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鏽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鐵生鏽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鏽是一種不同於鐵的新物質。

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鏽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鏽是不同於鐵的物質,瞭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並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鏽鐵、鐵鏽、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

很多的鐵製物品被鏽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鏽就要了解鐵鏽。

二、觀察鐵鏽,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瞭探究任務:鐵鏽是從鐵變來的,那麼鐵鏽是鐵麼?生答。怎樣證明鐵鏽是不同於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鏽鐵、鐵鏽(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鏽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鏽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鑑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鏽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麼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鏽的關鍵。

三、探索鐵鏽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鏽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爲什麼生鏽?鐵生鏽與什麼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週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鏽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穫,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鏽的方法。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二

本單元由《我從哪裏來》、《人的一生》、《細胞》、《我像誰》、四課組成。主要是研究人作爲生命世界的一部分如何繁殖下一代、人的生長髮育過程,生物的構成和遺傳變異現象,以及認識生命個體、科學技術研究的現狀,提高學生對生命延續意義的認識。

隨着年齡的增長,國小生逐步進入青春期,由於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作用,他們在身體形態和功能等方面都將發生明顯的變化。這一階段他們難免會對自己身體發育的特點和青春期應該怎樣搞好衛生保健產生疑問;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體驗到在豐富多彩的生物界裏,生長着多種多樣的生物體,也會產生“各種生物體是由什麼構成的?”“兒女的相貌往往和父母相似,又有些不同,這是爲什麼”等問題。如何藉助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瞭解與生命的延續相關的科學知識,解決學生感到困惑的一些問題,是本單元編排的主要目的。

本單元教學內容是遵循國小生的心理和生理髮展需要,根據《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生命世界的具體內容來編寫的。本單元相關的生命世界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瞭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瞭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

單元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

1、瞭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2、懂得交流討論可以引發新的想法。

3、能用顯微鏡觀察細胞,並做好觀察記錄。

4、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5、能夠利用簡單的表格、圖形、統計等方法整理有關資料。

6、能夠對同一現象作出不同的解釋。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想知道,愛提問。

2、能夠尊重證據。

3、能夠珍愛生命。

4、意識到科學是不斷髮展的,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5、願意合作與交流。

科學知識

1、瞭解人的一生生長的大致過程;瞭解青少年身體發育的特點;瞭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發展特點。

2、知道細胞是生命體的基本單位。

3、知道生物的很多特徵是遺傳的;瞭解遺傳和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

青島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三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六年級現有兩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於死學硬記死板知識,喜歡或習慣於被老師和家長牽着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爲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全冊內容情況:

本冊是科學教材的第八冊。全冊教材包括了“無處不在的能量”、“追尋達爾文的足跡”、“宇宙”、“科技與未來”、4個單元,多個典型活動組成。教材的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程的興趣,幫助他們體驗科學課程學習特點,引導他們嘗試性地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學習一些清晰的科學知識和技能。

2、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3、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四

教材簡析:

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穀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及科研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但大多數物質的晶體是用肉眼看不見的,我們只有藉助放大鏡、顯微鏡、甚至X光才能看到。晶體是許多固態物質的一種結構。過去學生觀察物質,很少從結構的角度去觀察,本課的觀察活動將使他們對身邊的物質有着更深一層的瞭解。相信在我們帶領學生走進這個世界之後,學生很快就會對奇妙的晶體世界着迷,從此對它熱情關注。

教學背景:

“微小世界”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所涉及的內容很廣,但教學重點不是這些方面的知識,而是拓展學生觀察的範圍,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在活動中讓他們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獨立研究自己感興趣的課題。

學生對晶體是陌生的,但晶體是美麗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產、生活和科學研究中都有着很廣泛的用途。本課教學是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知道物質內部是有一定結構的,晶體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對拓展學生對自然界物質的認識是有意義的。

教學設計:

(一)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教科學詞彙:晶體學

(二)過程與方法:

目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用圖記錄觀察結果;自制食鹽等晶體。標科學方法:實驗探究、記錄分析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瞭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祕密的興趣,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核心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重難點:

製作晶體

教具學具

說明與提醒各種晶體及晶體用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

1.選擇大顆粒結晶的教學途的圖片或多媒體鹽、味精、燒杯、滴管、玻味精,不要選粉狀的。準備課件,製作好的大晶璃片,礦物晶體。

2.課外蒐集有關晶體體及器材。的資料,包括圖片、用途等。

教學流程

回憶用放大鏡觀察後賞一賞做一做談一談畫一畫看一看說一說晶體圖片食鹽晶體晶體用途活動過程基礎設計

一、畫一畫

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同學們,白糖、食鹽、味精這三種物質你們認識嗎?首先請你在記錄單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二、看一看

看一看放大鏡下的食鹽、白糖、味精的小顆粒。食鹽、白糖和味精真的是我們記憶中的形狀嗎?接下來我們藉助放大鏡觀察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麼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記錄單上。

三、說一說

說一說晶體形狀我們藉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是怎樣的呢?(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它們的形狀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小結:在放大鏡下看到的食鹽、白糖、味精,雖然它們的形狀各不相同,但同一種物質的顆粒都是有規則的幾何形體,人們把這樣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板書:晶體

四、賞一賞

老師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的。晶體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都是有規則的。有的晶體較大,肉眼可見,有的較小,要在放大鏡或顯微鏡下才能看見。今天我們就用放大鏡來看看它們的真面目。播放晶體課件。

五、做一做

在自然界裏很多物質都是晶體,有的晶體是從溶液中產生的,比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晶體,有的晶體是在壓力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岩漿冷卻後形成礦石的晶體。其實我們也可以自己動手製作出一些晶體,你們想試一試嗎?製作晶體通常有兩種方法:減少水分、降低溫度。今天我們就利用第一種方法——減少水分法,你們認爲這個實驗怎麼操作呢?把你的想法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我們再看看書上是怎麼說的?也許能給你一些啓發。同學們,你們會做了嗎?不過老師還有一些要求:(出示實驗要求的有關課件)記住了嗎?開始吧!學生活動、彙報。結合課件介紹食鹽的形成。食鹽來之不易,以後實驗用鹽時、生活中,我們該怎麼做呢?

六、談一談

這些美麗的晶體是怎麼形成的?它們有什麼用途呢?你們課外蒐集到了哪些有關晶體的資料呢?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學生交流。老師也找到一些這方面的資料,大家一起看一看。自然界中的絕大多數物質都是晶體,晶體是一類美麗、奇妙而又十分重要的物體,它既具有特殊的結構,又有着優異的性能,但是,到今天爲止,還有許多未知的領域等待着我們去探索。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有什麼體會呢?誰想和大家說一說?老師希望你們在課後的探索中能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穫!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五

(一)過程與方法:

●能夠理解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不同的能量。

●能夠區分不同的物品可以產生的能量。 科學知識: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

●知道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性能源的區別。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能意識到能源的重要性。

●能保護不可再生性能源,開發新能源。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P47的圖片。

師問:請指出圖片中的物品名稱。

學生回答圖片中和物品名稱。

問:這些物品都利用了哪些能量?

請學生回答。要求說得明白具體,並一一對應,不能隨便說。

師小結:生活中,有許多物品都利用了能量,而我們把能產生能量的物品稱爲能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能源一課。

二、新課

1.瞭解能源的來源

師問: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能源大多是哪裏來的?

學生可以盡情地說,師要有規律地板書在黑板上。

師問:同學們說了這麼的物品,你們找找看,它們之間有沒有相同的地方,並給它們分分類? 學生討論並彙報。

師小結:我們生活或生產中使用的能量大部分來自煤炭、石油、太陽能、風能等這些能源。但它們有着很大的。區別,像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燃料,它們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被稱爲不可再生性能源,像太陽能、風能、水能等能源可以再生的,被稱爲可再生能源。

師問:對於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

學生表達自己對不可再生性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何理解的理解。

2.瞭解能源的重要性

請學生閱讀P48的資料,並思考你有什麼啓發?

學生閱讀資料。

請學生說說對閱讀資料後的想法。

師小結:人們在生活生產中都離不開能量,而其中礦物燃料所佔比重相當大,而這些能源都是要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才能形成,這些能源只要用一點就會少一點,這些能源的消耗非常大,有的能源已面臨到枯竭的危險。所以,我們在使用能源時要注意保護這些能源,並且多開發一些新能源或使用可再生能源。

3.製作可再生性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書中的一種再生能源的模型。

各小組自行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並動手操作自己的作品。

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篇六

六年級科學下冊第五單元教案彙總

第五單元 探索宇宙

登月之旅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蒐集關於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

●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

●能夠模擬月球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科學知識

●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瞭解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知道環形山的形成。

●瞭解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到人類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偉大。

●意識到入類對宇宙的認識是不斷髮展的,不斷向未知領域探索的。

●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進步的。

●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認識宇宙的幫助。

二、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展

層次1:不能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層次2: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但不知道環形山的形成。

層次3:瞭解月球的基本情況和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宇航員是怎樣在月球上開展科學探究的,知道環形山的形成。

探究能力

層次1: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蒐集關於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不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和模擬月球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2: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蒐集關於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不能模擬月球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層次3:能利用多種途徑或媒體蒐集關於月球的圖片、錄像和文字資料,能對所提供的信息資源按要求進行篩選,能模擬月球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三、教學準備

有關月球的圖片、文字及影像資料等,沙盤、大小不一的石子、記錄紙、牙籤、尺子、手電筒等,課前佈置學生查找有關人類登月工程的資料。

四、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導入新課。

談話:人們從古代起,就開始對月球發生了興趣,不斷對月球進行着觀察和探索,並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還很不發達,所以人們就編造了不少關於月球的神話故事,你知道哪些? 通過讓學生講述神話故事,激發學生對月球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1、你對月球有哪些瞭解?你是從哪裏知道的?(書本上的這些知識又是從哪裏來的?)

①月球離地球有多遠?

②月球的大小怎樣?

③月球上有什麼?沒有什麼?

④月球上溫度如何?

⑤月球上有引力嗎?大小怎樣?

2、教師講述:直到17世紀,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遠鏡觀察了月球,並發現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這以後,人們對月球的觀察不斷深入,天文學家開始用更大的天文望遠鏡進行觀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觀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蘇聯科學家開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發射月球探掘1衛星,使它可以繞到月球的背面,對月球進行拍照,使人們瞭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國宇航員乘坐“阿波羅號”宇宙飛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實地進行考察,並帶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標本。從此, 人們對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瞭解。

3、讓學生閱讀書上54頁的內容。

4、組織學生討論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 藉此瞭解學生對於月球知識的前概念的情況。

進行一些科學常識的滲透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5、你們可以設計相關的實驗來模擬環形山的形成嗎?

6、學生獨立思考,然後進行小組討論

7、全班交流

你們準備怎樣做?你們需要哪些材料?你們認爲需要注意些什麼?(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注意石塊的大小和坑面積的大小、石塊扔下的高度[力度]與坑面積的大小都有關係,實驗時要控制好變量)

8、學生實驗、記錄

9、學生彙報實驗結果

10、組織學生討論環形山的形成和什麼因素有關

11、學生用手電筒照射沙盤上的坑,觀察影子的變化,討論什麼時候看環形山效果最好?

12、你們通過查找資料對人類登月工程有了一些瞭解,能爲我們做做解說員嗎?

13、學生介紹、補充。

14、閱讀書上56頁的資料。

這樣才能保證每個學生在科學課上都進行了思考,有自己的想法。

回顧和解釋 1、你想去月球旅行嗎?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認爲去月球旅行需要做哪些準備呢? 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運用起來。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七

消失了的恐龍

過程與方法:●能夠對生物的進化、適應和滅絕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對有關恐龍的知識有一定的瞭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到人應與環境和諧相處。

教學準備:●教師準備:有關,有關恐龍種類、生活方式及絕滅原因的圖文資料。●學生準備:紙板、石膏粉、布條、水粉顏料、鐵絲、報紙、膠紙帶等製作恐龍模型的材料。

教學步驟:本課教學時間爲兩課時。課前佈置學生查閱有關恐龍和其他滅絕及瀕危動物資料。

1、研究與恐龍有關的問題。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分別進行研究,最後寫出一份研究報告,然後在班級內交流。

2、搞一個恐龍博覽會。每個小組可根據愛好選擇其中的活動,做一兩件作品。

教師應爲學生提供恐龍頭骨複印件、恐龍爪子的製作過程圖。

如有條件,教師最好課前製作好樣品。如果課堂教學時間不夠,教師可鼓勵學生課後完成。

3、瞭解其他已滅絕或瀕危的動物,並調查它們滅絕或瀕臨滅絕的原因。教師一定要要求學生通過各種信息源,調查相關資料,讓他們有一次心靈上的震撼。

4、討論:恐龍等物種的滅絕給我們什麼啓示。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交流,引導學生認識到環境對生物的制約作用,使他們感悟到,如果人類再無視自然規律,肆意破壞自然環境,那麼,人類也終將退出生命的舞臺。

青島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八

一、學情分析

本班62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程非常感興趣,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探究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有了提高,他們能獨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動、科技製作、觀察活動、科學實驗、蒐集資料等,願意與他人合作,進行合作探究,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實地考察、現場採訪、種植養殖等活動,探究積極性高,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而且能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對鎖定的課題進行課外探究,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主動從自然界、社會中獲取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人的一生”、“無處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紗”、“信息與生活”、“探索宇宙”、“研究與實踐”等研究主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主要線索進行構建,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整合,引領學生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及事物變化的相互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人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微觀認識生命體的基本構造和功能切入,讓學生明確生命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知道人類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後代,我們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體會與父母的親情,感受父母養育的艱辛,通過蒐集、整理自己生長髮育過程的照片資料,分析、歸納、推理人的生長髮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知道遺傳和變異石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無處不在的能量”單元以人體內部的能量爲切入點,探究機械能、熱能、電能、電磁能等之間的相互變化,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整個單元呈現出了由部分到綜合的結構形式,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地球的面紗”單元採用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通過大氣層的研究、風的模擬實驗、降落傘的祕密、風與帆的關係等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風的成因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猜想、設計、實驗、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與生活”單元主要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認識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類複雜的信息傳遞方式,知道動植物的一些行爲特徵以及人類社會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系統研究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豐富學生對生物界的認識,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互聯繫的觀點及辯證法,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爲特性。“探索宇宙”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知道了地球的結構特點、地表的變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及太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研究的視角延伸到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拓展學生認識的空間,形成對宇宙的宏觀認識,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熱愛科學的慾望。《研究與實踐》單元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幾個科學之謎,讓學生像科學家達爾文那樣,經理科學探究的歷程,形成尊重事實證據的科學態度,能夠面對大量的事實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僞科學現象,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對僞科學學習歷程進行自我反思,培養學生的科學感悟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調控能力、自我發展能力,達到讓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重點難點

重點:空間維度方面,從認識身邊事物、周圍物體的基礎上,擴展到微觀和宏觀兩個世界,探索微生物和無限宇宙的科學奧祕;時間維度方面,以時間軸爲認知線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祕和“未來世界”的變化;結構維度方面,在認識事物外部特徵的基礎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內部構造。在科學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爲重點,重視探究方法的培養,以“認識事物變化的相互聯繫”爲探究重點。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書整體結構,設置了“對信息的搜尋、理解和判斷能力”的培養,爲學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礎。

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法學法

1、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2、組織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開展探究活動,敢於向權威挑戰,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創新。

3、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發揮主導作用但不包辦代替。

4、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做好記錄。

5、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保證科學探究順利開展。

6、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科學,讓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7、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輔助教學。

青島版六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 篇九

一、學情分析

本班62名學生,這些學生對科學課程非常感興趣,通過上學期的學習,探究能力、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等都有了提高,他們能獨立完成一些探究活動、科技製作、觀察活動、科學實驗、蒐集資料等,願意與他人合作,進行合作探究,有計劃地開展一些實地考察、現場採訪、種植養殖等活動,探究積極性高,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而且能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對鎖定的課題進行課外探究,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主動從自然界、社會中獲取知識。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人的一生”、“無處不在的能量”、“地球的面紗”、“信息與生活”、“探索宇宙”、“研究與實踐”等研究主題。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主要線索進行構建,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整合,引領學生認識事物內部的變化特徵及事物變化的相互聯繫,進行以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

三、教學目標

“人的一生”單元引導學生微觀認識生命體的基本構造和功能切入,讓學生明確生命體是由細胞構成的,知道人類通過兩性結合繁殖自己的後代,我們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體會與父母的親情,感受父母養育的艱辛,通過蒐集、整理自己生長髮育過程的照片資料,分析、歸納、推理人的生長髮育過程中呈現的特點,知道遺傳和變異石生命體的共同特徵。

“無處不在的能量”單元以人體內部的能量爲切入點,探究機械能、熱能、電能、電磁能等之間的相互變化,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整個單元呈現出了由部分到綜合的結構形式,具有一定的邏輯性。“地球的面紗”單元採用由宏觀到微觀、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通過大氣層的研究、風的模擬實驗、降落傘的祕密、風與帆的關係等探究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大氣層對地球及地球生物的意義、風的成因及與人們生活的關係,培養學生猜想、設計、實驗、製作、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信息與生活”單元主要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認識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人類複雜的信息傳遞方式,知道動植物的一些行爲特徵以及人類社會的主要交流方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系統研究能力、表達交流能力,豐富學生對生物界的認識,滲透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相互聯繫的觀點及辯證法,進一步認識和了解生物的生理和行爲特性。“探索宇宙”單元是在學生已經知道了地球的結構特點、地表的變化、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及太陽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將研究的視角延伸到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個宇宙,拓展學生認識的空間,形成對宇宙的宏觀認識,激發學生探索宇宙、熱愛科學的慾望。《研究與實踐》單元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幾個科學之謎,讓學生像科學家達爾文那樣,經理科學探究的歷程,形成尊重事實證據的科學態度,能夠面對大量的事實資料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通過調查、分析、研究僞科學現象,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增強學生的理性思維提高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通過對僞科學學習歷程進行自我反思,培養學生的'科學感悟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調控能力、自我發展能力,達到讓學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重點難點

重點:空間維度方面,從認識身邊事物、周圍物體的基礎上,擴展到微觀和宏觀兩個世界,探索微生物和無限宇宙的科學奧祕;時間維度方面,以時間軸爲認知線索,探索“生命起源”的奧祕和“未來世界”的變化;結構維度方面,在認識事物外部特徵的基礎上,以“解暗箱”的形式探究事物的內部構造。在科學探究上,以自主性探究爲重點,重視探究方法的培養,以“認識事物變化的相互聯繫”爲探究重點。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教科書整體結構,設置了“對信息的搜尋、理解和判斷能力”的培養,爲學生探究能力的逐步提高奠定基礎。

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教法學法

1。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學習方式。

2。組織學生積極動手、動腦開展探究活動,敢於向權威挑戰,發表自己的觀點,敢於創新。

3。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活動,發揮主導作用但不包辦代替。

4。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做好記錄。

5。提醒學生做好課前準備,保證科學探究順利開展。

6。引導學生聯繫實際學習科學,讓科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7。運用電教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輔助教學。

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篇十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在一起構成滑輪組,滑輪組能夠改變力的方向,而且可以成倍地省力。

過程與方法:結合對滑輪組的研究,解釋起重機的工作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能積極參與科學實驗和遊戲活動並與同學友好地合作研究。

【教學重點】

用實驗研究探究定、動滑輪的作用。

【教學難點】

認識起省力的大小關係和規律。

【教學準備】

鐵架臺、線、滑輪、鉤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提問導入:不管是在城市還是在家村,都有許許多多的建築工地,參觀這些忙碌的建築工地,我們會有很多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所看見的。,並說說自己有些什麼問題)

起重機是怎樣把那麼重的物體送到高空去的呢?

二、研究滑輪組的作用

1、滑輪組的定義引入

原來,起重機內發揮作用的是滑輪組,那麼什麼是滑輪組呢?(把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使用,就構成了滑輪組。)

觀察結構圖P14,理解滑輪組的構造。

2、實驗探討簡單滑輪組的作用。

a) 小組合作組裝一個最簡單的滑輪組。

b) 試用這個最簡單滑輪組吊起一個1000克的重物需要多在的力?

請學生猜想,

c) 學生分組實驗,分別用這個滑輪組吊起不同重量(學生自己定)的重物,並和直接吊起該重物的力比較,能發現什麼?

(實驗要求:1、明確分工。

2、擬定實驗計劃草案後實行。

3、進行實驗並作好實驗記錄。

(4)彙報交流,說說有一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在這裏可能會出現重物比較輕的時候省力效果不明顯,但隨着重物的增加,省力效果越明顯,越趨向於省一半的力)

3、實驗探討有2個動滑輪的滑輪組的作用。

(1)提出疑問:如果增加滑輪組的數量,(例如用2個動滑輪和2個定滑輪),用力大小會怎麼變化?

(2)用與前面實驗相同的方法進行實驗,記錄實驗情況,並分析實驗數據,得出結論。

三、遊戲體驗

小個子戰勝大力士:遊戲規則見教材P15

1)出示遊戲器材,找2個大個子學生和一個小個子學生參加遊戲。

2)要求沒有直接參加遊戲的同學對數據進行記錄,尋找其中的規律。

3)、說出自己的發現

學生自由表述自己的發現並從這個遊戲中明白了什麼?

從我們的研究中明白爲什麼起重機能夠吊起那麼重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