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數學課教案(多篇)

數學課教案(多篇)

數學課教案 篇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揭題

1.談話導入。

我們學過了關於方程的哪些知識?(結合學生的回答板書)

預設

生1:方程的意義。

生2:方程與等式的關係。

生3:解方程的方法。

生4: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

2.揭示課題。

同學們說得很全面,這節課我們就來系統地複習有關方程的知識。(板書課題:方程)

⊙回顧與整理

1.方程。

(1)什麼是方程?它與算術式有什麼不同?

明確:

①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作方程。

②算術式是一個式子,由運算符號和已知數組成。方程是一個等式,在方程裏的未知數可以參與運算,並且只有當未知數爲特定的數值時,方程才成立。

(2)什麼是方程的解?

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3)什麼是解方程?

求方程的解的過程叫作解方程。

(4)解方程的依據是什麼?

①等式的性質。

②加減法和乘除法各部分之間的互逆關係。

(5)課件出示教材80頁“回顧與交流”3題。

①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解方程的步驟和方法,以及哪些地方需要注意。

②指名到黑板前進行板演。

③全班交流並說一說自己是怎麼解的。

2.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1)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

學生小組交流並集體彙報,然後教師明確:

①弄清題意,確定未知數並用x表示;

②找出題中數量間的相等關係;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檢驗並寫出答語。

(2)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及找等量關係的方法。

①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什麼?

列方程解應用題的關鍵是找出題中的等量關係,根據等量關係列方程解答。

②你知道哪些找等量關係的方法?

預設

生1:根據關鍵性詞語找等量關係。

生2:根據常見的四則混合運算的意義及各部分之間的關係找等量關係。

生3:根據常見的數量關係找等量關係。

生4:根據計算公式找等量關係。

(3)課件出示教材80頁“回顧與交流”4題。

教師引導學生先找出各題的等量關係,再列方程自主解決問題。

數學課教案 篇二

第六課時

公頃、平方千米

教學內容:

第84頁及練習二十

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體會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平方千米和公頃,建立1平方千米、1公頃的面積概念。

2、知道平方米與公頃之間、平方千米與公頃之間的進率,並利用進率進行簡單的換算。

3、經歷觀察、想象、發現、交流等數學活動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加深入對公頃、平方千米的認識,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數學思考。

教學重點:

建立平方千米、公頃的概念。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2、用手勢表示一下1平方釐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出課題

同學們,我們一起來看看體育場的圖片,你們有什麼感想? (體育場太大了)

那還能用我們前面學過的面積單位進行測量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比平方米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出示課題)

三、自學反饋,教師點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

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杆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3、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於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10000平方米=1公頃

4、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於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是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 1平方千米=100公頃

四、鞏固練習

練習二十:1、2題

五、小結

板書設計:

公頃、平方千米

10000平方米=1公頃 1平方千米=100公頃

數學課教案 篇三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85~87頁例1、例2,以及隨後的“練一練”,練習十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畫圖、討論等活動中感受並發現圓的基本特徵,知道圓的圓心、半徑和直徑的含義;會用圓規畫指定大小的圓;能用圓的知識解釋一些日常生活現象。

2.使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積累認識圖形的經驗,增強空間觀念,發展數學思考。

3.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圖形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初步認識圓,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遊戲:摸圖形。

出示裝有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和圓形紙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學們喜歡做遊戲嗎?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袋子,裏面裝有很多平面圖形。請一位同學把它們依次摸出來,其他同學一起說出圖形的名稱。

2.出示學生摸出的圓形紙片,指出:這是一個圓形紙片(板書:圓)。圓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等多邊形相比有什麼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徵?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這些問題。

板書:圓的認識。

二、教學例l

1.提問:你在生活中見過圓嗎?舉例說一說。

學生交流時,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如果學生說的圓形物體就在身邊,可以讓他們指一指物體上的圓;第二,課前要準備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圓形物體或圖片,當學生說到這些物體時,可及時呈現出來;第三,如果學生把球當成了圓,可以通過比較讓他們知道球是立體圖形,而圓是平面圖形。

2.追問:說了這麼多的圓,看了這麼多的圓,大家想不想動手畫一個圓呢?先動腦筋想一想,再用手頭的工具動手畫一畫。

3.學生獨立畫圓。組織交流時,可結合教材所列的畫法,有針對性地介紹一些典型畫法。如果有學生想到了用圓規畫圓,不要急於讓他們說出具體的操作過程。

4.啓發思考:圓和以前學過的三角形、長方形等多邊形相比有什麼不同?

<>>

在交流中相機明確:以前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都是由線段圍成的,而圓是由曲線圍成的圖形。

5.介紹圓規:剛纔,我們用不同的方法畫出了圓,真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但通常我們會藉助一個專門工具來畫圓,這個工具就是圓規。圓規有兩隻腳,一隻腳是針尖,另一隻腳上裝着用來畫圓的筆,兩隻腳可隨意叉開。

6.提出要求:你能試着用圓規畫出一個圓嗎?

進一步要求:邊畫邊想,用圓規畫圓一般分爲哪幾個步驟?需要注意些什麼?

7.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畫圓的過程,教師在黑板上示範畫圓,適時板書:兩腳叉開。固定針尖。旋轉成圓。

引導反思:你認爲畫圓時應注意些什麼?

根據學生的回答,小結:有針尖的一隻腳要固定在一點;旋轉圓規時兩腳間的距離必須保持不變。

8.組織練習:請大家把圓規兩腳之間的距離統一確定爲4釐米,按上述步驟再畫一個圓,在小組裏比一比,誰畫得好。

9.介紹圓心、半徑和直徑。

結合介紹在圖中畫出相應的線段,標出相應的字母,提醒學生注意每個字母的寫法。再讓學生結合自己畫圓的過程,說說對這些概念的理解,並在自己所畫的圓中標出圓心、畫一條半徑和一條直徑,並分別用字母表示。

(2)圓的大小是由什麼決定的?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畫圓時圓的大小是由圓規兩腳間的距離決定的。

(3)指名在黑板上的圓中表示出兩腳的距離。

教師總結並板書:圓規兩腳間的距離就是連接圓心和圓上任意一點的線段,叫作半徑,用字母r表示。

(4)教師畫出直徑,說說這條線段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後,教師總結並板書:通過圓心並且兩端都在圓上的線段,叫作直徑,用字母d表示。

10.探究圓的特徵。

(1)出示例2的問題。

(2)學生在小組裏操作、討論,形成結論。教師巡視。

(3)小組彙報,教師板書

①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直徑有無數條。

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③同一個圓中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

④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4)說說你是怎麼得出每一條結論的,指名驗證。

三、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完成“練一練”第1題。

(l)出示三個圖形。

(2)指名說說各圓的半徑和直徑。

(3)評議:爲什麼其他的線段不是半徑或直徑?

2.完成“練~練’’第2題。

(1)學生獨立畫圓,並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2)指名說說畫圓的過程。

3.完成練習十三第1題。

(1)學生獨立填表。

(2)指名說說思考過程。

4.完成練習十三第5題。

(1)學生獨立操作後,在小組裏交流。

(2)集體彙報交流。

5.作業:練習十三第2、3、6題。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有哪些收穫?

學生髮言,教師點評。

板書設計:

圓的認識

①在同一個圓裏,半徑有無數條,直徑有無數條。

②在同一個圓裏,半徑的長度都相等,直徑的長度都相等。

③同一個圓中直徑的長度是半徑的2倍,半徑的長度是直徑的一半。

④圓是軸對稱圖形,有無數條對稱軸。

<>>

數學課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能夠初步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麼比例.

2.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提高學生綜合概括推理的能力.

3.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進行“運用變化觀點”的啓蒙教育.

教學重點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正反比例的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

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掌握正反比例的變化的規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昨天老師買了一些蘋果,吃了一部分,你能想到什麼?

(二)教師提問

1.你爲什麼馬上能想到還剩多少呢?

2.是不是因爲吃了的和剩下的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教師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三)教師談話

在實際生活中兩種相關的量是很多的,例如總價和單價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和

數量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你還能舉出一些例子嗎?

二、新授教學

(一)成正比例的量

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1.思考

(1)180千米對應的時間是多少?4小時對應的路程又是多少?

(2)在這一組題中上邊的一列數表示什麼?下邊一列數表示什麼?所求出的比值呢?

教師板書:時間、路程、速度

(3)速度是怎樣得到的?

教師板書:

(4)路程比時間得到了速度,速度也就是比值,比值相當於除法中的什麼?

(5)在這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如何相關聯的?舉例說明變化規律.

3.小結:有什麼規律?

教師板書:商不變

(二)成反比例的量

1.華豐機械廠加工一批機器零件,每小時加工的數量和所需的加工時間如下表.

(1)計算工效和時間的乘積. 2.教師提問

(2)這一組題中涉及了幾種量?誰與誰是相關聯的量?

(3)請你舉例說明誰與誰是相對應的兩個數?

(4)在這一組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如何變化的?(舉例說明)

3.小結:有什麼規律?(板書:積不變)

(三)不成比例的量

1.出示表格

(1)總噸數是怎樣得到的? 2.教師提問

(2)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3)它們又是怎樣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是什麼?

運走的噸數少,剩下的噸數多;運走的噸數多,剩下的噸數少;總和不變

(四)結合三組題觀察、討論、總結變化規律.

討論題:

1.這三組題每組題中誰與誰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2.在變化過程中,它們的異同點是什麼?

共同點: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量也隨着變化

不同點:第一組商不變,第二組積不變,第三組和不變.

總結:

3.分別概括正、反比例的意義

4.強調第三組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叫做不成比例

5.教師提問

(1)兩種量成正比例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2)兩種量成反比例必須具備什麼條件?

(五)字母關係式

三、鞏固練習

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成比例?成什麼比例?

1.一種圓珠筆

(1)表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

(2)說出幾組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

(3)每組等式說明了什麼?

(4)兩種相關的量是否成比例?成什麼比例?

2.當速度一定,時間路程成什麼比例?

當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成什麼比例?

當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成什麼比例?

3.長方形的面一定,長和寬

4.修一條路,已修的米數和剩下的米數.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正反比例的意義,並能運用正反比例的意義判斷一些簡單的問題.通過正反比例意義的對比,使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要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成正比例關係還是反比例的關係,要抓住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這是本質.

五、課後作業

(一)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並說明理由.

1.蘋果的單價一定,購買蘋果的數量和總價.

2.輪船行駛的速度一定,行駛的路程和時間.

3.每小時織布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4.長方形的寬一定,它的面積和長.

(二)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反比例,並說明理由.

1.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的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2.種子的總量一定,每公頃的播種量和播種的公頃數.

3.李叔叔從家到工廠,騎自行車的速度和所需時間.

4.華容做12道數學題,做完的題和沒有做的題.

數學課教案 篇五

【活動目標】

1、學會根據兩個骰面上的點數寫出相應的合成式。

2、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

3、引發幼兒學習的興趣。

4、讓幼兒學習簡單的數學題目。

【活動重難點】

發展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具準備大骰子兩個;小骰子,筆,記錄紙,五角星若干。

【活動過程】

一、看骰子。

1、小朋友看一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東西?(小骰子)在哪裏看到。

2、我們一起來看看骰子由幾個面組成?每個面上的圓點都一樣嗎?(每人一個)

二、玩骰子。

1、老師拿出一個大骰子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幾點?是怎麼看的?

2、老師把兩個大骰子一起輕輕的擲在地上請小朋友看看是多少點?(是把兩個骰面上的圓點合在一起數出來)。

3、老師示範寫出合成式。並告訴幼兒幾和幾合在一起是多少。

4、請一個小朋友上來像剛纔老師一樣擲骰子並寫出合成式。

5、老師交代操作要求後幼兒進行操作,老師巡迴指導。(操作要求:兩個人一組,其中一個小朋友把兩個小骰子拿在手上,然後輕輕的擲在桌子上,請另一個小朋友寫出合成式。擲骰子的小朋友檢查他寫得是否正確,正確的話就獎一顆五角星。然後換一個人擲骰子,繼續操作。)

6、請小朋友把記錄紙拿上來,老師把它貼在黑板上看看誰獎到的五角星最多。

三、玩遊戲。

擲骰抱團老師擲大骰子,小朋友根據骰面上的點數幾個人手拉手站在一起。

數學課教案 篇六

活動目標:

1、能夠按要求給小動物分到合適的房子。

2、初步理解序數,並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

3、發展幼兒邏輯思維能力。

4、讓幼兒懂得簡單的數學道理。

活動準備:

PPT課件,小動物圖片若干,白紙人手一張

活動過程:

一、故事引入出示PPT-2,認識小動物。

師:森林裏蓋了兩棟漂亮的三層小樓房,小動物們很想住進去。可是,它們吵起來了,爲什麼呢?原來它們誰也不想住在自己不喜歡的房子裏,要重新分房子。你能幫助它們嗎?

二、分房子

1、出示PPT-3,知道小老鼠的要求,並幫助小老鼠找到自己的房子。

2、出示PPT-4,知道大象的要求,並幫助大象找到自己的房子。

3、出示PPT-5,知道大公雞的要求,並幫助大公雞找到自己的房子。

4、出示PPT-6,知道小貓的要求,並幫助小貓找到自己的房子。

5、出示PPT-7,知道小烏龜的要求,並幫助小烏龜找到自己的房子。

6、出示PPT-8,知道小狐狸的要求,並幫助小狐狸找到自己的房子。

三、給小動物排排隊

1、小朋友人手一張白紙,按教師提的要求給小動物們排排隊。

如:從左邊數:大灰狼坐在第五個座位上,小兔坐在第三個座位上,小羊不能坐在大灰狼旁邊,小狗不能坐在小老鼠旁邊,小老鼠最小,坐在第一個座位上。這些小動物應該怎樣坐纔對呢?

2、教師可根據幼兒的完成情況適當增加難度。

教學反思:

《分房子》即讓孩子們孩子瞭解大自然中不同動物的存在,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同時,又蘊含着深刻的哲理,各種動物生存之間簡單的關係。故事以森林中的動物住新房爲線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而老虎大王不能夠很好的滿足他們的需要,希望得到小朋友的幫助而展開。活動以《綱要》爲指導,讓幼兒在互動式、開放式、直觀式的教育活動中,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讓幼兒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展開想象,說說會有哪些不同的動物需要分房子。通過故事引出活動的主題,動物們該住哪一間房子裏,他們有什麼樣要求,從而激發他們幫助動物分房子的興趣。故事的發展是讓幼兒去主動思考、發現問題、尋找答案很好的依託。作爲活動的延伸,另外不同動物的動物需要分房子,應該怎麼辦,讓孩子根據動物的特點,再一次展開思考,望孩子多關注關心動物,讓孩子繼續有探索的機會,讓本次活動在區域活動中有體現。

本次活動整合了語言、常識等方面的知識,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大膽交流,鼓勵幼兒積極參與活動,讓幼兒成爲學習的主動者和成功者。

數學課教案 篇七

可能性

第2課時

學習內容:

第94、95頁例3、例4及課堂活動,練習二十三第4~6題。

學習目標:

1、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2、通過實踐操作,體驗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3、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教學重點:

會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遊戲規則的公平性。

教學難點:

讓學生親身經歷事件發生的過程來感知可能性有大有小。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3。

課件出示例3:有10張倒扣着的相同的卡片,其中有4張畫的燕子,3張畫的大象,2張畫的老虎,1張畫的喜鵲,打亂後從中任意拿1張。

(1)看了這些信息你有什麼感想?

(2)小娟喜歡燕子,她一定能拿到畫有燕子的卡片嗎?

(3)拿到畫有燕子的卡片的可能性和畫有大象的卡片的可能性哪個大?爲什麼?

(4)分組遊戲,並做好記錄,然後集體彙報。

(5)思考:可能性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係?

(6)猜想:任意拿1張,拿到燕子的可能性是( ),拿到大象的可能性是( ),拿到老虎的可能性是( ),拿到喜鵲的可能性是( )。

(7)彙報每組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算,驗證猜想。

(8)教師小結求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方法。

2、教學例4。將一副撲克牌的13張方塊牌和勻,從中任意抽出1張,用“可能”“不可能”“一定” “偶爾”“經常”等來描述抽牌的情況。

(1)認真審題,弄清題意:說說例4讓我們做什麼?

(2)小組合作進行實驗。

(3)集體彙報實驗結果。

(4)填一填

( )抽到方塊2,( )抽到黑桃A,( )抽到方塊A,( )抽到方塊。。。。。。

3、教師小結: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用“可能”“不可能”“一定” “偶爾”“經常”等來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三、運用新知,鞏固提高

1、小林做5個紙團。並將其中幾個紙團做上記號。小丁任意摸出1個並作記錄,放回和勻後再摸

(1)小丁摸了40次,將結果記錄如下

(2)分析上表中的數據,得出什麼結論?

(3)兩人交換角色。小丁做紙團並做記號,再由小林來摸並記錄

兩人交流對這次遊戲活動的感受。

2、盒中有形狀相同的紅色小棒8根,黃色小棒2根。小蘭從盒中任意取出1根小棒,取出哪種顏色的小棒的可能性大?

選擇“不可能”、“偶爾”、“經常”填空。

(1)( )取出紅色小棒。

(2)( )取出黃色小棒。

(3)( )取出白色小棒

四、學生質疑,教師總結

教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一談你有哪些收穫?

五、課堂作業:練習二十三第4~6題。

家庭作業:第95頁課堂活動。

板書設計:

可能性的大小

數學課教案 篇八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釐米、會用米、釐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釐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能力點: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苟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和米,初步建立1釐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釐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釐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釐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釐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鬆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彙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鬆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麼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麼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釐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彙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麼?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釐米,釐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釐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釐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釐米。還有哪段是1釐米?你發現了什麼?(每一大格都是1釐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釐米。

用手比劃一下1釐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釐米有多長。

2、認識幾釐米。

師:我們知道1釐米有多長,那2釐米、3釐米……又是多長?

問:2個1釐米是幾釐米?4釐米裏有幾個1釐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釐米的一段嗎?

3、用釐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釐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鬆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麼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蒐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麼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後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釐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釐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釐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