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題西林壁》教案(精品多篇)

《題西林壁》教案(精品多篇)

《題西林壁》優質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

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

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教學過程:

1、師:同學們,我們以前見過面嗎?(生:沒有)

師:自我介紹。初次見面,要是以後同學們在街上碰到我,你們能認出我嗎?爲什麼?

師:爲了避免大家忘記我,請同學們認認真真、含情脈脈地看我一分鐘。(師從正面、側面、反面各轉一圈)

師:現在不會認錯了吧?剛纔,同學們已經認識了老師,現在讓我也來認識認識你們吧!(生自我介紹)

2、同學們喜歡爬山嗎?你爬過哪些山?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一個詞語概括一下。

3、(課件出示描寫山的詞語)現在我們來一個記憶力大考驗,老師這裏有一些描寫山的詞語,看誰在最短的時間內記住最多的詞?(指名讀、齊讀一遍)

4、交流學生記詞情況。

一、情景導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瞭解?生介紹課前蒐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纔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爲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遊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帶着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範讀

師:讀得怎麼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麼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後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生: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生自學,師巡迴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麼?

師:(出示嶺峯的圖片)嶺和峯有什麼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峯:高聳入雲、高高挺立)

(生:作者還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爲什麼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誰知道原因了?

生: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後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爲)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麼關聯詞嗎?

(生: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爲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生:因爲我人在這座山中,所以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

師:爲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爲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瞭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後,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生答:優缺點全面看。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願意試着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後兩句告訴我們“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讚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

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

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峯》、《爲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廬山雪》

望廬山五老峯

李白

廬山東南五老峯,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

吾將此地巢雲鬆。

《爲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茫看勁鬆,

亂雲飛渡仍從容。

天生一個仙人洞,

無限風光在險峯。

明代詩人王世懋冒雪上廬山寫下了一首詠雪詩《廬山雪》:

朝日照積雪,廬山白如雲。

始知靈境杳,不與衆山羣。

樹色空中斷,泉聲天半聞。

千崖冰玉里,何處着匡君

《題西林壁》教案 篇二

一、教育目標。

知識和技能:正確讀寫,理解橫、牆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紹,可以正確、流利、感情地讀詩。

過程和方法:朗讀和體驗,學習作者傳達感情的手法。

感情態度和價值觀:感受詩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難點。

教育要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意。

教育難點:理解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有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過程。

(1)引進新課程,激發知識欲。

談話導入,談旅行經驗,引出問題西林壁

(2)初讀課文,質疑其。

1.介紹作者。

蘇軾:北宋着名文學家,他的文字展望,與蘇轍、蘇寅並稱三蘇。

2.解決問題。

問題:寫問題。西林:西林寺。牆:牆——寫在牆上的詩。

3.教師範讀,糾正字音,明確朗讀節奏。

4.教師領導學習。

橫看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1)橫是什麼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麼?

(2)誰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明這兩個意思正面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從側面看是高峻的山,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出現不同的景哲。

(3)嶺和峯有什麼區別?(顯示圖像)

(4)在前兩句中,你感受到了什麼樣的感情?

(5)帶着感情,再讀一遍。

不知廬山的真面目,只在這座山裏。(團隊合作討論)

(1)學生報告知識緣,教師補充真面目。

(2)學生報告詩意。

(3)學生與生活聯繫,談學習後的兩句感覺。

(4)全班同學帶着情感,一起閱讀整首詩。

5.總結。

報告本課程的收穫可以是手法、感情、內容。

6.配置作業。

寫四季廬山,早晚廬山,晴雨廬山。

7.板書的設計。

有點兒。有點兒。

《題西林壁》教案 篇三

一、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會了唐代詩人李白的詩,我們今天來學習一首宋代詩人蘇軾的詩。那老師想問問同學們,通過課前預習,你們對蘇軾瞭解多少呢?

蘇軾是宋代著名的書畫家,文學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詞和書畫作品,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開創了豪放派詞的先河。今天大家預習得很好,我們大家以後也要堅持課前預習、查資料,對我們學習很有好處。

二、學習新課

在學習古詩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古詩的背景。

(播放課件──古詩背景)

瞭解了古詩的背景,大家看黑板,自由讀古詩,投入自己的感情,想怎麼讀就怎麼讀,注意讀出古詩的韻味來。

(學生試讀)

同學們,我們觀看一下動畫片,聽聽蘇軾當年來到廬山是怎麼讀的?大家一邊聽一邊考慮怎樣劃分拍節。

(播放課件,蘇軾來到廬山前,吟詠古詩)

劃分拍節,標註於黑板上。

這首詩的意思很簡單,請同學們自由組成學習小組,理解古詩意思。

古詩是語言的精華,短短几個字表達的卻有諸多的意思,大家可以加上自己的語言或你喜歡的形容詞,用自己的話來說一說你的理解。

(指生彙報)

大家說得真好,那麼我們來看看對於這首詩的意思,我們應該掌握哪些呢?

(播放課件,學習重點)

這首詩的意思大家已經理解了,前一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是寫作者的所見,那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作者的所感,那作者爲什麼在廬山遊覽後,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因爲作者就在廬山之中。

生……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是一句千古名句,他說明了很多的道理。蘇軾身在廬山之中,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能會遇到這樣的事,同學們,你們來說說你自己的理解,關於這句話,你想到了什麼?這句話有什麼道理?你生活中遇到過這樣的事嗎?

學生自由發言。

觀看課件。

(播放茶壺從各個角度看不一樣的動畫)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題西林壁》這首古詩,並且明白了一個道理,看事物不能從一個角度看,要看全面,當然看人,看事也都是一樣。接下來,我們大家自己讀古詩,試背誦,看看誰能默寫下來。

題西林壁教案 篇四

◆教材分析

這首詩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作者通過寫觀察廬山的各種不同感受,提示出一個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尤其是後兩句詩歷來爲人們讚賞。因爲作者在人們十分熟悉、司空見慣的事物中,巧妙地說出了一個“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道理。特別是這個道理一經作者用詩的形象語言說出,就給人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是訓練學生欣賞美,感悟美,以及培養學生想象能力、觀察能力的好教材。《題西林壁》這首詩重在說理,借物喻理,詩中有理。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認識3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題西林壁》古詩。

【過程與方法目標】

理解古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會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我們的祖國山清水秀、風景優美。由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讚頌祖國大好河山的佳作,你們都積累了那些有關這方面的古詩呢?

著名的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了廬山後,寫下至今仍爲人們稱頌的詩篇――《題西林壁》。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這首古詩(板書詩題)

二、初學感知

1、請同學們自讀古詩,把不認識的自勾出來。

2、指名讀。正音

3、再讀,注意停頓。

三、理解感悟

師:這首古詩,同學們都讀熟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學過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

師生共同概括:

(一)、解詩題,知作者

說一說這首詩題目的意思。

說說關於蘇軾的瞭解

(二)、抓字眼,明詩意

指名讀古詩。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在蘇軾的眼中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

完成填空:從左向右看,廬山是_________;從上往下看,廬山是____________;從遠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_;從近處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高處(山頂)看廬山,像____________;從低處(山腳)看廬山,像___________。

師:作者瀏覽了廬山,不只是看,而是細心觀察廬山的特點: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還用心去思考,你從哪看出來的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爲我站在廬山中

想象一下,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三)、多誦讀,悟詩情

師: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

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表達了他對廬山的讚美之情。你能不能用優美的語調把你對廬山的情感朗讀出來?

師:剛纔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有一個地方卻很難讓人理解:蘇軾爲什麼說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說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

師: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麼收穫?從中悟出了一個什麼道理?

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多個角度,站在客觀的立場上,這也就是俗語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道理。

四、背誦

五、課外拓展:《登飛來峯》

六、總結。

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題西林壁》優質教學設計 篇五

一、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並背誦下來。

2、通過朗誦理解詩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心境。

3、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多角度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體會詩歌的內容。

教學難點:感悟詩歌中所蘊涵的“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的哲理。

三、教學方法

情景設置法、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假期都去過哪裏旅遊呀?(生舉手自由回答)老師去了江西省的廬山。廬山以雄、奇、險、秀聞名於世,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相信很多同學都對廬山十分嚮往吧,那麼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腳步,一同去探訪廬山,看看蘇軾在廬山的旅途中看到了什麼、發現了什麼吧!讓我們進入今天的學習《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通過課前預習,哪位同學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文學家蘇軾呢?學生舉手回答後,教師出示ppt中蘇軾的文學常識。

2、學生默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自學生字詞,然後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教師作適當的點撥。

3、教師範讀,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分小組比賽朗讀、男女生賽讀。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學生舉手朗讀。舉手說一說:我們能看出詩人在廬山之中視角和觀察地點的變化嗎?你是怎麼發現的。

明確:詩人的視角和觀察地點都在變化。從“橫”“側”“遠”“近”“高”“低”這幾個字可以看出。(板書:視角:橫側、遠近高低)

2、全班齊讀前兩句,學生思考回答:

①通過讀第一個句子,詩人都描繪了廬山怎樣的景象呢?

明確:橫着看,廬山形成了山嶺,側着看又看到了一座座山峯。(板書:變化:嶺、峯、不同)

②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畫楊桃》嗎?爲什麼會呈現不同的景象呢?

明確:詩人的視角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同。

3、學生齊讀三、四句,分成小組討論:

①作者爲什麼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

明確:因爲每一個角度看廬山,都會看到不同的景象,所以觀賞者會不明確廬山真正的樣子是什麼,就是我們常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板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②“只緣身在此山中”的“緣”是什麼意思?這句詩是什麼意思。

明確:“緣”是因爲的意思。只是因爲我自身處在廬山之中啊。

③結合這兩句詩,談談怎樣才能看到廬山的“真面目”呢?從中我們可以得到怎樣的道理?

明確:要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賞廬山,不能侷限於一個角度。

道理:要從客觀出發認識事物,要對事物有全方面的瞭解再下判斷,不能盲目做判斷。言之有理即可。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並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比較這兩首詩的側重點。

明確: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於景,後者在於理。

2、詩人在寫詩時,往往在詩歌中蘊涵着自己的經歷與情感,能夠了解詩人的創作背景,對於理解詩歌內容和分析詩人的情感是有極大幫助的。ppt出示蘇軾被貶黃州的資料,體會本詩的獨特視角。

(五)小結作業

小結:全詩不僅是對廬山雄奇壯觀、千姿百態景象的讚美,而且還蘊含着人生的哲理,內涵深刻,耐人尋味。要想對某個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實際的認識,就必須站在客觀的立場上,正如俗語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作業:背誦《題西林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時,由於學生經驗不夠,詩中所蘊含的哲理是現階段的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所以應該在教學中多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哲理,例如提出“在生活中,我們碰到過因爲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一樣的情況嗎?”等問題,並在進一步的交流中不斷加深體會。

《題西林壁》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理解三個新詞。

2.在情感上閱讀和背誦Xilin Wall的古詩。

3.瞭解古詩的意義,瞭解詩人的心情,與人交流閱讀的感受。

4.瞭解觀察的不同地點和角度,看到不同的場景。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所學的讀詩方法,理解詩歌的意義,理解詩人的心情。

2.引導學生掌握朗讀的節奏,掌握節奏和挫折。

教學中的困難:理解詩人的“當一個地方的球迷,看着觀衆”的思想,並表達自己的感受。

教學準備:學生收集有關學生的信息。

教學過程:

1.激情介紹

老師:我們的祖國是美麗的。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學者留下了許多優秀的作品,歌頌祖國的偉大國土。你積累了什麼樣的古詩?

老師:北宋著名詩人寫的《西林牆》一詩,在觀賞後仍在歌頌着人們。今天我們要在黑板上學習這首古詩。

2.第一次認識

老師:請你們自己來讀古詩,把那些不知名的詩畫出來。,

名字已讀。標準發音

再讀一遍。注意停頓。

3.理解和理解

老師:這首古詩是所有學生都熟悉的,但你明白它的意思嗎?在這一天,我們將用我們所學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還記得我們學古詩的步驟嗎?

教師和學生共同總結:

(一)解詩題,認識作者

說這首詩的標題是什麼意思?

談對“氣”的理解

(二)掌握文字,使詩歌清晰

讀古代詩歌的名字。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麼?

老師:誰來告訴你從這首詩中讀到了什麼?

老師:只有一個。你怎麼能在眼睛裏看到這麼多的形狀?

老師:你真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好孩子。是的,我們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的東西。如果你現在就去面對。

填空:對,錯?

老師:作者看它,不只是看它,而是仔細觀察它的特點。它的側面看起來像一個山脊,遠處是一座山峯。

不知道“真”(“復讀”)的真相:“一”不認識Quan Jing(他)的真面目

只在這座山:只因爲我站在中間。

想象一下你是如何看清一個人的真面目的。

(三)多讀書,多理解詩歌

老師:爲什麼作者要描述它?

老師:作者從多個角度生動地觀察了這一奇異的場景。他對魯山表示欽佩。你能用優美的語調說出你對自己的感覺嗎?

生:以各種方式朗誦古詩,帶來背景音樂。

老師:剛纔,同學們很親切地讀了Xilin Wall的書名。但有一個地方很難理解:爲什麼我說“我不知道真實的臉”?他不是說他是個“山峯”嗎?

老師:你從這首詩中學到了什麼?事實是什麼?

老師:總而言之,如果我們不能客觀、冷靜地分析複雜的事物,就會被局部現象所迷惑,就不能全面地正確理解。

也就是說,人們常說“球迷在觀衆中,旁觀者很清楚”(黑板)。因此,如果我們想對事物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們需要聽取別人的意見。

4.昇華和膨脹

1.看成語故事片《瞎子摸大象》。

2.在觀看之後談論感覺。

3.舉生命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真理。

4.想象一個詩人,以各種形式背誦古詩。

《題西林壁》教案 篇七

一、創設情境,導入課題。

同學們,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其中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詩這種體裁,語言精煉,所表達的情感卻十分豐富,讀起來還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愛。今天老師還要和大家一起學習一首古詩,宋代蘇軾寫的《題西林壁》。(課件出示課題)

二、讀題、解題

師:請同學們看①②註釋,想一想題目的含義。

生1:書寫西林壁。

生2:題寫廬山的西林寺牆壁。

師:題是書寫、題寫,西林是廬山上的西林寺,壁是牆壁。“題西林壁”的意思就是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因爲詩寫在了西林寺的牆壁上,所以叫做《題西林壁》。

三、簡介作者蘇軾及寫作背景

師:理解了詩的題目,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出示課件:蘇軾兩字)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

生:宋代詩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師:(課件出示蘇軾簡介)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四、初讀課文,感知美

師:通過彙報資料,相信你們對作者蘇軾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那麼他寫的這首《題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爲什麼仍被歷代的人們所喜愛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

1、請同學們自讀古詩,要求讀正確、讀流利。

2、我知道班上的同學朗誦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爲老師朗誦一次。生讀古詩,對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

3、同學們朗誦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一般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大家願意聽老師按照這個規則朗誦一遍嗎?師朗誦古詩。

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課件出示古詩)

師:請同學們再來朗誦一遍,注意停頓。

五、分組自學,理解美

1、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想看到這幅畫就需要我們先理解古詩的意思。

2、學習指南:

個人學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古詩,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古詩的意思。

小組學習:在小組中交流古詩的意思,再說說詩人是怎樣觀察廬山的並體會作者的心境。(課件出示)

六、彙報交流,感悟美

(一)交流第一、二行詩句

1、學生彙報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橫看”和“側看”的不同感受,讓學生髮揮想象並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廬山的“嶺”和“峯”是什麼樣子的,感悟廬山的美。

3、同學們試着讀一讀,怎樣才能讀出廬山景色不同的感覺呢?(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二)交流第三、四行詩句。

1、學生自由表達對這兩句詩的理解。

2、結合“真面目”字面的意思,討論:爲什麼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從而幫助學生體味詩所蘊含的道理。

可是老師有疑問。詩人已經多角度、全方位的遊覽了廬山,又爲什麼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

生1:廬山太高了。

生2:廬山太大了。

……

師:說的很有道理。廬山是那樣的雄奇,壯麗,險峻,相比之下,詩人又是那麼的渺小,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那片景象,視野就變得狹窄,一時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了。那麼,你認爲怎樣才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1:從各個角度看

生2:多角度看

……

師:大家都說的很對。要想看清廬山的真實面目,就得橫看、側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在胸中凝聚了局部的諸認識而對廬山的全貌有了深刻的印象。從蘇軾的這首詩中,我們得到了真理啓示(出示課件:要想真正瞭解事物,就要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事物。我們既要深入到事物之中去,又要跳出來縱觀全局,這樣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

在我們平時的說話、寫作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事例呢?我們還沒有這樣類似的詞語、故事?

生1:盲人摸象。

生2:旁觀者清、*者迷。

師:恩,你們說的都對。我們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應該綜合事物的各個方面,對事<>物有整體的認識。

6、說一說:聯繫實際並結合詩中所表達的哲理,說說在生活中我們該怎樣看人、看事、看問題呢?(應該全面、客觀地看,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問題,獲得正確的認識。)

所以老師請大家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同學都要從各個角度去了解,不能總是看別人身上的毛病。老師也一樣,會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犯了錯誤,只要改正依然是好孩子。我會綜合你的各個方面來認識和評價你的表現,努力認清“廬山的真面目”。

7、朗讀第三、四行詩句。

(三)學生根據詩意繪畫,通過展示內化詩意。

七、個性誦讀,表達美

1、教師語言激勵,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蘇軾,看到廬山峯巒奇麗,雲霧繚繞,山中溪水潺潺,鳥語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樣?怎樣讀才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學生自由練習朗讀,組內交流體會。

3、引導學生談感受,結合感受進行個性化朗讀。

4、教師示範讀(課件配樂配像)

5、學生再讀,讀出詩的韻味。最後齊聲吟誦。

九、總結全文,昇華美

師:(看板書總結)這是一首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前兩句寫作者看到的景色,(板書:看景)

後兩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書:悟理)作者借欣賞廬山的感受,告訴我們無論看人、看事、看問題都要多角度,多側面地去觀察、去體會,這樣才能得出一個比較全面、公正的評價。

十、拓展延伸,積累運用

1、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遊覽過廬山、讚美過廬山,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生:我知道李白寫過《望廬山瀑布》

2、老師也收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詩給大家看一看。(課件出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李白的《望廬山五老峯》;陶淵明的《飲酒》;蘇轍的《遊廬山山陽七詠》;毛澤東的《廬山仙人洞》)。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看景悟理

橫看成嶺側成峯,不識廬山真面目,

遠近高低各不同。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教案 篇八

教學目標

1.知識本事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經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課時安排

1課時

相關資料

背景資料: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述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描述山的詩歌:

1.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2.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4.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5.《望廬山瀑布》《大林寺桃花》

教學過程

一、導語(由介紹詩人入手)

師: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光輝燦爛、歷史悠久,燦爛的古文化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寶庫,值得後世人們的不斷探索,反覆學習。而古詩文則像是這個巨大寶庫中的一顆璀燦的明珠,熠熠生輝,永放光芒,創造出這光輝文化的先人們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日教師就帶你們一齊認識一位十分了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蘇軾)

1.簡介蘇軾(重點介紹他的成就及詩風)

2.今日我們就一齊來學習他其中的一首詩。(出題解題)

3.簡介詩的生成背景。(幫忙學生理解詩意,體會意境)

在蘇軾四十九歲時,當時已經被貶到黃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貶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時,途經江西廬山,廬山的奇美秀麗景色讓他詩興大發,作了五首記遊詩,這首是最終一首。

二、學習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1)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景,互相指正。

(設計意圖:因爲本首詩沒有生字,學生完全有本事做到相互間指正,讀好,也能落實互相學習的習慣與本事培養。)

(2)指名讀,師作適當的鼓勵評價。

(3)全班齊讀古詩。

2.再讀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學習任務:

A、根據註釋試着說說每句詩的意思。(小組要說明自我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B、在學習過程中,試着提出不懂的問題,大家一齊解決。

(師巡視,對各小組的學習作必要的指導。)

(2)反饋小組學習情景

師:剛纔大家的討論十分熱烈,此刻教師想聽聽來自各小組的彙報,告訴教師你們讀懂詩意了嗎?小組運用了什麼好辦法理解詩意的?

(指名各小組代表說,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及時表揚、推薦好的方法)

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一樣。

抓住嶺、峯的不一樣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讓學生運用簡筆畫描述。

(根據學生的感知特點,形象認識能較快幫忙他們區分理解。)

出示小練習

(1)在括號裏填上表示看的詞語

在遠處。,在近處。,在高處。,在低處。,廬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項練習的設計旨在幫忙學生快速理解詩意,降低理解難度,同時又落實了語文知識的積累與運用。)

(2)指導有感情朗讀(讀出廬山的變幻莫測)

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3)指名讀讀這句詩,並說說詩意。

理解緣並指導寫法。糹緣(右上部分是兩筆:撇折橫折)

師:此山是指哪兒?作者爲什麼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爲他就在廬山之中。

生:因爲他就在廬山之中,所以視力受限,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生:因爲他離廬山太近了

(4)指導朗讀,要求讀出作者感慨的語氣。

3.復讀古詩,結合實際體會詩中所含的哲理。

(1)師:同樣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一樣的角度卻有着不一樣的樣貌,你們有過和作者一樣的感受和經歷嗎?

(生結合實際舉例說說)

那麼,你們認爲作者僅僅只是在說廬山嗎?你們從中受到什麼啓發了嗎?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鋪墊,學生很快就能說出:要想全面認清一個事物,必須要全面地、客觀地認識,多角度觀察。)

(2)出示練習2

看不清廬山的真正面目,是因爲。____,所以,我們要。_____就要。。

(悟出的道理)

(設計意圖:強化難點的突破,變深奧的道理爲學生的內化動力。

(3)指導朗讀。

4.感情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5.小結。

板書設計

題西林壁

橫嶺

峯側

遠近

高低

全面地、客觀地

《題西林壁》的優秀教案 篇九

教學目標 :

1、會正確書寫“緣”,理解“題、橫看、緣”等詞語在詩中的意思。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古詩。

2、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正確看待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詩句的理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審美情操。

教學重點:學習古詩的內容,想象詩中所描寫的情景。

教學難點:感悟品味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一、情景導入

1、你對廬山有哪些瞭解?生介紹課前蒐集的廬山的資料。

2、想不想親眼目睹廬山的風采,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剛纔我們的廬山之行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廬山是歷史文化名勝,以其美麗壯觀的景色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爲廬山留下了一首首壯美的詩篇。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遊覽了廬山,但對廬山的認識還不夠全面,他感受頗深,在廬山西林寺的牆壁上寫下了這樣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3、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

4、理解題目的意思:

題:書寫 (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帶着你對題目的理解再讀古詩題目。

5、這首詩的作者是——蘇軾,關於蘇軾你瞭解多少?(課件出示簡介)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他的詩、文、書、畫都很專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詩、詞散文的創作上都有很大的成就,對詞的發展作出了貢獻,著有《東坡全集》。

6、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詩。

7、課件出示古詩範讀

師:讀得怎麼樣?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也能讀得這麼美。

(1)生自由讀。請同學們仔仔細細讀上4遍,前兩遍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要把詩念得字正腔圓;讀後兩遍的時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順,注意詩的停頓。

(2)指名讀,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一會你們來評價評價。

(3)師生合作讀。讀古詩不僅要讀的準確,還要讀的有節奏,要讀的有板有眼。生讀前四個字,師讀後三個字。?

二、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但是僅僅會讀還不行,還要會理解。同學們平時是怎樣理解古詩的?

1、交流理解方法。(查字典、結合詩後註釋、查工具書、上網查資料等)

2過渡: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自讀古詩,請同學們用你平時學習古詩的方法自學古詩。

3、生自學,師巡迴指導

師:學好了嗎?誰能說一說,通過自學古詩的前兩句,你都知道了什麼?

師:(出示嶺峯的圖片)嶺和峯有什麼不同?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嶺:連綿不斷;峯:高聳入雲、高高挺立)

(作者還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樣。?從“各”字看出都不一樣。)

?師:你能想象一下作者從不同的角度會看到廬山怎樣的景色?(師創設情境)

(遠:重巒疊嶂近:危崖險巖 從高處俯瞰:深溝幽壑 從山下仰望:遮天蔽日 )

師:怎樣讀出不一樣的感覺?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遠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自由練讀(指名讀前兩句詩)

師:爲什麼看到的廬山的景色不一樣?答案就在詩中,快讀讀吧! 誰知道原因了?

出示: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示詩的後兩句,指名讀。在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是哪個字?(緣)

指導書寫,理解“緣、不識”的意思。(因爲)

誰讀懂了這兩句詩的意思?

你能用上什麼關聯詞嗎?練習:

(我們之所以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爲自己身在這廬山之中)

師:誰能反過來說一說?

師:爲什麼詩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認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

(因爲詩人站在廬山之中,視野受到限制,只能看到廬山的局部,而非廬山的全貌;作者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結果就不同)

師:誰能舉一個類似的例子?(生舉例)盲人摸象、下棋等。教師可結合具體的物品,如橘子、蘋果等讓學生理解從不同的角度看,結果不同。

師:結合我們今天學得這首古詩讓我們知道,要了解一個事物必須怎樣做?

生答:客觀全面的瞭解事物。

師:明白了這一道理後,想一想,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評價我們周圍的同學呢?是看他的優點呢還是看缺點呢?

師:看待別人是這樣,評價自己也是如此,誰願意試着客觀全面地評價一下自己?

學生自由發言。

讓別的同學去評價他。

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師:只有客觀全面的看待自己和別人,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題西林壁》這首詩,前兩句讓我們感受到了廬山的雄奇壯觀、千姿百態,後兩句告訴我們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人生哲理。作者爲什麼要描寫廬山呢?(喜愛)我們應該帶着怎樣的感情讀呢?(喜愛、讚美)下面我們就再一次齊聲朗誦這首古詩。師生齊誦。

三、古詩賞析

師:描寫廬山美景的古詩很多,我從網上查閱到自東晉以來,歌詠廬山的'詩詞歌賦就有4000多首,除了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詩人寫過廬山?今天老師也帶來了幾首描寫廬山的古詩請大家一起欣賞。出示課件《望廬山五老峯》、《廬山雪》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篇十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和默寫古詩;瞭解詩句的意思;聯繫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習如何讓學生解讀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古詩文的興趣,熱愛古詩文,學會全面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詩意,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學難點

體會詩中描繪的景象。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我國地大物博,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比如黃山(簡介)。而我國江西省的廬山,就是個風景名勝。還記得詩人李白所寫的一首有關廬山的詩嗎?齊背《望廬山瀑布》。景色秀麗的廬山,有高峯,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麗迷人。有一個著名詩人,叫蘇軾,也到過廬山,並把所見所感,寫成了一首詩,題目叫《題西林壁》(板書:題西林壁)

二、知作者,解詩題

1、作者簡介:

師:大家對蘇軾瞭解嗎?

生: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2、解詩題:(結合課文註釋)

題:書寫。即書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的詩。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覽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題壁詩在唐宋時期很盛行,那時侯印刷術不先進,詩人就把自己的作品寫在牆壁上,就叫題壁詩。

三、初讀古詩

1、初讀古詩,讀準字音。

2、同桌互讀,檢查預習情況,互相指正。

3、指導朗讀。

指名生讀,師評價。

師:同學們讀得不錯,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頓就更好了。可別小看停頓,在古詩中是很有講究的。就這首詩來說,一句詩中每兩個字一停頓,最後三個字連着讀。現在請同學們在每句詩的停頓處用“/”作上標記。大家願意聽老師朗誦一遍嗎?師配樂範讀古詩指導朗讀。

師:讀得怎麼樣?

生:美

師:你們能不能也讀得這麼美,和我來比一比。學生練習。

師:誰願意來試一試

師:誰來評價一下他讀得怎麼樣?

生:很響亮

師:是啊,真的是很響亮。那麼你能不能也響亮的讀一讀呢?

師:誰能再來評價一下這位同學的朗讀?

生:很有感情。

師:非常好,我看也可以錄成磁帶賣了。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在音樂中反覆讀,感悟古詩的畫面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再讀古詩,看誰能不它讀成一幅畫。生在音樂聲中反覆讀。

四、學習一、二句

1、接下來讓我們隨着蘇軾來遊覽一下美麗的廬山吧!(視頻)

2、詩人從哪幾個角度來觀察廬山,請大家在書上畫出來。

3、“橫看成嶺”是怎麼看?(從正面看)“嶺”是怎樣的呢?你能畫一畫嗎?(課件顯示連綿起伏的山嶺)

4、“側成峯”又會是怎樣的山峯呢?(課件顯示陡峭、高聳的山峯)指導讀第一句。並選擇你喜歡的角度試着畫一畫。(簡筆畫)

5、那麼,詩人從另外的角度看廬山又有什麼不同呢?(課件顯示遠近高低的圖片)

師:廬山只有一座,怎麼會呈現出這麼多種形態呢?

師:你們真是愛思考的好孩子。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想象:橫着看,廬山是山巒起伏連綿不斷;從側面看,廬山是奇峯陡峭;從遠處看廬山,遮天蔽日;從近處看廬山,危崖險石;從高處(山頂)看廬山,深溝幽壑;從低處(山腳)看廬山,重巒疊嶂……(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想。)從不同的角度看,所見的形狀、姿態各不相同,讓人目不暇接、美不勝收。看看你能把廬山的美讀出來嗎?(個別讀,集體讀)真是百看不厭,越看越美呀!

師:作者是按不同的方位順序去看廬山,看到的景色各不相同。同學們還可以按什麼去看廬山呢?

生:可以不同的時間去,如早中晚;可以不同的季節去,如春夏秋冬;還可以不同的天氣去,如晴陰雨等。

師:同學們真善於思考,是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天氣懷着不同的心情站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廬山都不一樣,真是……

生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師:由此可見,同一事物觀察的角度不同,觀察的結果也不相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6、指導朗讀:

師:誰能用你的朗讀把這句詩的意思表現出來。(你的朗讀讓我感受到那形態不一的廬山美景。聽了你讀,我彷彿看到了那千姿百態的廬山美景。)

廬山因爲它的起伏變化而迷人,讀古詩同樣如此,抑揚頓挫纔好聽。咱們再來感受一遍,把兩行連起來自己讀讀,請生來讀。廬山真雄偉啊,真秀美啊,我聽出了它的形態不一。

五、學習三、四句

1、詩人遊了風景秀麗的廬山,卻留下了一個遺憾,是什麼呢?(不識廬山真面目)

2、但從詩中,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詩人是很認真地觀賞了廬山的,詩人從多個角度來看廬山,感受到了廬山的美,難道還沒看清楚它的面目嗎?爲什麼還說“不識”(不清楚)?

生:他的觀察點不同,看到的形狀就不同。

師:我知道了。看一處,就只有一處的形狀,看多處就有多處的形狀。況且,同一處,從不同的角度看也有不同的形狀。所以他就弄不清廬山的真面目究竟是什麼。而且因爲詩人身在廬山中,只看到廬山的局部,而不能看到廬山的全貌了。這也就是我們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了。

3、那麼要怎樣才能弄清楚廬山的真面目呢?你能給蘇軾提個建議嗎?

生:從廬山的整體上來看,才能瞭解他的整體形狀;應該從遠處看,瞭解廬山的走向、山勢等。

4、其實在我們生活中,也有很多“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時候,不管是看景,還是看物,或是看人,都有自己片面的一面。我們來舉幾個簡單的生活中的例子: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但我們是時時都能看到地球的全貌嗎?要看清地球的全貌應站在哪兒去看?(太空)多美麗的星球啊!套用古詩的話說:真是……生接: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身在地球中。再比如說: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手工製作要從不同解度看。同樣的就像下象棋,圍觀的人總比下棋的人看的清楚,這就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六、小結

今天,老師很高興與大家一起遊覽廬山、在欣賞美景中還懂得了一些道理。最後,相信同學們已經可以背誦了吧!讓我們再一次共同吟詠這首古詩。(配樂齊誦)

七、拓展:

用你喜歡的方式將這首詩介結給家人或朋友。

詩配畫;編小故事;配上音樂,吟唱;書法;