己去發現。

五、佈置作業

1 、本課習冊學習傳真機部分。

2 、回家觀察各種物品使用能量的情況。

國小六年級科學教案 篇十

學習目標

1.通過給小兔子餵食物,觀察瞭解小兔子的食性。

2.學習照顧、愛護小兔子。

活動準備

1.在飼養角飼養幾隻小兔子。各種食物的卡片,兔子卡片。小兔子喜歡吃什麼的牆飾背景。

活動過程

形式:集體/小組

1。創設情境:小兔子餓了,需要小朋友給小兔子準備食物。

2。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麼?選擇相應的實物卡片貼在牆飾上“猜一猜小兔子喜歡吃什麼”部分。

3。帶小朋友到食堂爲小兔子找食物,餵養兔子,觀察小兔子吃嗎?並根據觀察結果,將相應的食物卡片佈置在牆飾上“小兔子喜歡吃”或“小兔子不喜歡吃”部分。

4。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猜想每天帶食物來喂小兔子,觀察小兔子的食性,並做記錄和相互交流。

活動評價

1.在教師的支持引導下,能夠持續餵養和觀察小兔子。

2.能夠了解兔子的食性,並樂於與教師、小朋友交流自己的活動和發現。

3活動建議:

4.請家長注意引導、提醒、鼓勵幼兒有禮貌地與人交往。

5.將禮貌寶寶的圖片張貼在圖書區中,引導幼兒經常觀察和講述,以豐富幼兒的表達能力,養成禮貌行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