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核舟記》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核舟記》教學設計(新版多篇)

核舟記教案 篇一

《核舟記》教案

單元教學目的要求:

1、能正確並流利地朗讀課文,能背誦和默寫重點段落。

2、藉助工具書與註釋,能比較準確的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能比較準確的說出課文重點段落的意思。

3、理解和掌握課文中部分重點字、詞、句的含義;瞭解大綱中規定的基本課文的出處、作者及時代背景。

二十六 核舟記

教學要點:

1、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2、理解課文的一些句子中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詞序特點,瞭解文章語言的準確、簡明。

3、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課時安排:4課時

第一課時

新授課

教學目的:

1、檢查預習情況,簡介作者及相關知識。

2、學習生字,熟讀全文。

3、在掌握重點詞語的基礎上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教學重點:

1、掌握字音,熟讀全文。

2、藉助書下注釋獨立疏通文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熟悉的一些雕刻素材導入,激發興趣。

二、題解

1、作者:

魏學洢: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選自清朝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2、文體及內容:(p.250)

本文是一篇說明文,全面具體的介紹了“核舟”的形象,熱情讚揚了我國明代的民間工藝匠人的雕刻藝術和才能,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著成就。

三、範讀全文

四、檢查重點字詞理解情況,引導學生自讀理解課文。

1、生字注音:

yīmǐnwǎngyíyujīxuānrusǎnrán

洢皿罔貽有奇軒箬糝髯

zhětǎnjiǎozhǔqūjìrénxūyúfǔ

褶袒矯屬詘髻壬戌虞甫

2、重點詞:

罔貽泛相望類不屬詘 衡 了了墨又盈簡 靈怪

五、在理解的基礎上,熟讀課文,注意句中停頓:

(1)罔不/因勢象形

(2)蓋/大蘇泛赤壁雲

(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4)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5)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六、作業:

1、生字

2、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理解分析課

教學目的及要求:

1、疏通文意。

2、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結構。

教學重點:

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一、檢查複習:

1、生字

2、作者、朝代、出處等知識

3、分段朗讀(重點斷句)

二、疏通文意:

1、重點詞:

爲:做罔不:無不,都嘗:曾經

貽:贈泛:泛舟,坐着船在水上游覽

許:上下,光景啓窗:打開比:靠近

不屬(zhǔ):不相關連詘:通“屈”,彎曲衡:通“橫”

了了:清清楚楚爲人五:刻成曾:尚,還

盈:滿簡:挑選修狹:長而窄靈怪:奇妙

2、結合書下注釋理解文意。要求:

(1)認真讀書下注釋,自己理解

(2)分小組翻譯

(3)各組代表分段翻譯

(4)教師重點講解

三、整體感知,理清文章結構:

1、這是一篇說明文,是作者在全面而又精細的觀察基礎上寫成的,作者是抓住哪一特徵來寫的?(找出文中的一個詞)

——“奇巧”一詞(材料微小,工藝精細,題材生動,構思巧妙)

2、作者是以什麼順序來說明“核舟”的?可分幾部分?

——“總—分—總”結構。分三部分。

3、結構

第一部分(1):總述王致遠的雕刻技藝,引出“核舟”,點明題目。

第二部分(2——6):詳細具體的介紹“核舟”的內外形狀、結構和物態特點(先總寫後分寫)。

分兩層:

第一層(2——5):介紹船正面的佈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態特點。

第二層(6):介紹舟的背面。

第三部分(7):對“核舟”總結、評價。

四、朗讀理解

五、佈置作業

1、思考與練習一

2、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理解分析課

教學目的:

1、分析、理解文章內容。

2、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3、學習語言的準確、簡明。

4、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教學重點:

1、分析理解內容。

2、學習說明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朗讀全文

2、重點詞語解釋

二、內容分析:

1、第一部分(1):總述王致遠的雕刻技藝,引出“核舟”,點明題目。

(1)作者是怎樣稱讚王叔遠的雕刻技藝的?

——奇巧

(2)王叔遠雕刻的方法是什麼?

——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麼內容?

——大蘇泛赤壁

2.第二部分(2——6):詳細具體的介紹“核舟”的內外形狀、結構和物態特點(先總寫後分寫)。

第一層(2——5):介紹船正面的佈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態特點。

(1)作者是採用什麼方法來說明核舟的內容的?

——先總寫,再分寫。

總體介紹核舟的概貌——介紹船艙——介紹船頭——介紹船尾——介紹船背——分類統計核舟上的雕刻內容

(2)第幾段是總寫?都寫了哪些內容?

——第二段是總寫。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艙的位置、結構和裝飾。先總寫核舟的整體:多長多高。然後寫核舟的船艙:先外而內,後內而外。眉目清晰,層次井然。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緊扣“奇巧”二字的?

——從船艙內“相望”的雕欄,從可起可閉並刻有東坡名句的八扇小窗來緊扣“奇巧”二字。

(4)作者在介紹船頭時主要介紹了哪些內容?

——三個主要人物的雕像。

(5)作者是如何介紹的這三個人物的?

——從三人的姿態、神情各自的特點來介紹的。先交代三人所處的位置,然後逐一寫他們的動作、衣着、體貌、神情。

(6)這三人的位置、神態各是什麼?

蘇東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學家。

位置佛印:居右——是個和尚,蘇軾的朋友。

魯直:居左——黃庭堅,字魯直,宋代文學家,也是蘇軾的朋友。

蘇東坡:峨冠而多髯。

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現右足,微側。

神態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現左足,微側。

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

小結:三人姿態、神情各有特色,可見“奇巧”。

三人同樣是閒暇安適,但動作神情各不相同。蘇黃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懷得失,陶醉與畫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學者風度。而佛印的動作、神態則超脫粗獷,儼然是個出家人。

寫蘇、黃二人,詳寫姿態,兼寫神情,筆調細膩;先寫上半身,後寫下半身,井然有序。寫佛印姿態、神情栩栩如生。先蘇後黃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較的方法來介紹,既顯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現出雕刻者在構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藝術情趣。

(7)作者是如何描寫舟尾的?

——寫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嘯呼(動)

居右者:視端容寂(靜)

舟子神態、動作、神情刻畫細緻,動靜相兼,動靜對照,相應成趣,實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數語就準確生動地展示出了王叔遠“因勢象形,各具情態”的絕妙的雕刻技藝,可見語言的準確、簡明。

第二層(6):介紹舟的背面

(1)作者是如何介紹船背面的?

——船背雖是略寫,也是先總寫它的形狀“稍夷”,再介紹上面的題字、篆章的內容、大小、顏色。

(2)哪些地方表現了高超的雕刻技藝?

——“細若蚊足,勾畫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現王叔遠高超的雕刻技藝。

3.第三部分(7):對“核舟”總結、評價。

(1)作者是如何對核舟進行總結的?

——從統計入手,進行總結。

(2)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羅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數目以顯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計其長曾不盈寸”再次強調“核舟”體積之大,對比中突出了工藝之精細、奇妙。最後用“嘻,技藝靈怪矣哉!”的讚歎收束全文,點明中心。

三、總結全文:

全篇僅400餘字,卻緊扣“核舟”奇巧的特點,把上面雕刻的複雜瑣細的物態述說得精細詳盡,活靈活現,使人一目瞭然。不僅完美地再現了“核舟”的形象,而且有力地表現出雕刻家王叔遠的聰明才智,絕妙技藝,表達了作者對他及其作品的讚美之情,足見文章結構的嚴謹、精巧和語言的準確、精練,不愧是古代說明文的精品。

四、熟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完成思考與練習二、三

2、熟讀並背誦全文

第四課時

總結課

教學目的及重點:

1. 熟讀課文。

2. 進一步學習本文準確、簡明的語言。

3. 進一步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4. 背誦全文。

教學步驟:

一、朗讀全文

二、學習準確、簡明的語言

三、分析練習並學習製作詞語小卡片(附後)

四、指導背誦

要求: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核舟記教案 篇二

【教學目的】

1、解決本單元教學要求──段篇質疑中提出的幾個問題。

2、通過對說明文的學習探討作者如何選材組材爲中心服務的特點。

【教學重點】

圍繞學生課前質疑的問題展開討論,以便深入理解課文。

1、作者爲何先寫船艙再寫船頭?引用蘇軾《赤壁賦》語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態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3、最後一段似乎跟主題無關,可否去掉?

【教學難點】

作者文章中蘊涵的深層思想。

【教學方法】

討論、引導、評述。

【教學步驟】

一、課前3分鐘“介紹”。學生介紹《小王子》及作者,點評

二、複習前一節課相關文言常識(出示幻燈片)

1、字音:

罔不 貽 八分有奇 衣褶 矯首昂視 不屬 錐髻 虞山 篆章

2、解釋加點字的含義:

明有奇巧人 特別手巧

罔不因勢象形 無不 模擬(如象形字)

石青糝之 塗

其兩膝相比者 靠近(如“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珠可歷歷數也 清清楚楚(如“歷歷在目”)

其船背稍夷平(“化險爲夷” 的“夷”爲“平安”)

鉤畫了了 清清楚楚(今有“清晰明瞭”)

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挑選

3、比較多義詞的用法:

爲宮室/中軒敞者爲艙/爲人五(刻──是──刻有)

能以徑寸之木/以至鳥獸、木石(木頭──樹木,如“草木皆兵”)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長約八分有奇(特別──零數)

東坡右手執卷端/其人視端容寂(邊──正,如“端正”)

高可二黍許/珠可歷歷數也(大約──可以)

能以徑寸之木/閉之/石青糝之/左臂掛念珠倚之(的──窗──塗──左膝)

4、找出句中通假字:

長約八分有奇 “有”同“又”

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橫”

詘右臂支船 “詘”同“屈”

三、新授

前邊我們掃除了字面障礙,簡單明確了本文總分總結構及主體部分以空間方位(船艙──船頭──船尾──船背)爲順序的說明順序,也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蘇軾及其《赤壁賦》,今天我們來討論同學們段篇質疑中提到的幾個問題:(幻燈片顯示)

1、作者爲何先寫船艙再寫船頭?引用蘇軾《赤壁賦》語句的目的何在?

2、人物形態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3、最後一段似乎跟主題無關,可否去掉?

4、本文似乎是一篇簡單的說明文,好像沒表達什麼更深的感情,是這樣的嗎?

老師:首先請同學們來看問題1──作者爲何先寫船艙後寫船頭?(同桌討論)

學生:思考,但一時沒有答案。

老師:齊讀一下課文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總結一下作者筆下的核舟特點:

學生甲:小巧。

老師:學會從文本中找有代表性的詞語來表達。

學生:奇巧、靈怪。

老師:爲什麼說它奇巧、靈怪?

學生:那麼小一個核舟,刻了那麼多人和物。

老師:請同學們邊看核舟的圖示(幻燈片顯示),邊思考──核舟的大小(長八分有奇,八分,不足3釐米,高兩黍許,即兩個黃米粒高。這麼小的一個空間內王叔遠刻了什麼?

學生:爲人五,爲窗八,爲箬蓬;爲楫,爲爐,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三十有四。

老師:是不是刻畫東西多,刀法精細就可以稱爲“靈怪、奇巧”?

學生:搖頭,但不能說出所以然。

老師:雕刻出來的材料多但不能說明精,充其量只能說明他技術高超而不能說明他藝術性強。如果作品缺乏主題也就缺了靈魂。大家看核舟的主題是什麼?

學生:蘇軾泛舟赤壁。

老師:王叔遠贈送核舟時明明確確告訴作者雕刻主題了嗎?

學生:沒有。

老師:那他是怎麼知道的?

學生:猜測出來的,他用了一個“蓋”

老師:根據呢?

學生:船艙部分對聯的描寫“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句子是《赤壁賦》中的句子。

老師:那麼這兩個句子的作用是什麼呢?

學生甲:是蘇軾兩次遊覽赤壁的環境描寫,秋季和夏季。

學生乙:它交代了蘇軾仕途不得意時泛舟看到的美好景色,在這樣的美好景色裏他才能忘卻憂愁。

學生丙:很像柳宗元的《小石潭記》和《鈷姆潭西小丘記》裏的環境和感情吧?

老師:很好,能聯想到剛剛學過的柳宗元,柳和蘇相似的經歷,相似的環境。《赤壁賦》中“耳得之爲聲,目遇之成色”的環境與《鈷姆潭西小丘記》多麼相似。請同學們回憶“清泠之狀與目謀,瀴瀴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齊聲背誦)

老師:好,眼前有多少恬淡與美好,心中有多少塊壘之氣不能宣泄呢!那麼現在可以總結出兩副對聯的作用和作者先寫船艙的用意了吧?

學生甲:交代環境,利於突出主題。

學生乙:打破時空侷限,移來江上風月。

老師:很好很好,有了這樣的背景,興趣相投而又神態各異的人物出場就合情合理了。

老師查過一些資料,桃核舟是雕刻的禁區,因爲紋路比較粗,而且多有小孔通內部,能用的材料萬中選一,明清只有極少的人敢向桃核下手。王叔遠也只雕出了兩三枚核舟。又因爲傳說桃木能辟邪,一如我們學過的王安石《元日》中的描寫“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一樣,所以桃核雕一般存於宮廷,貴於金銀。你覺得王叔遠把這麼珍貴的核舟送給作者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他們關係好吧。

老師:除了這一點,還有嗎?

學生:王叔遠覺得作者能讀懂他,能理解他的苦心吧。

老師:很好。知己。下面看作者怎麼樣讀懂王叔遠的。請同學們思考第2個問題──人物刻畫有什麼作用?

學生沉思。

老師:音樂家通過音樂說話,舞蹈家通過形體說話,文學家通過語言說話,那麼雕刻家通過什麼來說話呢?

出示幻燈片──課文第三自然段。老師範讀,請學生上臺表演三個主要人物的動作神態。注意人物的細微差別。

學生三人上臺,分別模擬蘇軾、魯直和佛印。其餘同學互相提醒學生突出“執卷端,撫魯直背,如有所語,佛印“袒胸露乳,矯首昂視,臥右膝,詘又臂”等動作。

老師:能分析三人的動作神態有什麼特點嗎?

學生甲:三人都比較放鬆,自然。好象心情也都比較好。

老師:對,寬鬆的氣氛裏能看出他們豁達的胸懷。但我們看過《赤壁賦》。裏邊交代過蘇軾與誰遊赤壁嗎?

學生:只說過“客”,但沒說誰。

老師:那麼我們可以看出來,王叔遠有意識地把仕途不得意、有退隱思想的蘇軾與好友魯直和皈依佛門的佛印請到了一起,可見他真是讀透了《赤壁賦》讀透了蘇軾。這樣的三個人物面對如畫的江月,很自然能產生“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的思想。同學們再來看,三位主人公神態一樣嗎?

學生:不同。蘇軾和魯直更爲謹慎一點,而佛印是目中無人了。

老師:爲什麼會如此呢?

學生:蘇軾和魯直畢竟還在做官,而佛印已經出家。

老師:對。前兩位並未退出官場,也未脫出紅塵,從他們“共閱一手卷”的如癡如醉可以看得出,而佛印已看破紅塵,所以能放浪形骸。

主人公如此,兩個舟子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下面再請兩個同學來模擬兩“舟子”的神態。

學生兩人上場,根據理解和老師的朗讀來做動作。學生互相提醒“錐髻仰面,攀右趾,若嘯呼狀;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的神態刻畫。

老師:兩個舟子是隨從人物,寫他們兩個是否多餘?

學生:不是,應該也是一種襯托。船漿閒置不用,水手沒有在崗位上,一個仰天吹哨,一個平靜如水。可見真是“泛舟”,可見主人給他們的環境也是很輕鬆的。

老師:對,水手如斯,可見主人更是如斯。這樣愉悅的環境,這樣優美的景色,人本是自然的一部分,能與自然溶爲一體,物我合一,該是多麼美好的事情。我想兩個舟子也是王叔遠向主人公送去的會心的微笑吧。下面請大家再來看文章最後一段,思考最後一個問題──最後一段與核舟關係不大,能去掉嗎?

學生:不能,是在總結。

老師:好。老師現在也來總結一下

有蘇軾泛舟赤壁,方有了《赤壁賦》,有了《赤壁賦》,方有了核舟,有了核舟,方有了《核舟記》。一根紅線穿了幾粒明珠,這在中國文學史上實屬罕見。魏學洢看似在一板一眼地介紹核舟,但全文卻充實而又光輝。作爲雕刻藝人,王叔遠捕捉並刻畫了瞬間的人物形象,讓人物的組合在默然無聲中說話,他讀懂了蘇東坡。而魏學洢又讀懂了王叔遠,他在審視核舟時聆聽了這種奇妙的“說話”,藉助了一系列的動詞來爲人物添色。我認爲他在構思本文時,胸中有赤壁的如畫江山,有蘇軾爲之神往的人生佳境,有審視和讚賞“靈技”的靈感,有把這一切混沌起來加以昇華、融如自我的創造力。

(幻燈片)他在文章結尾處連用了九個“爲”字,我們可以設想,他是怎樣掰着手指頭,如數家珍第一一點算。這裏邊有有朋如此的自豪,有對這一微雕精品的真誠而又熱烈的讚歎。同學們,魏學洢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不僅僅是一枚小小的核舟,他還教會了我們如何閱讀:不僅用眼睛看,還要用心來思考。

《核舟記》教案 篇三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說明順序 。

2、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瞭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學重點: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教學難點: 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

三、作者簡介:

魏學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彈劾魏忠賢被誣陷下獄,冤死獄中。他痛父奇冤,晨夕號泣,不久悲憤而死。他好學能文,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家,着有《茅檐集》。

四、初讀文章

1、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洢( ) 皿( ) 貽( ) 罔( ) 黍( ) 神情與蘇、黃不屬( )八分有奇( )壬戌( )( )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多rán ( ) ruò篷( ) 衣zhě( ) 橫臥一 jí( ) zhuàn 章( ) qū右臂( ) 椎 jì( ) yú山( )

五、疏通文意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爲宮室、器皿、人物

(2)罔不因勢象形

(3)嘗貽餘核舟一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許

(6)清風徐來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餘核舟一,蓋大黃泛赤壁雲。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4)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紹三個人物的?這三人的位置、神態各是什麼?從作者的刻畫中能顯露出所雕人物怎樣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約”、“可”和“許”去掉可以嗎?爲什麼?

七、反饋檢測: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高可二黍許 (2)清風徐來

(3)與蘇、黃不屬 (4)詘右臂支船

2、歸納本篇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以 爲序,層次 ,構思 , 跟描寫結合,語言 …… 。

八、課外作業 :

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

《核舟記》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明代奇巧人王叔遠微雕技術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隻以“大蘇泛赤壁”爲主題的舟。魏學洢以文記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記》文筆精美,文“舟”相得益彰,爲“大蘇泛赤壁”這一雅游更添光輝。

教學目標:

1、熟讀、背誦課文,理解文章內容,翻譯重點詞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語感。

2、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層次結構,圍繞“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八個字,領會文中精美獨到的神韻。

3、感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才藝,領略工藝美術之魅力,培養學生對工藝美術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文章內容,翻譯重點詞句,積累文言字詞,培養語感。梳理文章井然有序的層次結構,體會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圍繞“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八個字,領會文中精美獨到的神韻。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準備:預習,印發有關《赤壁賦》、《後赤壁賦》的介紹及部分段落。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介紹微雕藝術,介紹作者、寫作背景。

讀課文。譯讀課文。誦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當堂練習,檢查字詞句的掌握情況。

師:上一節課,我們初步地學習了《核舟記》這篇文章,知曉了有關微雕藝術的知識,瞭解了作者及寫作背景,還通讀了全文,並對一些重點句子進行了譯讀。在此基礎上,我們來做一些練習。請同學們把語文作業本翻到第七十六頁,完成第一至四題。開始。

生做練習題(加點字、通假字、加量詞、文學常識,共填15個空),師可作巡視。估計三分鐘後交流。

二、精讀課文

師:我們這堂課啊,同學們要乾的是什麼呢?一個字:找。找什麼呢?找證據。找什麼證據呢?圍繞着王叔遠的奇巧,圍繞着奇巧的三個方面表現,從課文描寫核舟的部分找證據。老師先拋磚引玉。第二段寫到“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最後一段裏寫到“而計其長曾不盈寸”,可見這雕刻舟的果核真小。接下來,請你們找到佐證表現範圍廣的證據。

生:最後一段寫到,“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爲箬篷,爲楫,爲爐,爲壺,爲手卷,爲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字共三十有四”可見所刻範圍之廣,數量之多。

師:孺子可教啊,大家一學就會。第三個方面,“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就這八個字裏頭,還有個遞進關係,大家能看出來嗎?

生:由形似到神似。

師:是啊,這可是技藝到了爐火純青的人才能到達的境界啊!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或是悟出“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呢?這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了。同學們,先自己讀,悟,找,待會兒我們小組裏討論、相互啓發,最後在班上交流。

生自讀、悟、找。(約五分鐘)

生小組交流。(約兩分鐘)

班級交流。(約八分鐘)

生:第二段,“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這裏因勢象形,桃核,中間大兩頭小,中間船艙,順其自然,因勢象形。

師:順手而爲之,好。

生:第二段,寫到八扇小窗,窗能開關,窗上刻字,這些字是《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上的句子,呼應了前面的“大蘇泛赤壁”這一主題。

師:這也是下文中蘇軾他們活動的背景。

生:第三段,主要寫蘇軾、佛印、魯直三人的姿態神情。寫得栩栩如生。有外貌: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有道具:手卷,念珠。有動作:閱,執,撫,指,語,矯,昂,臥,詘,豎,倚。更重要的是,有神情:如有所語,矯首昂視。有細節: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珠可歷歷數也。

生:第四段寫兩個舟子的動作、情狀,一人“若嘯呼狀”,寫出其悠閒,一人“視端容寂”,寫出其專注。說明大蘇在泛舟,渲染出輕鬆、愉悅的氣氛,與開頭的“大蘇泛赤壁”相呼應。還有一細節,臥一楫,也說明在泛舟,櫓都放在舟上了。

師:剛纔有人說到細節,是的,雕刻家不但構思精巧,還特別的細心、細膩,這從很多細節中可以看出來,除了剛纔提到的外,還有哪些細節處呢?

生:窗上的字,用“石青糝之”,船背上題名,“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其色丹”,雕刻家特別在乎色彩的和諧。

師(小結):雕刻家以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瞭如許多的人、物,而且雕得如許的生動傳神。引得作者不得不感嘆:“嘻,技亦靈怪矣哉!”“靈怪矣哉”,已有“鬼斧神工”之意,意即這簡直不是人雕出來的,是有鬼神助之啊!

三、探討寫法

師:此文能成爲千古名篇,得益於核舟雕得好,還得益於文章寫得妙。同學們,這文章的寫法上,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處呢?

生:空間順序。船艙—船頭—船尾。

師:爲什麼先寫中間的船艙呢?

生:一是“中軒敞”,醒目;窗可關閉,引發讀者興趣。二是艙上有窗,窗上有來自《赤壁賦》、《後赤壁賦》的名句,可以使讀者感受到當年蘇軾泛舟赤壁時的優美環境,相當於蘇軾他們的活動背景。最後寫船尾的舟子,爲了烘托船頭的三個人的。

生:還有總分總的結構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

生:“如有所語”、“若嘯呼狀”,這“如”、“若”用得客觀。

生:五個人,重點寫前三人;前三人,重點寫蘇軾,符合“大蘇泛赤壁”的主題。詳略得當。

四、課堂總結

師:明代奇巧人王叔遠微雕技術出神入化,用果核雕刻了一隻以“大蘇泛赤壁”爲主題的舟。魏學洢以文記之。核舟雕工精美,《核舟記》文筆精美,文“舟”相得益彰,爲“大蘇泛赤壁”這一雅游更添光輝。也爲今天的我們提供了一份華美的精神食糧。老師相信,通過這一堂課的學習,讓我們爲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才華所歎服的同時,也一定會引發我們對工藝美術的喜愛,使我們擁有一雙審美的眼睛和一顆高雅的心靈。

核舟記教案 篇五

文言文教學有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語言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具體內容是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第二個目標是“傳承文化”,目的是讓學生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感受中國古代文化的魅力。例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肯定要教中國的“諫”文化,教《出師表》肯定要教中國的“臣”文化,教《陳情表》肯定要教中國的“孝”文化。

一般來說,語言教學遇到的困難是學生沒有“興趣”,文化教學遇到的困難是學生沒有“感覺”。能否找到一種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切近理解的教學方式,是搞好文言文教學的關鍵。

《核舟記》從語言教學來講,主要涉及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定語後置、詞類活用、倒裝句、省略句、雙重否定句等內容。這些內容,只能隨文教學,但很容易陷於串講的泥坑,使學生學得枯燥。從文化教學來講,主要內容是讓學生理解我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以及這種精巧中的民間審美意趣。這一內容涉及審美,學生缺乏具體可感的審美對象作參照,很容易流於一般化。

根據《核舟記》的寫作特點和學生學習這樣的課文時遇到的困難,我以“體驗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爲教學主線,將語言教學融入到“體驗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的學習活動中。

上課伊始,我先把一個“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的橄欖核放在一張紙上,展示給學生看。學生看到這麼小的一個橄欖核,非常震撼。這樣,學生的印象就非常深,“體驗”了這個核舟的“小”——這個東西這麼小,上面還刻那麼多東西,而且還刻得那麼好,由此可見中國古代工藝品的“精巧”。

然後,進入重點教學環節。我在課外讓學生每人用一張紙折了一隻船。上課的時候,我說:“今天我們學習《核舟記》,主要讓同學們完成一件事,就是把課文中寫到的人和物,按照課文中寫的位置,畫到你們折的紙船上。我們這堂課就是要比一比,看誰畫的最符合課文描寫的狀況。”學生一聽,頓時興趣大增,紛紛提筆準備畫。沒想到,他們立刻就遇到了問題:課文是怎麼寫的呀?課文中的這些句子是什麼意思呀?於是,學生紛紛埋頭認真閱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字句,就連忙看註釋,或相互之間討論起來。

平時我講文言字句,大家都不願意聽,現在我變成最受歡迎的人了,都追着我問這一句是什麼意思,那一句是什麼意思。這個過程花了近20分鐘,實際的學習內容其實就是文言字詞句。這一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也許確實是枯燥的,但現在卻將它隱含在畫畫的過程中了:要畫好畫,就必須讀懂課文,因爲畫的東西要“符合課文”。

等學生基本都畫好後,我先讓他們相互欣賞一下自己的作品,評價一下畫得怎麼樣,以及跟課文裏描述的有沒有不一樣,跟課文比誰更生動,然後再請同學展示自己的作品,對照課文說說哪裏比不上課文所寫的核舟。這個活動,教學意圖其實就是“借自己的作品,或者說以自己的作品爲參照,體驗課文裏寫到的核舟的精巧”。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把重點放在課文中的一些具體描寫上,先理解課文中的描寫體現出來的神奇精妙,再比較自己畫得準確、生動與否。其實,“比較自己畫得準確、生動與否”只是一個“幌子”,目的是引着學生去體驗課文,體驗覈舟的精巧。

從教學形態來看,這堂課的主體就是在“搞活動”,教學目標完全指向學生對文言知識和作品文化內涵的“體驗”。過去,我們講到文言教學,似乎體驗教學用得不多。大家似乎有一個看法,覺得文言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內容必須講,講知識要領,講文言詞句的含義和規律。其實,在文言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並不是要掌握多少文言的知識。

也就是說,不是看學生能不能說出這些文言文中所包含的“語言知識”,而是看學生能不能讀懂文言文的意思,體會到其中的韻味。這兩個方面靠的都是“文言語感”。“文言語感”的養成,是靠多讀,但現代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提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時間極其有限,所以靠“多讀”(即閱讀量)已經不可能,只能靠“熟讀”,就是讀文言文要讀得細和深。

用體驗法來教文言文,就是要在“細讀”“深讀”上下功夫,達到深入學生內心,體會領悟文言詞句的韻味的目的。閱讀教學中,所謂“體驗”,就是要讓外在的語言進入學生的內心深處。要達到這樣的目的,在很多情況下,恐怕非用體驗法不可。

再說文言文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我們看到很多文言文教學,講到文化的內涵,很容易出現一種傾向,就是脫離課文去空講文化。要麼是把課文放在一邊,去講“孝文化”“忠文化”“臣文化”,要麼是先講課文,再講“文化”,反正是“就文化講文化”。

這樣的文化教學一是違背語文學科的“獨當之任”,即“從語言的角度學文化、文學、文章”的根本任務,二是教學結果大多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認知”,學生的理解停留在一般性的條條框框上,或幾點乾巴巴的結論上,沒有沉澱到內心。學生學習這些內容的時候重在“記憶”,而不是領悟、沉浸、薰陶、感化。顯然,記憶不是文化學習的主要方式,文化學習離開了領悟、沉浸、薰陶、感化,學到的不會是文化的精髓,只能是表皮。

我的體會是,在文言文教學中,不管是語言教學還是文化教學,體驗法都具有特殊的功效。善於運用體驗法,是搞好文言文教學的重要途徑。

《核舟記》教案 篇六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總到分、從分到總,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間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點,作具體細緻的描述說明的寫作方法。

2、理解課文的一些句子中數詞直接修飾名詞的詞序特點,瞭解文章語言的準確、簡明。

3、瞭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成就,認識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卓越技藝。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句;

2、幫助學生樹立起關於核舟的空間概念,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3、品味語言,真切感受本文觀察細緻、描寫生動的特點。

教學難點:

探究課文主體部分按照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

教學方法

1、讀想法。

2、發現法、探究法。

3、品讀法。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我們中華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是最優秀、最勤勞、最聰明靈巧的人民,他們創造了光輝燦爛、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矚目的中華文明、中華文化。其中最令人噴噴稱奇、歎爲觀止的有那源遠流長、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藝術,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樹根經三撥兩弄可以變成一隻活靈活現、凌空欲飛的雄鷹,這是根雕;一塊似可廢棄的石頭經三琢兩磨也可忽然化爲山水木石、鳥魚蟲草,或可成爲萬里長城的縮影,這是玉雕;不僅如此,一根頭髮上可以雕刻下唐詩三百首的全部詩句,這是髮雕;還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們學習的明末浙江魏學洢的《核舟記》就是遠在數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民間藝人精湛絕倫的雕刻技藝的一次輝煌的展示。

《核舟記》通假字及一詞多義

通假字:

詘右臂支船 (詘——“屈”,彎曲。)

左手椅一衡木 (衡——“橫”,橫着)

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簡——“揀”挑選)

約八分有奇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爲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數和零數之間)

虞山王毅叔遠甫刻 (通“父”,對男子的美稱,多附於字之後)

一詞多義: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奇異、罕見、(手藝)奇妙。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零數,餘數。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 —— 有。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 通“又”。

爲:爲宮室、器皿、人物 —— 雕刻成。

中軒敞者爲艙 —— 是。

可:高可二黍許——大約。 珠可歷歷數也——可以

端:東坡右手執卷端——名詞,“右端” 其人視端容寂——形容詞,“端正、正”

《核舟記》複習指南

一、字句解釋

1、能以徑寸之木,爲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關鍵字:爲:做,這裏指雕刻。罔不:無不,都。因:根據,依據。勢:這裏指木頭原來的樣子。象:模擬。形:形狀,指所雕刻東西的形狀。各:各自。具:具有。情態:神情姿態。

句譯:(他)能夠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宮殿房屋、器具、人物,直到飛禽走獸、樹木山石,無不能就着材料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

2、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關鍵字:嘗:曾經。貽:贈送。餘:我。蓋:連詞。大蘇:指蘇軾。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覽。雲:語氣助詞,無實際意義。

句譯:王叔遠曾經贈送給我一枚用果核(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東坡泛舟遊覽赤壁的故事(情景)。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關鍵字:奇:零頭、餘數。可:大約。黍:黃米。許:上下、光景。

句譯:這隻船從頭至尾長約八分有餘,高大約有兩粒黃米左右。

4、中軒敞者爲艙,箬篷覆之。

關鍵字:軒:高。敞:開敞。爲:是。箬篷: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覆蓋。之:代詞,指船艙。

句譯:船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雕刻的)箬竹葉做成的船篷覆蓋在它上面。

5、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關鍵字:啓:打開,開啓。觀:看。雕欄:雕刻着花紋的欄杆。望:對着。(焉:於此。)

句譯:打開窗子來看,雕花的欄杆(在那裏)左右相對。

6、“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關鍵字:徐:緩緩地。興:起。

前句出自《後赤壁賦》,後句出自《前赤壁賦》。

7、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

關鍵字:峨:高。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髯:鬍鬚。爲:是。居:處於。

句譯:中間戴着高帽子,鬍鬚很多的是蘇東坡,佛印在他的右邊,黃魯直在他的左邊。

8、蘇黃共閱一手卷。

關鍵字:閱:觀看,觀賞。手卷:指橫幅的書畫卷子。

句譯:蘇東坡和黃庭堅共同觀賞着一幅書畫手卷。

9、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

關鍵字:執:拿。端:事物的一頭。卷端:指手卷的右邊一頭。卷末:指手卷的左邊一頭。撫:摸,按。語:說,說話。

句譯:東坡右手拿着手卷的右邊一頭,左手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邊一頭,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說着什麼似的。

10、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

關鍵字:現:露出。

句譯: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各自略微側着身子。

11、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

關鍵字:比:靠近。隱:隱藏。

句譯: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隱藏在手卷下面的衣服褶皺中。

12、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

關鍵字:絕:極。類:像。矯:舉。屬:類似。

句譯:佛印極像彌勒佛,袒着胸露着乳,擡頭仰望,神情與蘇黃二人不相類似。

13、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關鍵字:倚:倚靠。之:代詞它,指左膝。歷歷:清清楚楚。

句譯:(他)左臂上掛着念珠倚靠在左膝上——那念珠子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14、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

關鍵字:攀:拉,這裏可譯作“扳”。若:好像。嘯呼:呼喊。狀:樣子。

句譯:(他)右手扳着(拉着)右腳趾,好像在呼喊的樣子。

15、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關鍵字:其:那。端:正。容:神色。寂:平靜。然:……的樣子。

句譯:那個人正視着茶壺,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燒開了沒有的樣子。

16、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

關鍵字:其:那。夷:平。

句譯:那船的背面較平,就在它上面題寫(雕刻者)名字。

17、細若蚊足,鉤畫了了。

關鍵字:鉤畫:指筆畫。了了:清清楚楚。

句譯:文字筆畫細小得像蚊子的腳,一筆一畫都清清楚楚。

18、通計一舟,爲人五,爲窗八……爲念珠各一。

關鍵字:通:總共,全部。計:計算,統計。爲:做,這裏指雕刻。

句譯:總計整條船上,雕刻有五個人,八扇窗,箬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

19、而計其長,曾不盈寸。

關鍵字:而:然而。計:計算。曾:尚,還。盈:滿。

句譯:然而計算它的長度,還不滿一寸。

20、蓋簡桃核修狹者爲之。

關鍵字:蓋:可譯爲“原來是”。簡:同“揀”,挑選。修:長。狹:窄。爲:做,這裏指雕刻。

句譯: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雕刻成這枚核舟)的。

21、嘻,技亦靈怪矣哉!

關鍵字:嘻:語氣詞。技:技藝。亦:也。靈怪:奇妙。矣哉,語氣詞,表示驚歎。

句譯:啊,這技藝也真奇妙呀!

二、內容理解

1、作者爲明末的魏學洢。選自清代張潮編輯的《虞初新志》。

2、全文采用“總—分—總”的結構佈局。

第一部分(第1段):總述王叔遠技藝奇巧,引出核舟。

第二部分(第2——第5段):以空間爲順序,圍繞“奇巧”特點,先總後分,有條不紊地細緻描述核舟的各個部分。這是文章的主體。

第2段:總體大小,船艙。

第3段:船頭。

第4段:船尾。

第5段:船背。

第三部分(第六段):總述核舟的體積小,容量大,由衷讚美雕刻者高超的技藝。(首尾呼應)

3、作者觀察細緻,將說明與描寫相結合:

寫核舟上的人物,如東坡、佛印、舟子,通過肖像(外貌、神態)、動作等描寫,具體表現人物雕刻之栩栩如生;寫物件,如“珠可歷歷數也”,通過其“清晰可數”的細節,具體表現雕刻的精巧;寫文字,如“細若蚊足,鉤畫了了”,以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表現其筆畫之細,“了了”又突出其清晰,顯示雕刻之精細。聯繫文中反覆強調的“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曾不盈寸”,更讓人讚歎雕刻者技藝的高超。

4、中心歸納:本文通過對一枚核舟的描述說明,表現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藝和巧妙構思,由衷讚美了民間微雕藝術家的高超技藝。

《核舟記》教學設計 篇七

一、學習目標

1、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詞語、句式、說明順序 。

2、學習本文“總—分—總”的結構方式。

3、瞭解我國古代雕刻技藝的精湛、成就的卓越。

二、教學重點:介紹核舟的順序和詳略。教學難點: 古今詞義的異同、詞序和少數幾個句子。

三、作者簡介:

魏學洢:字子敬,明末人。其父魏大中,因彈劾魏忠賢被誣陷下獄,冤死獄中。他痛父奇冤,晨夕號泣,不久悲憤而死。他好學能文,是明代有名的散文家,着有《茅檐集》。

四、初讀文章

1、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洢( ) 皿( ) 貽( ) 罔( ) 黍( ) 神情與蘇、黃不屬( )八分有奇( )壬戌( )( )

2、根據拼音寫出漢字。

多rán ( ) ruò篷( ) 衣zhě( ) 橫臥一 jí( ) zhuàn 章( ) qū右臂( ) 椎 jì( ) yú山( )

五、疏通文意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爲宮室、器皿、人物

(2)罔不因勢象形

(3)嘗貽餘核舟一

(4)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

(5)高可二黍許

(6)清風徐來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

(2)嘗貽餘核舟一,蓋大黃泛赤壁雲。

(3)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

(4)啓窗而觀,雕欄相望焉。

(5)中峨冠而多髯者爲東坡。

六、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介紹三個人物的?這三人的位置、神態各是什麼?從作者的刻畫中能顯露出所雕人物怎樣的性格身份?

2、把“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約”、“可”和“許”去掉可以嗎?爲什麼?

七、反饋檢測:

1、解釋加橫線的字。

(1)高可二黍許

(2)清風徐來

(3)與蘇、黃不屬

(4)詘右臂支船

2、歸納本篇說明文的寫作技巧。

以 爲序,層次 ,構思 , 跟描寫結合。

八、課外作業 :

背誦和默寫課文第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